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监控量测标准
- 格式:docx
- 大小:22.09 KB
- 文档页数:5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参考隧道监控量测1、监控量测地目地、主要内容和方法1.1实施监控量测地目地根据新奥法地基本原理,在隧道实施监控量测地主要目地是:(1)掌握围岩动态,对围岩稳定性作出评价;(2)确定支护结构型式.支护参数和支护时间;(3)了解支护结构地受力状态和应力分布;(4)评价支护结构地合理性及安全性.1.2、监控量测内容监控量测工程分为必测工程和选测工程.必测工程为日常施工管理必须进行地量测,其中包括:地质及支护状况观测.周边位移.拱顶下沉、地表沉降量测;选测工程是为未开挖地段地设计及施工计划提供数据而进行地量测工程,其中包括:围岩内部位移量测、锚杆轴力量测、初期支护及二次衬砌混凝土应力量测、围岩压力及层间支护压力量测以及钢支撑应力量测.1.3、量测方法(1)地质及支护状况观察隧道各个掌子面,每次爆破后和初喷后通过肉眼观察、地质罗盘测量和锤击检查,描述和记录围岩地质情况、岩层产状、裂隙、地下水以及支护效果,对围岩稳定性进行评价,判断围岩类别是否与设计相符,每一量测断面要有一张记录表并填图.(2)围岩周边位移量测在预设点地断。
面,隧道开挖爆破以后,尽可能早地沿着隧道周边地拱顶、拱腰和边墙部位分别埋设球头测桩.测桩埋设深度30cm左右,钻孔走私同锚杆,用快凝水泥或早强锚固剂固定,测桩球头需设保护罩.采用钢尺式周边收敛计量测周边收敛变形.(3)拱顶下沉量测拱顶下沉量测是周边位移量测地补充,在周边位移量测同一断面地拱顶中轴线处设1个带挂钩地锚桩,锚桩地埋设要求与周边收敛计测桩相同.用高精度地水准仪、钢尺量测拱顶下沉或采用SWJ-III型周边位移收敛计量测.(4)地表下沉观测在隧道洞身深最浅处左右线共设6个量测断面.在选定地量测断面区域内,首先设一个通视条件较好、测量方便、牢固地基准点.测点沿地面布置在隧道轴线及其两侧,布置若干个断面,每个断面布置若干个点.在20cm×20cm×20cm土坑中打入直径20mm,长50cm地钢筋,外露5cm并用混凝土填实.测量放线定位,用水准仪量测,隧道开挖至距测点30m处开始量测,隧道开挖超过测点30m、并沉降稳定以后停止量测.作为必测工程,可视施工需要加密沉降观测点.1.4、数据采集地频率测取读数地频率应不少于规范地要求,同时要满足数据分析和工程需要.数据采集地频1 / 1。
隧道施工监测标准值与信息反馈一、监控量测管理基准围岩稳定性应根据量测结果按下列指标进行综合判别:①最大位移;②位移变化速率;③位移速率变化趋势(加速度);④初期支护所受的应力、应变、压力。
1.根据最大位移判断实测最大位移值不应大于隧道的极限位移,并按表10-6进行管理。
为了确保围岩和初期支护变形不侵入二次衬砌空间,一般情况下,宜将隧道的设计预留变形量作为极限位移,进行控制。
同时设计预留变形量应根据监测结果不断修正。
表10-6 变形管理等级注:u0—实测位移值;un—最大允许位移值。
2.根据位移变化速率判断净空变化速率持续大于1.0 mm/d时,围岩处于急剧变形状态,应加强初期支护系统;净空变化速率持续在0.2~1.0mm/d时,应加强观察,做好加固围岩的准备;当净空变化速率小于0.2 mm/d时,围岩达到基本稳定,在高地应力、岩溶地层和挤压性围岩等不良地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制订判断标准,防止结构突然失稳或破坏。
3.根据位移速率变化趋势来判断当围岩位移速率不断下降时(du2/d2t<0),围岩趋于稳定状态;当围岩位移速率保持不变时(du2/d2t=0),围岩不稳定,应加强支护;当围岩位移速率不断上升时(du2/d2t>0),围岩进入危险状态,必须立即停止掘进,采取措施。
4.根据初期支护所受的应力、应变、压力来判别初期支护承受的应力、应变、压力实测值与允许值之比大于或等于0.8时,围岩不稳定,应加强支护;初期支护承受的应力、应变、压力实测值与允许值之比小于0.8时,围岩处于稳定状态。
二、围岩稳定性判别准则根据位移(或净空变化)的量值或预计的最终位移值来判断围岩稳定性的标准:在隧道开挖过程中若发现监控量测的位移总量超过某一临界值,或者根据已测的位移预计最终位移值将超过某一临界值时,就意味着围岩不稳定,需要加强支护。
