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
- 格式:pdf
- 大小:1.48 MB
- 文档页数:10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练(附参考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节选自《孙子兵法》)材料二: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
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
乐毅畏诛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齐人所惧,唯恐他将来,即墨残矣。
”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毅。
毅归赵,燕军共忿。
单复宣言曰:“君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
”燕人闻之,如其言。
城中人见齐诸降者悉劓,皆坚守,唯恐见得。
单又宣言:“君惧燕人掘君城外冢墓,戮先人,可为寒心。
”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
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
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锸,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飨.士。
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
燕皆呼“万岁”。
田单乃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掳掠吾族家妻妾。
”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由此益懈。
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采龙文,束兵刃于其角。
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
牛尾热,怒而奔,燕军夜大惊。
牛尾炬火光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五千人因衔枚击之,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
燕军大骇,败走,遂杀骑劫。
(摘编自《智囊·兵智部·田单》)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牛尾A炬B火光C炫耀D燕军E视之F皆龙文G所触H尽死伤。
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第一节教材文言重点篇目梳理1、《张衡传》南北朝:范晔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衡乃拟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安帝雅闻..为..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太史令。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左右。
尝问天下..,讽议所疾恶者。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
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征拜..尚书。
..,称为政理。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2、《指南录后序》(节选)〔宋〕文天祥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言文阅读)好题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贞观六年,文武官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
若天下义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请之不已,上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
上曰:“公不欲朕封禅,以社稷..未安邪?”曰:“安矣。
”“四夷..未服邪?”曰:“服矣。
”“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数者,然今户口未复,仓廪尚虚,且远夷君长,皆当扈从,此乃引戎狄入内且示以虚弱也。
况赏赍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
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
十二月,癸丑..,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
中书令温彦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
”帝曰:“朕比来怠于为政乎?”魏征曰:“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
”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
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
贞观七年,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是岁,公卿以下复请封禅者前后相属,上谕以“旧有气疾,恐登高增剧,公等勿复言”。
贞观十四年,陈仓折冲都尉鲁宁坐事系狱,自恃高班,谩骂陈仓尉刘仁轨,仁轨杖杀之。
上怒,命追至长安面诘之。
仁轨曰:“鲁宁对臣百姓辱臣如此,臣实忿而杀之。
”征曰:“陛下知隋所以亡乎?百姓强而陵官吏,如鲁宁之比是也。
”上悦,擢仁轨为栎阳丞。
上将幸同州校猎,仁轨上言:“今秋大稔,民收获者才一二,使之供承猎事,治道葺桥,动费一二万功,实妨农事。
愿少停銮舆旬日,俟其毕务,则公私俱济。
”上赐玺书嘉纳之,寻迁新安令。
(节选自《资治通鉴ꞏ唐纪》)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B.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C.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D.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后借指国家。
A.生而岐然/长而嶷然/九岁能属文/十五明经及第/二十四试判入四等/署秘省校书/二十八应制策/入三等拜左拾遗B.生而歧然/长而嶷然/九岁能属文/十五明经/及第二十四试判入四等/署秘省校书/二十八应制策入三等/拜左拾遗C.生而岐然/长而嶷然/九岁能属文/十五明经/及第二十四试判入四等/署秘省校书/二十八应制策入三等拜左拾遗D.生而岐然/长而嶷然/九岁能属文/十五明经及第/二十四试判入四等/署秘省校书/二十八应制策入三等/拜左拾遗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丁陈留太夫人忧,哀毁过礼”中的“忧”,与《岳阳楼记》“忧馋畏饥”中的“忧”,含义不同。
B.“相噪嗾”即互相唆人起哄,“相”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娱乐”中的“相”字含义相同。
C.“坐公专逞作威”意为定公专逞作威罪,“坐”与《苏武传》“副罪,当相坐”的“坐”字含义相同。
D.“下车”意思是官吏初到任,与《张衡传》中“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的“下车”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稹出使到蜀,三川人羡慕他,都以公姓字为自己的儿子命名,此间几十件事,有的上奏有的弹劾有的移给别人处理,元稹用一年多时间指出谬误并加以纠正。
B.元稹正要实现自己的心愿来报答君王的知遇之恩,但不久有小人用流言诬陷同职。
皇帝下诏查验,虽没有根据,但为了保全大局仍贬元稹出京担任同州刺史。
C.元稹将要离开同州,同州的老小鳏独哭泣依恋如同离别自己慈爱的父母,拦在路上不可通行。
送诏书的使者呵斥挥动马鞭伤人流血,路才开通得以通行。
D.元稹在越地八年,观察贫富,平衡劳逸,修筑池塘。
春天储存雨水,夏季灌溉干旱的禾苗,农民依靠这些,没有荒年,没有饿死的人,元稹的政绩考核高。
从轼官于凤翔。
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
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
”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
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汇编第一讲文言词汇【知识梳理】一、积累文言词汇《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每学年的积累总量不少于个。
”因此,高中阶段应积累不少于个文言实词。
如何积累文言实词?方法是两步:第一步,阅读文言课文和课外文段时注意积累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第二步是有意识地一个词一个词地记忆。
如:“卒”这个词——[卒](ú)()名词①步兵,“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②古代军队编制,一百人为卒,“全卒为上,破卒次之”(《谋攻》);③差役,“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左忠毅公逸事》)。
