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3
让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策略
1. 重读:让学生反复阅读文章,对文章中的概念和信息进行反复理解,从而有效的掌握文章主旨。
2. 标记: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在文章中重要的段落或是重要的信息加上标记,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3. 思考: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不断地思考,反思文章,展开自己头脑中的设想,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 提问: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反复的提问,遇到文章中的问题,思考有哪些可能性,从而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5. 抓要点: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努力抓住每一点文章的要点信息,建立文章的思维导图,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记住文章。
6. 拓展:在阅读文章时,完成后可以让学生进行练习,通过文章中提及的信息进行思考拓展,从而引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掌握文章。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实施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加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实行开放型教学,通过改革传统教学中束缚学生思维的因素,激励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语文规律,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开放教学目标,突出个性发展要改革语文阅读课堂教学,首先必须紧密联系新教材,改革传统教学中过于狭隘的教学目标,使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朝多元化方向拓展,强化语文观念,增强语文应用意识,把着力点放在解决问题语文教育的策略性、创造性及问题解决过程的体验等方面。
首先根据教学指导纲要、教材内容的要求,制定出全体学生普遍要求达到的基本认识目标,再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认知、技能、情感的基础出发,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性、情感性、情意性目标。
除此之外,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还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二、开放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创新意识使用新教材教学,必须开放课堂教学环境,创设一种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空间,开放型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气氛。
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敢于求新求异,大胆表明自己的想法,从而有效激发其创新意识,张扬学生阅读的个性。
1.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空间。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设计需要,可以把教学地点安排在室外,也可以安排在室内;可组织学生到溪旁林边教学,也可以带学生到工厂参观。
如在室内教学,可进行座位排列的重组、创新。
座位不能是统一的“秧田式”,可排成马蹄形,也可安排成“蜂窝状”,还可围成了圆、半圆;座位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组合等等。
如在室外,可分组阅读,也可以集体讨论。
这些形式的变化,目的在于打破以往呆板、单一的教学形式,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开展多向交流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为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创造条件。
2.建立开放型师生关系。
小学语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指导策略精读课是培养学生阅读技能的基本课型,在精读课中指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阅读顺序的多角度阅读顺序有以下三种:循序阅读;变序阅读;以点带面。
根据课文特点和个人的阅读习惯,能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
(一)循序阅读所谓循序阅读,指的是按文章的写作顺序沿着作者的思路去读。
阅读时,要把课文分为几个部分,然后一部分一部分深入地阅读。
每篇课文都能够用循序阅读的方法。
(二)变序阅读句、过渡句,然后串联全篇。
篇末点题(或篇末有深刻内涵的语句)或文中有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的文章,能够先抓住结尾句或过渡句,然后串联全篇,这就是变序阅读。
变序阅读,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深刻性。
如,《一夜的工作》能够抓住篇末点题的句子“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
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然后串联全文: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我”有什么感受?《赵州桥》一文的教学,能够先抓住“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个过渡句,然后分别找出写“坚固”和“美观”的语句加以领会。
(三)以点带面所谓以点带面,就是抓住文中能够拎起全文的关键词句,然后把全文的主要内容串起来。
如,《桃花心木》一文,通读全文以后让学生想想:课文中哪个词语最重要?找到“不确定”这个词语以后,再让学生思考:课文写了哪两方面的“不确定”?应该怎么做?(老天爷下雨“不确定”,给树苗浇水也应该没有规律;遇到生活“不确定”,要锻炼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从而使阅读重点更加突出。
二、阅读方法的多角度(一)朗读涵泳所谓朗读涵泳,就是书声琅琅的朗读和揣摩体味。
朗读,能得语言的声韵之味、情趣之味;揣摩,能得语言的思辨之味,体会到语言的表达之美。
如,《向往奥运》一文激情飞扬,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发自内心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奥运精神的向往。
此文又具有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应引导学生很好地揣摩体会。
