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税收增长的计量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62.50 KB
- 文档页数:8
我国税收超常增长的实证分析税收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税收持续呈现超常增长的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态势。
本文将从经济增长、税收和财政支出等方面对我国税收超常增长进行实证分析。
首先,我国税收超常增长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年均GDP增长率持续保持在6%以上。
经济增长为税收收入提供了强大的支撑,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税基不断扩大,税收水平也相应提高。
同时,我国税制和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也为税收增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促使企业纳税意愿增强。
此外,我国持续推进开放,吸引了大量外资的流入,提升了税收收入。
因此,经济增长是我国税收超常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次,我国税收也为税收超常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近年来,我国对税制进行了一系列的,主要包括营改增、增值税率下调、个税起征点提高等。
这些举措旨在降低企业和个人的税负,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营改增将营业税转变为增值税,减轻了制造业等行业的税负,提高了纳税企业的获得感,同时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创新。
增值税率的下调也减轻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税负,激发了市场活力和消费潜力。
个税起征点的提高则减轻了中低收入群体的税负,增加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这些税收举措使得纳税人的纳税意愿增强,税基进一步扩大,税收收入也相应增加。
最后,我国税收超常增长也与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变化密切相关。
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规模逐年扩大,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和民生改善等方面。
大规模的财政支出提供了强劲的拉动效应,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税收收入的增加。
同时,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也进一步优化了税收收入。
例如,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激发了居民的消费需求,促进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此外,财政支出的科学合理规划和有效使用也为税收增长提供了保障,确保了税收收入的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我国税收超常增长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财政政策的计量分析及优化策略近年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情况下,采取了一些调整措施,包括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等。
那么这些政策对于经济的影响是怎样的呢?本文将从计量分析的角度,对中国财政政策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一、中国财政政策的总体现状中国的财政政策由一系列政策组成,包括财政支出、税收、债务等,而这些政策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
具体来说,中国的财政支出越高,国家的公共设施建设等制度改革就会推进得更快。
同时,税收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活和企业的经营状况。
最后,债务的增加或减少更是关乎到经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的财政支出逐年递增,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
2018年,中国政府的财政支出为29.4万亿元,其中基建投资达到了6.38万亿元。
同时,为了减轻企业的负担,中国还实施了数次减税政策。
例如2018年的增值税降低税率、社保费率下调等政策,为企业解决了一定困境。
但是,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中国的财政政策也面临了一定的压力。
进一步扩大财政支出随之而来的是政府负担的增加和债务的积累,短期内可以推动经济增长,但长期来看则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财政支出对经济的影响财政支出是财政政策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投资方向和资金规模直接影响到宏观经济状况。
然而,财政支出的增加是否总是对经济有利呢?在短期内,一定程度的财政支出可以推动经济增长。
比如,政府通过积极投资基础设施、扩大就业等方式来增加对经济的刺激,从而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
但是,要注意到过度的财政支出对于经济长期发展并不利。
一次性的过度支出,不仅会导致政府的债务压力加大,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会导致资本市场泡沫化等问题。
同时,财政支出的提供与国内经济的发展相关。
即,如何使用财政支出减少开支,节约成本,使纳税人得到更多福利,来达到持续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是财政政策优化的重要方向之一。
三、税收政策的分析税收作为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需用到比较分析。
中国税收收入增长的因素分析摘要: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维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作用。
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而言,国家的税收收入是否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相协调,是一个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因此为了研究影响中国税收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预测我国未来的税收状况,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税收收入,GDP,物价水平,财政支出一、文献综述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万泽霖,金伊辰(2011)采用了国内生产总值(GDP)、财政支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三个指标,根据1978-2002年数据拟合出了关于我国税收收入增长的模型。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李静(2006),选择以下指标做为模型的解释变量:农业生产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职工工资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居民消费水平、全国城乡储蓄存款年末余额、国内生产总值(x8t)、财政支出总量,税收收入,得出了进出口总额、居民消费水平、城乡储蓄存款年末余额、财政支出总量与税收收入呈正相关,国内生产总总值与税收收入呈负相关的结论。
西南财经大学高珊珊,陆琪(2011)也是通过GDP,财政支出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三个指标建立模型,得出结论:国家应该以保证经济增长为基础,合理进行财政支出。
