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主要教学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学案教学博苑03-18 145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学案【使用说明】1、先熟读诗歌,标记勾画重点字词,名句,再认真研读本学案2、限时完成,规范认真【学习目标】1、把握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的一般特点2、有感情地吟咏、诵读古典诗歌,感受古典诗歌的音乐美3、深刻理解古典诗歌作品蕴含情感培养自主鉴赏能力【自主学习秀出风采】一、方法介绍1、因声求气,就是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因声求气”中的“因”解释为____,“声”是指____,“求”解释为____,“气”是指____2、吟咏诗韵,就是字词本身所包含的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1)定准基调:基调在音乐作品中是指主要的高低长短,配合成组的音,通常用以贯穿作品的全过程诵读中的基调是根据感情而确定的气息、音色一般说来:爱的感情“气徐声柔”;憎的感情“气足声硬”;悲的感情“气沉声缓”;喜的感情“气满声高”;惧的感情“气提声凝”;欲的感情“气多声放”;急的感情“气短声促”;冷的感情“气少声平”;怒的感情“气粗声重”;疑的感情“气细声粘”(2)掌握知识技巧——声律知识①节奏七言诗的节拍“2221、2212、223”如:五言诗的节拍:“23、212、221”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②快慢高兴、害怕、激动、愤怒宜快;悲伤、失望、冷谈、庄严宜慢③抑扬字有四声,阴阳上去;句有起伏,抑扬顿挫高升调:表示鼓励、号召、反问、申诉等感情降抑调:表示果敢、坚决、自信、赞扬等感情平直调:表示悲痛、冷淡、庄严等感情曲折调:表示惊讶、怀疑、讽刺、双关等复杂的感情④轻重在词或语句里念得加重的音叫作重音重音又可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语法重音是句中的主要动词和表性状和程度的状语逻辑重音是读者随情感的需要突出和强调的词语二、知识积累了解的生平和为人李煜{937—978},字____,史称____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____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周邦彦(1056—1121),字___,号____,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因献《汴都赋》升太学正,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宗正少卿等职徽宗即位后,由于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被任命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有____集,又名____李贺(790—816):字___,唐宗室远支早有诗才,遭竞争者毁谤,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仅担任过奉礼郎,于27岁病逝怀才不遇,一生潦倒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___文体常识《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铙歌的曲调,题意为“劝酒歌”这首“填之以申己意”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由于受到排挤,李白离开长安,开始了以东鲁、梁国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当时,他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他们登高畅饮,对酒当歌,畅抒满腔不平之情此作就是他咏酒抒情的佳作2、重点实词注音、释疑《将进酒》将进酒()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岑夫子()钟鼓馔玉()斗酒十千恣欢谑()呼儿将出换美酒()千斤散尽还复来()《虞美人》虞()美人雕栏玉彻( ) 李煜()《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小楫()芙蓉浦()【文本探究】赏析示例部分:《将进酒》(1)这首诗的基调是_____在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开头四句写,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人生”以下六句写___,“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主人”句至结尾写_____之情(2)本诗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的态度(3)李白的浪漫气质和狂放的性格充分体现在诗中对夸张的运用,如__________;__________等(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诗歌开篇的长句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5)通读课文想想诗人为何而愁?(6)起兴与夸张手法的运用是本诗颇具特色之处,请各举一例予以解说答:①起兴手法诗句特色②夸张手法诗句特色自主鉴赏部分《虞美人》了解《虞美人》隔句相承,三度对比的特点,进行诵读问答对何时了应犹在不堪回首江水不言之言(1)提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请同学们几个这方面的事例《苏幕遮》.“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赏析“呼”和“语”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人间词话》),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个评价?【知识链接】中国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与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3、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 4、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案2教学目标一、诵读教学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2新高考新教法2011-01-09 13115cc149a20100nzwh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2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2、综合鉴赏古代诗歌。
包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特点、表达效果等。
教学重点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内涵,掌握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论结合,析品结合。
