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兰亭集序_看对学生的生死观教育
- 格式:pdf
- 大小:107.14 KB
- 文档页数:2
谈《兰亭集序》中的生死观-中学语文论文谈《兰亭集序》中的生死观张印德大抵世人的生死观,无非有四种:1.忘我。
2.舍生取义。
3.隐居山林,以此自终。
4.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我们拿这四种生死观审视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表达的,就会发现,王羲之的生死观除了全无杨朱戾气之外,几乎都能找到这些生死观的影子,而同时又拥有他独有的认知,使人感到无比真诚而丰富。
一、恋眷恋人世,渴望长生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王羲之选择三月三这一民俗节日,召集四十一位“少长咸集”踏青、祛病、戏酒、吟诗、畅谈,享受集会的快乐和美好的时光,同样也体现出他对生命的眷恋。
王羲之笔下的景色本来在江南之乡十分常见,但是因为有贤者自然变得不俗。
可见,景因人美,人因景乐,景即人之乐,人即景之美。
这其实反映了古代文人隐者所常具有的寄情山水之情趣,并不鲜见,无出奇之处。
这其中反映的对生命的热爱,其实是王羲之等迫于魏晋士族势力弱小、不能争强于上层统治者的避世思想的体现。
他们只是又拾起庄子的思想,暂时忘我于物外,沉醉山林而已。
这种眷恋自然之情,尚属张扬个性使然,或者室内畅谈,或者独拥爱好,放浪形骸,“快然自足”,竟至于从旷达到放狂起来,好不率性。
今人热衷游历,不也是放松身心,养精蓄锐吗?所谓返璞归真,几乎成为现代化快节奏下、物质泛滥的庸俗思想的侵蚀之中而产生的幻觉。
为此,笔者倒觉得王羲之等能够在民俗里享受一段清丽美好、雅致自由的意境是多么的让人神往。
二、惧时间流逝,景随时迁,人随景变,此一时彼一时,情何以堪?引以为乐者竟然丧失兴趣,这使本来拥有的心灵安顿之所一下子化成虚无,恰如掏空了可以支撑精神的磐石。
再加上生命消耗殆尽,即将站在坟墓的边缘之上,怎能不空落落而汗涔涔呢?难怪作者感慨“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恐惧于人生苦短,而生命往往不可避免地接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人只能望其项背,徒增“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了,故此也就分外惧怕死亡。
这种恐惧死亡、感叹生命有限的思想继承了庄子的哲学观点。
王羲之兰亭集序对生死的看法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那真真是对生死的深刻洞察啊!在那字里行间,我们仿佛能看到他对人生的思索,对生死的感慨。
想想看,人生在世,不就像那匆匆过客吗?我们在这世上走一遭,经历着喜怒哀乐,体验着悲欢离合。
生,是我们开始的起点;死,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归宿呢?
就如同花开花落一般,花开时绚烂无比,花落时也有别样的凄美。
我们的生命不也是如此吗?活着的时候,尽情绽放自己的光彩,追求自己的梦想,享受生活的美好。
而当死亡来临,难道就该恐惧、悲哀吗?
《兰亭集序》中所传达出的,可不是对死亡的畏惧,而是一种坦然接受的态度啊!这就好像我们知道四季会更替,白天和黑夜会交替,这都是自然的规律呀!我们能因为冬天的寒冷就抗拒季节的变换吗?不能啊!
