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考试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4
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的试题答案一、单选题1.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A. 法治B. 仁义C. 礼仪D. 忠诚答案:B2. 法治中国建设中,强调的“依法治国”是指什么?A. 以法律为工具治理国家B. 以道德为指导治理国家C. 以人治为主导治理国家D. 以法治为手段,以德治为补充答案:D3. 以下哪项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常”?A. 仁B. 义C. 礼D. 智E. 信答案:E4. “礼之用,和为贵”是哪位儒家思想家的主张?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韩非子答案:A5. 法治中国的建设,强调了哪些方面的法治原则?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 法律的权威性C. 法律的普遍适用性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二、多选题6.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包括哪些方面?A. 家庭礼仪B. 社会礼仪C. 国家礼仪D. 个人修养答案:A, B, C, D7. 法治中国的建设,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持?A. 完善的法律体系B. 公正的司法制度C. 公民的法律意识D. 政府的法治实践答案:A, B, C, D8. 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建设的关系体现在哪些方面?A. 传统文化为法治中国提供道德基础B. 法治中国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C. 传统文化与法治相互独立,互不影响D. 法治中国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答案:A, B, D三、判断题9. 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观念与法治中国建设是相悖的。
答案:错误10. 法治中国建设要求公民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11.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作用。
答:中国传统文化在法治中国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价值理念为法治提供了道德基础,促进了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的形成。
同时,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也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五、论述题12. 论述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建设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答: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建设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国古代文化强调的是:A. 个人权利和自由B. 集体荣誉和集体利益C. 法律秩序和国家权威D. 科技发展和先进思想2. 中国的法制传统可以追溯到以下哪个朝代?A. 商朝B. 唐朝C. 清朝D. 共和国时期3. 下面哪个思想家对中国古代法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A. 孔子B. 毛泽东C. 韩非子D. 鲁迅4. 中国古代的法治传统体现在下列哪个方面?A. 君主专制和法官裁决B. 男尊女卑和等级森严C. 重视礼仪和传统价值观D. 社会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原则5. 对于传统文化与法治的关系,下列哪个说法是正确的?A. 传统文化与法治相互排斥B. 传统文化是法治的基础和支撑C. 法治会破坏传统文化的传承D. 传统文化对法治没有影响二、问答题1. 请简要解释中国古代法治传统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中国古代法治传统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尊孔儒家思想为基础的。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和家庭秩序的重要性,通过尊重权威、尊重长辈、尊重祖先等方式来维护社会稳定和法律秩序。
儒家礼仪观念对法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影响。
2. 中国古代法治传统与现代法治制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中国古代法治传统强调君主专制和等级森严,在权力和权威方面存在较大限制;而现代法治制度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权力制约,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以维护社会公正与秩序。
3. 你认为传统文化对于法治中国的发展有何意义?传统文化对于法治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和法律基础,对于培养公民的尊法守法意识和道德观念具有积极的影响。
同时,传统文化强调的家庭和社区关系也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
4. 简述中国古代法治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
中国古代法治在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法治制度的建立和执行使得社会秩序得以规范,在商业发展、社会交往、刑事犯罪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法治传统也促进了社会公正与和谐,为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保障。
《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试卷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法律可以起到“定分止争”的作用,这一提法源自管仲,且在( C )学说那里常被提及。
