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中国
- 格式:doc
- 大小:355.50 KB
- 文档页数:5
《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分析摘要:《西游记》中的女神、女人、女妖构成了一组独特的女性形象。
她们正好对应了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中女性人格的超我、自我和本我。
构成了别具一格的女性世界。
关键词:《西游记》女性形象弗洛伊德人格结构作为一部伟大的超现实主义小说,《西游记》中形象鲜明的唐僧师徒四人自然让人印象深刻,但如果少了女性的辅助作用,作品定会逊色不少。
不管是女菩萨、女妖怪还是普通的女人,她们都以极富人性化的特征在作者笔下熠熠生辉。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 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是精神结构中最古老的生命核心,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察觉。
“本我像一只沸腾的大锅,里面充满着能量和精力,没有组织、没有统一意志、没有思维逻辑、更没有道德标准。
”自我,其德文原意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
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一方面,它要趋利避害,学会改造环境,防止外部世界消灭自我的威胁;另一方面,它又要控制本能,根据具体条件决定是否满足本能的愿望,防止内部世界的过高要求,以求得自身的生存。
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超我, 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 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 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 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 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在《西游记》中,女神、女人和女妖分别代表着“超我”“自我”和“本我”,构成了小说具有人格化特征的女性形象系列。
一、女神:完美的超我《西游记》中塑造了很多女神形象,观世音菩萨、嫦娥仙子、普贤、文殊、王母娘娘等等。
她们通常无欲无求,善良可亲,危急时刻解救唐僧师徒于水火。
作者将这些女神的形象塑造得完美高大,将其作为自己意识中女性人格道德的典范树立起来,代表了作者所认为的女性人格意识中的超我形象。
思想能够超越空间和时间。
奥地利著名医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虽然一生从未来过中国,但是他的精神分析学说却于他的生前到达了中国,在身后仍然持续地影响着中国的学术和文学。
考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中国的传入过程和之后的境遇,可以看到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的曲折和复杂,这对于我们是不无启发意义的。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传入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说在其名声鼎盛时期传入中国。
1914年5月,当时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刊登了《梦之研究》一文,指出“梦的问题,其首先研究者,为福留特博士,Dr.Sig-mundFreud”,并对《梦的解析》做了介绍。
1919年,在美国攻读心理学和生理学的汪敬熙在《新潮》第2卷第4期撰文介绍了1919年7月英国伦敦大学的六位心理学家关于弗洛伊德的本能和无意识理论的大辩论。
接着在《新潮》第2卷第5期上发表了题为《心理学之最近的趋势》的文章,肯定了精神分析治疗战时精神病的经验,指出了精神分析学说对心理学的重大影响。
1920年,《时事新报》主编张东荪发表《论精神分析》,介绍弗洛伊德与布雷尔(JosefBreuer,1842-1925)共同研究的安娜O的病例和“谈话疗法”,介绍了意识、前意识、无意识等精神分析学说特有的概念,对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和人格理论做了简要的介绍。
1921年,朱光潜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福鲁德的隐意识与心理分析》一文,对福鲁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做了高度的评价。
1933年,他出版了《变态心理学》,系统地介绍了精神分析学说,并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分析中国文学艺术中的心理逻辑。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中国石向实潘光旦在清华学校读书时,阅读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开始关注儿童的性欲理论。
根据弗洛伊德的自恋理论,他对明末女子冯小青做了精神分析评论,于1924年发表《冯小青考》,后来又出书《冯小青之分析》。
