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_国际条约法_伯利劳诉瑞士案
- 格式:pdf
- 大小:74.52 KB
- 文档页数:2
【法律法规知识】法律知识探上瑞士民事管辖权及判决的承认与执行制度初xxxx年xx月xx日xxxxxxxx集团企业有限公司Please enter your company's name and contentv瑞士民事管辖权及判决的承认和执行制度初探上欧福永王素娥除知识产权法和不正当竞争法等领域外,瑞士国内民商事争议的管辖权和国际、国内民事案件的审理程序以及国内法院判决的执行主要由各州的民事诉讼法规定。
有关国际民事案件管辖权和外国判决的承认和执行的规则见于《瑞士联邦国际私法法规》及其参加的有关条约中。
本文主要依据有代表性的州的民事诉讼法和《瑞士联邦国际私法法规》以及有关的条约对瑞士的民事管辖权及判决的承认和执行制度进行探讨。
一、民事管辖权制度(一)导言下列几个因素把瑞士的管辖权制度和其它国家的管辖权制度区别开来。
1.国内送达对管辖权的确定没有影响是否能对瑞士国内的被告进行有效送达和瑞士法院对管辖权的确定之间没有关系。
相反,其它的决定因素,例如对诉讼当事人的扣押或对诉讼请求的标的物的扣押倒有决定性意义。
在这方面,瑞士的管辖制度和所有其它的欧洲大陆的管辖制度相同,但和英国的管辖制度是根本不同的。
2.多套管辖权规则联邦宪法基本上把民事诉讼法立法权限授予各州(瑞士有26个州)。
因此,适用于国内民商事争议的管辖权规则可在州的民事诉讼法中找到。
“国内争议”是指定居或居住在瑞士的当事人之间的争议。
联邦宪法第59条通过下述规定而介入,它规定:因人身案件对有偿仍能力的债务人的起诉,必须向他有惯常居所的州的法院提出。
在特别的法律领域,联邦立法取代了州的管辖权规则,这是为了保证实体私法的执行,在这些法律领域被认为有必要规定统一的联邦管辖权规则。
这些领域包括知识产权法和不正当竞争法。
《瑞士联邦国际私法法规》单独地确定国际民商事争议的管辖权。
“国际争议”是指涉及的当事人中的一方未定居或居住在瑞士的争议。
《瑞士联邦国际私法法规》的规则大部分和州的管辖权规则(适用于国内的诉讼)相一致;如果它们不一致,《瑞士联邦国际私法法规》的规则在国际争议方面优先。
案例一、国际私法上的识别问题一个住所在法国的法籍男子在19岁时与一个住所在英国年满25岁的英国籍女子结婚。
他们在英国按英国的方式举行了结婚仪式。
但是,该婚姻随后在一件由该男子提起诉讼中被法国法院宣告无效。
按照《法国民法典》第148条规定,年龄在21岁以下的人结婚,须得父母同意。
而且,法国法视父母同意为未成年人结婚的必要条件,应依当事人各自的属人法。
然而,英国法把父母对未成年人婚姻的同意作为婚姻形式问题,受婚姻举行地法调整。
1908年,此案在英国法院起诉。
(一)问题1.此案涉及国际私法上的哪一问题,依哪国法进行?2.本案如何判决?(二)解题思路及基础知识由于各国的法律存在差异,同一事实在各国法律上的定性不同,这就要求法官在审理涉外案件时对有关的人、物、行为进行识别。
比如,是合同问题还是侵权问题,是实体法问题还是程序法问题,是结婚能力问题还是婚姻形式问题。
只有先明确这一点,才能恰当地援引冲突规范去选择准据法。
本案中英国法院把父母对未成年人婚姻的同意识别为婚姻形式问题。
这是援引有关婚姻形式冲突规范的前提。
关于这个问题的做法有三种:婚姻举行地法、当事人本国法和当事人住所地法。
本案中英国法院采用了婚姻举行地法(英国法)来决定婚姻形式,确认了当事人之间的婚姻。
(三)参考答案1.此案涉及国际私法上的识别问题,应依法院地法即英国法进行识别。
2.依英国法识别,父母对未成年人婚姻的同意为婚姻形式问题,依“场所支配行为”这一规则,应由婚姻举行地法调整即由英国法调整。
依英国法该婚姻是合法成立的,故判决确认诉讼当事人之间的婚姻。
案例二、福尔果案福尔果是一个具有巴伐利亚国籍的非婚生子。
