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习惯与制度
- 格式:pdf
- 大小:769.11 KB
- 文档页数:12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
文化的结构:
关于文化的结构,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层次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合、风俗习惯六大子系统说;等等。
我们在这里以四层次说展开论述。
(一)、物态文化层:是由人类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
它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把握、利用、改造的深入程度,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制度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
(三)、行为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
它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规范。
(四)、心态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心态文化又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
制度与文化制度与文化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度是指一系列明确规定的规则、条例和程序,用来管理和组织人们的行为;文化则是指人们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习俗和生活方式。
制度和文化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制度是对文化的具体化,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规范行为而设立的规则和制约。
制度可以通过法律、政策和制度化的流程来确保人们的权益。
比如,法律制度可以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确保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经济制度可以规范市场行为,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教育制度可以传承文化,培养人才;家庭制度可以规范家庭关系,维护家庭和谐等。
制度为文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文化是制度的基础,是制度得以形成和维持的核心。
文化是一种共同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它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信仰和生活方式。
文化影响着制度的运行,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比如,一种注重个人利益的文化会导致制度的腐败和不规范;而一种注重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的文化会促进制度的健康发展。
文化对于制度的改革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只有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扬弃不良的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才能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型制度。
制度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推动。
制度对文化的发展和变迁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它可以通过对文化进行规范和激励来调整和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和观念。
文化则对制度的运行和成功实施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它可以通过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信仰来增强人们的共识,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和效果。
只有制度和文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稳定和进步的社会。
在现代社会中,制度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制度和文化都需要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和需求。
