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实杰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5月月考试题
- 格式:docx
- 大小:25.62 KB
- 文档页数:10
太原五中 2017-2018 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检测高二语文命题、校正:牛丽娜、王海燕、张菁(2018.05 )一、现代文阅读( 18 分)(一 ) 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 3 小题, 6 分)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 题。
乡村传统文化现实境遇与发展机遇①乡村传统文化给予了传统乡村生活以规则、意义和价值,是乡村村民平时生活中常态性和自然性的文化。
但是,跟着村民们愈来愈多地接触到外面出色世界,他们生计和发展的梦想有了新的参照系,部分人特别是青壮年逐渐感觉乡村生活很难表现人的生计价值,对乡村生活的意义产生了思疑。
并且他们在神往城市生活、崇敬外来文化的同时,也日趋对乡土传统文化产生分离感和自卑感。
b5E2RGbCAP②传统民族乡村社会里,乡村中辈分最长的强人经常拥有着知识、经验与道德的威望。
但是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村民职业的分化,乡村中很多过去的经验因陈腐失掉了其传承的价值,而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年青一代,能力日渐显现。
乡村社会中的年长辈,在乡村文化次序中的威望地位逐渐弱化,在家庭成员中的角色慢慢被边沿化,使乡村传统文化中的中心——礼俗文化遇到了挑战。
与此同时,经济日趋成为乡村生活的强势话语,利益标准取代了传统文化中包含的道德议论标准,乡村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逐渐地被隐藏。
表此刻实质生活中,尊老爱幼、与人为善、以和为贵等道德观逐渐被相互防备、利欲熏心和以自我为中心等价值观所取代,一些村民变得愈来愈短视和趋利。
p1EanqFDPw③正确的价值观能润滑社会关系,促使社会和睦。
但是,陪伴乡村村民与外界交往的增加,传统乡村社会所崇尚的诚实、朴实意识及热忱好客、重义轻利的朴素做法遭受了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欺诈讹诈、坑蒙诱骗、利令智昏和竞争优越劣汰的残忍现实。
在乡村社会传统的道德范式正逐渐落寞、而新的道德范式却没有真切成立起来的情况下,村民自己没法有效抵抗各样负面冲击,经常只会依照自己的现实利益行动。
当看到朴素老实其实不被人看作是美德,固守传统其实不可以使自己赢利,而身旁一些人谋利钻营、残忍霸道甚至自私自利却获取利益并引人称羡的时候,好多遵守传统礼俗道德的村民堕入了迷茫。
山西太原五中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高二阶段性检测语文月考试题(2019.05)一、现代文阅读(18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从文化民族主义的历史发展看汉服运动20世纪中国文化民族主义理论先后经过了三个阶段: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国粹国光论”是这个理论的首发与开端,以陈寅恪为代表的“文化民族论”则是这个理论的阐发与发展,而以钱穆为代表的“文化本位论”则完成了民族史学理论的完整逻辑架构。
对于汉服运动,我们也应该把它放置到文化民族主义的历史线索中加以考察。
从章太炎到陈寅恪再到钱穆,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理论历来强调民族独立、民族自觉。
但是,他们所有的理论诉求都是建立在“文化本位”而不是“种族本位”的基础上的。
即使是以“推翻满清,建立民国”为目的的章太炎,也明确指出,“提倡国粹”不是要人们尊信孔教,而是要爱惜我们“汉种的历史”。
同样,按照陈寅恪的“文化民族论”,在北朝史中,凡关于胡汉之问题,实一胡化、汉化之问题,而非胡、汉种之问题;在“种族”、“文化”和“地域”三个因素当中,文化之教化居于首位,无论其属于什么血统,也无论其居住于何处地域,皆以“教化”即文化,定其“民族”之属性。
钱穆的“文化本位论”更是毋庸赘言。
汉服运动宣扬汉民族种族的纯正性和优越性,它所推崇的“汉民族本位”归根结底是一种“种族本位”理论。
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甚至可以说在一个文化帝国主义的语境之中,产生民族的“认同焦虑”是必然的,其认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但是,由此而退回到“种族本位”,则是必须加以警惕的。
汉服运动“汉本位”的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表现出一种以二元对立为基础的自我封闭的、排他的、妄自尊大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它强调汉民族文化的纯正性和优越性,无视汉民族文化本身的发展和演变,鄙薄汉族之外的其他各民族的文化,反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这一点,在他们对“汉服”和“唐装”的不同态度上,在他们对“汉民族的杰出人物”和“其他民族的杰出人物”的不同态度上,表现得十分清楚。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一、古代诗文阅读(30 分)(一)文言文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郭文,字文举,河内轵人也。
少爱山水,尚嘉遁。
年十三,每游山林,弥旬忘反。
父母终,服毕,不娶,辞家游名山,历华阴之崖,以观石室之石函。