A.儒家B.墨家 C.法家 D.阴阳家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 A )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A.宪法 B.刑法 c.民法 D.经济法3.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将每年(D)定为国家宪法日。
A.9月4日 B.10月4日 C.11月4日 D.12月4日4.在我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XX年6月发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XX年)》中,把人权的内容以“三大板块”细分为( C )。
A.十项 B.十五项 C.二十项 D.三十项5.“公民依法行使出版自由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予以保障”的规定出自于( D )。
A.《宪法》 B.《民法通则》 c.《刑事诉讼法》 D.《出版管理条例》6.下列法的形式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经一定立法程序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是( C )。
A.宪法 B.行政法规 C.法律 D.行政规章7.不同法的形式具有不同的效力等级。
下列各项中,效力低于地方性法规的是( B )。
A.宪法 B.同级政府规章 C.法律 D.行政法规8.“凭个人的智慧去治理国家,这是国家的祸患。
”这句话是( A )说的。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孟子9.“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此观点的提出入是( A )。
A.邓小平 B.陈云 C.彭真 D.习近平10.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
这是( B )提出的见解。
A.商鞅 B.张居正 C.王安石 D.王阳明1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此话为( B )所云。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试卷(含答案)一、判断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SWOT分析源自兰德公司,其基本理念是分析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本题得0 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试题解析:显示显示答案2、野中与竹内的知识创造理论是根基于知识的认识论与本体论所发展出来,关切的是个人而非组织知识的创造。
()本题得0 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试题解析:显示显示答案3、原始性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是最能体现智慧的创新,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重要体现。
()本题得2 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试题解析:显示显示答案4、胜任力模型是指组织当中担任特定任务角色所要求的与低绩效相关的一系列胜任特征或胜任特征群。
()本题得2 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试题解析:显示显示答案5、个体知识的增加并不必然意味着创造力的提升。
()本题得0 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试题解析:显示显示答案6、一项成功的创新产品市场营销策略一般包括积蓄消费势能阶段、引爆消费需求阶段、引导消费潮流阶段三个阶段。
()本题得0 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试题解析:显示显示答案7、把握创新的市场需求,首先要对消费者进行分析,其中最为基本的是对消费者的特征的描述和消费者的满意度分析。
()本题得 2 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试题解析:显示显示答案8、创新型人才与创新能力是有生命周期的。
()本题得0 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试题解析:显示显示答案9、创新能力仅仅是一种智力化特征的能力。
()本题得2 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试题解析:显示显示答案10、从几年的情况看,在某些知识产权领域(如商标),行政执法占据重要的地位。
()本题得0 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试题解析:显示显示答案11、OEM指的是在工业生产领域,本地的制造商自己并不掌握“关键的核心技术”,既不负责设计和开发、也无法控制销售“渠道”,只是承担具体的加工任务。
“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练习题及答案一、判断题 (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1、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会人伦。
(正确)2、德治还是指一种法律价值、法律精神,一种社会理想,指通过这种治国的方式、原则和制度的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状态。
(错误)3、狭义的文化就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成果。
(正确)4、法律信仰最本质、最内在的特征,其实是通过法律实现对人类终极价值的关怀。
(正确)5、对一个现代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便不可为。
(正确)6、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经过长期酝酿发展形成的,主导国民思想并指导行为方式的精神支柱,可以说是一种哲学体系。
(正确)7、东汉时代,把“文化”与“武威”对举,“文化”的基本涵义便是“文治教化”。
(错误)8、对法律产生信仰是一个法治社会的终极标志。
(正确)9、有法制一定要有法治,有法治也一定要有法制。
(错误)10、传统文化所推崇的礼治主义,实质上就是一种披上了温情面纱的“人治”(正确)二、单选题 (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1、一个社会普遍的、大众的()是社会法治化程度的基本指标。
A、法律信仰2、()法治却强调一个国家处于依法治理的一种状态。
D、法治3、“文化”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 A、《周易》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系统的封建法律。