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在活着的时候没有好好去生活,没有珍惜那些美好的时光。
如果我们能像王羲之一样,看透生死的本质,那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难道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里整天愁眉苦脸,为那还未到来的死亡而忧心忡忡吗?不应该呀!我们应该像那飞翔的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享受天空的广阔;我们应该像那奔腾的溪流一样,欢快地流淌,奏响生命的乐章。
王羲之对生死的看法,就如同夜空中的星星,虽然遥远,但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他告诉我们,生死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开始。
我们要在生的时候,活出自己的精彩,让生命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这样,当死亡来临时,我们才能毫无遗憾地离去。
所以啊,让我们都学学王羲之,以一种豁达的心态看待生死,珍惜当下的每一刻,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更加精彩吧!。
读《兰亭集序》感受⽣命1、那飞似的光阴转眼逝去,绝不会慢慢伺候我们。
时间会刺破青春的华丽精致,会把平⾏线刻上美⼈的额⾓,会吃掉稀世之珍、天⽣丽质,什么都逃不过它横扫的镰⼑。
我们的⽣命皆由时间造成的,⽚刻时间的浪费,便是虚掷了⼀部分的⽣命,所以我们要抓住时间,竭⼒利⽤时间,⽽不要虚度年华,让⽣命抛弃⾃⼰。
——周晴2、裴多菲曾经说:“⽣命的多少⽤时间计算,⽣命的价值⽤贡献衡量。
”⽣命是有限的,⼈⽣之途不过⼏⼗年,我们⽆法⽆限的延长它,⽆法求得它的永存。
但是我们可以追求美好,可以奉献⾃⼰的⼀切,⼏⼗年默默的奉献,可以换得,⼀次轰轰烈烈的壮举,⼀次瞬间美好的展现,⼀种⽣命的永恒。
——王岑3、最美的总是最短暂的,我们不应让时光轻易地流逝。
⼈难免⼀死,出⽣的那⼀刻,就注定了⼈的⽣命就像悬挂天空的星星,夜夜相望,却不再重逢,我们不必考虑太多,只要平安、幸福的活着,到最后时刻,不为今⽣今世⽽悔恨,⾜矣!——张德贤4、彩虹的⽣命没有⽯桥长久,它只存在于⾬过天晴的瞬间,但它瞬间的美丽却给⼈们留下了永久的记忆;⽯桥的⽣命没有彩虹美丽,但它长久稳固地架在两岸之上,默默地把彼此沟通。
这两种不同的⽣命,不管是长久的默默⽆闻,还是短暂的瞬间绽放,都同样实现了⽣命的价值,这样的⽣命都是永恒。
——李蕊妙5、⽣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是为了证明存在的价值。
⼀个⼈在⼀⽣当中,只要他存在过,怒放过,辉煌过,不为⾃⼰,不为旁⼈,只为⽣命本⾝,那么,这样的⽣命就是有价值的。
⽣死,不在于结果,⽽在于过程。
⼀个⽣命也许只有为其他⽣命作出贡献的时候,才能充分显⽰出它的巨⼤⼒量、深层意义和宝贵价值。
所以,⽣要像夏花⼀样轰轰烈烈,死要像秋叶⼀样静静美美。
——焦梦迪6、⽣命有限,价值⽆限。
⽣命都是短暂的,正所谓“光阴似箭,⽇⽉如梭”。
⽣命要求我们⼈⽣的⽬标⼀旦确定,志向的劲⼸⼀朝拉满,像⼀去不回的箭⽮⼀样,向着确定的靶⼼迅速飞出,⽽不会因任何纷纷扰扰耽搁了⽣命精彩的“⼗环”。
文件编号: DE -44-92-3C -D8整理人 尼克 兰亭集序生死观感悟1.兰亭集序王羲之一、教材分析《兰亭集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往往包含抒情或说理的成分,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忧,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
阅读这一类的文章,一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二要联系作者身世和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感情和旨趣。
将教学重点确定为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定位: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1.学情分析经过半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文言知识的阅读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经验。
但鉴赏仍然是初步的,尚未把握鉴赏的技巧,形成基本能力,更不用说对作品进行审美鉴赏,因此教学本课,仍然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性阅读、研究性阅读和欣赏性阅读,培养学生鉴赏古诗文技巧,逐步把握鉴赏规律,最终形成鉴赏能力三、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关键文言词汇15个;王羲之简况;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反复阅(诵)读体味法,文句疏通法,课内安排学生疏通文意、诵读的时间35分钟;关键语句切入解读文本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人生交往的乐趣,确立人生苦短、时不我待乐观进取的人生观。
四、教法和学法反复阅(诵)读体味法。
在反复阅(诵)读中体会其中节奏、语气和韵味,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