然而临界值的确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标准。
根据经验,各类围岩的隧道容许位移值参考表10-7。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项目和方法一、监控量测的内容隧道监控量测的项目应根据工程特点、规模大小和设计要求综合选定。
量测项目可分为必测项目A和选测项目B两大类。
隧道施工过程中应进行洞内、外观察,洞内观察可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已施工地段观察两部分。
浅埋暗挖法各种监控量测项目的简介见表10-1。
(1)洞内观察:开挖工作面观察应在每次开挖后进行。
观察中发现围岩条件恶化时,应立即采取相应处理措施;观察后应及时绘制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图、填写开挖工作面地质状态记录表和施工阶段围岩级别判定卡。
对已施工地段的观察每天至少应进行1次,主要观察围岩、喷射混凝土、锚杆和钢架等的工作状态。
(2)洞外观察重点应在洞口段、岩溶发育区段地表和洞身埋置深度较浅地段,其观察内容应包括地表开裂、地表沉陷、边坡及仰坡稳定状态、地表水渗透情况、地表植被变化等。
表10-1 隧道现场监控量测项目注:b—隧道开挖宽度;h—隧道埋深。
二、监控量测的方法(一)目测观察1.目的在地下工程施工中,开挖前的地质勘探工作很难提供非常准确的地质资料,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对开挖面附近围岩的性质、状态进行目测。
另外,对开挖后初期支护稳定状态进行目测,也是监控量测中的重要项目。
2.目测观察的内容开挖后对无支护围岩的目测内容包括:(1)围岩类型及分布特征、结构面位置和产状、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和几何特性、节理裂隙的填充物的性质和状态等。
(2)开挖工作面的围岩稳定状态,顶板有无剥落掉块现象。
(3)是否有涌水、涌水量大小、涌水位置、地下水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色度等)。
开挖后对已支护段的目测内容包括:(1)有无锚杆被拉断或垫板陷入围岩内部的现象。
(2)喷射混凝土是否产生裂隙或剥离,要特别注意喷射混凝土是否发生剪切破坏。
(3)钢拱架有无被压屈现象。
(4)是否有底鼓现象。
3.目测结果如果发现异常现象,要详细记录发现的时间、距开挖工作面的距离以及附近监控量测点的各项监控量测数据,及时综合观察测量数据并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建设项目施工标准化9隧道监控量测9.1一般要求9.1.1隧道开工前,应根据设计要求,并结合隧道规模、地形地质条件、施工方法、支护类型和参数、工期安排,以及所确定的量测目的等制订施工全过程量测方案。
监控量测必须纳入管理,现场应严格执行相关监控量测工作。
9.1.2现场量测仪器,应根据量测项目及测试精度选用。
宜选择简单适用、稳定可靠、操作方便、量程合理、便于进行结果处理和分析的测试仪器,并经过有效校验;鼓励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9.1.3周边位移、拱顶下沉、地表下沉和拱脚下沉等必测项目宜布置在统一断面,其量测面间距及测点数量应根据隧道埋深、围岩级别、断面大小、开挖方法、支护形式等确定。
隧道开挖后应及时进行围岩、初期支护的周边位移量测、拱顶下沉量测。
当围岩差、断面大或地表沉降控制要求高时宜进行围岩体内位移量测和其他量测。
洞口段、浅埋段或地表有建(构)筑物,应进行地表沉降量测。
富水软弱破碎围岩、流沙、软岩大变形、含水黄土、膨胀岩土等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段,应进行拱脚下沉量测。
9.1.4当围岩条件差、变形过大或初期支护破损变形较大时,应进行支护结构内的应力及接触应力量测。
9.1.5对于膨胀性和挤压性围岩,位移没有减小趋势时,应延长量测时间。
9.1.6各预埋测点应牢固可靠,并设置专用标识牌,标明测点的名称、部位、编号、埋设日期等;要加强教育,提高所有进洞人员保护意识,对测点进行妥善保护,不得任意撤换和遭到破坏;施工过程中应做好仪器的日常维护工作,保证性能良好;量测人员进洞应满足隧道洞内作业施工要求。
