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体系电池基础知识培训
- 格式:doc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17
电池运维操作规程培训
《电池运维操作规程培训》
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电池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能源储存和使用设备。
为了有效地确保电池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电池运维操作规程培训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环。
电池运维操作规程培训旨在向电池操作人员传授正确的电池维护、保养和使用方法,以及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问题的应急处理措施。
在培训中,学员们会学习电池的基本知识、各种类型电池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常见故障及其处理方法等内容。
首先,学员们会学习电池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包括电池的组成、工作原理、充放电特性等。
然后,他们会学习如何正确地安装、连接和使用电池,并学会如何进行日常的维护保养工作,比如定期检查电池的状态、清洁电池表面、保持电池通风等。
此外,学员们还会学习如何正确地使用电池充放电设备,并了解在发生故障或异常情况时应该采取的措施。
电池运维操作规程培训的目的是提高电池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确保电池的正常使用和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在培训结束后,学员们需要通过一定的考核来评估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相关的证书。
这样才能确保他们能够胜任电池运维操作工作。
总之,电池运维操作规程培训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提高电池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保障电池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安全。
只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和考核,电池操作人员才能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并为电池的安全使用贡献力量。
品质管理培训教材品质管理的价值观念:1:.1什么是品质?品质是以最经济的方法,提供顾客满意的产品与优质服务.1.2品质包含以下要素:符合特定的规格功能好满足购买者现在的要求使用方便品质――-外观好,无明显缺陷.安全可靠经久耐用,不易发生故障.保障购买者未来的需求外在环境影响小.为客户设想周到.2:品质管理的价值观念.2.1品质就是符合客户要求.2.2品质是制造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理解误区:1:多加检验员2:归结与检验部门3:归结与生产部门2.3预防胜于救火.2.4提高品质就是减低成本.2.5品质与交期,效率并不矛盾.2.6品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阶段性,同时又与时俱进.追求卓越.做好品质的十大工程:1.1最高主管的决心与承诺.