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认识的宇宙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上课用)
- 格式:ppt
- 大小:13.87 MB
- 文档页数:51
高中地理说课稿: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一、引言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自古以来就从未停止,从最初打磨石器的时代,到今天身着太空服探索外太空的时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和探索逐渐深入。
本说课稿将会介绍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从宇宙的组成结构、地球与太阳系的位置关系、太阳活动、黑洞和引力波的探测等方面展开,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最新探索进展和地理学的重要性。
二、宇宙的组成结构宇宙的组成结构可以分为星系、星团、恒星、行星、卫星、小行星和彗星等。
而在这些不同的组成结构中,地球属于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其中,星系是由大量恒星、星云气体、星际介质以及暗物质等构成的天体集合,常见的星系有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等。
学生可以了解银河系的概况,并比较不同星系之间的差异,了解宇宙的多样性。
三、地球与太阳系的位置关系地球是太阳系中第三颗行星,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
了解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天体的位置关系,可以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规模和相对大小。
在课程中,可以通过引入科学家拍摄的宇宙照片和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让学生感受一下自己身处宇宙中的微小感。
四、太阳活动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其活动影响着地球和其他行星的存在和生命。
太阳活动有周期性,其中最著名的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黑子主要是太阳表面上的磁场不稳定导致的。
在黑子活动高峰期,太阳爆发会带来强烈的太阳风和太阳耀斑,这些辐射会对地球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太阳风与地球磁场交互作用时,就会发生极光等奇妙的自然现象。
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太阳风和太阳耀斑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还可以了解太阳风对卫星和人类的影响。
五、黑洞和引力波的探测黑洞是一种极为神秘的宇宙天体,它的引力极强,连光也无法逃脱,是物理学家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
今年4月,天文学家公布了第一个黑洞图像,这标志着人类对宇宙黑洞的探索取得了重大进展。
黑洞不仅在物理学中有所应用,在天文学中也十分重要。
引力波是另一个最新的宇宙探索领域,它是由于物体运动而产生的扰动,对于测量天体的质量和距离十分重要。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宇宙”、“开发宇宙”和“保护宇宙”已经取得的成果,增长关于宇宙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
2.在向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应突出对学生进行人类自豪感的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的伟大,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豪情和信心。
3.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一方面是人类宇宙观的不断变化过程;另一方面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
让学生认识到人类认识宇宙的艰辛,鼓励学生投身科学事业,培养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4.通过阅读“中国向宇宙进军”,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开发过程及各阶段的意义2.人类对宇宙认识的意义教学难点认识人类宇宙观变化过程主要教具图片:1.原苏联“火星号探测器发回的火星照片2.“阿波罗”16号飞船的航天员和月球车3.“太空实验室”航天站4.空间太阳能发电站设想5.2000年4月27日降落在南非开普敦郊外的卫星主要教学方法谈话法和归纳法教学过程一、宇宙探索的发展1.古人对宇宙的探索过渡: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最初是基于想象。
在世界各民族的文明史中,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关于宇宙神话的内容。
设问:你知道我国的哪些神话故事是关于人类对宇宙的想象?师生讨论:我国古代“盘古开天辟地”、“文娲补天”以及《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神话小说中关于“天宫”、“月宫”的描述等。
过渡:除了一些神话故事以外,结合“天文历法”,在古代也出现了关于天文观测的仪器。
设问:你知道的古代天文观测仪器有哪些?师生讨论:古代天文观测仪器有:①圭表,由直立在在地上的杆子和朝南安放的一个水平横尺构成,正午阳光照射到杆子上,根据地上杆影的长短和周期变化,可以测定时间、方向、节气,夜晚可以测量恒星的上中天,观测恒星年的周期。
现在保存在紫金山天文台的圭表是明朝1437年仿制的。
②日晷,由圭表演化而来,利用日影位置变化计量时间的一种仪器。
我国内蒙古出土的秦汉石刻日晷,现收藏于北京历史博物馆。
1.3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1课时
示范教案一(1.3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人类探测宇宙、开发宇宙和保护宇宙已经取得的成果,明确人类认识的宇宙范围在不断扩大,理解宇宙探测的意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图像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在向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不怕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雄心和壮志。
●教学重点
宇宙空间资源和宇宙探测的意义。
●教学方法
因本课内容通俗易懂、难点少,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学、教师引导的原则,教师可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读一读议一议想一想说一说等环节来完成教学内容。
一、人类认识的宇宙和对宇宙的新探测㈠人类对宇宙的认识1宇宙的含义:“天地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是无限空间和无限时间的总和,宇宙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无时无终。
2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1)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地心说”(2)公元16世纪,哥白尼提出“日心说”(3)公元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星系”一词(4)公元20世纪60年代,大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使人类能观测到上百亿年的时间区域和上百亿光年的空间区域,但这只是宇宙的一部分。
⑷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将不断深入3宇宙的特性:无限性、物质性和运动性。
宇宙空间并非真空,而是由许多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统称天体,如恒星、星云、行星、彗星、卫星等,这些天体又是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发展之中。
4宇宙的演化宇宙中发的天体不是同时形成的,而且各自都有其发生、发展呢、衰亡的历史。
作为整体的宇宙,也经历了温度从高到低,物质密度从密到稀的演化。
㈡天体和天体系统1.天体:⑴天体是指宇宙中存在的物质,是宇宙空间的物质存在形式,是宇宙物质特性的具体体现。
⑵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
自然天体:宇宙中常见的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等都属于自然天体。
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是月球,距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
人造天体:在太空中运行的宇宙飞船、人造卫星等都属于人造天体。
⑶区分某一物质是否属于天体,其依据主要是看其是否单独存在于宇宙中。
如流星是天体,但其到达地球后,其表面的残余部分——陨星已成为地球的一部分,就不能称为天体。
同理,当航天飞机、 宇宙飞船等航天器在太空中运行时才能称为天体 (即人造天体)。
如神六的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后,轨道舱属于人造天体,但返回舱就不属于人造天体。
一般而言,没有脱离地球大气层的仍然算作地球的组成部分,不是天体。
⑷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2.天体系统的概念和层次:宇宙中运动的天体因相互吸引和绕转构成天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