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护理新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分级护理护理分级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或)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而确定的护理级别,共分为四个级别: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
护理分级方法1、患者入院后应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确定病情等级。
2、采用Barthel 指数评定量表,对日常生活活动进行评定,根据患者Barthel 指数总分,将自理能力分为重度依赖、中度依赖、轻度依赖和无需依赖四个等级。
3、3、根据病情等级和(或)自理能力等级,确定护理患者等级。
4、临床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自理能力的变化动态调整患者护理分级。
(一)特级护理分级依据:符合以下情况之一,可确定为特级护理。
(1)维持生命,实施抢救性治疗的重症监护患者。
(2)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监护、抢救的患者。
(3)各种复杂或大手术后、严重创伤或大面积烧伤的患者。
护理要求:(1)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
(2)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3)根据医嘱,准确测量出入量。
(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及管路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
(5)保持患者的舒适和功能体位。
(6)实施床旁交接班。
(二)一级护理分级依据:符合以下情况之一,可确定为一级护理。
(1)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
(2)病情不稳定或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
(3)手术后或者治疗期间需要严格卧床的患者。
(4)自理能力重度依赖的患者。
护理要求:(1)每1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及管路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
(5)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三)二级护理分级依据:符合以下情况之一,可确定为二级护理。
(1)病情趋于稳定或未明确诊断前,仍需观察,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的患者。
(2)病情稳定,仍需卧床,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的患者。
护理分级依据
1.符合以下情况之一,可确定为特级护理:
(1)维持生命,实施抢救性治疗的重症监护患者;
(2)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监护、抢救的患者;
(3)各种复杂或大手术后、严重创伤或大面积烧伤的患者。
2.符合以下情况之一,可确定为一级护理:
(1)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
(2)病情不稳定或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
(3)手术后或者治疗期间需要严格卧床的患者;
(4)自理能力重度依赖的患者。
3.符合以下情况之一,可确定为二级护理:
(1)病情趋于稳定或未明确诊断前,仍需观察,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的患者;
(2)病情稳定,仍需卧床,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的患者;
(3)病情稳定或处于康复期,且自理能力中度依赖的患者。
4.病情稳定或处于康复期,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或无需依赖的患者,可确定为三级护理。
2023版护理分级新规定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医疗需求的不断增加,护理分级成为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
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医疗技术进步的需求,我们制定了2023版护理分级新规定。
目标新规定的目标是提供更加精细化和个性化的护理服务,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同时提高护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效率。
主要内容1. 护理等级划分:新规定将护理等级划分为四个级别,分别是一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和特级护理。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医护人员将对患者进行评估,确定适合的护理等级。
2. 护理服务标准:每个护理等级都有相应的服务标准,包括护理人员的数量和资质要求、护理技术和操作要求等。
这将保证患者在不同等级的护理中得到适当的关怀和治疗。
3. 护理资源整合:新规定鼓励医疗机构整合护理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医疗机构可以根据护理等级设立相应的护理部门,并根据实际需求配置护理人员和设备。
4. 护理质量评估:为了保证护理服务的质量,新规定要求医疗机构进行护理质量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患者满意度、护理操作规范性等方面。
评估结果将作为医疗机构护理服务水平的重要参考。
