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 第一章绪论
- 格式:docx
- 大小:16.41 KB
- 文档页数:4
⽣理学第⼀章第⼀章绪论⼀、什么是⽣理学?⽣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命的四个基本特征是什么?机体具有新陈代谢、兴奋性、⽣殖和适应性等四个基本特征。
①新陈代谢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不断进⾏物质交换,以实现⾃我更新的⽣命过程;②机体对于内外环境的变化具有发⽣反应的能⼒或特性称为兴奋性;③相当于阈强度(在多数场合是将持续的时间固定,测定能使组织发⽣兴奋的最⼩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刺激;④机体接受刺激后其功能活动的变化称为反应,反应可分为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肌细胞组织、神经细胞组织和腺细胞组织为三类常见的可兴奋组织。
三、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概念(1)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指细胞直接⽣存并与之进⾏物质交换的环境(即细胞⽣存的细胞外液),主要由组织液和⾎浆组成。
(2)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稳态,它是⼀种动态平衡。
它是细胞进⾏正常⽣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需要稳态,⽽代谢活动本⾝⼜经常破坏稳态,⽣命活动正是在稳态不断破坏和不断恢复的过程中维持和进⾏的。
四、机体功能的三⼤调节⽅式是?各有何特点?1.神经调节,特点是准确、迅速、持续时间短暂; 2、体液调节,特点是调节速度较慢、作⽤范围较⼴、持续时间较长;3.⾃⾝调节,特点是能⼒有限、范围较⼩、作⽤不是很⼤。
五、什么是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式是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的刺激所产⽣的适应性、规律性反应。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不同部分共同组成。
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吸吮反射)和条件反射(经后天⽽建⽴)。
六、正、负反馈的概念.正反馈凡是反馈信息的作⽤与控制信息的作⽤性质相同的反馈,称为正反馈,如⾎液凝固、排尿反射、排便反射和分娩等,它们需要快速完成某⼀⽣理过程。
负反馈凡是反馈信息的作⽤与控制信息的作⽤性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馈,如⾎糖浓度的调节、⾎压的调节,它们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最重要的⼀种调节⽅式。
生理学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
3.人体功能的调节可使机体适应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为反射弧。
4.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方式,如动脉血压的减压反射调节;正反馈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同的反馈方式,如排尿反射、排便、分娩、血液凝固等。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分为4种,即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2.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理是K+外流。
3.细胞受到有效刺激后,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快速可扩布性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兴奋的标志;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去极化)是由Na+大量快速内流所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复极化)是K+快速外流所形成。
4.将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与机械性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其结构基础是三联管。
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Ca2+是耦联因子。
第三章血液1. 正常人血浆pH值为7.35—7.45。
血浆中pH值的相对恒定有赖于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其中以碳酸氢钠/碳酸为最重要的缓冲对。
2.血浆渗透压由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两部分组成。
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是由NaCl形成,其作用是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从而保持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是由白蛋白形成,其作用是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及维持正常血浆容量。
3.溶血是指红细胞膜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的现象。
4.临床和生理实验中用到的各种溶液中,如溶液的渗透压大于血浆渗透压称为高渗溶液,低于血浆渗透压称为低渗溶液,等于血浆渗透压称为等渗溶液。
等渗溶液在临床应用广泛,如0.9%NaCl溶液(生理盐水)和5%葡萄糖溶液。
1.新陈代谢:机体和外界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
2.新陈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合成代谢、分解代谢)和能量代谢。
3.新陈代谢的意义:是机体环境之间最基本的联系,也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结了。
4.刺激:能引起机体或组织发生反应的内、外环境变化。
5.反应:由刺激引起的机体活动变化。
6.兴奋性: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7.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和腺体组织。
8.机体或组织受到刺激发生反应必须具备3个条件:①足够的刺激强度;②足够的刺激持续时间;③一定的强度-时间变率。
9.阈强度(阈值):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10.阈刺激:刺激强度=阈值的刺激。
阈下刺激:刺激强度<阈值的刺激。
阈上刺激:刺激强度>阈值的刺激。
11.组织的兴奋性与阈值呈反变关系。
阈值越小,组织的兴奋性越高,反之越低。
