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师傅”方便面的由来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2
“康师傅”的企业发展历程————————————————————————————————作者:————————————————————————————————日期:2“康师傅”的企业发展历程来自: 创业之家论坛(/)1992年,第一包康师傅方便面上市。
2005年,全世界人每吃掉五包方便面,就有一包是“康师傅”。
从乡村制油小作坊,到年销售额300多亿的,大型食品工业集团,是谁一手创造了“康师傅”的奇迹?从全球最大的方便面生产商,到集食品、零售、餐饮于一体的跨国企业集团,“康师傅”走过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康师傅”创始人魏应行做客《台商故事》,讲述创业的曲折经历。
[演播室]康师傅不姓康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台商故事》。
我们要给大家讲的是康师傅的故事。
康师傅不姓康,康师傅姓魏,为什么的魏师傅会创办了康师傅,在康师傅的背后有哪些故事呢,我们先来认识康师傅的创始人魏应行先生,魏先生你好。
当时为什么想起叫康师傅,没叫魏师傅。
魏四:康吧,应该作食品从健康趋向,康这个,而且康在我们,小有迷信,在品牌里面秘密里面,康是扬音。
取这个名字就比较向上,向扬。
这样一个名字,师傅是一个在北方很普通的一个尊称,所以取了这么一个名字之后,大家反而非常耳熟能详,非常容易沟通。
这个我觉得名字取得不错。
主持人:是不是有人真的会以为您姓康,叫您康师傅。
魏四:应该普遍有这样的,有这样的感觉,康师傅的老板姓康。
主持人:其实不论是魏师傅还是康师傅,刚来的大陆的时候都不是很顺利,我们也来回顾一下当年魏先生刚才到大陆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导视:初到大陆,就赔掉了上亿家产。
(差点卷铺盖走人)失败的卖油郎,如何摇身一变,成为食品业的大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接下来请收看“康师傅”的创始人,魏应行的创业故事。
[小片一]接连投资失利解说:1988年10月的一天,在香港飞北京的747班机上,一个28岁的台湾小伙,显得兴奋而又不安。
飞机就要降落在北京首都国国际机场,这将是他第一次踏上首都北京的土地。
民以食为天:康师傅的中国发家史台湾亿万富翁魏应州在1950年代就读的小学现在仍在他的家乡台湾彰化永靖。
可追溯至蒋介石统治时代的学校正墙上还留有“礼、义、……耻”的训诫标语。
那时候,与中国大陆进行贸易无疑就是对所有这些“品行原则”的背叛。
街对面是一座建于1997年的纪念公园,纪念的对象是一对夫妇,他们对中国大陆信奉一种完全不同的精神。
魏德和及其妻子在拥挤的祖屋里抚养了七个小孩,祖屋里住着100名魏氏家族成员。
四个儿子都因在中国做生意而成为亿万富翁。
现在,这四个儿子正花费数百万美元重建他们的祖厝,作为大陆游客的一个旅游景点,而大陆游客目前已成为台湾旅游业增长最快的收入来源。
在两岸冷战时期的敌对关系于1980年代开始解冻之后,魏氏兄弟很快便进入中国大陆。
继1992年在天津开设第一家方便面厂之后,他们的康师傅方便面让他们赚到了第一桶金。
如今,魏氏家族的顶益控股集团在高度自动化的大陆工厂每年生产160亿包方便面。
他们提供200多种口味,以此来吸引中国各地处于不同气候和文化的消费者。
现在,魏氏兄弟找到了一个更为利润丰厚的业务:饮料。
现年57岁的顶益集团董事长魏应州在回想他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动机时说:“是贪婪吸引我进入饮料业的。
”他此时正远离台湾的家乡,在中国东部城市天津他们最初开设的那家方便面厂附近接受采访。
天津是顶益集团以及魏氏家族拥有74%股份的投资控股公司——顶新国际集团的总部。
他的贪婪意识得到了回报:自2009年以来,顶益集团的饮料业务收入已超过了方便面业务。
这家《福布斯》亚太顶尖50强企业在2010年的总销售额增长31%,至67亿美元,净利润增长25%,达4.78亿美元。
而且看来这个增长势头将持续一段时间。
据全球领先的市场研究公司AC尼尔森(AC Nielsen)的统计显示,在截至今年3月份的12个月内,中国非酒精饮料市场扩大了11%,销售规模达140亿美元。
而其中规模较大的企业很可能将吞并规模较小的企业。
