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节日不应该引进中国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12
中国人应不应该过洋节辩论赛引言中国是一个多元文化、多民族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然而,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外来习俗和节日开始进入中国人的生活。
其中就包括洋节,即西方传统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
这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人是否应该过洋节的辩论赛。
本文将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分析中国人应不应该过洋节的利弊和影响。
支持过洋节的观点丰富文化多样性支持过洋节的观点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应该包容并且尊重其他文化的传统和节日。
通过过洋节,可以丰富中国人的文化体验和视野,增加中国社会的多样性。
外来节日的庆祝活动对于扩大中国人的国际视野,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具有积极意义。
增强国际化素养过洋节能够让中国人更好地融入全球化的世界,增强国际化素养。
在当今世界,国际交往与合作日益频繁,了解外国文化和传统成为一种必备素养。
通过过洋节,中国人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熟悉西方文化,与外国友人分享共同的节日庆祝,增进相互理解与友谊。
经济推动作用过洋节也有助于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
随着洋节的逐渐普及,相关产业逐渐兴起,包括节日用品、餐饮、旅游等行业都会受益于此。
过洋节不仅可以带动消费,增加市场需求,还为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
这对于中国目前的经济转型和发展尤为重要。
反对过洋节的观点丢失传统文化反对过洋节的观点认为,洋节的盛行会导致中国传统节日的被忽视和淡化。
过洋节所带来的商业气息和庆典活动,往往掩盖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独特性。
这种现象不仅是文化的流失,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亵渎。
浪费资源过洋节引发的庆典活动、购物潮和消费行为,往往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洋节促进了商业活动的发展,但也带来了过度消费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庆祝洋节应该注重理性消费和可持续发展,避免过度奢华和浪费。
西化影响过洋节可能导致中国文化逐渐被西方文化同化的情况出现。
西方传统节日的引入,可能会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些人担心过洋节会让中国人迷失自我,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
西方节日冲击中国传统节日的主要原因1.政治、经济的原因近现代西方发达的经济一直是中国人追赶和学习的目标;而西方文化必然会伴随着经济的影响进入中国..与此同时;政治的原因也会导致中西文化的冲突..由于长期的封闭与禁锢;中国人对西方节日乃至整个西方文化都知之甚少;一旦国门打开;西方文化蜂拥而至;中国人的好奇、宽容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一向认为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模式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在与中国、前苏联等进行政治、军事竞争的同时;也在极力地吹嘘、推进他们的文化;节日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部分;必然会成为西方文化冲击的首要目标..2.商业炒作的原因西方节日在中国的火爆与商业的炒作是密不可分的..每年一到圣诞节、情人节;商家的各种广告、宣传活动就会铺天盖地;与西方节日有关的商品、服务都摆到了街面上..在香港;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等一些洋节日当天;西餐厅大多会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而内地人对西方节日的商业炒作也并不逊于香港人..教育、媒体的推波助澜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突出表现在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学生的身上;在这方面;以青年人作为主要培养、宣传对象的教育和媒体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教育方面来看;主要表现在两点上:一是英语教育在中国的大众化使得英语国家的文化教育在中国相当普及;一般的青年人..不管是学生还是上班族;都对西方的主要节日有所了解;二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对缺乏对受教育者无意中起了误导的作用..很多年轻人只知道国外的圣诞节、情人节;却不知道中国的七夕节、清明节是哪一天;只知道圣诞树、圣诞晚会、玫瑰花和巧克力;却不知道春节、中秋节究竟有什么文化蕴涵..这些与当前中国的教育思路不能说没有关系..在媒体方面;许多报刊杂志往往大量登载有关西方节日的报道;而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介绍甚少..中国的传统节日一向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比如;春节的时候;就有舞狮子、划彩船、闹元宵等等娱乐形式..从排练节目的团结;表演节目的自豪;到观看节目的热闹;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融洽..中秋节的时候;大家聚集在一起赏月拜月;看大戏等;都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过西方节日给中国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首先它严重影响了中国传统节日..人们过度地倾向于西方节日;西方节日成为潮流和时尚;人们更加淡忘自己的节日..更严重的是;很多孩子只道圣诞节而不道中秋节..一个国家的节日代表着它的文化底蕴和底蕴;必须把它发扬光大..其次;中国人追逐国外节日会减少外国友人对中国节日的兴趣..有些外国友人被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所吸引千里迢迢来到中国..如果中国人过西方节日的热情远远超过中国传统节日;外国友人就失去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体会不到节日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他们会很失望;这就会阻碍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因此我们必须首先做到自己尊重本国文化;发扬本国文化;才能让外国友人尊重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西方节日是西方的;我们去完善传统文化的丰富文化底蕴;大力弘扬中华传统节日;赋予与展现中国传统节日的自身魅力并且使之能够与时代的进步相结;使之成为全世界共同的文化宝藏..节日作为人类文化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其文化心理构成既包含社会心理学层面的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氛围、社会促进及衬会抑制等;也包括作为社会学或文化学层面内在生活周期中反复出现的集中展现、承袭某种文化内涵的特殊的精神、理念、记忆与符号..节日的文化心理存在于个人心理过程中;同时又与普遍存在于一个民族的语言、风俗、神话、艺术、法律等文化现象中的共有现象同质..群体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较为复杂而又相对稳定的态度体验;共同体味、分享集体神圣感、集体欢乐、集体激情、集体悲伤、集体追思等..这种社会情感、情绪可以通过节日的形式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情感、情绪的变化与发展..