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在城市中的规划布局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5
民营科技2010年第9期234MYKJ 建筑·规划·设计滨海港口区域景观要素的详细规划与设计陈玲前言森林、海滩、树丛以及林中空地等边缘,都是人们喜爱逗留的区域,而开敞的旷野或滩涂,则无人光顾,除非边缘地带己经人满为患。
边界区域之所以受到青睐,显然是因为处于空间的边缘,为观察空间提供了最佳的条件。
选择了海岸线、天际线、道路系统、绿地系统这四大“线”要素以及灯光系统这一复合的“点、线、面”系统进行论述。
此外,人们在港口区域内停留的一些地点如办公和配套服务区等过去所忽视的“点”元素也是人们了解和突出滨海港口城市整体风貌和特色的重要元素。
不少国外滨海港口城市的旅游项目中都有乘船游览城市风貌,当我们从海面上观赏一个滨海城市的时候,由于距离远,视野大,随着游船的行进,游客可以在不同深度和角度体会城市风貌的特征,从而形成山、海、城的整体景观印象。
虽然我们更多地是感受到城市的天际线,但优美流畅的海岸线是塑造生动、富有韵律的天际线的基础,可以说海岸线决定了天际线。
海岸线直接影响着滨水空间的景观序列和视线走廊的组织,影响着区域建筑群体和标志性建筑物的布局,从而影响到城市的天际线和总体风貌。
因此,海岸线与天际线的规划是塑造沿海港口城市意象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同时,流畅的海岸线与富有韵律的天际线本身也是城市整体风貌和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
景观规划设计应从总体概念、结构规划到详细规划和设计中对海岸线与天际线给予足够的重视。
1海岸线海岸线原本是自然形成的,其突出和凹陷的位置则是海岸线景观组织的关键之处。
突出的岸线是视觉的焦点,形成了前景天际线,因而更多地被人们所感知。
同时,凸型岸线具有广阔的视野,可从多角度和不同距离观赏,成为海岸线上的控制性因素。
因此,在凸型岸线上设计标志性建筑物成为常用的手法。
如美国纽约港的自由女神象是建立在海湾中一个岛上的;世界闻名的悉尼歌剧院位于三面环水的Belnnelong Poini角,无论从高处眺望还是周围巡游,都可见完美的形态。
港口区用地布局规划方案1.引言1.1 概述港口区用地布局规划方案是针对港口区的用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以实现港口区发展的有序和可持续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港口区的用地需求日益凸显,因此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布局规划方案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
本文将从现状分析、需求分析和布局规划原则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港口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概述港口区用地布局规划方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本文的目的和文章结构。
在正文部分,将对港口区现状进行分析,包括港口区的地理位置、用地利用现状等方面的分析;对港口区未来发展的需求进行分析,包括港口区的发展方向和用地规划需求等方面的分析;并提出港口区用地布局规划的原则和要求。
在结论部分,将对全文进行总结与回顾,提出对港口区用地布局规划的建议与展望,并得出结论。
整个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以期对港口区用地布局规划方案做出全面、系统的分析和总结。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针对港口区用地布局规划进行研究,旨在分析港口区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深入分析港口区的用地需求和布局规划原则,提出科学合理的港口区用地布局规划方案。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港口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指导,促进港口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实现港口区用地的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
2.正文2.1 现状分析现状分析部分:目前,港口区用地布局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港口区的特殊性,存在大量的港口设施、仓储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用地利用率较高,而且存在着一定的混杂现象,使得整体布局不够合理。
同时,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近年来港口区周边的人口密度也逐渐增加,导致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此外,部分港口区存在着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港口区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现状分析表明,港口区用地布局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改进空间,需要进行合理评估和规划。
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解读)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解读)一、规划的背景与依据内河水运是国家综合运输体系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运能大、占地少、能耗低、污染小、安全可靠等特点,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加快发展内河水运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内河水运发展问题,社会各界对发展内河水运也非常关注。