洛阳陷,乃步担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穷谷无人之地,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亦无壁障。
时猛兽为暴,入屋害人,而文独宿十余年,卒无患害。
恒著鹿裘葛巾,不饮酒食肉,区种菽麦,采竹叶木实,贸盐以自供。
人或酬下价者,亦即与之。
后人识文,不复贱酬。
食有余谷,辄恤穷匮。
人有致遗,取其粗者,示不逆而已。
有猛兽杀大麋鹿于庵侧,文以.语人,人取卖之,分钱与文。
文曰:“我若须此,自当卖之。
所以相.语,正以不须故也。
”闻者皆嗟叹之。
猎者时往寄宿,文夜为担水而无倦色。
余杭令顾飏与葛洪共造之,而携与俱归。
飏以文山行或须皮衣,赠以韦袴褶一具,文不纳,辞归山中。
飏追遣使者置衣室中而去,文亦无言,韦衣乃至烂于户内,竟不服用。
王导闻其名,遣人迎之,文不肯就.船车,荷担徒行。
既至,导置之西园,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因以居文焉。
于是朝士咸共观之,文颓然箕踞,傍若无人。
温峤尝问文曰:“人皆有六亲相娱,先生弃之何乐?”文曰:“本行学道,不谓遭世乱,欲归无路,是以来也。
”又问曰:“饥而思食,壮而思室。
自然之性,先生安独无情乎?”文曰:“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又问曰:“先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文曰:“藏埋者亦为蝼蚁所食,复何异乎!”又问曰:“猛兽害人,人之所畏,而先生独不畏邪?”文曰:“人无害兽之心,则兽亦不害人。
”又问曰:“苟世不宁,身不得安。
今将用先生以济.时,若何?”文曰:“山草之人,安能佐世!”导尝众客共集丝竹并奏试使呼之文瞪眸不转跨蹑华堂如行林野。
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
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
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
【精品】山西太原五中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中国的孝道法文化既有的社会生命经验显示,人类情感呈向下趋势。
父母对子女多为无条件、无保留的情感输出。
而同时,幼年子女大多无法体谅父母苦心,及其成家育子之后,又会将更多情感输出给其子女。
如此下去,为父母者始终是付出多于回报。
有鉴于此人性弱点,中国先哲自古就提倡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情感反哺,欲借此对人性加以矫正。
其后国家亦大力提倡孝道,并将其精神注入法律之中,以法律维护、成全孝道,极大地增强了孝道文化的贯彻效果。
于是在中国,就形成了以“甲代抚育乙代,乙代赡养甲代,乙代抚育丙代,丙代又赡养乙代”这种下一代对上一代都要反馈的模式。
而且这种反馈应是物质、精神、宗教三方面的,要发之于心,形之于色,并付之于言行。
一念一色、一言一行皆须毕恭毕敬,不离于孝道。
如此等等,都在法律制度上加以确认,并辅之以宣传教化、行政强制乃至严刑重罚。
遂使孝道文化在中国绵远流长,代代不息,将中国人融化在一派血浓于水的温情之中。
其温情有三。
一曰,强调情感反哺。
孝道乃报恩之举,年幼受之父母,成年后反哺双亲。
然而此时父母皆已年老,身体、精神日益衰弱,欲行孝道便不可有嫌弃之心。
既要尽量保证衣食无缺,又要善事父母,言行温和礼敬,不可使父母受情感伤害,晚景凄凉,心灰意冷。
国法遂依此意将杀、殴、骂、告父母及供养有阙等行为列为打击对象。
二曰,顾及人伦纽带。
孝慈亲情乃天性秉赋,与生俱来。
《韩非子·八经》说:“法通乎人情关乎治理。
”为了顾及人伦情感纽带,于是实践中出现了宽容复仇、存留养亲等屈法以伸孝道之司法惯例与制度。
三曰,注重精神传递。
父母过世之后,对其追念亦属孝道情感应有之义。
一方面要尽心服丧,依循礼制恰当地表达丧亲之痛;另一方面要传递香火,使前代尊亲不至绝祀。
国家法律对丧期违礼的种种行为加以禁止,对官员服丧进行系统规定,对无子休妻制度亦加以确认。
康杰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语文试题2018.1 一、现代文阅读(2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康杰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高二历史试题2018.05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 西周初年兼并无数,封建制度遂发生大变革。
分封同宗以树屏藩,授土勋旧以拓疆域。
材料表明“封建制度”()A.有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B.推动了西周政治文化的传播C.是西周稳固统治的重要途径D.加速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2. 在商代早期的甲骨卜辞中,“帝”的卜辞较多,其含义往往指“天神”。
到商朝末期,“宗”类卜辞的增加,“帝”逐渐消失,“帝”成为先王的祭称。
这反映了()A.宗教祭祀仪式简化 B.宗法嫡庶关系确立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D.天人合一理论成型3.《尚书》中记载周公曾经告诫康叔说,“元恶大憝(duì,奸恶),矧(shen,况且)惟不孝不友”要“刑兹无赦”。
西周时期告诉权中规定“父子不得相诉,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
这反映了西周时期()A.初步确立起儒家伦理道德 B.道德观念与家族政治结合C.社会秩序实现长期稳定 D.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4.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也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种延续到东周。