同时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文句疏通法。
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点,考虑到不同学生不同文言基础的情况,以预习、交流预习、增补和专项活动的方式充分扫清文言词汇障碍,疏通文意。
关键语句切入解读文本法。
文章阅读的最高功夫是把厚书读薄、把长文读短,抓关键语句是达到这一境界的最佳途径。
为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着重抓文本中的关键性语句,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落实,结论有据。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的生命观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这是王羲之《兰亭集序》开篇所描绘的场景,一幅充满诗意与和谐的画面。
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春日,文人雅士们相聚兰亭,饮酒赋诗,享受着自然与友情带来的愉悦。
然而,在这看似欢乐的氛围背后,王羲之却蕴含着对生命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生命观。
王羲之所生活的东晋时期,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变革频繁的时代。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们对于生命的无常和短暂有着更为强烈的感受。
而《兰亭集序》正是他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对生命的一次深刻反思。
在文中,王羲之首先感慨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他写道:“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他指出,人与人相处,一生很快就过去了。
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抱负,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放纵无羁。
尽管人们的兴趣和取舍各不相同,性格也有安静和浮躁之分,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会暂时自得,甚至忘记衰老即将到来。
然而,等到他们对曾经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也随之改变,不免心生感慨。
过去所喜欢的东西,在转眼间就已成为过去,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呢?更何况生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都要走到尽头。
王羲之在这里深刻地认识到,生命是如此短暂而无常,无论人们在一生中经历了多少欢乐和悲伤,最终都无法逃脱死亡的命运。
这种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反映了他对人生的一种清醒认识和对命运的无奈。
同时,王羲之也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不可重复性。
他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兰亭集序》中生死观思想的现实意义-语文阅读教学论文-语文论文-教师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永和九年,王羲之以会计内史的身份主持了大规模的文人集会,并以此为契机,留下了千古美文《兰亭集序》。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也流露出对死的恐惧和生的焦虑。
不管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总会有两种体验:欣于所,快然自足;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人在美好的时光中总会感到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而在事过境迁之后又不免感慨横生。
生活中总有些美好的事物,让人产生生之留恋,但是人总是要死的,作者由两件痛事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水到渠成地提出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
死生亦大矣语出《庄子》,道是主宰万物的,不随外物(包括人的生死)而变。
东晋是名士的时代,士大夫们深受老庄思想影响,他们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放荡不羁,及时行乐,蹉跎一声。
后文一死生齐彭殇出自庄子《齐物论》,原话是: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祈生乎,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王羲之清谈,尖锐提出了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
王羲之深受佛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影响,传统所谓三不朽,王羲之也想在立功上有所建树,因此一直都颇想有所建树以施展济世安民的抱负。