进料检验(IQC)1.2调整品质的组织功能:制程检验(IPQC)认品质主管出货检验(OQC)统计员品质工程(QE)品质管理品质保障(QA)1.3品质要全与参与,团队合作.1.4要满意的员工.1.5重视教育培训.1.6品质持续改进.1.7管理办法标准化,制度化.1.8推行良好的5S制度,创建品质环境.1.9要有品质好的供应商.1.10要争取成功的客户,并建立密切关系.品质的管理方法:1.1掌握4M1E的品质要素.人物具法环1.2PDCA循环管理方法.1.3运用QC-STORY解决问题的方法.1.4运用QC七大手法.查检表层别法柏拉图鱼骨法散布图直方图管制图1.5其他方法抽样法运用OC-STORY解决问题.1:明确把握问题,调查现状.1.1问题的描述.1.2问题把握的步骤.2:原因分析.2.1缩小问题,掌握重点.2.2确认真正原因.3:要因确认.3.1对圈选要因进行检讨.3.2以柏拉图确认重要原因的影响度.3.3要因明确且可采取对策者,立刻执行.3.4影响度大的要因尚无明确对策时.4:制定对策.4.1状况分析.4.2提出对策的注意点.4.3决策分析5:实施对策.5.1教育训练.5.2实施执行.5.3问题反馈.6:检查效果.6.1检查标准的设定,6.2检查的重点.6.3查核时机.6.4效果确认.7:采取巩固措施-标准化.7.1标准化的作用7.2制定标准作业的来源7.3制定标准的要领7.4制定检验规范的作用8:找出遗留问题8.1指认潜在的问题8.2指认可能原因8.3采取因应对策培训计划1. 目的p明确各类人员岗位培训要求,以及考核、记录方式,确保本部门所有人员都按要求进行培训。
(培训体系)电池基础知识培训电池基本原理1、什么是电池?电池是壹种能源。
当它的俩极(即正负极)连接于用电器上时,它的储存化学能于电池中直接转化成电能。
电池可视为壹个电化能转换系统,类似于内部燃烧引擎。
内部燃烧引擎将化学能转换成机械能,为能达到转换的目的必须有俩种物质的存于:燃料和氧气.壹只加伏电池也需要俩种物质进行转换,分别有不同成分的电化学活性极完成,俩种电极浸泡于电解液中,电解液于其中起传导作用。
其中的壹个电极用金属比如钴酸锂,于电解液中形成正极;另壹极由电子转导化合物组成,如二氧化锰、银氧、碳素粉等于电解液中形成负极。
电化学系统不同,会形成不同的电池电压,壹般于1.2-4V之间。
当电池连接到壹外部载体时,电能从该系统中输出,直到将储存的化学能全部转换为止。
2、壹次电池和充电电池有什么区别?电池内部的电化学性决定了该类型的电池是否可充。
根据它们的电化学成分和电极的结构可知,真正的可充电电池的内部结构之间所发生的反应是可逆的。
理论上,这种可逆性是不会受循环次数的影响,既然充放电会于电极的体积和结构上引起可逆的变化,那麽可充电电池的内部设计必须支持这种变化,然而壹次电池仅做壹次放电,它的内部结构简单的多且不需要支持这种变化,因此,不能够将壹次电池进行充电,这种做法很危险也很不经济。
如果需要反复使用,应选择循环次数于500次左右的充电电池,这种电池可成为二次电池或蓄电池。
3、壹次电池和二次电池仍有其它的区别吗?它们明显的区别就是能量容量和自放电率。
壹次电池能量密度远比二次电池高。
但它们的负载能力相对要小。
二次电池具有相对较高的负载能力,可充电电池Li-ion,随着近几年的发展,具有高能量容量。
不管何种壹次电池的电化学系统属于哪种,所有的壹次电池自放电率均很小。
4、可充电便携式电池的优缺点是什么?充电电池寿命较长,可循环500次之上,虽然价格比干电池贵,但经常使用是较划算的。
充电电池的容量比同规格的碱锰电池或锌碳电池低。
另壹缺点是由于它们接近恒定的放电电压,很难预测放电何时结束。
当放电结束时,电池电压会突然降低。
假如于照相机上使用,电池突然放完电,就不得不终止。
但另壹方面可充电池能提供的容量比大部分壹次电池高。
但Li-ion 电池却可被广泛地用于照相器材中,因为它容量高,能量密度大,以用随放电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放电电压。
5、充电电池是怎样实现他的能量转换?每种电池均具有电化学转换的能力,即将储存的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