上升到民族情感层面;就集中的体现为民族意识的反映..一个民族对自身归属的一种认同..我国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是全民性的特点..传统节日源远流长;在夏商周时期就有节日的形成;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还有被现代人遗忘的“寒食节”“重阳节”等..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身的特点..其实只是追求个性而已;其实西方节日骨子里真正的内涵;比如宗教;我们是无法做更深层次了理解和接受的;西方节日吸引我们的只是它的表面形式;而当这种形式被过分炒作时;我们便更容易厌烦..如果是情人节的浪漫;万圣节的狂欢;感恩节的热闹在几年前会带给我们新鲜感;那么;现在;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已经对这些节日感到无奈何厌烦了..1.我们是中国人西方人的节日队我们而言没有实际意义;多数是“凑热闹”..2.宗教理念不同我们的宗教以佛/道等为主;与西方宗教存在极大差别;而西方的节日大多与宗教有关;不像我们的传统节日;都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宗教色彩并不浓烈 3.大国的自信我们之所以现在有很多人都愿意过西方人的节日;表明上看是“崇洋媚外”;而分析其实质;是一种没有民族自信力的表现..我们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应该有足够的自信;而且是“大国的自信” 4.警惕“西方文化”的工具宗教/饮食/娱乐等等;都是西方强国用来向不发达国家实行新的“殖民主义”和“侵略”的强大工具要想不被西方的文化所征服;我们必须要有所作为;保持和发扬我们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爱中华;爱我们自己的节日我们只有自身的“免疫力”提高了;才能减少被“病毒”侵蚀的危险系数 5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即先进性中华民族有着无比光辉和骄傲的历史文化;创造的奇迹和发明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和发展但别忘记了;西方列强对我们民族曾经犯下的罪行:8国联军;拿走了我们多少财宝;但现在他们还厚颜无耻地说什么“替我们保管”在西方国家的大学或博物馆里面;静静向普通百姓述说着曾经的无法抹去的“耻辱”和“侵略史”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节日文化;彰显的不仅仅是某时某地的民情风俗;更重要的是它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等传统美德和古朴纯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西风东渐;这些传统和文化或渐被遗忘;或日渐式微;或慢慢湮灭;若不及时加以抢救性的继承、弘扬、挖掘和开发;那么;真等到它彻底消亡的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还有何面目去见我们的老祖宗同时;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中;也将留下难以弥补的缺失和遗憾中国传统节日的价值内涵一有利于家庭伦理、社会伦理的养成:中国是一个伦理社会;对家庭伦理非常重视..传统节日里很多都是增强家庭伦理的习俗;比如春节时要送礼物;一般是晚辈给长辈送上礼物; 祝福新年..过节时都要家里年纪最长的长者先动筷子;接下来才到晚辈们动筷子..还有就是清明节;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节日里不仅是家人之间的交流;也是跟亡故祖先对话的机会.. 在传统节日里;祭祖是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节日不仅是跟世间家人的团圆;其实跟祖先对话的同时也是为了加强人与人的团结..中国人善于借助传统节日开展乡里合作与增强社会团结..在中国现代社会里;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来加强群众的交往;加强社会伦理的培育..二中国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有着特定的文化功能 1.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式.. 首先;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日益趋同;人们对外来文化也采取越来越宽容的态度..对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周期性出现的传统节日就越发显得重要;传统时常隐藏在生活的背后;隐藏在人们的思想深处;人们要选择具体特殊的时间将它表现出来;人们通过各种节俗活动;在耳濡目染中自觉理解、接受传统;从而实现传统的保护和传承..2.传统节日是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民族自信心是维护民族尊严的精神基础; 一个民族如果缺乏自信就会在精神迷茫中渐失自己的民族位置..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心中永远的情怀和心结..人们通过传统节日的饮食、节日仪式、节日信仰与传说、节日艺术等能够集中向世人展示民族文化精神和精华.. 我们在节日中纪念自己的先人;触摸着我们的民族灵魂..传统节日在当代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就在于不断地给我们创造回归文化传统的机会;我们通过回归传统辨识、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 树立我们的民族自信心..3.传统节日是发展民族新文化的基础与凭借.. 传统节日在历史发展中有着适应社会需要的更新变化的文化创造力..任何民族新文化的创造都离不开既有的历史文化基础..时代在不断前进和发展;旧时传统节日的一些仪式活动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但是其中的文化内核始终不会改变..4.传统节日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文化源泉..传统节日适应人们定期精神调整的需要;通过祭祀娱乐的节俗进行精神调剂与休闲;以蓄积对未来生产生活心理的正能量..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们在生存和生活中确实承受了太多的压力;背负着太多的重担..所以人们需要定期进行放松;传统节日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闲暇空间;紧绷的神经得到暂时的放松;心灵在与祖先对话的过程中得到净化和洗礼;获得一份难得的宁静;传统节日在这里就起到不可替代的过渡和承接作用..在放松过后; 对未来的生活重新规划、整装待发.. 传统节日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人际关系的和谐对于社会的和谐是必不可少的;春节、中秋等节日期间的亲戚之间、邻里之间相互走往和祝福;这样的礼尚往来可以达到人际关系融洽的目的..这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是一致的..在全球化的当下;传统节日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比如春节;不仅国内民众过;海外华人都在过;而且隆重的程度不亚于国内..传统节日是维系民族情感的纽带;为炎黄子孙创造归属感..所以;保护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来促进各民族的感情、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推动国家的发展是必然需要..5.中国传统节日历史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必然落后;而失去了民族文化固有的血脉;国家和民族就没有了根基..实际上;只有加强民族文化;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才会走得更远..我们要维护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化安全;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不至于在经济全球化中被冷落和漠视..因此;我们必须保持自己的民族独立性;通过加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保护和传承来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幼儿园家长对幼儿园庆祝万圣节的评价一、引言万圣节作为西方的传统节日,在现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接受,甚至在中国的许多城市幼儿园也在庆祝这个节日。
