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的分离纯化和鉴定讲解共45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4.58 MB
- 文档页数:23
分解纤维素霉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作者:马丹丹来源:《价值工程》2010年第16期摘要: 以滤纸纤维素为碳源,从我院青苑和南区草地的土壤中分别分离1株能分解纤维素的真菌菌株。
分别对其进行了滤纸分解度、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CM Case)、滤纸糖化力(FPA)和天然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结果表明:①一种黑色霉菌对滤纸的分解能力最强,不到12小时滤纸全成糊状;②同时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滤纸糖化力和天然纤维素酶活力也最高,分别为2.568(mg / ml) 30 min 、0.28(mg / ml).h 和227(mg / ml).d。
Abstract: Two strains of fungi decomposing cellulose were isolated from the soil of our campus taking the filter paper cellulose as carbon resource.For these strains,the experiments of decomposition of filter paper,determinations of CMC enzyme activity,FPA and natural cellulase activity were done.The results showed that:(1)It was the faster that the filter paper was decomposed by one black strain,and the filter paper was changed into paste during less than for 12 h.(2)CM C enzyme activity,FPA and natural cellulose activity of the strain were highest in five strains,reached2.884(mg/mL)·30 min,0.36(mg/mL)·hand 2768(mg/mL)·d,respectively.关键词:纤维素酶;滤纸;酶活力;纤维素分解菌Key words: cellulase;filter paper;enzyme activity;cellulose—decomposing fungus 中图分类号:TQ3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6-0144-020引言纤维素是所有植物的主要组分,构成了植物干物质的1/3~2/3,世界上纤维素的年产量估计可达4×1010t(Pierre Beguine,1990),因而,纤维素是世界上最丰富而又不断新生的资源。
从发霉的红薯上和酸败腐烂的苹果上挑取霉变物用沙堡琼脂培养基28℃培养2-3天,分离出几个真菌菌株。
将分离株重新进行平板划线分离,挑取单菌落表面的少许孢子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进行载片小培养,经28℃培养2—3天于低倍镜下观察,通过菌丝和孢子对分离株进行鉴定。
观察到簇生在分生孢子梗的顶端的呈帚状分枝的分生孢子和有隔菌丝,可鉴定为青霉类菌;观察到分生孢子梗上呈轮状着生、具有3个分隔、弯曲的孢子,可鉴定为弯孢霉类菌;观察到单细胞的芽殖孢子,并通过进一步的酵母菌生理生化测定,可鉴定为酵母菌。
2 材料2.1 病料发了霉的红薯、酸败腐烂的苹果2.2 培养基2.2.1 沙堡琼脂培养基成分:蛋白胨10克、麦芽糖40克、琼脂20克、蒸馏水1000毫升2.2.2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成分: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20克、蒸馏水1000毫升2.2.3 保存琼脂培养基成分:蛋白胨10克、琼脂20克、蒸馏水1000毫升2.3 器材无菌室、手提式高压蒸汽灭菌锅、电炉、天平、铁架台、灭菌培养皿、锥形瓶、漏斗、试管、烧杯、胶头滴管、石蕊试纸、接种环、酒精灯、量筒、玻璃棒、纱布、滤纸、试管塞、报纸、扎绳、标签、温箱、冰箱、盖玻片、载玻片、显微镜、杜氏管3 方法3.1 真菌的分离培养3.1.1 实验的准备沙堡琼脂培养基的制备:用天平称取蛋白胨10克、麦芽糖40克、琼脂20克,用量筒量取蒸馏水1000毫升置烧杯中混匀,在电炉上加热熔化,加热过程中不断用玻璃棒搅拌,调整PH值至5.4,倒入锥形瓶中,115℃灭菌20分钟,倾注平板,冷却[1]。
无菌室、接种箱的清洁:用酒精棉球将接种箱的内部全部擦洗干净,放入试管架、酒精灯、标签、接种环、笔、火柴等实验用具放入接种箱内,密封接种箱。
依次打开接种箱与无菌室的紫外灯,紫外线灭菌20分钟。
3.1.2 划线分离培养:在酒精灯火焰下进行以下操作(1)从发霉的红薯上和酸败腐烂的苹果上挑取霉变物用28℃培养2-3天,分离出几个真菌菌株。
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及霉菌的分离与纯化土壤中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及霉菌的分离与纯化一、实验目的1. 学习、掌握从土壤稀释分离、划线分离各类微生物的技术。
2. 学习从样品中分离、纯化出所需菌株。
3. 学习并掌握平板倾注法和斜面接种技术,了解培养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及霉菌四大类微生物的培养条件和培养时间。
4. 学习平板菌落计数法。
二、实验原理将待分离的样品进行一定的稀释,使微生物的细胞(或孢子)尽量呈分散状态,选用有针对性的培养基,在不同温度、通风等条件下培养,让其长成一个纯种单个菌落。
要想获得某种微生物的纯培养,还需提供有利于该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最适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微生物四大类菌的分离培养基、培养温度、培养时间见表2-1所示。