如,“这个天终于到来了”是一句很平常的话,作者却在篇末独立成段,戛不过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能够这样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天指的是哪一天?为什么用上“终于”一词?通过对课文的揣摩,让学生理解到我国申奥成功的不容易,而这个天终于到来时,作者抑制不住澎湃的激情。
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一、于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的认识《课程标准修改稿》明确提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这一提倡与叶圣陶先生“文章是多方面的东西,一篇文章可以种种视角来看,也可以应用在种种的目标上”的语文教育思想恰恰吻合,对于我们提高阅读质量不仅有着可操作的导向性,而且有着普遍意义。
1、“理解课文的基础”讲求实“理解课文”,就是按照年级段的阅读要求,从课文类型的特点出发把握课文中写了什么,即把课文读对、读顺、读好。
“读对”,就是学生自己会读课文了,达到的要求一般为:刚接触新课文时,通过独立阅读能读准生字词,能自己发现并读好难读的句子,了解课文大意。
“读顺”,即能读准句间、长句子及段落间的停顿,读得通畅没有障碍,尝试运用恰当的语气。
“读好”,是在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中,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初步入境入情,且领悟到一些浅显的叙述顺序。
如果将一篇课文的阅读过程比喻为建筑一幢楼房,理解课文便是垒砌楼房的基座,务求扎扎实实。
2、“多角度”应凸显活“多角度”着眼于思维空间里的变换,即对一篇课文“可以种种视角来看”。
如为大家常见且让学生容易掌握的阅读顺序的多角度。
有循序阅读和变序阅读。
“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思维空间是无限的,视角的变换也是多种多样的,“人”的追求应始终抱定灵活、实用,从灵活、实用中求实效。
3、“有创意”贵在新“有创意”的导向在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脚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就是教与学的创新,是基于对传统教学精华继承基础上的改革和发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为执教者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广阔平台。
就一篇课文的阅读指导而言,可以因题材、体裁的不同,教学目的的不同设计出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
如精读课文的基本模式: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它的建立对于传统的串讲串问凸显着新的创意。
再如,以基本模式为依托又可以设计出许多变式:景美情深的课文可以用创设情境,激情导读,反复诵读,穿插评读的思路;托物言志的课文可抓住重点句段,在读、思、议中知其志,抒其情,明其法;以事喻理的课文可在事与理之间设计重点问题,引导学生研读、品读重点句段,讨论交流,既了解事件,又悟出道理——这许多变式又是对基本模式的创新。
“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教学策略新课标提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能力,需要教师“多角度、有创意”的教学引导。
教师对教材文本的“创意解读”和创意教学设计,是促成学生“多角度、创意阅读”的重要条件。
笔者在仔细研读新课标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认真揣摩名师课例,对如何引导学生“有创意的阅读”做了一番思考。
一、四两拨千斤课文《郑成功》第二自然段中有一段郑成功与卫兵的对话,无疑,郑成功慷慨激昂地说出的那句话充分体现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是本段教学的重点。
不过,笔者在备课时考虑到,“慷慨激昂”这个词,感情色彩浓烈,理解了这个词,也就理解了这句话。
如果教学中仅仅关注这句话,总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于是,笔者仔细揣摩了这几段对话。
郑成功指着东南方向问卫兵:“那是什么地方?”(郑成功该不会不知道吧!)卫兵说:“是大海。
”(这不是白问了吗?)“大海那边呢?”(郑成功真的不知道?)卫兵说:“是宝岛台湾呀!”(“!”表现出卫兵说话时的语气强烈,情感真挚。
哦,明白了,郑成功一再追问,并非自己不知道,更不是明知故问,他的目的就是要让身边的卫兵亲口说出这句充满感情的话语。
原来,郑成功不仅要让自己牢牢记住“宝岛台湾”,他还要让身边的每一位战士都知道,他更要激起他身边每一位战士的斗志,凝聚所有人的力量,同仇敌忾,立志收复台湾。
)笔者抛出问题:“难道郑成功自己不知道宝岛台湾在哪里吗?他为什么要‘明知故问’?”经过一番深入思考、热烈讨论,学生豁然开朗,从几句简单直白的对话中体会到了郑成功的良苦用心。
紧接着,设计练习——郑成功慷慨激昂地对___________(谁)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
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答案丰富多彩:对自己说,对身边的卫兵说,对所有的战士说,对台湾人民说,对荷兰侵略者说……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慷慨激昂”之情溢于言表,有感情地朗读水到渠成。
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语文课程标准》蕴含许多新理念和要求,其中最引人关注的焦点之一便是积极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即:要把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力提倡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实施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关键在于教师要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方能引导他们去搭建自主探究和发现的操作平台,这就关系到首先要改变教师逐段串讲串问、碎问碎答的教学模式,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读通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出可供学生深读探究的一两个能够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趣,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探、合作交流。
以“探究专题”来取代多达数十个的“繁琐提问”,目的在于突出重点,以学为主,把探究、发现的阅读主动权、时间支配权和空间占有权交给学生。
在探究性阅读的深读阶段探究、发现,以一两个问题带动全篇的解读是可行的。
事实上,在一些名师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也已有过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如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的导读理论,强调以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把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使语言、篇章等方面的学习都成为达到中心目标的过程或手段”。