A、《法经》5、()是养成法治思维最核心的要求。
A、严格依法办事6、()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的治国理论,占据二千余年封建统治。
C、人治7、()是迄今为止人类能够认识到的最佳治国理政方式。
D、法治8、()成为立法、执法、守法的基础。
A、道德9、法治的精神方面,是指整个社会对()的普遍认同和支持。
A、法律至上地位10、通过儒家“仁学”思想的总结和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向()转化。
D、人本位11、()是以国家为根本立足点和基本价值取向的法理念。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2分 共40分1 法律可以起到“定分止争”的作用 这一提法源自管仲 且在( C )学说那里常被提及。
A 儒家B 墨家C 法家D 阴阳家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是以( A )为统帅 以法律为主干 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 由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A 宪法B 刑法c 民法D 经济法3 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 将每年 D 定为国家宪法日。
A 9月4日B 10月4日C 11月4日D 12月4日4 在我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2年6月发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 2015年)》中 把人权的内容以“三大板块”细分为( C )。
A 十项B 十五项C 二十项D 三十项5 “公民依法行使出版自由的权利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予以保障”的规定出自于( D )。
A 《宪法》B 《民法通则》c 《刑事诉讼法》D 《出版管理条例》6 下列法的形式中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经一定立法程序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是( C )。
A 宪法B 行政法规C 法律D 行政规章7 不同法的形式具有不同的效力等级。
下列各项中 效力低于地方性法规的是( B )。
A 宪法B 同级政府规章C 法律D 行政法规8 “凭个人的智慧去治理国家 这是国家的祸患。
”这句话是( A )说的。
A.老子B 孔子C 庄子D 孟子9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此观点的提出入是( A )。
A 邓小平B 陈云C.彭真D 习近平10 天下之事 不难于立法 而难于法之必行 不难于听言 而难于言之必效。
这是( B )提出的见解。
A.商鞅B 张居正C 王安石D 王阳明11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此话为( B )所云。
A 老子B 孔子c 庄子D 孟子12 “夫政不简不易 民不有近 平易近民 民必归之。
《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考试试卷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0分)1、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和法律的权威在于(B )A、实施B、规范C、教育D、惩罚2、宋代理学思想的核心内涵是(C )A、礼B、义C、理D、法3、中国传统的“和”的起点和基础是(A )A、存异B、趋同C、守一D、无异4、2014年10月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
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根本保证是(B )A、依宪执政B、党的领导C、民主执政D、依宪治国5、6、历史上著名的“白马非马”论辩,指的是(C )的观点。
A、孔子B、董仲舒C、公孙龙D、王阳明7、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D )A、司法公正B、司法独立C、建立法治政府D、依宪治国8、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将每年(A )定为国家宪法日。
A、十二月四日B、十月二十日C、九月二十日D、九月三十日9、“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
”是(D )提及的。
A、张延玉B、张英C、寇准D、张居正10、下列属于道德的一般本质是(C )A、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B、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C、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D、道德是一种真诚信服与坚持执行的态度11、法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法家中系统提出“法、术、势”概念的是(A )A、韩非B、商鞅C、申不害D、李悝12、中国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推进以(A )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
A、审判B、司法C、执行D、守法13、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A )工作来抓。
A、长期基础性B、基本C、普遍性D、阶段性14、中国政府制定的第一个以人权为主题的国家规划是(A )A、《国家人权行动(2009-2010)》B、《国家人权行动(2010-2012)》C、《国家人权行动(2012-2015)》D、《国家人权行动(2010-2020)》15、道德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的社会功能是指(B )A、认识功能B、调节功能C、平衡功能D、评价功能16、(C )认为:我们中国人最大的缺点,在没有法治精神。
