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频器基础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1.53 MB
- 文档页数:18
混频器一.混频器的工作原理混频器在发射机和接收机系统中主要负责频率的搬移功能,在频域上起加法器或减法器的作用,频域上的加减法通过时域上的乘积获得。
混频器通常可以表示为如图1所示的三端口系统,应至少包含三个信号:两个输入信号和一个输出信号。
根据图1可以表示混频器最常见的数学模型:式中表征输入信号的振幅,表征本振信号的振幅。
图1.混频器原理框图对于混频器而言,混频器的输入信号分别定义为射频信号RF(Radio Frequency),频率记为,和本振信号LO(Local Oscillator),频率记为。
混频器的输出信号定义为中频信号IF(Intermediate Frequency),频率记为。
根据混频器的应用领域不同,中频输出选择的频率分量也不同。
当时,混频器称为下变频器,输出低中频信号,多用于接收机系统;当时,混频器称为上变频器,输出高中频信号,多用于发射机系统。
常用的混频器实现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用现有的非线性器件或电路,比如利用二极管电压电流的指数关系实现的二极管微波混频器;第二种是采用开关调制技术实现信号在频域上的加减运算,进而实现频率变换的功能,比如基于吉尔伯特单元的混频器;第三种是利用已有的电子元件实现混频电路的乘法模块。
二.混频器性能指标(一)转换增益转换增益(或者转换损耗),其定义是需要的IF输出与RF输入的比值。
混频器的电压转换增益可表示为:混频器的功率转换增益可表示为:其中和分别为中频输出电压和射频输入电压的有效值.是负载电阻,是源电阻。
当输入电阻和负载电阻相等时,两种增益的dB形式相等。
(二)噪声系数一般而言,在分析系统噪声性能时,系统内的各模块视为黑盒子.即无需知道模块内部具体电路的噪声如何,而是用一个统一的系统参数对各模块噪声进行描述。
因此在分析混频器噪声性能时,将其看成是一个线性二端口网络。
噪声系数被用来衡量信号经过混频器后信噪比的恶化程度,即混频器本身引入的噪声的大小。
混频器原理混频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通信领域的电子元件,它的作用是将两个或多个不同频率的信号进行混合,产生出新的频率信号。
混频器在无线通信、雷达、卫星通信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混频器的原理。
混频器的原理基于非线性元件的特性,它可以将两个输入信号的频率进行线性或非线性的组合,产生出新的频率信号。
混频器通常由三个端口组成,射频输入端口、本振输入端口和中频输出端口。
射频输入端口用来接收高频信号,本振输入端口用来接收本振信号,中频输出端口则输出混频后的中频信号。
在混频器中,射频信号和本振信号首先通过非线性元件相互作用,产生出包含原始频率和它们的和、差频率的信号。
然后通过滤波器将所需的频率信号进行选择,最终输出所需的中频信号。
混频器的原理可以用数学公式来描述,假设输入的射频信号为$A_{RF}\cos(2\pi f_{RF}t)$,本振信号为$A_{LO}\cos(2\pi f_{LO}t)$,其中$A_{RF}$和$A_{LO}$分别为射频信号和本振信号的幅度,$f_{RF}$和$f_{LO}$分别为射频信号和本振信号的频率,t为时间。
那么混频器的输出信号可以表示为:$A_{IF}\cos(2\pi f_{IF}t) =\frac{1}{2}A_{RF}A_{LO}\cos(2\pi(f_{RF}+f_{LO})t) +\frac{1}{2}A_{RF}A_{LO}\cos(2\pi(f_{RF}-f_{LO})t)$。
其中$A_{IF}$和$f_{IF}$分别为中频信号的幅度和频率。
从上式可以看出,混频器的输出信号包含了原始频率和它们的和、差频率成分。
混频器的原理还涉及到一些重要的参数,比如转换增益、转换损耗、隔离度等。
转换增益是指混频器将射频信号和本振信号转换成中频信号时的增益,转换损耗则是指在信号转换过程中损失的功率。
隔离度是指混频器在工作时射频信号和本振信号之间的隔禅程度,隔离度越高,说明混频器的性能越好。
混频器-混频器混频器-正文输出信号频率等于两输入信号频率之和、差或为两者其他组合的电路。
混频器通常由非线性元件和选频回路构成(图1)。
输入频率f和来自本地振荡器的本振频率f1经混频器作用后,输出频率变为f i(见超外差)。