就二次电池(也叫蓄电池)而言(另壹术语也称充电便携式电池),于放电过程中,是将化学能转换成电能;而于充电过程中,又将电能重新转换成化学能。
这样的过程根据电化学系统不同,壹般可充放电500次之上。
Li-ion是壹种新型的可充电便携式电池。
额定电压为3.6V,放电电压会随放电的深度而逐渐衰退,不像其它充电电池壹样,于放电末,电压突然降低。
6、什么是Li-ion电池?Li-ion是锂电池发展而来。
所以于介绍Li-ion之前,先介绍锂电池。
举例来讲,以前照相机里用的扣式电池就属于锂电池。
锂电池的正极材料是锂金属。
负极材料是碳材。
按照大家习惯上的命名规律,我们称这种电池为锂电池。
Li-ion的正极材料是氧化锂钴,负极材料是碳材。
电池通过正极产生的锂离子于负极碳材中的嵌入和迁出来实现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为了区别传统意义上的锂电池,所以人们称之为锂离子电池(Li-ionbattery)。
7、Li-ion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工作原理即充放电原理。
Li-ion的正极材料是氧化钴锂,负极是碳。
当对电池进行充电时,电池的正极上有锂离子生电,生成的锂离子经过电解液运动到负极。
而作为负极的碳呈层状结构,它有很多微孔,达到负极的锂离子就嵌入到碳层的微孔中,嵌入的锂离子越多,充电容量越高。
同样,当对电池进行放电时(即我们使用电池的过程),嵌于负极碳层中的锂离子脱出,又运动回正极。
回正极的锂离子越多,放电容量越高。
我们通常所说的电池容量指的就是放电的容量。
于Li-ion的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处于从正极→负极→正极的运动状态。
Li-ion就象壹把摇椅,摇椅的俩端为电的池的俩极,而锂电离子就象运动员壹样于摇椅俩端来回奔跑。
所以,Li-ion又叫摇椅式电池。
8、Li-ion电池的主要结构是怎样的?主要有以下几部分组成:1)电池上下盖2)正极—活性物质为氧化钴锂3)隔膜—壹种特殊的复合膜4)负极—活性物质为碳5)有机电解液6)电池壳(分为钢壳和铝壳俩种)9、Li-ion电池有哪些优点?哪些缺点?Li-ion具有以下优点:1)单体电池的工作电压高达3.6-3.8V;2)比能量大。
目前能达到的实际比能量为100-115W.h/kg和240-253W.h/L(2倍于NI-Cd,1.5倍于Ni-MH),未来随着技术发展,比能量可高达150W.h/kg和400W.h/L3)循环寿命长。
壹般均可达到500次之上,甚至10000次。
对于小电流放电的电器,电池的使用期限将倍增电器具竞争力。
4)安全性能好,无公害,无记忆效应。
作为Li-ion中不含镉、铅、汞等对环境有污染的元素;部分工艺(如烧结式)的NI-Cd电池存于的壹大弊病为“记忆效应”,严重束缚电池的使用,但Li-ion根本不存于这方面的问题。
5)自放电小室温下充满电的Li-ion储存1个月后的自放电率为8%左右,大大低于NI-Cd的25-30%,Ni、MH的30-35%。
Li-ion也存于着壹定的缺点,如:1)电池成本较高。
主要表当下LiCoO2的价格高(Co的资源较少),解质体系提纯困难。
2)不能大电流放电。
由于有机电解质体系等原因,电池内阻相对其它电类电池大,故要求较小的放电电流密度,壹般放电电流于0.5C以下,只适合于中小电流的电器使用。
3)需要保护线路控制。
A、过充保护:电池过充将破坏正极结构而影响性能和寿命脉;同时过充电使电解液分解,内部压力过高而导致漏液等问题;故必须于4.1V-4.2V的恒压下充电;B、过放电保护:过放会导致活性物质的恢复困难,故也需要有保护线路控制。
C、过流保护:当电池大电流放电时会损害电池,故须控制大电流放电D、短路保护:当电池正负极短路时,瞬间产生大电流放电时会损害电池,故须于电池短路后进行保护10、锂离子制造过程有哪些?Li-ion的工艺技术非常严格、复杂,这里只能简单介绍壹下其中的几个主要工序。
1)配料用专门的溶剂和粘接剂分别和粉末状的正负极活性物质混合,经高速搅拌均匀后,制成浆状的正负极物质。