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
这种现象()A.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B.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C.有利于社会的变革 D.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特权5. 春秋时期,秦穆公久闻百里奚贤名,以五张羊皮将他赎回,解除其奴隶身份,并拜为上大夫。
百里奚辅佐穆公内修国政、外图霸业,使秦异军突起。
由此可见当时秦国()A.等级观念逐渐消亡B.贵族政治出现松动C.践行儒家用人之道D.军功爵制遭到破坏6. 秦朝《置吏律》中规定:官府的主管官员,由此官府调往彼官府,只许其只身前往,不准把原任官府的官吏,任用为新任官府的官吏。
此规定最终是为了()A.规范官府人员任用程序B.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C.强化君主专制D.减少政府官员的数量7. 西汉中期的《史记》记载人物籍贯以封国国名为主,县名次之,绝少以郡命名;东汉成书的《汉书》以封国命名籍贯的数量骤减,且在记述司马迁以后的人物籍贯时,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
高二语文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中国的孝道法文化既有的社会生命经验显示,人类情感呈向下趋势。
父母对子女多为无条件、无保留的情感输出。
而同时,幼年子女大多无法体谅父母苦心,及其成家育子之后,又会将更多情感输出给其子女。
如此下去,为父母者始终是付出多于回报。
有鉴于此人性弱点,中国先哲自古就提倡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情感反哺,欲借此对人性加以矫正。
其后国家亦大力提倡孝道,并将其精神注入法律之中,以法律维护、成全孝道,极大地增强了孝道文化的贯彻效果。
于是在中国,就形成了以“甲代抚育乙代,乙代赡养甲代,乙代抚育丙代,丙代又赡养乙代”这种下一代对上一代都要反馈的模式。
而且这种反馈应是物质、精神、宗教三方面的,要发之于心,形之于色,并付之于言行。
一念一色、一言一行皆须毕恭毕敬,不离于孝道。
如此等等,都在法律制度上加以确认,并辅之以宣传教化、行政强制乃至严刑重罚。
遂使孝道文化在中国绵远流长,代代不息,将中国人融化在一派血浓于水的温情之中。
其温情有三。
一曰,强调情感反哺。
孝道乃报恩之举,年幼受之父母,成年后反哺双亲。
然而此时父母皆已年老,身体、精神日益衰弱,欲行孝道便不可有嫌弃之心。
既要尽量保证衣食无缺,又要善事父母,言行温和礼敬,不可使父母受情感伤害,晚景凄凉,心灰意冷。
国法遂依此意将杀、殴、骂、告父母及供养有阙等行为列为打击对象。
二曰,顾及人伦纽带。
孝慈亲情乃天性秉赋,与生俱来。
《韩非子·八经》说:“法通乎人情关乎治理。
”为了顾及人伦情感纽带,于是实践中出现了宽容复仇、存留养亲等屈法以伸孝道之司法惯例与制度。
三曰,注重精神传递。
父母过世之后,对其追念亦属孝道情感应有之义。
一方面要尽心服丧,依循礼制恰当地表达丧亲之痛;另一方面要传递香火,使前代尊亲不至绝祀。
国家法律对丧期违礼的种种行为加以禁止,对官员服丧进行系统规定,对无子休妻制度亦加以确认。
然而,孝本为人类朴素情感,应出自血缘亲情之自然流露。
康杰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2018.4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意境吕玉华在中国古代艺术批评及评论中,意境的地位并不突出。
近现代以来,却成为当今艺术评论与批评中常用的词语,文学、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几乎什么艺术形式都可以用意境来评判。
在各类艺术批评语境中,意境是一项评价标准和工具概念,一般来说,有意境为优,无意境则劣。
“意境”产生于唐代,佛经翻译事业发达助推了这个术语在唐代出现。
唐代各类艺术的繁荣兴盛又为理解“意境”提供了天然的材料,艺术成就辉煌的诗歌,更是可靠的文学阐释基础和语料。
“意境”首先就是一个诗学术语,而且是以唐诗为论述对象的。
后代人对于意境所做的种种理解,以唐诗的艺术特点为意境的基本内涵,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可以说,“意境”令后人信服,正是因为它产生在一个创作与理论两相适宜的年代,为后人的阐释提供了坚实的作品基础和想象升华的空间。
“意境”一词,在目前所见的诗学文献中,是唐代王昌龄《诗格》的首次运用: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
王昌龄认为,物境是对实有的山水进行艺术化描写,侧重于景。
情境是对情感或情绪的描写,侧重于情。
意境传达的是思索,侧重在事理,要求真实不虚。
它们是根据诗歌抒写的内容来命名的,此处的意境确实不能统摄物境和情境,与后二者相比,意境并无明显的优越性。
“意”和“境”这两个字的意义含蕴都是无限的,二者组合,其实际的审美包容量远远大于“三境说”中的意境。
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重体验,具有模糊性、可延展性,意境也不例外。
正是因为“意”这个语汇具有统摄性,“意”可以认识“物”和“情”,“物”和“情”却无法涵盖“意”,尽管“三境”原本是并列的关系,在传递式的继承中,意境能够包容的内涵却更加深广。
王昌龄对“意境”下了一个判断,又因为他本人以及后人对“意”的广泛运用,客观上使得“意境”内涵超越了其原本的规范。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5月阶段检测高二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18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村传统文化现实境遇与发展机会①乡村传统文化赋予了传统乡村生活以规则、意义和价值,是乡村村民日常生活中常态性和当然性的文化。
