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培养方案
- 格式:pdf
- 大小:216.63 KB
- 文档页数:1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精选五篇]第一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双学位、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科门类:工学二级类:电气信息类工学)(专业代码:080605)(英文名称:Computer Science and T echnology)一、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及应用知识,基本具备本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实践技能,并具备良好外语运用能力,能在信息产业等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教学、研究和系统开发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研究与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3.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基本能力;4.了解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法规;5.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动态;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招生专业范围已完成了本科第一学年学习任务的理工科学生。
四、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五、主要课程计算机引论、C++语言、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与系统结构、数据结构、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及应用、.NET开发基础、.NET实例开发、Linux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等。
六、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C/C++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实训、毕业设计。
七、课程体系及学时学分比例:1.计划教学总学分:210学分,其中:必修课:92.5学分;自修课:47学分;学分互认:70.5学分。
八、本科双学位、双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进程表。
见附表。
2012 年5月第二篇:2013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2013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培养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俱佳,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全球化视野,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及其相关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领导人才。
综合课程设计大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开课单位: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开课学期:第3学年秋季学期学分:3学分学时:48学时(3周)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307)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意义本课程设计是学生应用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针对专业特点进行研究和设计开发的大型课程设计,是培养与提高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课程设计达到以下目的:1、学会检索资料的方法。
2、了解项目开发流程,具备初步的项目开发能力。
3、掌握利用某种开发工具和技术,实现具有一定功能的完整系统。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课程设计内容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项。
(1)基于C51单片机的应用系统开发。
(2)C/C++应用系统开发。
(3)基于Linux下的应用软件开发。
三、课程设计的方式集中指导与分散指导相结合。
1、集中指导指导老师进行任务讲解和技术演示,布置任务,检查工作进度。
2、分散指导学生在实验室、计算机房等进行设计、编程和调试,教师随时解答学生课程设计中的问题。
四、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1、严格遵守课程设计的管理规范和组织纪律。
2、课程设计完成后,需要提交的材料如下:(1)所有应用程序的开发文档,包括:需求分析文档、概要设计文档、详细设计文档、综合测试文档。
(提示:按照软件工程的规范文档格式进行编写)(2)程序源代码(包含规范注释)。
(3)使用说明书和技术说明书。
(4)心得体会。
(5)答辩PPT(利用各种多媒体元素,美观大方)。
(6)光盘一张。
包括上述所有文档的电子稿、程序源代码、素材和作品等。
(提示:光盘内容要分类按不同目录存放)3、答辩,重点查看文档的规范性、程序代码以及代码运行的正确性。
五、课程设计成绩的评定1、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评定成绩。
2、成绩评定依据:考勤20%;答辩40%;提交的材料4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专升本)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业能力;具有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和网络管理等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能从事软件研发及应用、软件项目管理、能进行网络组建、网络管理及维护等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是一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宽口径专业。
本专业学生重点学习计算机软件、硬件及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知识。
因此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如下能力:1.具备较好的基本个人素质;2.具备较强的人际协调和团队合作开发能力;3.具有较强的语言(英语和汉语)应用能力和实用文档写作能力;4.具备较扎实的计算机理论基础和较强的计算机逻辑理论思维能力;5.具备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行业数据库软件设计的能力;6.掌握软件工程基本概念,项目管理基本知识,具有一般软件项目分析、分解、模型构建能力;7.熟练掌握一门可视化开发工具,对数据库开发技术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有深刻的认识,具备较强的开发及应用能力;8.具备一定的软件企业运作与管理能力;9.掌握网络技术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组网能力,较强的网络管理及维护能力,能进行网络软件开发,网络安全管理;10.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业意识,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新技术应用的前沿和发展动态。
三、主干学科、主要课程和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主要课程: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软件工程、基于.NET的开发技术、基于三层架构系统开发、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交换及路由技术、网络安全与管理、网络工程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1.软件开发方向:小型数据库开发、.net程序开发、产品级软件系统开发、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
2.网络数据库方向:小型数据库开发、.net程序开发、网络工程实训、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所必须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软件开发、网络管理、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能力,具备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技能的高素质计算机教学师资;兼顾培养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具有创新意识和良好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和适应更高层次学习的研究人才。
(二)培养规格1.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改革意识和艰苦创业、勇于进取、敬业乐道的精神;热爱本专业,具有诚信意识和团队精神。
2.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了解学科前沿,接受初步的科学研究训练,掌握教育学科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并能创新性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从事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能力;熟悉教育法规、中学课程标准,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3.达到相关教师普通话等级水平的任职要求,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人际协调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熟练的教师职业技能,具备班级管理的知识和技能,有较高的心理辅导能力。