它们的关系可用f i=│±pf1±qf│表示,其中p和q是任意正整数。
若混频和本地振荡由同一装置完成,则称为变频器。
混频器混频器的输出信号除中心频率有所改变外,其余参数,如包络波形和所含频谱成分的相对关系均不改变。
输出信号频率高于输入信号频率的称为上混(变)频,反之,则称为下混(变)频。
图2表示某调幅信号下混(变)频前后的波形和频谱。
混频器混频器最早用于等幅电报信号的接收,称为差拍检波器,后来已是超外差接收机、载波电话(见有线载波通信)和许多电子设备的基本组成单元。
非线性变换若非线性元件的特性用下式描述:i(t)=ɑ0+ɑ1u(t)+ɑ2u2(t)+ɑ3u3(t)+ (1)当两不同频率的信号电压u1(t)=U1cos2πf1t和u2(t)=U2cos2πf i t同时作用于非线性元件时,则元件中的电流i(t)将含有丰富的谐波和组合频率成分,它们与f1及f i的关系为(2)式中p=0,1,2,…,n,q=1,2…,m。
要使输出信号频率变为f i=f1-f,只须使i(t)通过一调谐于f i的选择性回路便可取出f i而滤掉其他频率成分。
混频器二极管混频器典型电路如图3。
调整偏置电压E0,使二极管工作特性呈非线性,而输出回路则调谐在f i即可实现两输入信号的混频。
这种混频器结构简单,可以工作在较高频段,但变频增益较低,各回路之间相互影响较严重,组合频率干扰也较大。
平衡混频器典型电路如图4。
由于采用平衡电路结构,输出的谐波及其组合干扰成分较少,本振电路产生的噪声也不会出现在它的输出端。
混频器晶体管变频器兼具振荡和混频两种功能的电路(图5)。
图中晶体管T、电感线圈L4、L3和电容器C3、构成一互感耦合振荡器。
混频器的名词解释混频器(也称为混合器、混音器、调音台)是一种在音频和音乐制作中常用的电子设备,用于混合、控制和处理多个音频信号。
混频器的功能十分广泛,它可以接受来自不同声源的音频输入,通过调节各个通道上的参数,如音量、音调、平衡等,最终将这些音频信号混合成一个平衡且适合输出的信号。
混频器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信号输入、混合处理和信号输出三个主要阶段。
当多个音频信号输入混频器时,它们会被分配到不同的通道上。
每个通道都有自己的音量控制,可以独立调整信号的强弱。
除了音量控制外,混频器还提供了其他参数,例如音调控制,可用于调整音频信号的音调,使其更符合音乐或音效的需要。
此外,平衡控制也是混频器中常见的参数,它可用于调整左右声道的平衡,以达到音频效果的均衡输出。
混频器通常也会提供一些特殊效果和处理功能,用于改变音频信号的特性。
例如,混频器可能具备强调低音或高音的均衡器,以增强音频的音色。
还有一些混频器提供内置的延迟、混响和合唱效果,用于营造特殊的音频氛围。
这些特殊效果可以通过混频器的控制面板或软件界面进行调整和设置,使得音频制作的过程更加灵活和自由。
在音乐制作和现场演出中,混频器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无论是录制一首歌曲,还是调整音响系统的音质,混频器都承担了关键的角色。
在录音棚里,混频器通过将不同的音频源进行组合和调节,实现了多轨录音的平衡和融合。
而在现场演出中,混频器则负责接收并处理各种乐器、麦克风等音频信号,将它们混合为一个适合大型音响系统输出的信号。
尽管混频器的功能强大,但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混频器的操作可能会显得有些复杂。
因此,对于初次接触混频器的用户,理解混频器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混频器的学习和熟悉,人们可以更好地掌握音频处理技术,并有效地应用于音乐创作、声音设计、现场演出等方面。
总结起来,混频器是一种重要的音频处理设备,用于混合、控制和处理多个音频信号。
它能够将来自不同声源的音频信号进行混合,并通过调整参数和应用特效,使得混合后的音频信号达到理想的效果。
混频原理介绍与分析混频原理是指将两个或多个不同频率的信号进行合成,生成一个新的频率信号的过程。
混频技术在无线通信、调频广播、雷达、导航系统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基本原理、混频器的分类和工作原理、混频器的性能参数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一、基本原理混频原理的基本思想是通过非线性元件将两个或多个不同频率的信号相乘,以产生新的频率分量。
通常使用的非线性元件有二极管、晶体管、场效应管等。