但是,幼儿园家长对于幼儿园庆祝万圣节的看法各有不同,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幼儿园家长对幼儿园庆祝万圣节进行分析。
二、幼儿园家长普遍欢迎万圣节活动的举办在我国许多城市的幼儿园中,万圣节已经成为了一项传统活动,不少家长和学生都会在这一天穿上各式各样的服装,欢庆这个西方文化节日。
据我了解,大多数幼儿园的家长对于幼儿园庆祝万圣节持欢迎态度。
家长认为,这是一种增加孩子们欢乐气氛的好方法,孩子们可以通过参与各式各样的活动,包括化妆、游戏和小制作,学习和掌握更多基础知识与技能。
三、家长对于万圣节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有不同的看法尽管许多家长对于幼儿园举办万圣节活动持欢迎态度,但是对于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有不同的看法。
有些家长认为,庆祝万圣节既能够增加孩子们的欢乐气氛,又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他们更加愿意参与学校的动态,培养他们对于学校、社区和家庭的认同感。
然而,还有一些家长对于庆祝万圣节存在疑虑。
他们认为,这个西方的文化节日并不具备中国文化的传统特色,过度引进会导致本土文化的疏离。
在庆祝万圣节的时候,可能存在过于浓厚的西方文化氛围,孩子们学习文化的同时也存在传统文化的忽视。
这一点可能会导致孩子们的文化认知不完整,以及文化认同度的下降。
四、家长对于万圣节活动的安全问题与引导在庆祝万圣节的活动中,可能存在一些安全问题。
例如,万圣节当天,孩子们容易出现交通事故的情况,同时有的化妆品存在安全风险。
另一方面,孩子们在性格等方面相对较为单纯,参与浓厚的恐怖气氛可能会对其造成不良心理影响。
对于这些问题,幼儿园的家长普遍更加重视。
他们希望幼儿园能够为活动的安全提供保障,比如设立相关安全警示铭牌,引导家长和孩子们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打扮与活动,以及设置合适的紧急处理机制。
此外,幼儿园还应该在活动前对孩子们进行相应的文化引导,提醒他们注意活动的安全问题,并指导他们正确的对待异域文化,避免出现任何不良影响。
圣诞节在中国西方节日的中国化圣诞节是西方国家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通常会在12月25日这一天庆祝。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增加,圣诞节也逐渐在中国变得越来越受欢迎,被中国人民接受和庆祝。
本文将探讨圣诞节在中国的中国化过程,以及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中国圣诞节的历史圣诞节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当时外国传教士将基督教信仰带入中国。
起初,圣诞节只是在教堂里庆祝,而且只有少数中国人参与其中。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庆祝圣诞节,圣诞树和圣诞老人也逐渐成为中国圣诞节的标志性符号。
二、中国圣诞节的特色在中国,圣诞节的庆祝方式和西方国家有所不同。
中国人主要把圣诞节看作是一个浪漫且喜庆的假日,而不是宗教节日。
人们喜欢送礼物、聚餐和享受假日氛围。
此外,中国城市的商业街道和购物中心通常会装饰得灯火通明,悬挂着圣诞彩灯和装饰品,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观赏和购物。
三、中国圣诞节的商业活动随着圣诞节在中国的兴起,商家们意识到了商机的巨大潜力。
每年圣诞季节,商家们会推出各种促销活动和特价优惠,吸引消费者购买圣诞礼物和装饰品。
圣诞节成为了中国零售业的一个重要节点,为经济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四、圣诞节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除了商业活动,圣诞节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通过庆祝圣诞节,中国人更加了解了西方文化和习俗。
年轻人尤其喜欢参与到圣诞节的庆祝中,他们学习英语圣诞歌曲、制作圣诞卡片和装饰物,增进了对外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然而,一些人也对中国圣诞节的商业化和丧失本质抱有担忧。
他们认为圣诞节应该是一个宗教节日,而不是商家和购物的嘉年华。
此外,一些人担心中国传统文化会因西方节日的引入而受到冲击。
因此,如何平衡西方节日的引进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总结:圣诞节在中国的中国化反映了文化交流和全球化的趋势。
虽然庆祝圣诞节的方式在中国有所不同,但这个节日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不可忽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某中学举行了一场以“中国人该不该过洋节”为主题的辩论赛。
辩论正方的观点是:中国人不应该过洋节,这是崇洋媚外的表现,会致使本土文化逐渐流失。
辩论反方的观点是:中国人应该过洋节,对于世界文化,我们都主张多元并存,兼收并蓄。
倘若因为担心洋节的兴起会使我国的传统遭到破坏,而选择去抵制,这不是一种爱护行为,而是对自己的文化极度不自信的行为。
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你觉得应该采取何种态度呢?请你在正反双方中选择一方作为自己的立场写一篇辩论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试题来源】广东省珠海市2020届高三9月摸底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过洋节不等于遗忘传统近年来,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感恩节等一个个洋节来势凶猛,大有反超中国传统节日、喧宾夺主之势,无怪乎有人要惊呼“抵制外来文化侵”,无怪乎有学校要封校禁止过洋节然而,洋节真的能冲击我们的传统节日吗?这么想未免太缺乏文化自信了。
承载着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传统节日,表达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祈盼,千百年来,何曾间断?洋节对中国传统节日观念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消费行为上面。
其实,各种各样的洋节在中国的火爆,正是得益于很多商家把洋节包装得无比热闹,助推了洋节在中国的流行。
中国年轻人过的圣诞节,是舶来品,没有虔诚的宗教信仰,只有热销的平安果;没有安详和宁静,只有喧闹和沸腾,又何谈文化冲击?过洋节并不一定代表着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冷落,这只是说明了年轻人对新事物的一种好奇。
就像你觉得苹果好吃,但有一天你发现橘子更好吃,但你并不一定会因为橘子好吃而不爱吃苹果。
黄佳明在《传统节日文化的现代困境及其出路》中说:“圣诞节的温馨、愚人节的娱乐、情人节的浪漫、万圣节的疯狂,都因给不重视传统文化而变得平淡的年轻人的生活,增添轻松愉快的时刻而备受青睐。
”也正是如此,年轻人过洋节的原因很简单,不是因为文化信仰,而是因为轻松愉快。
谈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摘要: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过西方节日,却对中国的传统节日逐渐冷落,这不得不引起国人的重视,研究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传统节日冷落继承弘扬现在,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备受年轻人的青睐。
在一些商家、学者和媒体也纷纷参与其中推波助澜,于是乎,大家一起忽悠,“情人”过节的话题,就像汹涌澎湃的大潮,有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一年比一年火爆。
在这种浪潮下,一些民俗学家和传统文化的守护者,面对着我们的一些传统节日被冷落而西方节日却备受宠爱,便顺水推舟,也开始打“情人节”的牌子,把我们的传统的节日不仅融进了“西方节日元素”而且干脆开始变换称谓,打出了“中国情人节”的旗号。
