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一《氨》教案-新版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3
教学目标:1. 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掌握氨的制备方法和用途。
3. 能够解决相关氨化学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氨的性质和用途。
难点:氨的化学性质和其与其他物质的反应。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氨水、盐酸、氢氧化钠等。
课本:有关氨的知识点。
图表:相关实验原理和结果图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有趣的实例引入氨的概念和作用,激发学生对氨的兴趣。
二、讲解氨的性质:1. 介绍氨的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易挥发等)和化学性质(碱性、与酸等物质发生反应)。
2. 展示实验现象,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体会氨的性质。
三、探讨氨的制备方法:1. 介绍氨的制备方法(氨水和氢氧化铵的反应、氨气与氢氮气的合成等)。
2. 分析不同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并让学生进行讨论。
四、探讨氨的用途:1. 介绍氨在工业生产、医药、化肥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2. 分析氨的用途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让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和管理氨资源。
1. 安排相关实验,让学生进行氨的制备和性质实验。
2. 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
六、总结回顾: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氨的重要性和用途,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板书设计:氨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氨的制备方法:氨水和氢氧化铵的反应、氨气与氢氮气的合成氨的用途:工业生产、医药、化肥等作业布置:1. 思考并写出氨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
2. 撰写氨的化学性质及与其他物质的反应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通过实验操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氨的性质和用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得化学教学更生动有趣。
高中化学《氨》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氨水的碱性以及氨与酸的反应;了解氨的水溶性;2.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3.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氨的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
【难点】氨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多媒体投影】①2007年10月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德国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理由是他发现了哈伯-博施法合成氨的作用机理。
②1918年,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因为发明合成氨方法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③1931年,卡尔·博施因为改进合成氨方法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教师】为什么关于合成氨的反应多次受到诺贝尔奖的垂青呢?氨对于我们生产生活又有哪些重大的意义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氨,了解氨的性质。
环节二:新课讲授1.物理性质【教师多媒体出示新闻】2004年4月20日上午10时,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漏事件,整个厂区是白茫茫的一片,方圆数百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进入厂区呼吸都感到困难。
厂区内寒气逼人。
同学们能从材料中获取到哪些氨气的物理性质?【学生】刺激性气味,液氨易挥发,液氨汽化会吸收大量的热。
【教师】那么氨气除了这些物理性质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性质呢?【演示】喷泉实验。
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结束后说一说你们都观察到了哪些现象?【学生】烧杯里的溶液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烧瓶内液体呈红色。
【教师】为什么会形成喷泉?这又说明了什么?【学生】较大量的氨气溶于少量的水中,使烧瓶内的气压明显小于瓶外气压,在大气压作用下,水迅速进入烧瓶,形成喷泉。
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
【教师】没错,氨气的溶解度是非常大的,1体积水大约可以溶解700体积的氨气。
氨气溶于水后,与水也可以发生反应,生成一水合氨,溶液叫做氨水。
但一水合氨又不稳定,受热容易分解为氨气和水。
高中化学必修一氨的教案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氨的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掌握氨的化学性质和实验方法。
教学重点: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氨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教学难点:氨气的吸收实验和氨气的校正实验。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试剂、幻灯片、教材、板书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幻灯片呈现氨气的性状,引出关于氨气的知识。
2. 让学生回想上一节课所学的气体概念,引出氨气的制备和性质。
二、学习氨的物理性质1. 呈现氨气的物理性质,如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等。
2. 讲解氨气的物理性质,让学生理解氨气的特点。
三、学习氨的化学性质1. 呈现氨气的化学性质,如与酸反应、与氧化剂反应等。
2. 讲解氨气的化学性质,引出氨气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
四、学习氨的制备方法1. 呈现氨气的制备方法,如哈氏液的制备方法、铵盐的热分解等。
2. 讲解氨气的制备方法,让学生了解氨气的制备过程和反应条件。
五、学习氨的应用1. 呈现氨气的应用,如用作制冷剂、用于合成化肥等。
2. 讲解氨气的应用,引出氨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六、实验演示1. 展示氨气的吸收实验和校正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氨气的性质和实验方法。
2. 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七、总结1. 总结氨的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让学生掌握氨气的基本知识。
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氨气的化学本质。
八、作业布置1. 布置作业,让学生复习所学内容并进行相关练习。
2. 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做好知识储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氨气的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有了初步了解,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在后续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氨气的化学性质和反应机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验技能。
专题4.4.1 氨【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通过观察与实验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认识氨气、铵盐的化学性质,学会氨气的实验室制取、收集、检 验的方法。