只有通过立法和法律的规范,才能有效地制定和执行制度;只有通过宣传教育和文化活动,才能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制度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调整和修正,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唐朝的风俗习惯与礼仪制度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其风俗习惯和礼仪制度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婚嫁、服饰、饮食和宴会等方面探讨唐朝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礼仪,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个古代王朝的魅力所在。
一、婚嫁习俗在唐代,婚嫁被视为人生大事,有着独特的仪式和规范。
首先是婚礼的筹备,新娘要在结婚前进行“嫁妆”,即为了显示家庭富足和女孩的地位,父母会提供丰厚的嫁妆礼品,如金银首饰和绸缎等。
此外,新娘还会在婚礼前绣制一副婚帏,以示贤良和家庭的富裕。
婚礼当天,新郎要骑着喜马接新娘回家,在路上要经过一系列的“闹新娘”游戏,以增加婚礼的喜庆气氛。
二、服饰文化唐朝的服饰讲究色彩亮丽和华丽的款式,反映了盛世的奢靡风气。
贵族阶层常穿着华丽的龙袍和锦衣,身上点缀着金银首饰。
妇女的服装通常由多层次的绸缎和丝绸制成,配以金银丝的绣花图案,体现了其尊贵的身份和美丽的气质。
而平民百姓则以棉布和麻布为主,款式较为简单朴实。
三、饮食文化唐代的饮食文化十分丰富多样,包括宫廷菜肴和民间小吃。
宫廷菜肴以宴会上的盛宴最为著名,充满创意和精心制作。
宴会上的菜品有很多种,比如羊肉爆酥、鞭芽炖鸽子等,不仅色香味俱佳,而且造型独特。
民间小吃则琳琅满目,有肉夹馍、麻花、米粉等,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口味选择。
四、宴会礼仪唐代是一个重视礼仪的时代,各种宴会活动都有严格的礼仪规范。
在宴会上,主人要按照规定的座次安排宾客就座,而宾客则要遵循各自的身份和地位找到自己的座位。
宴会上的菜肴要丰盛而精致,主人要亲自招待宾客,展现出主人的慷慨和尊重。
在宴会进行过程中,宾客之间要互相交流,不得擅自离席或者打断他人发言,以显示对主人的尊重和礼貌。
综上所述,唐朝的风俗习惯和礼仪制度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文明程度。
婚嫁、服饰、饮食和宴会等方面的独特文化凸显了唐代人民的生活品质和审美追求。
作为一个灿烂辉煌的时代,唐朝的风俗礼仪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传承。
融制度为文化化习惯为品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曾经说过:“制度是一个社会中的游戏规则,或者正式地说,制度是人类设计出来调节人类关系的一些约束条件。
”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发展了人。
越是民主的社会越是有规则的社会。
体育竞技有规则,车辆行驶有规则,即使是孩子自由自在做游戏的时候也有规则。
在班集体中,我们把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称为班级制度文化,它和为落实制度而进行的文化行动共同构成了班级制度环境。
一个班级良好的精神风貌,要依靠一定的制度规则来调控和维持,它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规范和导向作用。
一、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让学生在规范中成长教师们要规范学生的行为,以保证相应的学习效率。
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有规则的。
如在大街上走路有交通规则,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就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和同学做游戏,有游戏规则,如果你不遵守游戏规则,其他人就会让你退出游戏……在学校里学习,也要遵守学习的规则,否则你的学习成绩就会受到影响。
1.形成习惯是养成其制度规范的根本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
新生入校之际、班级成立之初都是制度建设的好时机。
学生刚入校门,就要做好入校教育,要让每一位学生了解规范,重视行为规范的落实,同时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
心理研究表明:一个习惯的养成,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外部因素是一个重要方面。
在教育过程中除了要加强外部行为习惯的养成,还要注重内部行为习惯的培养。
有些学生从内心愿望上讲他也想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但他待人的有些习惯难以纠正过来,以至于他想的无法和做的达成一致。
在教育教学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内部行为习惯的指导,让学生知道怎样做才是有礼貌的表现。
2.建立学生认同感高的班规良好班风的形成离不开教育,同样也离不开严格的管理,“以严导其行”,才能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班风。
心理测试表明,共同参与制定的决策、制度,最易于为参与者所执行。
管理中的制度与文化在组织管理中,制度和文化是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方面。
制度是组织内部规范和规则的集合,是为了保证组织运转顺利、有序,使得员工行为可控可预期的一种约束力。
而文化则是组织内部形成的共同认知、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组织精神和特质的体现。
本文将探讨在管理中的制度和文化的运作和相互关系。
制度的作用与意义组织管理中的制度是为了规范员工的行为,保障组织的正常运转。