然而,随着村民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外面精彩世界,他们生存和发展的愿望有了新的参照系,部分人特别是青壮年渐渐感觉乡村生活很难体现人的生存价值,对乡村生活的意义产生了怀疑。
而且他们在向往城市生活、崇拜外来文化的同时,也日益对乡土传统文化产生疏离感和自卑感。
②传统民族乡村社会里,村落中辈分最长的能人常常拥有着知识、经验与道德的权威。
然而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村民职业的分化,村落中许多过去的经验因陈旧失去了其传承的价值,而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年轻一代,能力日渐显现。
乡村社会中的年长者,在乡村文化秩序中的权威地位渐渐弱化,在家庭成员中的角色慢慢被边缘化,使乡村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礼俗文化受到了挑战。
与此同时,经济日益成为乡村生活的强势话语,利益标准取代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评价标准,乡村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渐渐地被隐匿。
表现在实际生活中,尊老爱幼、与人为善、以和为贵等道德观逐渐被相互提防、唯利是图和以自我为中心等价值观所代替,一些村民变得越来越短视和趋利。
③正确的价值观能润滑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然而,伴随乡村村民与外界交往的增多,传统乡村社会所崇尚的诚实、淳朴意识及热情好客、重义轻利的朴实做法遭遇了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敲诈勒索、坑蒙拐骗、见利忘义和竞争优胜劣汰的残酷现实。
在乡村社会传统的道德范式正逐渐落寞、而新的道德范式却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的情形下,村民自身无法有效抵御各种负面冲击,常常只会依据自己的现实利益行动。
当看到朴实厚道并不被人看作是美德,坚守传统并不能使自己获利,而身边一些人投机取巧、凶狠霸道甚至损人利己却获得利益并引人称羡的时候,很多恪守传统礼俗道德的村民陷入了迷惘。
山西省高二上月考一语文试卷D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2017高三上·贵阳开学考)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12年前冯其庸先生写下怀念启功的诗作《哭启功先生》,如今,冯先生也遽归道山,他的晚生后辈也不免生出当年冯先生的感慨。
②泰山的景象在雨季最为壮观,云深雾重,雾时翻云覆雨,须臾波涛汹涌,如浓墨泼洒,似淡墨轻抹,山隐水现,变化万千。
③稗官野史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它不但可补正史之缺,更可以让人直观了解某个历史阶段的政治、法律、文化和风土人情。
④奥斯卡金像奖是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电影奖项,第89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于2017年2月27日隆重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明星粉墨登场,倾情演出。
⑤无论军界还是政界,老虎要打,苍蝇要拍。
对于贪腐现象,必须露头就打,不能养虎贻患,更不能挂一漏万,让贪腐者存有侥幸之心。
⑥这些武警战士将自身安全置之度外,毅然冲进被大火和浓烟吞没的居民楼,火中取栗,成功救出了十多名受困居民。
A . ①②④B . ③④⑥C . ①③⑤D . ②⑤⑥2.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
B . 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确定将抢救民间木版年画列为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之一。
C . 崇安髭蟾蜍是武夷山区特有的两栖类珍稀动物,生活在海拔一千米左右的高山溪水中,最初因五十年在崇安发现而得名。
D . 食醋富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因此具有美容功效,皮肤吸收之后,可改善营养缺乏,促使皮肤美白细腻。
3. (2分) (2016高二下·陕西期中) 下面这首诗题为《途中》,语序已打乱,调整后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双燕引雏花下教②风卷云开陡顿晴③烟江远认帆樯影④雨中奔走十来程⑤一鸠唤妇树梢鸣⑥翠条浓处两三莺⑦山舍微闻机杼声⑧最爱水边数株柳A . ④②①⑤③⑦⑧⑥B . ②④⑧⑤①⑥③⑦C . ②④③⑦①⑤⑧⑥D . ④②③⑦①⑤⑧⑥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4. (4分) (2017高三上·东城期末)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曲阳一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5月考试语文试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命题人:由宁一、现代文阅读(3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学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世界,儒学的思想价值可以用来为实现各国各地区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世界新秩序、促进和改善全球治理服务。
这是由儒学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决定的。
