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86.50 KB
- 文档页数:4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课题 3.1.1从算式到方程
重难点重点: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难点:找等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基础知
识
了解方程及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基本技
能
根据等量关系,会列方程
思想方
法
学习过程中体会转化和建模的数学思想
德育目
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内容个人备
课
复案与
集备
情境导入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看微课
2.归纳方程的定义
学习目标根据实际问题,能找到等量关系,从而设未知数列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环节3.巩固练习,总结判定方程的关键条件
二、探索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例1 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1)用一根长24 cm 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 h ,预计每月再使用150 h ,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 的检修时间2450 h ?
(3)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 1.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练习:下列式子____________是方程, ____________是一元一次方程?
3.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
4.方程的解: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
121
() x +22153() m +=33554
() -=+x x 24260() +-x x =53915
() a +>24
65x π
+
=()。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及点评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算式和方程的概念,认识算式和方程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给定的算式写出相应的方程,并能够根据方程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2.教学重点:(1)理解算式和方程的定义。
(2)掌握从算式到方程的转换方法。
(3)理解方程的意义和用途。
3.教学难点:(1)理解方程的意义和用途。
(2)掌握根据给定的算式写出方程的方法。
4.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1)引入问题:有一些运算式,例如:"5+2=7",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2)学生回答并解释规律:等号左边的算式和等号右边的值相等。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种形式的式子叫做算式,其中有一个等号,左右两边相等。
步骤二:引入方程的概念(1)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如果我们把算式中的一些数用一个字母表示,如"5+x=7",这种式子叫什么?(2)学生回答并解释:这种式子叫做方程,字母代表的是一个未知数。
(3)教师解释:方程和算式的结构非常相似,只不过其中有一个未知数,我们可以通过解方程来求出未知数的值。
步骤三:从算式到方程(1)教师出示一些算式,并要求学生根据算式写出相应的方程。
(2)学生通过思考和分析,用未知数表示算式中的一些数,并写出方程。
(3)学生互相交流并对答案进行讨论。
步骤四:解决问题(1)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并要求学生用方程去解决问题。
(2)学生根据问题提供的信息写出方程,然后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3)学生互相交流并对答案进行讨论。
步骤五: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自己用方程来解决。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并互相交换答案进行对比。
(3)教师进行讲评,梳理学生解题思路和方法。
步骤六:总结和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方程?怎样从算式到方程?(2)教师拓展讲解方程的更复杂形式,如多项式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等。
从算式到方程(第1课时)教学目标1.感受运用代数法解决问题的必要性,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2.理解方程的定义,会设未知数,列方程.3.感受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体会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教学重点会设未知数,列方程.教学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并利用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思考】小明向小蓝询问年龄,小蓝说:“我的年龄乘2减5得21”.小明立刻说出了小蓝的年龄,你会吗?【师生活动】学生回答:年龄=(21+5)÷2=13.教师提问:问题中蕴含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学生回答:年龄×2-5=21.【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问题入手,引出用算式解决问题的本质是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为进一步根据具体问题列方程做好铺垫.新知探究一、探究学习【问题】一辆客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A地出发沿同一公路同方向行驶,客车的行驶速度是70 km/h,卡车的行驶速度是60 km/h,客车比卡车早1 h经过B地.A,B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你会用算术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列算式试试.【师生活动】教师提问1:如何表示客车和卡车“同时同向行驶”?教师提问2:如何表示“客车比卡车早1 h经过B地”?教师提问3:如何用算术方法求“A,B两地间的路程”?学生思考并回答:行驶1 km 的路程,客车所用时间是170h ;行驶1 km 的路程,卡车所用时间是160h ; 行驶1 km 的路程,客车比卡车少用170160⎛⎫- ⎪⎝⎭h ;行驶1170160⎛⎫÷- ⎪⎝⎭km 的路程,客车比卡车少用1 h .教师总结:可见,列算式比较困难,不容易想.教师追问4:如果设A ,B 两地相距x km ,你能分别列式表示客车和卡车从A 地到B 地的行驶时间吗?教师分析,学生回答. (1)列表:(2)在上面的表格中,有一些未知的量,根据设A ,B 两地相距x km ,分别列式表示客车和卡车从A 地到B 地的行驶时间,完成表格.