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滴水穿石的启示原文课文素材苏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1.00 KB
- 文档页数:1
2021-3-29 20XX年复习资料小学复习资料班级:科目:22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目标:1.扫除字词障碍,把课文读通顺。
2.能够抓住自己读有心得的语言,谈谈读后感受。
3.从名人事例中懂得滴水穿石精神的重要。
教学重难点:能够抓住自己读有心得的语言,谈谈读后感受。
教学准备:查找名人资料教学课时:1课时一、师生谈话自然导入我国汉字的造字法有四种,象形就是其中一种。
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个象形字,看看你们认识吗?(出示象形字并板书水和石)从这两个象形字你能看出水和石的特点吗?(水,柔弱;石头,坚硬)可你相信柔弱的水滴能穿透坚硬的石头吗?这就是滴水穿石。
(板书)这不仅仅是一种现象,更重要的是这现象引起了无数人的思考,就是滴水穿石的启示。
二、读题质疑读文释疑1.读读课题,你最想弄明白什么?(1)水滴为什么会穿石?(2)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什么?师:带着你的问题,自由读文,同时还要找出引起你重视的字音。
2.哪些字音引起了你的重视?锲而不舍白炽灯给予3.谁解决了滴水为什么穿石这个问题?(学生汇报)解决问题(1):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为什么却能把石头滴穿?(学生根据课文一二自然段谈为什么穿石,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师:雨水是以很快的速度落下来的,力量比太极洞里的水滴大得多,为什么没有把石头滴穿呢?(板书: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师:不管岁月如何变化,水滴就对着一个目标,重复着一个动作:滴,滴,滴,不停止,不放弃,正是因为小水滴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才能滴穿顽石!4.解决问题(2):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什么?三、学习事例加深理解师:作者看到了这个现象,想到了一些人,一些事。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中的事例,再读一读补充资料一,看看他们与小水滴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学生汇报:(1)李时珍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行医是受人鄙视的行业,可李时珍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
他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对药物描述不清,药性介绍不详,尤其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滴水穿石的启示一、前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的责任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语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和理解课文,并启发他们在生活中积累知识和提升语言能力。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材也是如此,其中的【滴水穿石】一课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二、课文简介【滴水穿石】是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课,是一篇关于积累的寓言故事。
讲述了小溪通过不断滴落雨水, finally 在经过漫长的岁月中磨平了一块大石头。
文章借用小溪的滴水之力来阐述“积少成多、持之以恒”的道理。
三、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故事的含义和特点;2.理解“积少成多、持之以恒”这一成语的意义;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和积累知识的能力;4.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内容1.寓言故事教师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含义和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与现实有什么相似之处?” “人和动物有啥区别?”等问题。
2.汉字活动从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词汇,比如“积累”、“勤奋”、“耐心”、“河流”,让学生画出汉字,并理解其含义。
3.语文运用利用《滴水穿石》课文中的“积少成多”、“把握现在”等成语,让学生明白词汇原义和引申义。
并让学生自由组织成语造句。
4.阅读技巧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技巧,理解文章中的比喻手法和感情色彩。
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讨论和交流。
5.写作训练通过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总结生活中的小事,例如养成好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等,并让学生自由组织起来,撰写”滴水穿石“式的小故事。
五、教学方法1.听读教学法营造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多个角度理解文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内涵。
3.合作式学习法利用小组讨论、合作写作等形式,让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探讨文章的含义和趣味。
六、总结【滴水穿石】一课不仅教会了我们“积少成多”、“持之以恒”的道理,同时也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关注周围的小事,并持之以恒去积累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最终达到不断提升的境界。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22课《滴水穿石的启示》课文22 滴水穿石的启示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块状如卧兔的石头,石头正中有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
这个小洞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
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qiè)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石块,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
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
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美国发明家爱迪(dí)生,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幼年就自谋生计,当小贩、报务员等。
但他迷恋电学实验研究,毕生孜(zī)孜不倦,竟拥有白炽(chì)灯、留声机、碳粒电话筒、电影放映机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在他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没有停止过挥毫作画。
他的画室里,挂着他用以自勉的条幅:“不教一日闲过。
”就是到了晚年,也仍然坚持每天作画三幅。