制度不仅明确了员工在工作中应该遵守的规则和流程,还规范了员工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了员工的权益。
制度的存在使得组织内部的管理更加有序,能够有效地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纠纷和冲突,提高组织的效率和稳定性。
另外,制度还是组织监督和管理的重要工具。
通过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可以对员工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
制度的健全性和执行力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稳定性和发展前景,是组织管理的基石。
文化对管理的影响文化是组织的灵魂,是员工行为的根本依据。
组织文化包括了组织内部的价值观念、信念、习俗、行为准则等方面。
一个良好的组织文化可以凝聚员工的向心力,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凝聚力,促进员工间的团队合作和共同奋斗。
文化也是组织的软实力,它反映了组织对员工的关心和对待员工的态度。
一个积极向上、开放包容的文化有助于吸引、留住优秀人才,提升组织的竞争力。
相反,如果组织文化不健康,不利于员工成长和发展,将会导致员工流失、工作效率低下,最终影响组织整体的运行。
制度与文化的协调制度和文化在组织管理中相互交织、相辅相成。
健全的制度可以规范员工行为,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组织文化。
文化的存在也可以加强对制度的执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遵纪守法意识,促进制度的贯彻落实。
此外,制度和文化相互激励、相互约束。
健全的制度可以规范员工的行为,促使员工遵规守纪,同时塑造出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组织文化,形成正向循环。
而健康的组织文化又可以弥补制度的不足,促使员工自愿遵守规章制度,形成自律。
古代社会的风俗与习惯古代社会是我们历史长河中重要的一段时期,它留下了丰富多样的风俗与习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人们生活的方式和态度。
本文将从日常生活、服饰习俗、婚姻制度和膳食文化四个方面,介绍古代社会的风俗与习惯。
1. 日常生活古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以农耕文化为主,人们大部分时间都在田间劳作。
除了农忙时节,人们在闲暇的时候会举行各种庆典活动,如祭祀神灵、观看表演等,以增添生活的乐趣。
在家庭生活中,尊老敬老是古代社会的传统美德,家人之间互相尊重和睦相处。
2. 服饰习俗古代社会的服饰反映了不同阶层和地区的特点,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
衣着上尚讲究朴素而不张扬,服装多采用天然面料,色彩以素雅为主。
例如,在汉朝时期,男子常穿长衫、马褂等,女子则以长裙或旗袍为主,饰品常见的有发簪、耳环等。
3. 婚姻制度古代社会的婚姻制度经历了演变和进化。
早期的婚姻以部落联姻为主,婚姻关系较为松散。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家族为基础的封建家族制逐渐形成。
男性通常负责经济支持家庭,而女性则以生育和照顾家庭为责任。
此外,古代社会注重婚姻的合适性,重视婚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
4. 膳食文化古代社会的膳食文化丰富多样,不同地域和阶层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
主食普遍以米饭、面食为主,但根据地理环境和民族习俗的不同,主食的种类也有所不同。
在宴席上,富人常以酒饭肴馔款待宾客,重视菜肴的色、香、味。
古代社会的风俗与习惯丰富多彩,它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念。
虽然现代社会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我们仍可以从古代社会的风俗与习惯中寻找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如尊重长辈、崇德向善等。
通过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与习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灯下漫笔:文化和制度哪个更重要文化和制度都很重要,但哪个更重要,这有点类似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世纪之争。
但就我个人而言,观点是很明确的,我认为,文化要比制度重要,而且重要得多。
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主要基于两点:一,制度毕竟是人设计出来的,如果设计制度的人是不人道的,是邪恶的,它就会把制度设计成对他有利的条款,最终会成为一个不合理、不人道的恶制度。
而如果,一个人的文化是很先进而文明的,那么,他设计制度的时候,就会把制度设计成最符合人性、也最制约人性的条款;二,即使制度设计得很合理很人道,但是执行制度的人文化和思想都比较落后,甚至不人道乃至邪恶,那制度一定也是摆设。
因为,执行制度的人会想方设法钻制度的空子,找制度的漏洞,甚至根本不把制度放在眼里来谋求额外的利益,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所以,我个人以为,文化的作用远大于制度的作用,这也是鲁迅本来学医,却终于放下手术刀而去拿笔的内因所在。