教师提问5:如何用式子表示两车的行驶时间之间的关系? 学生分作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寻找相等关系,列方程. 卡车行驶时间-客车行驶时间=1,列方程:16070x x -=. 教师总结:我们已经知道,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上面的等式中的x 是未知数,这个等式是一个方程.【新知】方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是等式;(2)化简后含有未知数.注意:方程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如3+1=4是等式,但不含未知数,所以不是方程.教师提问6:用算术方法和用列方程法解决这个问题,各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用算术方法解题时,列出的算式表示用算术方法解题的计算过程,其中只包含已知数.用列方程法解题时,方程中既含有已知数,又含有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教师提问7:对于上面的问题,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如果能,你依据的是哪个相等关系?学生回答:设卡车从A地到B地的行驶时间为t h,则客车从A地到B地的行驶时间为(t-1) h,依据路程相等可得:70(t-1)=60t.求出t之后,60t就是路程.【归纳】列方程的一般步骤如下:(1)设未知数,一般求什么就设什么为x.(2)分析题意,找相等关系.(3)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不同设未知数的方法列方程,让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二、典例精讲【例1】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1)用一根长24 cm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 700 h,预计每个月再使用150 h,经过多少个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 450 h?(3)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答案】解:(1)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列方程为4x=24.(2)设x个月后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2 450 h,那么在x个月里这台计算机使用了150x h.列方程为1 700+150x=2 450.(3)设这个学校的学生数为x,那么女生数为0.52x,男生数为(1-0.52)x.列方程为0.52x-(1-0.52)x=80.【设计意图】将简单的列方程题目大胆地放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例题1的练习与讲解,让学生学会如何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一、方程的定义二、列方程的一般步骤课后任务完成教材第80页练习1~4题.。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基本掌握从算式到方程的概念,能够把算式转化为方程,能解决
一元一次方程组;
2、能够灵活运用适当的算法解决算式转化为方程的问题,熟练掌握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掌握从算式到方程的概念;
2、掌握从算式转化为方程的算法;
3、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交流提问:本节课将学习从算式到方程的概念,在开始本节课前,
大家交流一下以前对方程的了解情况。
让学生说出他们之前对方程的认知,让孩子们了解方程的概念,让他们更加熟悉方程的概念。
2.精讲从算式到方程的概念:老师结合部分例题,举一反三,讲解从
算式到方程的概念。
让学生熟悉从算式到方程的概念,通过演示好例子,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从算式到方程的概念,以促使他们更好地记住和使用概念。
3.练习练习:结合老师讲课的知识点,让学生认真完成练习题,让学
生运用所学知识,便于他们更好地理解从算式到方程的概念,以及从算式
转化为方程的方法,有效帮助学生学习从算式到方程。
4.要点梳理:把学生练习完后,老师需要复习答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重要的考点和重点再次仔细梳理。
第1篇一、活动背景数学是一门逻辑严谨、抽象思维的学科,从算式到方程的学习过程是学生数学思维从具体到抽象、从数量关系到关系式的转变。
为了提高学生对方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本教研活动旨在探讨如何引导学生从算式到方程的过渡,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活动目标1. 使教师了解从算式到方程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数学教学中的问题。
三、活动内容1. 算式与方程的关系(1)算式与方程的区别与联系算式是数学表达式的基本形式,用于表示数量关系。
方程则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它表示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算式是方程的基础,方程是算式的升华。
(2)算式到方程的过渡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从算式到方程的过渡,具体策略如下:a. 从具体的实例出发,让学生感受未知数的存在。
b. 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方程,让学生体会方程的应用价值。
c. 利用图形、表格等直观工具,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
2. 方程的教学方法(1)概念教学教师在讲解方程的概念时,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算式到方程的思维转变,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本质。
(2)解题教学教师在解题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让学生掌握方程的解法。
(3)应用教学教师在应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方程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案例分析(1)案例一: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问题:小明有10个苹果,给了小红5个,还剩几个?分析:这是一个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问题。
设小明原来有x个苹果,根据题意可列出方程x - 5 = 10。
解方程得到x = 15,即小明原来有15个苹果。
(2)案例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问题:小明和小红一共有15元,如果小明买2元一支的铅笔,小红买3元一支的铅笔,他们各买几支?分析:这是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问题。
