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基本平面图形 角
- 格式:ppt
- 大小:523.50 KB
- 文档页数:15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4.3角》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4.3角》这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角的定义、分类和性质。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分类和性质,能够运用角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在教材的处理上,我将以角的定义和分类为主线,通过对角的性质的探究,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分类和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学生的参与,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 学情分析面对的是一群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数学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但对于角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我需要通过一些简单的实例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分类和性质。
同时,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可能还不够成熟,我需要通过引导和示范,使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分类和性质,能够运用角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分类和性质。
2.难点:对角的概念的深入理解,对角的分类和性质的灵活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引导法、讨论法、实例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直观地展示角的概念和性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角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角的定义和分类,引导学生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分类。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4.4角的比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4.4角的比较》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角的概念,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学会比较角的大小,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四边形等基本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圆、扇形等图形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平面几何知识,对于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角的测量和比较还是第一次接触,需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和理解。
另外,学生对于量角器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教学中加强练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角的概念,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角的概念,量角器的使用,比较角的大小。
2.难点:角的分类,钝角、直角、锐角的识别。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角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角的存在。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量角器,量一量、比一比,加深对角的理解。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掌握角的比较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量角器、直尺、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2.学具:量角器、直尺、三角板、练习纸。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剪刀、钟表等,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角,并试着用量角器量一量。
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是可以比较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角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同时,教师讲解角的概念,以及量角器的使用方法。
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每组有一套量角器和一些练习纸。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量一量练习纸上的角,并比较大小。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4.4角的比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主要介绍基本平面图形,而4.4节“角的比较”是这一章的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通过探讨角的大小比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并能够运用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探究角的大小与边长、开口大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角的概念、度的概念以及角的度量方法。
但学生对角的大小比较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角的度量工具(量角器)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教学中加强练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比较方法,掌握用度量工具(量角器)比较角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让学生掌握角的大小与边长、开口大小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用度量工具(量角器)比较角的大小。
2.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边长、开口大小之间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量角器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角的大小比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角的大小比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探究角的大小与边长、开口大小之间的关系。
3.课堂讲解:讲解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度量工具(量角器)进行角的大小的比较。
4.练习巩固: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和注意事项。
“角的比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用书,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四节内容,共1个课时,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线段、射线、直线”、“比较线段的长短”、“角的度量与表示”、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对这些知识的拓展与延伸,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几何直觉,是今后学习平面几何等内容的基础。
二、学生状况分析本节课是教材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的第四节,学生对点、线、角这些基本的几何元素已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特别是经历了比较线段和度量角等数学活动后,探索图形性质的意识明显增强。
在此基础上对角作进一步的研究,无论是思想上还是方法上都具备良好的契机。
这节课的内容对学生认识空间与图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目标分析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本节课教学内容特点,针对学生已有认知水平,我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方面确定本节课的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经历比较角的大小的研究过程,体会角的比较和线段的比较方法的一致性;(2)、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掌握角的和、差关系。
(3)、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角平分线,能画出一个角的平分线。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通过角的测量、折叠等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
(2)、通过实际观察、操作体会角的大小,发展几何直觉。
(3)、能用符号语言叙述角的大小关系,解决角的和、差关系。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比较角的大小;找出角与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角的比较;角的和、差关系;角的平分线。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注意突出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变“教学”为“导学”,利用幻灯片制作课件,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教学中我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