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醉翁之意不在酒
- 格式:docx
- 大小:12.41 KB
- 文档页数:1
醉翁之意
【成语名字】醉翁之意【汉语拼音】zuì wēng zhī yì【近义词】:别有用心、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指桑骂槐【反义词】:表里如一【成语出处】欧阳修《醉翁亭记》:“ 醉翁之意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成语解释】喻别有目的。
后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或别有用心。
用来形容另有目的而寄其意者。
【醉翁之意造句】他每天陪你喝酒聊天,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也正在觊觎你的钱财,你可得当心才是!【醉翁之意的成语故事】北宋时期,滁州太守欧阳修在县城西南风景秀丽的琅琊山“酿泉”边的亭子里,经常约朋友一起喝酒,他给这个亭子取名“醉翁亭”,经常喝得酩酊大醉。
因此他作散文《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古代典故20个小故事古代典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精神财富,它们蕴含着数千年中华民族的智慧、历史、文化和民俗,继承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明。
在古代典故之中,有些是较为知名的,也有一些则更为冷门。
本文收集了20个小故事,旨在让读者了解更多的古代典故。
一、高山流水高山流水,出自北宋爱国词人苏轼的《赤壁怀古》,据史料记载,太守到访,苏轼请其听曲,拨起琴来弹奏了一曲古琴:“高山流水”。
曲罢众人反复纳闷:“苏子久不归,何以今日而至此?” 苏轼淡淡笑道:“吾闻此山乃名山,有高山流水之胜景,在此一晤,使余忘归。
便今晚赖此而宿。
”二、盲人摸象“盲人摸象”出自《庄子·外物》。
庄子的故事说,一天,盲人手摸大象,一个人握住大象的腿,认为是棕榈树,抱住它的耳朵,认为是团扇,抚摸大象的鼻子,更以为是口袋,他们彼此争执不下。
这则典故寓意认知和经验的局限性、相对性的重要性。
三、三位求学者“三位求学者”是唐朝人李群威的故事,讲述了三个人争相留在墓碑上,以寻求墓主人的教诲(因为那里埋葬了一位贤士)。
墓主人的妻子出现并告知三人:“有徐子陵在,何必尔等扰我的恳思?”四、追风逐电朱自清《背影》中的“追风逐电”,原意是形容母亲迅速离开的样子。
在这个故事里,母亲离家时告诉儿子:“向南走,到人家问路,到吉庆街十字路口买饭吃。
”从此留下了对儿子一生的影响和成长。
五、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之意不在酒”是唐朝诗人陈陶所写的,描绘一个好饮酒的老人,借酒消愁,有时喜欢在山林间游荡、写诗作画,也许失意形如醉醺,但他的精神境界却很高尚。
六、“蒿庵训徒”著名文学大家刘复的《蒿庵训徒》讲述了一名武生到隐者处学艺,但隐者只教他了“文艺”,而不是武艺,这让武生很困惑,但他在奋斗中最终悟出了很多道理,从而成为了一名有远见的艺术家。
七、牛郎织女“牛郎织女”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之一,讲述了七仙女化身为织女,遇到了牛郎,并相爱了。
他们结合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世人,并成为中国古代的重要的爱情传说。
小学语文-语文趣味故事——醉翁之意不在酒一童颜鹤发、幽默风趣的老者,与一青春帅哥及一妙龄美女系忘年交。
一日,他们三人共饮于江心岛上。
酒至半酣,见月出于东山之上,老者兴起,吟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苏轼《前赤壁赋》)月光静静地洒在江面上,水光潋滟。
他们互相频频劝酒,不多时三人均微醉。
帅哥乘着酒意对老者说:你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接着,又对美女道:你是醉酒之意不在翁,是吧?美女不好意思,低头不语。
老者抿一口酒,仰望着天空,若有所思地说道:我是醉酒之翁不在意啊!此时,女孩对着帅哥发话了:你平时总是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而今天说的这几句话倒是很经典。
不过,我倒是在意不醉之酒翁,醉酒之翁在意不?俗话说,淹死会水的,醉死爱酒的,我们还是趁着尚未大醉回家吧!女孩端起一杯酒倒进江里,伤感地吟道:月光如水,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老师讲解]欧阳修《醉翁亭记》有语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其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后世已作成语使用,其意思是说喝酒人的本意并不在酒,比喻做一件事时别有用意。