他曾诏拜右将军,积极地提出治国措施,如纳谏求贤、限制豪强等,但终没有被采用,悲愤的之际,于永和十一年毅然辞。
但论操守见识和议论口才,整个东晋时期没有几个人能够比得上王羲之,但王羲之终不能立于时代之外,道家怡养生年、顺其自然,清静无为、力求守生的思想以及不务实际、一切达观、消极玩世的玄学清谈风气对王羲之也有或深或浅的影响。
他也有些许出世思想,不愿意被人使唤,因此功名成就,无一可言。
辞官之后,王羲之跟浙东的一些朋友一起,结伴游山玩水,捉鹰钓鱼,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似乎和陶渊明有几分相似之处。
虽文章中也不乏有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低沉的调子,但正是对悲观感慨和生的焦虑体现了王羲之对至古以来人的生存困境的关照。
由兰亭集序谈生死观作文朋友,今天咱来唠唠《兰亭集序》和那生死观。
这可不是一般的话题,就算是聊聊,也能让我这小心肝颤上半天。
这古人的智慧,有时候真让人服气。
我第一次读到《兰亭集序》,是在高中的时候。
咱那时候的小作文嘛,总爱用大词,结果被老师一顿批评,说我“啥都不懂装懂”。
哎,不过《兰亭集序》真的让我开了眼界。
王羲之那文采,就像那潺潺流淌的小溪,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大智慧。
一边是把酒临风的悠闲,一边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你说说,这人咋就能写得这么好呢?话说回来,里面讲到生死观的那些句子,我是读得如痴如醉。
什么“古今异代,死生如幻”啦,真是直击灵魂深处。
每每看完,总有种“长太息以掩涕兮”的感慨。
人生啊,不就是这么一场戏么?一切都在变,就像今天天晴明天阴,人这一辈子也是转瞬即逝。
不过呢,王羲之在文章最后说了一句:“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
”哎哟,我当时可没太在意,后来才慢慢悟到。
今人看古人,也就是将来人看我们的模样。
这种通透的生死观,让我一下子觉得生死也没啥可怕的。
一切都在流动,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包括我们自己。
所以啊,活在当下,珍惜眼前的每一刻,也是种智慧。
再说个故事。
我那好友阿明,有一回赶上单位聚会,喝多了对我说道:“兄弟,我活着也没什么大成就,还不如古人淡然一生呢。
”我当时一听,赶紧给他讲起《兰亭集序》的故事来。
那天晚上,我俩就着一片月色,把生死观彻底唠透了。
最后,阿明哈哈一笑:“哎,我这想不开啥劲儿,倒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说实话,《兰亭集序》这东西是读了还想读,就像老张头家的水蜜桃,总是让人回味无穷。
王羲之那会儿,也许和朋友们击壤而歌,看似饮酒作乐,其实是在悟人生无常。
这态度,豁达得让人佩服。
朋友,说起这些,愿你我都能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安然。
人生苦短呀,正因为如此,那些绚丽的瞬间才更加值得珍惜。
希望下次你也能和我分享些你的故事,关于生死,关于生活的那些点滴感悟。
咱们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结合兰亭集序谈谈对生死的看法作文同学们,你们知道《兰亭集序》吗?这可是一篇超级厉害的文章!今天我就想跟大家聊聊我从这篇文章里想到的关于生死的事儿。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这意思就是啊,人生短暂,就那么一转眼的功夫。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爷爷奶奶,他们年轻的时候风风火火,好像有着使不完的劲儿。
可现在,他们的头发白了,背也驼了,动作也变得迟缓了。
我就想,难道这就是人生吗?时间怎么就这么无情呢?“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每个人活着的方式都不一样,有的人喜欢安安静静地思考,有的人喜欢自由自在地闯荡。
那面对生死,是不是也有不同的态度呢?就像我的同桌小明,有一次我们一起看了一部关于战争的电影,里面好多人牺牲了。
小明说:“要是能一直活着该多好,死多可怕啊!”我当时就反驳他:“那要是一直活着,永远不会变老不会死,这世界不就乱套啦?”还有一次,我跟爸爸妈妈去参加一位长辈的葬礼。
我看到大家都哭得很伤心,我心里也特别难受。
我问爸爸:“人为什么一定要死呢?”爸爸摸着我的头说:“孩子,生死是自然的规律,就像花开花落一样。
”这不就跟《兰亭集序》里说的“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一个道理吗?我们曾经喜欢的、珍惜的,很快就会变成过去,难道我们就因为知道会失去,就不去珍惜了吗?我觉得生死就像一场旅行。
活着的时候,我们欣赏沿途的美景,感受阳光的温暖,和朋友们一起欢笑玩耍。
而死亡,也许就是旅行的终点,虽然我们不知道终点是什么样子,但这一路上的经历才是最宝贵的呀!就像我们学习一样,考试可能有好有坏,但努力的过程才让我们成长。
生死也是这样,活着的时候好好活,死的时候也能坦然面对,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啊,同学们,咱们可别浪费时间,要好好珍惜每一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爱自己爱的人。
别等到生命的尽头,才发现还有好多梦想没有实现,好多爱没有表达。
我想说,生死不可怕,可怕的是虚度此生!让我们勇敢地面对生活,活出精彩,这样当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也能说:“我这一生,值了!”。
