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2
《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用药如用兵》释译课文内容:本序概述春秋以降文化思想及书籍文献的发展演变,重点介绍了汉代对残破、散佚书籍的收集、整理情况。
《艺文志》的《方技略》部分主要记述了医药、养生书籍的流传情况和内容特点。
“艺文志”,即图书目录,《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开史志目录之先河。
昔仲尼没有微言经,七十子丧而大義乖【1】。
故《春秋》分五,《诗》分四,《易》有敷家之傅。
戢国微衡,真偶分乎【2】,睹子之言纷然殽3】。
至秦患之【4】,乃燔诚文章【5】,以愚黔甘【6】。
淡興,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廣開献之路。
迄孝武世,缺简脱,聖上帽然而祸曰【8】:"朕甚焉【9】!"於是建藏书之策,置寓书之官【10】,下及诸子傅欲【11】,皆充秘闲【12】。
至成帝特,以鲁麒散亡【13】,使锅者隙晨求遗耆於天下。
韶光禄大夫别向校笑停、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丧;太史令尹校数衍;侍髻李柱圆校方技。
每一书已,向颠倏其篇日,撮其指意【14】,而奏之。
會向卒【15】,哀帝使向了侍中奉車都尉歆卒父巢【16】。
款於是鹚军耆而奏其《七略》【17】,故有《姆略》,有《六葵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贵略》,有《衔数略》,有《方技略》。
今则其要,以儒篇籍【18】。
“微言大义”指儒家大义:六经的要义,重要的义理。
【1】微言:含义精微的言论。
经书中关于人伦、社会的重要义理。
乖:差错;违背(原义),错乱。
分争:分辩争执。
【2】从衡:纵横错杂,指政局错综复杂。
从,同“纵”;衡,通“横”。
【3】殽(xio)乱:混乱。
殽,“淆”的异体字。
【4】患:为……而忧虑。
【5】文章:此指书籍。
黔首:百姓。
【6】愚:使……愚昧无知。
【7】"书缺"二句:书简残缺脱落,礼乐衰败崩溃。
【8】喟(kul)然:感慨貌。
【9】闵:担心,忧虑。
写书之官:抄写书籍的机构。
【10】策:策府,又作“册府”。
《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班固1.熟悉《汉书·艺文志》的基本内容2.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和常用词词义。
1.作者班固(公元32-92年),字孟坚,扶风(今陕西咸阳)人,东汉著名史学家。
他博学能文,继承父亲班彪的遗愿,私修《汉书》,被告发入狱,经其弟班超上书明帝陈情,获释后任兰台令史,明帝令其继续编纂《汉书》,历时二十余年完成初稿。
后因出征匈奴,受谋反牵连,再次入狱,死于狱中。
2.作品《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西汉自高祖刘邦至王莽四年达二百余年的历史。
《汉书·艺文志》是当时国家藏书的总目,是我国第一部史志图书目录,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文献目录专著。
是班固以刘向、刘歆父子的《七略》和《别录》为依据编写而成的。
分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等六略。
共收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余卷。
本文写作的显著特点,是运用正反对比的修辞手法。
若在阅读中多加留意,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第一自然段为总序2.第二~第五自然段为“方技略”(即方技类)包括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种书目及大意本文概述了秦汉以来图书典籍的流传保存状况和刘向父子奉诏校书的情况。
介绍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的书目,并阐明含义和作用。
语解释♦合纵:指战国时苏秦说服六国联合抗秦。
♦连横:指张仪说服六国解合纵之约分别事秦。
此喻政局错综复杂。
1.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
(使动用法)2.每一书已,向则条其篇目。
(名词作动词,分条列举)3.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
(名词作动词,完成)4.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
(意动用法)5.方技者,皆生生之具。
(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6.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
(名词作动词,依次排列)①于是建藏书之策。
(公布)②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