儒学在中国产生以后,不仅存在和发展于中国,而且传播到亚洲和世界其他地方,一直传承和延续到今天。
儒学具有持久不衰的生机与活力,有着不断进步的发展前途,也是由它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决定的。
那么,儒学具有哪些本质特性呢?儒学具有开放包容的特性,所以它对别的学说能够兼收并蓄、海纳百川,能够在共存之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就能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
当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产生之时,与它同时并立的还有老子所代表的道家思想、墨子所代表的墨家思想等等。
正是由于虚心向道家、墨家等学说学习,认真从中吸取思想营养,儒家思想才成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首屈一指的“显学”。
当它传播到东亚其他地区时,又能与当地的思想文化相融合,促进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当佛学传入中国后,儒学不仅与之共存,而且将其引为自己的借鉴学习对象。
这些都体现了儒学开放包容的特性,以及由此具备的生生不息的发展活力。
儒学具有实事求是的特性,所以它要求人们“惟是以求、知错即纠”,而不能“知错不改、文过饰非”。
实事求是出自中国史籍《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刘德是一个具有儒学思想的人,《汉书》说他“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的精神,在中国儒学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是一以贯之的,是中国历代儒学学者所追求和坚持的。
这里举一个例子。
东汉著名儒学思想家王充的《论衡》一书有《问孔》《刺孟》两篇文章。
文中认为,即使对孔子、孟子这样的圣贤和儒家学说创始人,如果发现他们思想中有疏失有错误,也应加以“问难”,以纠“非”而明“是”。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阶段性测评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3分)A (B.原文是中国戏曲“吸收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武术等各种文化艺术之精华”,而不是多种文化艺术精华的集中展现C.很多曲目是经典,而不是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中也有糟粕。
D.“表演节奏比较慢,唱词不易理解,”不是中国戏曲本身的特点,而是“部分年轻人”的看法)2.(3分)D (文章没有论述戏曲进校园的不利之处,而是指出戏曲进校园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3分)D (文章最后一段强调戏曲进校园不能急于求成,而不是说戏曲不要急于进校园) 4.(3分)A (小说开头描写的是公交车上的一个场景,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并未为下文争吵埋下伏笔)5.(5分)①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之间的歧见。
②从售票员身上可以看出职业精神和服务规范缺失。
③自控力较差。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5分,只要有道理即可酌情给分)6.(6分)①使情节跌宕起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②正是有了多余一句话,才会不断出现新的矛盾,有助于推动情节发展。
(2分)③通过不同人物多余的一句话说明这种现象的普遍性,有助于突出主题。
(2分)7.(3分) A (“申诉率降低”不属于对“服务时限水平”内容的说明)8.(5分) B C (A原文是“常态化进入”。
D无法证明外资企业的不断壮大会对国有企业和广大消费者更有利;E无法证明邮政普遍服务业务会被快递业取代,因为它具有公益性。
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5分)9.(4分)①引入智能设备(机器人)来缩短服务时限;(2分)②开放多家经营,引入竞争机制。
(2分)10.(3分) C11.(3分) B (服阙指守丧期满除去丧服)12.(3分) C (“自讼”这里是自我辩解的意思)13.(10分)(1)不求容易的志向,不回避困难的事,这是做臣子的职责。
不遇到盘根错节的难题,用什么来分辨利器呢?(“易”“别”各1分,大意3分)(2)虞诩喜好批评举奏,毫不宽容,多次因此触犯权臣贵戚,由此多次被谴责拷问,再三遭受刑罚。
2017-2018学年下学期山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二第一次月考试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2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人古体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
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
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捧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
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
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