康师傅的案例分析班级:10机械制造与自动化4姓名:舒大张学号:105302423案例描述:康师傅现在是家喻户晓的品牌,但在其刚进入大陆市场的时候却受到了不小的挫折。
先说一下“康师傅”来历。
康师傅的老板并不姓“康”,而是台商顶新集团董事魏应行及其兄弟。
“康师傅”是1992年顶新为进军大陆而设的品牌。
在90年代初,由于大陆人民速食食品有害健康,所以这类食品在大陆不太受欢迎。
魏应交为标榜其速食面不含防腐剂和人工色素,所以改名“康师傅”,以显示是健康食品,加上当时的目标市场是中国北方,而北方人会尊称别人为“师傅”,所以便在品牌上加上“师傅”二字。
这便是“康师傅”的名字由来。
方便面:掘到第一桶金1959年,魏家父亲魏德和在台湾彰化乡村办起了一家小油坊,起名“鼎新”。
这个作坊式的小企业后由魏家的四兄弟和三姐妹继承,维持着中小企业的规模。
1989年,四兄弟中的老幺魏应行身负家人重托,从香港转道来到大陆。
他在各省之间辗转考虑,足迹几乎踏遍全家。
因为家庭企业是油坊,他自然而然地想到,要在大陆开发一种食用油。
当时大陆市场几乎全是散装油,谈不上优质和品牌。
魏应行决心开发“顶好清香油”,创立“来自台湾的食用油”形象。
许多人可能还记得20世纪80年代末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这条广告。
当时正在大陆热播的台湾电视剧《星星知我心》女主角吴敬娴一句“用顶好清香油,顶有面子”在电视上反复播放,广告语深入人心。
可惜名声虽好,买卖却不好,以大多数老百姓在80年代末的消费水平,还没达到“要面子”的程度。
大家用惯了廉价的散装油,而十几块钱瓶的“清香油”质量虽好,价格却远远超过百姓的心理底线,滞销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最后甚至不得不全面回收。
后来康师傅又先后试推“康莱蛋酥卷”和另外一种蓖麻油,两种产品虽然广告都很出色,但同样犯下了高估市场的错误,一直未能获得理想的销售。
至1991年的三年间,魏应行已赔掉了所携来的1.5亿台币的半数以上,几乎要打道回府。
方便面:掘到第一桶金1959年,家父亲德和在彰化乡村办起了一家小油坊,起名“鼎新”。
这个作坊式的小企业后由家的四兄弟和三姐妹继承,维持着中小企业的规模。
1989年,四兄弟中的老幺应行身负家人重托,从转道来到大陆。
他在各省之间辗转考虑,足迹几乎踏遍全家。
因为家庭企业是油坊,他自然而然地想到,要在大陆开发一种食用油。
当时大陆市场几乎全是散装油,谈不上优质和品牌。
应行决心开发“顶好清香油”,创立“来自的食用油”形象。
许多人可能还记得20世纪80年代末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这条广告。
当时正在大陆热播的电视剧《星星知我心》女主角吴敬娴一句“用顶好清香油,顶有面子”在电视上反复播放,广告语深入人心。
可惜名声虽好,买卖却不好,以大多数老百姓在80年代末的消费水平,还没达到“要面子”的程度。
大家用惯了廉价的散装油,而十几块钱瓶的“清香油”质量虽好,价格却远远超过百姓的心理底线,滞销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最后甚至不得不全面回收。
后来康师傅又先后试推“康莱蛋酥卷”和另外一种蓖麻油,两种产品虽然广告都很出色,但同样犯下了高估市场的错误,一直未能获得理想的销售。
至1991年的三年间,应行已赔掉了所携来的1.5亿台币的半数以上,几乎要打道回府。
恰好在这时他嗅到了方便面的市场机会。
当年他经常乘坐火车,并食用从带来的方便面。
后来渐渐发现,一同搭车的人们对他的方便面常常十分好奇,经常有人围观甚至询问何处能买到。
康师傅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个市场的巨大需求,决定主攻方便面市场。
由于过去在,氏四兄弟在方便面这个领域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就像幼稚园的学生一半。
因此在推出新产品事便小心翼翼,边做边学。
当时为了了解大陆的口味,便通过试吃的方式来改进佐料配方。
同时在定价方面,发现当时的大陆市场上只能买到两种方便面:一种是进口的“高价面”,在机场饭店等地有售,却因价格偏高而难于推广,另外一价格极其低廉的袋装面,价格虽然低廉,但口味非常的差。
康师傅考虑到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最后把售价定在一点九八元。
“康师傅”方便面,是台湾魏家四兄弟在祖国大陆的第三次投资。
前两次,他们败得很惨。
