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7
兰炭--陕西省地方标准前言本标准与DB61/362-2005《兰炭》相比,主要变化如下:——保留了原标准中兰炭作为燃料使用的部分,修改了部分技术指标;——增加了兰炭作为原料使用时的技术要求,所规定技术要求是在考虑到合理利用煤炭资源、增加产品使用范围的基础上提出。
本标准的检测方法引用部分煤炭及焦炭的检测方法。
本标准为条文强制。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陕西省能源质量监督检验所,陕西煤化工技术工程中心有限公司,陕西省冶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神木县三江煤化工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魏国庆、张军民、赵西成、薛晓宏、郝发潮、宋永辉、甘建平、尚文志。
本标准委托陕西省能源质量监督检验所负责解释。
本标准2005年首次发布,2022年某某月第一次修订。
附录A兰炭A.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兰炭的质量要求、采样、制样及检验方法、检验规则、判定规则以及运输与储存。
本标准适用于铁合金、电石、化肥及高炉喷吹、气化、烧结等行业和生产领域作为原料使用的兰炭。
适用于作为锅炉燃料及民用燃料使用的兰炭。
A.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213煤的发热量测定方法GB/T214煤中全硫的测定方法GB/T216煤中磷的测定方法GB/T220煤对二氧化化碳化学反应性的测定方法GB/T476煤的元素分析方法GB/T1574煤灰成分分析方法GB/T1997焦炭试样的采取和制备GB/T2001焦炭工业分析测定方法GB/T9977焦化产品术语YB/T035焦炭电阻率的测定方法A.3术语A.3.1兰炭(Lantan)兰炭是低变质程度的烟煤进行低温干馏以后所得到的固体产物。
陕西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渭北旱地玉米保护性轮耕技术规程一、标准编制工作简况:1.标准编制的意义玉米是渭北旱塬第二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超过了400万亩,总产量约28亿斤。
由于干旱缺水和土壤瘠薄,导致渭北旱地玉米产量低而不稳,平均单产仅740斤/亩。
自然降水是渭北旱地玉米生产的主要水分来源,“留住地表土,蓄住天上水,保住地中墒”是旱作玉米田土壤水分管理的核心。
在渭北旱塬盛行的“春玉米-冬闲”一年一熟农作制中,休闲期普遍采用“多次翻耕-耙耱”或“翻耕-旋耕”土壤耕作法,频繁翻耕作业导致农田地表疏松裸露,土壤扰动加大了土壤水分蒸发散失,显著降低了土壤蓄墒率,同时还增大了水蚀和风蚀威胁,增加了土壤耕作的作业成本。
少部分采用旋耕方式,存在旋耕过浅,表层土壤结构破坏严重现象。
在“春玉米-冬闲”农作制中,实行秸秆覆盖还田免耕和深松等保护性耕作,能减少耕层土壤扰动量,增加地表覆盖物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促进自然降水多蓄少耗,提高玉米的产量与品质;同时还能减轻水土流失,降低地表扬尘,改善耕地质量,避免秸秆焚烧污染。
因此,保护性耕作是渭北旱地玉米田保水培肥和持续增产的重要技术措施,是“蓄水于土”、“藏粮于田”战略的重要体现。
但渭北旱塬玉米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尚不完善,耕作、除草、施肥、播种和收获等玉米田间管理过程农艺和农机配套性差,农业机械化程度偏低、秸秆覆盖还田质量不高、施肥和播种农机不配套、田间作业质量较差等问题突出,缺乏成熟和完善的旱地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和技术规程,导致农民实际生产应用困难。
同时,单项保护性耕作措施的技术效应均非十全十美,各有其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如长期翻耕会形成犁底层,不利于蓄水保墒和作物根系生长,而长期少耕、免耕则会导致土壤紧实、容重增加、耕层变浅、表层养分富集和病虫害严重等问题,不利于作物可持续生产。
需要通过免耕、深松和翻耕组成土壤轮耕模式来克服单一耕作措施缺陷,构建由秸秆覆盖免耕、秸秆覆盖深松和秸秆还田翻耕等耕作措施组成的保护性轮耕技术模式与规程,促进旱作玉米田土壤质量提升和作物持续增产。
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陕西省地方标准废止、修订及整合的通告
正文:
----------------------------------------------------------------------------------------------------------------------------------------------------
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陕西省地方标准废止、修订及整合的通告
陕质监标〔2018〕22号
各有关单位:
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发〔2015〕13号)和《陕西省标准化工作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陕政发〔2015〕45号)精神,为进一步优化完善地方标准,提高地方标准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省级各相关部门、各相关技术归口单位,结合新修订的《标准化法》及当前标准化工作改革政策,对2016年12月31日以前批准发布的陕西省地方标准进行了复审,决定废止15项(见附件1)、修订35项(见附件2)、整合13项(见附件3)陕西省地方标准,现予以公布。
特此通告。
附件:1.陕西省地方标准废止项目明细表
2.陕西省地方标准修订项目明细表
3.陕西省地方标准整合项目明细表
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年9月5日
——结束——。
陕西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设施蔬菜灰霉病绿色防控技术规程一、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协作单位、主要工作过程、起草组组成成员及其所做的主要工作等;“设施蔬菜灰霉病绿色防控技术规程”的研究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承担的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303025)和陕西省科技攻关(2013K01-46)等项目。
