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 格式:ppt
- 大小:6.70 MB
- 文档页数:47
解构主义在建筑中的代表人物、作品1、弗兰克·盖里(Frank·Gehry)最早反映在弗兰克?盖里被认为世界第一个解构主义的建筑设计家。
代表作:1989年设计的德国维特拉国际家居展览中心。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Museo Guggenheim Bilbao)建于(1995~1997)年,作为90年代世界最著名的新建筑,盖里重新撰写了建筑手法的传统盖里的设计基本采用了解构的方式,即把完整的现代主义、构造主义建筑整体破碎处理,然后重新组合,形成破碎的空间形态。
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采用解构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他重视解构的基本部件,认为基本部件本身就具有表现的特征,完整性不在于建筑本身整体风格的统一,而在于部件的充分表达。
虽然他的作品基本都有破碎的总体形式,但本身却是一种新的形式。
是解析了以后的构造。
他对于空间本事的重视,使他的建筑摆脱了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建筑所谓的总体性和功能性细节,而具有更丰富的形式感。
2、P·艾曼森(Peter Eisenman)P·艾曼森(Peter Eisenman)是当今美国最具影响的建筑设计师之一。
解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与P?艾曼森有较多联系,对其思想也有一定影响。
艾曼森的两大作品——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威克斯纳艺术中心与辛辛那提大学DAAP学院。
艾曼森主持的DAAD学院扩建工程的设计工作始于1987年,学院1996年底建成。
原建筑呈折线互相联系,扩建部分在原有建筑北侧而且沿着山坡布置。
总体布局、内部空间和外部造型独具特色。
设计借助计算机,建筑轴网的每个交点都在三度空间不断位移,多层次交叉、错动。
利用扩建部分与己建成部分的空间作为中庭。
新旧建筑之间的空间本来就极不规则,设计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并予以发挥。
沿中庭北侧布置单跑大楼梯,平面呈曲线状,坡度极缓而且有宽度变化,大楼梯与横跨中庭的天桥、顶光组合成极具特色的共享空间。
由于高层的变化、构造的扭转、空间的穿插,形成强烈的动感,这种扑朔迷离的空间在建筑艺术确实有所突破。
7、3 解构主义7、3、1 解构建筑概况20世纪80年代,西方建筑界又出现了一种被称为”解构主义”的新思潮。
它不仅质疑现代建筑,还对现代主义以后出现的历史主义、通俗主义的思潮持批评态度,试图建立关于建筑存在方式的全新思考。
解构主义建筑的得名,与两次重要活动有关:一次是1988年6月至8月,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名为“解构主义建筑”的七人作品展;另一次是同年7月,在伦敦泰特美术馆举行了一个名为“建筑与艺术中的解构主义”的国际研讨会。
解构主义建筑与解构主义哲学:在思想观念上确实存在着某种关联,一些解构建筑师比较关注哲学,试图将建筑纳入更深层次的文化思考;而另一些解构建筑师则不然,他们更加关注建筑形式与空间的全新创造。
第一类建筑师:伯纳德·屈米、彼得·艾森曼、丹尼尔·里伯斯金、莱姆·库哈斯等。
第二类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弗兰克·盖里、蓝天组等。
7、3、2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伯纳德·屈米:1944年出生于瑞士。
1969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工科大学,从70年代到80年代,分别在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A)、普林斯顿大学等执教,在纽约和巴黎成立事务所,现为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研究生院院长。
思想基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福柯的后现代哲学。
代表实例:巴黎拉维莱特公园(1982-1989从“分解”到“叠合”为处理拉维莱特公园开发计划的复杂性和不定性,屈米以“分解”的观念在公园用地上建立起三个结构系统:“面”系统,以一种表层结构来表达;“线”系统,用了许多连接线条和线性构件;“点”系统,精心设计了许多小型构筑物。
“点”、“线”、“面”三个系统,还无法控制公园的整体结构。
屈米将“点”系统上的10.8m 见方的构筑物放置在一个间距为120m的方网格的交叉点上。
构筑物形式各异,但红色却是唯一的保留颜色。
在方网格有秩序地组织下,“点”系统及构筑物具有了决定整个公园结构的作用。
解构主义建筑代表人物气其作品解构主义建筑是一种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建筑风格,其核心理念是反对传统建筑设计的规则和秩序,强调建筑设计的无序、动态和多元。
以下是一些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1.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扎哈·哈迪德是解构主义建筑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她的设计风格充满了流动性和动态感,具有很强的现代感和视觉冲击力。
她的作品包括广州大剧院、南京青奥中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
