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饮酒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4
《春望》知识点《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在安史之乱期间的所见所感,饱含着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一、诗歌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诗歌背景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往四川,唐肃宗在灵武即位。
杜甫闻讯,欲投奔新帝,却在途中被叛军所俘,押至长安。
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的破败景象,触景生情,遂作此诗。
三、诗歌赏析1、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人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破”对“城春”,两相对照,反差强烈。
“山河在”意味着国家的根基仍在,然而“城春”本该是繁华热闹的景象,如今却是“草木深”,一片荒芜。
这种反差突出了国家沦陷、城池破败的惨状。
一个“深”字,写出了草木丛生、无人打理的荒凉,暗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2、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联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诗人因感伤时事,看到盛开的鲜花反而落泪;因怨恨别离,听到鸟儿的叫声也觉得心惊。
这种移情于物的手法,更加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忧伤。
3、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连三月”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的持续不断,战火已经烧了很长时间。
“家书抵万金”则突出了在战乱中,一封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
4、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因忧愁而频繁搔头,导致头发越来越少,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态。
四、诗歌主题这首诗通过描写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和诗人自身的处境,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五、艺术特色1、情景交融全诗情景交融,前四句重在绘景,借景抒情;后四句重在抒情,以情写景。
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相互映衬,使诗人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
2、对仗工整诗歌在格律上对仗工整,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4.诗词五首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4.诗词五首1、饮酒(其五)/陶渊明2、春望/杜甫3、雁门太守行/李贺4、赤壁/杜牧5、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1、《饮酒》(其五)陶渊明【原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理解性默写: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文的主旨句)的诗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4、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春望》杜甫【原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来了,长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深。
感伤国事,看见花开就想流泪,怅恨别离听到鸟鸣反而惊心。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几个月,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疏短少,简直不能插簪。
【主旨】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春望》易错知识点《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国都陷落可山河依旧,长安城已经是春天可荒草丛生,人烟稀少。
感伤时见花开却流泪,怅恨别离时鸟鸣让我心惊。
安史之乱的战火已经几个月了,家人书信珍贵的能值万金。
白头发越抓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1.国:国都,指长安2.破:陷落。
不是破旧!3.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4.城:长安城。
5.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注意:不是茂盛!是荒凉。
6.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7.恨别:怅恨离别。
8.烽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9.抵:值,相当。
10.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11.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12.浑:简直。
不是发浑!13.欲:想要。
14.胜:经受,承受。
15.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16.溅泪:流泪。
17.连三月:连续几个月。
不是三月份,也不是三个月。
三:表示多的意思。
背景:安史叛军攻进长安,纵火焚城,繁华的京都变成废墟。
杜甫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易错知识点1.“草木深”:杂草蔓生,荒凉萧条,不是草木茂盛!2.连三月:连续几个月,不是三个月,不是三月份!3.家书:家中的书信,不是书籍!4.抵万金:很珍贵,不是很值钱!5.没有收到家书,不是收到了!6.白头:是实写,不是虚写!7.烽火:安史之乱的战火,不是烽火台的烽火!8.前四句侧重写景,后四句侧重抒情,不是前四句抒情,后四句写景!9.视线:远望到近望,不是由近望到远望!10.由山河到草木花鸟,由大到小,不是由小到大!11.全诗结构:总分,不是总分总!12.国破:国家沦陷,不是国家破旧!破:沦陷。
13.感情:悲伤、愤恨,没有丝毫喜悦之情!14.主题:伤感国事,怀念家人;忧国思家,不是忧国忧民!1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议论、写景、抒情,不是只有写景!16.全诗意境深沉,语意强烈反差,不是意境鲜美,不是语意平顺!1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哀景,不是乐景!不是美景!感是感伤,不是感动!理解1.思想感情:充分地表现出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主旨(情感)】: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赏析】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______”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______到______。
(2分)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分)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表达效果好在哪里?5.(07年沈阳)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6.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9.对“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
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满目凄然。
诗人的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饮酒》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车马喧”代表着车马的喧闹声,世俗的交往。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心远”指无追名逐利之心。
该句转换叙事角度,用设问自问自答的方式写出诗人超然世外的原因。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改为“望”好不好?答:“见”字十分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在采菊之间漫不经心偶然抬头见山的情状,与全诗顺其自然的情调和谐一致。
如果改用“望”字,就显得故意、做作了,不仅使“悠然”的情态丧失无遗,而且破坏了全诗的意境。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渲染隐居之所的宁静和诗人悠然的心境。
5、真意指生活的真谛和自然之趣。
“忘言”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6、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答:诗人摆脱官场束缚后悠然自得、恬淡闲适的心情。
