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监控量测专业技术交底书
- 格式:doc
- 大小:218.50 KB
- 文档页数:16
技术交底书
编号:
1.量测方法
⑴水平收敛量测方法
水平相对净空变化的量测要求在预埋件按要求的时间及方法埋设后进行,首先进行仪器的安装,(见图五)。
图五水平收敛仪器安装
当仪器安装完成后,用弹簧秤、钢丝绳、滑管给钢尺施加固定的水平张力(弹簧秤拉力90N),并在百分表读得初始数值X0(因第一次量测的初始读数是关键性读数,应反复测读;该读数必须连续量测3次的误差R≤0.18mm(R值根据收敛计不同而异))。
用同样方法进行间隔时间t后t时刻的Xt值量测。
温度修正的公式也可参考仪器说明书的。
t时刻的周边收敛值Ut(即为百分表两次读数差)的计算:
Ut=L0-Lt+Xtl-Xto
式中:L0—初读数时所用尺孔刻度值;
Lt—t时刻时所用尺孔刻度值;
Xtl—t时刻时经温度修正后的百分表读数值, Xtl= Xt+εt
Xto—初读数时经温度修正后的百分表读数值, Xt0= X0+εt0
Xt—t时刻量测时百分表读数值;
X0—初始时刻百分表读数值;
ε—温度修正值,
εt=α(T0~T)L
α—钢尺线膨胀系数;
T0—鉴定钢尺的标准温度,T0=20℃;
T—每次测量时的平均气温;
L—钢尺长度。
⑵拱顶下沉量测方法
拱顶下沉量测采用水准测量法进行,后视点应设在一个固定的临时水准点上(如稳定的衬砌),用精密水准仪进行观测。
(见图六)
将拱顶初始相对高差P0与t时刻相对高差P t相减,即为t时刻的拱顶下沉量。
即:Ut=(Q0+P0)-(Q+P)=(Q0-Q)+(P0-P)。
若Ut为正值,则表示拱顶下沉;若Ut为负值,则表示拱顶向上位移。
一、交底对象本次技术交底针对隧道监控安全测量工作的全体工作人员,包括测量员、技术人员、现场施工人员等。
二、交底时间[具体时间]三、交底内容1. 隧道监控安全测量目的为确保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保障施工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提高施工质量,特进行隧道监控安全测量。
2. 隧道监控安全测量范围(1)隧道围岩稳定性监测(2)隧道支护结构变形监测(3)隧道渗漏水监测(4)隧道通风、照明、排水系统监测(5)隧道施工环境监测3. 隧道监控安全测量方法(1)围岩稳定性监测:采用地质雷达、地震波反射法等手段进行。
(2)支护结构变形监测:采用全站仪、水准仪、测斜仪等手段进行。
(3)渗漏水监测:采用水位计、渗漏水监测仪等手段进行。
(4)通风、照明、排水系统监测:采用风压计、照度计、流量计等手段进行。
(5)施工环境监测:采用噪声计、粉尘计、温度计等手段进行。
4. 隧道监控安全测量注意事项(1)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2)认真执行测量方案,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3)加强现场安全防护,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4)定期对测量仪器进行校准、维护,确保仪器精度。
(5)做好测量数据的记录、整理和分析工作。
5. 隧道监控安全测量报告编制(1)报告内容应包括:测量时间、地点、仪器设备、测量方法、测量结果、分析评价等。
(2)报告格式应符合相关规定,确保报告的规范性和可读性。
6. 隧道监控安全测量工作要求(1)各岗位人员应明确自己的职责,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2)加强沟通与协作,确保隧道监控安全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
(3)定期对隧道监控安全测量工作进行总结和改进,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四、交底结束本次隧道监控安全测量技术交底至此结束,请全体人员认真领会并执行。
五、备注1. 请各岗位人员认真阅读并签字确认。
2. 如有疑问,请及时向项目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咨询。
[签名][职务][日期]。
隧道监控量测安全技术交底1. 背景介绍隧道建设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之一,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隧道的建设也愈加密集。
而隧道的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因此,针对隧道监控量测安全技术的交底是非常必要的。
2. 监控技术2.1 隧道视频监控系统隧道视频监控系统是一种很常见的监控技术,其作用是实时监控隧道内的车辆、人员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隧道视频监控系统通常由摄像机、录像设备和监控中心组成,监控中心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远程实时监控。
2.2 隧道气体监测系统隧道气体监测系统可以检测隧道内的气体浓度,及时发现有毒气体泄漏的情况,保证隧道内的通风质量和安全。
2.3 隧道火灾监测系统隧道火灾监测系统可以监测隧道内的火灾情况,及时发现火灾并报警,采取紧急措施,保证人员安全。
2.4 隧道结构监测系统隧道结构监测系统可以监测隧道结构的强度、变形等物理量,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保证隧道的安全性能。