开展一次诗歌朗诵比赛。
课时安排5课时[讲(概念理解)+读(概念读解)+析(作品分析)+论(作品讨论)+悟(融会贯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理论内涵。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和诵读的要求。
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蕴涵的情感。
教学步骤一、导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缺乏诵读的阅读与作品的对话是沉闷陌生甚至不友好的。
诵读令作品所有的内容变得栩栩如生。
仿佛是在与或作品中的任务侃侃而谈。
在这种对谈中,阅读者自己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精神状态,产生着共鸣。
桐城派代表人物刘大櫆教人读诗文要“因声求气”“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读而出声,始能体会到诗文的声韵之美,诗文作为审美对象的美感将大大增强。
而且,一篇文章的声韵特征往往适应于文章内在的情感特征而呈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只有出声朗读,我们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节奏,由节奏而把握到文中的情感与气韵。
一篇文章作为一个阅读对象的内涵才有可能充分地展现出来。
二、解题1、因声求气,就是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
湘夫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文章,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多角度探究诗歌主旨。
2.分析诗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比兴手法的使用,鉴赏艺术特色。
3.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多角度探究诗歌主旨,并体会诗歌借助意象营造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湘水之神,导入课题湖南岳阳的君山上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竹子,名叫“斑竹”,大家知道它的来历?传说湘君(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娥皇、女英(尧帝的二个女儿)听到丈夫的死讯后追随到沅、湘,因丧夫而落下的伤心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之后二女也投湘水而死。
这一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在民间一直流传。
人们为了祭祀他们,在湘水旁边,由女巫扮成湘夫人模样去迎接湘君,而男巫则扮成湘君的模样在湘水中修盖华贵的房子,迎接湘夫人的到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这一传说人物有关的诗歌《湘夫人》。
二、初涉湘水——整体感知1.听读正音渚(zhǔ) 眇(miǎo)薠(fán) 罾(zēng) 蘋(pín)芷(zhǐ) 澧(lǐ) 澨(shì) 潺湲(chányuán) 葺(qì) 荪 (sūn) 楣薜荔(bì lì)擗(pǐ) 櫋(mián) 庑(wǔ) 嶷(yí)袂(mèi) 遗(wèi) 褋(dié) 搴(qiān) 汀(tīng) 橑(lǎo)2.结合课下注释自由诵读诗歌,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0分钟思考,5分钟讨论———老师解答,齐读诗作):思考1:伫立水畔的人是谁?他在湘水之畔做什么?主要动作和主要事件有哪些?湘君,赴约。
主要动作:登、骋望、远望、观——驰、济、筑室——捐、遗、搴、遗。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单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2、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3、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诗歌的意境。
4、让学生在品味诗歌的过程中受到健康情感的熏陶。
单元教学重点:1、捕捉意象,感受意境。
2、学习作者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
主要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单元知识总括本单元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像,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像世界。
要品味、感受意境,需要注意几点:1. 要“沉浸其中”,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对外界的各种因素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个想像的世界中。
2. 要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在想像中让自己进入到诗人用文字勾勒的场景中,去感受、体会,从而与诗人取得共鸣。
有些诗歌写的不是生活中的实物、景色,而是一些神奇的传说和光怪陆离的景象,或者本就是存在于诗人想像中的物象和景象,这种境界是读者从未体验过的。
我们仍然需要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力求与诗人取得共鸣。
因为传说也好,诗人的想像也罢,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而来的,是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
我们只有充分发挥想像和联想,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尽量构想诗人描绘的奇幻世界,从而获得对人生、自然的新认识。
这就是“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简而言之,就是根据我们在想像中勾勒出来的诗人描绘的意境,触景生情,去感受、体会处于这样的意境中自己萌发的情感,从而推想诗人的情感。
具体阅读一篇作品时,我们还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不同的欣赏方法。
新课标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教学博苑06-01 1241新课标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夜归鹿门歌》,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一、作家作品1.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
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
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
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