章士钊1923年从欧洲回国后,对精神分析发生兴趣,详尽地介绍了精神分析理论,还为《精神分析引论》中文版拟名《解心术》,全文翻译了《弗洛伊德自传》,并与弗洛伊德通过信。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自改革开放以来,都市家庭剧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荧屏上,尤其是反映婆媳关系的都市家庭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双面胶》,《当婆婆遇上妈》,《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等等。
“婆媳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家庭关系,它既不像夫妻那样有着亲密的姻缘关系,又不像母女那样有着稳定的血缘纽带,与其他家庭关系相比,亲情的成分较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婆媳是两个没有直接亲情的社会个体,因为共同所爱的男性而不得不生活在一起。
”[1]人们常说,婆婆与儿媳妇就是天敌。
本文试图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作为切入点,探究中国都市家庭剧中的婆媳关系。
1理论基础在公元前431年,古希腊戏剧天才索福克勒斯(Sophocles)塑造出一位力挽狂澜却身败名裂、智慧超群而下场壮烈的悲剧英雄俄狄浦斯。
俄狄浦斯(Oedipus)是希腊神话中底比斯(Thebe)的国王,是国王拉伊俄斯(Laius)和王后伊俄卡斯特(Iocasta)的儿子,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
后来,受俄狄浦斯统治的国家不断发生灾祸和瘟疫。
最后在先知的揭示下,俄狄浦斯才知道他是拉伊俄斯的儿子,终究应验了他之前杀父娶母的不幸命运。
震惊不已的伊俄卡斯特羞愧地上吊自杀,而同样悲愤不己的俄狄浦斯,则刺瞎了自己的双眼,流浪隐居。
及弗洛伊德,人们自然会想到“Oedipus complex”(恋母情结,又译俄狄浦斯情结、伊底帕斯情结)。
恋母情结,既是弗洛伊德的又一伟大发现,也是他的原创思想之一。
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从其里比多理论和人格学说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
1923年弗洛伊德在《弗洛伊德文集》中指出,“小男孩就发展了对他母亲的一种对象贯注……男孩子用以父亲自居的方法来对付他的父亲。
这两种关系一度曾经同时存在,直到对母亲的性愿望变得更加强烈,而把父亲看作是他们的障碍;这就引起俄狄浦斯情结。
”[2]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格发展的第三阶段,即生殖器阶段,儿童身上发展出一种恋母情结综合感。
弗洛伊德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分析弗洛伊德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摘要: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医生和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他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及由此而衍生发展的弗洛伊德主义对后来的心理学、人类学、哲学、文学、社会学、美学、诗学以及文艺学等诸多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五四前后,弗洛伊德学说传入中国,推动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笔者试从文学理论、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三个方面论述弗洛伊德学说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弗洛伊德;无意识;性本能;梦;文学引言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医生和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在西方,他是位家喻户晓的大人物。
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他所从事的精神病治疗及心理学领域,渗透到了人类学、哲学、文学、社会学、美学、诗学以及文艺学等诸多领域,成为西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弗洛伊德学说自20世纪传入我国后,先后出现了两次“弗洛伊德热”,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弗洛伊德学说弗洛伊德学说的形成,与他接触到的哲学思想、受到的医学方面的训练以及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
弗洛伊德深受叔本华、尼采反理性的哲学思想的影响。
医学方面,弗洛伊德从沙可、伯恩海姆等人对精神病的看法及一些独特的治疗方法中得到了很大的启示。
另一方面,18世纪末以后,西方社会开始接受精神病源于机体病这一观点,精神病人开始被社会承认与重视并给予人道的治疗。
