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发展和主要观点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7.26 MB
- 文档页数:44
女性主义一.女性主义的缘起1.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在feminism一词中包含有“女性”与“女权”的双重含义,故又译“女权主义”,随着近现代以争取妇女参政和男女平权的妇女运动而兴起的思想潮流。
(王先霈:637)朱刚认为,学术界一度把“feminism”翻译为“女权主义”,这个译法值得商榷。
欧美学术界通常用“feminism”泛指一切争取、维护女性权益的活动,其历史跨度延绵数百年,内容非常庞杂,极难准确定义。
而中文的“女权”的含义则比较明确,指历史上女性为了获得自身“权益”而进行的努力,其目标明确,颇有声势,涌现过不少知名的女权活动家和积极分子。
确切地说,女权主义真正兴起于19世纪的欧美,也称“妇女解放运动”,二十世纪初随着女性权益的逐渐实现,女权运动也基本完成了使命。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feminism”要求的已经不是传统的女性权益。
因此,二十世纪初之前的feminism可以成为女权主义,之后则可称为女性主义,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的先驱。
(朱刚:336)2.父权时代的妇女处境在旧石器时代,男女皆以采集植物和狩猎为生。
由于女性十分珍贵及在生育中所承担的角色,且由于男性尚未意识到自己的性自尊,妇女地位较高,崇拜“母神”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从大量出土的石器时代的女性小雕像可见一斑。
虽然纯粹的“母权制”在那一时期是否存在尚有不少争议,但可以肯定,女性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这可找到大量的考古学的证据、生物学的证据、心理学的证据、人类学的证据以及用希腊语、罗马字及希伯来语等记载的诗歌、神话等“书写的证据”。
到公元前五千年至前三千年,由于频繁的战争、金属及交通工具的运用,男人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也由于人口增多、粮食积累、劳动分工及畜牧业的出现而导致奴隶制的发展,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日渐衰落,男人对女人的统治与控制的父权社会逐渐形成。
(林树明:7-8)父权制社会的发展摧毁了女性不可复得的伊甸园,并将女性压入社会的底层。
女性主义理论与流派女性主义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及特质划分为九大类: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存在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多元化全球女性主义及生态女性主义。
(1)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历史背景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乃指由自由主义思潮发展而来的女性主义思潮。
自由主义兴起于19世纪的西欧,以英国政治哲学家洛克(John Locke)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在政治层面上,自由主义挑战当时君权神授的理念与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指出政府的统治必须得到人民的同意;在经济层面上,随著资本主义市场的勃兴,旧有的封建制度对旅行、金融、贸易交易的种种限制也受到新兴中产阶级的挑战,以自由之名,争取更多的经贸机会与累积个人财富的机会。
十七、十八世纪的女性主义者将自由主义的理念与主张加以延伸,扩张到妇女身上以及私领域的性别关系。
她们认为,如果政治领域里的君权神授是不可以忍受的,那么为什么家庭里,仍保留著男性家长的绝对权威呢?基本观点一、理性自由主义认为人类的共同本质是理性,这是人之所以异於禽兽之处,主张女人的本性和男人一样,是人性(human)与理性(rational),而非生殖性(sexual)。
二、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人存在世界上的目的与意义,必须由个人决定,而非依赖他人的权威与意见,自主(autonomy)与自我决定(self-determination)就是自由主义所崇奉的原则,也就是不受别人干涉,自己决定自己的生存目标。
三、平等「平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洛克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去从事她所喜欢的事,并不受他人的干扰;同样地,她也必须尊重他人的权利与自由,不去干涉他人的事。
所以个人必须去遵守法律与平等的原则。
平等有二个面向,第一个面向是接受束缚的平等,也就是说大家要接受相同的法律限制;第二个面向是机会的平等,每个人均有均等的机会追求自我发展并发挥自我的潜能。