宁鸿彬老师的“主问题”观点也主张阅读教学要以“一问抵许多问”的主问题导引学生深读课文,激发他们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有效地避免课堂上浅层次“碎问碎答”带来的高耗低效。
这些成功经验都足以为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问题情境之营造,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基础。
实施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问题情境必须是富有挑战性的。
所谓“富有挑战性”,不仅是问题的覆盖面大、穿透力强,而且足以激起学生的“头脑风暴”:如有的能够刺激学生对课文信息重组的兴趣;有的能够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有的能够引导学生作多向的推理;有的能够挑起不同意见争辩;有的能够鼓励学生有创意的发现……总之,充满了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及的“阅读期待”、“阅读反思”、“阅读批判”和阅读创新的种种机制。
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探究作者:王海燕来源:《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第01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那么,怎样在阅读课中实施探究性阅读教学呢?我在教学《说勤奋》时进行了一定尝试。
一、设境质疑,触发探究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说勤奋》。
(齐读课题)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听写几个词语:汗水和心血、浇灌、鲜花、有所作为。
生到黑板前去板书。
板书成这样:板书:13 说勤奋汗水和心血鲜花浇灌有所作为师生校对。
师:你能用这几个词语连起来说一句话吗?生:园丁爷爷用汗水和心血浇灌着鲜花。
生:爸爸用汗水和心血浇灌着鲜花。
生:妈妈用汗水和心血浇灌着鲜花。
生:老师用汗水和心血浇灌着我们这些祖国的鲜花。
生:爸爸、妈妈用汗水和心血浇灌着我们这些温室中的鲜花。
……师:课文中这些词语出现在哪个句子里?生: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师:请同学们细细地读一读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生: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指什么?生:“汗水和心血”指什么?生:课文中写了哪几位成功者?(司马光和童第周)老师板书。
生:“浇灌”是什么意思?成功者他们是怎样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鲜花的?师:这节课我们就带着同学们的问题来细细地读课文,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探究答案。
【反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兴趣的源泉藏在深处,你得去挖掘,才能发现它。
本课一开始通过引导学生质疑来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初读探究的强烈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探究的自主性、主动性,促使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本的内核,从而让课堂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场所。
同时,这一初读探究环节的实施,还有助于学生感知课文的“语表层”,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为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开放课堂,拓展阅读课文在描写生物学家童第周后来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时,只用了短短几句话,很难体现出童第周是怎样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这朵光彩夺目的“鲜花”的。
浅议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指导文山小学雷萍《课程标准修改稿》明确提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这一提倡与叶圣陶先生“文章是多方面的东西,一篇文章可以种种视角来看,也可以应用在种种的目标上”的语文教育思想恰恰吻合,对于我们提高阅读质量不仅有着可操作的导向性,而且有着普遍意义。
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一、开放教学目标,突出个性发展要改革语文阅读课堂教学,首先必须紧密联系新教材,改革传统教学中过于狭隘的教学目标,使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朝多元化方向拓展,强化语文观念,增强语文应用意识,把着力点放在解决问题语文教育的策略性、创造性及问题解决过程的体验等方面。
首先根据教学指导纲要、教材内容的要求,制定出全体学生普遍要求达到的基本认识目标,再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认知、技能、情感的基础出发,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性、情感性、情意性目标。
除此之外,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还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二、开放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创新意识使用新教材教学,必须开放课堂教学环境,创设一种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空间,开放型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气氛。
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敢于求新求异,大胆表明自己的想法,从而有效激发其创新意识,张扬学生阅读的个性。
1.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空间。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设计需要,可以把教学地点安排在室外,也可以安排在室内;可组织学生到溪旁林边教学,也可以带学生到田间参观。
如在室内教学,可进行座位排列的重组、创新。
座位不能是统一的“秧田式”,可排成马蹄形,也可安排成“蜂窝状”,还可围成了圆、半圆;座位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组合等等。
如在室外,可分组阅读,也可以集体讨论。
这些形式的变化,目的在于打破以往呆板、单一的教学形式,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开展多向交流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为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创造条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阅读期待”,是一种急切求索的心理,是通过制造悬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体验的兴趣、探索的欲望。
“阅读反思”是阅读过程中进行的再思考。