当两个输入信号分别为f1和f2时,通过非线性元件,可以产生频率为f1、f2以及(f1±f2)的频率成分。
其数学表达式为:f3=,2f1±f2,或f4=,2f2±f1二、混频器的分类和工作原理混频器按照混频信号的处理方式可以分为平衡混频器和非平衡混频器两类。
平衡混频器采用平衡型电路,输入信号在非线性元件之前需要进行平衡混频,主要通过互补的非线性元件实现。
平衡混频器可以有效抑制杂散分量的出现,提高混频器的线性度和动态范围。
其中,二极管混频器(均衡)是应用最广泛的,其工作原理是将两个信号分别通过两个二极管,然后再将两个二极管的输出信号相加,最后通过滤波器滤除幅度较小的不需要的频率分量。
非平衡混频器主要有单边带混频器、振荡混频器和自脉冲混频器。
单边带混频器通过抑制一个较强的本地振荡信号来实现混频,它可以实现频率的选择性混频。
振荡混频器以混频信号为输入,在非线性元件中产生新的频率成分。
自脉冲混频器是一种特殊的非平衡混频器,通过将本地振荡信号送入非线性元件,产生自脉冲信号,然后通过滤波器来获得所需频率。
三、混频器的性能参数混频器的性能参数主要包括转换增益、本地振荡抑制比、本地振荡频率抑制比和反射损耗等。
转换增益是指输入信号到输出信号间的增益,通常以分贝(dB)为单位。
转换增益越大,表示混频器性能越好。
本地振荡抑制比是指混频器对本地振荡信号的抑制能力。
本地振荡抑制比越大,表示混频器对本地振荡信号的抑制能力越强。
第一讲:混频器的工作原理分析第一节混频器简介混频器作为超外差接收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雷达、通信、电子对抗、广播电视、遥控遥测等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技术指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机性能的发挥。
变频(混频)是将高频信号经过频率变换,变为一个固定的频率。
这种频率变换通常是将已调高频信号的载波从高频变为中频同时必须保持其调制规律不变。
具有这种功能的电路称为混频电路或变频电路,亦称为混频器(mixer)或变频器(convertor)。
一般用混频器产生中频信号:混频器将天线上接收到的信号与本振产生的信号混频,cosαcosβ=[cos(α+β)+cos(α-β)]/2 可以这样理解,α 为信号频率量,β 为本振频率量,产生和差频。
当混频的频率等于中频时,这个信号可以通过中频放大器,被放大后,进行峰值检波。
检波后的信号被视频放大器进行放大,然后显示出来。
由于本振电路的振荡频率随着时间变化,因此频谱分析仪在不同的时间接收的频率是不同的。
当本振振荡器的频率随着时间进行扫描时,屏幕上就显示出了被测信号在不同频率上的幅度,将不同频率上信号的幅度记录下来,就得到了被测信号的频谱。
混频器的分类:●从工作性质可分为二类,即加法混频器和减法混频器分别得到和频及差频。
●从电路元件也可分为三极管混频器和二极管混频器。
●从电路分有混频器(带有独立震荡器)和变频器(不带有独立震荡器)。
●混频器和频率混合器是有区别的。
后者是把几个频率的信号线性的迭加在一起,不产生新的频率。
第二节混频器组成框图一般变频器应由四部分组成,即输入回路、非线性器件、带通滤波器和本机振荡器组成,如图1-1 所示,本机振荡器用来提供本振信号频率 fL 。
输入高频调幅波 Vs ,与本振等幅波 VL ,经过混频后输出中频调幅波 Vi 。
输出的中频调幅波与输入的高频调幅波的调制规律完全相同。
即变频前与变频后的频谱结构相同,只是中心频率由 f s 改变为 f i ,也就是产生了频谱搬移。
混频器工作原理详解混频器是一种电子设备,主要用于将多个频率的信号混合在一起。
它在通信、雷达、广播、电视、无线电及音频等领域中广泛应用。
混频器的工作原理基于非线性元件的特性,其中最常见的非线性元件是二极管。
1.基本原理混频器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非线性元件的非线性特性,将多个输入信号混合成一个信号。
混频器主要有两个输入端口(RF端口和LO端口)和一个输出端口。
其中RF端口输入射频信号,LO端口输入本地振荡信号(Local Oscillator),输出端口输出两个输入信号的混频信号。
2.输入信号的混合混频器的基本操作是将RF信号和LO信号相乘,得到两个频率分量的和频(Sum frequency)和差频(Difference frequency)信号。
混频器的核心部分是非线性元件,通常是二极管。
当RF信号输入混频器时,它与LO信号结合并通过非线性元件。
由于二极管的非线性特性,它会产生两个新的频率成分,一个是和频信号,频率为RF频率加上LO频率,另一个是差频信号,频率为RF频率减去LO频率。