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
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
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暗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
倒是明末许学灵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康杰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高二数学(文)试题2018.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已知全集U {0,1,2,3,4,5,6},集合A {2,4,5},B {1,3,4,6},则(C A)B为()UA.{0,1,3,6}B.{0,2,4,6}C.{1,3,6}D.{0,1,6}2.已知a R2ib i(a,b,i)为虚数单位,则a b()iA.1 B.2 C.-1 D.-3 3.“10a 10b”是“lg a lg b”的()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4.函数f1(x)lg x 的零点所在的区间是()xA.(100,)B.1,10C.0,1D.10,1005.已知定义在R上的函数21(m R)为偶函数,记x mf x af(log3),0.5b f(log5),c f(2m),则a,b,c的大小关系为()2A.a b cB.a c bC.c a bD.c b a6.已知f(x),g(x)分别是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和奇函数,且f(x)g(x)x3x21,则f (1)g(1)=()A.-3 B.-1 C.3 D.17.如图,函数f x的图象为折线ACB,则不等式yf x≥x 的解集是()log122CA .x|1x≤B .x|1≤x≤1C .x|1x≤1A BO x -12D .x|1x≤28.设函数f(x)ln(1x)ln(1x),则f(x)是()A. 奇函数,且在(0,1)上是增函数B. 奇函数,且在(0,1)上是减函数C. 偶函数,且在(0,1)上是增函数D. 偶函数,且在(0,1)上是减函数9. 已知函数f(x)x x21,0f(x 1),x0,若方程f(x)x a有且只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A. ,0 B.0,1 C.(,1) D.0,10. 设函数21xf(x)122x,[x]表示不超过x的最大整数,则函数y [f(x)]的值域是()A.0,1 B. 1,0 C. 1,1 D. 111. 函数y ln e exxe exxxx的图象大致为()12.设函数y f(x)的图象与y 2x a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且f (2)f (4)1,则a()A. 4B. 2C. 1D. -1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13.函数f(x)lg(x 1)的定义域是.1x14.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满足:f(x 6)f(x)6,且函数y f(x 1)的图象关于直线xf(2019)1对称,则.15. 已知函数f(x)(x [2,2])的值域为[0,4],函数g(x)ax 1,若对任意的1[2,2]x,总存在x2[2,2],使得()()g x2f x成立,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116. 设函数,其中f(x)min2x,x 2mina,ba,a b,若x1,x2,x3均不相等,b,a b且f(x1)f(x2)f(x3),则x x x的最大值为. 123三、解答题:共70分。
康杰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高二语文试题2018.05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6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雨横.(hénɡ)风狂三月暮B.黯乡魂,追旅思.(sī)C.往事后期空记省.(xǐnɡ)D.争.(zēn)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砧.声(zhān)羊祜.(hù)拚.却(pīn) 旌旆.(pèi)B.鸱.鸟(chī)一饷.(shǎng)蘅.皋(hénɡ) 鹓.雏(yuān)C.王濬.(ruì)百啭.(zhuǎn) 槲.树(hú)酩酊..(mǐng tǐng)D.郴.江(chēn) 溽.暑(rù) 征铎.(tuó)寒蛩(qióng)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怜:喜爱B.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向晚:傍晚C.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旋:回转D.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伫:久立等待4.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寄言全盛红颜子...红颜子:美貌的女子B.武皇开边意未已.已:停止C.独留青冢.向黄昏冢:坟墓D.信.知生男恶信:确实5.下列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武皇开边意未已B.归来头白还戍边C.古来白骨无人收D.禾生陇亩无东西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闻道欲来相问讯..问讯:探望B.犹自..音书滞一乡犹自:仍然是C.肯.将衰朽惜残年肯:愿意D.吊影..分为千里雁吊影:形影相吊,孤独寂寞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晓镜但愁云鬓..改云鬓:美发如云B.猜意..鹓雏竟未休猜意:猜想C.残星几点雁横塞..横塞:越过关塞D.凫雁满回塘..回塘:回到池塘8.下面对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双双金鹧鸪”有暗示的含义,反衬自己的孤独和寂寞。
