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_韦伯官僚制精英民主模式的_省略__论_精英民主模式的发展趋势研究_包英春
- 格式:pdf
- 大小:119.91 KB
- 文档页数:3
韦伯理性官僚制面临的挑战及思考马克斯·韦伯( Max Weber) 是 20 世纪最杰出的德国社会学家,他的学术研究视野非常宽阔,涉及经济、政治、法律、宗教、艺术等多个领域。
他提出的官僚制理论具有丰厚的思想内蕴,在公共行政学领域占据重要的地位。
一、理性官僚制: 行政组织的权威理论现代国家的行政组织,无论是私人组织还是公共组织,都可追溯到韦伯的理性官僚制。
官僚制又称科层制,是以授权———分层、集权———统一、命令———服从为特征,以专业化和世俗化的职业官僚为管理主体,以行政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为目标,高度重视组织内部的专业化分工,按照职位和职能对权威资源进行配置的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是同市场经济、理性的法律以及民主的政治体制相适应的,体现了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组织管理复杂化的需要,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
韦伯认为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为基础,“权力意味着在一种社会关系里哪怕是遇到反对也能贯彻自己意志的任何机会,不管这种机会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
”人类社会存在三种为社会所接受的合法权力: 传统权力,由传统惯例或世袭得来; 超凡权力,来源于别人的崇拜与追随; 法定权力,由理性———法律规定的权力。
韦伯认为正是统治者及其行政管理人员行使权力、被统治者服从、权力转化为权威时,组织秩序才得以维护。
历史上能被社会接受的合法统治大致有三种纯粹的类型,即传统型统治、魅力型统治和合法型统治。
传统型统治建立在相信传统的神圣性和由传统授命实施权威的统治者的合法性之上的; 而魅力型统治是建立在非凡的献身于一个人以及由他创立的制度的神圣性或者英雄气概之上; 合法型统治则服从于非人格化的制度和由它所确定的上级领导,相信统治者是合法受命而为。
在官僚制理论体系中,“合法性”和“合理性”是权威基础和组织理论的核心,一切关于韦伯官僚制的研究都需要从这两个基本概念出发,才能把握其真谛。
所谓合法性就是促使人们服从某种命令的动机,韦伯是现代合法性理论的奠基者,他认为任何一种合乎需要的权威或统治都必须以某种合法性为基础。
认识并超越官僚制组织马克斯·韦伯创立了官僚组织模式理论,奠定了现代组织理论的基础。
因其严密性、合理性、稳定性与普适性,它在工业社会的组织形态中居主导地位。
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官僚制的弊病也暴露出来。
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国家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企图彻底废除官僚制。
但到头来,充其量只不过是充当了对官僚制进行改革的角色。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背景下,面对我国公共行政的现状,提出了实质性超越建议。
标签:官僚制组织;局限性;超越一、官僚制组织的内涵官僚制,“bureaucracy”,是建立在法理型权威基础上的组织模式。
官僚制的提出者马克思·韦伯(Max Weber)通过观察现代国家的权力运作过程提出了这样一个模型:国家——政治统治(国家代表者)——政府管理——官僚制——公务员——社会公众。
在这一权力运作过程中,官僚制组织的地位正是处于国家及其代表者和社会之间的中介,是国家机器代表者管理社会的工具。
韦伯由此认定官僚制是一种不同于政治统治体的机制,是政治统治体将国家意志作用于社会的中介环节[1]。
相比于韦伯对官僚制的定义,唐斯(Anthony Downs)则给官僚制下了一个更为宽泛的定义,他认为官僚制有三层不同的含义“通常它指一个特别的制度或者制度的分类……也意味着一个在大型组织内配置资源的特定方法,也就是‘官僚化决策’……区别于其他组织形式的官僚组织特性。
”[2]韦伯划分出历史上的三种权威模式:奇里斯马型,传统型,法理型,而他的官僚制组织是建立在法理型权威基础上的。
官僚制组织是指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是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制度。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1)合理的专业化分工。
在组织中明确规定了组织成员的职责权限并以法规的形式将这种分工固定下来,将权力和责任赋予职位而非个人。
它采取考试制度,选择符合职位要求拥有相关专业知识的组织成员,以专业能力代替了个人效忠。
2011年09月学术探讨评价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及其对今日中国的借鉴意义文/朱晓曼摘 要:本文从基本理论出发,对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进行了全面的评价。
同时,站在现实发展的角度,对官僚制重新审视,提出它对今日中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马克斯•韦伯;官僚制;借鉴意义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9-0339-01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的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为人类贡献了影响深远的官僚制理论。
自诞生之日起,官僚制就一直处在管理理论研究的风口浪尖,成立之初广受推崇,随后又受到多方质疑,但从未脱离人们的视野。
一、评价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顺应了西方行政改革的需要,成为了政府运作的典型模板。