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写作一、中国现代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女性意识的觉醒已转化为女性写作的主动行为,从性别歧视、性别压抑、性别遮羞而真正浮出了历史地表,女性小说的繁荣标志着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的形成。
那么到底什么是女性主义呢?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出发点是西蒙波伏娃的著名论断,“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着重对女性的文化身份和处境进行探讨,由此揭示出父权制文化结构中女性从属被压抑的位置。
女性写作的概念是由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埃菜娜西苏提出来的,着重于强调女性写作与女性身体的关系,中国女性批评家认为这一概念包含了一定的开敞性,它包含着文学的书写和非文学的书写,包含了具有文学价值的优秀作品也包括可能在文学意义上我们很难给予高度评价,但可能具有作为女性的自传、女性的反抗、女性的口述史、个体生命史的意义和价值的作品。
关于女性文学的不同理解:(1)指以女性作家为主体所创作的一切文学。
(2)指女性作家创作的女性生活题材的作品。
即:"只要是出自女性手笔,描写女性生活题材的文学,均可看作妇女文学。
或指女作家所写的具有女性意识、反映女性情感、表现女性生活的文学。
(3)指一切具有女性意识的作家作品。
这种观点认为,凡是反映女性在男权社会的苦闷、彷徨、哀怨、抗争的作品,不论作者性别如何,均可视为女性文学。
反之,如果没有反映女性意识,即使作者是女性,也不可纳入女性文学。
(4)指女作家的所有文本及一切关于女性的文学作品。
我们国家通常采用第一种。
我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时期:1)五四启蒙运动,提出“个性解放”“民主自由”打破了一部分女性的传统束缚,一批知识女性参与写作,她们努力寻找属于女性的视角、叙述方式和女性话语,标志着现代文学中女性写作的生成,代表作家冰心、庐隐、凌叔华等人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作家群。
而后的三四十年代又形成了诸如萧红对女性自我放逐心灵历程的诉说,张爱玲对殖民都会与闺阁政治的指涉,以及丁玲的走向民族叙事等既相互区别有可相互参照的多样化女性书写样式和文本形态。
女性主义文学的崛起与发展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思想觉醒的日益深入,女性主义文学逐渐崛起并成为文学界的一支强势力量。
女性主义文学以女性为主题,通过文字表达女性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经历,旨在探讨性别平等、女性自由和解放的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女性主义文学的起源、发展和对社会的影响。
女性主义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女性权益运动和妇女解放思潮开始兴起。
尼克松的《石头门》、吉尔曼的《黄色墙纸》等作品成为早期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揭示了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所面临的压迫和不平等待遇。
这些作品因其坚定的立场和激进的思想引发了广泛的反响,为女性觉醒和解放铺平了道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主义文学逐渐发展出多个分支和流派。
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是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
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倾向于探讨女性的多样性和个体解放,关注女性的内心体验和独特视角。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和爱丽丝·沃克的《紫色》等作品是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的经典代表。
这些作品通过对女性独特的人生经验和权力结构的分析,呼唤女性自由和平等的声音。
除了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外,还有一种重要的女性主义文学形式是跨文化女性主义文学。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不同文化背景下妇女的生活经验和挣扎得到了更多关注。
跨文化女性主义文学致力于解构种族、文化和性别交叉对女性的影响。
中国作家凤凰花的《色,戒》和尤米·塔玛尼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碰撞下女性身份和权力的复杂性。
女性主义文学的崛起不仅仅是文学界的一场革命,它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女性主义文学为女性提供了一个表达声音的平台。