4.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5.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身心素质,掌握体育运动的基础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和美学修养。
二、学制和修业年限标准学制四年。
修业年限3-6年。
三、毕业要求思想政治合格,在规定的年限内修完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170学分,(必修课程 137 学分,选修课程33学分),方能毕业。
四、授予学位要求取得毕业资格,并符合学校规定的授予学士学位的条件,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五、学分分配表六、课程设置表(一)通识课程(38学分)1.通识必修课程(31学分)2.通识选修课程( 7学分,学生至少选修7学分)(二)学科基础课程(必修:23学分)(三)专业主干课程(必修:36 学分)(四)专业方向课程(选修:22 学分)(五)独立实践教学环节(必修:31 学分;选修≤5学分)(六)教师教育课程(课程学习20学分,其中必修16学分,选修4学分)七、关于本培养方案的其他说明1、学生在第2学期要求通过计算机二级(C语言)考试,其成绩作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Ⅰ(C)”课程成绩。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先进计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先进计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先进计算)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变得日益重要。
这个领域无疑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快速发展的领域。
人才培养方案不仅需要关注基础知识的传授,更需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培养。
接下来,我将深入探讨这一主题,探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先进计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深度和广度。
1. 前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先进计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指根据行业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系统设计和实施相关课程和实践环节,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全面发展的个性品质,具备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2. 基础知识的传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先进计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
这包括计算机原理、数据结构、算法、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基础课程的教学。
通过扎实的基础课程学习,学生可以建立起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整体认识和理解,为后续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除了基础知识的传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先进计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加一些创新课程,如计算机科学前沿技术、人工智能应用等,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新的领域。
实践环节的设置也至关重要,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实习和参赛等活动,让他们在实际中学以致用,提升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国际化竞争力的培养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先进计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可以通过增加国际课程、引进外国名师、组织海外交流等方式,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5. 个人观点和总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先进计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以全面、深化和创新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国际化竞争力,培养学生成为具备全面发展个性品质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课程设置
1.1核心课程
基础类:计算机原理与系统结构、操作系统、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
原理、编译原理、计算机网络原理、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与算法、计
算机组成原理
前沿理论:软件工程、数据挖掘、网络安全、移动互联网、图像处理、数据库信息检索
综合实践:计算机应用程序设计、计算机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多
媒体实验、虚拟仿真实验、以及专业的实践综合课程
1.2必修课程
科学研究方法论、计算机技术、论文撰写及论文报告、入门英语、计
算与科学计算、编程环境、资源管理
1.3选修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软件工程实践、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计算机
网络、移动应用开发、智能系统与应用、大数据技术及应用、人工智能与
模式识别、云计算等
二、实践培养
2.1计算机应用实践
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创新竞赛、网站应用程序开发实践、多媒体实践、
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实践、网络技术实践
2.2科研实践
学生可以参与的科研活动包括:科研项目、比赛项目、或者参与学术论文撰写等
2.3实习实践
学生可以选择实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摘要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重要的科学技术学科,它贯穿于社会信
息的重要支撑,其发展在不断走向深入中。
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
特殊性,本文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背景,论述了加强师资和就业培养,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的科研研究,以及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等方面,构建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
文章最后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资培养;就业培养;教学方法;科研
研究
Abstract
一、师资培养
1、招聘和培养高水平师资力量。
积极引进具有深厚学术造诣的、具
有良好专业素养的优秀师资力量,既让师资团队素质更优,也能满足企业
实习和毕业实践的需求。
2、定期举办专业讲座,邀请行业大咖或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开讲,为本专业的师资培养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视野,也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
3、强化继续教育,不断更新教师学术视野,增强教师专业能力和教
学水平。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901)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需要,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系统知识、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毕业后能够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级和应用级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格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扎实的数学和物理等自然科学理论知识,基本掌握汉语,能够较顺利阅读本专业的中文书刊、具有听、说、读、写、译的技能;2、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计算机软硬件分析与设计、应用系统开发、网络与信息系统管理等基础理论知识,并具有一定的软件工程方面的科学知识。
3、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趋势。
4、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组织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够从事计算机系统设计、研发与制造、运行调度和管理能力。