()动词①死,“初,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战》);②完毕、结束、成全,“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陈情表》)。
()副词①终于,“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②(ù)同“猝”,仓促,“五万兵难卒合”(《赤壁之战》)。
在读各篇课文时注意积累它的各种意义和用法;然后将这些零散的义项聚集起来,有意识地加以记忆。
有意识地一个词一个词地记忆,可以自己整理,也可以借助工具书。
二、文言词汇知识(一)古今词义的变化了解古今词义变化的规律,是为了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二)一词多义学习一词多义知识,可以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
“引”,会意字,本义是拉开弓。
①“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孟子·尽心上》)即用其本义。
由“拉开弓”引申为②“拉”,“左右或引相如去。
”(《廉颇蔺相如列传》)又由“拉”引申为③“拉长”,“岸木影下布,水鸟时引吭。
”(梅尧臣《宣州环波亭》)④“抽”,“拔出”,“马蹶,坠地,引佩刀刺马杀之。
”(《宋史·太祖纪》)⑤“拿”,“(东郭先生)引绳而束缚之。
”(《中山狼传》)⑥“带领”,“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
”(《史记·田单列传》)⑦“承担”,“公卿各引咎自责。
”(《北史·周武帝纪》)⑧“举荐、提拔”,“奖引后进,如恐不及。
高考语文《文言句式》专题复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靖郭君.①将城薛,客.多以谏。
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
”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
益一言,臣请烹。
”靖郭君因见之。
客趋.而进曰:“海大鱼。
”因反走。
君曰:“客有于此。
”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君曰:“亡,更言之。
”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
今夫齐,亦君之水也。
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
”君曰:“善。
”乃辍城薛。
靖郭君善.齐貌辨。
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
士尉以诤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
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
数年,威王薨,宣王立。
靖郭君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
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
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
”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
”靖郭君不能止。
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
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
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
’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
’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
此为一。
至于薛,昭阳②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
’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
此为二。
”宣王大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
”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子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剑。
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
靖郭君至,因请相之。
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
当是时,靖郭君可谓能知人矣。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注]①靖郭君:田婴,齐威王少子,齐宣王异母弟。
其封地在薛(今山东滕州)。
②昭阳:楚国令尹。
(一)语基强化练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为客通”与“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两句中的“通”字含义不同。
文言文专题考点总结及备考策略考点一五类文言实词一、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
一般地说,词语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例如:“鄙”。
“鄙”原意为“边邑”,边境自然“偏远”,地处偏远之人,自然“见识浅薄”,“见识浅薄”自然会被人“看不起”,从而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辞,如“鄙人”。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的。
我们可以从理解词的本义入手。
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其他的义项。
二、古今异义古代汉语中的实词在发展过程中,只有少量的词义没有发生变化,大多数的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
例如:“布衣”的古义:平民。
《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现代汉语中“布衣”的意义:用布做的衣服。
我们把古代汉语中这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称为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词变化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一)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扩大了,这种现象叫词义扩大。
如“皮”,本义指“兽皮”,现指“植物动物表面的一层组织”,如“树皮”等。
有利用通感方法扩大的,如“甘”,本义是“美”“甜”,现在除了“味美”之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心甘情愿”。
由只表某一事物的一部分扩大到表示这一事物整体的,如“秋”,泛指“秋天”,后扩大到指“一年”,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由专名扩大到通用名的,如“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指“一般的大江大河”。
(二)词义缩小词义缩小,是指词的古义表示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
如“金”,古代泛指金属,“金就砺则利”,现在专指黄金;“谷”古代泛指庄稼粮食,“始播百谷”,今北方指谷子(小米),南方指水稻;“臭”古代指各种气味,“其臭如兰”“乳臭”,今天专指与“香”相反的气味。
这都是词义缩小的表现。
(三)词义转移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一种对象转移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转移。
高考语文《文言简答题》专题复习一、考点针对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皇考①讳承之,字嗣伯。
少有大志,才力过人。
宗人丹阳尹摹之、北兖州刺史源之并见知重。
为建威府参军,善于绥抚。
元嘉七年,右将军到彦之北伐大败,虏乘胜破青部诸郡国,别帅安平公寇济南,皇考率数百人拒战,退之。
虏众大集,皇考使偃兵开城门。
众谏曰:“贼众我寡,何轻敌之甚!”皇考曰:“今日悬守穷城,事已危急,若复示弱,必为所屠,惟当见强待之耳。
”虏疑有伏兵,遂引去。
宋文帝以皇考有全城之功,手书与都督长沙王义欣曰:“承之理民直亦不在武干后,今拟为兖州刺史,檀征南②详之。
”皇考与道济无素故,事遂寝。
氐③帅杨难当寇汉川,梁州刺史弃城走,皇考轻军前行,攻氐伪魏兴太守薛健于黄金山。
健既溃散,皇考即据之。
氐伪梁、秦二州刺史赵温先据州城,闻皇考至,退据小城,薛健退屯下桃城,立柴营。
皇考引军与对垒,相去二里。
健与伪冯翊太守蒲早子悉力出战,皇考大破之,健等闭营自守不敢出。
难当又遣步骑万余人援赵温,攻逼皇考。
相拒四十余日。
贼皆衣犀甲,刀箭不能伤。
皇考命军中断槊,长数尺,以大斧搥其后。
贼不能当,乃焚营退。
梁州平。
诏曰:“承之禀命先驱,蒙险深入,全军屡克,奋其忠果,可龙骧将军。
”文帝以平氐之劳,青州缺,将欲授用。
彭城王义康秉政,皇考不附,乃转为江夏王司徒中兵参军。
元嘉二十四年殂,年六十四。
(节选自《南齐书》,有删改) [注]①皇考:特指已故的父亲。
②檀征南:征南大将军檀道济。
③氐:当时的少数民族。
1.萧承之作为战将,军功显著。
文中是通过哪些事表现出来的?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元嘉七年,萧承之率数百人击退胡人进攻,保全了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