实施措施为了顺利实施新规定,我们提出以下措施:1. 培训和教育:组织相关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医护人员对新规定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信息化建设:加强医疗信息系统的建设,实现护理等级的电子化管理和信息共享。
3. 宣传和推广: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宣传新规定的内容和意义,提高公众对护理分级的认识和接受度。
结论2023版护理分级新规定的出台将有助于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我们将积极推进新规定的实施,确保其顺利落地并取得实际效果。
护理分级新规定2024版:护理分级新规定一、前言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护理分级制度,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确保患者安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自2024年1月1日起实施,原《护理分级制度》同时废止。
二、护理分级定义护理分级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生活自理能力、心理需求等因素,将患者分为不同的护理级别,以指导护理人员合理安排护理资源,为患者提供适宜的护理服务。
三、护理分级标准1. 初级护理适用于病情稳定,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具备,无特殊护理需求的患者。
2. 中级护理适用于病情较重,生活自理能力部分受限,需定时观察和护理的患者。
3. 高级护理适用于病情危重,生活自理能力严重受限,需24小时监护和严密观察的患者。
4. 特级护理适用于病情极其危重,生活自理能力完全丧失,需随时抢救和高度监护的患者。
四、护理分级流程1. 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生活自理能力、心理需求等因素,进行初步评估。
2. 护理人员将评估结果报告给护士长。
3. 护士长进行审核,确定患者的护理级别。
4. 护理人员根据护理级别,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
5. 护理人员定期对患者进行重新评估,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护理级别。
五、护理分级管理1. 医疗机构应当设立护理质量管理组织,负责护理分级制度的实施与监督。
2. 护理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参加护理分级培训。
3.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护理分级管理制度,确保护理服务质量。
4. 护理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不得擅自调整患者护理级别。
5. 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护理分级制度进行评估,不断完善和优化。
六、法律责任1. 违反本规定的,由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2. 护理人员未按照规定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由医疗机构给予处分;造成患者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3. 医疗机构未按照规定执行护理分级制度的,由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最新2023版护理分级规范一、前言为了进一步规范护理分级工作,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确保患者安全,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机构护理工作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护理工作实际,我们制定了最新2023版护理分级规范。
本规范旨在为医疗机构护理人员提供明确的护理分级标准及操作流程,以促进护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二、护理分级标准护理分级依据患者的病情、自理能力、心理状况等综合因素,将患者分为四个级别:一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和四级护理。
1. 一级护理适用对象- 病情危重,需24小时监护的患者;- 刚完成手术,需观察的患者;- 意识不清,无法自主表达需求的患者;- 婴幼儿。
护理要点- 每小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记录变化;-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 严格执行医嘱,确保用药安全;- 保持患者床单位整洁、舒适;- 做好患者生活护理,保证患者营养、水分摄入。
2. 二级护理适用对象- 病情较重,需定时观察的患者;- 手术后恢复期患者;- 意识清楚,但自理能力有限的患者。
护理要点- 每2-4小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记录变化;- 注意患者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 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 保持患者床单位整洁、舒适;- 做好患者生活护理,保证患者营养、水分摄入。
3. 三级护理适用对象- 病情稳定,无严重并发症的患者;- 手术前准备阶段的患者;- 康复期患者。
护理要点- 每4-6小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记录变化;- 关注患者心理状况,提供心理支持;- 协助患者进行生活自理,提高生活质量;- 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促进康复;- 保持患者床单位整洁、舒适;- 做好患者生活护理,保证患者营养、水分摄入。
