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诊断与鉴别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27
帕金森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帕金森病(PD)由英国学者James Parkinson(1817)首先描述,又称为震颤麻痹(Shaking palsy)。
临床以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和姿势障碍为特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
1、帕金森病的病因尚未清楚发病机制:目前认为自由基生成、氧化反应增强、谷胱甘肽含量降低以及线粒体功能异常、内源性和外源性毒物等因素,导致黑质 DA神经元细胞变性,其中线粒体功能异常起主导作用。
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有关的酶和基因片段的研究亦支持这种看法。
研究发现黑质组织线粒体复合物Ⅰ基因缺陷、遗传异常,会导致易患性,在毒物等因素的作用下,黑质复合物Ⅰ活性艿接跋欤贾律窬赴湫浴⑺劳觥R虼? 大多数学者认为认为遗传和环境因素可能在 PD发病中起主要作用。
鉴别诊断:肌炎型炎性假瘤:典型表现为眼外肌肌腹和肌腱同时增粗,上直肌和内直肌最易受累,眶壁骨膜与眼外肌之间的低密度脂肪间隙为炎性组织取代而消失。
动静脉瘘(主要为颈动脉海绵窦瘘):常有多条眼外肌增粗,眼上静脉增粗,增强后增粗的眼上静脉增强尤为明显,一般容易鉴别,如在 CT 上鉴别困难,可行 DSA 确诊。
转移瘤:眼外肌有时可发生转移瘤,表现为眼外肌呈结节状增粗并可突入眶内脂肪内,如果表现不典型,鉴别困难,可行活检鉴别。
淋巴瘤:眼外肌肌腹和肌腱均受累,一般上直肌或提上睑肌较易受累,此肿瘤与炎性假瘤在影像上较难鉴别,活检有助于鉴别。
【影像学】CT 和 MRI 均能较好地显示增粗的眼外肌,但在 MRI 上很容易获得理想的冠状面和斜矢状面,显示上直肌和下直肌优于 CT ,而且根据 MRI 信号可区分病变是炎性期还是纤维化期,对于选择治疗方法帮助更大。
2 、帕金森病的特异性病理指标-路易氏体主要为黑质致密区含黑色素的神经元变性、丢失及细胞破碎、色素颗粒游离;细胞内出现玻璃体样同心样包涵体(Lewy小体)(见图1);包涵体也见于兰斑、迷走神经背核、下丘脑、中缝核、交感节等。
帕金森病临床分期、诊断标准、评估手段和鉴别诊断帕金森病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典型病理改变为a-突触核蛋白聚集分布于全身多个器官和多巴胺能神经元缺失,从而导致运动和非运动症状。
临床分期结合病理改变及其发展程度,以及临床运动和非运动症状可将帕金森病分为三个阶段:(1)临床前期(preclinicalstage):仅有帕金森病病理改变而无任何相关症状;(2)前驱期(Prodromalstage):出现非运动症状,乃至轻微运动症状,但还不足以符合帕金森病临床诊断标准,未来10年内发展为帕金森病风险极高;(3)临床期(CliniCalstage):存在运动症状并达到临床诊断标准。
从出现第一个疾病相关的非运动症状到符合临床诊断标准被诊断为帕金森病之前的前驱期阶段,可长达20年。
因此,对于早期症状预警,同样值得临床医生关注,当患者出现有快动眼睡眠期行为障碍、日间嗜睡、嗅觉障碍、抑郁、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我们要高度警惕并密切随访,关注患者疾病演变过程。
诊断标准和评估手段PD临床诊断目前还仍是基于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特点,诊断帕金森病应首先存在帕金森综合征的表现,即必备运动迟缓和至少存在肌强直或静止性震颤两项中的一项,同时要具备至少两条支持标准,不存在排除标准及警示征象。
临床可能的帕金森病也需要不符合绝对排除标准,同时出现两条以下的警示征象需具备有相应数目的支持标准,诊断流程图如下所Zj∖O图L 帕金森病诊断流程图对所有帕金森病核心症状的检查都可以使用统一帕金森病评估量表(UPDRS )所描述的方法进行评估。
分期采用H-Y 分期进行严重程度的评定,H-Y 分期的具体内容如下。
O 期:无症状1期:仅单侧病变1.5期:单侧患病,并影响到躯干中轴的肌肉,或另一侧躯体可疑受诊很的森临诊金 能为能金或确帕病 不断可帕病床的森 临床确诊的帕金森病很可能的 帕金森病累2期:双侧病变,未损害平衡2.5期:轻度双侧患病,姿势反射稍差,但是能自己纠正3期:双侧病变伴平衡障碍,后拉试验阳性4期:严重残疾,仍可独立站立或者行走5期:局限于床上或轮椅中,生活不能自理鉴别诊断同时,帕金森病还主要需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1.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共同特点是有明确病因可寻,如感染、药物中毒、脑动脉硬化、外伤等,相关病史是鉴别诊断的关键。
原发性帕金森病,简称帕金森病,是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隐袭起病,进展缓慢,主要病理改变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变和路易小体形成,导致纹状体多巴胺递质减少。