3. 量测技术3.1 隧道裂缝量测技术隧道裂缝量测技术可以检测隧道结构的裂缝大小、形态,及时发现裂缝的演化过程,及时进行维护。
3.2 隧道应力量测技术隧道应力量测技术可以检测隧道结构的应力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对于长期使用的隧道来说特别重要,可以避免因积累应力导致的结构破坏。
3.3 隧道位移量测技术隧道位移量测技术可以检测隧道结构的位置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对于过往较长时间的隧道,如何保证隧道位置的稳定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4. 安全建议针对隧道监控量测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以下是一些安全建议:4.1 建立完善的监控系统隧道监控系统是检测和监测隧道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在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隧道的特点和实际使用情况,选用合适的技术手段,建立完善的监控系统。
4.2 定期检测与维护检测与维护是保证隧道安全的重要手段,应建立相应的检测与维护计划,并且按照计划定期进行检测与维护,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止事故事先发生。
4.3 加强人员培训隧道使用人员应进行相关培训,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术,以应对突发事件,保证隧道的安全。
隧道监控量测技术交底隧道监控量测量测项目监测见隧表6《隧道施工监测框图》(1)、隧道地质超前预报常规地质法①超前导坑法在隧道施工时采取左洞左侧壁导坑超前。
在施工过程中对导坑中遇到的构造、结构面或地下水等情况作地质素描图,通过做地质素描图对右洞地质条件进行预报。
②正洞地质素描地质素描是对开挖面的地质情况如实而准确的反映。
素描的主要内容包括地层岩性、构造发育情况(含断层、贯穿性节理、夹层或岩脉)、地下水的出水状态、围岩的稳定性及初期支护采用的方法等。
正洞地质素描是利用所见到正洞已开挖段的地质情况预报前方可能出现的不良地质条件(断层等)。
针对断层而言,又分断层露头作图法和断层前兆特征法。
断层露头作图法对结构面向开挖后方倾斜的断层预报效果较好,因为断层先在隧道底出露,对岩体稳定性影响不大时就可以发现;对于向掌子面前方倾斜的结构面因为先在顶部出现,预报时效果相对较差。
正洞地质素描的优点是不占用施工时间,设备简单,不干扰施工,出结果快,预报的效果好,而且为整个隧道提供了完整的地质资料;缺点是对与隧道夹角较大而又向前倾的结构面容易产生漏报。
③水平超前探孔水平超前探孔方法是在隧道内安放水平钻机进行水平钻进,根据隧道中线水平方向上钻孔资料来推断隧道前方的地质情况。
钻孔的数量、角度及钻孔长度可人为设计和控制。
一般可根据钻进速度的变化、钻孔取芯鉴定、钻孔冲洗液的颜色、气味、岩粉以及在钻探过程中遇到的其他情况来判断。
这种方法可以反映岩体的大概情况,比较直观,施工人员可根据现场的地质情况来安排下一步的施工组织。
但该方法也存在不足之处:①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预报效果较差,很难预测到正洞掌子面前方的小断层和贯穿性大节理,特别是与隧道轴线平行的结构面,其预报无反映;②钻孔与钻孔之间的地质情况反映不出来。
(2)、监控量测本隧道按新奥法复合式衬砌设计。
为确保隧道施工安全,成立专门监测组,在总工程师的直接领导下负责测点设置、日常量测工作和数据处理信息反馈,做到信息化施工。
监控量测(⾮接触量测)技术交底隧道监控量测⾮接触量测技术交底1.适⽤范围本技术交底适⽤于中铁⼆局兰渝铁路xx标内隧道监控量测中拱顶沉降及边墙收敛⾮接触量测作业。
本标段隧道均为开⾏双层集装箱客货共线双线隧道,隧道开挖宽度、净空⾼度较⼀般隧道⼤,常规量测⼿段很难满⾜监控量测需求,采⽤全站仪⾮接触位移量测⽅法,能够准确、⽅便、灵活、快速的对隧道围岩进⾏监控量测。
2. 监控量测的技术要求2.1 监控量测项⽬本标段隧道⼯程监控量测主要包括以下⽇常监测项⽬。
表2.1 监控量测主要监测项⽬序号监测项⽬量测仪器备注1 洞内、外观察现场观察、数码相机、罗盘仪洞内相机需防爆2 拱顶下沉全站仪3 净空收敛全站仪4 地表下沉⽔准仪、铟钢尺或全站仪隧道浅埋段5 周围环境观察现场观察、数码相机、罗盘仪2.2 ⾮接触量测控制指标为及时准确预测隧道⼯程安全性,选择对结构安全反应⽐较敏感部位(拱顶及边墙)的位移作为判定依据,⾮接触量测位移控制部位,见表2.2。
表2.2 ⾮接触量测绝对位移控制指标⼯法竖直位移⽔平位移台阶法拱顶沉降上、下台阶边墙收敛2.3 监控量测断⾯及测点布置原则2.3.1 浅埋隧道地表沉降观测浅埋隧道地表位移测点应在隧道掌⼦⾯前⽅布设,测点与掌⼦⾯距离约为隧道埋深加隧道开挖⾼度之和时开始监测,隧道衬砌结构封闭、地表位移基本稳定时停⽌监测。
地表位移测点和隧道内测点应布置在同⼀⾥程断⾯。
⼀般条件下地表位移测点纵向间距应按表2.3.1要求布置。
表2.3.1 地表位移测点纵向间距埋深与开挖宽度纵向测点间距(m )2.5B>H 0>2B 20~50 B5~10注:H 0—隧道埋深;B —隧道开挖宽度。
2.3.2 地表位移测点横向间距为2~5m 。
在隧道中线附近测点应适当加密,隧道中线两侧量测范围应不⼩于H 0+B ,地表有控制性建(构)筑物时,量测范围应适当加宽,测点布置如图2.3.2所⽰。
45°2~5m量测范围H oB基点图2.3.2 地表位移横向测点布置⽰意图2.3.3 拱顶下沉测点和净空收敛测点应布置于同⼀断⾯,监测断⾯间距及测点按表2.3.3要求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