然而,随着新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等理论的风靡,官僚制受到了各种非议,引起了学界对它的重新审视和认识。
(一)积极作用1、带来高效率。
韦伯的官僚组织从理性精神出发,集中人力物力实现最高的效率,在严格的上下级关系中,实现协调统一。
2、实现管理的专业化、知识化。
有观点认为,官僚制最大的功绩在于举起了理性和逻辑的旗帜,批判和否定了产业革命初期的个人专断和感情用事进行管理的做法[1]。
3、注重法律法规的作用。
官僚组织中有一系列的法规,明确规定了组织和个人的权限范围和职责内容。
(二)消极作用1、滋生官僚主义,行政效率低下。
繁乱复杂的规章制度和程序规范使行政机构陷入文山会海的泥潭,效率低下;同时,森严的上下级制度,使领导层级权力过分集中。
2、组织僵化,缺乏创造性。
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过分依赖规则和程序,缺乏创新和突破。
3、应变能力和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差。
组织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缺乏弹性,当现有的规章制度不能够提供必要的指导时,局限就很明显了。
4、组织暮气沉沉,缺乏竞争机制。
一味强调稳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工作人员一旦被录用,便可工作到退休的那一天。
马克斯·韦伯是一位集政治家、科学家、哲学家于一身的人物,“尽管由于命运和环境的捉弄,他没有在政治方面享有显赫的地位,但毫不减损他杰出政治家的本色,他的伟大就像一个没有手的拉斐尔,没有功绩,却有无限的潜力。
”(雅斯贝尔斯1992年)韦伯终其一生都热衷于政治,渴望献身于政治。
他的政治思想博大精深,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借鉴意义。
本文就以韦伯于1919年在慕尼黑所做的《以政治为业》演讲为主要参考资料,对他的主要政治思想做一番分析总结。
一、关于“政治”与“国家”在《以政治为业》的演讲中,韦伯一开始就对“政治”这个概念做出了界定。
他说,从最宽泛意义上讲,一切自主的领导行为,都可以算是政治。
但在严格意义上,我们只能“从一个政治团体———也就是今天的国家———的领导权、或该领导权的影响力这个角度,来理解政治。
”那么,什么是国家呢?韦伯认为,“国家是这样一个团体,它在一定疆域之内(成功地)宣布了对正当使用暴力的垄断权。
”这就是说,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是一种以地域为基础的强制性机构。
其形式特征包括:立法权控制下的行政管理与法律秩序、属人及属地的管辖权等等,但最重要的是,国家是唯一宣称拥有使用暴力垄断权的组织。
韦伯在这里采取了一种与传统的政治理论截然不同的方式来界定国家。
他再三强调,国家不能用它的活动内容或目的来加以界定,因为“几乎没有什么任务,不被某些政治团体列为自己的工作,但是,也没有什么任务,能够说完全专属于以政治为目标组织起来的团体。
”因此特具的手段便成了韦伯用以界定国家的基础。
韦伯认为国家所特具的手段就是暴力的使用。
当然,暴力肯定不是国家的常用手段或唯一手段。
韦伯将其政治概念限于国家层面的领导活动,而国家又是特定疆域中正当暴力行使的垄断者,政治便必然与国家的权力活动联系在一起,“因此对于我们来说:‘政治’就是指争取分享权力或影响权力分配的努力,这或是发生在国家之间,或是发生在一国之内的团体之间。
”[1]权力可以是实现其它目的的工具,也可以成为目的本身。
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理论探析一、本文概述马克斯·韦伯(Max Weber)作为社会学领域的杰出学者,他的“官僚制”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探析韦伯的官僚制理论,揭示其内涵、特点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与影响。
文章将首先概述韦伯官僚制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官僚制的定义、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随后,本文将分析官僚制在现代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与局限性,探讨如何克服其固有的问题,以实现更为高效、公正的社会治理。
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韦伯官僚制理论在不同国家、地区及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官僚制理论。
通过对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理论的深入剖析,本文旨在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二、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理论概述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他的官僚制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
韦伯在他的著作《经济与社会》中,对官僚制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官僚制作为一种理想类型的组织形式,是现代社会中最为普遍和有效的权力运作方式。
在韦伯看来,官僚制是一种高度理性化、法制化和非人格化的组织形式。
其核心特征包括:等级制原则,即组织内部按照权力和职责的层级关系进行划分,每个成员都明确自己的位置和职责;法制化原则,即组织的运作和决策都基于明确的法规和规章制度,而非个人的主观意愿;非人格化原则,即组织中的成员在处理事务时,应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受个人情感和偏好的影响。
韦伯认为,官僚制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具有诸多优点。