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主要指的是什么?A. 礼貌用语B. 礼仪规范C. 礼物交换D. 宗教仪式答案:B2. “法治”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哪部典籍中?A. 《诗经》B. 《尚书》C. 《周礼》D. 《春秋》答案:B3. 下列哪项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常”?A. 仁B. 义C. 礼D. 智E. 信答案:C4. “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古代法律中体现为:A. 重刑法B. 重视道德教化C. 严格执行法律D.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答案:B5. 中国古代“德主刑辅”的法治思想强调的是:A. 以德治国B. 以刑治国C. 德与刑并重D. 废除刑罚答案:C6.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出自以下哪部儒家经典?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答案:B7. 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国古代的“六艺”?A. 礼B. 乐C. 射D. 御E. 书F. 数答案:F8.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体现了哪种法治原则?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 法律可以随意更改C. 法律只对穷人有效D. 法律可以因人而异答案:A9. 中国古代的“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指的是:A.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B.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兄为弟纲C.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兄为弟纲D. 父为子纲,师为弟纲,夫为妻纲答案:A10. “以德服人”是中国古代哪位思想家提出的?A. 孔子B. 老子C. 墨子D. 韩非子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节义”中的“节”指的是________。
答案:节操12. “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强调了________的重要性。
答案:规矩13. 中国古代的“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________。
答案:《孟子》14.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中国古代________思想。
答案:民本1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中的________原则。
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试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国古代的“礼”主要指的是什么?A. 礼仪B. 礼貌C. 礼节D. 礼法答案:D2. 以下哪个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书”之一?A. 《大学》B. 《中庸》C. 《孟子》D. 《易经》答案:D3. “法治”一词最早出现在哪个时期?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答案:B4. 中国古代的“五常”指的是哪五种道德规范?A. 忠、孝、信、义、礼B. 仁、义、礼、智、信C. 忠、孝、礼、智、信D. 仁、义、礼、智、勇答案:B5. 下列哪个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六艺”?A. 礼B. 乐C. 射D. 书E. 画答案:E6. “法治”与“人治”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A. 法律的制定B. 法律的执行C. 法律的遵守D. 法律的宣传答案:B7. 中国古代的“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指的是什么?A.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B.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兄为弟纲C. 君为臣纲、母为子纲、夫为妻纲D.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子为父纲答案:A8. 以下哪个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八德”?A. 忠B. 孝C. 礼D. 信E. 勇答案:E9. 中国古代的“礼”与“法”的关系是什么?A. 礼是法的基础B. 法是礼的补充C. 礼与法是相互独立的D. 礼与法是相互对立的答案:A10. 下列哪个不是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A. 重刑轻民B. 重民轻刑C. 法律与道德相结合D. 法律与习俗相结合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书五经”包括以下哪些?A. 《论语》B. 《尚书》C. 《春秋》D. 《诗经》E. 《礼记》答案:ABCDE12. 中国古代的“礼”在社会生活中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家庭关系B. 社会交往C. 国家治理D. 个人修养E. 宗教信仰答案:ABCD13. 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包括以下哪些?A. 法律与道德相结合B. 法律与习俗相结合C. 法律与宗教相结合D. 法律与政治相结合E. 法律与经济相结合答案:ABD14. 中国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传统文化是法治建设的基础B. 法治是传统文化的延伸C. 传统文化与法治是相互独立的D. 传统文化与法治是相互对立的E. 法治是传统文化的补充答案:ABE15. 法治中国建设中需要继承和发扬的传统文化元素包括哪些?A. 重视道德建设B. 强调社会和谐C. 倡导法治精神D. 强调个人自由E. 强调集体主义答案:ABCE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与“法”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判断题1、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会人伦。
(√)正确错误2、德治还是指一种法律价值、法律精神,一种社会理想,指通过这种治国的方式、原则和制度的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状态。
(某)正确错误3、狭义的文化就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成果。
(√)正确错误4、法律信仰最本质、最内在的特征,其实是通过法律实现对人类终极价值的关怀。
(√)正确错误5、对一个现代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便不可为。
(√)正确错误6、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经过长期酝酿发展形成的,主导国民思想并指导行为方式的精神支柱,可以说是一种哲学体系。