5、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毕业要求及学时、学分分配四、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及进程第一学年第二学年Undergraduate Program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Major Code: 080901)I. Cultivation ObjectivesThe objectives of the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are to prepare students with systematic knowledge,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and practical skills in this area,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petroleum industry. The graduates, cultivated to be high-quality engineering talent, will be able to participate in scientific research,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eaching or management in areas related to computer software or computer architecture from system to application level. II.RequirementsGraduates should acquire the following knowledge and skills:1. Graduates should have a solid foundation in science such as math and physics, a basic Chinese level, being able to read Chinese journal in their major and basic skills in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and translating.2. Graduates should grasp prerequisite knowledge on computer hardware and software analysis and design, applic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networking and information system management as well as basic knowledge of petroleum and petrochemical engineering.3. Graduates should gai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related to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hould be aware of state-of-the-art of in this area.4. Graduates should have strong ability to work and to adapt, abilities in real work such as scientific research,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as well as skills in computer system design, R&D,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5. Graduates should master basic methods of searching for literature, capable of self-learning, self-improvement and self-development.III.Graduation Requirements and Allocation of Course Hours and CreditsIV.Course Configuration, Teaching Programme and ScheduleThe First Academic Year日期:教务处长意见(签字):日期:主管校长意见(签字):日期:。
新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简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新兴的学科,是计算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社会发展所迫切需要的重要人才培养的专业,也是当今计算机与信息技术领域中极具前景的学科及学科群之一
本专业的培养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良好科学精神,能在计算机技术应用领域发挥创新、学术研究和教学等方面的高级技术指导和执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专业特色
1、传统基础课:本专业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因此结构课程设置强调理论基础,课程设置以系统软件、计算机结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分析等基础课程为主,以熟悉计算机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应用技术为基础。
2、深入课程:为更好的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课程设置添加了计算机视觉、智能算法、数据库系统、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相关课程,以深入了解计算机技术应用及新技术的发展情况。
3、实践课:该专业的实践课程设置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计算机实际应用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在未来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培养要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重庆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重庆市重点学科。
本学科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备独立进行有关理论研究的能力或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高级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现有3个二级学科:计算机系统结构(081201),计算机软件与理论(081202),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
本学科拥有一支具有深厚专业理论基础、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和较强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学术梯队结构合理,优势突出。
已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重庆市高等学校特色学科专业群1个,重庆市特色专业1个,重庆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1个,重庆市优秀教学团队3个,重庆市市级课程10门。
建成3个省部级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7个校级研究基地;与政府和企业联办产学研基地8个。
本学科致力于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理论知识、技术和方法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来促进学科发展。
特别是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软件服务、图形图像处理与分析、物联网技术、信息安全等领域,完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研究成果。
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基金、重庆市重大科技攻关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0余项,横向项目10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16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出版专著、教材50余部。
一、培养目标1.熟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作风。
2.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从事计算机及其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应用开发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分析与解决本专业相关的工程技术问题。
3.掌握一门外国语言,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能力,并能熟练阅读外文专业文献资料,具备应用外语撰写学术论文的初步能力。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605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在机关、学校、科研院(所)、金融证券、邮电通讯、厂矿企业等单位,从事教学、计算机应用软件研制开发、计算机管理、计算机信息处理、科学计算及工程计算方法研究和应用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计算机系统设计和应用开发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掌握计算机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3.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能力;4.具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及应用前景;5.具有一定的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6.能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文献。
