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学第 五 章 宪 法 的 制 定
- 格式:ppt
- 大小:249.00 KB
- 文档页数:10
《宪法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70093课程名称:宪法学英文名称:The Science of Constitution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学时:54学分:3适用专业: 法学、治安学先修课程:《法理学》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为法学基础课,是法学、治安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包括绪论和宪法的基本理论、宪法的基本规范和制度以及宪法的基本实践共三编14章内容,具体涉及宪法学的概念和基本问题;宪法概念、宪法形式和宪法结构、宪法规范和宪法原则、宪法价值和宪法作用、宪政、宪法的历史与发展等宪法学的基本原理;国家性质、国家形式、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宪法的基本规范和制度;以及宪法的创制、宪法实施及其保障、违宪审查制度和宪法监督等有关宪法运行的实践内容。
This course is one of key courses of the Science of Law in colleg 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composed of Introduction and three parts i ncluding fourteen chapters. Introduction concerns the concept and the basic problem of the Science of Constitution. The first part, Fundam ental Theories of Constitution, respectively expounds the concept of constitution, constitutional forms and structure, constitutional norm s and principles, the value and roles of constitution, constitutional ism,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and constitution. The second part, F undamental Norms and Systems of Constitution, includes State Nature, State Forms, State Organizations, citizen’ basic rights and obligati ons, election system and the system of political party. The third part, Fundamental Practice of Constitutional, gives the basic frame of c onstitutional operation including constitutional initiative, constitu tional enforcement and safeguard, and the system of unconstitutional review.三、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的设计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宪法的基本概念、范畴和原理,熟悉中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帮助学生比较熟练地运用宪法学知识分析各种宪法现象,发现国内外宪政的运作规律;为学习其他法学课程打好基础。
第五章:宪法渊源与宪法结构第一节宪法渊源一、宪法渊源的概念宪法渊源主要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其一,指宪法的效力来源,包括制宪主体、制宪权限、制宪程序、和制宪方式等方面的涵要素。
同时宪法的效力渊源不同,往往导致其表现形式不同。
其二,指宪法的外在表现形式。
第二种意义上的宪法形式往往成为通说意义上的宪法渊源。
(课本对宪法渊源和宪法形式以及宪法的形式渊源作了区分,请参考。
)▲所谓宪法的渊源,是指宪法的外在表现形式二、宪法渊源的种类(一)宪法典及其修正案1 宪法典是由制宪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法,在一国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 宪法修正案是宪法修改机关对宪法典的所作部分修改,这是宪法修改的主要形式。
宪法修正案作为宪法典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正文有着同样的效力,成为宪法的基本渊源。
(二)宪法性法律1 定义宪法性法律是指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内容涉及国家根本问题的某一方面,但形式上不具备根本法特征的法律。
2 特点①国家立法机关制定;②涉及国家根本问题的某一方面;③制定程序普通;④效力低于宪法典。
(二)宪法性法律3 宪法性法律作为宪法的渊源,在不成文宪法国家构成了宪法的主体。
在有成文宪法典的国家,也往往以宪法性法律作为宪法典的补充。
A 英国的宪法性法律包括如1628年的《权利请愿书》、1679年的《人身保护法》、1689年的《权利法案》、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1911年和1949年的《国会法》、1918年的《国民参政法》等,甚至还包括了1925年的《自由大宪章》。
B 中国的宪法性法律包括:第一,关于国家象征及主权方面的法律。
例如,国旗法、国徽法、国籍法、领海及毗连区等。
第二,关于立法权限和立法程序的法律。
立法法第三,关于国家机构设置和权限的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代表法、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人民法院组织法、法官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检察官法等。
《宪法》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宪法、课程名称:、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课程适用层次:本科、课程适用对象:法学本科、总学时:周学时:、学分:二、课程概述《宪法》课程的目的,是在大学本科入门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初学者掌握《宪法》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为其学习行政法、刑法、经济法学等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是:、使学生了解宪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则,掌握宪法知识的基本框架,从而对《宪法》学科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加强学生在《宪法》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训练,学生在领会《宪法》基本概念的同时,还要熟练运用《宪法》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处理一些常见的法律业务,努力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计划四、教学内容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宪法学在国内外的历史发展;、熟悉宪法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研究意义;、掌握宪法学的学科地位和学科体系体系。
教学学时:教学重点和难点:宪法学的研究对象教学内容: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二)宪法学的研究范围二、宪法学的历史发展(一)宪法学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二)宪法学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三、宪法学的学科地位和学科体系(一)宪法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二)宪法学的学科体系四、编写本教材的基本思路五、学习和研究宪法学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和研究宪法学的重要意义(二)学习和研究宪法学的方法思考题:.简述德国宪法学发展时期不同学派关于宪法基本原理的主要观点。
.简述马尔佩的宪法学理论。
.简述法国宪法学家埃斯曼的宪法学理论。
.简述西方宪法学发展时期日本宪法学的特点与内容。
.简述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的联系与区别。
.试从西方宪法学萌芽和创立时期入手,简述有关“基本法”的思想。
第一编宪法基本理论第一章宪法的概念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宪法词义的演变及关于宪法本质的各种学说;、熟悉宪法的定义及分类;、掌握宪法的特征。
宪法学第五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笔记第五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一节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概述一、宪法与其本权利(一)基本权利的内涵1.权利:(1)权力指的是在一定的法律关系中,法律关系的一方对另一方所享有的可以要求作出一定的作为或不作为,并未法规范所认可的一种资格。
(2)权力的主要特征:第一,权利反映了主体之间的一种对等的法律关系。
第二,权力是由法规范所认可的。
第三,权力是一种法律上的资格。
2.基本权利:许多人把基本权利称为人权。
德国称其为基本法。
3.我国宪法中的人权和基本权利2004年修宪之前,一直使用的是基本权利,认为人权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品。
80年代之后,理论上逐渐对人权的理念发生了转变。
1998年10月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2001年《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2009年《国家人权行动计划》这是中国政府第一个国家人权行动。
由此看来,对基本权利的确认和保障,构成了整个宪法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核心。
(二)基本权利的基本性质1.固有性与法定性(1)固有性:自然法学法定性:实证法学(2)没有宪法的规定,就没有基本权利(专制)------法律实证主义(3)天赋人权----自然法思想。
(4)无论是自然法思想和法律实证主义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5)首先要承认法律的固有性,再分析法律的法定性的正确与否。
(6)固有性和宪法规定性是相互统一的。
2.不受侵犯性(固有性)和受制约性(法定性)3.普通性和特殊性(三)基本权利的享有主体1.基本权利享有主体的分类2.各种主体(1)一般主体。
公民为我国宪法所确定的基本权利的一般性的主体。
根据我国现行宪法第33条第1款的规定,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特殊主体。
即法人与外国人。
法人与外国人是享有基本权利的特殊主体。
(3)特定主体。
(4)关于“集体权利”(四)基本义务的宪法含义指的是根据法律规范的规定,一定的主体必须做出某种作为或不作出某种作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