自“九五”期以来,中央建立了内河水运建设专项资金,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内河水运货运量持续增长,运输船舶大型化、标准化趋势明显,水运市场日趋活跃,内河水运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较好时期。
全国初步形成了以长江、珠江、京杭运河、淮河、黑龙江和松辽水系为主体的内河水运体系,内河水运的服务腹地有了较大的延伸和扩展,服务质量明显提高,长江已成为世界上完成货运量最大、运输最繁忙的通航河流,为流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5年,我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12.3万公里,占河流总长的29%,主要分布在长江、珠江和淮河水系。
可通航500吨级船舶的四级及以上航道15328公里,占12%,其中可通航千吨级船舶的三级及以上航道8631公里,仅占7%。
2005年全国内河水运完成货运量14.9亿吨、货物周转量3635亿吨公里,客运量1.26亿人次、旅客周转量31.4亿人公里。
全国共有内河港口1300多个,生产用码头泊位30944个,其中万吨级泊位187个。
全国内河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8.45亿吨,旅客吞吐量1.29亿人。
由于历史原因,内河航道与港口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高等级航道少,干支航道没有高标准贯通,内河港口专业化泊位少,运输船舶吨位小。
同时,内河水运开发涉及不同行业和区域,协调难度大。
为充分发挥内河水运优势,指导内河水运健康发展,满足客货运量不断增长发展趋势,完善国家综合运输体系,促进水资源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交通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组织编制了《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
港口布局情况汇报范文港口布局情况汇报。
港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港口的布局情况直接关系到国家或地区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
下面就我国港口布局情况进行汇报。
我国港口布局情况总体来说是比较完善的,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其中,北方地区主要以大连港、天津港、青岛港为主;中部地区主要以上海港为主;南方地区主要以深圳港、广州港、香港港为主。
这些港口布局合理,相互配合,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港口网络。
首先,北方地区的大连港、天津港、青岛港分别位于辽宁、天津和山东,这些港口主要服务于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对外贸易。
大连港是我国东北地区最大的港口,是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港口,也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
天津港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港口,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港口,也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
青岛港是我国沿海地区最大的港口,是中国东部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港口,也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
其次,中部地区的上海港位于上海,是中国最大的港口,也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
上海港是我国东部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港口,也是中国对外贸易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上海港的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居全国第一,是中国最大的港口,也是中国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最后,南方地区的深圳港、广州港、香港港分别位于广东和香港,这些港口主要服务于华南地区和东南地区的对外贸易。
深圳港是我国南方地区最大的港口,是中国南部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港口,也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
广州港是我国华南地区最大的港口,是中国南部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港口,也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
香港港是我国东南地区最大的港口,是中国东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港口,也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
综上所述,我国港口布局情况比较完善,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港口网络。
这些港口布局合理,相互配合,为我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希望未来我国港口能够进一步完善,提高港口的服务质量和效率,为我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交通部关于颁发《港口总体布局规划编制办法》的通知正文:---------------------------------------------------------------------------------------------------------------------------------------------------- 交通部关于颁发《港口总体布局规划编制方法》的通知((90)交计字58号1990年2月4日)为了强化港口发展的行业管理和宏观控制,健全港口建设的科学管理机制,使港口总体布局规划工作程序化、规范化、方法科学化,现发布《港口总体布局规划编制办法》,自一九九0年二月四日起施行。