然而我们不禁要思考为什么年轻人喜欢过着这些“洋节”,这些西方节日将对中国传统节日产生怎样的冲击和影响,怎样才能让青年人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什么中国传统节日遭遇冷落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经济的角度,是西方的强势经济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在其中起着微妙的作用;从民俗学的角度,西方的节日大多带有狂欢的色彩,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强调团圆,许多年轻人便觉得厌烦与累赘,像是一种负担,并不能总真正意义上了解、体会、感觉这传统节日;还有就是商家和媒体的炒作,认为是商家和媒体为了巨大的商业利益而不遗余力地洋节推波助澜的结果。
历史地看,还有一个原因,即我们在过去过分强调生活的政治内容,片面强化政治性节日,淡化了民族民俗的节日,如今人们的口袋和时间都宽裕起来,就需要一个个节日营造生活的高潮,这才发现我们的节日早已变得贫乏,难以应付人们的需求,出现了空白。
然而我们要知道传统的民族节日被冷落和西方的洋节被追捧并非偶然事件,这说明我们对自己的传统节日保护不够,宣传的不够,尤其是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继承和弘扬得不够。
怎样看待传统节日和外来节日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名存实亡的困境,这是必然的吗?多年来人们就一直在感慨节日的味道越来越淡,而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所置换以后,节日经济以及由此被挑起的民众度假消费狂潮便成为最为壮阔的时代景观。
节日观上的“政治正确”常常把我们的思维引向民族救亡法庭上了无新意的正义判词,似乎本土节日的式微都是外来洋节搞的鬼,于是,有了2005年圣诞节前后冒出来的“保卫春节”一类的盛世危言。
关于本土民族文化价值应该如何保护的问题,人们已经争论了至少100年,而且还将继续在同一个层面延续下去,这遮蔽了问题的要害。
事实上,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欧洲,几乎所有的重要传统节日都面临着很大危机。
作为文化身份认同仪式的节日,都打上了太多全球化时代的商业烙印。
上世纪90年代,包括法国、丹麦等在内的欧洲国家就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全球化时代的消费文化的渗透伤透脑筋,并试图以弘扬本土文化价值来加以抵御——结果如大家所见,收效甚微。
从表面上看,当代中国西方节日的盛行的确有很大的“文化自我殖民”的嫌疑。
一个黄皮肤讲汉语的中国人在没有任何宗教原由的情况下热衷于过圣诞节的确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但是,正如我们大量采访所显示的,对于大多数漠视本土节日而推崇洋节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完全不知所以然的圣诞节也和诸如好莱坞大片、可口可乐、LV和NBA等一样,其实只是一件来自西方的时髦的消费品。
西方文化符号本身所具有的特定意义,已经被消费主义的欲望搅和得面目全非了。
我们变得越来越不知道为什么要过节了。
我们知道并期待的可能只是一次减压的好睡眠或假期,只是一次疯狂购物或消费的好理由,只是一次彻夜狂欢的借口或者甚至只是一种用来表明自己时尚态度的符号,当然不用说,节日更是一次商业促销的良机或一个拉动内需的杠杆......所有这些,已经使我们节日的文化气息变得非常稀薄,而节日在强化人的文化认同意识方面的仪式功能正日渐丧失。
所以,如果说,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需要保护和捍卫的话,那么其假想敌不是圣诞节这样的舶来节日,而是全球化时代所有那些令传统价值遭受致命打击的东西。
刚才对方一辩所说的……,我方认为那实在是危言耸听!对方并没有确切的证据来证明他们自己的观点,把这样一顶大帽子随便扣在别人头上是不对的哦~我方的观点是不应该抵制西方节日,原因有以下三点:首先,我方认为抵制西方节日是根本没有必要的。
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传统节日之所以遭到像现在这样的冷遇,与我们是否过西方节日是没有必然关系的。
中国传统节日传承着中国的一些民俗风情,讲述着古老的故事,我们不能也不可能丢弃。
但因为中国节日时代久远,过于死板,形式单一,可能日渐受人冷漠。
而国外节日恰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作为思想活跃,追求浪漫的新一代年轻人,喜欢外国节日无可厚非。
并且过节一方面是为了传承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为了丰富生活情调,愉悦心情。
想要保护中国的传统节日,应该加强对国人的思想教育,让人们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非盲目的抵制,找替罪羊。
其次,节日作为一种文化的缩影,想要抵制西方节日也是巨虎不可能办到的。
随着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必将在不同地域相互碰撞,相互融合。
如今是一个尊重人权,崇尚自由的时代,必定不可能通过法律法规来强行要求人们抵制外国节日。
在“地球村”来临之际,如何丰富本土文化内涵,加强思想道德文化教育才是王道,而不是关上国门,闭门造车。
闭关锁国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最后,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得到宽广胸襟,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展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如果我们今天高调呼吁抵制外国节日,那是不是已经承认了中国节日不如外国节日,我们只能实施强硬的手段才能保护中国节日不受冲击呢?相反的是,正因为我们看到外国节日在中国的追捧,才能真正的意识到保护中国节日的重要性,才能有忧患意识,才能更加关注中国节日。
知名学者博士李文说过“一个大国的公民就要有大国的风范,一个国家听不得别人的批评,第一说明自卑感作祟,第二心胸狭窄。
社会要进步一定要虚心接受不同的声音。
”近来端午节,清明,七夕等传统节日开始受关注不是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吗?综上所诉,保护传承发扬中国节日,要从自身出发,而不应该盲目抵制外国节日。
引进西方节日辩论赛正反方稿辩论赛既然是一种竞赛活动,那么,参赛者谁胜谁负,需要有人作出评论和裁判。
评判人员必须是具有与辩论内容相关的有专门知识的人员。
下面是店铺整理了引进西方节日辩论赛正反方稿,供你参考。
正方认为,我们应当提倡西方节日。
首先,西方文化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世界。
今天,经济全球化已是不可逆转之时代发展大趋势。
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彼此的影响已愈加深刻。
国际交往中我们需要遵循共同的规则。
而“节日”有助于我们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增强信任,以更好的实现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口流与合作。
国家间爆发战争往往就是因为彼此的误解所引起的。
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热衷于过“洋节”并不是什么错误,反而正式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最佳体现。
而且现在西方也不是正在掀起学习中国文化,过春节的热潮吗?这正是文化交流的结果。
在引进西方节日的基础上,我们能更好的了解西方文化的真实面目,达到知己知彼,从而更好的对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其次,提倡西方节日,学习西方文化是中国面向世界,向世界展示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的需要。
目前,国内有一些人思想还比较保守,不能很好的适应全球化所带来的变化。
于是为了逃避这些变化,就提出了抵制西方文化的观点,这是不对的,也正是他们狭隘民族主义的体现,我们应批判这种落后保守思想。
如果他们将抵制西方文化的精力放在对外宣传中华文明这方面不是更好吗?然而他们不愿意,所以我们要帮助他们树立起全新的思想观念,为国民造福!最后,提倡西方节日能改我们带来极大的益处。
文化是沟通情感的桥梁。