于是,在特定的哲学、医学、社会背景下,弗洛伊德通过自己的思索及实践,给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一)精神分析学说精神分析学说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指潜意识的心理学说,二是指精神病的治疗技术。
弗洛伊德研究心理的方法比较独特,他对心理的研究是在治疗精神病的基础上进行的,把研究重点放在“无意识”这个被传统心理学所忽视的领域。
他认为心理学应是无意识内容的科学,人的精神过程本身是无意识的,而人的本能尤其是性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
精神分析研究在中国如果以1900年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一书作为起点,精神分析运动已经跨过100多年的历史长河。
在《梦的解析》出版十余年后,我国最早介绍精神分析的文章是1914年钱智修所写的《梦的研究》(《东方杂志》,第10卷11月号),著名心理学家高觉敷(1896-1993)先生最早翻译了弗洛伊德本人的著作。
他在1925年就把弗洛伊德1909年在美国参加克拉克大学20年校庆时所作的五次演讲即《精神分析五讲》翻译为《心之分析的起源及发展》(《教育杂志》,1925年,第17卷10、11月号),后来他又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30)和《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商务印书馆,1936)翻译成中文,这对于中国学术界比较直接而又全面地认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功不可没。
高觉敷解放后长期在南京师范大学工作,终生关注精神分析学研究。
在1993年高觉敷逝世以后,他的弟子郭本禹教授等人继承先生的遗愿,仍矢志不渝地研究精神分析理论与实践,形成了一支研究团队。
郭本禹从1994年开始指导研究生以来,多以精神分析领域为选题,有计划地对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领域的一些重要代表人物,特别是国内还没有系统评介过的人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
以这些博士学位论文和优秀的硕士学位论文为基础,扩展为系列研究专著,构成了“中国精神分析研究丛书”。
这套丛书的每本书都有博士学位论文(部分为优秀的硕士学位论文)的基础,经过导师的系统指导、论文的开题和答辩等工作,然后经进一步的修改和扩充而成,能确保书稿的学术质量和水平。
丛书中的每本书都包含一个或几个国内临床个案,用书中论述的精神分析学家的理论与技术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治疗,以论证该精神分析学家的理论与技术的有效性,更是体现了其理论与技术研究的本土化和中国化特色。
应用性方面,每本书除了对每个精神分析学家理论的阐述外,更注重对临床技术的讨论,包括心理病理学观点、治疗观点、治疗技术与策略、治疗效果和治疗个案等,同时包括中国的治疗个案,以强调理论的应用性。
弗洛伊德日记里的《精神分析引论》中文译本
陈琦
【期刊名称】《现代中文学刊》
【年(卷),期】2024()1
【摘要】本文用弗洛伊德1935年自己整理的作品年表和1934年日记中的材料,引出弗氏本人收到的“中文讲座”,即193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高觉敷翻译的《精神分析引论》合订本。
通过考察这部中文译作的具体出版时间和翻译经过,展现弗洛伊德的中国译者之间的互动与影响、弗氏理论在当时中国的译介和接受概况以及中国在弗洛伊德理论全球翻译史中的参与。
关于这个中文译本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到达了弗洛伊德手中,需要更多线索来解答。
【总页数】7页(P122-128)
【作者】陈琦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
【相关文献】
1.弗洛伊德所说的“性”——以《精神分析引论》为具体文本
2.直面人性的真实——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
3.心理学MOOC的教学过程与效果分析——以UOOC联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课程为例
4.试论弗洛伊德——兼评《精神分析引论》 (续)
5.心理学典籍汉译本中的词汇翻译研究——以《精神分析引论新编》两个译本对比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精神分析视野中的阿Q作者:武越秀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06期摘要:精神分析理论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传入中国,作为一种文艺创作理论和批评方法影响了一大批作家,鲁迅就是最早介绍并在实践中进行尝试的现代作家,受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他小说中的一些人物身上都带有潜意识、性欲本能等精神因子。
文章从精神心理学角度剖析其作品中人物阿Q的心理状态,除史学角度外,把阿Q作为一个原始意义上的人进行精神本源解剖,希望从中发现其独立的本体色彩,以延宕其在文学史上的美学意义。
关键词:性本能性欲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国民劣根性一、精神分析理论与鲁迅小说创作苏联学者谢曼诺夫曾说:“鲁迅小说之吸引读者,是依靠朴素自然、匠心设计的结构、精选的典型细节和深刻的心理描绘。
