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本)
- 格式:doc
- 大小:46.01 KB
- 文档页数:3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机械设计》是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理解如何运用标准、规范、手册等技术资料,学会用机械设计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二、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学习本课程应具备《工程材料》、《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制工艺学》的基础。
后续课程为机械类专业课。
三、课程特点1、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要求并重;2、对机械原理掌握和机械零件的设计要求并重;3、实验课程是重要的学习和实践环节;四、教学总体要求1、掌握设计的一般知识机械零件的主要类型性能、结构特点、应用、材料和标准;2、掌握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失效分析、计算准则、条件性计算和计算载;3、通过实验课,理解常见机械运动特点,增强动手能力;掌握必要的标准技能与整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六、教学及教学参考资料高教出版社《机械设计基础》参考资料《机械设计手册》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1、机器的组成及特征。
2、机器和机构。
3、构件和零件。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机器的组成及特征;明确机器与机构的差别;掌握零件与构件的概念。
教学建议:1、机器的组成及特征是本章的重点。
2、强调机器、机构、构件、零件的概念。
3、讲清机械设计课程的重要性与学习方法。
第二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教学内容:1、平面机构的组成。
2、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
3、平面机构的自由度。
教学要求:使学生明确平面机构的组成;理解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画法;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教学建议:1、平面机构运动简图是本章的重点。
2、强调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
3、讲清虚约束的特点。
第三章平面连杆机构教学内容:1、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2、平面机构的力分析3、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及其演化4、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5、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平面机构的运动和力分析方法;明确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及基本特性;掌握四杆机构设计原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机械工程学科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本课程涵盖了机械零件的选择、设计、分析、制造和测试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使其能够独立设计和开发机械系统。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机械零件的类型、结构、材料和制造工艺等基本知识。
2、掌握机械系统的工作原理、组成和性能特点,能够进行简单的机械系统设计和分析。
3、能够应用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等基本理论进行机械系统的分析和计算。
4、熟悉机械系统的测试技术,能够进行测试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5、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机械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机械零件的类型、结构、材料和制造工艺等基本知识。
2、机械系统的工作原理、组成和性能特点,能够进行简单的机械系统设计和分析。
3、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等基本理论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
4、机械系统的测试技术,包括测试方案的设计、实施和数据处理。
5、机械系统的优化设计和创新设计方法。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实验操作、小组讨论和课外作业等。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度、课外作业和实验成绩等。
2、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实际应用能力。
3、设计作品:学生分组完成一项机械系统设计任务,通过作品展示和答辩的方式进行评估。
六、教学资源本课程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和参考书:选用优秀的机械设计基础教材和参考书,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料。
2、实验设备:提供各种机械零件和机械系统的实验设备,让学生能够进行实验操作,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265211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英文名称:Fundamental of Machine Design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程要求:必修学时/学分:56/3.5(讲课学时:52 实验学时:4 上机学时:0)适用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风电方向)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机械设计基础是近机类工科专业学生学习和掌握各种类型的机械中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的技术基础课,也是工科学生将来学习专业机械设备课程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设计方法的讲解;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着重设计构思和基本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对机械设计有一定的了解并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所涉及的先修课程有:工程制图:设计的图形表达。
工程材料: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及热处理。
机械制造基础:冷加工工艺,热加工工艺。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解决精度设计问题。
理论力学:解决力分析与动力计算。
材料力学:解决强度分析问题。
本课程所涉及的后续课程有: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减速器风电机组机械系统设计及课程设计:风电机组机械系统总体设计及传动部分与执行部分的结构设计。
毕业设计: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提高所学知识、掌握应用的能力和技巧,进一步锻炼和提高专业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和技巧。
