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认识的宇宙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上课用)
- 格式:ppt
- 大小:13.87 MB
- 文档页数:51
高中地理说课稿: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一、引言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自古以来就从未停止,从最初打磨石器的时代,到今天身着太空服探索外太空的时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和探索逐渐深入。
本说课稿将会介绍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从宇宙的组成结构、地球与太阳系的位置关系、太阳活动、黑洞和引力波的探测等方面展开,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最新探索进展和地理学的重要性。
二、宇宙的组成结构宇宙的组成结构可以分为星系、星团、恒星、行星、卫星、小行星和彗星等。
而在这些不同的组成结构中,地球属于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其中,星系是由大量恒星、星云气体、星际介质以及暗物质等构成的天体集合,常见的星系有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等。
学生可以了解银河系的概况,并比较不同星系之间的差异,了解宇宙的多样性。
三、地球与太阳系的位置关系地球是太阳系中第三颗行星,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
了解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天体的位置关系,可以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规模和相对大小。
在课程中,可以通过引入科学家拍摄的宇宙照片和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让学生感受一下自己身处宇宙中的微小感。
四、太阳活动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其活动影响着地球和其他行星的存在和生命。
太阳活动有周期性,其中最著名的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黑子主要是太阳表面上的磁场不稳定导致的。
在黑子活动高峰期,太阳爆发会带来强烈的太阳风和太阳耀斑,这些辐射会对地球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太阳风与地球磁场交互作用时,就会发生极光等奇妙的自然现象。
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太阳风和太阳耀斑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还可以了解太阳风对卫星和人类的影响。
五、黑洞和引力波的探测黑洞是一种极为神秘的宇宙天体,它的引力极强,连光也无法逃脱,是物理学家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
今年4月,天文学家公布了第一个黑洞图像,这标志着人类对宇宙黑洞的探索取得了重大进展。
黑洞不仅在物理学中有所应用,在天文学中也十分重要。
引力波是另一个最新的宇宙探索领域,它是由于物体运动而产生的扰动,对于测量天体的质量和距离十分重要。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宇宙”、“开发宇宙”和“保护宇宙”已经取得的成果,增长关于宇宙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
2.在向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应突出对学生进行人类自豪感的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的伟大,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豪情和信心。
3.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一方面是人类宇宙观的不断变化过程;另一方面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
让学生认识到人类认识宇宙的艰辛,鼓励学生投身科学事业,培养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4.通过阅读“中国向宇宙进军”,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开发过程及各阶段的意义2.人类对宇宙认识的意义教学难点认识人类宇宙观变化过程主要教具图片:1.原苏联“火星号探测器发回的火星照片2.“阿波罗”16号飞船的航天员和月球车3.“太空实验室”航天站4.空间太阳能发电站设想5.2000年4月27日降落在南非开普敦郊外的卫星主要教学方法谈话法和归纳法教学过程一、宇宙探索的发展1.古人对宇宙的探索过渡: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最初是基于想象。
在世界各民族的文明史中,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关于宇宙神话的内容。
设问:你知道我国的哪些神话故事是关于人类对宇宙的想象?师生讨论:我国古代“盘古开天辟地”、“文娲补天”以及《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神话小说中关于“天宫”、“月宫”的描述等。
过渡:除了一些神话故事以外,结合“天文历法”,在古代也出现了关于天文观测的仪器。