过去,女性被传统社会束缚在家庭和子女教育中,缺乏自主权和话语权。
女性主义文学通过表达女性的内心感受和呼唤性别平等的声音,唤起了社会对女性权益的关注和呼应。
其次,女性主义文学揭示了性别角色和身份的社会建构。
女性主义文学挑战了传统社会对男女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在文字中展示了女性的多样性和个体特点。
女性主义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自由、理性与平等的追求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在时间上是所有女性主义的流派的起点,在理论上也是其他各派的出发点或修正和改造的对象。
其批判对象主要是法律上、形式上的不平等,所以批判力非常有限,改革诉求也显得过于温和。
十八世纪欧洲女性者因为新资产阶级男人反抗君权的启发而开始质疑男权的神圣性。
自由主义崇尚理性,主张人之为人是因为具有推理能力,而非因徒具人之形体,所有人在接受教育以后都具备同等的理性,故应平等对待。
而且强调人性不分性别,女人亦具有理性思辩能力,男女不平等是习俗以及两性差别教育造成的,为了消弭人为不平等,应给予女性同质的教育;同时由于在兴趣、才能方面个人差异远大于性别差异,女性应有充分和平等的机会作选择,以便人尽其才,为社会提供更充沛的人力资源,提高竞争力,此外,法律应不分性别,男女一视同仁。
台湾的妇女运动在七0和八0年代深受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影响,如「先做人,再做男人或女人」,「人尽其才」,及反对妇女保障名额、修改法律中的性别歧视等主张都十族展现追求平等的精神。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在二十世纪后期的发展趋势是扩大公领域范围,增强国家保护弱势个人(如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的公权力;并且有鉴于个人自我实现的机会深受经济力影响,而愈益注意经济分配的公平性,主张应由政府积极介入以减轻市场经济祸害;在法律方面则由消极的反对性别歧视的立法,进而积极以立法消除歧视或矫正已有的不平等。
如公设托儿所、受害妇女庇护所、加强就业训练都是近年来自由女性主义强调的重点。
八0年代以后的自由派女性主义者,终于体认到做一个齐家治国的女超人并不容易,故提出家务分工、弹性工时及减轻男性养家重担等概念。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十八世纪英国的玛莉‧乌丝东奎芙特(Mary Wollstonecraft),最有名的著作发表于1972年的《为女权辩护》(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
女性主义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自由、理性与平等的追求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在时间上是所有女性主义的流派的起点,在理论上也是其他各派的出发点或修正和改造的对象。
其批判对象主要是法律上、形式上的不平等,所以批判力非常有限,改革诉求也显得过于温和。
十八世纪欧洲女性者因为新资产阶级男人反抗君权的启发而开始质疑男权的神圣性。
自由主义崇尚理性,主张人之为人是因为具有推理能力,而非因徒具人之形体,所有人在接受教育以后都具备同等的理性,故应平等对待。
而且强调人性不分性别,女人亦具有理性思辩能力,男女不平等是习俗以及两性差别教育造成的,为了消弭人为不平等,应给予女性同质的教育;同时由于在兴趣、才能方面个人差异远大于性别差异,女性应有充分和平等的机会作选择,以便人尽其才,为社会提供更充沛的人力资源,提高竞争力,此外,法律应不分性别,男女一视同仁。
台湾的妇女运动在七0和八0年代深受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影响,如「先做人,再做男人或女人」,「人尽其才」,及反对妇女保障名额、修改法律中的性别歧视等主张都十族展现追求平等的精神。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在二十世纪后期的发展趋势是扩大公领域范围,增强国家保护弱势个人(如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的公权力;并且有鉴于个人自我实现的机会深受经济力影响,而愈益注意经济分配的公平性,主张应由政府积极介入以减轻市场经济祸害;在法律方面则由消极的反对性别歧视的立法,进而积极以立法消除歧视或矫正已有的不平等。
如公设托儿所、受害妇女庇护所、加强就业训练都是近年来自由女性主义强调的重点。
八0年代以后的自由派女性主义者,终于体认到做一个齐家治国的女超人并不容易,故提出家务分工、弹性工时及减轻男性养家重担等概念。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十八世纪英国的玛莉‧乌丝东奎芙特(Mary Wollstonecraft),最有名的著作发表于1972年的《为女权辩护》(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