正是因为白石老人坚持不懈地创作,他的技艺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我们知道,雨水是以很快的速度从高空落下来的,它的力量肯定比太极洞里的水滴大得多,但它却不能把石块滴穿。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它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
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教材简析:本文从安徽广德太极洞“滴水穿石”的自然奇观引出做事必须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成功的道理,希望我们铭记“滴水穿石”的启示,从而实现美好理想。
全文五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水滴石穿的启示解读一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介绍了安徽太极洞内“滴水穿石”这一奇观,并借古今中外名人成就事业的例子,重点讲述了由这一奇观所得出的启示: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此课虽是一篇议论文,但完全可以把它上生动上形象,整堂课学生学得兴致很高,对课文很感兴趣,让我倍感兴奋:一、听写一组词语,整体感知:首先请学生听写以下一组词语:接连不断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目标专一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孜孜不倦坚持不懈同桌互批,检查听写结果,其为一,二为通过对这组词语的比较联系,引出“滴水穿石”,最后读好这8个词语。
二、学习奇观,引出启示:课文开始由“滴水穿石”这一奇观引出,我请学生联系课文插图感受到“奇”后深入思考,为什么会形成这一奇观?从“连续不断”这个词中推导出“持之以恒”,那是需要多长时间的累积啊!“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沧海可以变成桑田,怎样锲而不舍的精神啊,怎样震撼人心的“日雕月琢”啊!对“持之以恒”有的深刻的了解后,抓住“同一个地方”来感悟“目标专一”也就顺理成章了!最后,出示小黑板,读好:水滴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
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三、学习事例,强化观点:课文叙写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三位成功人物的事例,请学生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的事例学习,交流时紧紧围绕“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来归纳,如李时珍从小立志,爱迪生自幼迷恋电学研究,齐白石是个特例中年以后才开始画画但始终坚持直至耄耋;同样,时间的累积,坚持不懈的努力更是惊人的一致,从“二十几年”、“毕生”、“数十年”等词眼中可以感悟到这共同的规律。
每学好一个事例,教师可以出示小黑板进行小结:()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
如果我们也能像()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以这样诵读的形式一唱三叹,既对课文的巩固,又在学生内心形成并强调了文章的观点。
四、拓展事例,升华观点:课文举了这样三个事例,可以再进行拓展,出示填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
苏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22课滴水穿石的启示【教材分析】《滴水穿石的启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他进一步深化了“坚持才能成功”这一单元主题,同时又是这一主题的总结和升华。
这篇说理文由滴水穿石的奇观引出观点,举了三个人物事例和雨水的反面事例说明,结尾总结观点。
课文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文中大量运用了与“滴水穿石”意思相近的四字词语,采用反问、设问的句式,丰富了文章的表达方式,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从苏教版教材体系的纵向分析,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阶段第二篇说理文。
五年级的学生虽然接触过说理文,但是对说理文的文章结构和说理方法还不够明晰,需要在教学中进一步梳理,使之把握说理文的共性特点:通过事例(正反事例)说明道理,一般是先提出观点,接着用事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观点。
初步掌握通过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并将这种能力和方法进行迁移。
本课适宜体现高年段“篇章”教学的特点,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抓关键词理解内容、把握文章思路的学习方法,体会滴水穿石的精神;难点是理解事例能否有力地证明作者的观点。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进一步熟悉说理文的特点:一是写作方法——借事例说明道理;二是基本结构——提出观点—事例证明—总结观点3.品读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等事例,感受滴水穿石的精神,让学生懂得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的道理。
4.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合作学习、思辨性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品读事例,体会事例是怎样说明作者所阐述的观点的。
【教学准备】1.学生提前一天完成预习单。
2.每四个同学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选一个当组长3.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一)师板书课题(二)生齐读课题(三)揭示文体【设计意图: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每一种体裁的文章就应该用相应的阅读方法。
识体而读,能更准确地领会文本要旨;适体而教,能更精准地确定教学内容。
上课伊始,教师应渗透文体意识】二、了解“滴水穿石”这一自然奇观(一)初步理解成语“滴水穿石”的意思。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滴水穿石的启示原文课文素材苏教
版
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块状如卧兔的石头,石头正中有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
这个小洞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
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石块,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
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
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幼年就自谋生计,当小贩、报务员等。
但他迷恋电学实验研究,毕生孜孜不倦,竟拥有白炽灯、留声机、碳粒电话筒、电影放映机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在他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没有停止过挥毫作画。
他的画室里,挂着他用以自勉的条幅:“不教一日闲过。
”就是到了晚年,也仍然坚持每天作画三幅。
正是因为白石老人坚持不懈地创作,他的技艺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我们知道,雨水是以很快的速度从高空落下来的,它的力量肯定比太极洞里的水滴大得多,但它却不能把石块滴穿。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它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
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