设小明买了x支铅笔,小红买了y支铅笔,根据题意可列出方程组:2x + 3y = 15x + y = 15解方程组得到x = 6,y = 9,即小明买了6支铅笔,小红买了9支铅笔。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从算式到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会展城第一中学李菁一、教学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方程及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根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建立方程。
2、内容解析方程是初等代数学的核心内容,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数学模型。
方程的出现是从算术方法发展到代数方法的一个重要标志。
方程随着实践的需要而产生,它是具备了“含有未知数”特征的等式,它使得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与未知数通过等式连接起来,这种以方程为工具解决问题的思想即“方程思想”,它在本章中占主要地位。
一元一次方程虽然是最简单的代数方程。
但是解任何一个代数方程(组)最终都要化归为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是具备了“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两个特征的整式方程(即等号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所以注重概念的实质,承上启下为后续的课程教学做好铺垫。
根据以上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结合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1. 认识方程及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概念;2. 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建立方程模型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了解方程及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2)经历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问题的过程,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的意义;(3)体会由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一大进步,进而体会方程思想。
2、目标解析目标(1)达成的标志是:通过观察和学习明确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目标(2)达成的标志是:学生通过对行程方案一、二、三问题的解析,学会在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会建立方程模型;目标(3)达成的标志是:学生通过尝试用算式和方程两种方法解决,从而认识到方程的优越性;感受方程是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并在不断重复运用的过程中感受方程思想,体会由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一大进步。
同时,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体验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价值,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从算式到方程(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
2.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
3.理解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等概念;
4.掌握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
5.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难点:
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对于复杂一点的方程,用估算的方法寻求方程的解,需要多次的尝试,也需要一定的估计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问题1:树林中有杨树124棵,比柳树的棵数的2倍少1吨,树林中有柳树多少棵?
示意图:
从上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必要时可以提示学生从时间、路程、速度、四地的排列顺序等方面去考虑.)
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
你会用算术方法求出王家庄到翠湖的距离吗?(当学生列出不同算式时,应让他们说明每个式子的含义.)
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
列出算式:×(13−10)+50
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x千米,你能列出方程吗?
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①题目中的“汽车匀速行驶”是什么意思?
②汽车在王家庄至青山这段路上行驶的速度该怎样表示?你能表示其他各段路程的车速吗?
③根据车速相等,你能列出方程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分析,如:
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王家庄至秀水路段的车速”可列方程:
方程中,的意义是从王家庄到青山的车速,的意义是从王家庄
到秀水的车速
二、例题讲解:
4.练习:根据下列条件列出方程。
(1)x的2倍与3的差是5
(2)长方形的长比宽大5,周长为36,求长方形的宽。
以上各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归纳:
而对于一个实际问题当我们列出方程后,还必须解这个方程,也就是要求出未知数的值.
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
三、课堂小结:
着重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归纳:
①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学习了方程、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以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
解方程: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
②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是什么?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出未知数(通常用x,y,z等字母),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练习:根据下列问题列方程。
(1)环形跑道一周长400米,沿跑道跑多少圈,可以跑300米?
(2)甲铅笔每0.3元,乙铅笔每支0.6元,用9元买铅笔20支,两种铅笔各买了多少支?
(3)三个梯形的下底比上底多2厘米cm,高是5厘米,面积是40平方米,求上底通过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p1,5,6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