它能够有效地解决大规模社会组织和复杂社会管理中的协调问题,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
官僚制通过明确的权力和职责划分,能够有效地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官僚制通过法制化和非人格化的运作方式,能够减少个人情感和偏好对组织决策的影响,提高决策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然而,韦伯也指出了官僚制的局限性和潜在问题。
官僚制理论的发展和演变行管01班20080145 邱萍摘要:现代官僚制起源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转变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出现和进一步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
本文对这一理论发展进行梳理和分析。
关键词:官僚制发展演变在社会科学领域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最具有代表性。
早在韦伯提出理想类型的官僚制理论之前,对于官僚制的研究就已经成为社会科学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命题。
只是那时的官僚制多是指一种与民主制、君主制相对立的统治类型,并且这种统治类型往往和专制、拖杳、腐败相联系,与我们今天所讲的官僚制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并不密切。
韦伯在19世纪提出了理想类型的官僚制理论,相关论点散见于《支配社会学》、《支配的类型》、《经济与社会》、《儒教与道教》、《社会经济史》等著作中。
韦伯的理论赋予了官僚制以现代意义上的含义,自此以后,对官僚制的研究就成为社会科学领域内一个持续至今仍然经久不衰的话题。
官僚制是以立法为核心,以效率为中心,而表现出来的组织模式与管理体制;是专业化分工、层级制、下级对上级的服从、遵从法定规则以及非人格化等等。
威尔逊和古德诺的行政与政治二分首创先河,泰罗和法约尔对这一方向进行了积极的响应,凯恩斯主义的盛行使之发扬光大。
几代学者的研究形成了官僚制的逻辑体系。
一、官僚制的形成通常认为现代美国公共行政研究的起点是行政学鼻祖——威尔逊于1887年发表的论文《行政学研究》一文。
“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是古典行政理论的又一个重要的陈述,他的理论与威尔逊的构想高度吻合。
”[1]他们的理论核心是将国家的职能分为政治与行政两种不同的职能,政治代表着价值理性,而行政代表工具理性。
威尔逊的观点是行政与政治应该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所以行政需要从政治学的领域内分离出来,建立行政学的一个新学科。
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首先从界定社会的统治类型开始,即我们所说的组织权威或社会权威。
有社会组织的地方,就应该有合理的社会统治,也就理所当然有社会权威。
论韦伯的官僚组织摘要:被誉为“组织管理之父”的马克斯·韦伯,是现代官僚理论的奠基人。
他创立的官僚集权组织,被视为与工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最为理想的组织结构。
在整个20世纪中,韦伯创立的官僚集权理论,可能是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
可以说,韦伯的官僚集权理论是组织理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标志着古典理论走向全面的成熟与完善。
美国组织研究学者卡斯特与罗森茨韦克将之称为古典组织思想的“第三根主要支柱”。
关键词: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组织理论一、官僚制理论的政治经济背景1.官僚制的经济背景。
在韦伯看来,官僚制是资本主义逻辑的合理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西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事务的增多,使国家的行政职能发展成为必然。
这一切自然加速了政府规模的升级,政府规模的急速变化冲击了昔日的公权运作形式,这在客观上要求人们去探讨和建构新的公共权力体制,从而催生了官僚制。
2.官僚制的政治背景。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人们关注的是如何克服专制主义,分权制衡制度成了理论的焦点,英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选举为依托的政党政治在这一时期极为盛行,胜者分赃的官员任命制导致了西方政府行政管理的混乱和低效。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西方各国纷纷兴起了文官制度建设。
官僚制正是在这种文官制度的兴建过程中产生并为文官制度的设计提供了价值指导。
二、对官僚组织的解读韦伯认为,人类社会实际上是组织的社会,人们正是通过组织这根纽带以各种方式连接在一起,因而人类社会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为组织类型的变迁。
韦伯把社会行为分成四类:基于感情的行为;基于传统或习俗的行为;以某种绝对价值为取向的行为;以个人的目的为取向的合理行为。
韦伯对这四种社会行为进行了细致的剖析,把历史上出现过的合法的统治归纳为三种纯粹的类型:神秘型统治、传统性统治与法理性统治。
三者分别对应于一种合法性权力—组织结构:神授权力—神秘型组织,传统权力—传统型组织,法定权力—法理性组织。
神秘性组织。
试述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组织的特点及发展理性的官僚制组织出现在近代西方社会,官僚制明显区别于以往的以其高效率的优点成为现代社会普遍适用的组织形式。
官僚制出现在西方工业化、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下,反过来,官僚制的运行有力地推动了西方文明向前发展。
