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一框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164.00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课第一框 体味文化学习重难点 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一、填空题1.文化丰富多彩,文化现象 , 。
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的 ,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 。
文化生活各具 。
2.文化,是相对于 、 而言的人类全部 及其 。
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 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 的部分。
3.文化是人类社会 。
文化由人所 ,为人所特有的。
文化是人们 的产物。
4.每个人的文化素养是后天逐步培养出来的,不是 的。
人的精神生活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 。
5.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主要包括:①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②人们进行文化的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 。
6.文化是一种_ 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 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二、选择题 1.以下活动属于文化活动的是 A .参加人大代表的选举 B .参观军事博物馆 C .到电脑城买电脑 D .农民种田 2.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____________及其产品。
A .物质活动 B .精神活动 C .生产活动 D .艺术活动 3.人们创造和发展文化的途径是 A .生产活动 B .政治活动 C .经济活动 D .社会实践 4.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 ①个人的成长历程中 ②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③经济活动中 ④政治活动中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5.晋东南一带的民歌,调式古朴;晋东北地区的民歌,音调高亢,有雄浑之感;晋南地区的民歌,时代气息浓郁,感情热烈;晋中地区的民歌,灵活自由、富于变化。
山西民歌的这些特点表明 A.不同区域的文化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C.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D.文化现象无处不在6.右图中我国的象形文字告诉我们A.文化是自然产生的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C.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D.文化就是文字7.2010年11月10日,第九届唐山市社区文化艺术节闭幕,期间组织开展了青年歌手(流行)大赛、中老年原创舞蹈大赛、群众歌咏大赛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2018-2019学年高中政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练习新人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学年高中政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练习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学年高中政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练习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书香伴我行2018年4月23日是①第23个世界读书日,也是中宣部等十部委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十二周年。
世界读书日的主旨宣言为:“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②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③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思维导图创新演练(1)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人们感受书香韵味,提升文化素养。
这体现了文化生活哪些道理?答案:读书活动是一种学习活动,说明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通过读书提升文化素养,说明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渐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通过书籍来承载和传递,说明了什么文化生活道理?答案:说明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物质载体之中。
基础巩固1.据考证,早期文化大多是在农耕民族中产生的.因为农耕生活迫使他们产生文字与技术、发展农业文明。
思想政治模块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
文化与人类社会俱来,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3)从文化与人们个体的关系来看: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天生的。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有文化。
(4)从文化的载体来看,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1)三者的关系: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所以,虽然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
文化的影响:1)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2)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的关系:1)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主笔:刘先云审核:高二备课组班级:________ 组别: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一、学习目标1、识记文化的内涵。
2、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学习重难点文化的内涵,文化的力量。
三、学习过程【预习案】(具体要求:先通读一遍课本,再研究预习案,在课本上规范的勾划并标注以下知识)考点一: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一)知识填空,熟悉课本1、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及其。
(2)外延: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的部分。
(3)广义上的“文化”与狭义上的“文化”的不同:前者指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及其创造的成果和精神成果;后者专指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的程度。
我们所讲的“文化”,既不同于广义上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上的“文化”,是中的“文化”。
2、文化的特点: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1)文化是特有的现象。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文化是人们的产物。
(2)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接受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精神产品离不开。
(二)合作探究,理解知识探究一:文化的内涵及特点【情景探究】2010年浙江高考作文《角色转换之间》:传说有的雏鸟长大后,会衔食喂养衰老的母鸟。
人们把此现象称为“反哺”。
人类社会也存在类似的现象。
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文化影响被称之为“文化反哺”。
千百年来,在以父辈对子辈施教为主流的正统传承方式下,文化反哺犹如潜流隐而不现,但在迅疾变化的当今社会,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
他们在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越来越明显的影响着年长的一代,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角色常常发生转换。
辨正误,说道理;(1)有人认为,文化就是科学知识,不应包括材料中提到的各个方面,你是否赞同这说法?(2)文化是动物和人共有的,所以说文化素养是天生的。