该技术规范的研究主要包括设施蔬菜灰霉病防治策略、防治适期及指标、防治技术及规程研究等主要工作。
主要起草人中,马青教授全面负责该课题的设计和实施,王阳副研究员主要负责设施蔬菜灰霉病防治策略、防治适期及指标研究,宗兆锋教授主要负责种植抗(耐)病品种及生物防治设施蔬菜灰霉病研究,赵新贝主要负责设施蔬菜灰霉病早期预防及应急防治研究。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包括技术指标、参数、公式、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的依据(包括试验、统计数据);地方标准修订项目还应当列出和原标准主要差异情况;1.陕西省地方标准编制原则本标准的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法》和《地方标准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编制。
2.确定地方标准主要内容该标准是申请者及其团队多年来从事灰霉病研究与防治总结出来的一套适宜于陕西省各地进行设施蔬菜灰霉病综合防控的技术规范。
申请人及其团队多年来,一直从事番茄等蔬菜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工作,参加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该规程集中了国内外近年来防治设施蔬菜灰霉病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是目前防治设施蔬菜灰霉病最先进的技术成果,结合我省灰霉病发生情况,同时参考国内对设施蔬菜灰霉病综合防治的相关研究进展,集成、组装的一套使用先进技术规范。
具有先进性和可行性,主要技术均为本课题总结。
(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陕西省设施蔬菜灰霉病防控技术的术语与定义、技术要求和综合防控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陕西省设施蔬菜灰霉病的预测与防控。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
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是指对地方性标准(即区域内适用的标准)进行修订和更新的项目。
地方性标准是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制定并实施的地方标准,适用于特定的地域范围内。
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立项:确定修订的地方标准,制定项目计划和时间表。
2. 调研:对原有地方标准进行调研和评估,确定修订的重点和方向。
3. 编写修订方案:根据调研结果,编写修订方案,明确修订的目标、内容和要求。
4. 征求意见:邀请相关专家、企事业单位和公众参与,征求修订方案的意见和建议。
5. 制定修订稿:根据征求意见的结果,编写修订稿,并进行内部审查和评审。
6. 公示和审批:对修订稿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意见反馈,经过审议和批准后正式发布。
7. 实施和推广:修订后的地方标准开始实施,并进行相关的推广和宣传工作。
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的目的是保持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升地方产业竞争力。
同时,修订项目还促进了标准化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加强了标准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陕西发布四项用于改善环境质量的地方标准陕西省是中国的一个西部省份,自然资源丰富,但也面临着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诸多挑战。
为了改善环境质量,陕西省政府近期发布了四项地方标准,以规范和改进环境保护工作。
这四项地方标准分别是《陕西省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陕西省露天矿区环境管理规定》、《陕西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置管理暂行规定》和《陕西省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管理暂行规定》。
这四项地方标准的发布标志着陕西省环境保护工作迈出了新的一步,对于推动陕西省环境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陕西省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发布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
地表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保护地表水环境质量是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和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
《陕西省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发布,将有助于提高陕西省地表水环境治理的科学性和规范化,为地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这一标准的出台,将有助于提高陕西省地表水环境质量,减少水污染,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
陕西省露天矿区环境管理规定的发布是对矿区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
露天矿区是我国煤矿资源开采的重要形式,但同时也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