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感情表达方面显得比较含蓄,人们内心的情感不一表达出来,而西方的的节日一般比较活泼开放,这有利于人们更好的借助节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弥补我国传统节日在这方面的不足。
提倡西方节日,更注重的是其精神文化内涵,并不意味着要冷落中国的传统节日。
而是要解放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
“自从引进了感恩节,我们的情感变得更丰富,思想也更开放,也更大胆的向爸爸妈妈说声‘我爱你’了。
中国人对中西方节日的态度浅谈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趋频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渐渐统一化,这就造成很多人淡化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而注重外来节日,像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4月1日的“愚人节”、12月25日的“圣诞节”等西方国家节日在中国变得相当流行,而中国传统的节日像农历5月初5的“端午”等节日却被我们中国人淡化了。
就此问题,我对西安部分高校的部分在校大学生做了关于中国传统民族节日意识的调查,现就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
一.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重视程度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值得倡导并隆重举行的,比如说“端午节”是纪念我们伟大的爱国英雄——屈原的;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节日的意义,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对中国传统节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多人不能完全说出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节“这个节日。
二.当代大学生对西方国家节日的了解及重视程度部分大学生认为要与西方国家“接轨”,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及文化,就必须接受西方国家的文化及节日传统;大多数人表示对于西方国家的节日既不能说完全摒弃,也不能说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两者的融合,对于节日这一问题而言,他们表示可以接受,但不会去隆重庆祝,毕竟那是别人的节日。
三.大学生热衷外国节日的主要原因由于对我国文化、民族传统知识的欠缺以及盲目从众崇洋媚外的心理导致部分大学生对外国节日表现出“狂热”的态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当代大学生从小就被社会定位为为了考试而拼命学习的一类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钻研”那些课本知识以应付考试,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错误的认为科技、经济等某方面优于中国的部分西方国家就是自己的偶像,从而导致崇洋媚外,热衷于外国的文化教育及服饰等各种东西,当然西方国家的节日也成为他们青睐的对象。
中国人该不该过洋节基于现在经济全球化,带动了全球每个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这也使得很多国家的节日——洋节流入国内。
这便引起了不少对过洋节有不同的看法,在我看来我是支持中国人过洋节的。
接下来的论证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证:1、洋节本身有什么魅力所在,2、中国的传统节日与洋节有什么区别,3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融入洋节的必要性。
首先是洋节本身有着不同于我们传统节日的魅力,这种魅力是源于我们不同的宗族信仰,节日所散发出来的也是不同的。
由于中国经过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所以中国传统留下来的节日都是比较传统的,都反映着孔子的科教礼仪。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比我们早进入资产主义社会,思想会比较开放,没有那么多的繁文缛节,给人一种吸引力。
像美国的圣诞节,圣诞节原是基督徒为庆贺耶稣诞辰而定的一个节日。
据《圣经》中说,在基督出生前,罗马皇帝奥古斯都有旨意下来,叫天下人都报名上册。
因此大家都要回到老家,按照本族本家登记注册。
圣母马利亚的丈夫约瑟本是犹太大卫家的人,于是他们匣离开拿撒勒城,回到伯利恒居住。
可是当他们到达伯利恒时,城中的客店已全都客满,无处安身,只好暂时栖息在马棚里。
入夜,耶稣降生在马棚中,这里连块干净的地方也找不到,圣母马利.亚不得已只好把耶稣放在马槽里。
这天夜里,天使光临到伯利恒郊外,向守护羊群的牧人报告了这一喜讯。
与此同时,东方有三位贤土发现天上有一颗新星,他们在这颗星的指引下来到伯利恒,找到了耶稣和他的母亲马利亚,并送上许多黄金和乳香等珍责礼品。
今天圣诞节的许多风俗都来源于《圣经》中的这段传说。
所以说不同的国家的节日都有属于自己的宗教特色,都是本族人民所信奉的理念,一种精神寄托。
然而中国的传统节日与西方的节日都是体现各自宗族的特色的,洋节现在在中国是越来越流行,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洋节比较崇尚自由、浪漫,深受现代学生的喜爱。
而中国传统的节日由于比较传统,一些学生认为中国传统的节日是上一代人以至古人的节日,已经追不上时代。
中国人应不应该过圣诞节辩论圣诞节作为西方的传统节日,在中国也逐渐流行起来。
一些人认为过圣诞节有助于加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促进交流,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外来文化的侵入,不应该过这个节日。
下面将从文化交流、商业利益以及国家认同感等方面进行讨论,以探究中国人是否应该过圣诞节。
1. 文化交流过圣诞节可以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相互理解。
圣诞节不仅是基督教的宗教节日,也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
在中国过圣诞节可以让中国人更加了解西方文化背后的历史和意义,增进对西方文化的认知。
同时,中国人过圣诞节也为西方人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化和传统的机会。
通过这样的交流,可以加深两个文化间的互动和友谊。
2. 商业利益圣诞节是西方国家的重要商业节日之一,中国过圣诞节也带来了商业利益。
中国的商家通过推出各种促销和活动吸引消费者,而圣诞节也成为了一年中购物狂欢的重要节点。
这不仅为中国的零售行业带来了增长,也为就业和产业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
因此,从商业利益的角度来看,过圣诞节对中国经济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3.国家认同感一些人认为,过圣诞节违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真,对国家认同感产生消极影响。
他们认为过多地迎合西方节日会削弱中国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和信心。
他们强调应该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的节日和文化,不应该盲目跟风追求所谓的时尚和潮流。
结论综上所述,中国人是否应该过圣诞节有不同的观点。
过圣诞节有助于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相互理解,推动商业发展,但也有可能削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因此,在过圣诞节的同时,我们应该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和传统,传承好自己的节日和文化,更好地融入和吸收外来文化,实现文化的交流和共融。
作为一个开放包容、多元共享的时代,我们应该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对待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对比,实现文化的共同发展。