在上面这则故事里,故事人物将醉翁之意不在酒作了另外四种演绎:醉酒之意不在翁!醉酒之翁不在意!在意不醉之酒翁!醉酒之翁在意不?这样一来,同样的语言材构成了五个意思不同的句子,均为改变语序使然。
前三个句子结构基本相同,都有主语,只是前两个句子在语气上可为感叹或陈述,第三个句子为疑问语气,最后一个句子在语气上与一、二句相同,但在结构上有较大改变,且无主语。
在特定的语境里,这些句子各尽其妙,趣味横生。
这种通过变序来改变句子意思的例子不少。
我国现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有一段名言: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不一定说。
只说与做两字易位,便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让人回味无穷。
这样的语言现象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亦常见,如雨下了与下雨了,构句材料相同,但语序不同,所表达的意思有很大区别。
醉翁亭记翻译及原文楚河四面环山。
它的西南峰,美优的森林山谷,是那些看起来伟大而美丽的,琅琊山也是其中之一。
在山里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到水声潺潺,在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发出泉水声。
峰转时,泉上有亭,有醉亭。
亭子是谁?山上的和尚是智慧的,不朽的。
名字是谁?太守自称。
太守客来此饮酒,少饮而醉,年事最高,故自称醉翁。
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山川。
山川之乐,心中之酒。
若夫日出而林雨,云归石洞,变暗,则山中黄昏。
野发幽香,美木繁阴,风霜高纯,水落石出,山中四季也。
四季不同,欢乐无穷。
至于消极的,他们在路上唱歌,行者在树上休息。
前者哭,后者应。
那些俯首称臣,不断前行的人,楚河人也游。
溪旁垂钓,溪中深肥于鱼,泉中酿为酒,泉中香,坛中酒,山粮野米,与陈前者杂,太守宴也。
筵席上欢声笑语,射手中,打者必胜,坐者喧哗。
白发颓然,太守醉。
且山中夕阳西下,人影四散,太守归来,客随。
树木阴阴的,唱上唱下,游客走了,鸟儿也高兴了。
然而鸟知山林之乐,不知人之乐;人从太守知游,不知享太守。
醉了能自得其乐,醒了能讲故事的,也是太守。
谁是太守?鲁修也。
滁州市四面环山。
城市西南部的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美丽。
远远望去,郁郁葱葱、幽深美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是酝酿中的泉水。
山一转,路也跟着转。
有一个四角翘起的亭子,像一只展翅的小鸟,坐落在一处泉水边。
这是醉亭。
建这个亭子的人是谁?他是山里的一个老和尚。
起名的人是谁?它是以太守的绰号(醉翁)命名的。
太守和客人来这里喝酒,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纪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醉翁。
醉酒的滋味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美景。
欣赏美景的乐趣被抓在心里,却寄托在喝酒上。
太阳出来了,树林里的雾散了,云聚了,山也变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这是山里的早晚景。
野花盛开,散发出安静的香味。
美丽的树木繁茂,形成丰富的树荫。
天气是高爽,霜是白色的,水面低,石头是暴露的。
关于酒的典故酒,与中国自古以来有着紧密而深刻的联系。
许多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许多关于酒的典故。
这些典故反映了酒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也体现了中国人对酒的重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古代关于酒的典故吧。
首先,有一则典故是“三酒不绝”。
典故出自西汉时期的著名作家高贵的《飞鸟集》一书中,先秦时期的传奇张良就吸食了“三酒,不绝体力”,这说明了爱抚物的古人,酒在他们身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另一则历史传说是“百酒不醉”。