”[1]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鲁迅小说中深刻的描写技巧之一——心理描绘,关于这一点,鲁迅颇受西方思潮影响。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涌入中国大地,对于一直奉行“拿来主义”的鲁迅来说,这一思潮给他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实,早在日本仙台学习医学时,鲁迅就接触到了这一学说,并且在其小说创作中首次实践了这一理论。
他曾说自己“首先是很认真的,虽然也不过取了弗罗特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缘起”[2]。
“原意是在描写性的发动和创造,以至衰亡的”[3]。
《补天》是鲁迅将原始人类的性欲本能和创造欲望注入文本中来激发人类摆脱外界束缚的性压抑,而性压抑正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产物。
刘毓庆认为女娲乃女生殖器的生命化、人格化。
在《补天》中我们从文章来头“女娲从梦中醒来,只是很懊恼,觉得有什么不足,又觉得有什么太多了……”中看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因子,弗洛伊德认为“焦急神经病的最常见的原因为未经发泄的冲动。
基力的冲动已被唤起,但无从满足或实践;这种基力既失其用,于是焦急乃代之而起。
我且认为这未经满足的基力尽可直接化为焦急”[4]。
结合刘毓庆的考释和鲁迅对女娲压抑得不到释放的描述,我们可以将这种“焦急神经病”阐释为“性压抑”。
精神分析学说是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一经问世不仅在心理学界引起强烈的反响,而且也一直影响着文学、哲学、伦理学、美学、社会学等领域。
如此可见,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之巨大。
尽管精神分析理论自身存在缺陷,受到人们的批评和质疑。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诞生近百年的精神分析学说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不仅与弗洛伊德本人的声望有关,更重要的是弗洛伊德的后继者—新精神分析学派,并未把弗洛伊德和他的著作当作不可怀疑的偶像和一成不变的经典。
他们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既有抛弃又有继承更有发展。
其中代表人物有沙利文,霍妮等。
一、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简述人格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精神分析学派虽然抛弃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有些观点,但是在他们的人格理论中或多或少的看到了弗洛伊德的影子。
所以要想深刻的挖掘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的蕴含的教育价值,必须拿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这把钥匙去打开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大门。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
意识是指个人此时此刻意识到的。
“潜意识就是一种未被觉醒的心理历程或过程,是在一定时间内被压抑、被排挤的情绪经验活动的过程”。
潜意识可以被压抑,但是它们并不会被消灭,而是在不自觉的活动,以求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在人的精神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它也是一般人格的主宰。
弗洛伊德基于潜意识系统提出了本我概念,进而提出了自我和超我的体系。
本我又称伊低,它如一大锅沸腾汹涌的兴奋,激荡不已。
它完全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是快乐原则的出发点,是本能的储存器。
在人格结构中,本我是最原始、最隐秘、最模糊的部分。
自我是理性的,服从现实原则,“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行政机构’,是本我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中间环节。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作用是调节本我与外部环境的冲突,对本我的非理性冲动进行控制和压抑,在理性现实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本我的欲望”。
超我是潜意识中最高的监督和惩罚部分,它主要根据至善原则活动。
用洛阳纸贵造句_洛阳纸贵怎么造句洛阳纸贵的意思是比喻文章写得好,风行一时。
大家了解洛阳纸贵是如何造句的吗?店铺为大家整理了洛阳纸贵造句和意思,供大家参考学习。
希望大家喜欢!用洛阳纸贵造句1) 一时间,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颇有一些洛阳纸贵的味道,弗洛伊德的主要着作在中国很快几乎都有了中译本。
2) 当时著书既成,举国传看,一时洛阳纸贵,后来也成了传世的史学名著。