从五岁开始随母生活在法国,在法国设有巴伐利亚法所认为的事实上的住所,但至死未取得法国法意义上的住所。
68岁时,福尔果在法国去世,生前未留遗嘱,其母亲,妻子先于他死亡,且无子女,但留有动产在法国。
福尔果母亲在巴伐利亚的旁系亲属得知后,要求根据巴伐利亚法律享有继承权,向法国法院提起诉讼,法国法院受理了这个案件。
第1篇一、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成为国际贸易和投资的主要参与者。
跨国公司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往往会采取各种税收筹划手段,以降低税负。
然而,这种做法有时会引发国际法律冲突,影响国家税收主权。
本文将以意大利与荷兰之间因跨国公司税收筹划引发的案例为例,探讨国际法律冲突的具体表现及解决途径。
二、案例概述案例涉及一家总部位于荷兰的跨国公司,该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并在意大利设有分支机构。
由于意大利与荷兰的税收制度存在差异,该公司通过在荷兰设立子公司,将部分利润转移至荷兰,从而享受较低的税率。
这一行为引发了意大利税务机关的关注,认为该公司存在逃避意大利税收的嫌疑。
三、案例经过1. 意大利税务机关调查意大利税务机关在调查中发现,该跨国公司通过荷兰子公司转移利润的行为,可能导致意大利税收损失。
为此,意大利税务机关向荷兰税务机关提出协助调查的请求。
2. 荷兰税务机关拒绝协助荷兰税务机关在接到意大利税务机关的请求后,认为该案件属于荷兰国内税收事务,拒绝提供协助。
意大利税务机关对此表示不满,认为荷兰税务机关的做法侵犯了意大利的税收主权。
3. 双方交涉意大利税务机关与荷兰税务机关进行了多次交涉,但双方在税收管辖权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
意大利税务机关坚持认为,根据国际税收协定,荷兰有义务协助意大利税务机关调查跨国公司的税收问题。
4. 国际法院介入在双方交涉无果的情况下,意大利将荷兰诉至国际法院。
国际法院受理了此案,并组织专家进行审理。
5. 国际法院裁决经过审理,国际法院认为荷兰税务机关拒绝协助意大利税务机关调查的行为违反了国际税收协定的规定。
国际法院要求荷兰政府采取措施,确保荷兰税务机关在今后类似情况下,积极配合意大利税务机关的调查。
四、案例分析1. 案例涉及的法律冲突本案例涉及的法律冲突主要体现在税收管辖权方面。
意大利与荷兰均主张对跨国公司的利润行使税收管辖权,但双方在税收管辖权分配上存在分歧。
【法规名称】瑞士《联邦国际私法典》有关国际仲裁的规定【颁布部门】【效力属性】有效【正文】瑞士《联邦国际私法典》有关国际仲裁的规定第12章国际仲裁第17 6条范围:仲裁庭的地点1•本章的规定适用于仲裁庭在瑞士,且缔结仲裁协议时,当事人中至少有一方的住所、惯常居所不在瑞士的一切仲裁。
2.当事人通过书面协议排除本章规定的适用而选择适用州的仲裁规则的,不适用本章的规定。
3 .仲裁庭的地点由当事人双方确定,或由他们指定的仲裁机构确定。
未能通过前两种办法确定的,由仲裁员确定。
第17 7条可仲裁性1.任何具有财产性质的纠纷均可提交仲裁。
2.作为仲裁协议一方的国家、或由国家拥有的企业、或由国家控制的组织不得援用其本国法以否认自己的仲裁能力或否认仲裁协议涵盖的某一纠纷的可仲裁性。
第17 8条仲裁协议1.仲裁协议必须以书面形式订立,如电报、电传、传真或任何其他以文字表示的通讯方式2•仲裁协议如符合当事人选择的法律,或条件调整纠纷、特别是主要合同的法律,或符合瑞士法,即为有效。
3•主要合同无效或仲裁协议涉及的纠纷尚未发生不得作为否认仲裁协议有效性的理由。
第17 9条仲裁员仲裁庭的组成1 •仲裁员根据当事人间的协议而指定、撤销和更换。
2.没有这种协议时,可向仲裁庭所在地的法官提出请求;法官将类推适用州法律中有关仲裁员指定、撤销或更换的规定。