(√)正确错误7、东汉时代,把“文化”与“武威”对举,“文化”的基本涵义便是“文治教化”(某)正确错误8、对法律产生信仰是一个法治社会的终极标志。
(√)正确错误9、有法制一定要有法治,有法治也一定要有法制。
(某)正确错误10、传统文化所推崇的礼治主义,实质上就是一种披上了温情面纱的“人治”(√)正确错误二、单选题1、(A)就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A、孟子B、佛教C、老子D、孔子2、(C)是以国家为根本立足点和基本价值取向的法理念。
A、法B、伦理C√、国家本位D、行政力量3、“文化”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A)A√、《周易》B、《春秋》C、《论语》D、《大学》4、(A)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系统的封建法律。
A√、《法经》B、《易》C、《春秋》D、《礼》5、(A)是养成法治思维最核心的要求。
A√、严格依法办事B、坚守法治的定力C、敢于排除干扰D、克服特权思想6、(D)是迄今为止人类能够认识到的最佳治国理政方式。
A、法制B、人治C、德治D√、法治7、(D)是春秋末年由孔子创立的学术派别,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
A、道家B、名家C、法家D√、儒家8、(A)成为立法、执法、守法的基础。
A√、道德B、信约C、法治D、法制9、法治的精神方面,是指整个社会对(A)的普遍认同和支持。
2016宣城市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A)就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A.孟子
B.老子
C.孔子
D.佛教
2.(B)是以国家为根本立足点和基本价值取向的法理念。
A.法
B.国家本位
C.行政力量
D.伦理
3.(D)是公认的道家创始人。
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D.老子
4.儒家认为(B)对于国家的安定和个人的幸福尤为重要。
A.天道自然和谐
B.人人和谐
C.天人和谐
D.家国和谐
5.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精髓是(D)。
A.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B.公正司法,违法必究
C.科学立法,严格执法
D.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6.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最早见诸于法律,是在(A)。
A.1979年的刑事诉讼法
B.1982年的刑事诉讼法
C.1979年的宪法修改案
D.1982年的宪法修改案
7.全面推进(B),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A.共产党的领导
B.依法治国
C.一国两制
D.宪法制度
8.师夷长技以制夷是谁提出的? (B)
A.林则徐
B.魏源
C.龚自珍
D.张之洞
9.在我国受贿罪的构成要件中,受贿罪的主体是(C)。
A.商界人士
B.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C.国家工作人员
D.企业工作人员
10.(A)原则是现代刑法“有利被告”思想的体现,是真正防止冤案错案的必然选择。
A.疑罪从无
B.疑案从挂
C.疑罪从轻
D.疑罪从有
二、多项选择题
11.儒家的特征是(ABCD)。
A.尊奉六经
B.提倡“中庸之道”
C.崇尚礼乐仁义
D.主张“德治”和“仁教”,重视伦理道德等
12.(CD)是一种标本兼治的强国至道,强调和规范人与群体的权利、义务和意识行为。
A.人治
B.诚治
C.德治
D.法治
13.法治定义就是法的统治,强调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治理工具在社会生活中的至上地位,并且关切(ABC)民主、人权、自由等价值目标。
A.自由
B.人权
C.民主
D.平等
14.宪法是(ABC)。
A.立国之本
B.人权保障书
C.母法
D.子法
15.广义的国学包括哪些内容?(ABC)
A.自然科学
B.人文科学
C.社会科学
D.古代文学
16.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的第四项重大任务全民守法中提到推进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法治理包括哪几个层域(ABCDE)。
A.系统治理
B.依法治理
C.综合治理
D.源头治理
E.行业治理
17.我国的司法活动包括(ABC)。
A.刑事诉讼
B.民事诉讼
C.行政诉讼
D.国内诉讼
18.国学三大支点为(ACD)。
A.儒家哲学
B.易经
C.佛教
D.道家哲学与道教
19.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目标里提出了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五位”主要包括(ABCDE)。
A.完备的法治规范体系
B.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C.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D.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E.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20.加强立法队伍、行政执法队伍、司法队伍建设,畅通这些队伍和别的部门干部相互交流的渠道,加强对“三化”人才的培养。
其中,“三化”是指(ACD)。
A.正规化
B.科学化
C.专业化
D.职业化
三、判断题
21.德治还是指一种法律价值、法律精神,一种社会理想,指通过这种治国的方式、原则和制度的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状态。
(×)
22.法律信仰最本质、最内在的特征,其实是通过法律实现对人类终极价值的关(√)
23.对一个现代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
24.传统文化所推崇的礼治主义,实质上就是一种披上了温情面纱的“人治”(√)
25. 司法公正是过程公正与结果公正的结合、统一。
(√)
26.执政是对权力的考验,权力要依法设臵,依法运行,依法监督,依法治约,党掌握权力,掌握立法权,所以党在法律之上。
(×)
27.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
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
28.刑法是立国之本。
(×)
29.保障贵在于严密,贵在于充分,所以要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
30. 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性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