3) 记得有个成语说的是洛阳纸贵之类的东西,莫非用的洛阳的纸?算了,不管了,反正在江苏只要老子一句话,那还不是用江苏最好的纸了。
4) 如今洛阳纸贵,一纸差不多一金尔,以此作书,不需万金耶?太过奢侈也……5) 令许多望子成龙的父母蜂拥而上,一时洛阳纸贵。
6) 一时间门票洛阳纸贵,成为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
7) 又紧急加印号外,一时全国全世界洛阳纸贵。
8) 牛羊本为祭祖所需的必需品,这样控制下来,未免有点洛阳纸贵。
9) 他写的文章一经刊载出来,大家就争相阅读,真有洛阳纸贵的味道。
10) 一时间医院的四楼出现了爆满的状态,大有洛阳纸贵的意思。
洛阳纸贵的精彩造句1.这让一众副职生产玩家乐翻了,不断提价,洛阳纸贵。
2.国内再度掀起购买游戏头盔的狂潮,一时间洛阳纸贵,一盔难求。
3.而他自己呢,本想到洛阳开书院讲学去,可洛阳纸贵啊,这老家伙又没几个钱,盘算了一下,囊中羞涩,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只好缩到这个狮子坪修身养性来了。
4.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在各地发现了十几个版本,成为华夏大地广大军民争相传诵的理想教材,一时洛阳纸贵。
5.学界公认,它开了比较新闻学之先河,以其鲜明夺目的标题填补了大众传播的空白,揭示了新闻媒介与社会的关联,以至于一时间洛阳纸贵。
6.中锋派的魅力或梦想就在于,总是适度地领先于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引导消费者的审美期待,预测并及时推出新的流行式样,新款既出,总让洛阳纸贵,洛阳布贵。
7.文学接受史上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某些作品在它的那个时代曾经风行一时,洛阳纸贵,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光环逐渐褪色,它就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不再是万众瞩目的中心,乃至淹没无闻。
浅析施蛰存的《梅雨之夕》现代人的白日梦梦——浅析施蛰存的《梅雨之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引进中国的文学创作后,作为其推崇者新感觉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施蛰存在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上也是有着一定的成就。
而其孤寂内倾和耽于妄想的性格也使他特别适于探索人的精神世界, 发掘人的隐在寂寞和内心荒凉,深入人的潜意识, 描写性欲压抑, 探索人性奥秘, 使他不得不成为中国心理分析小说的第一人。
《梅雨之夕》正是作者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学说分析创作的一篇心理小说, 并且里面出现了大量的精神分析用语,如意识、无意识、梦、白日梦等词语。
小说讲述了在一个梅雨季节的某一个黄昏时分,一位已婚的青年男子送一位素昧平生的美丽妙龄少女一程的故事。
主人公“我”是一个对雨并不嫌弃甚至喜欢在滴沥的雨声中撑着伞回去的已婚男子。
在一个下着雨的黄昏时分, 主人公并不着急回家, 而是逗留很晚才回家。
在回家途中漫无目的走在路上, 在一个车站,碰到一个美丽少女, 接着他鬼使神差地跟在少女的后面, 一起躲到屋檐下避雨, 然而雨并不马上停止,他鼓起勇气提出送女子一程, 少女并未矜持地推辞。
在为少女撑伞的途中, 他思绪纷飞浮想联翩, 想到了初恋的女友和家中的妻子, 最后与少女分手作别, 回家仍怅然若失。
故事情节很简单,但是在简单的情节下,却蕴含着巨大的心理暗流。
作者娴熟的运用弗洛伊德的学说,将文章主人公抛进一个不露痕迹的白日梦中,虽然事件的存在是真实的,但作者却描写了主人公暴露出来的被压抑的欲望,同时让主人公的欲望在通过梦的稽查下支配着他的行为。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在现实中实现不了和受压抑的愿望的伪装的满足”,这些实现不了和受压抑的愿望多半是和“性”有关的。
梦是一种潜意识的活动,由于人的心理防御机制把本我愿望压抑了,它们并非直接表达于梦中,而是通过扭曲变为象征的形式出现。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由“显梦”及“隐梦”组成的。
前者是梦的表面形式,经过扭曲与伪装的“密码”,来表现隐梦。
论施蛰存《春阳》的精神分析特色作者:杨筱朱丽林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9年第10期内容摘要:《春阳》是施蛰存有意识地运用弗洛伊德理论进行的短篇小说之一。
它以主人公婵阿姨的意识流动为线索,描写了一个久被压抑的乡镇富婆的本能欲望的短暂显现。
本篇论文结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对《春阳》这部作品进行解析,以主人公婵阿姨为例,对其行为及其心理进行阐释,进而对这一形象形成的精神根源进行深度探讨。
关键词:《春阳》婵阿姨弗洛伊德19世纪30年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是一门新兴学说,在中国,施蛰存可以说是是首先运用弗洛伊德理论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
尽管他对自己新感觉派作家的称号有所怀疑,但是他却认为“我的小说不过是应用了一些Freudism的心理小说而已”,[1]其作品中的精神分析特色可以说是十分明显了。