但第三次他们却成了大赢家。
魏应州、魏应交、魏应充和魏应行,是“康师傅”的创始人。
魏应行告诉记者,目前,在大哥的领导下,四人各有分工,各管一摊,但是分工不分家。
老大魏应州负责“康师傅”控股公司,老二魏应交负责乐购生活购物中心,老三魏应充掌管台湾味全,而魏应行则经营全家便利与德克士炸鸡连锁店。
据说,直到现在,四兄弟还把赚来的钱都集中放在一个家族基金中,每个家庭每月固定领取一笔生活开销,子女的学费则全部由基金支付。
上世纪70年代末,魏氏兄弟决定赴祖国大陆投资。
兄弟四人个性差异颇大,在创业的过程中各有所长。
老大魏应州身兼父职,撑起一大家子人,很严肃也有些霸气,但做事投入,是个工作狂。
老二魏应交业务员出身,擅长交际,很容易就和别人打成一片,在四兄弟中风头最劲,讲话也很有说服力,因此是公司筹集资金的主力人眩老三魏应充出身财务,作风低调。
老四魏应行则个性随和,能说会道。
1988年,魏应行从香港转道来到祖国大陆。
在各省辗转奔波后,想到要在大陆开发一种食用油———顶好清香油,但产品滞销。
后来,又先后推出了“康莱蛋酥卷”和另外一种蓖麻油,仍然失败。
3年后,魏应行几乎赔光了他带来的15亿元新台币。
准备打道回府之时,方便面给了他翻身的机会。
一次出差,魏应行因为不习惯火车食品,就自带了两箱台湾产的方便面,没想到引起了同车旅客的极大兴趣,大家都觉得又好吃又方便。
于是,分析了大陆的方便面市场后,四兄弟再次振作,并给准备投产的方便面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康师傅”。
老二魏应交从战友的父亲处,获得了上亿资金。
经过上万次的口味测试,推出了“红烧牛肉面”作为主打产品。
1991年天津科技开发区招标,“康师傅”在此注册了顶益食品公司。
“康师傅”方便面一经推出,立即打响。
顶益公司门口甚至一度出现批发商排长队订货的场面。
在这种情况下,顶益迅速扩大生产规模,顶新集团也第一次尝到了投资祖国大陆的甜头。
方便面:掘到第一桶金1959年,魏家父亲魏德和在台湾彰化乡村办起了一家小油坊,起名“鼎新”。
这个作坊式的小企业后由魏家的四兄弟和三姐妹继承,维持着中小企业的规模。
1989年,四兄弟中的老幺魏应行身负家人重托,从香港转道来到大陆。
他在各省之间辗转考虑,足迹几乎踏遍全家。
因为家庭企业是油坊,他自然而然地想到,要在大陆开发一种食用油。
当时大陆市场几乎全是散装油,谈不上优质和品牌。
魏应行决心开发“顶好清香油”,创立“来自台湾的食用油”形象。
许多人可能还记得20世纪80年代末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这条广告。
当时正在大陆热播的台湾电视剧《星星知我心》女主角吴敬娴一句“用顶好清香油,顶有面子”在电视上反复播放,广告语深入人心。
可惜名声虽好,买卖却不好,以大多数老百姓在80年代末的消费水平,还没达到“要面子”的程度。
大家用惯了廉价的散装油,而十几块钱瓶的“清香油”质量虽好,价格却远远超过百姓的心理底线,滞销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最后甚至不得不全面回收。
后来康师傅又先后试推“康莱蛋酥卷”和另外一种蓖麻油,两种产品虽然广告都很出色,但同样犯下了高估市场的错误,一直未能获得理想的销售。
至1991年的三年间,魏应行已赔掉了所携来的1.5亿台币的半数以上,几乎要打道回府。
恰好在这时他嗅到了方便面的市场机会。
当年他经常乘坐火车,并食用从台湾带来的方便面。
后来渐渐发现,一同搭车的人们对他的方便面常常十分好奇,经常有人围观甚至询问何处能买到。
康师傅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个市场的巨大需求,决定主攻方便面市场。
由于过去在台湾,魏氏四兄弟在方便面这个领域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就像幼稚园的学生一半。
因此在推出新产品事便小心翼翼,边做边学。
当时为了了解大陆的口味,便通过试吃的方式来改进佐料配方。
同时在定价方面,发现当时的大陆市场上只能买到两种方便面:一种是进口的“高价面”,在机场饭店等地有售,却因价格偏高而难于推广,另外一价格极其低廉的袋装面,价格虽然低廉,但口味非常的差。
一、历史起源食品产业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主要行业,由此,方便面食品被人们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食品之一,起源发明于日本,安藤百福在冒着寒风排队买面时,由于饥饿难忍,催生了灵感,萌发了一种加入热水就能食用的速食面,从而方便面诞生了。