价格对总体税收的影响只是通过对个别税种的影响来实现的, 在具有明显通货膨胀迹象的情况下, 有必要通过提高个别税种的税率或者开征临时性税种以消除物价上涨带来的影响。
西南财经大学欧阳若澜、杨洁茹通过分析认为,我国应实行结构性减税, 结合推进税制改革, 用减税、退税或抵免的方式减轻税收负担, 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 实行积极财政政策, 促进国民经济稳健发展, 从而对税收形成良性的影响。
根据前人的研究经验,本文将从影响税收收入的可能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税收收入增长的经济模型,分析对税收增长的显著影响因素,并结合分析的结果,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二、税收收入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一)理论背景从宏观经济看,经济整体增长是税收增长的基本源泉,经济增长决定税收收入的增长。
中国税收增长的计量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财政收支状况发生很大变化,中央和地方的税收收入增长迅速,为了研究影响中国税收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分析中央和地方税收收入的增长规律,预测中国税收未来的增长趋势,这里选取几个影响因素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此进行相关分析。
一、金融经济理论背景
影响中国税收收入增长的因素很多,但根据相关资料和理论,初步得出主要的因素可能有以下几个:
(1)从理论上看,宏观经济增长水平是一个重要指标。
(2)公共财政的需求,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保障的完善等都对公共财政提出要求,因此对预算支出所表现的公共财政的需求对当年的税收收入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
(3)物价水平。
我国的GDP等指标和经营者的收入水平都与物价水平有关。
(4)税收政策因素。
我国自1978年以来经历了两次大的税制改革,一次是1984-1985年的国有企业利改税,另一次是1994年的全国围的新税制改革。
税制改革对税收会产生影响,特别是1985年税收陡增215.42%。
综合以上因素,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构建计量模型,分析各种因素对中国税收增长的具体影响。
二、构建计量模型
为了全面反映中国税收增长的全貌,选择包括中央和地方税收的“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各项税收”(简称“税收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反映国家税收的增长;选择“国生产总值(GDP)”作为经济整体增长水平的代表;选择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作为公共财政需求的代表;选择“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作为物价水平的代表。
由于财税体制的改革难以量化,而且1985年以后财税体制改革对税收增长影响不是很大,可暂不考虑税制改革对税收增长的影响。
所以解释变量设定为可观测的“国生产总值”、“财政支出”、“商品零售物价指数”等变量。
在中华人民国国家统计局上可查找到《中国统计年鉴2011》,上面可找到“国生产总值”“财
政支出”“商品零售物价指数”等相关指数自1978年至2010年的所有数据,在这里仅节选1990—2010年间的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收集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在确定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收集到相关数据后,设定线性回归模型为:
Y t=β1+β2X2t+β2X3t+β3X4t+u t
三、参数估计
利用模型和收集到的数据,在eviews中估计模型的参数。
首先建立工作文件并导入数据,进行参数估计得到结果如下:
根据分析结果可以得到模型:
Y i= -5653.887+0.104627X2+0.402702X3+35.35703X4
(7431.083)(0.035312) (0.154375) (70.73238)
t= (-0.760843)(2.962941) (2.608599) (0.499870)
R2=0.993317
修正后R2=0.992137
F=842.2265
从上述模型分析来看,模型的拟合优度是很高的
四、统计检验
1、拟合优度检验
由表可以得到R2=0.993317,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992137,这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很好。
2、F检验
针对H0,β2 =β3=β4=0,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在F分布表中查出自由度为k-1=3和n-k=18的临界值F a(3,18)=3.16。
由之前的结果可以得到F=842.2265>F a(3,18)=3.16,因此应该拒绝原假设H0,β2=β3=β4=0,说明原回归方程整体是显著的,即假设的几个因素“国生产总值”“财政支出”“商品零售物价指数”等变量联合起来在总体上对“税收收入”都有着显著影响。
3、t检验
分别针对:H0,β2=β3=β4=0,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通过查t分布表可
得到自由度为n-k=18临界值t a/2(n-k)=2.1009,由结果数据可以得到与β1、β2、β3、β4对应的t 统计量分别为,-0.760843、2.962941、2.608599、0.499870,其中只有β2、β3的绝对值大于t a/2(n-k)=2.1009,但β1、β4的绝对值小于t a/2(n-k)=2.1009,不能通过检验。
从模型上说明“国生产总值”和“财政支出”因素对“税收收入”Y都有显著的影响,但“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对于税收收入的影响不明显,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4、多重共线性检验
①对x2回归
②对x3回归
③对x4回归
依据上述结果X2的R值大于X3和X4的R值,因此确定X2为基准做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引入x3结果如下:
引入x4结果如下:
由此可得,引入X4使得无论是t检验或是f检验都不显著,因此可以在模型中剔除X4。
在剔除X4之后再对模型进行回归检验,结果如下:
由此结果可见,拟合优度R2=0.993219,修正后可决系数0.992465,模型对样本的解释切合度高。
由表可以看出,x2,x3,c的prob值分别为0.0065、0.0172、0.0484都低于5%,即给定的α=0.05,因此该模型不论是F检验还是t检验都应该是显著的,各因素对被解释变量都产生显著影响。
Y i= -5653.887+0.104627X2+0.402702X3
(930.2785)(0.034455) (0.150234)
t= (-2.117438)(3.077950) (2.624833)
R2=0.993219
修正后R2=0.992465
F=1318.147
上述回归结果基本上消除了多重共线性,拟合优度较高,整体效果的F检验通过,其解释变量X2、X3的t检验均较为显著。
五、结论
模型估计结果说明,在假定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年GDP每增长1亿元,税收收入就会增长0.104627亿元;在假定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年财政支出每增长1亿元,税收收入会增长0.402702亿元。
这与理论分析和经验判断相一致,税收收入与国民生产总
值和财政支出是正相关关系的。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发现在最初计量模型中被剔除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与国家税收收入也是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的,因为此次建立模型只选择了21个数据,数据过少导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对于被解释变量“税收收入”的影响不显著,但从经济理论上理解,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与税收收入是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这在以后的建模过程中可以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