对生命的思考——《兰亭集序》赏析晋穆帝永和元年(353)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支遁以及本家子侄王凝之、王献之等四十一人在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的兰亭聚会,与会者饮酒赋诗。
王羲之便将这些诗编成一集并写了篇序——《兰亭集序》。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居住在会稽山阴。
出身士族,曾任秘书郎,征西参军,江苏刺史,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善诗文,爱山水,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
明人编辑有《王右军集》。
本文共四段。
第一段记叙了聚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
“永和九年,岁在葵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是以简约之笔作一总叙,“修禊事也”,短短四字,点出该次集会的原因。
修禊:指举行祓除不祥的祭礼。
在周代时于每年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人们到河边,由女巫在河边“祓除(巫术仪式)”给人们消灾除病,魏晋以后,则把上巳修禊固定在三月初三,活动内容也演变成水边宴饮、游春等。
接着以“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八字点出集会之人。
人物确定之后,作者以“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两个对句对兰亭周围的风景作出清丽的描绘。
使人对众人列坐水滨,一觞一咏的情景有了清晰的认识,虽然没有丝竹管弦,但一觞一咏,更见风雅性情。
点出本次聚会是一种重精神而轻声色的聚会。
第二段,补述这是怎样的一次聚会。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八字对集会当日的美好天气作了描绘,其目的是营造一个特定的宇宙自然坏境,以便使人在与宇宙自然的怦然相遇中有所感发,释放自己的生命意识。
在此春气勃发,和风扑面的曲水之滨,宽袍大袖,临水迎风的人们乘着酒兴顿时进入物我两忘的意境之中。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在蓝天和大自然的怀抱中,诗人在山水中找到了自我。
天气晴朗,视通万里,水声叮咚,鸟语花香,宇宙和大自然以这样的方式滋润了个人的灵魂。
他们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快哉,乐哉!至此,作者叙述本次集会的情景已然完毕。
254古人云:“死生亦大矣!”王羲之在 《兰亭集序》 中所引述的庄子之语,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对生死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正如这句话所说的那样,死生是一件大事,生和死的问题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人们关注和思考的终极问题。
王羲之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暮春良辰,面对兰亭周边“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美景,遍邀群贤,“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之余,曲水流觞,把酒咏诗,畅叙幽情,是为赏心之乐事。
四美毕具,“信可乐也”!王羲之对兰亭之景之人之事之乐的描述,寥寥数笔,不仅文字本身读来令人齿颊生香,回味无穷,而且为我们呈现了一种“得山水之大美,得身心之至乐”的美好境界,让人心驰神往。
关于这种大美至乐在《论语·先进》 中曾点也曾经有类似的言论:“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也曾为之喟然而叹。
可见,对这种大美至乐的追求,虽古今异代,但依然可以遥相呼应。
但是王羲之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仅能够欣赏大美,品味至乐,得到“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这种当下体验和感受,而且能够把目光投向将来,认识到“所之既倦,情随事迁”,必将“感慨系之”,并进而深入地思考生死的终极问题:随着时日人事的变迁,当下的快乐到了未来难免变化消亡,但还会有新的快乐随之替代;可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随着人生命的终结,所有的快乐也会随之烟消云散,并且所有继续生长快乐的可能性也随之不复存在。
思虑至此,“岂不痛哉!”这样的伤痛正是基于作者对个体生命必将走向衰亡的清醒认识而引发的。
这已经非常深刻了,但作者并没有就此停滞,而是把思考从当下延伸到往古来今的所有时间,从自身个体拓展到人类全体,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赋予了这种伤痛一种普适的意义。
这也是这篇经典散文之所以在千载以下依然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命的必将消亡是每一个生命无法摆脱、无法超越的局限性。
既然这样,我们应该怎样来对待自身有限的生命就是紧接而来无法回避的问题。
结合兰亭集序谈谈对生死的看法作文《从〈兰亭集序〉看生死》小朋友们,今天我想和你们聊聊一个有点深奥但又很有趣的话题——生死。