1958年8月世界第一包鸡汁面开始面市,随后逐渐风靡全球,红遍九洲。
方便面属于一种方便食品,呈现出价格便宜、携带方便、食用安全、品种多样、营养丰富的特点。
消费对象以大中城市工作节奏较快的上班族,正在读书的学生群体,还有长年奔波在外的打工者和出外开会、旅游的广大旅客、游客。
近几年农村消费在逐步兴起。
方便面产业链具有连接紧密,关联作用强劲的特点,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被誉为“黄金链”。
同时可以解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可观。
二、发展现状。
方便面的发展非常符合中国国情,是一个规模庞大、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我国是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的,屈指一数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大体上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4年-1992年是中国方便面的导入期处于缓慢爬行状态。
第二阶段:1992年-1996年是快速增长的“寡头”时代,台资企业一统天下。
第三阶段:1997-2004年,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投资方便面生产的厂家遍地开花,行业格局初步形成,四大板块雄群逐鹿,各大品牌龙腾虎跃。
第四阶段:2004年至今是产业飞速发展、产品更新换代、科技含量大幅上升,产业形势正处于成长旺盛期。
全国的发展现状:2006年全国方便面560亿包,总销量400亿元,实现产值河北名列第一85亿元、河南第二63亿元,陕西第三30亿元。
全行业增长速度高于全国食品工业的平均增速,2004年方便面全国总产量为480亿包,居世界之首,销售额290.27亿元,与上年相比,上升了26%和34%。
目前,全国拥有1000多个生产厂家,3000多条生产线。
2006年在品牌排名中,康师傅第一、统一第二、白象第三、华龙第四、华丰第五、福满多第六、今麦郎第七、南街村第八、锦丰第九、天方第十。
在马来西亚买到中国的康师傅方便面,非常激动的说说
摘要:
1.马来西亚购买康师傅方便面
2.方便面来源及品牌背景介绍
3.康师傅方便面在马来西亚的受欢迎程度
4.产品品质与口感的体验
5.激动的原因与期待
正文:
我今天在马来西亚的超市买到了我国的康师傅方便面,心情非常激动,想要跟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让我介绍一下康师傅方便面的来源。
康师傅是我国知名的方便面品牌,创立于1992 年,其产品遍布全国各地,并远销海外。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良好口碑的品牌,康师傅方便面凭借其丰富的口味、优良的品质和亲民的价格,深受消费者喜爱。
在马来西亚,康师傅方便面的受欢迎程度也相当高。
在各大超市和便利店,都能看到康师傅方便面的身影。
无论是经典的牛肉面、麻辣牛肉面,还是后续推出的鲍鱼炖牛肉面、香辣牛肉面等新口味,都受到了马来西亚消费者的喜爱。
这也说明康师傅方便面在口味上,确实有着其独特之处。
今天我购买的是经典的康师傅牛肉面。
当我打开包装,看到那熟悉的面条和调料包时,仿佛回到了我国。
煮好面后,我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
那熟悉的味道,让我仿佛回到了家乡。
康师傅方便面的面条口感劲道,汤料鲜美浓郁,
让我回味无穷。
之所以如此激动,是因为康师傅方便面不仅仅是一款美食,更是我思乡之情的一种寄托。
在远离家乡的马来西亚,能吃到这样一道充满家乡味道的美食,实在是一件令人感动的事情。
最后,我期待康师傅方便面能在未来继续拓展海外市场,让更多的海外华人,甚至外国友人都能够品尝到这道美味的中国美食。
方便面:掘到第一桶金1959年,魏家父亲魏德和在台湾彰化乡村办起了一家小油坊,起名“鼎新”。
这个作坊式的小企业后由魏家的四兄弟和三姐妹继承,维持着中小企业的规模。
1989年,四兄弟中的老幺魏应行身负家人重托,从香港转道来到大陆。
他在各省之间辗转考虑,足迹几乎踏遍全家。
因为家庭企业是油坊,他自然而然地想到,要在大陆开发一种食用油。