B.“未老莫还乡”,说“莫还乡”实则正由于想到了还乡。
“莫还乡”是叮咛嘱咐的话,是你想还乡,而现在却有不能还乡的苦衷。
C.“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写在睡梦中梦到远赴边关去寻找所思念的人。
D.“别时容易见时难”指男女恋人之间因受外力的牵掣而难以相见的怨愤。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采桑径里逢迎..逢迎: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B.楼高莫近危阑..倚危阑:高楼上的栏杆C.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好梦:指回家欢聚的梦D.渐霜风凄惨..凄惨:寒冷逼人1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因风..吹过蔷薇因风:顺着风势B.月迷津渡..津渡:河流的渡口C.一川..烟草一川:平原D.可堪..孤馆闭春寒可堪:哪堪,哪里经受得住11.下列各项不属于《扬州慢》一词中“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深刻含意的一项是()A.叹“扬州芍药甲天下”而如今自生自灭。
B.表现了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苦伤感之情。
C.遥念花的孤寂,抒发离情之苦。
D.表现了扬州的寥落,名都的沉沦。
1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大漠穷秋塞草腓腓:枯萎。
B. 列缺霹雳霹雳:闪电。
C. 萧萧班马鸣班马:离群之马D. 黯乡魂,追旅思追:追随,纠缠13.下列对词的有关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早期的词,本是一种配乐的歌词,可以歌唱,所以称为“曲词”或“曲子词”。
B.词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称为“诗余”,又因为句子长短不齐而称为“长短句”。
C.词还有别的名称,如“乐章”、“歌曲”等,《东坡乐府》中的“乐府”也是词的别称。
D.“词牌”指词调的名称,一首词可以只有词牌,没有词题;也可以只有词题,没有词牌;还可以词牌、词题同时出现。
14.下列诗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A.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B.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C.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D.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15. 下列诗句使用的表现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A.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B.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C.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D.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16.下列词语和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牙璋,亦称牙帐,古代出兵用的兵符。
由两块合成,分别掌握在朝廷和主帅手中,相嵌合处呈牙状。
B.汉唐以来洛阳为西京,长安为东京。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西北望长安”中的长安就是指东京。
C.三春指初春、仲春、季春,即春季的三个月。
也有三秋的说法,王勃《滕王阁序》中“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就是指孟秋、仲秋、季秋。
D.三山,传说中神仙居住的三座山,它们分别是瀛洲、蓬莱、方丈。
李贺《梦天》“黄尘清水三山下”中的三山就是指瀛洲、蓬莱、方丈三座仙山。
17.下列词语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芙蓉,就是荷花。
荷花的别名还有菡萏、莲花、芙蕖、水芝、水华、水芙蓉。
B.“大漠穷秋塞草腓”中的“穷秋”和“辞根散作九秋蓬”中的“九秋”,都指深秋。
C.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谷神的节日,分春社和秋社。
“燕子来时新社”中“新社”即春社。
D.彩云,古代常用以比喻美丽而薄命的女子。
《红楼梦》中晴雯的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就隐含此意。
18.下列词语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靖康耻,指北宋灭亡的奇耻大辱。
宋徽宗靖康元年,金兵攻陷汴京,第二年金人俘虏宋徽宗、宋钦宗等人北上,北宋灭亡。
B.古时地理位置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故江左就是江东,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淮左名都”中“淮左”即淮水东面。
