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当代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8
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摘要: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不断出现并呈上升趋势,反映出当代部分大学生生命观不健康。
大学阶段作为人生的一个重要发展转折时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生命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本文试图从分析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现状着手,对大学生正确生命观的缺失和原因以及教育对策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对策一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的现状近年来,大学生非正常死亡逐年增多,自杀的人数呈明显增长趋势。
虽然当代大学生非正常死亡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大学生的生命观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在对自身认识方面:部分大学生对自身存在的认识不全面,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和目标,得过且过,表现出茫然的心态。
第二,在对他人认识方面:部分大学生在珍爱自身生命的同时却对他人的生命表现出极大的冷淡和漠视,容易做出伤害他人生命的行为。
第三,在环境适应能力方面:部分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弱,在挫折面前容易气馁,丧失斗志,觉得自己无成就感,而表现出对生命的漠视。
二当代大学生正确生命观缺失的原因分析要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就必须先剖析大学生正确生命观缺失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1.市场经济对大学生生命观的冲击。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得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思想盛行,深受影响的部分大学生在片面追求实际利益中迷失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不择手段,不惜损害集体和他人的利益,甚至威胁他人的生命。
2.科学技术的应用淡化了生命意识。
自工业革命起,人类的体力劳动越来越被机器所代替,当习惯于操作机械的时候,人类的成就感也就越发显得苍白。
长此以往,人们也就很难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特别是处在高度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们,一旦受到挫折和失败,就容易对生活感到困惑与迷茫,感觉生命的无趣、无助、无意义,进而自暴自弃。
3.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生命观的负面影响。
网络游戏更新换代速度异常惊人、种类异常丰富、画面制作异常精美,这些都吸引着大批大学生沉迷其中不可自拔。
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观主要有哪些
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追求个人价值实现:当代大学生追求自我实现和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他们注重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职业发展和个人成就,努力成
为自己所想成为的人。
2.平衡生活与工作:当代大学生注重平衡生活和工作的关系,追求
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他们重视与家人朋友的交流和互动,注重休
闲娱乐和充实自己的兴趣爱好。
3.积极乐观的态度:当代大学生普遍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挑
战和压力时有自信和勇气。
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向往。
4.注重社会责任:当代大学生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责任,积极参与
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
他们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份子应该为社会
作出贡献,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社会改革。
5.个人自由与开放:当代大学生对个人自由和开放的追求较为重视,倡导个体的权利和自主选择。
他们主张尊重多元文化和思想,支持
包容性和平等的社会价值观。
6.追求幸福和快乐:当代大学生注重追求幸福和快乐的生活方式。
他们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心灵的富足,关注自身的感受和情感体验,并力求在生活中寻找快乐的源泉。
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引导人们正确看待生命、关怀生命、尊重生命、珍视生命。
而在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中,需要强化生命的尊重和珍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生命素质和自我认知能力。
首先,大学生在生命教育中需要强化生命的尊重和珍视。
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都是独特而不可替代的。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生命,珍惜我们拥有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
大学生要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和言语会对他人产生影响,要用积极健康的态度去对待自己和他人。
同时,大学生也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关心弱势群体,关注环境保护和动物福利等问题,共同维护生命的尊严和价值。
其次,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需要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大学生活中,他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如就业、职业规划、恋爱等。
生命教育要求大学生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去应对这些问题,避免被物质利益和虚荣心所迷惑,保持内心的平衡和清晰,保持良好的心态。
同时,大学生也需要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追求好的生活质量和内在满足感。
他们需要培养爱心和同理心,关注社会问题和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些都需要大学生不断探索和实践,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发掘自身的潜力和优势。
最后,生命教育也需要提高大学生的生命素质和自我认知能力。
生命教育的目的是要让人全面地理解和认识生命。
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生命素质,如健康、机智、灵活、创造力、适应能力等。
同时,大学生也需要具备自我认知能力,对自己的情感、思维、行为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反思,提升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水平。
大学生生死观论文一、引言生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而对于大学生来说,生死观更是值得深思的议题。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的生死观,从个人、社会和文化三个角度分析其形成因素和特点,并提出培养积极生死观的方法。