表2-1 微生物四大类菌的分离和培养要求样品来源分离对象分离方法稀释度培养基名称培养温度/℃培养时间/d土样细菌稀释分离10-5,10-6,10-7牛肉膏蛋白胨30~37 1~2土样放线菌稀释分离10-3,10-4,10-5高氏1号28 5~7 土样霉菌稀释分离10-2,10-3,10-4马丁氏琼脂28~30 3~5面肥或土样酵母菌稀释分离10-4,10-5,10-6马铃薯葡萄糖28~30 2~3细菌分离平板细菌单菌落划线分离10-2 牛肉膏蛋白胨30~37 1~2三、实验材料1. 菌源土样2. 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马丁氏培养基,高氏合成1号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制平板和斜面),见附录Ⅲ。
3. 无菌水 250 mL锥形瓶,每瓶装99 mL无菌水(或95mL为分离霉菌用),内装10粒玻璃珠。
4.5 mL无菌水试管(每人5~7支)。
4. 其他物品无菌培养皿,无菌移液管,无菌玻璃涂棒(刮刀),称量纸,药勺,橡皮头,10%酚溶液。
(一)系列稀释平板法1. 取土样选定取样点,按对角交叉(五点法)取样。
先除去表层约2cm的土壤,将铲子插入土中数次,然后取2~10cm处的土壤。
霉菌的检验原理霉菌的检验原理是通过不同的检验方法和技术来确定某种物质、环境或生物体中是否存在霉菌或其代谢产物。
霉菌检验的原理是基于不同的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原理,通过从样品中分离出霉菌,培养和鉴定霉菌的种类和数量,从而确定样品中霉菌的存在与否。
一、样品采集和制备:霉菌检验的首要步骤是正确采集样品,并适当制备样品以便后续检验操作。
样品的采集应遵循卫生规范,避免外界污染和交叉感染。
根据不同检验需求,可以采集空气、液体、固体等样品。
样品的制备通常涉及样品的剪切、研磨、稀释等处理,以使样品更适合后续的操作。
二、分离和培养:霉菌检验的下一步是分离和培养样品中的霉菌。
通常采用平板培养法,将样品均匀涂布在培养基上,或使用液体培养法,将样品浸入培养液中。
平板培养法有利于分离霉菌并观察菌落形态和颜色,而液体培养法则适用于培养少量霉菌,并在液体中查找霉菌的产物或酶活性。
霉菌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pH值等环境条件才能生长,因此培养基的配制和培养条件的控制非常重要。
三、鉴定和分类:分离出的霉菌需要进行鉴定和分类。
鉴定的方法可以根据霉菌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代谢产物等方面进行。
常见的鉴定方法包括显微镜观察、生理生化试验、生长特性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显微镜观察可以了解霉菌的菌丝结构、孢子形态和排列方式等特征。
生理生化试验可以测试霉菌对碳源、氮源和金属离子等的利用能力。
生长特性观察可以观察霉菌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速率和生长模式等特点。
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通过核酸序列分析来确定霉菌的亲缘关系和分类。
四、数量测定和统计分析:除了鉴定和分类霉菌种类,还需要对霉菌的数量进行测定。
数量测定可以通过菌落计数法、测霉菌生物量、PCR方法等进行。
菌落计数法是在培养基上计数菌落的数量,根据菌落数量计算霉菌的含量。
测霉菌生物量可以通过称量或比色法进行。
PCR方法是利用特异性引物扩增霉菌的核酸片段,根据扩增的结果确定霉菌的存在与数量。
五、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霉菌检验的结果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
实验微生物菌种的分离纯化、培养、鉴定及保藏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
了解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方法。
2.学习检测水中大肠菌群的方法。
3。
学习微生物的保藏及鉴定方法。
4。
熟悉革兰氏染二、实验原理多管发酵法多管发酵法包括初发酵试验、平板分离和复发酵试验三个部分。
发酵管内装有乳糖蛋白胨液体培养基,并倒置一德汉氏小套管.乳糖能起选择作用,因为很多细菌不能发酵乳糖,而大肠菌群能发酵乳糖而产酸产气.1.初发酵试验水样接种于发酵管内,37℃下培养,24小时内小套管中有气体形成,并且培养基混浊,颜色改变,说明水中存在大肠菌群,为阳性结果。
48小时后仍不产气的为阴性结果。
2。
平板分离初发酵管24至48小时内产酸产气的均需在复红亚硫酸钠琼脂(远藤氏培养基)或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划线分离菌落。
3.复发酵试验以上大肠菌群阳性菌落,经涂片染色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者,通过此试验再进一步证实。
原理与初发酵试验相同,经24小时培养产酸产气的,最后确定为大肠菌群阳性结果。
三、实验器材及试剂1。
水样污水样本2、培养基及试剂:二甲苯、苯酚、琼脂粉、香柏油、乳糖胆盐液体培养基、伊红美蓝琼脂(EMB)、营养琼脂培养基、革兰氏一液、革兰氏二液、革兰氏三液、革兰氏四液。
3、器材及耗材:双目显微镜、恒温培养箱、恒温干燥箱、洁净工作台、紫外线灯管、紫外线灭菌手推车、接种环、试管、酒精灯、滤纸、擦镜纸、载玻片、打火机、棉花、滴瓶、长塑料篓、纱布、吸耳球、产气管、培养皿、移液管等四、实验方法及步骤1。
第一天实验前的准备1)配制3支乳糖胆盐液体培养基,每支10mL,并加入产气管.配置营养琼脂培养基,灌装进2支试管中,配置200mL伊红美兰培养基150mL,于121℃高温高压灭菌20分钟,后放进恒温干燥箱。
2)包扎5套培养皿,包扎6根1mL、1根10mL移液管和3支滴管。
于121℃高压灭菌锅中灭菌20分钟。
3)称取一定量的液体石蜡,约为锥形瓶的三分之一。
于121℃高温高压灭菌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