但是,在悲观的韦伯看来,官僚制的发展也意味着人类将被囚禁在“牢笼”中。
关键字:官僚制;特点;发展一、作为理念型应用的官僚制对韦伯社会学研究方法熟悉的人都明白,韦伯的理念型分析工具对于韦伯庞大社会学理论的建构起到很大作用,韦伯曾给理念型下了一个清晰的定义:理念型乃是一种概念工具,它基于特定的观点,由杂多的现实里抽离出某些特征,整理成逻辑一致的“思想秩序”,反过来可以作为衡量现实的尺度[1]。
官僚制作为韦伯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对其理念型分析方法的一次经典应用。
发端于近代西方社会的理性官僚制具有以往任何组织形式不曾有的明显特点,这些特点造就了西方官僚制无可比拟的效率优势,韦伯意义上的官僚制正是在这些特点之上建构起来的。
韦伯强调价值关联对于社会分析的重要性,他从不认为任何概念具有一以贯之的确定性,相反,概念的建构具有暂时性和偶然性,也就是说,概念是出于结構和重构的流动过程中。
官僚制这一概念也不例外。
二、官僚制的几大主要特点(一)职责明确。
行政人员的行为按照常规进行,因此形成了界限明确的公务“职责”。
公务人员的职责范围有明确界定,因此权威的层次也是以职责层次的形式来划定的。
约束行政人员的行为、规定其权威和责任的法规都是以文字的形式加以明确的。
(二)公开考试。
公务员的任用通过竞争性考试所显示出的专业能力,或出示可资证明具有适当资格的文凭或学位来决定。
公开考试是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一般化渠道,只有经过考试合格者才能进入到体制内部。
我国的公务员制度20世纪90年代从西方引进,十几年的时间公务员制度为国家选拔了无数的政治、行政精英。
(三)公产与私产分开。
办公室的财产权不归公务员所有,公务员与办公室相分离,办公室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归任职者所有。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马克思·韦伯的官僚化管理思想研究姓名:陈洪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教师:张峰20060430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官僚制理论是由马克斯・韦伯提出并做出了深入研究的问题。
在韦伯之前,虽然也有人对这个问题做出研究,但只是在他这里,官僚制理论才第一次作为一个系统的理论而存在。
在韦伯之后,官僚制的问题是20世纪学术思想研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问题,几乎所有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们都对这个问题发表过意见。
官僚制作为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传统组织模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韦伯这种强调规则、强调能力、强调知识的官僚制理论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高效率、合乎理性的管理体制。
韦伯认为理想的行政性组织应当以合理-合法权力作为组织的基础,认为一个组织越是能完全地消除个人的、非理性的、不易预见的感情因素或其他因素的影响,那么它的官僚制特征也就发展得越完善,从而越趋于一种“理想的”、“纯粹的”状态。
官僚化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进程,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自出现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已经成为各类社会组织的主要形式。
韦伯的官僚化理论虽然不是管理思想的全新开创,只是社会实践的理论总结,但我们在重温韦伯官僚制理论之时,不是为了赞美他在历史上的重大贡献,而是认同其思想对现代组织行为的现实指导意义。
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其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理性官僚制的一些先天性缺陷以及其过度发展导致的与后工业社会的不适应,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以摒弃“官僚制”为主题的“新公共管理运动”,然而由于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所处发展阶段以及官僚制的发育程度不同,我国当前的改革不仅不能摒弃官僚制,而且还要为官僚制补课,我们只能立足现实,以继续完善现代官僚制为首要任务,探索适合我国未来管理发展的新模式。
关键词:官僚制合法性合理性现代官僚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The theory of bureaucracy was proposed and thoroughly studied by Marx Web. Despite of the study on this issue made by others prior to him, the theory didn't pronounce its existence as a systematic one until Web. After him, the issue of bureaucracy had been the most striking in the academic research of the 20th century, on which nearly all famous thinkers of that century had made their comments. As a traditionally organizational mode suited for industrializing society, bureaucracy could exist reasonably. Weber introduced it to emphasize rule, ability and knowledge, which in fact offered an efficient and