很多人都知道一句名言:一个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变好,好人更好;而一个坏的制度,则能让好人变坏,坏人更坏。
好制度的核心,是公平公正。
这个道理非常正确,但这个好制度或者坏制度又是哪来的呢?当然是基于文化和思想的认知设计出来的。
我们可以简单地推演一下。
比如有一盘蛋糕,赵甲和钱乙分吃,由赵甲来切。
赵甲过圆心切成两块,给钱乙一块,大家肯定相安无事,挺和谐的。
如赵甲切出一大一小,把大的一块给了钱乙,肯定也是相安无事,即使有事,也是感动之争,还是会很和谐。
但倘若赵甲切出一大一小,把大的一块留给了自己,那就不易相安无事,可能第一次可以,第二次兴许也可以,但第三次可能就要爆发战争,道理用不着多说。
那就要定制度,制度规定,切蛋糕的人必须让别人先拿,这就不会爆发战争。
制度之下,赵甲切蛋糕时,通常会千方百计瞄准圆心下刀,这不是他公平公正,而是害怕自己少拿,即使赵甲很贪,也会竭尽公平公正,这就是好制度的作用,约束了有分配权力的人。
古代罗马人的生活习惯及社会制度在欧洲历史上,古代罗马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罗马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他们的法律、文学、哲学、建筑、艺术等等,都充满了吸引力。
然而,古罗马不仅仅是一段历史,也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时代,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古代罗马人的生活习惯和社会制度吧。
一、衣食住行古代罗马人的穿着、饮食、住房等方面都颇有特色。
罗马人喜欢穿白色的长袍,这也成为了当时社会地位高低的象征。
他们的饮食以谷物、油、葡萄酒和猪肉为主,酒和油在古代罗马人的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住房方面,古代罗马市区为了方便管理,他们的房屋都集中在狭长的巷道两旁,构成了熙熙攘攘的居民区。
而富贵人家则住在山上或城墙外,有自己的别墅。
至于交通工具,古代罗马人靠步行和骑马为主,而车辆的使用则非常有限。
另外,罗马人还特别崇尚运动,擅长体育运动,马球、角斗等运动都很流行。
二、教育和文化古代罗马人的文化也非常地丰富,文学、建筑、雕塑、绘画、音乐等都有独特的风格。
他们非常重视教育,许多孩子都在家里接受教育,或者去公学学习。
而私塾更多地是为中产阶级提供教育的场所。
至于大学,罗马开设了许多优秀的大学,吸引了众多学者前往学习研究。
此外,罗马人还建造了许多壮丽的建筑,比如著名的斗兽场、竞技场等等。
罗马的建筑遗产至今仍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三、社会制度古代罗马的社会制度,正如同其他古代国家一样,处于强权统治的状态。
尽管罗马法的法律体系是历史上非常先进的,但是在该制度下,公民的权利是不平等的,奴隶制度在古代罗马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进一步制度化。
此外,女性的地位也相对较低,她们只能在家庭中担当家务或生育任务。
最后,古代罗马还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宗教体系,从多神教到基督教,这一套宗教体系深深地影响了罗马人的日常生活。
罗马的许多节日,如狂欢节等,也渗透了宗教元素。
四、总结通过对古代罗马人的生活习惯和社会制度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并从中汲取经验。
公司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范本公司的制度文化是指公司内部规范和约束员工行为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
而公司的行为文化则是指公司员工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工作态度和行为习惯。
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共同构成了公司的文化体系。
下面是一个公司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范本,以供参考。
制度文化范本:1. 公司使命和价值观:- 公司使命:xx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追求客户满意的最高水平。
- 公司价值观:诚信、创新、团队合作、持续改进。
2. 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 所有员工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的内部规章制度。
- 员工应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尊重他人的权益,不得从事任何违法、违规或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
3. 公司政策和程序:- 公司会定期审查和更新各项政策和程序,以确保与社会和法律的变化保持一致。
- 员工必须遵守公司的各项政策和程序,并参与相应的培训和教育。
4. 工作时间和考勤:- 员工应严格按照公司规定的工作时间上下班,并按照公司的考勤制度进行打卡记录。
- 迟到、早退、旷工等行为将会受到相应的处罚措施。
5. 沟通和信息保密:- 员工应积极主动地与同事和上级进行沟通,及时反馈工作情况和问题。
- 员工不得泄露公司机密信息和客户隐私,保护公司和客户的合法权益。
6. 福利和奖惩制度:- 公司将提供丰厚的薪资和福利待遇,包括社会保险、健康保险、年假等。
- 公司将根据员工的绩效和贡献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晋升机会。
行为文化范本:1. 诚信和正直:- 员工应诚实守信,言行一致,恪守承诺,做到一言九鼎。