女权主义思潮和女性主义历程的理论和实践第一章:女权主义思潮的起源及理论女权主义思潮是20世纪初期爆发的,它最初主要关注的是妇女的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
在这个时期,女性的地位低下,缺乏投票权和参政权,财产权受限,工作不平等。
因此,最初的女权主义思潮致力于争取妇女的投票权和政治平等。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意识不断提高,女性主义思潮也逐渐发展。
女权主义思潮从最初的关注妇女的政治权利,逐渐转向关注妇女的社会权利、文化权利、经济权利和性权利。
女权主义思潮倡导解除社会性别不平等,强调男女应该平等地获得社会资源及地位,使妇女得到平等的待遇。
女权主义的核心理论是性别歧视的反对,反对性别固化的观念,认为性别差异只是生物上的差异,并不应该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不平等的现象。
女权主义的理论基础还包括:反对男权主义、反对压迫、反对强制性的公共和私人角色,强调个体自主权、自我认同和文化多样性。
第二章:女性主义历程的实践和发展女权主义思潮的进步历程体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教育、劳动力市场、法律、政治等方面。
在教育领域,女性已经普及了教育,开始有机会参加大学、职业培训和各种课程的学习。
此外,社会对于传统性别角色的价值观逐渐转变,女性在家庭和职场中的地位也更加得到尊重。
在劳动力市场中,大量女性涌向工业、服务业和办公室职位,实现了自我经济独立,也为家庭财务做出了贡献。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妇女也面临着薪金不公平和职场歧视等问题。
女权主义运动从中发掘了这些问题,并积极支持女性争取平等的薪资和权利。
在法律领域,妇女已经获得了平等的控制和保护。
女权主义者已经成功地争取到了妇女可以参与国家的各种实务,也为家暴和性骚扰等问题进行了维权和改进。
在政治方面,妇女已经拥有了选举权和公共服务职位机会,这大大提高了妇女的参政和发言自由度,推进了社会的平等进程。
第三章:女权主义思潮的争论与挑战虽然女权主义思潮在现代社会中取得了许多重大的进步,但它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论。
你如何看待女性主义的未来?一、女性主义的历史与现状女性主义起源于18世纪的欧美,是在反对女性受到的歧视、压迫和剥削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20世纪,女性主义运动逐渐兴起,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和发展。
女性主义对于推进男女平等、增强女性地位、维护女性权利和利益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女性主义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女性已经可以参与到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中,并能够发挥自身的力量和作用。
同时,女性主义也在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打破了旧时代的束缚和桎梏。
二、女性主义的发展趋势1. 倡导真正的平等女性主义的核心就是追求真正的平等。
在很多领域中,女性还面临着诸如工作机会不足、收入差距等问题。
女性主义的未来,需要更加关注女性所面临的各种困境,进一步推动男女平等的发展。
2. 推动文化的改变女性主义也在不断地影响到文化领域。
女性在文化产业中的地位有所提高,大量的女性创作者在阐述女性经验和价值观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倡导女性平权。
女性主义未来的发展,需要更加注重文化传统和社会习惯的塑造。
应该让更多人认识到不同文化和传统之间的差异,尊重、关注和支持女性在传统和文化中的地位。
3. 推动女性威权的发展随着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女性对于自己的权利和利益也变得更加关注。
女性威权的发展,是女性主义未来的趋势之一。
女性威权强调的是女性的自治权力,要求女性在生活、工作、学习等领域中不受限制。
在未来,更多的女性将会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利益,同时通过各种渠道来表达和维护自己的权力。
三、女性主义未来的前景展望女性主义的未来,将不仅限于国内,更需要促进国际合作和交流,推动全球女性的共同利益。
需要更多女性参与到未来的建设中,发挥出其巨大的潜力和作用。
同时,女性主义的未来应该注重思想与行动的创新,注重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既不能过于激进,也不能过于柔弱,而应讲究策略与方法。
总结女性主义的未来是多变的,在不断的发展和变革中前行。
浅析十九世纪女性主义在东西方的发展趋势十九世纪是女性主义思潮兴起的重要时期,这一思潮在东西方都有其特有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对这一话题进行探讨。