ration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to society. An ideal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rationality-legal rights. The more it reduced the personal, irrational and unpredictable factors, the more it developed in Weber’s view. His ideal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has been applied universally to the extent that nearly all the social organizations have adopted it. Since Weber’s theory is more of the conclusion of social practice rather than an innovat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theory, when we rethink it, we appreciate its attribution to practice more than to theory. Bu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its drawback has been exposed day by day. since 1970s’ the rational official system could not have an active response to the post-industrial society because of its abuses Consequently, most Western advanced countries started the administration reform against the officialism. Because the developing sta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re different and the officialism in China is still at its beginning and we can’t banish the rational officialism, so we should further perfect it. We should further perfect modern bureaucracy and select the essence of new management to develop China’s administration.Key words:bureaucracy, legitimacy, rationality,modern bureaucracy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马克斯·韦伯的科层制(或官僚制)理论有着丰厚的思想内蕴,它是韦伯政治社会学的重要内容。
这一理论的许多概念、范畴和分析成为现代西方政治学理论来源之一。
1.专业化分工。
分工原则本来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来的。
可以说,亚当·斯密的经济学大厦,基石就是劳动分工。
但是,韦伯则是从社会学意义上探讨分工问题,他把专业化和人类理性紧密联系起来。
从斯密到韦伯,分工的意义也从劳动效率发展到社会结构。
韦伯的官僚组织,强调组织中根据专业技术的分工和人类理性的关系。
分工的实际意义,不仅仅在于斯密强调的提高效率,而且在于消除等级社会的人身特权。
在韦伯的分工体系中,人的差别只有技术能力的差别,而不再是身份和社会差别。
所以,组织成员的选拔,必须采用考试方式。
专业能力替代了个人效忠,权力和责任属于职位而不属于个人,这些权力和责任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固定在组织之中。
由此形成的组织,不仅可以通过分工方式提高效率,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且能够形成新的以理性为准则的组织关系,改变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
2.等级制。
等级制自古就有,而韦伯的官僚组织等级制与众不同。
官僚组织中的职位,按权力大小和“命令-服从”关系,形成金字塔形的等级序列。
这种等级制同以往的社会分层有着实质上的区别。
以往的社会分层,如国王、贵族、自由民等等,是按人格身份形成的。
官僚组织中的等级制,则是按组织权力形成的。
这种权力摆脱了对人身的依附,其实质是专业技术和知识差异。
所以,这种等级制排除了古代和中世纪普遍存在的特权。
在中世纪,家道中衰而穷困潦倒的贵族大爷,可以在精神上傲视那些珠光宝气却俗不可耐的下层暴发户,在物质上享有平民无法企求的各种优待。
但在官僚组织中,这种依赖于社会等级形成的上下悬隔不复存在,是制度而不是身份赋予等级权力。
在韦伯的官僚制组织中,成员有职权的高低大小之分,但却没有身份地位高低贵贱的区别,正是官僚制打破了传统农业社会中森严的社会等级,为建立近代以来的人人平等的契约型社会创造了先决性的条件。
《前沿》 2006年第11期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精英民主模式的“民主”论———精英民主模式的发展趋势研究包英春 刘晓峰 刘佳丽*(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呼和浩特 010021)[提 要]以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为基础的精英民主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对官僚制体制下的精英民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和批判。
本文对韦伯官僚制精英民主模式的“民主”论分析,并对精英民主模式的发展趋势进行论述。