设问:你知道的古代天文观测仪器有哪些?师生讨论:古代天文观测仪器有:①圭表,由直立在在地上的杆子和朝南安放的一个水平横尺构成,正午阳光照射到杆子上,根据地上杆影的长短和周期变化,可以测定时间、方向、节气,夜晚可以测量恒星的上中天,观测恒星年的周期。
现在保存在紫金山天文台的圭表是明朝1437年仿制的。
②日晷,由圭表演化而来,利用日影位置变化计量时间的一种仪器。
我国内蒙古出土的秦汉石刻日晷,现收藏于北京历史博物馆。
1.3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1课时
示范教案一(1.3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人类探测宇宙、开发宇宙和保护宇宙已经取得的成果,明确人类认识的宇宙范围在不断扩大,理解宇宙探测的意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图像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在向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不怕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雄心和壮志。
●教学重点
宇宙空间资源和宇宙探测的意义。
●教学方法
因本课内容通俗易懂、难点少,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学、教师引导的原则,教师可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读一读议一议想一想说一说等环节来完成教学内容。
一、人类认识的宇宙和对宇宙的新探测㈠人类对宇宙的认识1宇宙的含义:“天地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是无限空间和无限时间的总和,宇宙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无时无终。
2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1)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地心说”(2)公元16世纪,哥白尼提出“日心说”(3)公元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星系”一词(4)公元20世纪60年代,大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使人类能观测到上百亿年的时间区域和上百亿光年的空间区域,但这只是宇宙的一部分。
⑷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将不断深入3宇宙的特性:无限性、物质性和运动性。
宇宙空间并非真空,而是由许多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统称天体,如恒星、星云、行星、彗星、卫星等,这些天体又是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发展之中。
4宇宙的演化宇宙中发的天体不是同时形成的,而且各自都有其发生、发展呢、衰亡的历史。
作为整体的宇宙,也经历了温度从高到低,物质密度从密到稀的演化。
㈡天体和天体系统1.天体:⑴天体是指宇宙中存在的物质,是宇宙空间的物质存在形式,是宇宙物质特性的具体体现。
⑵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
自然天体:宇宙中常见的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等都属于自然天体。
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是月球,距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
人造天体:在太空中运行的宇宙飞船、人造卫星等都属于人造天体。
⑶区分某一物质是否属于天体,其依据主要是看其是否单独存在于宇宙中。
如流星是天体,但其到达地球后,其表面的残余部分——陨星已成为地球的一部分,就不能称为天体。
同理,当航天飞机、 宇宙飞船等航天器在太空中运行时才能称为天体 (即人造天体)。
如神六的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后,轨道舱属于人造天体,但返回舱就不属于人造天体。
一般而言,没有脱离地球大气层的仍然算作地球的组成部分,不是天体。
⑷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2.天体系统的概念和层次:宇宙中运动的天体因相互吸引和绕转构成天体系统。
地理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优秀教案第一章:宇宙的奥秘1.1 宇宙的起源学习目标:了解宇宙的起源和大爆炸理论。
教学内容:宇宙的起源,大爆炸理论的基本内容,宇宙的膨胀。
1.2 宇宙的构成学习目标:了解宇宙的构成和星系的分类。
教学内容:宇宙的构成,恒星、行星、星云等星系的分类。
第二章:人类的太空探索2.1 太空探索的历史学习目标:了解人类太空探索的历史和发展。
教学内容:从古代的天文学到现代太空探索的发展历程,重要人物和事件。
2.2 太空探索的技术学习目标:了解太空探索所使用的技术和设备。
教学内容:火箭原理,航天器的设计和制造,太空站和航天飞机。
第三章:地球的邻居3.1 太阳系的基本情况学习目标:了解太阳系的结构和特点。
教学内容:太阳系的组成,行星的分类,太阳系的天体运动。
3.2 火星和月球的探索学习目标:了解人类对火星和月球的探索和研究。
教学内容:火星和月球的地质情况,人类探测火星和月球的任务和发现。
第四章:宇宙的深处4.1 恒星和星系的形成学习目标:了解恒星和星系的形成过程。
教学内容:恒星的形成,星系的演化,星系的红移现象。
4.2 宇宙的膨胀和暗物质学习目标:了解宇宙的膨胀和暗物质的存在。
教学内容:宇宙的膨胀现象,暗物质的概念和探测方法。