三、主干学科及相关学科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学科: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四、主干课程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电路、离散数学、计算方法、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接口技术、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操作系统、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概论、网络程序设计等。
五、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共40周,其中包括:军事训练、劳动、两课实践、社会实践、计算机基础训练教学实习、应用软件教学实习、电子工艺、工程训练、计算机组装与测试、生产实习、接口技术课程设计、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课程设计、创新与创业技能培养、毕业论文(设计)和公益劳动等。
六、学分分配比例注:学分比例=额定学分/160七、学制四年八、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九、毕业条件毕业额定学分160(课内)+8(课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一、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专业代码:080901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二、培养目标及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开发和应用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格1.德育方面热爱祖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全局观念、法治观念和吃苦精神、奉献精神、团队精神,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
2.智育方面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计算机研究与应用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掌握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与计算机有关的法规;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具有从事计算机教学与教学研究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及基本软硬件操作技术和软件开发能力;(2)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文献检索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3)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4)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5)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具有从事计算机教学及教学研究的能力,熟悉教育法规,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具有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3.体育、美育及其他方面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掌握体育运动的基础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备一定的艺术审美修养。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执行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5-2018级学生适用四年制本科生一、类别或专业名称计算机类1、大类名称:0809计算机类(归属08工学门类)2、大类简介:计算机大类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等4个专业,将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各种IT企业、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事业、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各类软件开发、计算机教学、研究和应用的高级技术人。
计算机大类归属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建设有嵌入式系统及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及应用、计算机图像图形处理、计算智能及应用和模式识别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与企业和政府机构合作共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4个,完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社会效益突出的研究成果。
本大类经国家批准于199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5年成功申报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点,2009年获批工程硕士(计算机技术领域)授权点,2010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评国家级特色专业,2011年获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获批重庆市“十二五”重点学科。
目前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校优势专业1个(软件工程),重庆市教学团队3个、重庆市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重庆市视频公开课1门、重庆市研究生优质课程2门,承担了重庆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多项省部级以上教学质量工程项目。
二、专业及专业方向介绍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代码:080901)本专业目前是国家级特色专业,也是重庆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
师资结构合理,工程背景强,拥有重庆市教学团队1个。
本专业把系统能力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培养学生在掌握计算系统基本原理基础上,掌握计算系统内部各软件、硬件部分的关联关系与逻辑层次,了解计算系统呈现的外部特性以及与人和物理世界的交互模式,开发构建以计算技术为核心的应用系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升本)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科学素养,较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实践能力强,能运用所学知识从事相关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基本规格1.掌握概率与统计、线性代数等本专业所需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2.较为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分析能力;3.具有合作共事、协同工作意识,能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应用系统开发,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4.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英)文杂志、书刊,具有查阅中外(英)文科技文献的能力;5.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心理素质和一定的美学修养。
三、培养模式采用“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
充分体现“厚基础、重素质、强能力”的培养要求,由公共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构成,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结构与设置(一)课程结构表1 课程结构及学分统计表(二)课程设置说明1.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旨在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与表达能力。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政治理论类、德育类、体育类、人文类、科学类、专项类(包括大学外语、大学计算机基础、军事学等),分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程包括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和教育类。
通识教育课程由学校统一规划设计和评估。
2.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是为反映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而设置的课程,其设置应依据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所列主要课程,并适当兼顾我校实际情况。
专业核心课程均属必修。
3.专业拓展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主要体现专业发展的基本趋势,集中反映专业的特点与优势,体现一定的灵活性,努力追踪学科前沿并体现实际的应用前景。
本专业根据自身实际条件设置专业拓展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发展能力、就业适应能力为目标,给学生充分的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能力进行选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