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国际人权法 国际法 教学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01.50 KB
- 文档页数:18
国际人权法1948 年12 月10 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人权宣言》(UDHR),至此国际人权运动得到了加强。
为所有的人民和国家实现社会标准而起草的《宣言》,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详细阐明了所有人都应该享有的基本公民、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一个基本准则它已经被广泛接受。
每个人都应当尊重和保护它。
人权宣言与公民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一起及其它的两个任择议定书,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组成了这样一个文件,称为国际人权法案。
自1945 年以来一系列国际人权条约和其他指令性文书都已被采纳,并赋予了固有人权的法律形式和发展了国际人权机构。
另一些关系到提供地方特别保护机制的文书也已被采用,这些文书反映了区域一级的特殊人权问题。
大多数国家还通过了宪法和其他法律程序,正式地保护基本人权。
当国际协议和现行法律组成了国际人权法主干时,它表现了正在被人们所认识、贯彻并且在发展。
比如一些宣言、指导性条文和另一些原则都已被国际范围的宪法采纳,尊重人权要求在国家范围和国际层面上同时有法律条文。
国际人权法规定“国家”有尊重人权法义务的含义。
在国际法含盖下,形成了国际条约组织成员国被假设为具有尊重、保护和履行人权的义务和责任。
尊重人权的义务就是国家必须制止干涉或限制享有人权。
保护人权的义务要求国家保护个人和团体抵制侵犯人权的行为。
履行人权的义务就是各国必须采取积极的行动,以利于享有基本人权。
通过签署国际人权条约,政府就应承诺在本国设置与人权责任和义务相谐调的国内措施与立法。
如果那个地方的本地执法过程未受理人权伤害,或不执行个人投诉和交流的机制及程序。
为了保证国际人权准则在当地确实得到尊重、贯彻,将可以在地区和国际范围内采取协助措施,或者在当地实施强制执行。
傅明伟译自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国际人权法”UNHRC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 Law”2011.3.5。
国际法中的国际人权在当今世界,国际人权问题成为了国家间相互关系的重要议题之一。
在国际社会中,尊重和保障人权已经成为国家的共同责任。
而这一主张正是国际法中的国际人权所要倡导的。
本文将介绍国际法中的国际人权的内涵和意义,并探讨其发展历程和国际社会对其的重视程度。
国际人权是指国际社会普遍公认且必须被尊重、保障和实施的基本人权。
它包括了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和文化权利等各个方面。
国际人权的核心原则是人的尊严和价值。
国际人权的确立旨在维护人的尊严和权益,为全人类提供平等和公正的生活条件。
国际人权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国际联盟的成立。
国际联盟通过一系列国际公约和宣言,对人权进行了普遍的宣传和推动。
然而,由于没有足够的法律约束力,这一努力并没有取得太多实质性的成果。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权开始在国际法中得到更加广泛和深入的体现。
1948年,联合国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这被视为国际人权法的里程碑。
宣言确立了人权的普遍准则和国家义务,强调了每个人的平等和尊严。
此后,联合国相继通过了一系列国际人权公约,其中最重要的是《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这些公约规定了国家在保护和促进人权方面的具体义务和责任。
国际人权的发展离不开国际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了国际人权公约,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和政策来保护人权。
此外,国际人权组织和机构的兴起也为国际人权的促进和监督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例如,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及其特别报告员在确保各国履行人权义务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然而,国际人权在实践中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和困难。
首先,不同国家对人权和其保障的理解存在差异,导致了在实施过程中的摩擦和矛盾。
其次,一些国家存在着严重的人权侵犯现象,这使得提供有效的保护和救济变得困难。
再次,国际社会对国家主权的尊重有时会成为制约国际人权进展的障碍。
为解决这些问题,国际社会应进一步加强对国际人权的监督和考核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