二、个人角度从个人角度来看,大学生的生死观受多方面影响。
首先,个人经历对生死观起着重要作用。
学生们在大学期间可能会面临亲人离世、亲身经历疾病等情况,这些经历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对生死的认知和态度。
其次,个人的信仰和哲学观念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生死观。
不同宗教和哲学体系对于生死有着不同的解读,进而影响了个人的看法。
最后,社交环境也会对大学生的生死观产生一定的影响。
朋友、同学以及社会舆论的看法都可能对大学生形成一种集体心态,从而影响他们对生死的态度。
三、社会角度作为社会的一员,大学生的生死观受到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首先,社会对生死问题的态度和文化信仰将会通过各种途径传递给大学生。
例如,传统观念中将生死视为一种必然的轮回,这种观念可能会在大学生心中产生影响。
其次,社会的价值观和现实压力可能导致大学生对生死产生负面的情绪和焦虑。
面临求职竞争、学业压力等问题,大学生可能会对生死有一种逃避或者无力面对的态度。
四、文化角度文化传统也是形成大学生生死观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对生死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例如,在东方文化中,生死往往与命运、宿命等概念相联系,人们更注重个体与整体的和谐。
而在西方文化中,生死观可能更加注重个体的自主性和个体价值。
大学生的文化背景和家庭教育也会对他们的生死观产生深远影响。
五、培养积极生死观的方法在培养大学生积极生死观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大学和家庭应该重视教育引导,通过课程设立和家庭教育,培养学生对生死问题的正确认知。
其次,学校和社会应提供更多思辨讨论的机会,促进大学生思想的开阔和多元。
再次,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可以作为一种资源,引导大学生对生死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最后,倡导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减轻学生的压力,让他们能够积极面对生死,发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论高校对大学生的生死观教育作者:温乾利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年第02期正确的生命意识与生命信念的缺乏是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个普遍而严峻的现实。
这个问题已经引起教育界普遍的关注和重视,许多专家和学者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概念:生命教育、死亡教育、生死教育、生死观教育等等,名称多样,概念表述不一,但所有的概念其理念都涵盖了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创造提升生命的价值。
笔者将借用生死观教育概念来探讨这一问题。
生死观教育的提出生死观教育的兴起是现代人反思生存的必然产物,其始于欧美地区20世纪60年代,在70年代得以普及。
而我国高校中对大学生的生死观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
关于生死观教育的概念,有学者把它界定为:所谓生死观教育,即是通过生与死的连接,建立起生与死之间的内在张力,揭示死亡的本质与意义,建立生命与死亡的神圣性与生命的尊严,引导受教育者由死观生、向死而生、提高生命与死亡的品质,从而推动完美人格的形成。
生死观教育的目标具体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其一,解除死亡的神秘性。
让学生以科学的眼光去透析死亡,真正了解死亡的本质与意义,了解与死亡相关的哲学、文学、历史、文化科学知识,坦然面对死亡,克服对死亡的恐惧。
其二,赋予生命神圣性。
通过揭示生与死的必然联系,使人懂得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并真正意识到人应该有尊严地活着并有尊严地死去。
其三,培养学生关心人类命运的生命情怀以及服务社会的能力。
追求生命价值并不断创造生命的意义,其终极关怀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正确地看待人生中的诸多问题,从而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至能主动地追求生命价值并不断创造生命的意义。
从生死的关系以及我国生死文化来看,要真正实现其终极关怀,目前应更多地在关注死亡的话题上对学生进行生死观教育。
从追问死亡中领悟生命生与死代表着生命过程的两极。
生的意义首先就是努力地活着,而努力活着的过程就是一种精神成长的过程,是在不断地追求生命的存在价值、创造生存的意义。
标题我的生死观及对生死教育意义的认识我的生死观及对生死教育意义的认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死观,也许是因为生命经历、宗教信仰、文化背景、个性特点等影响。
在我的生命旅程中,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生死观,也意识到生死教育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的生死观我认为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和感恩;而死亡是必然的,每个人都会经历。
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地面对生死,理性地对待它们。
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分享和享受美好,而死亡也是自然过程的一部分,无需太过担忧和畏惧。
当然,对于自己或身边亲人朋友的死亡,会带来不同程度的悲痛和失落。
但是,我认为死亡并不是终结,而是转化。
我们离别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与他们相聚。
生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依存的。
它们构成了生命的完整和多样性。
生死教育的意义生死教育是指通过课程、活动、经验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生命和死亡、探索人生意义、培养情感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它的目的在于减少对死亡的恐惧和忽视,增强生命意识和时间观念,提高情感交流和人际关系能力。
生死教育对个人的意义首先,生死教育有助于个人认识自我和世界。
通过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经历,学生可以了解到生命的价值和脆弱性、死亡的必然和多样性,反思个人生命意义和发掘未来方向。
同时,也可以了解到不同个体和文化对生死的理解和表达方式,避免将自己的生死观强加于他人。
其次,生死教育有助于个人情感成长和应对挫折。
通过课程中的情感体验、亲子沟通、心理辅导等方式,学生可以学会与人相处、表达情感、应对痛苦等生活技能。
在面对亲人朋友的死亡、失败和挫折时,也可以有更成熟和适应的心理准备和应对策略。
生死教育对社会的意义生死教育不仅对个人有意义,也对社会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多元化。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不同信仰、观念和习俗的人都需要被平等尊重。
生死教育可以促进这种尊重和理解,减少文化冲突和偏见,形成更加公正和和谐的社会氛围。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死的本质和意义,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2. 培养学生面对生死时的勇气和智慧,学会珍惜生命,关爱他人。