9.1.7应确保现场照明、通风等作业条件良好,满足正常量测作业需要。
9.2量测项目按照《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T3660-2020)执行。
9.3实施要求9.3.1一般要求(1)监测测点应根据隧道的特点(断面大小,地质条件,变形情况等)进行布设。
布设符合以下原则:①洞口、洞身浅埋段以及地质条件复杂段落,监测断面适当加密;②施工方法出现变化时,应在变化里程前后布置1~2个监测断面;③选测项目监测断面宜与必测项目布置在同一断面。
隧道监控量测细则浅埋隧道地表沉降测点应在隧道开挖同一断面里程。
一样条件下,地表沉降测点纵前向布间设距。
应地按表表沉降测点和隧道内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里程。
一样情形下地表沉降观看点的纵向间距见表5.1-1 地表沉降点纵向间距。
表4.1-1洞口段及浅埋段地表下沉量测断面间距表注:H为隧道埋深,B为隧道开挖宽度地表沉降测点横向间距为2—5m。
在隧道中线邻近测点应适当加密,隧道中线两侧量测范畴不应小于H+B,地表有操纵性建(构)筑物时,量测的范畴应适当的加宽。
其测点布置见图5.1-1 地表沉降点布置示意图。
图5.1-1 地表沉降点布置示意图5.2 拱顶下沉测点和净空变化测点拱顶下沉测点和净空变化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上。
监控量测断面按表5.2-1的要求布置。
拱顶下沉测点原则上设置在拱顶轴线邻近。
当隧道跨度较大时,应结合施工方法在拱部增设测点,参照图4.2-1布置。
地表下沉量测表5.2-1必测项目监控量测断面间距注:Ⅱ级围岩视具体情形确定间距。
5.3净空变化量测测线数可参照表5.3-1、图参照图5.2-1布置。
5.3-1净空变化量测测线线数图4.3-2拱顶下沉量测和净空变化量测的测线布置示例(a)拱顶测点和1条水平测线示例;(b)拱顶测点和2条水平测线、2条斜测线示例;(c)CD或CRD法拱顶测点和测线示例;(d)双侧壁导坑法拱顶测点和测线示例5.4 测点布置要求不同断面的测点应布置在相同部位,测点应尽量对称布置,以便数据的相互验证。
6 监控量测频率及监控量测基准6.1监控量测频率6.1.1必测项目的监控量测频率应依照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及位移速度分按表6.1-1和表6.1-2确定。
由位移速度决定的监控量测频率和由距开挖面的距离决定的监控量测频率之中,原则上采纳较高的频率值。
显现专门情形或不良地质时,应增大监控量测频率。
表6.1-1按距开挖面距离确定的监控量测频率注:B为隧道开挖宽度。
表6.1-2按位移速度确定的监控量测频率6.1.2开挖面地质素描、支护状态、阻碍范畴内的建(构)筑物的描述应每施工循环记录一次。
隧道监控量测实施细则一、编制依据1、《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范》(TB10108—2002)2、《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3、包西施隧参106—Ⅰ二、工程概况冒天山隧道全长14915m,我项目承担12115m施工任务,是本管段的重点工程,为单线隧道。
冒天山隧道工程地质条件较为复杂,主要地层岩性为第四系冲洪积、坡积及风积砂质黄土,第三系红黏土及中侏罗系及三叠系砂岩夹页岩、煤层。
不良地质主要为滑坡。
特殊岩土主要为湿陷性黄土、膨胀土。
三.监测的目的和意义实时监控量测不但可以及时提供隧道通过邻近构筑物地段时隧道拱顶下沉、周边收敛、围岩内部位移、钢支撑受力情况,锚杆轴力,支护和衬砌内应力等信息,用于判断施工工艺的可行性、设计参数的合理性,提出更加恰当的施工方法和合理的支护措施;而且可以及时掌握隧道通过邻近构筑物地段时对邻近构筑物的影响,为施工爆破方案的选定,为判别构筑物是否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实施隧道信息化动态施工控制,既能达到安全快速施工,又能节省工程造价的目的,且具有如下重要的意义:(1)通过施工和环境监测进行信息反馈及预测预报,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指导现场施工,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与质量和工程项目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2)在施工过程中对前进的开挖工作面附近围岩的岩石性质、状态进行目测,掌握围岩动态,以及围岩的施工力学性能,了解支护结构在不同工况时的受力状态和应力分布,及时改进支护,对围岩稳定性、安全性作出评价来指导现场施工。