在十九世纪的西方社会中,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主要是由两个因素引起的:一是工业革命的兴起,这使得人们对于生产的需求大幅增加,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满足;二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发展,这使得经济和社会结构不断变化,女性作为社会劳动力的地位开始发生变化。
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
在西方,女性主义思潮主要集中在争取妇女权利的方面,包括政治、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
女性主义者希望在普选权、教育权、就业权、财产权等方面实现真正的平等,同时也关注到家庭、婚姻等方面的问题。
女性主义思潮最早在英国兴起,并逐渐传播至其他西方国家。
在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思潮出现了不同的重点和主张。
第一波女性主义强调的是教育,其代表人物是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她提倡女性应该接受更多的教育,以便能够参与到社会发展中。
第二波女性主义强调的是家庭和婚姻,其代表人物是查尔曼,她提倡婚姻应该以平等为基础,否则就是对女性的压迫。
第三波女性主义强调的是性别平等,其代表人物是纳奥米·沃尔夫,她认为性别平等应该是全社会的目标,而不是只是女性自身的问题。
在东方社会中,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主要是由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本土社会结构变迁而引起的。
与西方女性主义相比,东方女性主义的发展过程尤其受到当地文化背景的影响。
东方女性主义者更强调文化认同和地方特色,同时又必须在与西方文化不断的交流与碰撞中,寻求自己的发展。
在东方女性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也有不同的发展重点和主张。
在中国,女性主义思潮最早由梁漱溟引入,主要关注女性权利和平等问题,并注重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
在印度,女性主义的发展则主要关注种姓制度的问题,女性主义者认为种姓制度是对妇女的压迫和剥削。
在中东地区,女性主义则主要围绕着宗教和文化问题展开,如有些女性主义者呼吁修改伊斯兰法律以保障女性权利。
女性主义文学赏析女性主义是20世纪兴起的一场文化运动,试图揭示和改变社会中性别不平等的现象。
女性主义文学则从多个角度探讨女性的身份、经历与困境,通过各种文学形式表达女性对社会的思考和对自身处境的反思。
本文将从几个经典女性主义作品入手,深入分析其主题、风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一、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1.1 最早的女性主义思想女性主义的理念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启蒙时代。
当时,有许多思想家开始关注女性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例如,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在《为女性权利辩护》中提出了教育应普及到女性,这一观点被认为是现代女性主义思想的重要起点。
1.2 19世纪的文学作品进入19世纪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女性开始走出家庭,参与社会活动。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逐渐反映出对女性生存状况的深刻反思。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通过女主角的成长历程,展现了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成为了经典的女性主义小说之一。
同时,乔治·艾略特(乔治·艾略特)通过虚构的人物伊芙琳,探讨了女性在婚姻与事业之间的选择问题,为后来的女性作家开辟了创作的新天地。
1.3 20世纪以来的转变20世纪是女性主义文学发展的关键时期。
布兰登·斯坦德尔(Brenda Ueland)、西尔维亚·普拉斯(Sylvia Plath)等作家的作品中充满了对性别角色的质疑与挑战。
此时,女性在文学创作中不仅仅是被动角色,她们开始主动探讨自身对社会、家庭和爱情的看法。
这些作家的独特视角,使得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呈现出丰富多元的面貌。
二、经典女性主义文学作品赏析2.1 《简·爱》——独立与爱的探索《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于1847年出版的一部小说,该书讲述了一个孤女简·爱的成长故事。
小说中的简,是一个具有独立意识、崇尚自我的女性形象。
她不仅渴望爱情,更希望能在爱情中保持自我。
女性主义哲学的发展女性主义哲学是对社会、文化和政治等领域中性别不平等的系统性思考与批判。
它不仅涉及女性的权利与平等的问题,更对于广泛的权力结构、知识体系和身份认同进行反思。