西方节日在中国被忽视的原因的英文作文Western holidays, such as Christmas, Halloween, Thanksgiving, and Valentine's Day, are widely celebrated in Western countries with various traditions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However, these holidays are often overlooked or not as popular in China. 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why Western holidays are not as widely recognized in China:1. Cultural differences: Chinese culture has its own unique set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 and holidays, such as Chinese New Year, Mid-Autumn Festival, and Dragon Boat Festival. These holidays hold deep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Chinese people, and as a result, Western holidays may not have the same meaning or relevance in Chinese culture.2. Lack of historical or religious significance: Western holidays like Christmas and Easter are rooted in Christian traditions and beliefs. Since China is a predominantly atheist country, these holidays may not have the same religious significance for the Chinese people. As a result, they may not feel as compelled to celebrate these holidays.3. Commercialization: Western holiday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commercialized in recent years, with an emphasis onconsumerism and materialism. In China, there is a growing trend towards anti-consumerism and a backlash against Western influences. As a result, Chinese consumers may be less inclined to participate in Western holidays that are perceived as being overly commercialized.4. Lack of awareness or understanding: Many Chinese people may simply be unaware of Western holidays or may not fully understand their significance. Without a strong cultural connection or personal experience with these holidays, Chinese people may not feel motivated to celebrate them.5. Government restriction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strict regulations and censorship in place to control the flow of information and ideas within the country. As a result, Western holidays may be downplayed or discouraged in order to promote Chinese cultural values and traditions.Overall, while Western holidays may be gaining popularity in China due to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exchange, they still face several barriers to widespread acceptance and celebration. Despite these challenges, there are still pockets of individuals in China who embrace and celebrate Western holidays, showcasing the diversity and richness of cultural exchange in our increasingly interconnected world.。
西方节日是否应该被介绍到中国作文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西方文化的广泛交流,复活节、感恩节、圣诞节等“洋节”深深地影响了我国的青少年,呈现出传统节日“淡化”的趋势。
2007年,我国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这一举措有效地防止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政策一出即得到了广大民众的交口称赞。
对于这一现象,有人认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节日竟然被西方节日取代,这是对中国文化的践踏,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应当采取强制措施进行制止。
有人认为,“洋节”代替传统节日是文化发展的必然,是一种优胜劣汰的正常趋势,中国向西方学习,必须容许“洋节”的正常发展。
目前,在对待传统节日与西方“洋节”的问题上,不少人心里存在极大的矛盾。
对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明谁更悠久,谁更值得提倡”这一问题,不易简单地做出回答。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明,都是经过许多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一点点累积起来的,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我认为,“洋节”传到中国是世界文明传播的正常现象,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主要成果之一,“洋节”在中国的影响是世界发展的必然。
其实,西方人也正在受着中国文化的熏陶。
人类的文明也正是因为互相影响,相互交融才取得了今天的光辉与灿烂。
在中国,汉民族的文化正是因为经历过历史上无数次的文化交融,不断吸取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博采众家之长,才得以达到今天中华文明的璀璨与辉煌的。
因此,在对待“洋节”的问题上,我们不应恐惧,而应该让东方浑厚的文化与西方浪漫的文化相互交流,让这两种不同风格的文化相互融合,达到完美的结合,化作一座联结东西方文明的文化之桥,让两种文化、不同的文明成为人类共享的财富,最终实现人类文化的再创造、再超越。
评:见解深刻是本文的一大亮点。
对待“传统节日与‘洋节’”这一问题向来存在争议,但大多数人是站在个人感情角度说是论非。
而本文作者能够站在一个客观角度冷静思考,指出:“‘洋节’传到中国是世界文明传播的正常现象,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主要成果之一”、“在对待‘洋节’的问题上,我们不应恐惧,而应该让东方浑厚的文化与西方浪漫的文化相互交流……最终实现人类文化的再创造、再超越”。
西方节日的中国化与融合西方节日的中国化与融合是指西方的传统节日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入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节日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节庆文化现象。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西方节日在中国的转变和融合过程。