2、知道铵根离子的检验方法3、认识氨在生产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氮及其化合物的归纳与比较,培养学生归纳整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氮肥能提高粮食产量解决饥饿问题,让学生感悟化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
2、通过对氮的循环的学习树立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意识。
【教学重点】氨的化学性质和制取 【教学难点】氨气的还原性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引言〗我们知道,“氮是生命元素”,氮是蛋白质的重要成份,动植物生长需要吸收含氮的养料,一般植物不能直接摄取空气中的游离态氮,只能吸收两种形式的化合态氮,一种是氨和铵盐,一种是硝酸盐。
但我们自然界中氮主要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呢? 〖投影〗⎩⎪⎨⎪⎧游离态:大气中N 2占78%化合态⎩⎨⎧无机物中:KNO 3等有机物中:蛋白质、核酸等〖讲〗我们知道,自然界中氮主要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但植物只能吸收化合态的氮,因此,我们要想办法将游离态的氮转化成化合态的氮,这种的方法叫氮的固定。
〖投影〗氮的固定(fixation of nitrogen):将游离的氮(N 2)转变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1)自然固氮⎩⎨⎧雷雨固氮生物固氮(根瘤菌固氮)(2)人工固氮:合成氨工业等〖讲〗合成氨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德国化学家哈伯因为合成氨巨大贡献,获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
直至今天,化学工业上仍旧采用氢气和氮气直接合成氨 〖板书〗合成氨工业:N 2 +3H 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 3〖讲〗合成氨工业解决了地球上因粮食不足而导致饥饿和死亡问题,这是化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与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
但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当年哈伯并没有将NH 3 为人类造福,而是被德国纳粹所利用,制造了危害性非常大的毒气弹。
六、教学程序:1.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1)物理性质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液化可作制冷剂,常温、常压下,1体积的水可溶解700体积的氨气。
(2)分子结构电子式:。
(3)氨的化学性质①与水的反应NH3+H2O NH3·H2O NH+4+OH-,氨气溶于水得氨水,氨水中含有的粒子有NH3·H2O、NH3、H2O、NH+4、OH-、H+。
氨水为可溶性一元弱碱,易挥发,不稳定,易分解:NH3·H2O=====△NH3↑+H2O。
②氨气与酸反应a.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与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其现象为有白烟生成,将浓盐酸改为浓硝酸,也会出现相同的现象。
化学方程式为HCl+NH3===NH4Cl、NH3+HNO3===NH4NO3。
b.与CO2等酸性氧化物反应:NH3+CO2+H2O===NH4HCO3或2NH3+CO2+H 2O===(NH4)2CO3。
③NH3的还原性——氨的催化氧化化学方程式:4NH3+5O2=====催化剂△4NO+6H2O。
④与盐溶液反应将氨水加入下列溶液,完成下表:被滴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FeCl3溶液生成红褐色沉淀Fe3++3NH3·H2O===Fe(OH)3↓+3NH+4AlCl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Al3++3NH3·H2O===Al(OH)3↓+3NH+4(4)实验室制取氨气的三种方法①加热固态铵盐和碱的混合物②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其他方法方法化学方程式(或原理) 气体发生装置加热浓氨水NH 3·H 2O =====△NH 3↑+H 2O浓氨水+固体NaOHNaOH 溶于水放热,促使氨水分解,且OH -浓度的增大有利于NH 3的生成浓氨水+固体CaOCaO 与水反应,使溶剂(水)减少;反应放热,促使氨水分解。
化学方程式为NH 3·H 2O +CaO===NH 3↑+Ca(OH)22.铵盐及NH +4的检验 (1)铵盐的物理性质铵盐都是白色固体,均易溶于水。
新教材氨教案标题:新教材《氨》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氨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应用领域;2. 掌握氨的制备方法和常见的化学反应;3. 理解氨在生活和工业中的重要性;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1. 氨的基本性质和制备方法;2. 氨的应用领域;3. 氨的化学反应。
教学难点:1. 氨的制备方法和化学反应的机理;2. 氨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准备相关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相关内容,了解氨的基本性质和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实物引起学生对氨的兴趣,例如展示氨气的气味、氨水的性质等;2.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氨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氨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应用领域;2. 介绍氨的制备方法,包括直接合成法、间接合成法等;3. 介绍氨的化学反应,如与酸的反应、与酸性氧化物的反应等。
三、实验操作(30分钟)1. 进行氨的制备实验,例如通过氨气和盐酸的反应制备氯化铵;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3. 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理解氨的制备方法和反应机理。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氨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领域,如作为肥料、合成尿素等;2.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氨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阅读教材相关章节、解答相关问题等;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拓展,了解更多有关氨的知识。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氨的其他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探索氨的特性和反应机理。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评估其实验技能;2. 分发小测验或作业,检查学生对氨的理解程度;3.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制作海报、进行口头报告等。
教学反思:1. 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2. 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节氨硝酸硫酸第一课时氨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浓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氨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观察能力及实验动手能力、形成规律性认识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道德情感目标】1、重视对学生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培养,让同学们理解知识结构由主干知识和基本知识构成,主干知识作支撑。
2、重视环境教育,提倡环境保护的思想。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氨的化学性质。
【难点】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氨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器材投影仪四、教学方法与过程:探究式教学,实验总结法[知识补充]:介绍氨分子结构,呈三角锥形。
氨易液化,液化的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液态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常用作致冷剂,举例说明液氨的用途。
如:首都体育馆的制冷设备。