三、课程教学目标1.学习机械工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常用机构的结构、特性等基本知识,了解各种机械的传动原理,具有分析、选用和设计机械设备中基本机构的能力;(支撑毕业能力要求1.1,1.2,1.3,2.1)2.通用机械零件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机械设计等的一般规律,具有设计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机械的能力;(支撑毕业能力要求2.1,2.2,2.3)3.掌握基本的机械设计创新方法,培养学生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支撑毕业能力要求2.3,6.2)4.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了解机械设计过程中国家有关的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政策和制约因素;(支撑毕业能力要求6.2)5.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典型零件的实验方法,获得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支撑毕业能力要求4.1,4.2)6.了解机械设计的前沿技术和研究新发展动向。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机械设计基础》教材的第五章,主要讲述了机械传动的基本原理和常见传动机构。
具体内容包括齿轮传动、蜗轮传动、链传动和皮带传动等。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机械传动的基本原理和常见传动机构;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齿轮传动、蜗轮传动、链传动和皮带传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特点;难点:齿轮传动的啮合原理和传动比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齿轮模型、蜗轮模型、链条和皮带等;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汽车的传动系统,让学生了解机械传动在实际中的应用;2. 理论知识讲解:介绍齿轮传动、蜗轮传动、链传动和皮带传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特点;3. 例题讲解:分析齿轮传动的啮合原理和传动比的计算方法;4. 随堂练习:让学生自行计算一组齿轮传动的传动比;5. 动手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齿轮模型的组装和传动比的实验;7. 课堂作业:布置一道齿轮传动和一道蜗轮传动的计算题目;8. 课后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机械传动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六、板书设计齿轮传动:基本原理:齿轮的啮合传递动力和运动;结构特点:齿轮的形状和啮合方式;传动比:齿轮的齿数比。
蜗轮传动:基本原理:蜗轮的蜗杆啮合传递动力和运动;结构特点:蜗轮的形状和蜗杆的形状;传动比:蜗轮的齿数比。
链传动:基本原理:链条的传递动力和运动;结构特点:链条的方式和链条的强度;传动比:链轮的齿数比。
皮带传动:基本原理:皮带的摩擦传递动力和运动;结构特点:皮带的材质和皮带的宽度;传动比:主动轮和从动轮的齿数比。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计算一组齿轮传动的传动比。
答案:传动比 = 从动轮齿数 / 主动轮齿数;2. 题目二:计算一组蜗轮传动的传动比。
答案:传动比 = 从动轮齿数 / 主动轮齿数;3. 题目三:计算一组链传动的传动比。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机械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它综合了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方面的知识,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1、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设计计算方法和选用原则。
2、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机械传动系统的方案设计和分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4、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思维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掌握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力分析的基本方法。
2、掌握常用机械传动(如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等)的工作原理、特点、设计计算和结构设计。
3、掌握常用轴系零部件(如轴、轴承、联轴器、离合器等)的工作原理、设计计算和结构设计。
4、了解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三、课程内容(一)绪论1、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任务。
2、机械设计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3、本课程的性质、内容和任务。
(二)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1、运动副及其分类。
2、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
3、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及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4、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和结构分析。
(三)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1、速度瞬心法在机构速度分析中的应用。
2、用相对运动图解法对平面机构进行运动分析。
(四)平面机构的力分析1、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
2、考虑摩擦时机构的受力分析。
(五)机械的效率和自锁1、机械的效率计算。
2、机械的自锁条件。
(六)机械的平衡1、刚性转子的平衡计算和实验。
2、平面机构的平衡。
(七)机械零件设计概论1、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
2、机械零件的强度。
3、机械零件的耐磨性。
4、机械制造常用材料及其选择。
5、机械零件的工艺性及标准化。
(八)连接1、螺纹连接的类型、特点和应用。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为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设计的一门基础课程。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够应用机械设计软件进行设计与分析,并获取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 掌握机械零件的基本设计方法和计算原理;3. 熟悉机械设计软件的使用,能够进行零件三维建模和装配设计;4. 能够分析和评估机械设计的性能和可靠性;5.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1)机械设计的概念与分类(2)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3)机械零件的功能、特性和要求2. 机械零件的设计(1)标准零件的选择与使用(3)轴类零件的设计与计算(4)轴承的选择与安装(5)齿轮传动的设计与计算3. 机械设计软件的应用(1)CAD软件的基本操作(2)三维建模与装配设计(3)有限元分析与性能评估4. 机械设计案例分析(1)实际机械设计案例的讲解和分析(2)学生个人或小组设计项目实践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包括理论讲授、实例演示、案例分析、软件操作实践等。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1. 主教材:《机械设计基础》2. 参考书目:(2)《机械设计与制图》(3)《机械CAD设计与计算》(4)《机械设计案例分析》六、考核与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综合应用能力。
4. 设计实践项目:学生个人或小组完成一个机械设计项目,包括设计方案、设计报告和实物展示。
七、课程实施计划根据学期的周数和课时安排,制定具体的教学进度安排和实施计划,确保课程内容的全面覆盖,并留出一定时间进行案例分析和设计实践。