主要临床特征为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1],同时伴各种非运动症状,如嗅觉障碍、便秘、睡眠障碍等。
诊断主要依靠详尽的病史和完整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目前尚无确诊的特异检查。
根据帕金森病的临床特征可分为3型:1. 震颤型:主要以肢体震颤为主,肌肉强直很轻或不明显。
2. 强直型:主要以肌肉僵硬、强直表现为主,可以没有震颤或伴轻微震颤。
3. 混合型:同时有肢体震颤和肌肉强直的表现,即震颤‐强直型或强直‐震颤型,此型占帕金森病的大多数。
修订的Hoehn‐Yahr分级根据帕金森病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5级。
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运动症状包括 1.运动迟缓包括启动困难、动作缓慢;解纽扣、持筷夹物等困难;手指精细动作障碍,“小字征”;表情缺乏,“面具脸”;构音含糊不清,音调低;咽部肌肉运动障碍,流口水。
2.静止性震颤包括可出现始于上肢远端,N字形进展,频率为4~6 Hz的搓丸样动作,静止性震颤,多不对称,可合并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
3.肌强直包括伸、屈肌张力增高出现铅管样强直,伴震颤时出现齿轮样强直,腕关节伸直,可出现“路标现象”,强直引起肢体疼痛出现痛性痉挛。
4.姿势平衡障碍:前倾屈曲体态,起步困难,冻结步态、慌张步态,或姿势反射异常,后拉试验阳性。
非运动症状包括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精神障碍、睡眠障碍、感觉障碍等,如尿频、排尿不畅、尿失禁,体位性低血压、头晕,性功能障碍,便秘,出汗增多或减少,流涎,油脂分泌增多;抑郁、焦虑、淡漠、疲劳,认知功能减退、痴呆,幻觉、冲动控制障碍;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白天过度嗜睡,不宁腿综合征,生动梦境,睡眠呼吸暂停;嗅觉减退,肢体麻木、疼痛等。
帕金森病鉴别诊断:1.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由明确的病因(如感染、药物、中毒、脑动脉硬化、外伤等)引起的帕金森症状,病史结合不同疾病的临床特征是鉴别诊断的关键。
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2021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专业委员会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1,49〔04〕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在我国6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为1 700/10万,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
该病的主要病理改变为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丧失和路易小体形成,其主要生化改变为纹状体区多巴胺递质降低,临床病症包括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缓慢和姿势平衡障碍的运动病症[2]及嗅觉减退、快动眼期睡眠行为异常、便秘和抑郁等非运动病症[3]。
近10年来,国内外对帕金森病的病理和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技术等方面有了更深入、全面的认识。
为了更好地标准我国临床医师对帕金森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我们在英国UK脑库帕金森病临床诊断标准的根底上,参考了国际运动障碍学会〔MDS〕2021年推出的帕金森病临床诊断新标准,结合我国的实际,对我国2006年版的帕金森病诊断标准[4]进行了更新。
一、帕金森综合征〔Parkinsonism〕的诊断标准帕金森综合征诊断确实立是诊断帕金森病的先决条件。
诊断帕金森综合征基于3个核心运动病症,即必备运动缓慢和至少存在静止性震颤或肌强直2项病症的1项,上述病症必须是显而易见的,且与其他干扰因素无关[2]。
对所有核心运动病症的检查必须按照统一帕金森病评估量表〔UPDRS〕中所描述的方法进行[5]。
值得注意的是,MDS-UPDRS仅能作为评估病情的手段,不能单纯地通过该量表中各项的分值来界定帕金森综合征。
二、帕金森综合征的核心运动病症1.运动缓慢:即运动缓慢和在持续运动中运动幅度或速度的下降〔或者逐渐出现迟疑、犹豫或暂停〕。
该项可通过MDS-UPDRS中手指敲击〔3.4〕、手部运动〔3.5〕、旋前-旋后运动〔3.6〕、脚趾敲击〔3.7〕和足部拍打〔3.8〕来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