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2.背景介绍(注释)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二、诗歌内容赏析:朗读诗歌。
1.并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课题长恨歌备课时间课型赏析示例课课时2课时教材分析《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是他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
是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示例课,重在起示范作用,为学生在自主赏析中的学习提供参考借鉴。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熟读成诵《长恨歌》。
⑵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⑶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⑴理解本诗情、事、景互相交融的艺术手法。
⑵理解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人与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⑵感受事故诗歌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和故事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2、教学难点: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教法设计引导教学法,通过设置引导性问题,创设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讨论中探讨交流,在合作中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并给予积极的评价。
课前准备历史舞剧《长恨歌》片段PPT课件教学设计批注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1、播放历史舞剧《长恨歌》片段2、请学生介绍作者白居易,回顾《琵琶行》中的名句(巩固复习已学知识)3、检查预习,幻灯片显示本课字词,学生齐读,教师适当指正、强调。
(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二、介绍创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1.学生速读诗歌,复述诗歌故事情节;播放背景音乐。
2.在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3.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四、课堂小结第二课时一、导入:在我国,历来人们都普遍认为,帝王是没有真正爱情的,他们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岂会专爱一人?可在我国历史上,恰恰就有这么一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皇帝,他只专宠一人,并爱得缠绵深切,以至“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个皇帝是谁?他爱的又是谁?他又是怎样爱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长恨歌》。
二、朗诵精彩片段。
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重点: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内涵。
掌握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论结合,析品结合课时安排:5课时[讲(概念理解)+读(概念读解)+析(作品分析)+论(作品讨论)+悟(融会贯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内涵。
教学步骤:一、读讲(一)以意逆志1、导入:古代诗歌的特点是言简意丰、精妙含蓄。
后人读前人的作品,往往因为某个方面的原因,而曲解了诗意,或者妄加评改。
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1)下面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闺意献张水部唐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选择:A爱情诗B闺怨诗C行卷诗酬朱庆馀张籍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典菱歌敌万金。
注:张籍,水部郎中,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
读懂诗歌的重要前提:了解背景(2)明朝人杨慎改杜牧《江南春》绝句,以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中,“千”应为“十”,原因是“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千里莺啼谁人听得?”改得如何?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昔人何文焕在《历代词话考索》中提出批评:“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此诗之意,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
”(这正是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批驳了他人的谬误,显得合情合理。
)2、导读:那么,何文焕的批评恰当吗?他的批评表现了什么道理?请认真阅读课文“赏析指导”的“以意逆志”部分,并勾画要点,来回答这个问题。
3、答问和讲析:学生回答。
教师讲析。
何文焕的批评是有道理的。
他的批评,指出了体现了对这种死扣词句的做法的否定,其实也暗合了“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解的方法。
那么,什么是“以意逆志”呢?孟子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提出了理解作品的方法:“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学案例南漳高级中学徐红菊2013/11/6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总体思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旨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诗词与文言文的能力,因此在教案的总体设计上坚持在课堂上实践“自问自探这种教学模式”,来完成本课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及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这是一篇散文小品,是“序”的体裁。
文字表现形式为文言文。
学生要必修二的教材曾接触过一篇“序”(《兰亭集序》),所以对于文体有一定的了解,而作者李白,也是耳熟能闻。