这个故事发生在唐朝时期,当时有一位叫谢灵运的大官,他被任命为宰相。
得知他被任命,当地居民都聚集在一起,为他举办了盛大的宴会,向他提供了百种不同的酒。
百醉之后,谢灵运仍然面带微笑,无可指摘,没有醉意,大家又把他称为“百酒不醉”,这也是他的威望的象征。
再一则典故是“龙生九子”,这个故事发生在古代。
当时有一位古代君王,他有九个儿子,可是有七个都没有能力做好事,于是他非常担心。
后来有一天,他发现另外两个儿子竟然在喝酒谈笑,而且非常有智慧,大家都说他们是“龙生九子”,意思是在酒中找到力量。
这个故事后来被人们认为是一种精神,即在酒中寻找力量并坚持勇往直前。
此外,还有一个叫“醉翁之意”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宋朝,当时有一位叫崔莺莺的少女,他的父亲崔玉山是一个酒鬼,常常喝得醉醺醺的,但她却有一颗慈悲的心。
一天,崔莺莺去看望自己的父亲,发现他喝得醉醺醺的坐在地上,她把父亲拉起来,把他放在床上,还用自己的毛衣把他盖起来。
她的父亲被慈悲之意所感动,从此戒酒,也由此形成了一个经典的典故,传承至今。
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有着许多关于酒的典故,它们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对酒的重视,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对酒的评价,有的古人认为酒有助于增加他们的身体活力,有的认为酒可以带给人智慧,有的认为酒可以改善人的心境。
这些典故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对酒的重视程度,还说明了酒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欧阳修的故事•相关推荐欧阳修的故事(通用12篇)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欧阳修的故事(通用12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欧阳修的故事篇1提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许多人会首先想到千古传诵的《醉翁亭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那种幽美山景,那份潇洒坦然,皆让人心向往之。
其实,欧阳修不仅是北宋诗文运动的领袖,而且是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曾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身居高位。
他忧国忧民,对有真才实学的后辈竭力推荐,使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张载、程颢等一大批青年才俊脱颖而出。
他重视传承清廉自守的家风,还写下名篇《诲学说》,教诲后代及世人要勤学上进,做有用之才。
寡母“画荻”自幼苦读宋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23岁的欧阳修中进士,次年即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
欧阳修在洛阳“守”了3年,迈出了步入仕途的第一步。
欧阳修是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其父亲欧阳观也曾在绵州(今四川绵阳)任推官,主管刑狱。
欧阳修出生于绵阳,可他4岁时,父亲便患重病去世了。
欧阳观为官清正廉洁,没什么积蓄,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只得带着欧阳修到湖北随州去投奔欧阳修的叔叔。
叔叔家不富裕,好在郑氏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用池塘边长的荻(dí)草秆当笔,铺沙当纸,教欧阳修写字,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
这便是慈母教子典故“画荻课子”的由来。
欧阳修后来在为父母所作墓表(祭文)《泷冈阡表》中,记述了幼时母亲的诸多教导。
“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有待于汝也。
”“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
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