而“批判”是分辨在阅读中,哪些感受与探索是否正确,是否是有效思维。
一、以情动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阅读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一篇好的文章,字字句句都涌动着感情的溪流。
这个过程若缺乏审美热情,阅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把学生带入作者创造的情感世界中。
适当的煽情能引领学生迅速进入故事情节,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并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学习。
例如,教学《一面五星红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引入:“孩子们,周一早晨,当我们肃立在国旗下的时候,当运动赛场上我们的健儿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的时候,当载人飞船飞上太空的时候,鲜艳的五星红旗,总会出现我们的眼里,飘扬在我们的心里。
五星红旗是祖国的象征,是所有中国人的骄傲!请带着对国旗的尊重和热爱,齐读课题。
”激情的导入,拨动了学生的心弦,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融入作品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达到情感的共鸣。
二、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这一桥梁,才能让读者走进作者的心里。
这座桥梁本身就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积极阅读思考,点点滴滴挖掘深思,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意图,才能触摸作者的心灵,与作者对话。
1.激发情感语文教材基本上都是图文并茂,活色生香,以饱含深情的语言符号向我们讲述一个个情节生动、内容丰富的故事。
让孩子对即将开始的学习产生一份期待,形成一种盼望,激发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对阅读文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从课文中选取一个美好的场景,列举几个故事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或者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也许孩子情感的小河就能荡漾起涟漪。
如何有创意阅读(王家雄)•大学城栏目:居民空间消息快播|•空间栏目:名师专栏—教师论文•收藏到我的学习空间•收藏到我的课堂魔方全屏发表时间:2011-11-22 14:27:03浏览:298评论:0如何有创意阅读湖南省慈利县教师进修学校王家雄一、把握有创意阅读的特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何谓有创意阅读?我是这样理解的,它是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前提下,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涵泳体味、创造思维,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另立新说。
实施有创意阅读就要把握如下四个特性:㈠自主性。
学生以真正的“读者”主体地位自主阅读和直接阅读,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探究和情感活动,在对阅读信息的思维加工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发现,自主进入阅读殿堂。
㈡活动性。
即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学语悟文活动中与课文“对话”活动,或动口、或动手、或动脑;或演示、或实践、或模仿;或个体活动、或小组活动、或师生共同活动;或观察、或辩论、或创新……㈢独特性。
即阅读理解、领会、体味、感悟,都是个性化的,独特的,具有不可预设的“偶然性”效果。
㈣和谐性。
即有民主和谐的氛围、愉悦的精神状态。
二、讲究有创意阅读的方式为了落实《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彰显有创意阅读的特性以提高阅读质量,我以为在方式上是有所讲究的,根据课文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与需求、教学的目标与要求,首选以下三种方式。
㈠求异式同一篇课文,因学生有着独特的知识背景及经验世界,对文意的理解不尽相同。
因此,采用求异式有创意阅读,既能很好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很好张扬他们的个性品质和创造精神。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求多元理解。
如学生理解《麻雀》(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的“落”字,各自都有不同于别人的新解。
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
一、理念阐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力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阅读质量。
”
二、案例背景
1.教师请第一大组学生起来,要求每人读一段,考查个人能力;再齐读最后一段,考查合作能力。
生1:列宁常常派人去请来聊天中的“常常”是什么意思啊?(小黑板出示)
(学生一阵沉默后,有很少的几个学生举手)
生2:就是“经常”的意思。
生3:老师,我可以把“常常”换成“经常”吗?
师:可以,“经常”和“常常”是近义词,他们表示“不是过去一直,是有时候”。
(这时候时间已过了十分钟,比我课前设计的整整超了六分钟,但是学生好像还是不太理解)
2.继续学习第二自然段。
(教师范读)
师:在这个自然段中你们有什么不懂的句子吗?
生1:老师,我发现这个自然段里的“往常”第一自然段中的“常常”很像。
(小黑板出示句子: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
)
生1:“往常”是“经常”的意思。
生2:我觉得不是,我查了字典,是“过去一直”的意思。
师:你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
“往常”的意思就是“过去一直”的意思。
(齐读小黑板上的两句话)
巩固题(小黑板出示)
(1)放学后,他()到操场上去打球。
(2)我们学校的校车()都是由一个女司机开的,但最近却由一个男司机开。
(我在这两个词语上花得时间并不少,但举手的学生人数非常少)
3.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默读第四自然段。
三、案例反思
实践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在《蜜蜂引路》的教学设计中,我没有能充分体现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教学,但是我已经在后面的教学设计中也体现了这方面的意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所以,我认为阅读中应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教学,即使使用几种简单的阅读教学方法,只要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参考文献:
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