女性主义哲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从早期的争取权利到后来的文化批判,再到当代的多元化和全球化视角,这一过程体现了思想的不断演变和深化。
一、女性主义哲学的起源女性主义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
最早的女性主义者,如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主张女性应当获得教育和独立。
他在其作品《为女性的权利辩护》中提到,女性应该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教育机会和社会地位。
这一时期,女性不满于被割裂的家庭角色,开始发声要求法律和社会地位的平等。
不仅如此,许多女性还参与了社会运动,如反奴隶制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这些经历促使她们开始思考自身身份的问题。
二、第一波女性主义运动20世纪初,第一波女性主义运动专注于争取投票权和政治权利。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人物,如苏菲亚·古尔德斯坦(Suffragette),强调了公民权利的重要性。
她们以和平游行、签名请愿等手段进行抗争,最终在多个国家成功争取到选举权。
此外,这一波浪潮也引发了对婚姻、家庭结构以及性别角色传统观念的讨论。
在这一阶段,女性的声音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仍面临着来自男性主导社会的抵制,但她们通过团结和组织,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变革。
这为后来更多层次、更深广度的女权运动奠定了基础。
三、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20世纪60年代,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开始兴起。
与第一波不同,它关注的不仅是法律权益,还有文化与社会中的性别歧视。
此时,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女性开始反思家庭生活中所承受的不平等,揭示了性别不平等所导致的心理压迫。
此外,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学术发展阶段,诸如西蒙·德·波伏娃在其著作《第二性》中,深刻剖析了社会如何构建对女性的“他者”身份。
第二波运动激发了大量相关理论的发展:如性别角色理论、身体法则以及后殖民女权主义等。
一、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一词起源于 19 世纪的法国.虽然自古以来女性已处于边缘地位,但随着三次女权运动浪潮的催生,大众才逐步意识到性别区隔的矛盾与不公义.西蒙娜·德·波伏娃(2004)在其著作《第二性》中表明了性别是后天制约的,而不是天生自然而成的,女性被视为“他者”,其地位是因男性主体的关系来定位的。
“被动"、“依赖”,甚至“臣服"被塑造成女性的“应然”特质,造成了女性在历史上的边缘地位。
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将女性反抗的声音第一次全面地正式地引入到政治生活中,在此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众多被唤醒的女性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从争取政治权利、教育权利、工作权利到批判及反抗父权制意识形态压迫,对以性别压迫为基础的社会不平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抗.第一波运动中出现的自由主义女性主义非常重视女性平等参与社会的机会,其基本立场可以被表述为一种社会正义的立场:在一个公平的社会里,每一个成员都应该获得平等发挥自己潜力的机会,男女两性应该拥有同等的竞争机会。
其主要目标就是为女性争取到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即在现有社会结构之内为女性争取男性所享有的公民权利。
之后的激进女性主义开始用父权制来描述男性对女性的系统压迫,通过这套话语体系,女性被被严格限定在家庭中的妻子、母亲的角色。
激进女性主义革命性地提出了一个口号“个人的就是政治的”,女性经历的困扰和痛苦不只是个人生活的苦难,更是性别关系的权力压迫下的结果.在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还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后者认为,女性问题在工人运动、社会民主运动和马克思主义运动中将得到根本的解决。
女性解放最主要的途径是进入社会主义劳动市场.对女性参与有薪工作的提倡首先建基于对家庭神圣性的破除,这让女性从从属地位走出来,并显示出了家务劳动对于家庭利益的价值。
而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出现则对之前的女性主义有了一个颠覆性的冲击.有的理论家甚至将这一新流派的出现称为女性运动的“第三次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