(阐发)③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
(“假”凭借。
“因”依照)④以通闭解结,反之则平。
(同“返”,恢复)⑤以热益热,以寒增寒。
《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教学目的]1.掌握文中生僻字的读音;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字、异体字;掌握文中重点词语;掌握文中重点语句的今译;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活用及语序变化等古汉语语法现象。
2.掌握《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方技略》的大致内容。
3.了解汉代图书典籍的分类整理情况。
[教授方法]教师讲授为主,讨论式为辅。
[教授学时]3学时[教学内容]一、生僻字燔朕歆疝瘅拙黔乖陨怵二、繁体字滅鐵條總縱劑憂三、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1、昔仲尼没()而微言绝。
2、战国从()衡()。
3、诸子之言纷然殽()乱。
4、原人血脉、经落()、骨髓。
5、辩()五苦六辛。
6、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
7、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8、以瘉()为剧。
9、反()之于平。
10、犹慈()石取铁。
11、《五脏六腑痺()十二病方》。
12、聊以盪()意平心。
13、今其技术晻()昧。
四、重点词语1、(仲尼)没2、从衡3、燔(灭)4、(之)败5、书(缺)6、闵(焉)7、诏(光禄大夫) 8、条(其篇目) 9、会(向卒) 10、卒(父业) 11、删(其要) 12、右(医经) 13、原(人血脉) 14、起(百病) 15、用(度) 16、度(箴石) 17、假(药味) 18、因(气感) 19、辩(五苦) 20、反(之) 21、及(失) 22、中医 23、(之)际 24、节文 25、寿考 26、怵惕 27、索隐 28、行怪 29、(有)述 30、(一)守 31、晻昧 32、序(方技)五、指出语法现象1、以愚黔首。
2、向辄条其篇目。
3、以备篇籍。
4、同死生之域。
5、生生之具。
六、今译1、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
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
2、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
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
3、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译文《〈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译文《〈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译文从前孔子去世以后,简洁平实而涵义精深的言论就无人能够传授了;七十二贤去世以后,对儒经大义的解释就开始产生分歧。
所以《春秋》分成了五个学派,《诗经》分成了四个学派,《易经》有了好几家的传注。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斗争错综复杂,学术上也是真价格立门户、互相争论,诸子百家的学说众多而又混乱。
到了秦朝,认为这种状况是一个祸患,就焚毁儒经,想用来使百姓变得愚昧无知,利于统治。
汉朝建立以后,改革了秦朝的弊政,大量收集图书,广泛开辟了献书的途径。
到了汉武帝的时代,书籍中文字残缺、竹简脱落,礼乐制度也衰败到了废弛的地步。
皇上感慨地声称道:“朕对此非常有旅啊!”于是建立了藏书的策府,设置了抄书的机构,上自儒经,下到诸子百家的传注与著述,全都收藏到了秘府之中。
到了成帝的时候,见于书籍严重散失,派谒者陈农向天下搜求散失的书籍,命令光禄大夫刘向校订儒经、传注、诸子之书和诗歌、词赋,命令步兵校尉任宏校订兵书,命令太史令尹咸校订数术之书,命令侍医李柱国校订方技之书。
每一部书校订完毕,刘向就分别列出它的篇名,总结它的大要内容,抄录下来然后呈报给皇上。
工作即将完毕之际,适逢刘向去世了。
哀帝就又让流向的儿子侍中奉车都尉刘歆继续完成他父亲未竟的事业。
刘歆于是总括了整理完毕的全部书籍的内容,然后向皇上呈报了他的《七略》,包括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
现在节取其中的主要内容,用来完善图书的记载。
方技略《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以上医经共七部,记二百一十六卷。
医经,是推究人的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的本源并用来阐述百病的根由和生死的界限,进而用来研究针刺、砭石、汤药、艾灸施用的范围与探讨各种药物的恰当配伍及其适宜的病症的道理的。