你们知道吗?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兰亭集序》,它是东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写的。
在这篇文章里呀,王羲之说了一些关于生死的想法。
他说,人生是很短暂的,就像那飞逝的时光一样。
有时候,我们觉得快乐的时光一下子就过去了。
就像我们去游乐园玩,还没玩够呢,天就黑了,就得回家了。
可是,死亡又是不可避免的。
这就好像秋天的叶子,到了时候就会飘落。
比如我们养的小宠物,可能有一天它们会生病,然后离开我们。
这会让我们很难过,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不过,虽然生命短暂,死亡会到来,但我们可以在活着的时候,做很多很多有趣、有意义的事情呀!我们可以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好好学习新知识,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
就像一颗小星星,虽然它的光芒可能很微弱,但也能在黑夜里闪耀。
所以,小朋友们,不要害怕死亡,要珍惜活着的每一天,让我们的生命像彩虹一样美丽!《〈兰亭集序〉与生死的思考》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讲一个有点特别的故事。
从前呀,有个很厉害的人叫王羲之,他写了一篇叫《兰亭集序》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里,他谈到了生死的问题。
他说呀,人这一生,就像一场很快就结束的聚会。
比如说,咱们过生日的时候,大家一起开开心心地玩,吃蛋糕、做游戏,可是一转眼,生日就过完了。
而且呢,每个人最终都会面对死亡,这是没办法改变的。
就像花开花落一样,花开的时候特别漂亮,可是过了一段时间,花就谢了。
但是小朋友们别害怕,虽然生命有尽头,可咱们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很多好玩的事呀!比如去爬山,爬到山顶看到美丽的风景,那种快乐会一直留在心里。
咱们还可以给爷爷奶奶一个大大的拥抱,让他们感到温暖。
就像蜡烛,虽然会烧完,但是它发出的光给我们带来了光明。
所以,小朋友们,咱们要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让生命变得精彩!。
从兰亭集序中选一点写如何看待生死作文《关于生死的一点小想法》
哎呀呀,大家都知道那篇超厉害的《兰亭集序》吧。
我呢,就从中想到了关于生死的事儿。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老人家的葬礼。
那场面,说实话,一开始还真有点吓到我了。
到处都是肃穆的气氛,人们的脸上都带着悲伤。
我就站在那儿看着,心里就开始琢磨起生死来了。
你说这人生啊,从出生那一天开始就一步一步走向死亡,就像那花儿,开得再娇艳,到最后也还是会凋零。
可那个老人家呢,他活着的时候可是个特别有趣的人。
我就想起小时候去他家里玩,他总是给我们讲各种好玩的故事,还会变法术似的从口袋里掏出糖果来给我们吃,那时候觉得他可神奇啦。
后来慢慢长大了,见面少了,但每次见到他,他还是那么亲切。
然后想想现在,他就这么走了。
真的挺让人感慨的。
但我又想啊,他虽然不在了,可他给我们留下的那些回忆,那些快乐,那可都是真真切切的呀。
就好像《兰亭集序》里说的“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也许生
死就是这样,死亡是必然会到来的,但我们活着的人可以记住那些美好的瞬间。
所以说呀,对于生死,咱也别太害怕太纠结啦。
活着的时候就好好享受生活,多创造一些美好的回忆,等真到了那一天,也没啥好遗憾的啦。
嘿嘿,你们觉得我说得对不?。
兰亭集序表达作者生死观的句子(一)兰亭集序表达作者生死观1. 生命如浮华的落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山光忽西落,汉鸿将南飞。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2. 生命的短暂与无常•“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 生死观中的无畏与超越•“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4. 对生命的珍视与感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5. 生命的苦短与追求境界•“不及汪伦送我情。
”•“东篱披绿映花容,不管桃花娇笑无情与有情。
”•“得即是失易得,是即是非难知。
”6. 生死的意义与残酷现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铅刀一挥墨纸难书。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7. 生命的轮回与永恒•“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英雄一死,便成了传说。