《陕西省露天矿区环境管理规定》的发布,将有助于规范和改进陕西省露天矿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减少煤矿资源开采对环境的破坏,提高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这一标准的出台,标志着陕西省对于矿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对于实现绿色煤炭开采、减少矿区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陕西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置管理暂行规定的发布是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举措。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垃圾数量急剧增加,垃圾处理成为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
《陕西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置管理暂行规定》的发布,将有助于推动陕西省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提高垃圾处理的科学性和规范化,减少垃圾的危害和污染,保护环境质量。
这一标准的出台,对于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建设美丽陕西具有重要意义。
陕西省发布的四项地方标准,将有助于规范和改进陕西省环境保护工作,提高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地质公园建设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一)引言建立地质公园是兼顾地质遗迹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自然资源管理方式。
陕西省地质公园正处于由快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过度阶段。
从数量上看,目前全省已建立国家级地质公园实体管理机构8家,位居全国第九名;从保护资源程度上看,覆盖了全国地质遗迹资源七大类中的6类,其中洛川黄土剖面地质遗迹等是具有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科学与观赏价值的自然资源。
上述地质公园建立,保护了我省弥足珍贵的地质遗迹资源、改善了陕北、陕南和关中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但2013年地质公园监督检查表明,我省地质公园尚存在地质博物馆建设标准不统一、地质解说系统不规范、地质公园管理机构不健全以及地质公园规划不合理的问题。
因此,地质公园建设缺乏标准化是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
因此,本规范围绕地质公园建设主旨和地质公园管理体系,提出陕西省地质公园的申报审批、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公园规划、地质公园管理监督方面的建设规范,以促使我省境内地质公园更有效地保护地质遗迹资源、促进地质公园建设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二)任务来源根据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陕质监标〔2014〕2号《关于下达2014年第一批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的要求,制定《地质公园建设规范》地方标准,项目编号为SDBXM57-2014,本标准由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归口。
(三)起草单位起草单位:西安财经学院、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四)主要工作过程标准编制工作自任务下达之日开始,由西安财经学院负责起草、其他相关单位协助,历时一年半时间完成本标准的编制工作。
第一阶段:资料收集完善与整理(2014年4月-2014年7月)。
收集我国、其他省份关于地质公园建设的相关标准、文件、建设指南等资料,理清地质公园建设规范的实践现状;利用中国知网查找地质公园建设的相关研究文献,分析该领域的建设研究现状;收集我省地质公园建设实践情况,分析其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西安市地方标准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西安市地方标准管理(以下简称地方标准),提高地方标准的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2017年版)》《陕西省标准化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西安市地方标准的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查、编号、批准、发布、备案、修订、废止等工作,以及地方标准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的监督、评估。
第三条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统一管理全市地方标准,按照编号规则对地方标准进行编号。
负责组织制定地方标准、组织对地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以及对本市地方标准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区县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方标准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第四条市级各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归口管理本部门标准化工作,负责向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地方标准项目建议,并对地方标准申报项目进行合规性审查。
第五条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信息公开原则,集中统一向社会公开地方标准相关信息,向社会公众提供免费查询服务。