- 员工应坚守道德底线,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
2. 创新和进取:- 员工应积极思考创新的方法和途径,提出改进产品和工作流程的建议。
- 员工应主动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3. 团队合作和互助:- 员工应与同事和团队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共同完成团队的目标和任务。
- 员工应互相帮助和支持,分享专业知识和经验,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
影响企业文化的因素企业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能够折射出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一定时期,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经济与文化特征,一个国家企业文化的特点实际就代表这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特点。
影响企业文化的因素主要有:一、道德、习惯、制度的影响道德能够为员工确立一种具有群体心理定势的指导意识,建立共同的文化氛围,从而树立共同的价值观,激发员工爱岗敬业、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
使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加以发挥,从而产生归属感、使命感、凝聚力和向心力。
习惯是企业文化的外在体现,共同习惯越多,企业越好管理。
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抽象的文化理念变成具体的行为规范,用理念引导行为,把理念变成制度,使制度体现规范,让规范成为习惯。
优秀的管理者总是从习惯入手找到一条务实的、可操作的门道,那就是通过规范员工习惯来建立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并非空中楼阁,它需要制度作基础。
曾看过的另一篇文章介绍美国人“为什么雪后忙扫门前雪”,其的初衷并非简单的为了行路人的方便,更主要的原因是多年前的一宗案例——一位行人雪后在某户门前路上滑倒,摔成重伤,法院支持了行人的诉讼——于是乎,忙扫门前雪成了美国人的风景,如今成为习惯。
文化是制度的升华,制度是文化的保障。
脱离制度谈文化,也变失去了有效的监督与执行。
二、观念的影响企业文化的核心是观念文化,也就是深层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是关于人,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总和。
观念在企业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对整个企业文化起着统领的作用,是企业文化制约与发展的工具。
企业文化是企业共同的做事方式和共同的思维模式的沉淀,而其内涵却是关于如何理解人、对待人,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样一些规范的判断,是应该和不应该的一种选择。
企业本身就是因为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走到一起的一群人,构成的一个小社会。
这众多的人在一起必然涉及到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个小社会与外部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其与自然的关系。
文化、习惯与制度文化、习惯与制度,这是三个非常宽泛的概念,这三个概念即可以用在大至一个国家、民族,小至一个只有3、5人的创业公司,但不管在一个国家民族的层面上,还是在一个小型创业公司的层面上,这三者的含义以及之间的关系,并未因适用对象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在这一章的标题上,我并没有给这三个概念之前加上定语。
当然,我们讨论这个问题,所针对的是我们自己的公司,因此也不妨在这三个概念前有针对性的增加三个定语,把他们变成——企业文化、工作习惯与公司制度。
(一)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这个词,被无数的人、无数的媒体讲过无数次,今天在中国职场上混饭吃、稍微有点文化的人,如果没听说过“企业文化”,估计要被当作火星人了。
但是,假如随便站在写字楼大门口做个调研,揪住一个人问问他:“什么是企业文化?”能当场把大至意思回答个七七八八的,虽然我不能断定有多少,但是应该不多。
每位读者读到此处不妨来个自我测试,看看自己能不能在10分钟内给出个企业文化的定义。
很多人觉得这个“应该不多”有些流于武断——你又没真的做调研,凭什么说“应该不多”?呵呵,兄弟惭愧,之所以我敢说“应该不多”,那是因为——我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也是着实一愣,愣是想了很长时间才想明白企业文化到底是个什么东东,而我本人也算是在被业界公认企业文化建设相当有一套的公司工作过一阵子、被该企业久负江湖盛名的“六脉神剑”“砍”过N多遍的人。
关子也卖够了,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笔者的定义——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之内大多数人发自内心共同认可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
这个定义中有这么几个关键词:“一个企业内”、“发自内心”、“大多数人共同认可”、“价值取向和价值观”。