《春阳》是一场春光洋溢的缥缈的梦,是婵阿姨离开昆山来到上海,面对都市的繁华,街道上的娇艳女子和年轻的态度极好的银行行员,不禁萌生的久违的放纵自由的想法,以及压抑许久的性意识的重新显现。
施蛰存以意识流的方式记录了婵阿姨在一天时间里的心理活动,通过对她的身世和潜意识的描写来揭示其精神根源。
本篇论文主要通过婵阿姨的心理变化,以“被压抑的‘本我’短暂觉醒”、“潜意识中萌生的性渴望”两部分为主体,对《春阳》的精神分析特色进行阐释。
一.被压抑的“本我”短暂觉醒按照弗洛伊德的看法,人格有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一个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理性的结构。
它是由无意识的冲动形成的,是本能、欲望的体现者。
它的基本原则是“追求快樂”,一味追求无条件的满足。
“自我”从“本我”发展而来,“自我”限制和驾驶着“本我”,以便寻求适当的时机,在现实基础上实现“本我”的一部分要求。
它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协调作用。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以一种道德感和“良心”的形式沉淀于人心,制约并净化“本我”的盲目冲动。
在二月半旬的这样一个好天气里,婵阿姨的“本我”逐渐苏醒。
浅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摘要:弗洛伊德强调人的潜意识和无意识,强调性本能。
他开拓了从人的心理和历史研究文艺的先河。
弗洛伊德关于文艺创作的基本观点就是文艺创作是被压抑的愿望的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愿望要想得到表现和满足,一是通过各种无意识过程如梦巧妙地表现出来,二是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使其得以升华,表现出来。
关键字:弗洛伊德文艺创作精神弗洛伊德是以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成名的,成名之后,他的精神分析学说广泛影响到哲学、文学、艺术、社会学、伦理学、宗教学、美学、语言学、人类学、法学、政治学、教育学等领域。
特别在文学艺术领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更为巨大,许多文艺理论和文学作品都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作为分析和创作的灵感源泉,带有精神分析痕迹的文艺作品直到今天仍然一直绵绵不绝。
一、俄狄浦斯情节弗洛伊德关于文艺创作的基本观点,就是文艺创作是作家被压抑的愿望在幻想中的满足:俄狄浦斯情结是文学中的普遍的主题:艺术家的艺术人格中具有宣泄冲动和升华能力的特征;艺术是对痛苦的补偿;艺术的审美价值在于作品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俄狄浦斯情结”是使文艺创作感动观众的万能钥匙,他指出,奥托·兰克“在其关于乱伦主题的巨著中,他能够表明想象力丰富的作家们多么经常地把伊谛普斯情结作为他们创作的主题,而且他还从全世界的不同文学作品中探索这种材料被转换、改造和加工的那种形式”。
弗洛伊德还分析了“文学史上的三部杰作”,即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玛佐夫兄弟》,发现它们“都表现了同一主题——弑父,而且在这三部作品中,杀父的动机都是为了争夺女人”。
这样他认为,伊谛普斯情结便成了文学中的普遍的主题,而这种情结中杀父娶母的愿望,便成了人们在艺术活动所要求得到满足的主要东西。
他也用伊谛普斯情结来解释观众受到感动的秘密。
认为是由于观众与剧中人共同具有的伊谛普斯情结,才使得观众被剧情的内容所深深打动。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关于梦的解释的观念在中国现代和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彰显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释梦理论无疑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文学家们在关注无意识理论、性本能理论的同时,当然,也并没有忽略这一点。
作为一个心理决定论者,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有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梦也不例外。
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是建立在两个基本假定的基础上的。
这两个假定是推导出梦是愿望满足的前提,同时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是对梦加以解释和研究的根据。
在其精神分析学说中“梦”被看作“完全是有意义的精神现象。
实际上,是一种愿望的达成”,“梦因愿望而起,梦的内容即在于表示这个愿望,这就是梦的主要特性之一”。
此外,梦更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梦还有一个不变的特性,就是梦不仅使一个思想有表示的机会,而且借幻觉经验的方式,以表示愿望的满足。
”在人的大脑进入睡眠时,“超我”的检查作用松懈,受压抑的“本我”的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通过各种的化装和变形将梦的隐念变成别的形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