八、其他注意事项为了提高课堂效果,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和CAD软件操作能力。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编号:sk034211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英文名称:Course Design of Machine Design课程类型:实践教学课程要求:必修学时/学分:2周/2适用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一、课程设计性质与任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综合运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对典型的传动装置进行设计,其中包括连接件设计、传动件设计、轴系零件设计及箱体类零件设计。
主要设计任务有:典型零部件的设计计算与选择、零部件结构设计、总装配图设计、设计计算说明书。
通过课程设计,加深对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理解,学习机械设计的一般方法,培养设计能力。
二、课程设计与其他课程或教学环节的联系先修课程:工程制图、工程材料、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几何量精度设计与检测等。
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与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三、课程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课程设计,加深对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好掌握机械设计基础的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
2.通过课程设计,掌握相关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机械设计能力。
3.通过课程设计,培养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4.通过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编写,培养资料分析与归纳的能力。
5.通过设计及答辩过程,锻炼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最终成绩由平时表现、图纸及说明书质量、答辩情况等组合而成。
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平时表现:30%。
主要考核设计过程中态度是否端正,能否按时出勤,独立完成设计。
图纸及说明书质量:50%o主要考核结构设计是否做到正确合理,表达清楚,线条清晰, 内容齐全。
说明书撰写是否规范正确,内容是否齐全,书写工整。
答辩情况:20%o主要考核能否正确描述设计原理及所解决问题,正确回答与设计相关的问题。
八、课程设计参考资料[1]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王连明.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2]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宋宝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机械设计基础(第六版).杨可桢,程光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一、实践教学课程基本信息实践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030403 周数: 4 周学分:4分开设学期:第六学期类型:集中进行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二、实习的目的和任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最后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也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第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能力训练,在实现学生总体培养目标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基本目的是:1.综合运用机械设计基础及其有关先修课程的理论和生产实际知识进行机械设计训练,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从而巩固、加深和扩展有关机械设计方面的知识;2.对学生在计算、绘图(装配图)、运用设计资料(包括手册、标准和规范等)等方面的能力训练;3.学习和掌握通用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或简单机械的设计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习的内容和要求1.实习内容:设计带式运输机上的两级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具体要求见课设计任务书)设计带式运输机上的两级圆锥—圆柱齿轮减速器(具体要求见课设计任务书)2.每个学生应完成的设计要求:(1)装配图一张(A0号图)(2)零件图2张A2图纸。
(传动零件、轴)(3)书写设计说明书一份,内容包括:拟定机械系统方案,进行机构运动和动力分析,选择电动机,进行传动装置运动动力学参数计算,传动零件设计,轴承寿命计算、轴(与齿轮配合处按弯扭合成强度计算)、键的强度校核,选择联轴器等,约6000-8000字。
四、实习地点与时间分配五、实习组织方式及要求1.组织方式:集中进行;2.对教师职责的要求:(1)课程设计的进行方式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2)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3)教师应及时掌握学生的进度,及时答疑、督促检查;(4)严格对学生的考勤,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创新。
3.对学生的要求:每个学生都应该明确设计任务和要求,并拟定设计计划,注意掌握进度,按时完成。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高职教学大纲模板】XXX学院《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专业:数控技术系部:机电工程系制定人:刘志国审定时间: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教务处制XXX学院机电工程系《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数控技术专业)(供参考)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一)本课程的性质《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机电类、近机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在教学计划中起着承先启后的桥梁作用,为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打下必要的基础。
它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它在培养机械类、机电类、近机类工程技术人才的全局中,具有增强学生的机械理论基础,提高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性,培养其开发创新能力的作用。
(二)本课程的任务本课程的作用在于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具备机械设计中的一般通用零部件设计方法的能力,为后继专业课程学习和今后从事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本课程培养人才的定位主要针对机械加工制造单位的机械设计人员岗位。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一)掌握关于机构的运动分析、受力分析和机器动力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二)具有初步的分析和设计能力。
(三)具有设计一般通用零部件和一般机器装置的能力;逐渐形成规范的设计思想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
(五)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六)掌握典型机械零件的实验方法及技能。
(七)了解一些机械领域的新成果和发展动向。
三、课程内容(一)课程主要内容本课程共十五单元。