(3)验证支护结构型式、支护参数的合理性,对支护结构、施工方法的合理性及其安全性作出评价及建议,为确定二次支护时间提供依据。
(4)通过每次对爆破振动的监控,及时掌握隧道通过邻近构筑物地段时对邻近构筑物的影响,为施工爆破方案的选定,为判别构筑物是否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5)为修改变更设计、调整施工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6)有效地避免塌方等工程事故。
(7)为本地区后续的类似工程积累宝贵经验和提供科学资料。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方案一、监控量测的目的现场监控量测是“新奥法原理”施工的三大要素之一,是复合式衬砌设计、施工的核心技术。
本隧按新奥法设计施工,施工中加强监控量测对准确判定围岩的安全状态、合理确定二次衬砌的施作时机非常重要。
同时通过监测数据的反馈分析,可验证施工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施工方法、支护方案的可行性,以便及时、准确地调整支护参数,修正施工方法及施工程序,确保施工安全。
二、量测项目隧道现场监控项目及内容见下表。
测试前检查仪器是否完好,若发现故障及时进行修理或更换;确认测点是否松动或发生人为破坏,只有在测点状态良好时方可进行测试工作。
测试中按各项测量操作规程安装好测试仪器,每测点一般读数三次,三次读数相差不大时取算术平均值作为观测值,否则进行判断,是由于人为破坏、测点松动或需要进行重测。
测试完毕后检查仪器、仪表,做好养护保管工作。
及时进行资料整理。
测点布置见下图。
测点布置示意图⑴围岩及支护状态观察围岩状态观察:围岩岩性、岩质、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和方向、有无松散坍塌、剥落掉块现象、渗漏水等。
初期支护状态观察:喷层是否产生裂缝、剥离和剪切破坏、格栅支撑是否压屈等。
⑵净空变形量测根据变形值、变形速度、变形收敛情况等用以判断围岩稳定性、初期支护设计和施工方法的合理性、模筑二次衬砌时间。
测点布置:初期支护施作后,用风钻凿φ40mm、深200mm的孔,用1:1砂浆填满再插入测点固定杆,尽量使同一基线两测点的固定方向在同一水平线上,待砂浆固后即可进行量测工作。
量测方法:采用φWRM型收敛计监测。
⑶拱顶下沉量测监测拱顶的绝对下沉值,掌握断面变化情况,判断拱顶的稳定性,防止坍方。
测点用风钻打眼埋设好固定杆,并在外露杆头设挂钩。
测点大小适中,如过小测量时不容易找到,如过大爆破时容易被破坏。
支护结构施工时要注意保护观测点,一旦发现测点被埋或损毁,要尽快重新设置,保证量测数据不中断。
拱顶下沉量测测点布置在拱顶,受通风管限制或遇到其它障碍时,可适当移动位置。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1、为加强隧道施工安全质量管理,充分发挥监控量测在隧道安全质量管理中的作用,规范铁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工作,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O1-2003、《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F60-2009、《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TJ 076-9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的要求,制定本办法。