一、西方节日的传入与中国化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越来越多的西方节日走进中国,成为中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圣诞节。
传统上,圣诞节是西方国家的重要节日,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年轻人也开始庆祝圣诞节。
他们会在家庭、学校或者商场里摆放圣诞树,交换礼物,享用圣诞大餐。
同时,中国商业界也意识到了圣诞节的商机,各种促销活动纷纷出现。
这些现象标志着圣诞节在中国的中国化进程。
类似的例子还有情人节、万圣节等。
这些西方节日通过媒体的传播和商家的推广,逐渐在中国落地生根。
但是,虽然这些节日的庆祝形式与西方国家相似,但在中国的过程中也逐渐融入了中国的传统元素,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中国化风格。
例如,情人节在中国已经成为情侣纪念和表达爱意的日子,人们会送花、送巧克力等来表达爱意,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得到了不同的诠释。
二、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融合发展与西方节日的中国化相对应的是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融合发展。
这种融合的形式相对较少,但也存在一些例子。
最经典的莫过于中国的春节与西方的元旦的融合。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原本是一个观念为农历年的开始时间。
然而,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开始庆祝元旦,很多人会在元旦夜出去欢庆,与西方的庆祝方式相似。
此外,随着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接受与理解,中国的儿童节也逐渐融合了西方的国际儿童节。
在这一天,学校会组织各种活动,家长们也会给孩子们买礼物。
这种融合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又借鉴了西方节日的庆祝方式,使得节日变得更加有趣而多彩。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节日中的表达除了西方节日在中国的发展外,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节日中的表达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开始举办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
西方节日不应该引进中国西方节日冲击中国传统节日的主要原因1.政治、经济的原因近现代西方发达的经济一直是中国人追赶和学习的目标,而西方文化必然会伴随着经济的影响进入中国。
与此同时,政治的原因也会导致中西文化的冲突。
由于长期的封闭与禁锢,中国人对西方节日乃至整个西方文化都知之甚少,一旦国门打开,西方文化蜂拥而至,中国人的好奇、宽容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一向认为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模式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在与中国、前苏联等进行政治、军事竞争的同时,也在极力地吹嘘、推进他们的文化,节日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部分,必然会成为西方文化冲击的首要目标。
2.商业炒作的原因西方节日在中国的火爆与商业的炒作是密不可分的。
每年一到圣诞节、情人节,商家的各种广告、宣传活动就会铺天盖地,与西方节日有关的商品、服务都摆到了街面上。
在香港,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等一些洋节日当天,西餐厅大多会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而内地人对西方节日的商业炒作也并不逊于香港人。
教育、媒体的推波助澜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突出表现在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学生的身上,在这方面,以青年人作为主要培养、宣传对象的教育和媒体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教育方面来看,主要表现在两点上:一是英语教育在中国的大众化使得英语国家的文化教育在中国相当普及,一般的青年人。
不管是学生还是上班族,都对西方的主要节日有所了解;二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对缺乏对受教育者无意中起了误导的作用。
很多年轻人只知道国外的圣诞节、情人节,却不知道中国的七夕节、清明节是哪一天;只知道圣诞树、圣诞晚会、玫瑰花和巧克力,却不知道春节、中秋节究竟有什么文化蕴涵。
这些与当前中国的教育思路不能说没有关系。
在媒体方面,许多报刊杂志往往大量登载有关西方节日的报道,而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介绍甚少。
中国的传统节日一向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比如,春节的时候,就有舞狮子、划彩船、闹元宵等等娱乐形式。
从排练节目的团结,表演节目的自豪,到观看节目的热闹,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融洽。
中秋节的时候,大家聚集在一起赏月拜月,看大戏等,都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过西方节日给中国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
首先它严重影响了中国传统节日。
人们过度地倾向于西方节日,西方节日成为潮流和时尚,人们更加淡忘自己的节日。
更严重的是,很多孩子只道圣诞节而不道中秋节。
一个国家的节日代表着它的文化底蕴和底蕴,必须把它发扬光大。
其次,中国人追逐国外节日会减少外国友人对中国节日的兴趣。
有些外国友人被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所吸引千里迢迢来到中国。
如果中国人过西方节日的热情远远超过中国传统节日,外国友人就失去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体会不到节日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他们会很失望,这就会阻碍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因此我们必须首先做到自己尊重本国文化,发扬本国文化,才能让外国友人尊重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
西方节日是西方的,我们去完善传统文化的丰富文化底蕴,大力弘扬中华传统节日,赋予与展现中国传统节日的自身魅力并且使之能够与时代的进步相结,使之成为全世界共同的文化宝藏。
节日作为人类文化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其文化心理构成既包含社会心理学层面的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氛围、社会促进及衬会抑制等,也包括作为社会学或文化学层面内在生活周期中反复出现的集中展现、承袭某种文化内涵的特殊的精神、理念、记忆与符号。
节日的文化心理存在于个人心理过程中,同时又与普遍存在于一个民族的语言、风俗、神话、艺术、法律等文化现象中的共有现象同质。
群体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较为复杂而又相对稳定的态度体验,共同体味、分享集体神圣感、集体欢乐、集体激情、集体悲伤、集体追思等。
这种社会情感、情绪可以通过节日的形式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情感、情绪的变化与发展。
上升到民族情感层面,就集中的体现为民族意识的反映。
一个民族对自身归属的一种认同。
我国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是全民性的特点。