当时大陆市场几乎全是散装油,谈不上优质和品牌。
魏应行决心开发“顶好清香油”,创立“来自台湾的食用油”形象。
许多人可能还记得20世纪80年代末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这条广告。
当时正在大陆热播的台湾电视剧《星星知我心》女主角吴敬娴一句“用顶好清香油,顶有面子”在电视上反复播放,广告语深入人心。
可惜名声虽好,买卖却不好,以大多数老百姓在80年代末的消费水平,还没达到“要面子”的程度。
大家用惯了廉价的散装油,而十几块钱瓶的“清香油”质量虽好,价格却远远超过百姓的心理底线,滞销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最后甚至不得不全面回收。
后来康师傅又先后试推“康莱蛋酥卷”和另外一种蓖麻油,两种产品虽然广告都很出色,但同样犯下了高估市场的错误,一直未能获得理想的销售。
至1991年的三年间,魏应行已赔掉了所携来的1.5亿台币的半数以上,几乎要打道回府。
恰好在这时他嗅到了方便面的市场机会。
当年他经常乘坐火车,并食用从台湾带来的方便面。
后来渐渐发现,一同搭车的人们对他的方便面常常十分好奇,经常有人围观甚至询问何处能买到。
康师傅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个市场的巨大需求,决定主攻方便面市场。
由于过去在台湾,魏氏四兄弟在方便面这个领域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就像幼稚园的学生一半。
因此在推出新产品事便小心翼翼,边做边学。
当时为了了解大陆的口味,便通过试吃的方式来改进佐料配方。
同时在定价方面,发现当时的大陆市场上只能买到两种方便面:一种是进口的“高价面”,在机场饭店等地有售,却因价格偏高而难于推广,另外一价格极其低廉的袋装面,价格虽然低廉,但口味非常的差。
康师傅方便面营销战略探讨康师傅集团是国内著名的食品企业,旗下拥有众多知名品牌,其中最为广为人知的当属康师傅方便面。
康师傅方便面在中国食品市场上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康师傅集团最具代表性的品牌之一。
对于康师傅方便面而言,它的营销战略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康师傅方便面的历史发展、竞争环境以及其营销战略的核心内容方面进行探讨。
一、康师傅方便面的历史发展康师傅方便面起源于1993年,当时康师傅集团推出“方便面”产品。
在当时的中国,方便面还不是很流行,这一市场看似空白但竞争依旧很激烈。
康师傅方便面最初的营销策略主要是“口口相传”,通过口碑和季节性的促销来提高消费者的认知和品牌忠诚度。
随着对市场的逐步了解,康师傅方便面不断优化营销策略,拓展渠道,升级产品品质,其市场份额不断提高。
到了今天,康师傅方便面已经覆盖了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业内誉为“中国食品第一品牌”。
二、康师傅方便面的竞争环境随着中国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样面对方便面市场的迅速发展。
竞争对手越来越强大,品牌逐渐多元化,消费者对食品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由此可见,康师傅方便面在中国市场上,面对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
针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康师傅方便面采用了多重战略,如品牌转型、开拓新业务、数字化转型等等,以保持市场领先地位。
三、康师傅方便面的营销策略1、精准定位在康师傅方便面的市场营销中,定位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
通过对市场需求、消费者需求和竞争对手的深入研究,康师傅方便面先后确定了多种产品定位策略。
例如,针对消费者对口味的追求,康师傅方便面推出了多个口味系列,如经典、鲜辣、麻辣、川味等等系列,以满足不同口味的消费者需求。
2、产品创新康师傅方便面小吃爱好者们最清晰的记忆之一是电视上喊着“小、软、滑”等口号,并且有着让人看起来就流口水的广告镜头。
康师傅方便面在研发新产品方面竞争优势明显。
例如,康师傅方便面的外层是小薄片,采用了多种不同香味,鲜辣分明,清香扑鼻,口感娇嫩,让消费者在一口鲜爽之前,先享受到多层次的香味体验。