高一政治生活教学案 高一政治生活教学案140 137C.打击违法犯罪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D.我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7.从民主和专政的关系角度看,材料说明 A.我国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 B.专政是实现民主的保障C.只要坚持了国家的专政职能,就可以保障国家长治久安D.我国对极少数地市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8. 近年来,网络已成为反腐的重要渠道,许多要案最初都是通过网络曝光的,修订后的《人民检察院举报工作规定》增加了网络、传真等举报渠道,打击报复者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这说明 ①要保障人民民主,强化专制职能 ②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③民主和专政是根本对立的 ④我国的人民民主有法制保障,具有真实性A. ①②B. ②④C. ①③D.③④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No.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编写:赵长荣 时间:2013.1.22 使用时间:_________【预习案】【学习目标】识记国家的含义及其本质属性、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运用生活实例说明我国民主的广泛性与真实性,分析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培养关心社会事务和国家大事的观念,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自觉投身于政治生活之中。
【知识自主探究】一、广泛、真实的民主〖预习要求与提示〗悦读必修二课本2-6页,完成以下问题: 1.国家(1)国家的本质:从本质上讲,国家是___________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__________的工具。
(2)国家的根本属性:_________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3)国家性质,即国体,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
2.我国的国家性质(国体)(1)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我国的国家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领导的、以___________为基础的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主义国家。
课题:1.1 体味文化 学案类型:导学学案 时间:2012年9月1号 编制人:高二政治备课组 第一页 总第一页1第一课第一框 体味文化【预习提示,自主探究】 1、学习目标识记文化的内涵。
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结合实例,分析说明文化实一种精神力量。
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学习重难点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第一课时【知识梳理】一、文化“万花筒” (A 级)1. 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网络文化、校园文化等等。
2. 文化现象: 、 。
文化以不同的形式渗透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时期。
3. 文化特色: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内涵:(A 级)“文化生活”的文化是相对于 和 而言的,是指 。
2.文化的范围:(A 级)文化包括 和 两个部分。
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属于 。
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属于 。
3.文化的特点:(B 级)(1)文化是 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2)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都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 ,特别是通过 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 ,精神产品离不开 ,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参观历史文物,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都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 文化的力量1. 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A 级) (1)从静态的角度上说,文化包括 等。
(2)从动态的角度上说,文化包括 的过程。
《文化生活》单元名称、课题名称、框题名称、目题名称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滨城区一中张永强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1、文化“万花筒”2、文化是什么3、文化的力量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1、互相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2、互相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3、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第一框:感受文化影响1、文化影响面面观2、潜移默化的影响3、深远持久的影响第二框:文化塑造人生1、丰富精神世界2、增强精神力量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综合探究聚焦文化竞争力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1、异彩纷呈,交相辉映2、透视文化多样性3、尊重文化多样性第二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1、生活中的文化传播2、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3、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1、传统文化面面观2、传统文化在今天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第二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1、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第五课文化创新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1、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2、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3、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综合探究建设“学习型社会”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古代辉煌的历程2、薪火相传,一脉相承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3中华之魁宝,民族之骄傲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1、中华民族之魂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3、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第二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薪火相传,越燃越旺2、永远高攀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3、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综合探究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1、当代文化生活素描2、文化生活的“喜”与“忧”3、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第二框:在文化生活中选择1、阳光下的阴影2、提高眼力,拒绝污染3、奏响主旋律:文化激荡看主导第九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一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肩负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使命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体系3高举旗帜,科学发展第二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2、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3、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第十课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第一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1、我心目中的道德典范2、抓紧中心环节3、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二框: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1、直面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2、在科学文化的陶冶中升华3、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综合探究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组织依存于顾客。