[关键词]官僚制 精英民主 人民民主[中图分类号]D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06]11—0209—03 一、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精英民主模式的根源、特征、精英民主理论研究现状(一)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精英民主模式的根源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精英民主模式中的精英主要是指具有超凡魅力的领袖与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绅士。
就其根源,本文认为有以下几方面:(1)技术上的要求:在韦伯看来,官僚制统治的最基本依据在于官僚制“技术最优”。
官僚制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专业管理人员的增加以及在各业务部门中专家人数的增加。
因此管理制组织中要求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领导者进行有效的管理。
(2)合理分工的要求:韦伯认为,组织合理的分工,要有法定的形式所固定,更重要的是精英的领导,精英的领导不仅仅有利于组织成员通过训练掌握专业的技能,更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3)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的要求:精英民主模式是强调在组织活动中,精英统治只对事负责而不对人负责,精英只应考虑合法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通过精英的统治,把掺合个人情感、偏好、考虑任何私情关系等非理性因素刨除在外,实现公事和私事之间有明确的区分界限。
(二)精英民主理论的研究现状程斌,钱捷在《从人民统治到人民选择统治者———西方精英民主理论的发展与困境》一文提出:从领导者的来源、人民理性的假设、人民最终掌握统治者、命运委托———代理的问题提出了从人民统治到人民选择统治者的理论。
[1]金贻顺在《当·209·*[作者简介]包英春(1981-),内蒙古兴安盟人,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4级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行政管理方向。
刘晓峰(1982-),内蒙古赤峰人,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4级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领导科学方向。
刘佳丽(1984-),内蒙古赤峰人,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3级人文经管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代精英民主理论对经典民主理论的挑战》一文论述了韦伯、熊彼特的精英民主论精英民主论的褒贬,并提出当代精英民主理论对经典民主理论的完善。
[2]聂露在《精英民主理论的简单谱系》一文中论述了精英民主理论的发展历史。
[3]郎友兴在《精英与民主:西方精英主义民主理论述评》一文对西方精英主义民主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民主与精英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4]曾琼在《精英主义与多元主义———政治社会学两种基本理论模式述评》一文对精英主义与多元主义的关系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论述。
[5]赵建平在《试析精英民主论的民主价值观》一文论述了精英民主论的三种民主的价值观,及其三种价值观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
[6]本文对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精英民主模式“民主”论进行了分析,并论述了精英民主模式的发展趋势。
二、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精英民主模式的“民主”论(一)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精英民主模式的价值取向韦伯的官僚制精英民主理论强调“公民美德”、“公共利益”的同时,否定人民民主。
韦伯不相信人民主权的可行性,怀疑人民自己判断政治的能力,认为民众的意志和志愿是主观虚幻的东西,群众意见不统一,在参与社会重大事务的过程中会造成组织的低效率。
韦伯认为在现代官僚制的社会中,直接民主在实践中具有不可操作性,政治组织必然由对政治管理感兴趣的人来管理,而管理需要具备相当的才能,所以政治是精英的一项事业。
(二)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精英民主模式的合法性任何一种人类社会的复杂形态都面临一个合法性问题,“即该秩序是否和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问题”。
[7]马克斯·韦伯在《世界经济通史》、《儒家与道家》、《经济与社会》等一系列著作中对官僚制的发生和发展做了比较研究,得出结论:任何一种合乎需要的统治都是具有合法性基础的。
[8]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精英民主模式的合法性,一方面反对把民主看作人民的统治,但是,并不完全否定民主的价值。
韦伯提出了一种建立在民主机制基础上的精英统治模式,学术界称之为“官僚精英民主制”。
“官僚精英民主制”中的民主从合法性角度来说是一种不完全的民主。
其表现:1、建立在合法化基础上的官僚制精英民主模式是以非人性化为最理想形式。
2、合法性的困境:马克斯·韦伯在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认为魅力权威的实际适用性,事实上是受`实际考验'制约的,被统治者对统治者的自由信任转化为统治者的合法性,即统治阶级通过教化活动,将自身的文化与价值合法化为社会的“客观”文化价值。