第六条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市级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快推动本市自主创新成果、技术积累、成熟经验适时转化为地方标准。
加强对国际、国内先进标准的跟踪和研究,借鉴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及时组织制定或者修订有关地方标准。
第七条鼓励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社会团体,以及标准化组织积极承担或者参与地方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第二章制定范围第八条为满足本市自然条件、风俗习惯等特殊技术要求以及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地理标志产品要求,可以制定地方标准。
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之外,地方标准为推荐性标准。
第九条制定地方标准应当在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入调查论证,广泛征求意见,保证标准的科学性、规范性、时效性,提高地方标准质量。
不得制定妨碍商品、服务自由流通等排除、限制市场公平竞争行为的地方标准。
第十条西安市地方标准应当符合本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推广科学技术成果,推动军民标准通用化,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做到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
陕西省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规范陕西省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规范是指在制定、修订陕西省地方标准时应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流程。
下面是详细的陕西省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规范:1. 规范的制定程序:a. 确定修订的标准名称、编号和适用范围;b. 成立标准制修订工作组,明确工作组成员及其职责;c. 进行前期调研,收集相关信息和数据,明确修订的目的和依据;d. 制定修订计划,明确修订的时间进度和工作任务;e. 开展征求意见活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f. 组织专家论证会,对修订稿进行评审和修改;g. 编制修订报告,提出修订建议;h. 经相关部门审核批准后,正式发布修订的地方标准。
2. 修订的原则:a. 法律法规的合规性原则:修订的标准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b. 科学性和先进性原则:修订的标准应基于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的最新成果;c. 公平公正原则:修订的标准应公平、公正地反映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需求;d. 可操作性原则:修订的标准应具备实施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3. 修订的内容:a. 修订标准的名称和编号;b. 修订标准的适用范围和对象;c. 修订标准的术语和定义;d. 修订标准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e. 修订标准的标志和标识;f. 修订标准的包装、储存和运输要求;g. 修订标准的质量控制和检验规定;h. 修订标准的实施和监督管理。
4. 修订的流程:a. 确定修订的标准名称、编号和适用范围;b. 成立标准制修订工作组,明确工作组成员及其职责;c. 进行前期调研,收集相关信息和数据,明确修订的目的和依据;d. 制定修订计划,明确修订的时间进度和工作任务;e. 开展征求意见活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f. 组织专家论证会,对修订稿进行评审和修改;g. 编制修订报告,提出修订建议;h. 经相关部门审核批准后,正式发布修订的地方标准。
以上是陕西省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规范的详细内容,这些规范和流程有助于确保修订的标准具备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以促进陕西省相关领域的发展和规范化。
地方标准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根据《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申报2013年陕西省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的通知》(陕质监标〔2012〕16号)的要求,西安公路研究院与长安大学起草了《公路桥梁(梁式桥)荷载试验技术规程》。
在经过陕西省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申报批准后,开始地方标准的起草工作。
主要包括以下阶段:资料收集——理论研究、方案制定与验证——编制标准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
资料收集阶段:2013年1月到2013年4月,标准起草小组首先开展了标准资料收集工作。
起草小组广泛查阅了国内外有关标准、规范、技术资料等。
发现随着桥梁施工方法的进步、原材料的改良、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原有的规范、规程逐渐不能适应工程实践的要求。
具体体现在桥梁荷载试验方案制定过程中加载对象不明确、校验系数范围太大,且未考虑桥面铺装的作用、冲击系数计算有所欠缺等方面。
结合陕西省交通科技项目《中小跨径梁桥荷载试验关键技术研究》的课题研究成果,对梁桥结构加载效率、安全加载模式、考虑桥面铺装影响的结构校验系数范围、冲击系数及混凝土结构测试分析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归纳,完善既有的规范和规程,指导桥梁荷载试验工作。
理论研究、方案制定与验证:根据资料收集阶段确定的研究内容开展工作,对理论研究、回归分析所得结论进行实桥验证。
标准起草小组编制标准草案。