”郑氏常用欧阳观生前的言行教育儿子,要求他清廉自守,奉养长辈不一定要衣食丰厚,重要的是要孝顺,待人处事则要敦厚仁爱。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成语故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成语故事1《史记,项羽本纪》项庄:项羽手下的武将;沛公:刘邦。
比方说话或行,动虽然未露出真实的意图而事实上却是另有所图。
主谓结构醉翁之意不在酒公元前206年,刘邦占据了咸阳不久,顶羽率领四十万人马,号称百万大军进驻鸿门。
项羽设宴款待刘邦,项羽的谋士范增和项伯也参与了此次宴会。
宴会上,项羽的谋士范增,企图趁机刺杀刘邦,授意项羽的堂弟、大将项庄,以舞剑助兴为由,拔剑在席前起舞,向刘邦、步步琴逼,再伺机杀死刘邦。
项伯见势不妙,就起身与项庄对舞,常用衣袖和身体拦住刘邦,使项庄无法下手。
张良忙去找樊哙。
樊哙问:“今日之事如何?”张良说:“甚急。
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樊哙于是带剑而入,瞠目怒视项羽。
项羽称他“壮士”,命部下赐酒款待。
左右拿来一斗酒递给樊哙。
樊哙遭谢后起身,一饮而尽。
过了一会儿,刘邦上厕所,叫樊哙一起去,乘机逃回自己的军营。
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来源于这个故事。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成语故事2出处:《·项羽本纪》。
意思:比方别人的语言行动别有意图。
秦末年间,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其中项羽与刘邦领导的起义军是最强的两支队伍。
这一年,刘邦和项羽的队伍分两路进攻秦国首都咸阳。
临行前,他们约定,先入咸阳者为关中王。
刘邦在进军中沿途废除秦朝的严刑苛法。
开仓放粮,救民于水火,所以受到百姓的拥护与爱戴,一路畅通无阻,先期攻占了咸阳。
项羽率军也不敢怠慢,一路英勇杀敌,但当他率领大军到咸阳旁边新丰县鸿门这个地方时,传来了刘邦已占据域阳的消息。
人们报告项羽说,刘邦入咸阳后正打算称王。
项羽听了勃然大怒,准备挥师灭掉刘邦。
(参看“暗渡陈仓,名人名言;、“沐猴而冠”)当时,刘邦的兵力远远不及项羽,听说项羽来攻,心中不禁惊恐万分。
谋士张良看到这一情景,立刻为刘邦献上一计。
他要刘邦去项羽军中,主动去说明,说自己没有称王之意。
这样就能取得项羽的谅解,避开眼前的灭顶之灾。
【导语】汉字博⼤精深,那么和汉字相关的⼩故事衍⽣了很多,下⾯®⽆忧考⽹就给⼤家介绍下与汉字有关的⼩故事,欢迎阅读! 第⼀则故事 有⼀次,北⽅匈奴要进攻中原,遣⼈先送来⼀张“战表”。
皇上拆开⼀看,原来是“天⼼取⽶”四个⼤字。
满朝⽂武⼤⾂,没有⼀个解得此谜。
皇上⽆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
这时,宫中⼀个名叫何瑭的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者,中原也:⽶者,圣上也。
天⼼取⽶,就是要夺我国江⼭,取君王之位。
”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瑭说:“⽆妨,我⾃有退兵办法。
”说着,提笔在⼿,在四个字上各添了⼀笔,原信退给了来⼈。
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看,顿时⼤惊失⾊,急令退兵。
原来,何瑭在“天⼼取⽶”四个字上各加⼀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
第⼆则故事 说⼀个⼈和夫⼈在家⾥招待两位朋友,朋友甲对⼥主⼈敬酒,说“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个很不礼貌了;⼥主⼈指了说“醉酒之意不在翁”,说朋友偏离了和男主⼈叙旧喝酒的本意;男主⼈也有些不快,似批评的说朋友甲“醉酒之翁不在意”,胡来了;朋友⼄在旁边偷着乐,暗指主⼈“在意之翁不醉洒”。
我看了很⽣感叹,这就是汉语的魅⼒。
换了别的任何⼀种语⾔,恐怕也难找了如此精澌的例⼦了。
只可惜读书⾄今,汉语还是学的不好,真是惭愧啊! 且不从爱国的⾓度来说,我也认为,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种语⾔。
更不要说汉语本来就是⽬前世界上已知⽂字中,词汇最丰富,表情达意最淋漓尽致的了。
第三则故事 《施⽒⾷狮史》是⼀篇由赵元任所写的设限⽂章。
全⽂共九⼗⼀字(连标题九⼗六字),每字的普通话发⾳都是shi。
《施⽒⾷狮史》这篇短⽂都能看懂,可是如果你读给别⼈听,他是⽆论如何也听不懂的! 本⽂为汉语中最难读的⼀篇,如要尝试,请先备清⽔⼀杯、⼩棍⼀把,以免⾆齿受伤。
《施⽒⾷狮史》: ⽯室诗⼠施⽒,嗜狮,誓⾷⼗狮。