4. 四级护理适用对象- 病情稳定,无严重并发症的慢性病患者;- 康复期患者;- 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
护理要点- 每8-12小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记录变化;- 关注患者心理、生理需求,提供相应支持;- 协助患者进行生活自理,提高生活质量;- 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促进康复;- 保持患者床单位整洁、舒适;- 做好患者生活护理,保证患者营养、水分摄入。
分级护理新标准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分级护理护理分级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或)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而确定的护理级别,共分为四个级别: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
护理分级方法1、患者入院后应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确定病情等级。
2、采用Barthel 指数评定量表,对日常生活活动进行评定,根据患者Barthel 指数总分,将自理能力分为重度依赖、中度依赖、轻度依赖和无需依赖四个等级。
3、3、根据病情等级和(或)自理能力等级,确定护理患者等级。
4、临床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自理能力的变化动态调整患者护理分级。
(一)特级护理分级依据:符合以下情况之一,可确定为特级护理。
(1)维持生命,实施抢救性治疗的重症监护患者。
(2)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监护、抢救的患者。
(3)各种复杂或大手术后、严重创伤或大面积烧伤的患者。
护理要求:(1)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
(2)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3)根据医嘱,准确测量出入量。
(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及管路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
(5)保持患者的舒适和功能体位。
(6)实施床旁交接班。
(二)一级护理分级依据:符合以下情况之一,可确定为一级护理。
(1)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
(2)病情不稳定或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
(3)手术后或者治疗期间需要严格卧床的患者。
(4)自理能力重度依赖的患者。
护理要求:(1)每1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及管路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
(5)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三)二级护理分级依据:符合以下情况之一,可确定为二级护理。
分级护理护理分级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或)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而确定的护理级别,共分为四个级别: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
护理分级方法1、患者入院后应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确定病情等级。
2、采用Barthel 指数评定量表,对日常生活活动进行评定,根据患者Barthel 指数总分,将自理能力分为重度依赖、中度依赖、轻度依赖和无需依赖四个等级。
3、3、根据病情等级和(或)自理能力等级,确定护理患者等级。
4、临床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自理能力的变化动态调整患者护理分级。
(一)特级护理分级依据:符合以下情况之一,可确定为特级护理。
(1)维持生命,实施抢救性治疗的重症监护患者。
(2)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监护、抢救的患者。
(3)各种复杂或大手术后、严重创伤或大面积烧伤的患者。
护理要求:(1)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
(2)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3)根据医嘱,准确测量出入量。
(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及管路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
(5)保持患者的舒适和功能体位。
(6)实施床旁交接班。
(二)一级护理分级依据:符合以下情况之一,可确定为一级护理。
(1)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
(2)病情不稳定或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
(3)手术后或者治疗期间需要严格卧床的患者。
(4)自理能力重度依赖的患者。
护理要求:(1)每1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及管路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
(5)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三)二级护理分级依据:符合以下情况之一,可确定为二级护理。
(1)病情趋于稳定或未明确诊断前,仍需观察,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的患者。
(2)病情稳定,仍需卧床,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的患者。