C.豆蔻,形容少女的年轻美丽,典出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这一词后来专用来形容十三、四岁的少女。
D.元夕,农历正月十五之夜,也称元宵节、灯节、上元节、小正月。
传统习俗有燃灯放焰、猜灯谜、吃元宵等。
二、默写题(每空0.5分,共25分)1.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通过描写女主人公的服饰用反衬手法写出其孤独之情的句子是,。
2. 在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中描写抒情主人公独立小桥,冷风吹衣,在疏林弯月的背景中营造出一种凄清意境的句子是,。
3. 李璟《浣溪沙》中描写秋季荷花凋零的词句是,。
4. 在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中以梦的短,写现实之长;以梦的欢,写现实的悲;以梦中的主,写现实的客的句子是,。
5. 古人好在诗句中用数字,晏殊《破阵子》中巧用数字描写寂静景色的词句是,。
6. 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中描写了女主人公居室幽深空旷的句子是,。
7. 张先《天仙子》中,用动静结合和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水鸟栖息、花枝摆动的情景。
8.《八声甘州》中化用温庭筠《梦江南》(梳洗罢)一词的词句是、,、。
9. 苏轼的《江城子》中和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有相同况味的词句是,。
10.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中,含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表达了作者不苟合于世、宁愿独抱寂寞的高洁心态。
11. 苏轼《水龙吟》中化用金昌绪《闺怨》“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一诗的三句是,,、。
12. 晏几道《临江仙》中,借燕子双飞反衬愁人独立的诗句是:,。
13. 晏幾道《鹧鸪天》中和杜甫的“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异曲同工的词句是,。
14. 秦观《踏莎行》中,渲染了自己独居驿馆的凄清冷漠。
15. 周邦彦《苏幕遮》中描写荷塘一片新晴之景的词句是,,。
16. 李清照《醉花阴》中以极为细腻的体肤触感来表现秋夜特征,含蓄地说明自己的辗转难寐的词句是,。
17. 岳飞《满江红》中“,”句表现出对不共戴天的敌寇的切齿痛恨。
18. 岳飞的《满江红》中,表现了蔑视功名,披星戴月,征战南北的两句诗是:,。
19. 杜牧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出了扬州歌舞升平的景色;姜夔的《扬州慢》却用“,”写出了一派冷清趁机的景象。
20.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极目远眺所见山之情态的句子是:“,,。
”21.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用一句写车水马龙、人潮拥挤的观灯盛况。
22. 诗词中有很多把抽象的愁情写的具体可感的诗句,比如欧阳修《踏莎行》中;秦观《踏莎行》中的;贺铸《横塘路》中的?,,。
三、诗歌阅读(15分)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6分)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欧阳修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
如今薄宦老天涯。
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
孤城寒日等闲斜。
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
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3分)3.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千秋岁①秦观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鹓鹭③同飞盖。
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
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
②西池:汴京(今开封)金明池。
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对其修辞手法进行赏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14分)1. 下面是关于杜甫的上联,请以李白为内容,对出下联。
(3分)(上联)江畔孤舟,途中瘦马,沉郁顿挫,尽显诗圣品格(下联)2. 阅读短文,请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
(5分)两个男人同时爱上了一个女人。
要是在西方,这很好解决:决斗。
谁赢了,谁得到她。
得不到她,宁愿死。
东方人不是这样。
以早年一位才女与两位文化名人之间的感情故事为例,梁启超之子梁思成与学者金岳霖都爱慕着林徽因,林徽因最终嫁给了梁思成。
梁思成曾对林徽因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他,我也会祝你们幸福。
林徽因将这话告诉了金岳霖,金岳霖说:他是真正爱你的,我应该退出。
金岳霖还因林徽因终生未娶。
据说在此后的几十年中,他们三人一直保持着好朋友的关系。
这就是一场东方式的决斗。
西方式决斗是,两个男人都决心要得到——比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