施⽒时时适市视狮。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醉翁亭记》课文、译文、知识点总结一、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吉水(今属江西省)人。
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代表作有《朋党论》《醉翁亭记》《秋声赋》《卖油翁》《采桑子》《踏莎行》《蝶恋花》等。
二、故事背景欧阳修因支持韩琦、范仲淹等人的革新运动,遭到保守派的反对。
革新运动失败后,欧阳修被贬到滁州。
《醉翁亭记》就是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大力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而且滁州又有令人陶醉的山水,这些都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
但是当时的北宋王朝政治昏暗,奸邪当道,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
三、课文翻译1.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注释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环,环绕。
诸:各个,众。
尤:格外。
蔚然:茂盛的样子。
山:名词作状语,在山上。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回,回环,曲折环绕。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临:坐落在高处。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辄:就。
号:取别号。
意:情趣。
乎:相当于“于”。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领会。
寓:寄托。
译文: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树木繁茂幽深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
《醉翁亭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原文:1楚河周围有山。
它的西南部山峰是美优森林谷。
看的深的美的,也是美的。
在山上行了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在两峰之间汩汩涌出的声音,就成了泉。
峰转时,泉上有亭翼,亭亦醉。
亭子是谁?山的和尚也是智慧的,不朽的。
名字是谁?太守自称。
太守和客人来这里喝酒,喝少了喝醉了,年关最高,就自称酒鬼。
醉翁之意不在酒,还在山水之间。
山河之乐,心之所系,酒之所系。
夫若日出林花,云归洞,变化明,山中早晚也。
野香馥郁,美木美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四时也在山中。
朝夕归,四点的景色不一样,欢乐无穷。
至于途中唱歌的失败者,行者在树上歇息,前者呼唤,后者应扶,不停往返者游。
近溪垂钓,溪深鱼肥,酿春酒,春香酒浓,山菜野。
但是,如果和过去混在一起,那就是一场盛宴。
盛宴的快乐不是丝绸或竹子。
射手中,玩家获胜,坐起喧哗者皆大欢喜。
那些脸色苍白,白发苍苍,谦让的人,防卫过当,醉了。
山中夕阳西下,人影散乱,客人百依百顺。
林子阴阴的,唱上唱下,游客去了,鸟儿也乐了。
然而,鸟知山之乐,不知人之乐;人们知道从太守那里游泳很好玩,却不知道太守很好玩。
醉酒可以很好玩,醒过来可以用文字讲故事的人太有防御性了。
谁是太守?鲁修也。
译文:滁州市四面环山。
它西南部的山峰、森林和山谷特别美丽。
似乎琅琊山郁郁葱葱,美不胜收。
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
从两座山峰之间流出来的是酝酿中的春天。
山在绕,路在转,有一亭,其四角斜如鸟展翅,是醉翁亭。
谁建造了这个亭子?是山上的和尚和智慧的仙女;谁起的名字?是太守用绰号称呼这个亭子。
太守和他的客人在这里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纪最大,所以自称酒鬼。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山在水。
赏山河的乐趣,就是把它抓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太阳出来的时候,林中的烟雾渐渐散去,到了晚上,云层凝结,山谷变得漆黑一片。
这种明暗的变化,正是山中早晚的景象。
野花盛开,芳香阵阵;树木茂盛,枝叶成荫;天高气爽,秋霜白茫茫;溪水很低,石头露出水面。