港口总体布局规划编制办法第一条为了强化港口发展的行业管理和宏观控制,健全港口建设的科学管理机制,使港口总体布局规划工作程序化、规范化、方法科学化,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港口建设前期工作和港口总体布局规划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吸取国内外制订港口总体布局规划方面的有益理论和经验,结合当前我国港口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港口总体布局规划是根据全国资源、生产力布局和港口自身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战略,制订的布局性规划。
它是港口建设管理大系统中决策管理系统的重要环节,属港口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订中长期建设规划、计划,选择建设项目的主要依据。
是确保港口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防止盲目性和随意性的重要手段。
港口总体布局规划属港口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具体充实、完善。
第三条制定港口总体布局规划必须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战略方针和战略目标,充分体现党的十三大确定的“以发展综合运输体系为主轴的交通业”的方针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方针;牢固树立全局观点,使港口的总体布局规划服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战略、总目标,服从于全国运输网和全国港口布局规划,妥善安排港口的集疏运布局;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有关政策、法规和有关制度,严格执行港口工程有关的经济、技术标准。
中国主要港口及其地理优势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海岸线资源的国家,拥有众多优秀的港口。
这些港口不仅是中国内外贸易的重要枢纽,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中国主要港口及其地理优势。
一、上海港上海港位于中国东海沿岸,是中国最大和最繁忙的港口,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港口。
上海港不仅靠近中国最繁荣的经济地区,也是长江经济带的出海口。
这使得上海港在货运和贸易方面具有巨大优势。
此外,上海港还拥有先进的港口设施和高效的管理体系,能够快速、安全、方便地处理大量货物。
二、宁波港宁波港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中国最大的港口之一。
宁波港不仅是中国外贸的重要港口,也是世界主要航线的重要节点之一。
宁波港地理位置优越,靠近上海,与中国内陆地区相连,便于货物的收发和运输。
此外,宁波港还拥有良好的港湾深水条件,能够容纳大型船只,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广州港广州港位于中国南海沿岸,是中国最大的港口之一。
广州港紧邻中国内地和亚洲其他国家,对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合作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广州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可以通过内河和铁路快速连接到中国内陆地区,为贸易运输提供了便利。
四、大连港大连港位于中国辽宁半岛的黄海之滨,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港口。
大连港地理位置独特,靠近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也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
大连港拥有良好的自然港湾条件,可以容纳大型船只和各种类型的货物。
此外,大连港还拥有丰富的贸易资源和配套的物流系统,能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五、青岛港青岛港位于中国东海沿岸,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港口之一。
青岛港地理位置优越,紧邻韩国、日本等亚洲经济大国,是中国对外贸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青岛港拥有优良的港口设施和先进的物流系统,能够处理大量货物并提供高效的服务。
总结:中国主要港口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中国外贸的重要枢纽和经济发展的支柱。
这些港口不仅地理位置优越,紧邻中国内陆地区和其他亚洲经济大国,也拥有先进的港口设施和高效的物流系统。
港口规划与布置港口规划与布置港口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为货物流通、连接陆上与海上交通、促进贸易以及其他经济活动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港口规划与布置是港口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在合理规划和科学建设的情况下,更好地依托港口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
一、港口规划的定义港口规划是为保障港口安全、经济运行顺畅、流程高效实现各项任务,对港口开发和运营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评估和预测的过程。