3.当某法官被授权指定仲裁员时,除简要审查表明当事人之间并不存在仲裁协议外,他应进行指定。
第180条对仲裁员的异议1 •对仲裁员可以提出异议:(a)如果不符合当事人约定的条件;(b)如果存在当事人选定的仲裁规则中对仲裁员提出异议的理由;(c)如果存在使人合理怀疑他的独立性的情况。
2.除指定后发现的理由外,当事人不得对自己指定的或自己授权指定的仲裁员提出异议。
异议须毫不迟延地通知仲裁庭和对方当事人。
3•当事人未就异议程序作出规定的,仲裁庭所在地的法官应对此作出最终决定。
第18 1条程序的开始(LisPendens)当事人一方将请求提交仲裁协议中任命的一名或数名仲裁员时,或协议中没有任命,当事人一方开始指定仲裁员的程序时,仲裁程序即开始。
诺特鲍姆案弗里得立希·诺特鲍姆1881年生于德国汉堡,其父母均为德国人。
依德国国籍法规定,诺特鲍姆出生时即取得了德国国籍.1905年,在他24岁时离开了德国到危地马拉(以下简称危国)居住并在那里建立了他的商业活动中心和发展事业.他有时出差到德国,或到其他国家度假,还曾经去探望他的自1931年起就居住在列支敦士登(以下简称列国)的兄弟;但直到1943年他的永久居所地都在危国,大约在1939年他离开危国到汉堡,并于同年10月到列国作暂短的小住,然后于同年1o月9日,以德国进攻波兰为标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一个多月后他申请取得了列国的国籍。
依列国1934年1月4日公布的国籍法规定,外国人取得列国国籍必须的条件有:必须证明他已被允许若取得列国国籍就可以加人列支敦士登的家乡协会(Home corporation)。
免除这一要求的条件是须证实归化后将丧失他以前的国籍;——至少在列国居住3年,但这个条件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作为例外而免除;申请人需要与列国主管当局签订一项关于纳税责任的协议并交纳入籍费。
如符合上述规定的条件并经列国主管机关的审查批准,列国国王可以赋予他国籍.诺特鲍姆申请取得列国国籍,同样适用该法的规定。
但他寻求了3年居留期的例外,并交了25000瑞士法郎给列国的摩伦公社和12500瑞士法郎的手续费,以及1000瑞士法郎的入籍税,并交了申请应缴纳的一般税和3万瑞士法郎的安全保证金以满是规定。
同年10月13日,列国国王发布敕令,准他人籍和发给国籍证明。
10月15日他取得了列国摩伦(Mauren)公社公民资格,10月17日他得到完税证明,10月20日他进行了效忠宣誓,10月23日他签订了纳税协议。
10月20日,他得到了列国政府颁发的国籍证书和护照。
同年12月1日,他得到了危国驻苏黎世总领事馆签发的入境签证.1940年初,他返回了危国,继续从事他的商业活动,并申请将他在外国人登记册上注明的德国国籍改为列国国籍,得到了危国当局的准许.1941年12月11日,危国向德国宣战.1943年11月19日,危国警察当局逮捕了诺特鲍姆,并把他交给了美国军事当局拘留在美国。
伯利劳夫人诉瑞士案发布日期:2009-08-26一、主要案情:1981年5月29日,瑞士公民玛兰·伯利劳夫人由于参加了一次未经官方批准的示威游行而被洛桑市警察当局处以罚款。
伯利劳夫人不服警察当局的裁定而逐级上诉到瑞士联邦法院,指控瑞士政府允许警察当局作出事实上的裁定而不经由独立、公正的法庭复审,因而违反了《欧洲人权公约》第6条第1款的规定。
该款规定的内容之一是:在决定某人的民事权利与义务或在决定对某人的任何刑事罪名时,任何人有权在合理的时间内受到依法设立的独立与公正的法庭之公平公开的审判。
瑞士联邦法院驳回了该上诉,理由是:瑞士对该公约第6条第1款做了解释性声明:“瑞士联邦委员会认为,该公约第6条第1款关于在决定某人的民事权利和义务或确定对某人的任何刑事罪名时应予公开审讯的保证,仅为了确保对公共当局所做的有关确定这种权利或义务或此种罪名的行为或决定有最后的司法控制”。
因此,该款对瑞士的适用受到了限制。