醉翁之意不在酒作者:金丹来源:《经济》2012年第11期听说最近有本《酒杯里的中国》要出版,讲得都是酒场中的门道儿。
诚然,酒里从来就不缺故事。
还有人专门把敬酒词令写成一本书。
我曾经在酒桌上见过能言善辩之人,喝每一杯酒之前都出口成章,不论是自己喝还是敬别人都能说出一堆理由来,轻重拿捏得恰到好处,此人是接待办主任。
酒中的感情或酣畅淋漓,或婉约精细,把握好了,妙不可言。
《三国志》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东汉建安年间,孙权奉兄孙策之命驻守宣城,守卫士卒不满千人。
一日,因疏于防范,突然遭到数千名聚居于皖南山区的越人(史称“山越”)袭击,孙权被越兵围困,他身边的将士均张惶失策,不知所措。
其中唯有一位名叫周泰的将领,忠贞勇敢,胆气过人。
他当即将孙权抱上马背,自己赤体步行,奋不顾身挥刀杀敌。
一番搏杀之后,保护孙权冲出重围,孙权得以脱险。
而周泰却身受重伤十多处,流血不止,命在旦夕。
回营后孙权兄弟亲自求医于华佗,经药治一月而愈。
从此,周泰被孙权予以重用,封为奋威将军。
可是,周泰本出身于扬子江水盗,军中很多人不服气。
孙权得知后,特置酒宴大酬诸将,请周泰坐首席,并亲自捧酒至周泰前,让他解开衣服,露出满身伤痕,孙权手指道道伤痕,逐一问其在何地所创,并要周泰讲述当时情景。
周泰每说一痕,孙权为他敬酒一盏。
最后,孙权抚看周泰的累累伤痕流涕说:“卿为我兄,战如熊虎,不惜躯命,……我与卿同荣辱,等休戚,勿以寒门自退也。
”在场的诸将士,无不感动至极。
在三国的诸位大佬中,曹操唯才是举,刘备以情留人,孙权在周泰这件事上,通过敬酒的一番表达,把两个对家的法宝一并使用。
可谓棋高一着。
陶渊明有一组诗,二十余首,名曰《饮酒》。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以下这首。
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都不得志,他性嗜酒,饮必醉。
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
欧阳修与醉翁亭的故事篇一嘿,朋友!今天我要给你讲讲欧阳修与醉翁亭的那档子有趣的事儿。
想当年,欧阳修被贬到了滁州这个地方。
一开始,他心里那个郁闷哟,觉得自己咋就这么倒霉。
可日子总得过不是?有一天,欧阳修闲着没事,就在滁州的山水之间溜达。
这一溜达,嘿,他发现了一处绝美的地方。
那地方山峦环绕,绿树成荫,还有一泓清泉潺潺流淌。
欧阳修心里那个美呀,心想:“这可真是个好地方!”他回去之后,就琢磨着在这建个亭子。
于是乎,他找来工匠,没多久,一座漂亮的亭子就建成了。
欧阳修给它取名叫“醉翁亭”。
这亭子建成后,欧阳修可喜欢来这儿了。
经常约上三五好友,带上几壶美酒,就在这亭子里开怀畅饮。
有一次,他们正喝得高兴呢,欧阳修就开始摇头晃脑地说:“咱在这喝酒作乐,多自在啊!”一个朋友笑着说:“欧阳兄,你看你,都快醉成啥样了!”欧阳修哈哈大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大家听了,都跟着大笑起来。
滁州的老百姓听说了这醉翁亭,也都好奇地来看看。
欧阳修一点儿架子都没有,和大家一起聊天,一起欢笑。
日子一天天过去,欧阳修在滁州的名声越来越好,大家都觉得这个官员不一样,亲切得很。
到了后来,欧阳修要离开滁州了。
走的那天,好多百姓都来送行。
欧阳修看着大家,眼中满是不舍:“滁州这地方,我忘不了,忘不了这醉翁亭,更忘不了你们呐!”如今,每当我想起欧阳修与醉翁亭的故事,就觉得那真是一段美好的时光,充满了欢声笑语,充满了人情味儿。
篇二说起欧阳修和醉翁亭的故事,那可真是有趣得很呐!那时候的欧阳修,遭遇了贬谪,心情那叫一个低落。
来到滁州这个陌生的地方,他整天愁眉苦脸的。
有一天,他实在闷得慌,就一个人出门去散心。
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城外的山林里。
那山林美极了,鸟儿叽叽喳喳叫个不停,花香扑鼻。
欧阳修走着走着,突然眼前一亮,看到了一处适合建亭子的好地方。
他回去后,立马召集人手,开始建造亭子。
建亭子的过程中,欧阳修还时不时地亲自过来指点一下。
亭子建好后,欧阳修邀请了好多朋友来庆祝。
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语故事引言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瑰宝,它们丰富多样的含义和深远的历史背景令人着迷。
其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一句常用的成语,意味着人们的真实意图并非表面所见。
该成语源自于文人画家杨洪辑的一幅名画,其故事情节颇为耐人寻味,令人印象深刻。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语的故事。
成语背景这句成语源自于元代文学家袁宏道的一篇散文《故园行》。