港口规划通常包括港口规划、港口建设、港口管理等方面,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
港口规划主要着眼点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其对于实现港口持续、高效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港口规划需要结合国家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制定适合的布局和管理方案。
港口规划涉及的方面包括范围和类型,设施与设备、维护保养、能源消耗等方面。
港口规划的准确性和预测性,将直接关系到为国家经济作出贡献的能力。
二、港口规划的特点港口规划具有以下特点:1. 港口规划的长期性,其规划目标、布局设计和建设规划需要具有稳定性和长性;2. 港口规划的全局性,其布置范围不仅需要考虑单个港口的发展,更需要与整个国家大区域的发展相整合;3. 港口规划的立体化,其不仅涉及到港口本体建设规划,更需要考虑到其在物流与交通等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为了保障港口规划的实现和长期稳定,需要在规划过程中着重考虑现实政治、经济和市场环境,研究投资需求和建设过程中的技术问题,考虑可持续性发展,确保港口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三、港口规划的布置港口规划的布置是包含多个重要环节的。
下面将重点分析港口规划布置的几个环节:1.港口规划的选择与界定港口规划的选择与界定是制定港口规划的基础。
为了制定科学的港口规划,必须先发现或界定一个最优的港口选址点。
在港口选址确定后,应准备港口规划的特殊地图,该地图通常包括相关的水文、地形、地质、海水流量、海岸线、码头等特殊线路和地区以及任何其他相关信息,从而有助于确切指导港口规划的设计和开发。
2.港口规划的需求与评价根据需求和评价来确定港口将用于什么类型的货物(产业结构)及其运输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步骤。
港口与城市发展的协调策略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中,港口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贸易门户,对于城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港口的繁荣能够带动城市的经济增长、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城市的竞争力,而城市的发展也为港口提供了坚实的依托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此,探讨港口与城市发展的协调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港口与城市的相互关系是复杂而紧密的。
港口的发展为城市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
首先,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大,能够促进贸易的繁荣,吸引众多企业在港口周边设立物流中心、加工厂等,从而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其次,港口相关产业的发展会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如运输、仓储、配送等,进一步推动城市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此外,港口的发展还能够吸引外资,促进技术交流与创新,提升城市的整体经济实力。
然而,港口的发展也可能给城市带来一些挑战。
例如,港口的货物运输可能导致交通拥堵,增加城市的环境压力。
大量的货物装卸和存储可能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影响城市的规划和发展。
此外,港口的运营还可能带来噪音污染、安全隐患等问题。
为了实现港口与城市的协调发展,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策略。
在规划方面,要将港口的规划纳入城市的总体发展规划之中。
综合考虑城市的人口分布、产业布局、交通网络等因素,合理确定港口的位置、规模和功能分区。
通过科学的规划,实现港口与城市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减少相互之间的冲突和干扰。
在产业协同方面,要加强港口与城市产业的互动与融合。
推动港口相关产业与城市的制造业、服务业等协同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例如,鼓励港口企业与城市的制造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原材料和产品的高效运输和配送。
同时,发展港口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高端服务业,提升港口的综合服务能力和城市的产业层次。
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协调发展的关键。
加大对港口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完善的交通网络,包括公路、铁路、水路等,提高货物运输的效率和便捷性。
同时,加强港口的能源供应、通信设施、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港口的正常运营和可持续发展。
港口集疏运系统的优化设计港口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物流枢纽,承担着进出口贸易货物的集散、中转与运输任务。
港口集疏运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对于保证货物的高效流通以及港口的竞争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港口集疏运系统的优化设计,从港口的布局规划、设施建设和物流管理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港口布局规划港口布局规划是港口集疏运系统设计的基础。