”8. 生命与艺术的交织与流转•“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9. 哲思与生死观的交融•“尘世百态皆虚妄,一生何异浪迹间。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云孤雁轻寒。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10. 对人生意义的探寻与坚持•“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11. 生死观与情感的交织与挣扎•“胜负兵家事不期,到处闻啼鸟。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12. 生命追求美与卓越的态度•“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兰亭集序中表现王羲之生死观的两句王羲之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书法家、画家、文学家,兰亭集序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通过自己的生死观,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传统的批判。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5篇《兰亭集序中表现王羲之生死观的两句》,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兰亭集序中表现王羲之生死观的两句》篇1兰亭集序是中国东晋时期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这篇序文中,王羲之表达了自己对生死问题的看法,通过两句著名的话来表现他的生死观。
这两句话是:“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终究会死去,生死不过是虚幻的事情,长寿和短命也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没必要过于在意生死问题。
王羲之的这种生死观,反映了当时中国文化界对生死问题的看法。
当时,中国文化界流行着一种“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过度的追求物质和功利只会带来痛苦和不幸,只有放弃功利心,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还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消极的一面,如过于强调礼仪和形式,忽视了人性和情感,这种文化传统对社会和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因此,他呼吁人们要摒弃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总之,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的生死观反映了当时中国文化界的思想倾向,也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传统的批判。
《兰亭集序中表现王羲之生死观的两句》篇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表达了自己的生死观,其中最著名的两句话是:“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王羲之认为,生死是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规律,他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
但到篇末,他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
正因为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
高中生学《兰亭集序》读生死编者按:《兰亭集序》是中学语文课本内的重要内容,作者通过学习感悟到生与死的意义,下面我们来看看他的学习感悟吧!唐按:中学生这样谈“生”“死”:老师借解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机会,与我们探讨了世人一直究思不断的话题——“死”与“生”。
这使我感慨良多,不禁思绪万千,颇有看法,便“录其所想”,却不敢奢望“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学《兰亭集序》读“生”“死”朝阳(高一9班)就在今日,唐某人借解读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作的千古名篇《兰亭集序》的机会,与我们这些少年探讨了古今中外世人一直究思不断的话题——“死”与“生”。
这使我感慨良多,不禁思绪万千,颇有看法,便“录其所想”,却不敢奢望“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遥想古今,有多少豪杰,多少伟人,无不被“生”、“死”这简单的二字所困扰。
那“灭六国,合天下”的秦始皇赢政不是因为想“长生不老”而困惑到死吗?那“少年英才”,霸气征伐,嵩山拜谒,封“万岁峰”,建“万岁亭”,修“万岁观”的一代君王汉武帝,在晚年不也困于“生死圈”吗?在我看来,“生”“死”二字只不过是万物的一个起点与终点,就如同河流一样,它会在某一个空间出现,但终会在另一个地方流入大海。
“生”与“死”,看似两种对立相克的事物,却终究会脱离世间万物相克相生的规律。
“死”不一定是死,“生”也不一定是生。
有人以为,死亡是一个生命的结束,是一种痛苦;但也有人认为,死亡是一种解脱,是一个生命的重生点。
这就如同苏轼所说的:“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若以长的时间段来说,“生”与“死”可谓瞬间,俯仰之间,便是生;再俯仰之间,便为亡。
重要的是生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或许碌碌无为,或许流传千古。
但是你一定要留下什么,不管是不是为了他人,至少,总得有些什么东西证明你曾经来到这世上。
记得开学之初,唐某人就告诉我们:“写随笔,不是为完成作业,而是要留下你曾经来过这世界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