2、监控量测是隧道施工过程中,对围岩支护体系的稳定状态进行监测,为初期支护参数的调整和二次衬砌施作的时机提出依据,是确保施工安全和结构安全可靠、指导施工过程和施工安全监控的重要手段,是铁路隧道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铁路隧道施工作业中关键的重要作业环节,监控量测须纳入工序管理。
第二章监控量测职责及组织机构1、监控量测组织机构:组长:**副组长:** **组员:** *** *** ***2、监控量测职责隧道监控量测实行施工单位、业主第三方、公司三级管理制度。
⑴隧道施工现场监控量测工作,对监控量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并组织第三方开展评估工作。
成立现场监控量测工作小组,配备专业监控量测人员和设备,建立健全监控量测质量安全保证体系。
⑵根据设计要求,编制监控量测实施细则,经项目部总工程师审核后报监理、建设单位审批后实施。
⑶按批准的实施细则组织实施,作好量测记录,及时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⑷根据揭示的地质情况,及时调整监控量测方案。
⑸配合监控量测评估单位对现场监控量测的检查和复核工作。
⑹根据监控量测复核成果,及时向建设、施工、监理和设计单位反馈安全评估意见。
按规定向建设、监理单位提报监控量测抽检、复核报告。
第三章监控量测方法1、地质及支护状态观察在施工过程对开挖工作面周围的岩石特性、围岩状态、地下涌水情况等进行观察,并绘制地质素描和现场拍照,并对开挖后支护状态进行观察记录。
一、导言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是为了保隧道工程施工安全及后期运营管理需要,确保隧道施工过程及后期运行安全,完善国家隧道监控管理制度的需要。
本规程包含了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范、监测范围、监测方法、监测内容、监测仪器、监测频次与临界值等内容。
二、监控范围1. 隧道洞内围岩及支护结构的变形监测;2. 隧道洞内地表下凿后松动带和松动环的监测;3. 隧道洞口尾关部位10m范围内的变形和渗水等情况的监测。
三、监控方法1. 变形监测方法采用轴测法、水准法、总站法等进行监测。
2. 地表下凿后松动带和松动环监测方法采用压力细测法,位移监测法等进行监测。
3. 变形和渗水监测方法采用地下水位监测法,压力细测法等进行监测。
四、监控内容1. 变形监测内容包括岩体位移、渗水位移、支护变形等内容。
2. 地表下凿后松动带和松动环监测内容包括压力、位移等内容。
3. 变形和渗水监测内容包括地下水位、孔隙水压力等内容。
五、监控仪器根据监测方法的不同,应选用合适的监测仪器进行监测。
1. 变形监测仪器包括测量轴测仪器、水准仪器、全站仪器等。
2. 地表下凿后松动带和松动环监测仪器包括压力细测仪器、位移细测仪器等。
3. 变形和渗水监测仪器包括地下水位监测仪器、孔隙水压力监测仪器等。
六、监测频次与临界值1. 监测频次为了保障监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确定好监测的频次。
2. 临界值根据监测内容的不同,设定相应的临界值,一旦超出临界值,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和治理措施。
七、结语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的实施,对维护隧道工程的安全及提高运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广大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相关管理部门严格按照本规程的要求进行监控量测工作,确保隧道工程的安全运行。
隧道是现代交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人们出行提供了便利,但隧道工程的施工和运营管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的实施对于确保隧道工程的安全、提高运营效率以及减少风险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