康师傅的发展历程
康师傅是一家知名的中国食品企业,其发展历程可追溯到
1985年。
以下是康师傅的发展历程:
康师傅的创始人是陈光标,他在1985年创建了康师傅方便面
品牌。
最初,康师傅只是一家小型食品公司,仅生产方便面。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康师傅逐渐扩大了生产规模,并逐步发展出其他食品产品如饮料、冰淇淋和罐头食品等。
1992年,康师傅迈出了国际化的步伐,成立了康师傅国际控
股有限公司(即现在的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开始进军海外市场。
2000年,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成为首家
在港股上市的方便面企业。
2008年,康师傅与美国食品巨头可口可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合并了两家公司的饮料业务,使康师傅在中国饮料市场实现了强势崛起。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康师傅不断创新,推出了多种产品,如速效救心丸、方便米饭等,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2015年,康师傅在香港证券交易所剥离了其饮料业务,将重
心放在了食品业务上,并进一步加强了研发、生产和销售等方
面的投入。
如今,康师傅已经成为中国食品行业的领先企业之一,并在海外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康师傅不仅在方便面领域占据着重要市场份额,还通过不断创新和拓展产品线,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种类的食品选择。
LOGO奔跑吧,康师傅刘美晨李小虎赵国峰康师傅方便面为什么会火1康师傅方便面的起源故事2康师傅与他的竞争者——统一3康师傅未来向哪奔跑4就对于我们90后的大学生而言食堂条件单一,食物已经吃腻,吃饭时间很集中,就在11.30-12.10 和4.30-5.20左右,我们已经厌倦了食堂永远不变的食物和挤食堂抢饭的苦恼,所以,方便面是我们最好的选择大学生作为一个当代极强的消费群体康师傅--健康,亲切,专业感,责任“康师傅”方便面,是台湾魏家四兄弟在祖国大陆的第三次投资。
前两次,他们败得很惨。
但第三次他们却成了大赢家。
说起魏家四兄弟前来大陆投资的故事,颇有意思。
1987年底,他们原本计划到欧洲投资。
动身前,台湾当局宣布开放大陆探亲,他们灵机一动,临时改变行程,决定在大陆市场寻求发展的契机。
开始,他们并不清楚搞什么行当最能走红。
很自然地想到做原来在台湾熟悉的食用油,也推出过“康莱蛋酥卷”,但这些产品都因为太超前而失败,差点让魏氏兄弟血本无归。
直到一次出差时,魏家老四魏应行发现一同搭车的人对他从台湾带来的方便面十分好奇,经常有人围观甚至询问何处可以买到。
魏应行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商机,四兄弟私下里仔细观察后发现:改革开放后的大陆,经济建设搞得如火如涂,“时间就是金钱”的口号遍地作响,人们的生活节奏日趋加快。
如果适应大陆的快节奏,在快餐业上寻求发财的机会应该是个不错的主意。
就像当年,日本的日清公司抓住5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腾飞时机,开发出方便面而大获成功,我们为什么不去占领大陆的方便面市场呢?康师傅机会来了!于是,分析了大陆的方便面市场后,四兄弟再次振作,并给准备投产的方便面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康师傅”。
而四兄弟中锋头最健的老二魏应交则凭借其优渥的人脉和真诚从战友的父亲处,募得了上亿资金,成为康师傅横空出世的强有力支撑。
经过上万次的口味测试,推出了适合大陆民众口味的“红烧牛肉面”作为主打产品。
1991年,适逢天津科技开发区招标,“康师傅”便在区内注册了顶益食品公司。
案例:康师傅方便面诞生并占领市场顶新集团的创业者是来自台湾的魏家四兄弟。
1987年底,他们原本计划到欧洲投资。
但在动身前,台湾当局宣布开放大陆探亲,他们立即改变行程,决定在潜藏无限商机的大陆市场寻求发展契机。
于是,1988年顶新集团开始了在大陆的投资。
然而,在进入方便面市场之前,他们也经历了一段坎坷。