“一个企业内”这个不用多说,企业文化不是盗版电影光碟,今天你花5块钱买来看完了,明天我还可以借过来接着看,一个企业有它自己独特的文化,“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就只能是“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放到“百度”家里的影碟机上它就是放不出来,弄不好可能还把人家影碟机给搞坏了。
关于“大多数人共同认可”,听着也有点罗嗦。
既然是企业,就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当然也有一两个人的企业,这种案例我们就不详细讨论了),既然是企业文化,那必定是一种共识,这和企业的所有权无关,即使企业是个人独资所有,但企业文化仍然是一种共识,如果不是共识性的东西,那只能是某个人或某几个人的“文化”,是不能被赋予“企业文化”这个尊称的。
但考虑到企业里每个员工人生经历、教育及知识背景、个人领悟能力的差异,我们不可能让企业的每个员工共同认可同样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因此我们的主语是“大多数人”。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能够有越多的人认可公司的企业文化是一件幸事,但是往往随着公司人数的增加,企业文化被认可的比例在逐渐下降,这种现象换一种表述就是,在企业创业初期,企业的士气往往极其高涨、凝聚力极强,但是当公司员工的人数达到一定数量以后,企业往往不再有昔日那番欣欣向荣的景象。
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企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从早期的“大多数人认同”变成后来的“少数人认同”。
“发自内心”这个词似乎有些废话,既然都“认同”了,何必又要画蛇添足加个“发自内心”?其实也的确如此,加上“发自内心”纯粹是笔者的个人感触外加善意提醒,因为中国阳奉阴违的事儿实在太多了。
自秦以降2000多年来,中国始终处于威权体制下,中国人已经牢固形成了威权体制下的思维模式。
威权体制下思维模式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不能轻易否定上级领导的观点和看法,即使是谬误,在公众面前也要当成真理一般去宣扬,因为讲实话的成本收益实在是太不成比例了。
但企业文化却容不得半点阳奉阴违,必须是发自内心的认同,而且不能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否则企业文化就要改名成“马屁文化”了。
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往直白里说就是大家认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以及大家想往什么好的方向去发展、去做。
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包括了很多的内容,首先第一条就是成立这个企业要干点什么事?文化点说就是这个企业的使命。
看似和价值取向、价值观没什么关系,实则非也,既然干事那肯定就是要干有意义的事,所谓的“有意义”可能是为了钱、可能是为了成就感、可能是为了别人的认可也可能纯粹为了兴趣爱好,但总归是为了点什么,没意义的事一般人儿应该不会干。
既然是有意义的事那就包含了价值判断,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是没意义的,有意义也就意味着有价值,这就是价值取向。
第一条是干点什么事,第二条就是要把这事儿干成什么样子?再文化点说就是这个企业的愿景,这同样也是一种价值取向,是把企业规模往大里做,还是把企业做成个百年老店?是把企业做成最赚钱的,还是把企业做的最受人尊敬?当然这几者也并不矛盾,应该存在那么一些方法把企业做的又大、时间又长、赚钱又多、又受别人尊敬(但“最”字可以免了)!因为这个世界上的确存在这样的企业。
那究竟是怎么样的方法呢?这就涉及到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的第三条——怎么干?说到怎么干,这个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公司的战略、策略、战术、计划等与公司具体业务密切相关的“干”的方法;另一个层面则是公司的每个员工、公司内部的每个团队乃至公司作为整个团队干事的习惯、方式、技巧等,可以统一的归为工作习惯一类。
前者是在企业文化范畴以外,后者在企业文化范畴以内。
就作为企业文化的“工作习惯”,笔者还有些思考,待以后再找时间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笔者把个人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说完了,它告诉了我企业文化是什么,但企业文化“不”是什么?我大致列出一些:企业文化不是口号标语——如果这口号标语是大多数人经过思考且发自内心的,那么它可能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企业文化不是领导意志——如果领导的意志没有得到广大员工的衷心认可,那么领导意志充其量仅是领导个人的“文化”,不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不是简单的几条愿景、使命、价值观的文字表述——这些文字表述应该是对企业文化的凝练、总结,而不是企业文化本身;企业文化不是规章制度——这个地球人基本都知道,但是有一点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是:规章制度可以反映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不是…… ——不是的还很多,等着大家补充吧!