编制标准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在前期技术资料收集、调研、试验验证和总结基础上,标准起草小组对标准草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于2013年10月完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
本标准修订项目由西安公路研究院提出和申报,西安公路研究院作为标准第一起草单位,长安大学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各主要参加单位及工作组成员所做工作见下表:主要参加单位成员主要工作项目组长,负责国内外相关标准和技术资料的收集、石雄伟翻译,编制验证试验和方案,负责标准起草和编制说明编写工作。
袁卓亚参与方案确定、承担标准编写、组织和协调等工作。
陕西省地方标准《医用退热贴通用要求》编制说明标准起草组二〇一七年十一月一、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根据陕质监标〔2014〕11号《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下达2015年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的文件精神。
陕西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院围绕《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陕政发〔2011〕1号)和《陕西省标准化发展战略纲要(2011—2020年)》(陕政发〔2011〕8号),以促进科研成果、专利技术通过标准化加快市场化、产业化进程为目标,陕西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院成立标准起草小组,起草《医用退热贴》标准。
协作单位:陕西盛德泰林生物安全技术检测有限公司2.编制过程制标过程分为以下6个阶段:(1)首先,通过调查婴幼儿发烧患者,了解到:退热贴存在很多问题,如含水量不足、胶体保水性不高、所含成分对皮肤和组织有刺激或副作用、降温幅度不足或过大、以及粘合性过大等各种问题。
这导致了发烧患者尤其是婴幼儿在使用退热贴过程中达不到退热的效果,并且有时可能会引发刺激皮肤、红肿、过敏等不良现象。
(2)根据收集医用退热贴的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诸多质量问题,我们先后在陕西省14家退热贴生产企业进行调研,确定了目前退热贴在生产过程中影响其质量的技术指标。
(4)根据调研的影响医用退热贴质量的技术指标,通过查阅大量相关的书籍和文献资料,参照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并且结合本实验室十多年的检测经验,确定了医用退热贴质量的技术指标、限定要求和检验检测方法。
(5)对于起草《医用退热贴》地方标准中的要求和检验检测方法,最后经甘肃省医疗器械检测所、重庆医疗器械检测所、北京医疗器械检测所等多家实验室进行讨论后方才确定。
(6)本标准经提出后形成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意见,并对所提意见进行汇总处理,形成送审稿,经专业委员会评审通过后形成报批稿。
二、编制原则本标准依据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和陕西省地方标准制定的有关规则进行标准的制定。
陕西省标准化修订奖励标准陕西省标准化修订奖励标准是为了进一步推动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激励和表彰标准化工作中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促进标准化工作的稳步发展,提高标准化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根据《陕西省标准化工作奖励办法》的相关规定,制定了以下标准化修订奖励标准:一、奖励对象。
1. 陕西省内单位和个人在标准化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对标准化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2. 在标准化修订工作中,具有重大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对标准化工作有重要推动作用的单位和个人;3. 在标准化修订工作中,完成省级及以上标准制修订任务的单位和个人。
二、奖励标准。
1. 对标准化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可根据其贡献程度给予相应的奖励,奖金最高不超过人民币30万元;2. 对标准化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个人,可根据其贡献程度给予相应的奖励,奖金最高不超过人民币10万元;3. 对在标准化修订工作中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的单位和个人,可根据其贡献程度给予相应的奖励,奖金最高不超过人民币50万元;4. 对完成省级及以上标准制修订任务的单位和个人,可根据其贡献程度给予相应的奖励,奖金最高不超过人民币20万元。
三、评定程序。
1. 奖励评定工作由陕西省标准化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2. 奖励评定工作分为提名推荐、初评、复评和公示等环节;3. 奖励评定工作严格按照《陕西省标准化工作奖励办法》的相关规定进行,确保公平、公正、公开。
四、奖励资金来源。
奖励资金主要来源于省级财政预算安排,同时可以接受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捐赠。
五、奖励管理。
1. 奖励资金实行专款专用,用于奖励对象的奖金发放和相关奖励活动的组织实施;2. 奖励对象应当及时领取奖金,并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3. 对于奖励对象的资金使用情况,需进行跟踪和监督,确保奖励资金的合理使用。
六、附则。
1. 对于不符合奖励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不得给予奖励;2. 奖励标准和评定程序应当严格执行,确保奖励工作的公平公正;3. 本标准由陕西省标准化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