因此,重点应放在文言字、词、句的学习与整理上,放在对文本内容记叙的情境的描绘与欣赏上,放在对李白洋溢在文中的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等的人生观与精神气质的赏析上。
学生情况分析:高二的学生,对于文言文这一版块的内容,通过一年的系统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区域与学生本人知识能力的限制,依需老师的引导与校正,才能较好完成本课的学习。
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2、感受古代散文的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3、比较阅读《兰亭集序》,理解魏晋人与唐人生命观与精神气质的异同,体会李白的性格与才气。
教学重点:感受古代散文的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同类文章,领悟李白独特的文情诗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并解题1.导入师:李白在《将进酒》中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饮宴赋诗,自古以来是文人们的一大乐事,何况是在月光也能醉人的“春夜”,何况又是在桃花盛开的园子里,更何况是与自已聪敏多才的“从弟”,这是一场怎样的视觉与精神的盛宴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品读《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2.解题题目点出了时间(春夜)、地点(桃花园)、人物(李白和诸位堂弟)、事件(聚宴)。
看题目就知道文章的基本内容:某个春夜我李白和各位堂弟在桃花园宴游,并为之作序。
二.细读:整理文言字词句并翻译全文通假字“序”同“叙”重点字词逆良坐花醉月古今异义大块文章词类活用歌惭幽咏诗特殊句式 1.会于桃花之芳园 2.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3.罚依金谷酒数4.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三.品读:理解本散文的内容,感受唐代文人的生活情趣1.结构这篇小序只一百二十多字,却全面记叙了游赏的缘由、游赏过程、自然的景物、同游人的情况的思想情绪。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知识,包括诗、词、赋、论、辩、书、序等体裁。
2. 通过欣赏古代诗歌散文,使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古代诗歌散文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方法和技巧。
3. 分析古代诗歌散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选取代表性的古代诗歌散文作品进行欣赏和解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概念、特点、鉴赏方法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代表性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散文进行评价和交流。
4.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编写古代诗歌散文,提高创作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第二课时:讲解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方法和技巧。
3. 第三课时:分析代表性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第四课时:选取一组古代诗歌散文进行欣赏和解读。
5. 第五课时:总结课程内容,进行课程评价。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学生能够运用鉴赏方法,分析古代诗歌散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讨论,对古代诗歌散文进行评价。
4. 学生能够动手编写古代诗歌散文,展示自己的创作能力。
六、教学内容与案例分析1. 教学内容:本章节将深入探讨古代诗歌散文的具体案例,包括《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不期的代表性作品。
2. 案例分析:选取《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诗歌,分析其古朴的语言和深刻的寓意;选取《楚辞》中的《离骚》、《天问》等作品,探讨其浪漫主义的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选取唐诗中的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春望》等诗歌,欣赏其豪放与忧国忧民的情怀;选取宋词中的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的《如梦令》等作品,领略其细腻的情感和精妙的词句。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资料(有待整理利用)3古典诗文2011-10-01 07435d56b7b40102drzj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资料(有待整理利用)3一、学习目标1、鉴赏诗歌2、感知“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艺术风格二、相关知识链接1、花间词派是以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
后蜀赵崇祚将温、韦等十八人词编为《花间集》,故名。
2、(1)两弯眉画远山青,一双眼明秋水润。
——《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2)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宋)欧阳修《诉衷情》(3)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宋)阮阅《眼儿媚》(4)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宋)王观《卜算子》(5)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上的痣一点。
——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3、(1)云鬓半偏新睡觉(jué),花冠不整下堂来。
——(唐)白居易《长恨歌》(2)有个女孩名叫婉君,明眸如水绿鬓如云。
——琼瑶《婉君》(3)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杜牧《阿房宫赋》(4)螓(qín)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三、诱思导学1、整体感知,在这首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在这首词中,是如何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3、结合这首词,谈谈你对“绮丽香艳、婉约柔媚”这一风格的认识。
四、课堂检测1、词,又称()()等,滥觞于(),兴盛于(),主要有()和()两个大的流派。