具体来说,梦的发生包括以下一些要素:首先,梦的发生有一个心理内驱力,即愿望的达成。
其次,梦的发生运用了独特的形式和手段,即改装。
最后,弗洛伊德认为梦的材料的来源大致分为三类:一般性来源;孩提时期的经验;肉体上的刺激。
他认为梦采用了原始的表现方式来表达人的思想。
梦的运作有四个基本过程:第一,“凝缩作用” (c on—denSation),即以简缩的形式表达复杂的隐意;第二,“移置作用” (displacement),即以隐意元素取代或置换另一隐意元素;第三,“特殊表现力” (representability) 即将思想变成现象,用幻觉的形式表达某种心理意识和观念;第四,“二度校正”(secondary elabo—ration),即梦的润饰作用,通过对梦的产品进行重新排列,使其原有的构成秩序变得交错杂乱,以此表现其伪装的隐匿思想。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中国
石向实
人文与社会 2010/05/24
思想能够超越空间和时间。
奥地利著名医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虽然一生从未来过中国,但是他的精神分析学说却于他的生前到达了中国,在身后仍然持续地影响着中国的学术和文学。
考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中国的传入过程和之后的境遇,可以看到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的曲折
和复杂,这对于我们是不无启发意义的。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传入
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说在其名声鼎盛时期传入中国。
1914年5月,当时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刊登了《梦之研究》一文,指出“梦的问题,其首先研究者,为福留特博士,Dr.Sigmund Freud”,并对《梦的解析》做了介绍。
1919年,在美国攻读心理学和生理学的汪敬熙在《新潮》第2卷第4期撰文介绍了1919年7月英国伦敦大学的六位心理学家关于弗洛伊德的本能和无意识理论的大辩论。
接着在《新潮》第2卷第5期上发表了题为《心理学之最近的趋势》的文章,肯定了精神分析治疗战时精神病的经验,指出了精神分析学说对心理学的重大影响。
1920年,《时事新报》主编张东荪发表《论精神分析》,介绍弗洛伊德与布雷尔(Josef Breuer,1842-1925)共同研究的安娜O的病例和“谈话疗法”,介绍了意识、前意识、无意识等精神分析学说特有的概念,对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和人格理论做了简要的介绍。
1921年,朱光潜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福鲁德的隐意识与心理分析》一文,对福鲁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做了高度的评价。
1933年,他出版了《变态心理学》,系统地介绍了精神分析学说,并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分析中国文学艺术中的心理逻辑。
潘光旦在清华学校读书时,阅读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开始关注儿童的性欲理论。
根据弗洛伊德的自恋理论,他对明末女子冯小青做了精神分析评论,于1924年发表《冯小青考》,后来又出书《冯小青之分析》。
章士钊1923年从欧洲回国后,对精神分析发生兴趣,详尽地介绍了精神分析理论,还为《精神分析引论》中文版拟名《解心术》,全文翻译了《弗洛伊德自传》,并与弗洛伊德通过信。
高觉敷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翻译了弗洛伊德1909年在美国克拉克大学的演讲《精神分析的起源与发展》,连载于《教育杂志》第17 卷。
他还在《教育杂志》《学生杂志》《中学生》等刊物上,撰文介绍精神分析学说。
30年代,他翻译出版了弗洛伊德的代表作《精神分析引论》和《精神分析引论新编》。
这一时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传入中国有两条渠道,一条渠道是上面介绍的从欧洲直接传入,主要是我国的一些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作为一种新思潮向国内引进,虽然这些学者也察觉到了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一些缺陷,但是他们基本上是以客观的态度加以介绍,这条渠道基本是科学主义倾向的。
另一条渠道是经日本传入中国,传播者主要是文艺人士,在向国内介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时,偏重于精神分析学说的社会意义和对文学艺术的指导价值,这条渠道有着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1920年,郭沫若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了《生命底文学》,阐述了他基于精神分析的文学观点,“生命是文学底本质。
文学是生命的反映”。
1921年,他发表了《〈西厢记〉艺术上的批判与其作者的性格》,将精神分析的观点用于文艺批评,指出《西厢记》“是有生命的人性战胜了无生命的礼教的凯旋歌,纪念塔。
”“数千年来以礼教自豪的堂堂中华,实不过是变态性欲者一个庞大的病院!”
