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国际人权法教学教材
- 格式:ppt
- 大小:688.50 KB
- 文档页数:28
国际法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1、课程中文名称:国际法2、课程英文名称:Public International Law二、学时总学时:36学时三、考核方式考查四、适用专业法律专业/经济管理专业五、课程简介国家的存在和相互交往,产生了国际社会和国际关系。
国际社会的维系和国家之间的正常交往需要有规则,因此产生了国际法。
在《国际法》这门课程中,主要讲解国际法的概念、特征及渊源,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国际法主体与国家责任;国际法上的承认与继承;国家领土;海洋法;空气空间法和外层空间法;国际环境法;国际法上的居民;国际人权;国际条约;外交与领事关系;国际组织;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战争与武装冲突等国际法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国际法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提高运用国际法知识和理论分析和解决国际法实践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学习和掌握其他相关国际或涉外法学课程打下基础。
六、本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本课程为法律专业和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
本课程是学生学习其他国际或涉外法律的前置课程。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掌握国际法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熟悉国际法的主要实践,了解当前国际法的新发展和出现的热点问题,能够用所学国际法知识和理论分析和解决国际法问题。
七、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第一章导论内容:1.国际法的概念(1)国际法的名称(2)国际法的性质(3)国际法的特征2.国际法的渊源(1)国际法渊源的含义(2)国际法的主要渊源——条约和习惯(3)国际法的其他渊源3.国际法的基本原则(1)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特征(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1)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理论(2)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实践(3)中国处理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实践5.国际法简史(1)国际法的产生及演变(2)现代国际法的发展趋势要求:掌握国际法的概念,抓住国际法的特征,了解国际法的渊源,特别是条约和国际习惯,理解国际法基本原则,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本原则的基本内容,掌握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各种理论和实践作法,了解国际法发展简史迹。
第五章 国际人权法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概述1.人权与国际人权法的概念(1)人权是一个人作为人所享有或应享有的基本权利。
在国际法上,对人权概念的认 人权与国际人权法的概念 概述 国际人权法的历史发展国际人权保护与国家主权和不干涉内政原则《世界人权宣言》国际人权宪章 《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防止并惩治灭绝种族和种族隔离罪 废除奴隶制和禁止强迫劳动禁止和消除歧视妇女和儿童权利 残疾人权利 国际人权标准 专门性人权文书 非居住国公民和移徙者的权利 难民权利 被拘留者的权利与免遭强迫失踪 发展与和平权其他方面的人权《欧洲人权公约》和《欧洲社会宪章》 区域性人权公约 《美洲人权公约》《非洲人权和人民权利宪章》《阿拉伯人权宪章》国际人权机构 国际人权标准的国际实施 报告与审议国际人权标准的实施机制 申诉惩戒国际人权标准的国内实施 国际人权法识不能全部限于个人的权利,还应该包括国家和团体的权利。
所以,国际法上的人权是指经国际人权条约规定或联合国大会决议所宣示予以保护的基本权利。
其具有如下主要性质:①普遍性和平等性除法律的限制外,人人平等享有人权和基本自由,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见或其他主张、民族本源或社会阶级、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等,并不得歧视。
②相对性人权不是一种绝对的权利,它本身包含有相互尊重、包容与容忍的性质。
人权是人的权利和义务的辩证统一。
③特殊性与渐进性人权的实现具有特殊性,即普遍性人权要通过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权实践和形态来实现。
(2)国际人权法(或称国际人权保护)是有关尊重、保护和实施人权的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
广义的国际人权法还包括在战争或武装冲突中保护平民、战斗员以及受难者的原则、规则和制度。
这部分被称为国际人道法的法律规范通常在战争或武装冲突法中涉及。
国际人权法的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是人权标准,即哪些权利是人权;二是人权标准的实施机制或程序。
第五章:国际人权法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 Law●人权的概念及其人权的历史发展●国际人权法的基本内容●—《世界人权宣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国际人权保护的专门性公约●—区域性人权公约●国际人权的实施机制●—国际人权机构的设置●—国际人权的保护制度一、人权的概念及其人权的历史发展●(一)人权的概念●1.人权的定义。
国际上不存在普遍接受的人权的定义。
人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哲学、道德、历史、法律和政治等。
●人权,即作为一个人所享有或应享有的基本权利。
——程晓霞编《国际法》。
●“人权”这个术语表明了其性质和渊源:他们只要是人就可以享有的权利。
所有人都享有人权,尽管当其作为市民、家庭成员、工人或任何公、私机构、社团的成员时可能享有或不享有某些其他权利、负担或不负担某些义务。
根据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的用语,人权是普遍的权利。
——《国际人权法教程》(第一卷),中国人民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人权的定义(续1)●如果人们享有人权只是因为他们是人,那么,人权应为所有人平等地享有。
人之为人是不能否定、丢弃或褫夺的,所以人权是一种不可剥夺的权利,即使是最残忍的暴徒和最卑微的受难者也仍然是人。
●人权基本上是被压迫或被剥夺权利的人的话语,其人权主张主要用来挑战或追求改变国内政治与法律实践,因而人权主张旨在自我实现。
●人权是一项特殊权利,其最基本的含义基于它们是至高无上的道德权利。
●人权为一国国内政治的合法性提供了一个道德上的标准,……只有当公民不再需要经常用人权与政府抗争时,此政府才可能被当今世界认为是合法的。
●—杰克·唐纳利著《国际人权法》,引自《国际人权法教程》人权的定义(续2)●“人权是普遍的、不可分的、相互依存和联系的。
”●定义人权是困难的,一般来说,人权指的是那些人之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的、不可剥夺的权利,但是这些权利应当包含哪些内容,人们还未达成共识,对人权的解释也随着特定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因此人权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这给国际立法提出了难题。