一个科学合理的港口布局能够提高港口的吞吐能力和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在港口布局规划中,需要考虑港口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交通条件以及对周边城市的影响等因素。
对于地理位置而言,港口应该尽量选择在水深、地势平坦的地区,以方便大型货船的进出。
同时,港口需要考虑到大陆与海洋的连接情况,选择适合的水域进行建设。
在自然环境方面,港口布局需要考虑水域潮汐、水质、风力等因素。
港口的布局应该合理利用自然条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保证港口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交通条件也是港口布局规划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港口的距离陆地交通干线的远近,以及与现有的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网络的连接情况,都会影响港口集疏运系统的效率。
最后,港口布局还需考虑对周边城市的影响。
港口应该避免对周边城市的交通、环境等方面造成过大的压力,尽量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保证港口与城市的和谐发展。
二、港口设施建设港口设施建设是港口集疏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化港口设施建设能够提高港口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首先,港口需要相应的码头和泊位。
码头和泊位的设计应该考虑到不同类型的货船和集装箱船等各类船只的装卸需求,并保证船只的安全进出港。
此外,港口还需要配备起重机、运输机械等设备,以提高货物装卸的效率。
设施的选型和配置要根据港口的吞吐量和货物类型进行合理安排。
另外,港口设施建设还需要考虑到货物的仓储和保管需求。
港口应该建设合适的货物仓库、堆场,保证货物的存放和保护。
三、物流管理物流管理是港口集疏运系统中的核心环节,对于提高港口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至关重要。
港口码头设施的港口城市化与空间规划港口城市化是指通过港口发展和建设,推动港口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提升港口城市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
港口城市化与空间规划密切相关,有效的空间规划能够合理布局港口设施,提高港口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能力。
在港口码头设施的开发与建设过程中,港口城市化和空间规划应兼顾多方面的需求。
首先,港口城市化与空间规划应注重港口安全。
港口是国际贸易的重要节点,港口城市化需要确保港口的安全可持续发展。
空间规划应合理划定港口区域和非港口区域,避免港口设施与居民、工厂等敏感区域的重叠。
同时,港口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应符合安全标准,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确保港口码头设施不会对环境和周边居民造成安全隐患。
其次,港口城市化必须兼顾环境保护。
港口城市化进程中,空间规划应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港口区域的规划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划定港口建设用地和保护用地。
在港口设施建设和运营阶段,应采取环保措施,减少对周边水体、大气和土壤的污染。
同时,港口城市化也需要注重港口城市的景观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港口城市的品质和吸引力。
再次,港口城市化与空间规划需注重港口经济发展。
港口是贸易的重要枢纽,空间规划应注重港口设施的布局和配套设施的建设,提高港口的运营效率。
合理规划码头的位置和港口功能区的划分,能够促进货物的快速装卸和贸易的顺利进行。
此外,港口城市化还应注重港口的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发展港口相关产业,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
此外,港口城市化与空间规划需关注社会需求。
港口设施的建设应考虑周边居民的需求并提供良好的服务设施。
例如,在港口城市中可规划建设住宅区、商业中心、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港口城市化还需重视社会文化建设,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和建设文化场馆,增加居民的文化娱乐选择。
最后,港口城市化与空间规划需注重区域协调发展。
在港口城市化进程中,空间规划应考虑港口与周边城市的协调发展。
合理规划港口的规模和功能,避免过度拥挤和资源浪费。
0107.港口产业园空间布局规划研究陈剑摘要:本次规划研究以张家湾港口产业园为例,立足临港优势出发,分析港口、城市、产业园之间的关系,借鉴国内外相关案例,探索适合港口产业园的空间发展模式。
关键词:港口、产业园、空间布局Abstract:This paper, take Zhangjiawan port industrial park for example, planning for a new model of spatial layout about port industrial park, which depends on the superiority of the major port and its surrounding regio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port, city, industrial park, and with reference to case studying of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Key words:Port; Industrial Park; Spatial layout;1.项目概况1.1.规划背景2008年5月,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突破狭隘的区域概念,建设武汉新港,将其作为实施湖北中部崛起发展战略,推动武汉城市圈建设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要突破口。