2023版护理分级:新规范一、前言为了进一步规范护理分级工作,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机构护理分级管理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2023版护理分级新规范。
本规范旨在为医疗机构提供护理分级操作指南,确保患者得到适宜的护理服务。
二、护理分级原则1. 患者为中心:护理分级应以患者的需求和病情为出发点,确保患者获得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
2. 分类管理:根据患者的健康状况、疾病严重程度和护理需求,将患者分为不同的护理级别,实施精细化管理。
3. 动态评估:护理分级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动态调整,确保护理服务的适宜性。
4. 协同合作:护理分级需跨部门协作,充分发挥医疗、护理、康复等多学科团队的作用,为患者提供全面、连续的护理服务。
三、护理分级标准1. 初级护理:适用于病情稳定、生活自理的患者,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照护、基础护理、病情观察等。
2. 中级护理:适用于病情较重、生活部分自理的患者,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照护、基础护理、病情观察、专科护理等。
3. 高级护理:适用于病情危重、生活不能自理或需要特殊护理的患者,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照护、基础护理、病情观察、专科护理、紧急救治等。
4. 特级护理:适用于病情极其危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患者,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照护、基础护理、病情观察、专科护理、紧急救治、全面监护等。
四、护理分级流程1. 护理评估: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健康状况、疾病严重程度、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
2. 护理分级: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患者的护理级别。
如遇特殊情况,可跨级别实施护理服务。
3. 护理计划:根据护理级别,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明确护理目标、措施和预期效果。
4. 护理实施:按照护理计划,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
5. 护理评价:定期对护理服务进行评价,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护理效果,调整护理级别和计划。
五、护理分级管理要求1. 建立健全护理分级管理制度,明确护理分级工作流程、职责和标准。
2023版护理分级新标准一、前言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护理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升护理质量,我国在2023年推出了新的护理分级标准。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这一新标准。
二、护理分级概述2023版护理分级新标准主要基于患者的病情严重度、护理需求的复杂程度和护理风险等因素,将护理分为四个等级:1. 一级护理:适用于病情稳定,自我护理能力较强,护理需求和风险较低的患者。
2. 二级护理:适用于病情相对稳定,自我护理能力一般,需要一定护理干预的患者。
3. 三级护理:适用于病情不稳定,需要频繁护理干预和密切观察的患者。
4. 四级护理:适用于病情极其严重,需要全天候密切护理和监护的患者。
三、护理分级具体标准1. 一级护理一级护理包括基础生活照顾,如饮食、洗漱、换洗衣物等。
此外,还应提供健康教育,帮助患者了解疾病,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护士每日至少巡视一次,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2. 二级护理二级护理除提供一级护理的服务外,还需进行病情观察、疼痛管理、疾病管理等。
护士每日至少巡视二次,及时评估病情变化,根据需要调整护理计划。
3. 三级护理三级护理的服务内容更为复杂,包括药物管理、伤口护理、康复训练等。
护士需要全天候巡视,密切观察病情,随时处理突发情况。
4. 四级护理四级护理是最高级别的护理,需要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护理服务,包括生命体征监测、机械通气、创伤护理等。
护士需要24小时在场,随时准备应对紧急情况。
四、结语2023版护理分级新标准为患者提供了更个性化、更专业化的护理服务,有利于提升患者满意度和治愈率,降低医疗风险。
同时,通过合理的护理分级,也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护理效率。
分级护理制度护理分级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 (或)自理能力进行评定而确定的护理级别。
护理分级分为四个级别: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
一、分级方法:1.患者入院后应根据患者病情来重程度确定病情等级。
2.根据患者Barthel 指数总分,确定自理能力的等级(见表 1)3.依据病情等级和(或)自理能力等级,确定患护理分级。
4. 临床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自理能力的变化动态调整患者的护理分级。
二、分级依据1.符合以下情况之一,可以确定为特级护理:a) 维持生命,实施抢救性治疗的重症监护患者;b) 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监护、抢救的患者;c) 各种复杂或大手术后、严重创伤或大面积烧伤的患者。
2.符合以下情况之一,可以确定为一级护理:a) 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b) 病情不稳定或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c) 手术后或者治疗期间需要严格卧床的患者;d) 自理能力重度依赖的患者。