[迁移试问]:NH3和H2O互溶解的情况如何?[实验演示]:演示【实验4-8】观察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分析下列问题:(1)烧瓶内为什么会形成喷泉?(2)溶液为什么变成红色?[强调指出]:只要能够引起烧瓶内气压迅速下降的情况,都可以产生喷泉。
[深化知识]:氨溶于水使酚酞溶液变红,说明产生了一种新物质即一水合氨,是弱碱,氨水具有碱性。
它能够部分电离出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NH3+H2O⇌NH3·H2O⇌NH4++OH-NH3·H2O⇌NH3+H2O氨与酸反应,演示“魔棒生烟或者空杯生烟”,并加以解释。
NH3+HCl=NH4Cl补充NH3与O2的反应:4NH3+5O2=4NO+6H2O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氨的催化氧化。
铵盐的不稳定性:参照课本内容铵盐的检验:加强碱共热,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能够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方程式训练。
NH3的实验室制法:展示装置,2H4Cl+Ca(OH)2= CaCl2+ 2H3+22O补充实验室快速制取NH3的方法:(1)加热浓氨水制氨气。
在烧瓶中加入2~4 mL浓氨水,加热即可得到氨气。
此法也可用于做喷泉实验。
(2)在常温下,用浓氨水与固体烧碱混合制氨气。
、氮元素对生命重要性、喷泉实验,引出思考、红色石蕊试纸在瓶口变蓝,让学即:O1、展示图片,提出问题让学生思教学反思:本节课特色:1. 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应用知识认知模型和科学严谨实验探究,从而掌握知识和方法2. 基于全面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形成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依托本校“1+X”高校课堂模式,设计本节课。
本节课渗透“知识应用,联系生活” 以及“宏观辨识与微观解释”,其中问题的设计、教学环节的设计都从学生角度出发。
本节课首先通过前测(CO2遇水的变化、氯水学习)发现学生对水溶液的微观认识存在的局限性。
比如:对溶液呈电中性,微观粒子的分布,以及溶液中微观粒子数量的表现等方面。
同时结合本节课学生的发展点:即通过对氨水成分探究的过程,强化学生从“微粒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微粒,初步体会可逆反应、化学平衡。
设计教学环节以及学生活动:采用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中画图体会概念的教学方法。
“微粒观”的建立是学生的障碍点,学生很难凭空想象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于是设计了学生“画图”的环节。
对比学生过程(未学习微观图示法、运用微观图示法学习氯水的经历,再次运用微观图示法学习氨水的经历),凸显学生对微观粒子的认识。
未学习微观图示法时:运用微观图示法学习氯水的经历后再次运用微观图示法学习氨水的经历后:(课堂中还有再修正过程)最终,学生体会一系列微粒的动态变化及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概念体现在画面中,基本建立了宏观辨识与微观解释的方法。
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能非常直观地展示自己的想法与问题,在画图的过程中体会一系列微粒的动态变化及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概念体现在画面中,非常形象。
同时通过分组探究活动让学生再次通过宏观现象体验和感受这些微粒的存在,从学生修正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氨水成分的微观认识更充分了,对于溶液的微观认识也有所改进,同时在这些知识的获取和学习过程中,将知识溶入了人类用氮史,使元素知识生活化。
氨(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氨气的性质展开教学,师生共同探究氨气的物理性质、氨水的组成、氨气与酸的反应、氨气的还原性以及氨气的用途,氨气的实验室制法等安排在下一课时学习。
二、设计思想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对刚升入高中不久的学生来说,大部分人的抽象思维比较困难,有些学生学得比较呆板,不太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习方法上往往更多地习惯死记硬背,不习惯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独立思考,在动手探究能力方面则更差。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以史料和新闻报道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运用实验探究,层层推进,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三、教学方式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即: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体验,对问题的探究,去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内化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掌握氨气的物理性质;2.掌握氨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氨气的用途;3.提高规范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探究事物本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2.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发现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合成氨方法的发明及其对解决人类粮食的重大贡献,认识化学合成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体会科学家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党中央对农民的关心。
2.不断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自身认真仔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努力探索的优良品质,并逐步培养其创新精神,班主任对学生的关心。
必修一氨教案教案标题:必修一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氨的制备和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氨的制备方法。
2. 教学难点:氨的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的讨论。
三、教学内容1. 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 氨的制备方法3. 氨的应用领域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氨气的应用场景,引发学生对氨的兴趣,如氨水的清洁剂、氨制冷剂等。
2. 知识讲解:介绍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包括氨气的气味、溶解性、与水的反应等。
3. 实验操作:进行氨气的制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氨气的性质和特点。
4. 讨论与总结:引导学生讨论氨的制备方法,以及氨在农业、化工等领域的应用,总结氨的重要性和作用。
5. 实践应用: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应用实验或调查,加深对氨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实验教学:进行氨气的制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加深对氨的认识。
3. 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氨的认识和应用。
4. 案例分析: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氨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情况。
六、教学评价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氨气制备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2.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讨论和实验中的表现,包括参与度、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对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氨的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实验操作规范,确保教学过程的安全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