刚到大陆时,他们注意到当时许多家庭的食用油都是品质较差的散装油,于是决定把在台湾经营油脂的经验与技术移植到内地,在内地生产高品质的包装食用油。
因此,顶新集团在北京生产“顶好清香油”,开始了在大陆投资的第一步。
但由于缺乏对市场的了解,产品价格定得过高,不为消费者所接受,第一炮没有打响。
后来,顶新集团又在济南投资生产“康莱蛋酥卷”,还曾到内蒙古投资一个蓖麻油项目,但都以失败告终。
从台湾带来的一亿元台币赔掉了80%。
康师傅方便面的诞生,却具有相当的偶然性和戏剧性。
一次,魏应行外出办事,因为不太习惯火车上的饮食,便带了两箱从台湾捎来的方便面。
没想到这些方便面引起了同车旅客极大的兴趣,大家纷纷夸奖这面好吃,两箱面很快一扫而空。
这次经历,魏应行发现了一个新的创业契机,也就是进军方便面市场。
吸取前几次失败的教训,在进军方便面市场之前,他们对当时市场上已有的方便面品牌做了仔细的分析,发现国内的方便面市场呈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方面,国内厂家生产的方便面仅几毛钱一袋,质量较差,面条一泡就烂,而且都沾在一起,调味配料简单,冲出来就像味精水;另一方面,进口面条虽然质量好,但却要五、六元一碗,一般消费者接受不了。
同时,他们还针对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做了调查,发现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多数人们都希望有一种价廉物美的方便食品。
由此他们总结出:如果生产价格在一、两元钱、味美价廉的方便面,一定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大陆和台湾虽然一衣带水、同根同源,但两地的很多风俗、观念乃至喜好都有很大不同。
这是顶新集团在大陆交了大笔学费后学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
康师傅品牌简析康师傅品牌简析【摘要】康师傅集团主要在中国从事生产和销售方便面、饮品及糕饼。
从1992年开始康师傅便以一种可靠、热情的形象深入消费者心中。
目前康师傅的三大品项产品,都已经在中国食品市场占有显著的市场地位。
【关键词】康师傅;品牌营销;品牌管理1.引言1.1 品牌的定义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他的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增值的源泉来自于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
1.2 康师傅品牌的由来及成就“康师傅〞的老板是台商顶新集团董事魏应州及其兄弟。
“康师傅〞是1992年顶新为进军大陆而设的品牌。
在90年代初,速食食品在大陆并不受欢送,魏应州为标榜其速食面不含防腐剂和人工色素,所以改名“康师傅〞,以显示是健康食品。
“康〞代表健康,又是扬声,念起来响亮;“师傅〞是内地最普遍的尊称,既是专业、好手艺的代名词,同时又显得非常亲切。
康师傅从创立至今,获得了颇具影响力的品牌形象。
2.品牌开展情况2.1 康师傅集团总体开展情况康师傅集团主要在中国从事生产和销售方便面、饮品及糕饼。
它从1992年开始生产方便面,并自1996年起扩大业务至糕饼及饮品;目前康师傅的三大品项产品,都已经在中国食品市场占有显著的市场地位。
长久以来,康师傅不断完善遍布全国各地的销售网络,令新产品更加快速、有效地登陆市场,使得其产品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截至2021年12月底,康师傅共拥有555个营业所及91个仓库以效劳6,188家经销商及86,755家直营零售商。
2.2 康师傅方便面品牌的开展情况康师傅方便面的品牌个性是:实在、可靠、亲切、热忱。
所以,其方便面的味道、包装、销售形式都紧紧围绕这一宗旨展开。
康师傅方便面的品牌策略规划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康师傅方便面主要推广它的康师傅红烧牛肉面,因为这是它的主力面味,能够被广泛的顾客所接受,并致力于将这一面味打造成经典口味。
一包康师傅的诞生
康师傅方便面“就是这个味”!相信大伙们对这个味也并不陌生,闻着扑鼻香,吃起来更是唇齿留香!不过这一包包的康师傅方便面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带着这个疑问,下面跟着我一起往下去一探究竟吧!