3.符合以下情况之一,可以确定为二级护理:a) 病情趋于稳定或未明确诊断前,仍需观察,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的患者;b) 病情稳定,仍需卧床,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的患者;c) 病情稳定或处于康复期,且自理能力中度依赖的患者。
4.病情稳定或处于康复期,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或无需依赖的患者,可确定为三级护理。
三、自理能力分级1.分级依据: 采用 Barthel 指数评定量表(见附录 A)对日常生活活动 进行评定,根据 Barthel 指数的总分,确定自理能力等级。
2.分级 对进食、 洗澡、 修饰、 穿衣、 控制大小便、 如厕、 床椅转移、 平地行走、 上下楼梯 10 个项目进行评定, 将各项得分相加即为总分。
根据总分,将自理能力分为重度依赖、中度依赖、轻度依赖和无需依 赖四个等级(见表 1)表 1 自理能力分级四、实施要求1.临床护士应根据患者的护理分级和医师制订的诊疗计划, 为患者提 供护理服务。
分级护理标准2013年11月14日发布2014年5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管理条例》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1. 范围医院住院患者护理分级的方法、依据和实施要求。
适用于各级综合医院。
其他医疗机构可参照执行。
2. 术语和定义护理分级: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或)处理能力进行评定而确定的护理级别。
自理能力:在生活中个体照料自己的行为能力。
日常生活活动: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及适应生存环境而每天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具有共性的活动。
Barthel指数: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功能状态进行测量,个体得分取决于对一系列独立行为的测量,总分范围在0-100。
3、护理分级3.1 护理级别:依据患者病情和自理能力分为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
3.2 分级方法:3.2.1 患者入院后应根据患者病情来重程度确定病情等级。
3.2.2 根据患者Barthel指数总分,确定自理能力的等级(见表1)3.2.3 依据病情等级和(或)自理能力等级,确定患护理分级。
3.2.4 临床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自理能力的变化动态调整患者的护理分级。
3.3 分级依据3.3.1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可以确定为特级护理:a) 维持生命,实施抢救性治疗的重症监护患者;b) 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监护、抢救的患者;c) 各种复杂或大手术后、严重鐊伤或大面积烧伤的患者。
3.3.2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可以确定为一级护理a) 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b) 病情不稳定或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c) 手术后或者治疗期间需要严格卧床的患者;d) 自理能力重度依赖的患者。
3.3.3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可以确定为二级护理:a) 病情趋于稳定或未明确诊断前,仍需观察,且生理能力轻度依赖的患者;b) 病情稳定,仍需卧床,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的患者;c) 病情稳定或处于康复期,且自理能力中度依赖的患者。
护理分级标准(最新版)分级护理标准2013年11月14日发布2014年5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管理条例》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1. 范围医院住院患者护理分级的方法、依据和实施要求。
适用于各级综合医院。
其他医疗机构可参照执行。
2. 术语和定义护理分级: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或)处理能力进行评定而确定的护理级别。
自理能力:在生活中个体照料自己的行为能力。
日常生活活动: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及适应生存环境而每天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具有共性的活动。
Barthel指数: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功能状态进行测量,个体得分取决于对一系列独立行为的测量,总分范围在0-100。
3、护理分级3.1 护理级别:依据患者病情和自理能力分为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
3.2 分级方法:3.2.1 患者入院后应根据患者病情来重程度确定病情等级。
3.2.2 根据患者Barthel指数总分,确定自理能力的等级(见表1)3.2.3 依据病情等级和(或)自理能力等级,确定患护理分级。
3.2.4 临床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自理能力的变化动态调整患者的护理分级。
3.3 分级依据3.3.1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可以确定为特级护理:a) 维持生命,实施抢救性治疗的重症监护患者;b) 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监护、抢救的患者;c) 各种复杂或大手术后、严重鐊伤或大面积烧伤的患者。