3.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教学重点:1. 生死的本质和意义2. 面对生死时的应对策略3. 生命价值的体现教学难点:1. 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2. 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生命价值,关爱他人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生命教育相关书籍或资料3. 小组讨论环节所需的小组分组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播放生死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生死的关注和思考。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如何看待生死?你们认为生命有什么意义?二、讲授新课1. 生死的本质和意义- 介绍生死的定义和哲学观点- 分析生死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死是自然规律,要学会接受和面对2. 面对生死时的应对策略- 培养乐观的心态,珍惜当下- 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学会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3. 生命价值的体现- 分析生命价值的内涵和表现- 引导学生关注生命中的美好事物,发现生活的意义- 鼓励学生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我价值三、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生死挑战?- 如何珍惜生命,关爱他人?- 如何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2.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强调生死教育的意义。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死观、生命价值等方面的认识和态度。
五、课后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生死的感悟文章。
2. 观看一部与生死相关的电影或纪录片,并写下观后感。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生死教育的兴趣和参与度。
2.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发言质量。
3. 学生对生死观、生命价值的认识和态度的转变。
当代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基本内容探析作者:何伟伟吴小平何细平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01期摘要作为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当代大学生的生死观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生死观是一个涉及人生诸多方面的大问题。
本文根据笔者对生死观的理解,并结合当代大学生生死观的实际状况,认为当代大学生死观教育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主体性道德教育、人生价值实现途径的事业观教育、立足生命恋爱的情爱教育、生死观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幸福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生死观教育基本内容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1-237-02生死观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它对职业教育、情感教育、幸福教育等生命教育各方面的问题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因而,在生命教育中,生死观教育最应被重视。
生死观是一个涉及人生诸多方面的大问题,理应在生命观、死亡观教育的基础,对人生的重大问题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基于这种理解,并结合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生死观现状,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体性的道德观教育道德是人最为重要的属性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甚至被视为人的根本属性和本质属性。
它不但体现了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规定,而且由此确立了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和获得生死超越的途径。
所以,道德不仅深深植根于人们的生死观,还最为深刻地体现了人们的生死观,因而是实现某种生死观的重要途径。
当然,这种道德必然是主体性的道德。
所谓主体性的道德,就是立足和满足人的主体需要的道德。
主体性的道德能够使人们在践行它的过程,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生死超越。
比如,中国儒家文化提倡的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能够使人通过践行它成为一个仁人,从而获得一种人格,提升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生死超越。
这种道德,是有“道”之“德”,是深深植根于生命内在需要的道德,是有“根”的道德。
长期以来,我们把规范伦理学奉为圭臬,把道德仅视为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
但是,如果单纯地只坚持着社会至上性原则的道德观,把它看作是外在灌输就能达到既定要求的规范,这是不够的,因为它忽视了人的主体性的内在需要。
论大学生的“三观”教育杨宏(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200)摘要本文首先对三观进行了诠释。
之后,表述了大学阶段开展“三观”教育的理据。
最后,给出了引导和教育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举措。
关键词大学生三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据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0引言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是有思想的物质存在,而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其思想的关键内容。
作为人们关键的思想内容,“三观”对人的一切活动都起指导作用。
三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统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实际上,当代大学生的三观教育与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是一脉相承的。
1三观的诠释所谓世界观是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即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包括着对人生目的、意义以及爱情、幸福、苦乐、荣辱、生死等人生观问题的系统看法。
从这一意义上讲,世界观包括人生观,人生观反映世界观、表现世界观,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与确立是受人生观影响的,世界观、价值观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生的实践;人生观的形成与确立是受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人生观、价值观以世界观为理论基础或前提。
运用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思考人生、价值问题,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所谓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和价值等的根本看法,具体表现在幸福观、公私观、生死观、荣辱观、爱情观等方面。
人生观是人的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
人生观是人们在人生实践和生活环境中逐步形成的。
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生活境遇、文化素养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
正确的人生观指引人走人生的正道,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人生业绩,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高尚的人。
错误的人生观将导致人背离人生的正道,走到邪路上去,甚至成为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