武汉新港提出“一区、两港、五城、十二园”的空间结构,张家湾港口产业园(以下简称园区)即“十二园”中的一园。
黄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武汉新港黄冈港区项目建设,成立了港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2011年编制完成《武汉新港黄州张家湾港口产业园总体规划(2011-2030)》。
1.2.现状概况园区处于武汉城市圈东部沿江经济带上,位于黄冈城区东南部,长江北岸,隔江与鄂州相望,是黄冈城区组成部分之一,规划用地面积17.01平方公里。
地理教学案例:港口建设的轴心布局与优化一、前言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港口建设成为各国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港口作为物流的交通枢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合理地规划布局、优化港口的建设,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本文将以中国港口建设为例,探讨港口建设的轴心布局与优化。
二、港口建设的轴心布局轴心布局是一种基于城市规划学的理论,它将城市规划的中心轴线及其周边地区定义为城市的核心区域,是城市最有活力的地带。
将此理论引入港口建设中,港口的中心轴线及其周边地区也应该被视为港口的核心区域,是港口最重要的区域。
在港口的轴心布局中,应当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货源地与市场需求分析货源地与市场需求分析是港口轴心布局的重要依据。
港口的进出口贸易和物流过程中,需要考虑产品种类、数量和市场需求等因素。
货源地与市场需求的分析能够为港口轴心布局提供科学的数据基础。
2.地形与交通条件港口的轴心布局还应当考虑地形因素和交通条件。
选址应当考虑到地形的特点、交通设施的状况、道路的通顺情况等因素,还应当考虑到河流、海洋等水路交通条件。
3.生态环境港口建设应当遵循生态环境保护原则,考虑到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这样可以保证港口的管理和经济效益的长期稳定。
4.文化历史因素当地文化历史也应当被充分考虑,确保港口在建设过程中能够与当地的文化和历史相吻合,使港口更能够与当地的社会和谐相处。
以上几个因素都是决定港口建设的轴心布局的重要因素,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制定出科学严谨的轴心布局方案。
三、港口建设的优化港口建设的优化是指港口建设后,通过优化管理等手段,提高港口的承载能力和经济效益的过程。
优化港口建设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1.设施建设的优化港口设施建设的优化是提高港口承载能力的重要手段,主要是要对原有设施进行优化改造、拓宽深化港口航道,提高码头的装卸效率等。
同时配套设施的建设与进口通关等手续上的优化处理,能够大大提高整个港口的经营效益。
上半年重庆省都市规划实务:港口在都市中旳布置试题一、单选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旳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1、下列选项中,控制性具体规划旳基本特性涉及。
A:纵向综合性旳规划控制汇总B:拟定地下空间开发运用旳具体规定C:通过实际调查控制并贯彻规划意图D:具有法律效应和立法空间E:综合治理2、与都市总体规划作为宏观层次旳规划相相应,具体规划重要针对。
A:用地旳性质、建筑量及有关环境、交通、绿化、空间、建筑形体等旳控制规定,通过立法实现对用地建设旳规划控制,并为土地有偿使用提供了根据B:已批准旳控制性具体规划及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旳规划条件,对所在地块旳建设提出具体旳安排和设计,用以指引建筑设计和各项工程施工设计C:都市中某一地区、街区等局部范畴中旳将来发展建设,从土地使用、房屋建筑、道路交通、绿化与开敞空间以及基本设施等方面做出统一旳安排D:规划旳科学性和管理旳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及与权威性相容旳灵活性,使规划管理人员在规划实行管理中有章可循、有理可争、有法可依,以“法治”取代“人治”E:综合治理3、下列对土地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中旳作用重要体现,论述错误旳是。
A:生产功能B:经济功能C:生态功能D:承载功能E:综合治理4、城乡体系旳前工业化阶段旳特性不涉及。
A:规模小B:职能单一C:集聚D:低水平均衡分布E:综合治理5、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内所具有旳质量称为。
A:密度B:堆积密度C:干密度D:体现密度E:经济政策6、假如仅仅从城乡规划体系来看,对都市设计旳贯彻手段,下列论述错误旳是。
A:通过规划设计条件、设计导则B:通过设计方案、政策或导则指引下一层次旳城乡规划或都市设计编制C:方案评审直接指引具体旳建设工程D:都市设计旳实行还应当涉及评价制度、公众监督制度、财政税收保障制度E:综合治理7、都市噪声中旳具有突发性、冲击性、不连续性等特点,也特别容易引起人们旳烦恼。
港口在城市中的规划布局特点:港口规划是根据港口远景可获吞吐量的规模而确定的港口水域、陆域以及营运条件等规划。
一般需要在流域航运或海运规划的基础上进行。
港口在城市中的位置:港址选择是应从港口和城市两方面考虑。
从港口角度必须考虑的因素有:一自然条件:包括水深、冲淤、风浪、潮汐、地质、地貌等。
二技术条件:按港口规模、性质的要求,分析设计与施工技术上的可行性。
三经济性分析:比较投资,运营费用的经济合理性,近远期的效益如何结合等。
港址选择的指导思想是从城市的全局出发,合理地安排好港、城关系:一港址与其他岸线使用的单位的关系协调,如港口、工业、生活等岸线的全面安排。
二港口与城市位置关系的协调,如与港口工业等地区的关系。
三港口的集疏运组织条件,如港口出入航道的距离。
四有关城市总体布局的其他因素。
如环境影响和保护。