4、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就是文化。
△考点3:文化的社会作用(一)、自我学习考点:△6、文化作为一种,能够在人们、的过程中转化为。
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而且表现在。
(二)、易错点分析:5、文化是物质力量。
6、文化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促进社会发展。
(三)选择题训练:6、开发原生态文化资源、发展旅游经济的成功经验表明:()①原生态文化具普遍的积极价值②原生态文化具有传播和发展的价值③文化的价值就在于能否创造经济价值④原生态文化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A.① B.② C.②④ D.①②③④7、自2008年4月起,南京博物院免费对公众开放。
博物馆作为人类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机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播和展示其文明成就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
材料表明()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优秀文化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③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④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考点4.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一)、自我学习考点: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1)经济是,政治是经济的,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
一定的文化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的影响,促进社会的发展,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有其自身的和相对的。
文化并不是始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的。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1)文化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二)、易错点分析:1、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促进经济、政治。
2、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
文化与生活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15·厦门期末]张大千创作的《庐山图》气势磅礴,青绿水墨淋漓,晖映交融,以艺术形式形象地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
这说明( )A.自然美离不开人的艺术创作B.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一种特有现象C.文化通过艺术作品产生强大精神力量D.艺术修养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了文化的特点。
张大千创作的《庐山图》,体现了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一种特有现象,B正确;自然美是独立于人的,客观存在的,A错误;材料未体现文化是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未体现艺术修养的重要性,C、D排除。
2.[2015·青州三模]《回家吃饭》栏目是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最新推出的一档生活服务类节目。
厨房里的美食哲学,描摹出我们的民族性格,熏染着我们的文化品位,无论怎样的烹调和饮食,只要我们细细咀嚼,总能体味其中中华文化与人生的况味。
这主要表明( )①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②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③文化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④人们在实践中创造文化享用文化A.①② B.①④C.③④ D.②④答案 B解析从烹调和饮食中,能体味其中的中华文化与人生的况味,说明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①正确;人们通过烹饪美食产生了饮食文化,人在美食中又能体味文化,说明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④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传统习俗,②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③排除。
3.[2015·临沂期中]餐桌礼仪,正是人类用餐和动物解决生理需要区分开来的关键。
餐桌礼仪,包括怎么动筷子、使刀叉,衣着打扮是否得当、与宴会主人和同桌的客人如何交谈、如何敬酒、正确的入座和离席每个细微的肢体语言都向周边的人泄露着你的信息:身世背景、家教、性格、喜好、人品。
在西方,餐桌礼仪一直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
可见( )①文化素养的形成需要后天培养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③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④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A.①③ B.①②C.②④ D.③④答案 B解析餐厅礼仪是家庭教育的重点,说明文化素养的形成需要后天培养,①正确;人类用餐和动物解决生理需求是有区分的,说明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②正确;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③错误;材料未体现文化的相对独立性,④排除。
4.[2015·天津和平二模]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打动了全国各族观众,抒发亲情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演变成全方位的“去哪儿体”,人们开出了长长的去哪儿了清单,有戏谑,有吐槽,有感伤,更有真真切切的疑问。
这说明( )①贴近现实生活的文化作品更能唤起人们的共鸣②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文化并享用文化③各民族文化逐步走向趋同,中华民族认同感增强④大众传媒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答案 A解析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打动了全国各族观众,人们开出了长长的去哪儿了清单,有戏谑,有吐槽,有感伤,更有真真切切的疑问。
这说明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文化并享用文化,贴近现实生活的文化作品更能唤起人们的共鸣,①②正确;③中的“趋同”说法错误;④材料未体现。
5.[2015·成都摸底]“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等观念是与我国传统农耕社会相适应的。
但在生产力已很发达的今天,这样的观念在我国一些地方依然根深蒂固。
这表明( )A.文化不一定是对政治、经济的反映B.文化具有自身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C.文化发展总是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D.文化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
在生产力已很发达的今天,“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等落后的观念依然存在,说明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B正确;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对政治、经济的反映,A错误;文化发展有时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有时又先于社会经济发展,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D排除。
6.[2015·南通调研]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