1983年伯利劳夫人又向欧洲人权委员会提出申诉,欧洲人权委员会指出该解释性声明不是保留,即使是保留,因不符合该公约第64条的规定而无效。
瑞士遂向欧洲人权法院上诉,法院于1988年4月20日作出判决。
二、欧洲人权法院的判决法院承认必须确定起草声明者的原本意图。
法院认为一些文件表明瑞士原本考虑作出一项正式的保留,但后来却选择了“声明”一词。
虽然这些文件未清楚说明为什么改变用语,但却表明了联邦委员会所关心的是要避免过泛的向法院申诉权利的观点对各州的公共行政和司法体系产生的后果,因而作出该声明作为瑞士同意受该公约拘束的条件。
问题是一项被称作为解释性的声明是否必定被认为是保留,这是个难题,尤其是在本案中,瑞士批准公约的同一文件中既作了保留又作了解释性声明。
瑞士强调条约法中关于保留的法律规则的适用于该公约缔约国所作的保留和解释性声明的重要性是正确的。
《条约法公约》只提到保留的问题,而一些国家还作了或只作了解释性声明而未在两者中作出明确的区分。
国际法案例分析1.在尼加拉瓜境内针对尼加拉瓜的军事与准军事活动案——管辖权、国际习惯、国际法基本原则、自卫〖案情〗从1984年2月开始,在美国的资助和直接参与下,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组织在尼加拉瓜几个重要港口布设水雷,这严重威胁到尼加拉瓜的安全和航行,并造成了重大事故和损失。
美国还支持尼反政府武装攻击尼加拉瓜港口、石油设施等。
为此,尼加拉瓜于1984年4月9日向国际法院提出申请,控告美国在其港口布雷、出动飞机袭击尼加拉瓜石油设施和港口以及进行其他军事和准军事活动。
〖双方主张及理由〗尼加拉瓜请求法院宣布美国的行为构成非法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干涉其内政和侵犯其主权的行为,请求法院责令美国立即停止上述行为及对其本身和其国民所受损害予以赔偿,并指示临时保全措施。
美国则认为法院对该案没有管辖权,因为尼加拉瓜发表的接受法院强制管辖的声明并未发生法律效力。
而且,1984年4月6日美国政府通知联合国秘书长对于1946年发表的接受法院强制管辖的声明在两年内不适用于“与任何中美洲国家的争端或由中美洲发生的事件引起或同中美洲事件有关的争端”,该通知立即生效,这也排除了法院对本案的管辖权。
〖判决及其依据〗1984年5月,法院指示了临时保全措施。
11月,法院作出初步判决,否定了美国的初步反对意见。
法院以《国际法院规约》法文本第36条第5款中“现仍未过期失效”为准,解释英文本中该款使用的“现仍有效”一词的含义,认为尼加拉瓜1929年发表的接受国际常设法院强制管辖的声明依《国际法院规约》第36条第2款具有法律效力。
至于美国1984年的声明,应受其1946年声明中的“6个月后生效”的约束,这是依据诚意原则的结果。
因此法院对本案有管辖权。
1985年,美国宣布退出国际法院的诉讼程序,并中止1956年《美国和尼加拉瓜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和美国对国际法院强制管辖的接受。
法院认为美国的这些行为均发生在法院作出初步判决之后,其管辖权不受影响。
伯利劳诉瑞士案
[案例状态]已审结
[涉案国家]瑞士
[审理机关]欧洲人权法院
[判决时间]1988年4月20日
[案情摘要]
1981年5月29日,瑞士公民玛兰•伯利劳夫人参加了一次未经官方批准的示威游行,因此被洛桑市警察当局处以罚款。
伯利劳夫人逐级上诉到了瑞士联邦法院,瑞士联邦法院驳回了伯利劳夫人的上诉。
伯利劳夫人又向欧洲人权委员会提出了申诉,欧洲人权委员会认定该公约第64条的规定而无效。
瑞士向欧洲人权法院上诉。
法院认为瑞士的该项保留是无效的,最终作出判决:瑞士违反了《欧洲人权公约》的第6条。
[学理词]
保留条约
[法律点]
瑞士是否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欧洲人权公约》的规定?