第五章国际人权法导读:国际人权法起源于资本主义社会,并在二战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国际人权法包括实体法规定和实施程序性规定两个方面。
实体法规定在联合国的主持下,国际人权法形成了以《联合国宪章》为基本原则,以《世界人权宣言》为基本宪章,以《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为基本框架的国际人权保护法律制度。
程序法规定不同的人权条约规定的实施机制不同,包括报告制度、国家间指控制度、个人申诉制度、调查制度、1503程序和特别程序等。
中国及回归后的澳门通过参加国际合作,积极履行国际义务,以充分保障人权。
第一节概述一、人权与国际人权法的概念(一)人权的定义国外学者出于对人权涵义的不同理解,从不同的角度定义人权。
如澳大利亚学者卡曼卡认为:“人权原理是提出一种关于在道德上合适地对待人和有组织社会的建议。
”英国的麦克法兰认为:“人权是那些属于每个男女的道德权利,它们之所以为每个男女所有,仅仅因为他们是人。
”我国学者关于人权的定义有四种不同的观点:主要有四种不同的观点:一是人性固有权利说。
认为人权是泛指人性中固有的那些权利。
人权是使人能够充分发展和利用其作为人的品质、智力、才能、良知及满足精神和其他需要的基础。
二是权利的最一般形式说。
认为人权是人的社会权利和私人权利的抽象和概括。
它主要表现为人民在政治上的民主、自由权和经济、文化以及人身自由等方面的正当权利。
它包括了一切人的、具有普遍性的人的权利。
因为它排除了阶级、民族、宗族、国籍、性别等特别,因此是权利的最一般形式。
三是需求权和自由权统一说。
认为人权是指一切人满足自身需求、享有人身自由并对自身以外的任何事物发生不同的联系的资格和能力的总和。
人权是由人类生产劳动以满足物质需求所决定的,具有客观性;是历史地产生的社会的人类的人权,是全人类的,人人都可享受的权利。
四是资产阶级特权说。
认为人权是资产阶级提出来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服务的,是资产阶级的特权由于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角度对于人权的解释不同,因此,国际法上人权应有一定的统一界定。
国际人权法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200709Z10课程名称:国际人权法/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法理、宪法、国际公法适用专业:法学教材、教学参考书:1.曼弗雷德•诺瓦克:《国际人权制度导论》,孙世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托马斯·伯根索尔、黛娜·谢尔顿、戴维·斯图尔特:《国际人权法精要》(第4版), 黎作恒译,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3.徐显明主编:《国际人权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
4.国际人权法教程项目编写组:《国际人权法教程》第一、二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
5.毛俊响:《国际人权条约中的权利限制条款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国际人权法学是现代国际法的重要的分支学科,也是整个人权法律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以增进人权的普遍尊重和遵守为目的,以确立国家在人权方面的国际法律义务为内容,与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和其他社会领域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当前,中国在保护人权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已经加入了20多项国际人权公约,并且正在切实履行国际人权公约所赋予的保护、尊重和促进人权的义务。
学习和研究国际人权法学,有助于提升学生人权意识,系统了解国际人权保护的法律框架,培养致力于促进和保护人权的法律事务人才,推动中国人权保障事业进步。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知识:国际人权法课程应该向学生讲解基本内容:国际人权法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问题、国际人权法的发展简史、国际人权保护制度的具体内容。
重点让学生了解联合国核心人权公约的实体权利条款、监督机制以及联合国系统内监督机制与救济机制、区域人权保护法律制度,了解当前中国国内人权保护的基本现状。
能力:引导学生借助论文、专著等图书资料以及互联网(国际组织官方网站)等途径搜集、检索国际人权法领域研究资料,提升自我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从国际人权法的视角评判、研析国际人权热点事件的规则运用能力。
《国际人权法》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2、课程名称(中文):国际人权法课程名称(英文):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3、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4、先修课程:国际法、法理、宪法、刑事诉讼法5、面向对象:法学院所有本科生(含第二专业学生)。
6、开课院(系)、教研室:法学院国际法研究所7、推荐教学参考书:1. Thomas Buergenthal,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in a Nutshell (3ird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2. Raija Hanski and Markku Suksi, An Introduction to the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A Textbook (2nd edition), Institute for Human Rights, Åbo Akademi University.3. Gudmundur Alfredsson and Asbjrn Eid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A Common Standard of Achievement, 《世界人权宣言:努力实现的共同目标》中国人权研究会翻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李步云主编:《人权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版。
5.《国际人权法教程》(第一卷),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版。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国际人权法学为四年级学生开设的法学前沿课程之一,也是国家教育部正准备列入法学主干课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2个学分,共36学时。
本课程的任务在于:1. 传授人权法的基本理论,使学生熟悉有关人权的国际保护的规则和各种国际保护机制,认识和把握国际人权法发展的新动态;2.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正义感,使学生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正直的品德,成为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新型人才;3. 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其专业外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