3.3.2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可以确定为一级护理a) 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b) 病情不稳定或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c) 手术后或者治疗期间需要严格卧床的患者;d) 自理能力重度依赖的患者。
3.3.3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可以确定为二级护理:a) 病情趋于稳定或未明确诊断前,仍需观察,且生理能力轻度依赖的患者;b) 病情稳定,仍需卧床,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的患者;c) 病情稳定或处于康复期,且自理能力中度依赖的患者。
分级护理新标准
我国的分级护理制度自创建以来,已经历半个多世纪,在护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分级护理标准虽已经过修订,随着医学的发展,尤其是护理模式的转变,其适用性正面临着挑战,目前各级医疗机构在分级护理方面,其使用标准及其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
探寻与我国现阶段护理工作更为适合的护理分级标准及其使用方法则迫在眉睫。
一、我国分级护理的现状
1、分级护理的产生背景
分级护理始于1956年,由北京协和医院两位护理前辈:张开秀和黎秀芳所倡导,一直沿用至今。
国内各医院的分级护理制度也由此发展而来。
2、分级护理存在主要问题和弊端
(1)医护间对护理级别的界定认识不一致,导致医嘱下达不规范。
临床医生没有进行系统的护理护理专业知识的培训;
分级护理本身没有具体分级依据,往往凭主观感觉或经验确定护理级别;
患者病情突发变化时,值班医生意识不到及时修改护理级别;
(2)护理级别与患者实际需求不符,导致护士机械地去执行医嘱,造成医护脱节;(3)分级护理实施不到位。
医生对分级护理掌握尺度不一致,分级护理的不确定性,造成护士在执行中带有
随意性,敷衍了事;
(4)分级护理不合理带来医疗纠纷。
护理分级不当,护理措施实施不到位,患者护理需求不能得到及时满足;
不同护理级别有不同的收费标准;
(5)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医生对护理级别的内容及要求掌握不确切,不能随病情变化做出及时调整均会影
响护理排班;
二、级护理新标准的制定
1、原因:(1)医生开具的级别医嘱与病人所需护理级别不匹配,相应的护理级别实际困难;
(2)现有的分级护理制度临床实用性不强;
2、方法:通过北京协和医院等三所三级甲医院对22个疾病系统237种疾病,5391名住院
病人的实际护理情况进行2次调查拟提出了分级护理的新标准。
3、分级护理的新标准(见下图)
注:护理级别制定以病人病情监测时间为依据分特、一、二、三级,各级别中又以病人的活动能力分为0-4级,每度有相应的生活辅助程度,护理基本要求贯穿于每位病人的整个护理过程中。
三、讨论
1、分级护理标准与实际病情吻合率分析
(1)病情监测间隔时间的分析:与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异。
调查显示:特级护理病例中病情监测间隔时间在1h及以上的病例占47.01%
一级护理病例中病情监测间隔时间在1h以上的病例占94.10%
二级护理病例中病情监测间隔时间病例>5h占到100%
而分级护理标准:特级护理者要进行持续监护;一级护理要求15-30min巡视一次;
二级护理1-2h巡视一次。
(2)生活辅助程度需求分析:医生下分级护理医嘱的依据不统一。
调查显示:二级护理的病人中需要绝对卧床休息的病人是0.3%,生活辅助项目中需完全协助的病人是 1.41%-1.81%,这部分病人的病情监测的间隔时间均在5h
以上。
这部分病人根据生活护理为依据可定为一级护理,但以病情监测为依
据可定为二级护理,出现了病人生活需求与分级护理巡视病房不匹配现象。
说明分级护理标准欠严谨。
(3)健康教育、心理护理需求分析:健康教育需求贯穿于每位病人整个住院过程中。
调查显示:各级护理中的病人对饮食指导、心理护理、健康指导的需求均占有很大的
比例,特别是二级护理占99.3%.目前分级护理内容对健康教育要求不明确,
已不能适应现代病人的需求。
2、护理新标准的制定依据:病情监测间隔时间为分级,以医疗容许的活动度的病人活动能
力为分度的匹配式分级分度护理新标准。
调查显示:特级护理中病情监测间隔时间为15-30min的占52.99%
一护理中病情监测间隔时间为1-2h的占43.31%
二级护理中间隔时间为5-6h的占44.01%。
>6h的占55.99%
三级护理中间隔时间>6h的占100%
造成级别护理定位不准确、混乱的主要客观原因是病情观察和生活护理是护理工作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有些病人需要给予完全的生活协助,但不需要严密的病情观察,因此两者应分而述之。
病人的活动度应从医疗容许的活动范围和病人自身的活动能力两方面来决定。
3、分级护理新标准的评价:
(1)利于病人需求与护理级别的统一。
匹配式分级护理新标准中低级别护理可以匹配高度的生活辅助,高级别护理可以匹配低度的生活辅助。
(2)全面、具体、易执行。
匹配式分级护理新标准继续了传统的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分级护理内涵,创新了病人活动分度及其匹配的生活辅助项目和护理基本要求。
①各级别护理病情监测间隔时间不是一个时间点,而是一定范围,适合病人的差异
性特点;
②0-4活动度,描述了病人住院期间的活动范围及其活动能力;
③生活辅助项目及其辅助程度涵盖了病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3)实施新标准增强了人文护理和护士自我防护意识。
分级护理新标准中生活辅助程度使用了:
①全部协助—使护士服务从过运被动、机械转变为主动、个性化、感动服务;
②部分协助、自理—告知护士与病人:护士在为病人护理过程中不能包办一切,
应该发挥病人的最大潜能,增加病人的自信心,消除病人的
无用感(也是国际提倡的护理理念);
③健康教育、心理护理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促使护理服务理念向以“人文精神”
为指导,“人本管理”为根本的方向转变。
4、缓解临床护理与费用收取间的矛盾
原因:主要一级护理中要求护士15-30min巡视1 次病人,这在实际工作中并不可能实现,认为护士没有落实一级护理的措施不应该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