第五章:未来的太空探索5.1 太空探索的未来方向学习目标:了解太空探索的未来方向和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太空探索的目标,如寻找外星生命,建立太空殖民地等。
5.2 太空科技的应用学习目标:了解太空科技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卫星通信,遥感技术,太空旅游等。
第六章:深空探测器6.1 探测器的种类与功能学习目标:了解不同类型的深空探测器及其功能。
教学内容:行星探测器、月球探测器、彗星探测器等,以及它们在探索中的作用。
6.2 著名深空探测任务学习目标:学习历史上著名的深空探测任务及其成就。
教学内容:例如,火星探测车、伽利略号、卡西尼-惠更斯号等任务的成功与挑战。
第七章:宇宙中的生命迹象7.1 生命的定义与寻找学习目标:探讨生命的定义及如何在宇宙中寻找生命迹象。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_高中地理教案_模板点此处下载1.1 人类认识的宇宙[重点]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所谓特殊是与其它天体相比较而言,就目前所知,唯独地球上有生物,特别是有高级智慧生物,这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本身的条件有关。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太阳的光和热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和人类活动的源泉,因为从地球形成以来所接受的太阳光热条件一直比较稳定。
二是地球、其它大小行星同太阳三者的关系——地球及其它大小行星绕日公转不仅方向一致,而且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碰撞,故运行较为安全。
(2)地球本身具有的条件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平均温度15℃)、液态水、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然后,分析这三个条件产生的原因。
[难点]宇宙可以简要地讲:宇宙由各种形态的天体物质所组成,是时间、空间和天地万物的总称。
也可以较详细地讲——宇宙有两个不同的概念:(1)有限的宇宙,指总星系,是当前科学技术上能观察到的宇宙部分,有的学者(如天文学家金祖孟)称之为科学上的宇宙;有的学者(如上海天文台台长赵君亮)称为“子宇宙”,总星系在时间上有始有终,空间上有边有际。
(2)无限宇宙,指哲学理念上的宇宙,有人称之为“母宇宙”,空间上无边无际、无形状、无中心;时间上无始无终,没有起源、年龄、寿命。
此外,仅供教师作参考资料用——“依据钱学森教授的新见解,整个宇宙包含了从渺观→微观→宏观→宇观→胀观世界的五大物质层次。
其中,渺观层次向内再分,趋向无限小……宏观层次(物体→行星、地球)→宇观层次(恒星、太阳系→星系→星系团→超星系团→总星系)→胀观层次(有人推算,至少有103000个‘总星系’式宇宙并存→趋向无限大)。
”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回忆已学中国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同时获取新知。
2.初步领会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及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教案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教案1一、宇宙探测的发展过程:1、1957年10月,原苏联用火箭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开创了从太空观测、研究地球和整个宇宙的新时代。
2、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种载人飞船、航天站、航天飞机先后进入太空,实现了在没有地球大气干忧的情况下,人对月球、大行星的逼近观测和直接取样,以及对宇宙空间环境的直接探测,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人类关于太阳系和宇宙的知识。
3、1981年世界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标志着人类对宇宙空间的认识,已经从空间探索阶段,逐步进入到了空间开发利用的新阶段。
二、宇宙探测的意义:㈠天文意义1、发现了地球大气层外还有磁层。
2、发现宇宙中存在着大量的x射线、γ射线。
3、测量到了许多行星表面的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
㈡生活意义人们利用卫星进行军事侦察、空间通信、气象观测,以及寻找资源,为飞机导航等,从中获得许多实际利益。
三、宇宙资源:宇宙环境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主要类型有:空间资源、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四、太空垃圾:1、太空垃圾的来源:工作寿命终止的航天器、因意外或有意爆炸产生的碎片;航天员扔出飞船舱外的垃圾。
2、太空垃圾的危害:由于空间垃圾和航天器之间的相对速度很大,因此,即使轻微碰撞,也会造成航天器的重大损坏。
3、太空垃圾的清除办法:将停止工作的卫星推进到其他轨道上去,以免同正常工作的卫星发生碰撞;用航天飞机把损坏的卫星带回地球,以减少空间的大件垃圾。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教案2【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宇宙探测的现状和发展,人类认识宇宙的范围不断扩大。
2.了解探测开发宇宙和保护宇宙环境的重要意义。
3.了解中国在航天方面取得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