[案件背景]
一、《欧洲人权公约》第6条第1款的规定
《欧洲人权公约》第6条第1款规定的内容之一是:在决定某人的民事权利与义务或在决定对其人的任何刑事罪名时,任何人有权在合理的时间内受到依法设立的独立与公正的法庭之公平与公开的审讯。
二、瑞士对《欧洲人权公约》第6条第1款作的解释性声明
瑞士对该公约第6条第1款作了解释性声明:“瑞士联邦委员会认为,该公约第6条第1款关于在决定某人的民事权利和义务或者确定对某人的任何刑事罪名时应予公正审讯的保证,仅为了确保对公共当局所作的有关确定这种权利或义务或此种罪名的行为或决定有最后的司法控制。
”
[案件事实]
1981年5月29日,瑞士公民玛兰•伯利劳夫人参加了一次未经官方批准的示威游行,因此被洛桑市警察当局处以罚款。
伯利劳夫人不服警察当局的裁定于是逐级上诉到了瑞士联邦法院,指控瑞士政府违反了《欧洲人权公约》第6条第1款的规定,即允许警察当局作出事实上的裁定而不经由独立、公正的法庭复审。
瑞士联邦法院驳回了伯利劳夫人的上诉,法院认为,瑞士对该公约第6条第1款作了解释性声明,因此该款对瑞士的适用受到了限制。
1983年,伯利劳夫人又向欧洲人权委员会提出了申诉,欧洲人权委员会指出该解释性声明不是保留,即使是保留,因不符合该公约第64条的规定而无效。
于是瑞士向欧洲人权法院上诉。
[当事人诉求]
关于该声明的法律性质:
瑞士认为该条的解释过于宽泛,因而把该项解释性声明判定为一项保留。
欧洲人权委员会认为该解释性声明不是保留,即使是保留,因不符合该公约第64条的规定而无效。
[裁判要旨]
法院认为本案的争议焦点有以下两个:
一、该声明的法律性质
法院认为,为了确定该声明的法律性质,不仅要视其所给予的名称而且还必须确定其实质内容。
本案中,瑞士看来意在从第6条第1款的范围里排除某些种类的诉讼,确保自己能够对抗对该条所作的解释,法院把该项解释性声明判定为一项保留是因为瑞士认为该条的解释过于宽泛。
而且法院也必须看到公约的义务不受不符合公约第64条要求的保留的限制,因此必须审查该解释性声明作为保留是否有效。
二、该声明是否有效
法院认为瑞士的该项保留是无效的,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这是一个一般性的保留。
因为该保留的措辞含糊不清,意义广泛,不能用来确定其准确的范围或意思,是《欧洲人权公约》第64条所禁止的保留。
2、该保留未附有有关法律的简括说明。
这个条件为该公约第64条第2款所要求的,这不是单纯的形式条件而是实质条件,总之,这项保留未满足该公约第64条规定的两个条件,因此应被认为无效。
基于上述事实,欧洲人权法院于1988年4月20日作出判决:瑞士违反了《欧洲人权公约》的第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