港口作业区的布置应满足如下原则:一客运码头要接近城市中心地区,使游客有方面的交通条件。
二件杂货作业区一般应设在离城市较近,具有深水和中等水的岸线段,以适于件杂货船舶停泊以及有关业务部门联系。
三集装箱码头宜邻近件杂货区,要求有较大水深和较大的陆域面积。
四为当地服务的作业区应尽量接近城市仓库区,与生产加工、生活消费地点保持短捷的运输距离。
五散货作业区应布置在城市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位置,防止对城市生活居住区污染。
六油码头对水深要求高,设独立的储存系统,有严格的防火和防止油污染水域的要求。
七木材作业区要有宽广水域。
八在国际贸易港口城市中,涉外区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港口的用地功能布局:保证临水生产用地、港区、生活居住用地各有岸线;对外交通用地与各组成部分联系方便;生活居住用地与生产用地长边相邻;城市交通组织区分生活性与交通性,分别组成各自的网络。
仓库用地按其类型分别接近其服务对象。
BRT。
公共交通优先。
(分析,策略)BRT(Bus Rapid Transit)“巴士快速公交系统”。
BRT利用改良型的公交车辆运营在公交专用道上,在道路时空分配上给于适当的优先权,兼具轨道交通容量大,速度快和常规公交灵活方便特性的一种新型公共交通方式。
公共交通优先:政府部门在综合交通政策上确立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地位,在规划建设上确立公共交通优先安排顺序;在资金投入、财政税收上确立公共交通优先的倾斜做法;在道路通行权上确立公共交通优先的权利。
一般来说,公共交通优先战略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对公共交通的扶持;二是对其他方式(主要是小汽车)的限制。
对公共交通的扶持是公交优先战略的主要方面,包括:一是经济上对公交的扶持,在财政、税收等方面向公交倾斜;二是道路使用与管理上对公交的优先;三是城市规划上对公交场站用地,特别是道路规划上对公交行驶、设站、换乘等方面的优先考虑。
对低效交通方式的限制是公交优先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购置限制。
使用限制。
城市中心或拥挤地区停车限制等。
此外还有限制加引导的措施。
《雅典宪章》即国际建筑协会在雅典会议上制定的一份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城市规划大纲”。
它集中反映了当时“新建筑”学派,特别是柯比西埃的观点。
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成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息与交通四大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
并认为:居住问题为人口密度过大、缺乏空地及绿化、生活环境质量差、公共设施少且分布不合理等。
工作问题是由于工作地点在城市中无计划的布置,远离居住区,从而造成过分拥挤而集中的人流交通。
游息问题是大城市缺乏空地、城市绿地面积少且位置大多偏于郊区。
针对交通恶化问题,靠局部的放宽改进道路并不能解决问题,须从整个道路系统的规划入手,考虑适应机动交通发展的全新道路系统。
《宪章》最尾突出的内容就是提出城市功能分区,对以后城市规划的发展影响最尾深远。
但回避了城市社会中的阶级矛盾问题,仅集中在形态层面,所以很难完全实现其理论。
《马丘比丘宪章》(城市规划设计原理的总结)申明《雅典宪章》仍然是这个时代的一项基本文件,它提出的一些原理至今依然有效;首先强调了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对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并将理解和贯彻这一关系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提出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要求“城市规划师和政策制定人必须把城市看作为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的一个结构体系。
“;不仅承认公众参与对城市规划的极端重要性,而且进一步地推进其发展。
城市功能与结构:功能是一种活力的表示,也可以理解为活动的过程。
城市是由多种复杂系统所构成的有机体,城市功能是城市存在的本质特征,是城市系统对外部环境的作用和秩序。
城市结构是城市功能活动的内在联系,是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及空间各组成部分的高度概括,是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抽象写照。
城市功能和结构是紧密相关的。
马丘比丘宪章指出“城市规划必须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反映出城市及其周围区域之间基本动态的统一性,并且要明确邻里和邻里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以及其中城市结构单元之间的功能关系“城市功能变化是结构变化的先导,通常它决定结构的变异和重组。
城市的功能和目的缔造了城市的结构,但城市的结构却较这些功能和目的更为经久。
城市结构的调整必然促使城市功能的转换,两者相互促进,推动城市的发展。
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1)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关系密切:两者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
对特定地域的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只是在地域范围的大小和规划内容的重点与深度不同。
(2)区域规划市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与区域是“点”与“面”的关系,一个城市总是和它对应的一定区域范围相联系。
不同的是,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必然有其相应地域中心。
从普遍意义上说,区域的经济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也会促进地区的发展。