下一部分“作为企业文化的工作习惯”在总结中,待续……(二)作为企业文化的工作习惯本文开篇即讲文化、习惯与制度三者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那我们现在就来看看文化和习惯之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这其实是个Mission Impossible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然,这是对笔者而言),因为在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水草没想那么多,以为弄清楚文化和习惯的定义,那么这其中的关系不就是不言而喻嘛,但是很对不起,我错了,因为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后,水草紧接着干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的结果告诉我为什么这是一件Mission Impossible。
水草是这么干的——通过搜索引擎百度查找了“文化”的定义。
百度真是个好同志,他在0.096秒钟之后告诉我,他搜索到了7,190,000个结果,这不是坏消息,坏消息是其中的一个结果告诉我这样的一段话:“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当然,这还不是最坏的,最坏的消息是这句话后面的一句话:”自20世纪初以来,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
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
据统计,有关‘文化’ 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
人们对‘文化’一词的理解差异之大,足以说明界定‘文化’概念的难度。
“——Ok,我放弃!水草放弃了探寻文化和习惯二者关系的努力,转而我开始研究另外一个问题——企业文化和工作习惯之间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关系。
这是个看起来很欠扁的转变!文化与习惯之间的关系你都搞不清楚,还搞什么企业文化和工作习惯?呵呵,对不起,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企业文化和工作习惯之间的关系水草还是有信心搞清楚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知道什么是“企业文化”,前几天水草刚刚给它下过定义——“一个企业内大多数员工发自内心共同认可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当然我还知道什么是工作习惯,因为我即将给它下个定义——“一些特定的工作方式,这些工作方式是在工作中经过相当长的一个时间段形成的,并且在具体行事的时候会下意识选择这些方式”,我必须承认,这个冗杂拗口的定义是非常欠扁的,但水草水平着实有限,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大伙们将就着看吧。
定义给出来了,那么“企业文化”和“工作习惯”之间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前面水草讲过,企业文化中有一部分是关于“怎样干”的(不记得的朋友们可以翻翻上一期的《通联天地人》),“怎样干”是个什么东东?那就是“方式”嘛!这就是企业文化和工作习惯发生关系的第一个地方;这二者还会在另外一个地方再一次发生关系,这个地方就是“发自内心认可”与“下意识”。
“下意识”也就意味着做之前不用想,诸如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粮、心里不爽要骂娘等等,这些都是属于下意识范畴。
“发自内心认可”的工作方式并不一定能够“下意识”的做出来,能够“下意识”做出来的东西也未必会发自内心认可,但是只要再加上一点点催化剂,那么“发自内心认可”的工作方式就一定会变成“下意识”的习惯,这个催化剂用一个字表述就是“干”,用六个字表述就是“坚持不懈的干”,一般来讲发自内心认可的东西容易被坚持不懈的干下去的。
注意,那是“一般来讲”,之所以给大家强调一下,那是因为的的确确存在着“二般”情况——发自内心认可的工作方式就是没法干下去。
我们就拿“有话直说”做个举例说明好了。
在工作中“有话直说”是一种沟通方式,而且是很多人都发自内心认可的沟通方式。
正如鄙人的偶像——电影《大话西游》中唐僧说的:“你要是想要的话你就说话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虽然你很有诚意地看着我,可是你还是要跟我说你想要啊。
”多经典的台词啊,每次看到这里我都发自内心的佩服唐僧,虽然他很罗嗦,但是他的确很懂得有效沟通!“你不说我怎么知道”——所以你要“有话直说”!可是在工作中,我们是不是都真正的做到了有话直说了呢?各位看官不妨自己对照一下。
但是有一点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我没做到!连水草这样一个发自内心认可“有话直说”的人都没做到“有话直说”,朋友们,这是为什么呢?经过认真、深刻的思考、检讨和自我批评之后,本人总结了以下几条原因:首先,是放松了学习与思想改造;其次,没有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最后,担心有话直说对自己造成不好的后果。
除了最后一条,前两条都是扯淡!“有话直说”本来是很好的一种沟通方式,但在说的时候往往因为害怕说出来对自己造成不好的后果而变得“有话不说”或者“有话不直说”,至于是什么样不好的后果,其实作为当事人的水草自己也不是很明确的知道,或许是让其他人面子上过不去,或许是会触动他人的敏感点等等,总之还是不要直接说出来为好,万一不小心把别人得罪了,影响了自己工作顺利开展、影响自己的职级升迁,那岂不是很不划算?不如老老实实的当个好人算了!看,这就是水草内心深处那点见不得光的东西,全抖落出来给大家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