《春望》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炼字赏析答: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满目凄凉。
交代了写作背景,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答:绘画面:感伤时事,见到开放的鲜花禁不住悲伤流泪;为别所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赏析:诗人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移情于物,通过写花、鸟使人落泪、心惊。
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诗人感时伤怀的深沉情感。
3这两句表达的情感?答:“感时”表现了诗人忧心国事的情感,“恨别”表现了诗人感伤离别的情感,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答:“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家人离散,久盼家人音信而不至的焦急心情,极言了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作者对亲人深切思念之情。
5、春【望】的含义:观望: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愿望:朝廷早日平定叛乱;盼望:盼望能与亲人团聚《雁门太守行》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赏析答:A修辞上: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把敌军比作“黑云”,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把将士们在日光下反光的铠甲比作“金鳞”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诗词五首》赏析一、《雁门太守行》赏析:1、赏析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从以下几个角度赏析)①修辞角度: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赞美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②炼字角度:“压”“摧”二字,形象地写出了敌军的人马众多、来势凶猛和守城将士的处境艰难,表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
③情感:首句情感浓郁,歌颂了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④“甲光向日金鳞开”中“开”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开”字写出了在敌军兵临城下时,守军将士们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的状态.⑤描述画面: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
守军将士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闪闪发光,将士们英姿飒爽,斗志昂扬。
2、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中的“满”和“凝”字妙在何处?一个“满”字,扩大了激战的场面,反映出守边将士英勇杀敌的冲天气势;一个“凝”字,形象地描绘出战场上血流满地的场景和悲壮惨烈的战斗画面。
3、从感官角度(听觉和视觉)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这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出了两军战争规模之大,激战之惨烈。
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悲壮气氛,侧面烘托出守军将士士气昂扬,奋力反击的形象。
4、最后两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引用典故,表达了边塞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5、最后两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借用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借用了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黄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表达了边塞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6、结合全诗说说作者捕捉“半卷红旗”这个景象入诗是为了表现什么?一方面是为了表现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为了体现行军时的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显了出来.二、《春望》赏析:1、从炼字角度赏析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和“深”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饮酒(其五)》知识点一、文学常识《饮酒》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他是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二、理解性默写1、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最能表现诗人物我两忘的超然,高尚情致的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心远地自偏三、理解题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内心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宁静心情。
2.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撷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
篱笆、菊、山、鸟、落日、人景,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见”,是无意所见,十分传神地变现了诗人在采菊时漫不经心地偶然抬头看见山的情态,体现作者心灵的自由与惬意。
与全诗顺其自然的情调和谐一致。
如果改为“望”字,不仅使“悠然”的情态全无,而且破坏了全诗的意境。
4.赏析“悠然”:形象地写出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由,闲适和恬淡。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此”“真意”分别指的是什么?“此”指作者隐居田园。
“真意”指的是自然之趣,人生真谛6.诗中表现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心远”“悠然”7.“飞鸟相与还”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诗人摆脱官场束缚后,悠然自得,恬淡闲适的心情,8.主旨:全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尘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厌倦官场腐败、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古诗《饮酒》阅读理解赏析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4.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5.赏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古诗《春望》阅读理解赏析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
2.诗题是《春望》,那么诗人“望”到了哪些春景?3.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4.请你发挥想象,描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所展示的情景。
5.“家书抵万金”传诵千古,请作简要赏析。
6.说说你对诗歌尾联的理解。
7.后三联写诗人内心感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渴望?参考答案:饮酒(其五)1.“悠然”写出了诗人隐居生活的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
2.表达了诗人置身世外,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情操的思想感情。
3.心远地自偏4.不能。
“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
5.傍晚,山上的景象愈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翩然而归,结伴而还。
鸟儿在空中经受了风雨严寒的折磨,倦而知还,作者以飞鸟自喻,以飞鸟倦而知还来表达他弃官归隐的惬意情怀。
春望1.“深”字写出了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2.草、木、花、鸟。
3.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4.面对国家烽火连天的境况,花鸟也像人一样感时伤怀。
古诗春望知识点
《春望》知识点汇总如下:
1.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2.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丛生、一片荒芜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3.赏析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示例一:(抒情方式)诗人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
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感。
示例二:(修辞角度)诗人移情于景,运用拟人手法,将花鸟人格化,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从而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4.赏析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运用借代手法,表现战争给人带来的痛苦。
“抵万金”运用夸张,表现家书的珍贵。
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5.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搔”是抓、挠的意思,表现心烦意乱,是对诗人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解的忧国思家之情。
6.描述尾联所展现的画面,并分析其蕴含的思想感情。
面对山河的沦陷,满头白发的诗人因焦虑忧愁,不停挠头叹
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稀少的无法梳髻插簪。
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怀。
24.诗词五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24.诗词五首1、饮酒(其五)/陶渊明2、春望/杜甫3、雁门太守行/李贺4、赤壁/杜牧5、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1、《饮酒》(其五)陶渊明【原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理解性默写: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文的主旨句)的诗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4、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选择题: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饮酒》是陶渊明归隐后陆续写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B.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 本诗在客观事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解析】C 道理:即使在闹市居住,只要内心追求宁静自由,就仿佛住在山水田园只中一样。
2.下列理解有误的—项是( B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解析】B错误,应是:只要内心追求宁静自由,就仿佛住在山水田园只中一样。
《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知识练习题及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饮酒【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翻译: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然而没有烦神去应酬车马的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言。
1、作者陶渊明,东晋诗人。
2、尔:这样。
3、相与:相伴。
4、真意:作者的人生理想。
5、东篱:象征远离世俗、洁身自好的品格。
6“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赏析前两句写诗人虽居闹市,而内心宁静脱俗7、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答:“见”字表现出悠闲不经意,体现出与自然融为一体,而“望”字是有意的向远处看,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
8、请找出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9、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同意。
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言之成理即可)10、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答: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11、“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答: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12、请从这首诗中选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写下来,并简要分析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诗人虽身居闹市,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表达了诗人内心宁静,脱离尘俗的思想感情。
陶渊明(365~427), 名,字,卒后朋友私谥靖节,世称 ,自称。
人。
开创诗派,并将其推向高峰。
和山水诗的鼻祖——南朝宋的谢灵运合称“陶谢”。
主要作品《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注释:结庐:。
而:。
无车马喧:
翻译:。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注释:君:。
尔:。
偏:
翻译: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注释:悠然:
翻译: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日夕:佳:相与:
翻译: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此中:真意:言:
翻译:
2、从炼字的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采”“悠然”“见”这些词的运用,一俯一仰,相映成趣,写出诗人的悠闲自得。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诗历来备受赞誉,“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见”有不经意看到的意思,“望”是特意观看。
“见”字更能体现诗人悠闲自得、归隐田园的心境。
5、赏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景物描写、象征。
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归隐田园的心境和人们不要奔波于官场之中,应回归自然的哲理。
6、“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
“真意”指的是自然之趣,人生真谛。
六、诗的主题
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田园后悠闲自得的心境。
七、写作特点
写景、抒情和说理相交融,意境深远
八、当堂检测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田园后悠闲自得的心境。
1)情景交融的句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傍晚时山中的美丽景色: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总结句(主旨句)(富含哲理的名句):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哲理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走进作者
杜甫,字。
号。
世称杜工部。
有“”之称。
其诗被喻为“”;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字词解释。
1、城:。
2、深:
3、感:
4、溅泪:_________
5、恨:
6、惊心:__________
6、烽火: 8、连三月:_________
9、抵: 10、掻:__________
11、短: 12、浑:__________
13、胜:__________
三、诗文翻译:
首联:
京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长安这座古城,到了春天却草木丛生,一片荒芜。
颔联:
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遗憾人世间的离别而心惊。
颈联:
战火纷飞连绵,而今三个月不停,(与家中的亲人音信阻隔)一封家信万金也难得到。
尾联:
满头白发此时也是越挠越稀疏,简直无法插簪。
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诗句是: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春望》中“承上启下,表明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春望》中写火不断,家书珍贵的诗句是: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5、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眷家的美好情操,诗中能够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