传统节日源远流长,在夏商周时期就有节日的形成,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还有被现代人遗忘的“寒食节”“重阳节”等。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身的特点。
其实只是追求个性而已,其实西方节日骨子里真正的内涵,比如宗教,我们是无法做更深层次了理解和接受的,西方节日吸引我们的只是它的表面形式,而当这种形式被过分炒作时,我们便更容易厌烦。
如果是情人节的浪漫,万圣节的狂欢,感恩节的热闹在几年前会带给我们新鲜感,那么,现在,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已经对这些节日感到无奈何厌烦了。
1.我们是中国人!西方人的节日队我们而言没有实际意义,多数是“凑热闹”。
2.宗教理念不同!我们的宗教以佛/道等为主,与西方宗教存在极大差别,而西方的节日大多与宗教有关;不像我们的传统节日,都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宗教色彩并不浓烈!3.大国的自信!我们之所以现在有很多人都愿意过西方人的节日,表明上看是“崇洋媚外”,而分析其实质,是一种没有民族自信力的表现。
我们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应该有足够的自信,而且是“大国的自信”!4.警惕“西方文化”的工具!宗教/饮食/娱乐等等,都是西方强国用来向不发达国家实行新的“殖民主义”和“侵略”的强大工具!要想不被西方的文化所征服,我们必须要有所作为,保持和发扬我们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爱中华,爱我们自己的节日!我们只有自身的“免疫力”提高了,才能减少被“病毒”侵蚀的危险系数!5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即先进性!中华民族有着无比光辉和骄傲的历史文化,创造的奇迹和发明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和发展!但别忘记了,西方列强对我们民族曾经犯下的罪行:8国联军,拿走了我们多少财宝,但现在他们还厚颜无耻地说什么“替我们保管”在西方国家的大学或博物馆里面,静静向普通百姓述说着曾经的无法抹去的“耻辱”和“侵略史”!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节日文化,彰显的不仅仅是某时某地的民情风俗,更重要的是它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等传统美德和古朴纯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
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西风东渐,这些传统和文化或渐被遗忘,或日渐式微,或慢慢湮灭,若不及时加以抢救性的继承、弘扬、挖掘和开发,那么,真等到它彻底消亡的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还有何面目去见我们的老祖宗?同时,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中,也将留下难以弥补的缺失和遗憾中国传统节日的价值内涵(一)有利于家庭伦理、社会伦理的养成:中国是一个伦理社会,对家庭伦理非常重视。
传统节日里很多都是增强家庭伦理的习俗,比如春节时要送礼物,一般是晚辈给长辈送上礼物,祝福新年。
过节时都要家里年纪最长的长者先动筷子,接下来才到晚辈们动筷子。
还有就是清明节,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节日里不仅是家人之间的交流,也是跟亡故祖先对话的机会。
在传统节日里,祭祖是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节日不仅是跟世间家人的团圆,其实跟祖先对话的同时也是为了加强人与人的团结。
中国人善于借助传统节日开展乡里合作与增强社会团结。
在中国现代社会里,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来加强群众的交往,加强社会伦理的培育。
(二)中国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有着特定的文化功能 1.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式。
首先,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日益趋同,人们对外来文化也采取越来越宽容的态度。
对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周期性出现的传统节日就越发显得重要,传统时常隐藏在生活的背后,隐藏在人们的思想深处,人们要选择具体特殊的时间将它表现出来,人们通过各种节俗活动,在耳濡目染中自觉理解、接受传统,从而实现传统的保护和传承。
2.传统节日是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民族自信心是维护民族尊严的精神基础,一个民族如果缺乏自信就会在精神迷茫中渐失自己的民族位置。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心中永远的情怀和心结。
人们通过传统节日的饮食、节日仪式、节日信仰与传说、节日艺术等能够集中向世人展示民族文化精神和精华。
我们在节日中纪念自己的先人,触摸着我们的民族灵魂。
传统节日在当代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就在于不断地给我们创造回归文化传统的机会,我们通过回归传统辨识、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树立我们的民族自信心。
3.传统节日是发展民族新文化的基础与凭借。
传统节日在历史发展中有着适应社会需要的更新变化的文化创造力。
任何民族新文化的创造都离不开既有的历史文化基础。
时代在不断前进和发展,旧时传统节日的一些仪式活动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但是其中的文化内核始终不会改变。
4.传统节日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文化源泉。
传统节日适应人们定期精神调整的需要,通过祭祀娱乐的节俗进行精神调剂与休闲,以蓄积对未来生产生活心理的正能量。
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们在生存和生活中确实承受了太多的压力,背负着太多的重担。
所以人们需要定期进行放松,传统节日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闲暇空间,紧绷的神经得到暂时的放松,心灵在与祖先对话的过程中得到净化和洗礼,获得一份难得的宁静,传统节日在这里就起到不可替代的过渡和承接作用。
在放松过后,对未来的生活重新规划、整装待发。
传统节日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人际关系的和谐对于社会的和谐是必不可少的,春节、中秋等节日期间的亲戚之间、邻里之间相互走往和祝福,这样的礼尚往来可以达到人际关系融洽的目的。
这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是一致的。
在全球化的当下,传统节日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比如春节,不仅国内民众过,海外华人都在过,而且隆重的程度不亚于国内。
传统节日是维系民族情感的纽带,为炎黄子孙创造归属感。
所以,保护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来促进各民族的感情、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推动国家的发展是必然需要。
5.中国传统节日历史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文化底蕴深厚。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必然落后;而失去了民族文化固有的血脉,国家和民族就没有了根基。
实际上,只有加强民族文化,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才会走得更远。
我们要维护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化安全,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不至于在经济全球化中被冷落和漠视。
因此,我们必须保持自己的民族独立性,通过加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保护和传承来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