(3)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相互配合、协同进行:区域规划把建设项目落实到具体地点,制定出产业布局规划方案;分析和预测区域内城镇人口增长趋势,规划城镇人口分布,并根据区内各城镇的不同条件,大致确定各城镇的性质、规模、用地发展方向和城镇之间的合理分工与联系。
城市规划进一步细化和落实区域规划的规定和预测等工作。
如对新建项目的选址和扩建项目的用地安排,就有待城市规划进一步落实;城市规划中的交通、动力、供排水等基础设施骨干工程的布局应与区域规划的布局骨架相互衔接协调;有时在城市规划具体落实过程中也可能需要对区域规划做某些必要的调整和补充。
中国传统园林(特别明清时期)的特点:发展大致经历了:汉以前为帝王皇族苑囿为主体的思想;魏晋南北朝奠定了山水园的基础;唐代风景园林全面发展;两宋时造园风气遍及地方城市,影响广泛;明清时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均达盛期。
我国自然式园林的发展表现为四个方面:理景的普及化、园林的功能生活化,枣园要素密集化,造园手法精致化。
代表性园林:皇家苑囿: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北京颐和园;私家园林:无锡的寄畅园,苏州的拙政园。
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基本设计原则和手法:园林布局:主题多样,隔而不塞,欲扬先抑,尺度得当,移步换景。
水面处理:空虚、实景相结合,聚分有别;叠山置石:可看、可游、可居,用石得当;建筑营构:活泼、玲珑、空透、典雅。
如:苏州拙政园、留园、网狮园、狮子林并称苏州四大园林。
有名的城市规划师: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概念: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的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设想:“明天城市“规划的中心思想是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成新的城市概念,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
”光辉城市“对他以前城市规划方案的进一步深化。
赖特:广亩城。
《消失的城市》:未来的城市应当是无处不在又无处所在的。
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阐述对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进行调整的理论。
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被所有学者毫不夸张地当作当时规划界的一次大地震。
邻里单位:首先由美国社会学家佩里提出的,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住宅区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为方格状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
包括6个要点:根据学校确定邻里的规模;过境交通大道布置在四周形成边界;邻里公共空间;邻里中央位置布置公共设施;交通枢纽地带集中布置邻里商业服务;不与外部衔接的内部道路系统。
混合用地:混合用地指将不同类型的土地用途结合在一起,包括住宅、商业、社团、娱乐等。
城市建筑综合体:又称综合性建筑或复合型建筑,城市的地标物业,城市的标志,推动城市发展的财富核心源泉。
是将城市中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功能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裨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复杂而统一的综合体。
道路网密度:城市道路网密度以km/km2表示。
依道路网内的道路中心线计算其长度,依道路网所服务的用地范围计算其面积。
(城市道路总长度/城市用地总面积)恰当的干道网密度为2~3 km/km2。
城市公共空间:狭义: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
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等。
广义: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
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
城市规划中居住用地的布局特点:居住用地的选择关系到城市的功能布局,居民的生活质量与环境质量:一选择自然环境优良的地区,有着适于建筑的地形与工程地质条件,避免易受洪水、地震灾害,和滑坡、沼泽等不良条件的地区。
二居住用地的选择应与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及其就业区与商业区中心等功能地域,协调相对关系。
三居住用地选择要十分注重用地自身及用地周边的环境污染影响。
四居住用地选择应有适宜的规模与用地形状。
五在城市外围选择居住区,要考虑现有城区的功能结构关系,利用旧城设施,有利于密切新区与旧区的关系。
居住地的规划布置:规划的原则:一居住用地规划要作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组成部分,协调与整合城市总体功能,空间与环境关系。
二居住用地的规划组织要尊重地方文化脉络及居住生活方式,体现生活的秩序与效能,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三居住用地规划,要重视居住地域同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系统的关系,使居民更多地接近自然。
四居住用地规划要遵循相关的用地与环境等的规范与标准,在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的前提下,确定建筑的容量、用地指标,提高土地的效用,保证环境质量。
五作为定居基地,具有地域社会即社区的性质,居住用地规划要为营造安定、健康、和谐的社区环境,提供空间与设施支持。
居住用地分布:一集中布置。
二分散布置。
三轴向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