故事发生在元代的江南地区,给人以愉悦的叙述情形。
作者通过描述一个醉翁的形象,揭示了人们的真实意图并非表面所见。
醉翁之意在故事中,“醉翁”是一个描述,形容一个喜欢饮酒的老人。
这位老人常年以来酗酒醉饮,但是他的真正意图并不是为了酒。
相反,他通过饮酒来达到超脱繁琐世事的目的。
他以酒为媒介,通过醉酒来忘却尘世的烦恼,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清净。
酒与其余成语的后半部分是“不在酒”,意味着醉翁对酒并没有过多的追求。
他追求的并不是酒的滋味,而是借助酒的力量来减轻身心的束缚。
在《故园行》中,袁宏道写道,“酒不事征途(不需要用酒勾勒形象)”、“路不拘遗草(行人的路并无特别)。
”故事情节袁宏道以一种幽默的方式描述了这个故事,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醉翁的真正意图。
在故事开始时,他先描绘了醉翁的外貌。
他说:“手援残梦,倚天屠苏,面对着江南正是他割肉喂鹰时候的图像”。
这个描述暗示了醉翁曾经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但现在却过着淡泊的生活。
接下来,袁宏道描绘了醉翁每天的生活。
“早晨,他在那书香门第的临窗处,忙碌了半天;下午,他携着个人图案墨宝,去看山看水,到桃花源去读些风花雪月的小诗。
”醉翁没有被物质生活所困扰,反而放弃一切,追求内心的平静。
在故事的结尾,袁宏道写到:“醉翁的意思不在酒,而在于人们对于追求内心平静的理念。
”他通过描述醉翁的生活方式和追求,以及他对酒的态度,向读者揭示了成语的真正意义。
成语的现实意义“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语中的“酒”不仅可以指代醉翁所追求的消遣,还可以代表着人们对于社会繁琐事务的纠缠。
醉翁之意不在酒
一童颜鹤发、幽默风趣的老者,与一青春帅哥及一妙龄美女系忘年交。
一日,他们三人共饮于江心岛上。
酒至半酣,见月出于东山之上,老者兴起,吟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苏轼《前赤壁赋》) 月光静静地洒在江面上,水光潋滟。
他们互相频频劝酒,不多时三人均微醉。
帅哥乘着酒意对老者说:“你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接着,又对美女道:“你是‘醉酒之意不在翁’,是吧?”美女不好意思,低头不语。
老者抿一口酒,仰望着天空,若有所思地说道:“我是‘醉酒之翁不在意’啊!”
此时,女孩对着帅哥发话了:“你平时总是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而今天说的这几句话倒是很经典。
不过,我倒是‘在意不醉之酒翁’,‘醉酒之翁在意不’?俗话说,淹死会水的,醉死爱酒的,我们还是趁着尚未大醉回家吧!”
女孩端起一杯酒倒进江里,伤感地吟道:“月光如水,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老师讲解]
欧阳修《醉翁亭记》有语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其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后世已作成语使用,其意思是说喝酒人的本意并不在酒,比喻做一件事时别有用意。
在上面这则故事里,故事人物将“醉翁之意不在酒”作了另外四种演绎:
醉酒之意不在翁!
醉酒之翁不在意!
在意不醉之酒翁!
醉酒之翁在意不?
这样一来,同样的语言材构成了五个意思不同的句子,均为改变语序使然。
前三个句子结构基本相同,都有主语,只是前两个句子在语气上可为感叹或陈述,第三个句子为疑问语气,最后一个句子在语气上与一、二句相同,但在结构上有较大改变,且无主语。
在特定的语境里,这些句子各尽其妙,趣味横生。
这种通过变序来改变句子意思的例子不少。
我国现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有一段名言:“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不一定说。
”只“说”与“做”两字易位,便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让人回味无穷。
这样的语言现象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亦常见,如“雨下了”与“下雨了”,构句材料相同,但语序不同,所表达的意思有很大区别。
“雨下了”中的“雨”,是说话人心目中的雨;“下雨了”中的“雨”,是并未料到的雨。
同样地,“客来了”中的“客”不同于“来客了”中的“客”,前者是说话人心目中的客,后者是不速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