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这主要是因为( ) A.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B.文化支撑着社会经济的发展C.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D.文化是社会的一种精神力量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了文化的社会作用。
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主要是因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D正确;材料不是强调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也不是强调文化对人的影响,A、C排除;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能支撑社会经济发展,B错误。
7.“桃木本身不值钱,以前也就是烧火棍,经过精心雕刻就能变成金疙瘩”。
某地立足得天独厚的肥桃资源优势和传承千年的桃文化,发展桃木雕刻,年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4万人。
这体现了( )①文化对经济发展起着推动作用②文化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交融③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突出④文化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A.①② B.①④C.③④ D.②③答案 D解析某地利用资源优势和桃文化,发展桃木雕刻,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突出,②③正确;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能促进经济发展,①错误;材料不是强调经济决定文化,而是强调文化反作用于经济,④排除。
8.[2015·南京三模]在苏州举行的5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有一个亮点:一块完整的LED屏幕围绕比赛桌,屏幕上的信息有赞助商广告、有苏州古典园林风光和现代地标风貌,把参赛者和观众引向苏州文化之旅。
这告诉我们( )A.文化传播能够推动科技发展B.科技进步是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C.体育是促进文化发展的基础D.科技手段有效促进经济与文化交融答案 D解析LED屏幕上有赞助商广告、有苏州古典园林风光和现代地标风貌,说明科技手段有效促进了经济与文化的交融,D正确;材料强调科技进步推动文化发展,A排除;经济决定文化,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B、C错误。
9.[2016·齐鲁名校调研]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原本是大龄单身青年自嘲的“光棍节”,自2009年被电商成功运作成了剁手党的网络购物狂欢节。
2015年“双十一”的全球疯狂购物狂欢创下了912.17亿元的成交新记录。
这表明( )A.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B.电商能充分利用人们的消费心理,激发人们的非理性购物C.“互联网+”时代已经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D.科学技术在现代的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答案 A解析双十一网络购物节,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体现了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A正确;B中“激发人们的非理性购物”的说法错误;C 中“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的说法错误;D中“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决定性作用”的说法错误。
10.[2016·鄂豫晋冀陕联考]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热潮,一浪接一浪。
近年来,华韵尚德在德国购买电视时段播出中国节目、凤凰传媒创中国出版业最大跨国并购案、四达时代影视译制基地落户非洲……多家民营文化企业把生意做到海外,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外传播了鲜活、真实的中国文化。
这表明( )①文化以物质为载体,中华文化的内涵得到丰富②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是助推中华文化发展的动力③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能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助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答案 D解析多家民营文化企业把生意做到海外,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外传播了鲜活、真实的中国文化,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也可以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③④正确;材料中的现象并没有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①排除;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②排除。
11.[2016·湖北部分高中期中]“得粉丝者得天下”,近年来,韩剧从热播到产生经济效益,韩剧粉丝的力量不可小觑。
韩流汹涌而下,女神男神纷至沓来,深深吸引住一大批粉丝,粉丝追星的狂热之举推动了韩国文化产业之外其他产业的发展和输出。
这启示我们要( )①发挥文化对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作用②重视文化对人深远持久的影响③增强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④积极促进文化消费,提高国民文化素质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答案 C解析韩剧带动了韩国商品的消费,体现了①,韩剧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其文化有活力,故③正确,②④不符合题意。
12.[2015·北京石景山期末]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有着多彩的民族风情、深厚的历史底蕴,将这些文化资源与旅游相结合,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沟通,增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
这表明( )A.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必然促进社会发展B.文化与经济、政治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C.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D.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都具有强烈的认同感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与旅游相结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同时又增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说明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B正确;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会促进社会发展,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族文化对本民族发展的重要性,也没有体现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C、D排除。
13.[2016·连云港赣榆区统考]南京某社区精心打造廉政文化走廊,让社区工作人员和群众接受廉政文化教育,在整个社区形成“人人思廉,人人保廉、人人促廉”的崇廉尚洁氛围。
这表明( )A.廉政文化教育是反腐倡廉建设的关键B.廉政勤政建设首先要从基层政权抓起C.廉政文化走廊从源头上杜绝了腐败现象D.廉政文化与廉政建设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答案 D解析打造廉政文化走廊,接受廉政文化教育,能推动廉政建设,体现了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D正确;反腐倡廉建设的关键并不是廉政文化建设,A错误;社区不属于基层政权,B错误;C中“从源头上杜绝了腐败”的说法错误。
14.[2015·北京景山期末]《爸爸去哪儿》热播后,“爸爸去哪儿”几个字成了购物网站的最热搜索词,与节目中几位小朋友穿的服装、鞋子,使用的箱包,玩过的玩具,甚至吃饭用的碗筷同款的商品都成了热卖品。
这反映了文化( )①与经济相互交融②与政治相互交融③对经济具有反作用④促进经济发展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产业的作用。
文化产业本身兼具文化与经济两方面属性,文化产业的发展本身就是经济的发展,①③符合题意。
②与题意无关。
④说法有误,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经济有不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