0、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在四个现代化中的作用,了解本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
【教学内容】(1)引言(2)机器的组成及其特征(3)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及一般程序(4)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重点难点】(1)机器的组成及其特征。
(2)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及一般程序。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
二、教学内容1.机械设计概述1.1机械设计的定义及其重要性;1.2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2.材料与机械设计2.1常见工程材料的特性和选择;2.2材料的强度和刚度;2.3材料的可靠性和寿命;3.基本结构设计3.1机械零件的连接与固定;3.2机械零件的运动;3.3机械零件的传动与传动比计算;4.机械设计方法4.1机械设计的基本步骤;4.2机械设计的相关软件及其应用;4.3机械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5.机械设计标准及规范5.1国内外机械设计标准介绍;5.2设计计算和技术文档的编制;6.机械设计案例分析6.1常见机械设计案例的分析与讨论;6.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机械设计案例的实践;三、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实践操作:鼓励学生完成一些基本的机械设计任务,并运用相关软件进行模拟设计和分析。
3.病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实际的机械设计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机械设计中的难点和疑惑。
四、考核方式1.平时考核: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课程项目:学生完成一份机械设计方案,并进行报告和答辩。
3.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材和参考书目教材:1.张三.《机械设计基础》.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2024年。
2.李四.《机械设计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24年。
参考书目:1.王五.《机械设计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24年。
2.赵六.《机械设计基础案例分析》.机械工业出版社,2024年。
六、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机械设计概述第二周:材料与机械设计第三周:基本结构设计第四周:机械设计方法第五周:机械设计标准及规范第六周:机械设计案例分析第七周:复习与总结第八周:期末考试以上为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根据课程的具体情况和教学资源,可以适当进行调整和优化。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一、实践教学课程基本信息
实践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030403 周数: 4 周学分:4分
开设学期:第六学期类型:集中进行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
二、实习的目的和任务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最后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也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第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能力训练,在实现学生总体培养目标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基本目的是:
1.综合运用机械设计基础及其有关先修课程的理论和生产实际知识进行机械设计训练,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从而巩固、加深和扩展有关机械设计方面的知识;
2.对学生在计算、绘图(装配图)、运用设计资料(包括手册、标准和规范等)等方面的能力训练;
3.学习和掌握通用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或简单机械的设计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习的内容和要求
1.实习内容:设计带式运输机上的两级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具体要求见课设计任务书)设计带式运输机上的两级圆锥—圆柱齿轮减速器(具体要求见课设计任务书)2.每个学生应完成的设计要求:
(1)装配图一张(A0号图)
(2)零件图2张A2图纸。
(传动零件、轴)
(3)书写设计说明书一份,内容包括:拟定机械系统方案,进行机构运动和动力分析,选择电动机,进行传动装置运动动力学参数计算,传动零件设计,轴承寿命计算、轴(与齿轮配合处按弯扭合成强度计算)、键的强度校核,选择联轴器等,约6000-8000字。
四、实习地点与时间分配
五、实习组织方式及要求
1.组织方式:集中进行;
2.对教师职责的要求:
(1)课程设计的进行方式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
(2)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
(3)教师应及时掌握学生的进度,及时答疑、督促检查;
(4)严格对学生的考勤,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创新。
3.对学生的要求:每个学生都应该明确设计任务和要求,并拟定设计计划,注意掌握进度,按时完成。
设计分段进行,每一阶段的设计都要认真检查,没有原则错误时才能继续进行下一段设计,以保证设计质量,循序完成设计任务。
设计过程中要独立思考、深入钻研,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设计,反对照抄照搬或依赖教师。
要求设计态度严肃认真,有错必改,反对敷衍塞责、容忍错误存在。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设计达到教学基本要求,在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等方面得到良好的训练。
六、实践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
(一)考核方式:考查
(二)成绩评定:
总成绩构成:平时表现占30%+设计质量占50%+答辩占20%
平时成绩构成:以做课程设计时的表现为主要依据
七、实践课程参考书目
[1]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第四版)陈秀宁施高义主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第二版)龚溎义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陈立德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机械设计基础陈立德主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工程制图赵大兴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理论力学(Ⅰ)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材料力学(Ⅰ)刘鸿文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工程材料教程逯允海编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5
[9]金属工艺学(上册)邓文英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0]金属工艺学(下册)邓文英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1]机械工程手册编委会编. 机械工程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
制定:机械教研室
执笔:
审核:
201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