2、温庭筠,字(),()派之开山鼻祖,与()并称“温李”。
五、拓展阅读谒金门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ruó)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1)试分析“皱”字的好处。
(2)试比较本词与温词《菩萨蛮》的异同。
推荐作品《积雨辋川庄作》王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自己朗读课文,分小组翻译,积累文中重要文言词句。
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感知、想象景物特点。
合作探究共享,追随作者泛舟的行程去欣赏沿途秀丽的景致,并勾勒出景物特点呈现景物风貌。
鉴赏评价,学习游记丰富细腻的写景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感。
树立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赏析游记丰富细腻、生动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验自学情况:(一)作者的经历及写作背景。
(二)朗读课文,注意字音。
(三)以四人为一小组,参照注释,翻译课文。
以同桌为单位,一人读课文,一人翻译,力争准确流畅。
(四)检查对文章中重要字词句的积累:1、解释下列一词多义:A、然(1)杰然特起(2)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3)实不然也(4)碧峰巉然孤起B、以(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2)复以小艇游庙中(3)若稍饰以楼观亭榭(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之(1)信造化之尤物(2)自数十里外望之(3)徙倚久之而归(4)何功之有哉?(5)之二虫又何知D、而(1)突兀而已(2)徙倚久之而归(3)岸土赤而壁立(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而母立于兹2、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1)晚泊沙夹(2)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3)掠江东南去(4)如宝装屏风( 5 )岸土赤而壁立(6)上干云霄3、检查几个句子翻译。
4、自己通译全文。
二、再读课文,带着问题整体感知:文中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三.总结本节课内容。
四.作业。
1、翻译全文,做到字字准确,句句贯通。
2.配套练习。
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主要教学方法
(一)讽读语感欣赏法(以《将进酒》教学为例)
1、基本理念:通过抑扬顿挫的讽诵,借助语感来阅读欣赏诗歌散文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吟咏诗韵,因声求气,由表及里,由实而虚,感受诗歌的旨趣。
下面我们看看这种教法的一些要义。
2、要义:
(1)因声求气,至乎其域
(2)倚气入情,归乎其心
(3)缘情绎义,顺乎其旨
3、用法指要:本法一般通过三读来完成。
(1)读声韵。
要求读准字音,读稳韵脚,读出轻重缓急,形成诗句的回环之美。
(2)读节奏。
要求把握节拍,读好停顿,读出抑扬顿挫,形成诗意的缠绵之美。
(3)读辞气。
要求读准语调,读对语气,读出喜怒哀乐,形成诗情的奔放之美。
4、讽读欣赏法的教例:《将进酒》教学:
(1)一读声韵:把握《将进酒》的韵律,读出诗歌的回环之美。
(2)二读节奏:读出诗意的缠绵之美。
(3)三读辞气:读出诗情的奔放之美。
(二)阅读互动欣赏法(以《长恨歌》教学为例)
1、基本理念互动性阅读,就是阅读走出以往简单追求主体(阅读者)对客体(读物)理解、认同、接受的固有模式,借助开放型阅读活动,激起主体身上的文化“分子”与客体包容的文化成分之间的碰撞,形成一种主客双方相互兼容、互相修正、互动发展的阅读机制,从而创造性读解文本的阅读形式。
2、要义:阅读活动带来主客双方的变化。
一方面主体通过阅读,接受人类文化的营养,再造自我;另一方面主体在接爱人类文化滋养的同时,对人类文化又自觉地进行了自己的加工和创造,将其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在发展自我的同时也发展了人类文化。
3、用法指要:读认——读审——读创。
(1)读认借助有效的阅读形式,接近并体认文本的文化内涵。
(2)读审主体用自己原有的文化贮备观照读认到的文化部分。
(3)读创主客两种文化成分,通过激烈的碰撞,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并由此孕能出新思想。
(三)阅读观照欣赏法(以《春江花月夜》教学为例)
1、基本理念观照,静观世界以智慧而照见事理。
我们把这种方法借用来进行阅读欣赏诗文,观察认识事物,称为阅读观照欣赏法。
2、要义:包括观、照两个方面
观:就是看,看诗文中歌写了哪些内容,把内容要点提出来,分清哪些是主体,哪些是背景物。
照:就是把看到的主体事物放到特定背景下来分析、比较,洞察其中的意义。
这里的背景包括自然背景、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3、用法指要
观文:仔细阅读诗文,看写了哪些内容。
照义:(1)把诗文各部分合在一起思考,全文写的是什么;(2)把写到的主体事物分别放到文中反映的自然背景、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下,来思考内涵
4、教学示例:《春江花月夜》教学融
(四)阅读参悟欣赏法(《游沙湖》教学)
1、基本理念课堂上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设法让学生沉浸其间,通过自己的设身处地地思考,辨析,会文悟道,形成智慧。
2、要义:强调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性,不同于以往学生被动地听老师讲解,主要依靠老师设定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对问题的真悟。
3、用法指要:发现问题——形成情境——参透领悟
4、教学示例:《游沙湖》教学
(五)阅读探究欣赏法(以《项羽之死》教学为例)
1、基本理念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鉴赏激情和生发具体的阅读欣赏目标,由此引出具体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欣赏诗文的方法。
2、要义问题情境;探究活动;阅读欣赏
3、用法指要
阅读鉴赏流程:发现问题——形成假设——搜集证据——表达解释
学习形式:课内发动,课外进行,课内评价
4、教学示例
以《项羽之死》为例来讲阅读探究欣赏法。
5、教学演示:
(六)默读涵泳欣赏法(以《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为例)
1、基本理念古代有一种议论性散文采用形象化的方式说理,具有议论文的框架,散文化的笔法,熔形象、情感、哲理于一炉,诉之于人的思想内涵是理,摄人心魄的力量在义,而统合义理的则是词采文气,因而,形象之中包容着一股沉浑的气运,负载着饱满的义理。
阅读欣赏这类散文,需要静观文本,仔细体会形象与寓意、文气与义理相互交融的特点,沉潜雨文本之中,调息涵泳,从文气的猜读中揣摩义理。
这种阅读欣赏方法叫做“默读涵泳欣赏法”。
2、要义:沉潜涵泳,静观默会
3、用法指要:静观文本,默理文气;接通意脉,寻绎义理
4、教学示例:《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