2.库哈斯(Rem Koolhaas)库哈斯是荷兰建筑师和建筑评论家,也是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设计风格充满了颠覆和创新,强调建筑设计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他的作品包括中央电视台新址、荷兰国家博物馆、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等。
3.埃森曼(Peter Eisenman)埃森曼是美国著名的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也是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设计风格强调建筑结构的无序性和不确定性,以及空间和形式的多元性。
他的作品包括西班牙毕尔巴鄂市公共艺术博物馆、美国费城唐人街保护与发展规划等。
4.格里芬(Michael Graves)格里芬是美国著名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他的设计风格充满了幽默感和卡通色彩,也具有很强的解构主义特征。
他的作品包括波特兰市政厅、迪士尼总部大楼、美国驻德国大使馆等。
5.哈林(Eduardo Kamin)哈林是阿根廷建筑师和设计师,他的设计风格充满了颠覆和创新的元素,以及很强的文化和历史意识。
他的作品包括阿根廷国家大剧院、智利圣地亚哥艺术博物馆、巴西圣保罗国际机场等。
总的来说,解构主义建筑代表了一种反对传统设计理念的创新思潮,其作品强调无序、动态、多元和开放性。
这些代表人物的设计思想和作品对后来的建筑设计和建筑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1992年漓江出版社的编辑找到董燕生,邀请他重新翻译《堂吉诃德》。
当时,杨绛版的《堂吉诃德》面世已经14年。
在《听杨绛谈往事》中,杨绛曾经回忆翻译这部72万字的译著前后经历整整二十年时间。
为了以读懂原著,杨绛从1958年开始自学西班牙语,1961年着手翻译,“文革”初期,已被完成的译稿被红卫兵没收,十来年后干校结束又从头翻起。
而《堂吉诃德》第一版在“文革”结束后不久首印的十万套很快售完,第二次印刷又是十万套。
1978年西班牙国王、王后访华先遣队到达中国见到的一个景观就是:北京书店门前读者排着长队购买《堂吉诃德》新出版中译本的盛况。
之后西班牙国王访华,邓小平把《堂吉诃德》作为礼物送给了国王。
二、教学重点:原文和译文的关系,解构与结构的概念,德里达的“延异”和“播撒”等学说,本雅明的“纯语言”理论,异化翻译。
三、教学难点:解构的概念,德里达的“延异”学说,本雅明的“纯语言”。
四、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图文结合,对学生进行一些提问。
五、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一)提问环节:原文与译文的关系。
原文依赖于译文,没有译文,原文就无法存在。
(二)解构主义的背景:中国文化大革命影响,法国“五月风暴”,解构破坏结构。
(三)解构主义的起源:雅克·德里达攻击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传统,攻击结构主义的理论,提出解构主义。
(四)与结构主义的比较:解构的基础是结构。
(五)解构学派突出代表人物:雅克·德里达,瓦尔特·本雅明,劳伦斯·韦努蒂。
1. 雅克·德里达:(1)生平:解构主义的鼻祖(2)主要著述:《论文字学》,《写作与差异》,《言语与现象》(3)翻译学说:“延异”概念-产生各种差异的播撒行为,“印迹”概念-意义表示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存在物,“播撒”概念-揭示了文本旅行方向的杂乱无序,“可重复性”概念-打开了不可译的上下文(4)翻译观点简述。
2. 瓦尔特·本雅明:(1)生平:哲学家,思想家。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解构主义154.解构主义是什么?(1)解构主义是整个后结构主义思潮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兴起于60年代末盛行于70年代,总体上表现出对结构主义的不满和失望乃至批判否定。
(2)60年代法国一些文论家、作家和哲学家组成了“太凯系”集团,明确打出后结构主义的旗号,德里达也是其重要成员之一,该集团在思想上与尼采的非理性主义有密切的联系。
随后德里达将解构主义介绍至美国,很快取代了新批评长期以来的支配地位,尤其是“耶鲁学派”的解构主义文学批评颇负盛名,80年代后半期解构主义逐渐退潮。
(3)代表人物:德里达、德•曼、哈特曼、布鲁姆、米勒、福柯等。
(4)理论来源:①尼采的非理性主义与解构主义关系密切,他主张文字超越一切观念形态,真理就是一支由隐喻、拟人和双关等修辞手段组成的军队,哲学和一切观念形态都首先是文字。
德里达受尼采影响也肯定文字的自由游戏。
②德里达在解构西方形而上学的哲学传统上与海德格尔极为相似,其语言第一的观点以及用文学和艺术来解构并拯救哲学的观点也对德里达发生了直接影响。
③巴尔特后期转向了后结构主义,建构了独特的文本理论与阅读理论:a从消解索绪尔的符号理论入手,认为文本语言的能指与所指并不能构成索绪尔所谓的完整固定的符号,能指所指涉的是一个能指群,能指最终只能够在所指的表面进行自由漂移,语词符号不再是明确固定的意义实体,巴尔特据此指出“作品”是“单数”的,而“文本”则是“复数”的。
这种复数特点导致文本意义的不断播散和转换,文本本身只是一个开放无尽的象征活动,任何意义都只不过是这个活动中迅速生成而又迅速消失的东西,这是对结构主义“作品论”的有力消解。
b阅读理论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阅读结构主义“作品”,只需要理解性思维;而阅读“文本”则需要转喻式的思维,就是需要把文本的每一部分和每一个象征都看作对另外更大部分和象征群体的无限替代品。
二是判断结构主义“作品”间的区别主要根据我们所理解的确定的意义内容,而判断“文本”之间的区别则需要根据不同的能指所指的活动路线和意义传播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