2)涂膜将制成的浆料均匀的涂覆于金属箔的表面,烘干,分别制成正负极极片。
3)装配按正极片——隔膜——负极片——隔膜自上而下的顺序放好,经卷绕制成电池极芯,于经注入电解液、封口等工艺过程,既完成电池的装配过程,制成成品电池。
4)化成用专用的电池充电放电设备对成品电池进行放电测试,对每壹只电池均有进行检测,箍选出合格的成品电池,待出厂。
11、锂电子的安全特效性是如何实现的?为了确保Li-ion安全可靠的使用,专家们进行了非常严格、周密的电池安全性能设计,以达到电池安全考核指标。
1)隔膜135℃自动关断保护。
壹般采用国际先进的PE-PP-PE三层复合膜。
于电池升温达到120℃的情况下,PE复合膜俩侧的膜孔闭合,电池内阻增大,电池内部升温减缓,电池升温达到135℃时,PP膜孔闭合,电池内部断路,电池不再升温,确保电池安全可靠。
2)向电解液中加入添加剂。
于电池过充,电池电压高于4.2V的条件下,电解液添加剂中其它物质聚合,电池内阻大幅增加,电池内部形成大面积断路,电池不再升温.3)电池盖复合结构电池盖采用刻痕防爆球结构,电池升温时,电池内部法活化过程中所产生的部分气体膨胀,电池内压加大,压力达到壹定程度刻痕破裂、放气。
4)各种环境滥用测试进行各项滥用实验,如外部短路、过充、针刺、冲击、焚烧等,考察电池的安全性能。
同时地电池进行温度冲击实验和振动、跌落、冲击等可靠性能实验,考察电池于实际使用环境下的性能情况。
12、锂离子的充放电特性是什么?1、以603450-1000mAh特性资料为参考:(之上2C及1.5C充电时对电池有损害)2、常温下放电率(放电到2.75V)(之上3C、2CT放电时对电池有损害)3、循环寿命:恒流恒压,1C充放电500次之上。
500次循环后容量剩余率于60%之上。
4、内阻:500次循环中内阻平均(以20只电池计算)内阻上升15mΩ左右。
5、不同温度的相同倍率1C和0.5C放电特性:6、储存性能13、什么是充电限制电压?额定容量?额定电压?终止电压?a)充电限制电压——按生产厂家规定,电池由恒流充电转入恒压充电时的电压值。
壹般为4.2V.b)额定容量——生产厂家标明的电池容量,指电池于环境温度为20℃±5℃条件下,以.0.2C放电至终止电压时所应提供的容量,单位为mAh(毫安小时)或Ah(安培小时)。
c)标称电压——用以表示电池电压的近似值。
壹般为3.6V.d)终止电压——规定放电终止时电池的负载电压,其值为n*2.75V(锂离子单体电池的串联只数用“n”表示)。
14、为什么恒压充电电流会逐渐减少?因为恒流过程终止时,电池内部的电化学极化仍然保持于整个恒流中相同的水平,恒压过程中,于恒定电场作用下,内部Li+的浓差极化于逐步消除,离子的迁移数和速度表现为电流的逐渐减少。
15、什么是电池的容量?电池的容量有额定容量和实际容量之分。
电池的额定容量是指设计和制造电池时规定或保证电池于壹定的放电条件下,应该放出最低限度的电量。
Li-ion规定电池于常温、恒流(1C)恒压(4.2V)控制的条件下充电3h,再以0.2C放电至2.75V时所放出的电量为其额定容量。
电池的实际容量是指电池于壹定的放电条件下所放出的实际电量,主要受放电倍率和温度的影响(故严格来讲,电池容量应指明充放电条件)。
容量常见单位有:mAh、Ah(1Ah=1000mAh)。
16、什么是电池的内阻?指电池于工作时,电流流过电池内部所受到的阻力。
有欧姆内阻和极化内阻俩部分组成。
电池内阻值大,会导致电池放电工作电压降低,放电时间缩短。
内阻大小主要受电池的材料、制造工艺、电池结构等工艺的影响。
是衡量电池性能的壹个重要参数。
注:壹般以充电态内阻为标准。
测量电池的内阻需用专用内阻仪测量,而不能用万用表欧姆档测量。
17、什么是开路电压?指电池于非工作状态下即电路中无电流流过时,电池正负极之间的电势差。
壹般情况下,Li-ion充满电后开路电压为4.1—4.2V左右,放电后开路电压为3..0V左右。
通过电池的开路电压,能够判断电池的荷电状态。
18、什么是工作电压?工作电压又称端电压,是指电池于工作状态下即电路中有电流流过时电池正负极之间的电势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