《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
[作者简介]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
《后汉书·班固传》
[著作介绍]
本书是《汉书》中载录古书目录的部分,是当时国家藏书的总目,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目录书。
是东汉明帝时期班固以刘向、刘歆父子的《七略》和《别录》为依据修撰而成的。
目录学是研究图书目录工作规律的科学。
“目”的含义是篇目,即一书的篇和卷的名称。
“录”指叙录,即对一书的内容、作者生平事迹,对书的评价,校勘经过等,作扼要的介绍的文字,二者合起来称为目录,或曰书目。
一个完整的目录,大致包括书名、卷数、作者、版刻、提要、分类诸项内容。
[目录的作用]
1、提示指导读书学习的门径
2、可了解图书文献的某些基本情况
时代、作者、卷数,分类排纂,内容提要,版本情况等
3、可了解科学文化的成就及学术的渊源与流派
4、是收集、发掘、整理和研究中医药文献的钥匙,也是确定科研课题准备有关资料的指南
《四部总录·医药编》、《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三百种医籍录》、《中国医籍考》
微言:含义深远精要的言论
七十子: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及夫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卒而大义乖。
”
《春秋》: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编年体春秋经。
记载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242年的历史。
战国从衡:战国时期,秦据关西,六国在关东,苏秦说六国联合抗秦叫“合纵”;张仪说六国解合纵之约以事秦叫“连横”。
当时列国形势,或纵或横,变化激烈。
闵:忧虑;担心
《左传·宣公十二年》:“寡君少遭闵凶。
”杜注:“闵,忧也。
”
《汉书·武帝纪》:元朔五年(前124)夏六月诏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
”
《说文》:“删,剟也。
”段玉裁注:凡言删掇剟者,有所去即有所取。
……删取,犹节取也,……删其要,谓取其要也。
《汉书·李寻传》:“落脉通”颜注:“落,谓经络也。
”
石:砭石。
颜师古注:“即石箴也。
古者攻病则有砭,今其术绝矣。
”
痹——痹症颜注:“风湿之病。
”《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疝——泛指体腔内容物向外突出的病症,多伴有气痛的症状,故称“疝气”“小肠气”等。
颜注:“心腹气病。
”
《素问·奇病论》:“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
”王冰注:“瘅,谓热病也。
”
《素问·玉机真脏论》:“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
”颜师古注:“瘅,黄病。
”
《说文》:“瘅,劳病也。
”
五藏伤中——谓五脏被刺伤。
《素问·诊要经终论》:“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中心者环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鬲者皆为伤中,其疾虽愈,不过一岁必死。
”
食禁:
清·叶德辉说:“康赖《医心方》二十九引《本草食禁》云:正月一切肉不食者吉,二月寅食不吉,五月五日不食麞鹿一切肉,即此书也。
疑古本附《本草》后,故云《本草食禁》。
”一说,食禁当为“食药”。
《周礼·医师》贾公彦疏引此云:《神农黄帝食药》七卷。
水火之齐:指寒凉温热的药剂。
又,姚明辉认为:制剂有水火之不同。
凡药,火制四:煅、煨、炙、炒也;水制三:浸、泡、洗也;水火共制二:蒸、煮也。
此制剂各有所宜也。
《左传·昭公元年》:“公曰:‘女不可近乎?’对曰:‘节之。
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
’”
芝菌:神仙家养生服饵之法。
颜师古注:“服饵芝菌之法也。
”
芝—灵芝菌—芝类
王应麟《汉志考证》:“黄氏曰:《神农经》,五芝久食身轻,延年不老。
先秦之世,未有称述芝草者,汉以武、宣世始以为瑞。
《黄帝内传》,王母授《神芝图》十二卷。
《水经注》,黄帝登具茨山,受《神芝图》于黄盖童子。
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
《国语·晋语》:“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
”韦昭注:“止其淫惑,是为医国。
”《左传·昭公元年》:“晋侯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曰: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
非鬼非食,惑以丧志。
良臣将死,天命不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