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生理学基础 最新版
- 格式:ppt
- 大小:3.29 MB
- 文档页数:28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一、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physiology )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体的功能(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对象:生物体,包括动物、植物、和人体任务:功能活动规律1)生命活动现象、机制(如心脏自律性、骨骼肌收缩);2 )生命活动之间的协调(运动时心跳加快,尿生成减少);3)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生命活动的影响二、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生理学与医学的发展总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
首先,生理学是一门基础医学科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医学基础课。
1)了解正常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才能理解在各种疾病情况下功能改变的机制。
女口:左右心室收缩不同步,第一心音分裂。
2)生理学的发展带动医学发展。
如:人工肾、启搏器、有机磷中毒及震颤麻痹定向治疗等。
当然,临床医学实践又推动了生理学的研究。
如阿托品治疗感染性休克等。
三、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如实测定、记录、分析生命活动。
如,测定心率|(二)实验:创造条件后测定、记录、分析生命活动。
女口,刺激迷走神经后观察心率的变化。
常用动物实验。
1.英国生理学家、医生W. Harvey,1628年,现代生理学的奠基人;1)创建了动物活体解剖法2)发现了血液循环(心脏、动脉、静脉功能;毛细血管?)2•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慢性动物实验一一条件反射;3. Baylise, Starling 盐酸引起胰液分泌,发现促胰液素----- 体液调节;4 .心钠素的发现1956年,心房肌有颗粒,70年代de Bold证实生物学效应一一利尿利钠。
四、生理学的三个研究水平在研究生命现象的机制时,需要从各个不同水平提出问题进行研究。
根据研究的层次, 生理学研究基本可以分成三个水平。
(一)细胞和分子水平阐明:机体功能活动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因为:1)构成机体的最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各种细胞;2)细胞的生理特性又是生物大分子的物理化学特性所决定的。
例如,心肌的功能与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分不开,心肌细胞内部又有各种蛋白质决定了细胞的收缩特性。
1.新陈代谢:机体和外界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
2.新陈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合成代谢、分解代谢)和能量代谢。
3.新陈代谢的意义:是机体环境之间最基本的联系,也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结了。
4.刺激:能引起机体或组织发生反应的内、外环境变化。
5.反应:由刺激引起的机体活动变化。
6.兴奋性: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7.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和腺体组织。
8.机体或组织受到刺激发生反应必须具备3个条件:①足够的刺激强度;②足够的刺激持续时间;③一定的强度-时间变率。
9.阈强度(阈值):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10.阈刺激:刺激强度=阈值的刺激。
阈下刺激:刺激强度<阈值的刺激。
阈上刺激:刺激强度>阈值的刺激。
11.组织的兴奋性与阈值呈反变关系。
阈值越小,组织的兴奋性越高,反之越低。
12.衡量兴奋性高低的指标:阈强度/阈值。
13.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
14.体液:占成人体重的60%,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液和脑脊液等)。
15.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体内环境。
16.稳态:内环境中各种离子浓度、温度、酸碱度、渗透压等理化因素只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波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17.稳态的特点:内环境相对稳定但不固定。
18.稳态的生理意义:如果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新陈代谢将不能正常进行,机体就会发生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19.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
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20.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22.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23.反射活动的种类:①非条件反射:与生俱来(吸吮反射、食物反射、防御反射)。
①条件反射:后天学习获得(望梅止渴、谈虎色变)。
24.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准确、时间短暂、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