12.衡量兴奋性高低的指标:阈强度/阈值。
13.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
14.体液:占成人体重的60%,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液和脑脊液等)。
15.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体内环境。
16.稳态:内环境中各种离子浓度、温度、酸碱度、渗透压等理化因素只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波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17.稳态的特点:内环境相对稳定但不固定。
18.稳态的生理意义:如果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新陈代谢将不能正常进行,机体就会发生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19.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
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20.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22.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23.反射活动的种类:①非条件反射:与生俱来(吸吮反射、食物反射、防御反射)。
①条件反射:后天学习获得(望梅止渴、谈虎色变)。
24.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准确、时间短暂、局限。
第一章第一部分学习指导生理学、机体、机体功能的概念;人体生理学研究的内容;学习生理学的目的。
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及研究的三个水平。
第一节兴奋性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繁盛反应的能(特征)。
一、刺激与反应刺激: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是引起反应的条件。
按刺激性质分为:物理刺激、化学刺激、生物刺激、社会心理性刺激(生理学多用电刺激)。
刺激具备的条件:强度、时间、强度-时间变化率。
反应:刺激引起的机体功能活动的改变,是刺激引起的结果。
反应的形式:兴奋:机体受刺激后,由相对静止变为活动,或者活动由弱变强。
抑制:机体受刺激后,由活动变为相对静止,或者活动由强变弱。
二、衡量兴奋性的指标——阈值阈刺激刚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刺激刺(激强度等于阈值)。
阈值:刚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下刺激:小于阈值的刺激。
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兴奋性∝1/阈值。
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腺体(兴奋性搞、反应迅速明显、能产生动作电位)。
三、组织兴奋时兴奋性的变化呈规律性变化(表1-1)表1-1 组织兴奋时兴奋性的变化分期对刺激的反应兴奋性绝对不应期对任何强大的刺激不起反应基本消失相对不应期对阈上刺激其反应降低超常期对阈下刺激其反应稍微增高低常期对阈上刺激其反应稍微降低绝对不应期的意义:决定组织单位时间内反应的最多次数。
第二节人体与环境一、人体与外环境外环境:人体生活的自然界,人体与外环境相互影响。
二、内环境与稳态内环境: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稳态:内环境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稳态的意义: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人体功能的调节一、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的分类:非条件反射:先天遗传的反射。
1.概念:
生理学是以生物体的基本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医学
(1)动物实验:急性实验(在体实验、离体实验);慢性实验
(2)人体实验
3生理学研究水平:系统和器官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整体水平。
第二节
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1.
内环境: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2.
稳态:内环境理化因素等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稳态的意义: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内环境最基本的特点是稳态。
稳态是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一种状态,是内环境理化因素、各种物质浓度的相对恒定,
这种恒定是在神经、体液等因素的调节下实现。
稳态的维持主要依赖负反馈。
稳态是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而不是绝对稳定。
第三节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1
、机体内存在三种生理功能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
1
)神经调节:
概念: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
调节方式:反射。
反射(
reflex
):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特点:反应迅速、精确,作用短暂、影响范围局限。
(
2
)体液调节:
概念: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类型:全身性体液调节;局部性体液调节;神经
-
体液调节。
特点:
缓慢、广泛、持久
发挥调节作用的物质主要是激素。
神经
-
体液调节:人体内多数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接受神经的支配,此时体液调节成为神经调节反射弧
的传出部分,这种调节称神经
-
体液调节。
(
3
)自身调节:
概念: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第四节
体内控制系统
1
、体内的控制系统
(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
1
)
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
反的方向改变。
负反馈意义:维持内环境稳态。
缺点:滞后、波动。
(
2
)正反馈:
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
同的方向改变。
正反馈意义:产生“滚雪球”效应,促使某一生理活动很快达到高潮并发挥最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