1921年,罗迪先翻译了日本文学批评家厨川白村的《近代文学十讲》,由学术研究会出版,书中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弗洛伊德的理论。
厨川白村是日本的一位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对精神分析的介绍是有所取舍和经过改造的,这一方面可以激发人们对于弗洛伊德理论的兴趣,但是另一方面也削弱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完整性和深刻性。
1922年12月,仲云翻译了日本松村武雄的《精神分析学与文艺》,在《文学周报》连载。
之后,仲云又翻译和介绍了《文艺思潮论》《病的性欲与文艺》《文艺与性欲》等,运用精神分析理论来解释文艺现象。
1924年,鲁迅翻译的厨川白村的另一部著作《苦闷的象征》出版,这部书鲁迅只用了20天就翻译完毕,立即付印。
鲁迅之所以这么看重厨川白村的著作,是因为他感到厨川白村说出了他自己的创作心态——“生命力受了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柢”。
在译完《苦闷的象征》之后三天,鲁迅又开始翻译厨川白村《走出象牙之塔》和《走向十字街头》。
1925年,鲁迅撰写了《寡妇主义》一文,用精神分析的观点揭露封建社会正人君子的虚伪外衣。
1927年,郁达夫出版了《文学概说》,书中提出“…生‟就是使无意识的活动变为有意识的,有意识的活动变为反省的,反省的活动变为道德的活动。
” 这个观点,显然来源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
1934年,他在《戏剧论》中指出,在种种情欲中,直接动摇我们内部生命的,是爱欲之情。
诸本能之中,对我们生命最危险而又最重要的,是性的本能。
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的一些文学家,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观点创作文学作品,发生了很大的影响,以文学作品的方式传播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比如,鲁迅的小说《不周山》《高老夫子》《肥皂》中就有不少对无意识性心理的描绘,郭沫若的小说《残春》运用精神分析的思想构思创作了曲折起伏的情节,郁达夫的《沉沦》描写了性的苦闷,曹禺的《雷雨》隐晦地表现了中国文化中的乱伦和俄狄浦斯情结(亦称恋母情结),施蛰存的《将军底头》使用了一些具有精神分析象征意味的象征物,穆时英的《公墓》描述了恋母情结和自恋情结冲突,等等。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由于其独特的本能理论和性欲理论,惊世骇俗,在欧美引起轰动。
德国在希特勒统治期间,禁止传播弗洛伊德的理论,焚烧弗洛伊德的书籍,弗洛伊德为逃避迫害而迁居伦敦。
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中国的传播,要平静得多,基本上只限于知识界,既未引起轰动,也未遭受迫害。
然而,随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弗洛伊德作为现代西方心理学大师的形象开始在中国学人中间逐渐深入人心了。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中国的境遇
弗洛伊德是以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成名的,成名之后,他的精神分析学说广泛影响到哲学、文学、艺术、社会学、伦理学、宗教学、美学、语言学、人类学、法学、政治学、教育学等领域。
特别在文学艺术领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更为巨大,许多文艺理论和文学作品都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作为分析和创作的灵感源泉,带有精神分析痕迹的文艺作品直到今天仍然一直绵绵不绝。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中国的境遇受中国文艺发展的影响很大。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传入中国的渠道之一,就是由中国的文学家从日本介绍到中国的。
这些文学家中有不少人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名人,有他们的宣传和介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作为西方的一种新思想受到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