1、原料把关
首先,康师傅在原料采购的环节中,无论是面粉还是油从供应商到生产全部都统一使用密闭的罐车、管道,力保原料都不落地、不接触,连配套的叉子和包膜、面碗的备料投放都是在生产线上一气呵成,全程避免受到二次污染。
2、严谨生产
其次,康师傅的加工过程是非常严谨的,按照一条生产线每分钟约500块面饼的速度,生产线实行24小时不停运转。
这个过程当中还需要不断地补充、过滤、更换新油,并且十分注意地定时对油品进行抽测,以保证生产线上所使用的油是一直保持新鲜的状态。
3、注重细节
最重要的是,大家在吃桶装康师傅的时候,可以看到里面有一次性的叉子。
其实在加工的时候康师傅有特别注意的一个设计,就是托着面饼的桶在机器放进叉子后,会有一个倾斜的动作来让叉子固定在桶的另一侧,则能够让料包投放到另一侧,而且叉子的齿尖不会刮花调料包的包装,损坏包装。
看完康师傅方便面的诞生过程,想必心里对康师傅方便面的品质也更有底了!最近很多朋友都说犯春困,看来大家需要一点辛力觉醒了,不妨试试康师傅全新推出的黑白胡椒面,香辣滋味唤醒味蕾,赶走这雨季的潮湿感!。
“康师傅”方便面的由来
2013年4月16日
1988年,二十八岁的魏应行,带着家族重托,揣着股东
股本从台湾来到大陆,寻找合适的投资项目,他先后在北京、
济南建立了制油、制蛋酥卷的工厂。
虽然通过精彩的广告和良
好的品质,在大陆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这两者均由于价格过
高,而当时老百姓的收入有限,购买力非常低,市场很难打开。
到1992年,魏应行所带全部股本几乎都赔了进去。
一次,魏应行去外地出差,当年返回北京要坐十八小时火车,他拿出从台湾带来的方便面,香味四散,大陆同行都说这方便面怎么这么香,分给大家吃,都说很好吃。
魏应行想,既然大家这么喜欢,为什么不能生产方便面?就在这一念之间,创造了顶新方便面王国。
经过调查,发现国内市场上的方便面,要不几角钱一包,质量很差,一泡就软了,而且包装简陋,又不注重宣传,十几年如一日的一个模样。
要不就是进口方便面,价格都在5元、10元钱一包,普通老百姓消费不起,多在宾馆和机场销售。
市场两极分化,而中间的空白区域却没有企业做。
顶新认为,在高价位及低价位中间,应该有一个中价位市场,因此,锁定二至五元的中间价位市场主打。
1992年8月21日,第一袋方便面上市了。
顶新的方便面品质精良、汤料香浓,碗装面和袋装面一应俱全,而且它取了一个有亲和力的名字――“康师傅”。
“师傅”在华人中有亲切、责任感、专业成就的印象。
“康师傅”方便面一经推出,一条生产线三个月的订单24小时内全部签完。
自此,“康师傅”方便面香飘大陆各地。
问题:
1.如何正确理解市场进入与市场退出的辩证统一关系?
2.从“康师傅”方便面的成功案例,说说小企业创新所具有的优势。
答题要点:
1.市场退出是为了实施某种市场战略而暂时或永久性地退出某一区域或产业并结束市场活动的过程。
它与市场进入一起组成企业发展战略的两个大部分。
市场进入与市场退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即从局部的适度退出是为了大规模的进入。
市场退出并不意味着资源的永久性“失业”。
除了一小部分资源可能在退出的过程中流失和泄露外,退出的资源通过流动、转移,可能会寻找到更加有利的投资领域。
同样,进入新的业务领域后也不是永久性地固定、沉淀下来,而是随着企业的成长,又必须考虑资源的新的战略性转移。
在多元化企业中,还必须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将资源从低机会的领域转移到高机会的领域中去。
在此案例中,巍应行从食油和蛋酥卷的市场上被动退出,转做方便面,市场定位准确,最终取得成功。
2.①小企业创新是产业先导性创新。
②小企业创新更注重实效。
③小企业创新有较好的组织保障。
④业主支持是小企业创新的重要保证。
⑤政府扶助是小企业的创新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