这两个信号将通过输出端口输出。
3.阻止RF信号通过混频器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是阻止RF信号通过。
在通信系统中,LO信号的频率远高于RF信号,因此RF信号会通过LO端口到达射频接收器,引起干扰。
为了阻止RF信号通过LO端口,混频器采用了一个带通滤波器,用于选择只有和频和差频通过,而阻止RF信号通过。
4.选取合适的LO频率混频器的工作效果与LO信号的频率选择有关。
一般来说,LO频率应该选择为RF频率加上或减去一个中频(Intermediate Frequency),以使得差频信号与中频相等。
这样可以方便后续的信号处理和解调等操作。
5.非理想因素混频器在实际应用中会受到一些非理想因素的影响,包括本振泄露(LO Leakage)、直流偏置(DC Offset)、相位不匹配(Phase Mismatch)和幅度不平衡(Amplitude Imbalance)等。
工作频率混频器是多频工作器件,除指明射频信号工作频率外,还应注意本振和中频频率应用范围。
噪声系数混频器的噪声定义为:NF=Pno/Pso Pno是当输入端口噪声温度在所有频率上都是标准温度即T0=290K时,传输到输出端口的总噪声资用功率。
Pno主要包括信号源热噪声,内部损耗电阻热噪声,混频器件电流散弹噪声及本振相位噪声。
Pso 为仅有有用信号输入在输出端产生的噪声资用功率。
变频损耗混频器的变频损耗定义为混频器射频输入端口的微波信号功率与中频输出端信号功率之比。
主要由电路失配损耗,二极管的固有结损耗及非线性电导净变频损耗等引起。
1dB压缩点在正常工作情况下,射频输入电平远低于本振电平,此时中频输出将随射频输入线性变化,当射频电平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中频输出随射频输入增加的速度减慢,混频器出现饱和。
当中频输出偏离线性1dB时的射频输入功率为混频器的1dB压缩点。
对于结构相同的混频器,1dB压缩点取决于本振功率大小和二极管特性,一般比本振功率低6dB。
动态范围动态范围是指混频器正常工作时的微波输入功率范围。
其下限因混频器的应用环境不同而异,其上限受射频输入功率饱和所限,通常对应混频器的1dB压缩点。
双音三阶交调如果有两个频率相近的微波信号fs1和fs2和本振fLO一起输入到混频器,由于混频器的非线性作用,将产生交调,其中三阶交调可能出现在输出中频附近的地方,落入中频通带以内,造成干扰,通常用三阶交调抑制比来描述,即有用信号功率与三阶交调信号功率比值,常表示为dBc。
因中频功率随输入功率成正比,当微波输入信号减小1dB时,三阶交调信号抑制比增加2dB。
隔离度混频器隔离度是指各频率端口间的相互隔离,包括本振与射频,本振与中频,及射频与中频之间的隔离。
隔离度定义为本振或射频信号泄漏到其它端口的功率与输入功率之比,单位dB。
本振功率混频器的本振功率是指最佳工作状态时所需的本振功率。
原则上本振功率愈大,动态范围增大,线性度改善(1dB压缩点上升,三阶交调系数改善)。
混频器原理
混频器是一种电子器件,用于将多个不同频率的信号混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组合信号。
它的工作原理是基于超外差原理和电流传输原理。
超外差原理是指将两个不同频率的信号相乘,得到的结果包含了两个信号频率之和和差的成分。
当其中一个信号频率很高时,称为射频信号,另一个频率较低时,称为本地振荡信号。
通过调整本地振荡信号的频率,可以选择性地提取出不同频率的成分。
混频器的电路结构通常包括一个射频输入端和一个本地振荡器输入端,以及一个混频器输出端。
射频信号和本地振荡信号通过二极管或场效应管等电子器件进行相乘,得到混频信号。
混频信号经过滤波等处理后,可以得到所需的频率成分。
电流传输原理是混频器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如果将射频信号和本地振荡信号直接相乘,会出现非线性失真和频率相互干扰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混频器采用了电流传输技术。
电流传输的基本原理是将输入信号转换为电流,在电流领域进行处理,最后再将输出信号转换为电压。
这样可以有效降低非线性失真和频率干扰的影响。
混频器广泛应用于通信、雷达、无线电广播等领域。
通过混频器可以实现信号调频、频谱分析、频率转换等功能,提高信号的处理和传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