3、民主的局限性:韦伯认为直接民主只有在满足下列条件的组织中才能运行:(1)这个组织必须是区域性的,或者其成员的数量是有限的;(2)这些成员之间的社会地位必须没有很大的差异;(3)行政功能应该比较简单和稳定;(4)……必须有目的地进行最低限度的人员培训。
[9]韦伯认为民主并不是那种作为全体公民进一步发展基础的民主,它至多只能被看作确保政治和国家领袖富有效率的关键机制。
4、“符号暴力”的民主现象:韦伯的“官僚精英民主制”中的民主不是被视为合法性的结果,而是被视为合法性的原因。
精英阶层的教化活动,使精英阶层民主的文化与价值被误认为整个社会民主的文化与价值。
这一过程是一场内化的和持久的训练———民主再生产中的惯习培养的过程。
(三)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精英民主模式的合理性韦伯认为“体制官僚制是`理性'性质的:规则、目的、手段和`求实的'非人格性控制着它的行为。
”[10]韦伯认为官僚制精英民主模式是合理的,并且是高效率的民主模式,但是理性主义的极端化发展趋势,精英民主模式的合理性更多地表明精英阶层民主的合理性。
1、理性主义的极端化是一种对人民民主的损害从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精英民主模式的合理性分析,理性主义的极端化导致现代社会出现两大症结:意义的丧失和个人自由的丧失。
吞噬了个人自由,让民主服从铁面无私的工作纪律,人的民主和·210·热情被压抑,随着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规章的增多,人的自由变得无意义和非人格化,理性主义的极端化是一种民主的损害。
2、知识和专业精英统治在民主政治中的合理性危机韦伯认为要想突破民主的困境,唯一的可能是个人能够掌握一套实践的自我技术,培养一种英雄主义的人格:敢于牺牲、富有负责心、能够超越世俗的英雄,即卡里斯马型领袖。
韦伯设计的卡里斯马型的精英在实际上只是精英层级民主的代表者,是一种英雄主义的形象设计。
属于统治阶级的永远是少数人,他们行使各种政治职能、垄断政权,并享有政权带来的利益;而被统治阶级则深受统治阶级或合法、或专断粗暴的管辖和控制。
三、韦伯官僚制精英民主模式的发展趋势研究随着民主理论的发展,对韦伯官僚制精英民主模式的反思与批判也越来越多,本文对韦伯官僚制精英民主模式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1、现代精英统治的过程中,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科学化的发展,要求精英认真对待精英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关系。
不同的领导者会采取不同的统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所赖以为基础的精英民主与人民民主之间的选择,而产生的极大差异,从而直接导致了其制度安排与权力结构之间的巨大差异。
现代行政体制构建的价值基础应该落实到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利益的最大化。
2、从精英民主到人民民主韦伯官僚制精英民主模式主要理论特征可以概括为:(1)精英统治是别无它选的经验事实;(2)它表现为多重少数人或团体的对立;(3)民主充当了精英筛选的机制。
韦伯认为人民、精英以及作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构成了一对相互制衡的结构。
精英民主是对人民民主的否定,随着民主观念的提高,人民主权意识的加强,人们越加注意到人民主权的重要性,要求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呼声也越加浓厚,人民需要在民主形式上由从精英民主到人民民主转变。
3、韦伯官僚制精英民主理论的批判和继承韦伯官僚制精英民主理论对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稳定、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政治体制的机构设置与权力分配很大程度上引入了韦伯官僚制精英民主模式,精英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完善。
但是韦伯官僚制精英民主模式又存在许多不足,精英的行政权力不断扩大,权力不能有效的制约,并且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可能被滥用;精英民主模式对人民民主的一种损害,精英利益的膨胀;以行政效率为出发点,忽视了社会公平和人民民主;精英民主模式强调非人格化的管理,造成组织的低效率。
因此,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对精英民主模式不能全盘肯定或否定,需要批判地继承。
参考文献:[1]程斌,钱捷.从人民统治到人民选择统治者———西方精英民主理论的发展与困境[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2]金贻顺.当代精英民主理论对经典民主理论的挑战[J].政治学研究,1999,(2).[3]聂露.精英民主理论的简单谱系[J].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生院学报,2004,(2).[4]郎友兴.精英与民主:西方精英主义民主理论述评[J].浙江学刊,2003,(6).[5]曾琼.精英主义与多元主义———政治社会学两种基本理论模式述评[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4,(6).[6]赵建平.试析精英民主论的民主价值观[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7]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08页.[8]罗德里克·马丁著,丰子义等译.权力社会学[M].三联书店,1989,162-163.[9][美]托马斯·戴伊,哈蒙·齐格勒.民主的嘲讽[M].孙占平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1年版.[10]马克斯·韦伯.韦伯文集(下)[M].北京:中国广播出版社,2000,343.(责任编辑:光明)·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