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痨药物不良反映的处理
- 格式:doc
- 大小:2.04 MB
- 文档页数:14
抗痨药副作用的中医中药治疗
梁东云;于庆春;于文建
【期刊名称】《山东中医杂志》
【年(卷),期】1995(14)5
【摘要】抗痨药副作用的中医中药治疗山东省胸科医院(250013)梁东云,于庆春,于文建关键词抗痨药;副作用;中医药疗法抗痨药是目前治疗结核病的主要药物,由于该类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且需要服用较长时间,因此易给病人带来一些由于药物毒性而产生的副反应。
笔者近年来...
【总页数】2页(P204-205)
【关键词】药源性疾病;抗结核病药;中医药疗法;药物副作用
【作者】梁东云;于庆春;于文建
【作者单位】山东省胸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953;R978.3
【相关文献】
1.浅谈中医药纠正抗痨药毒副作用 [J], 莫怀山
2.肌苷丹参片降低抗痨药副作用 [J], 赵素芳
3.速效抗痨补洞汤配合抗痨药治疗空洞型肺结核14例报告 [J], 牛超英
4.抗痨组合药与抗痨散装药治疗结核病的临床观察 [J], 韩道萍
5.重楼抗痨汤联合抗痨药物治疗气阴两虚耐多药肺结核临床研究 [J], 朱江春;吕正煊;刘永莉;韩祎;韩留鑫;付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药物发生不良反应后的处理办法1、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如尿量明显减少、黄疸、乏力等,可能是药物引起了肝肾功能损害、血细胞减少等,患者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医生会给予必要的保肝、升高血细胞治疗。
对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如急性肾功能衰竭、暴发性肝炎等,医生会采取有力的措施积极抢救。
2、对药物产生过敏反应,或由于遗传因素造成的特异性反应:如过敏性休克、过敏性药疹、磺胺药引起的溶血性黄疸等,一经发现,应立即停药。
因为这一类不良反应与用药的剂量无关,而且反应的严重程度难以预料。
3、不良反应的产生与服药剂量有关,而且反应较重,难以耐受:需减量或改用其他药物。
例如,一种抗高血压药物服用剂量较大时,可以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若改成联合用药控制血压,则每一种药物剂量都不大,可使不良反应降到最低程度。
4、药物不良反应较轻,按病情不允许停药:可继续用药,同时作对症处理。
例如,为了避免药物的胃肠道反应,可改在饭后服药;服用容易在尿中形成结晶的药物(如磺胺类药物等)时,应多饮水以增加尿量,可以减少药物对肾脏的损害。
药物发生不良反应后的处理办法(二)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是指在正常剂量、正常使用条件下所使用的药物引起的不良症状、疾病、异常结果。
不良反应的发生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及时有效的处理能够减轻其对个体和公众健康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办法,帮助人们正确应对不良反应并降低其风险。
一、记录和汇报不良反应1. 患者应及时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症状和持续时间,并尽可能详细描述。
2. 患者可向医生或药师咨询和报告不良反应,特别是严重不良反应。
3. 医生或药师应认真记录患者报告的不良反应,并根据特殊情况向药品监管部门报告。
二、评估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和相关性1. 医生和药师应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判断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
2. 判断不良反应与所用药物的相关性,包括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和使用时间等因素。
抗病毒药物治疗过程中常见的毒副反应及处理方法世界上没有一种药物是100%安全的,抗病毒药物也不例外,他们在帮助人们抑制血中病毒复制的同时,也偶尔会给人们带来一些意外的的“惊喜”。
通过人们规范、正确的服用抗病毒药物、定期随访,有些小“惊喜”人们可以成功的将它转变成服药过程中的宝贵经验。
1、轻微的不良反应:会使人感到不适。
但可以通过对症处理得到缓解。
开始治疗时副反应可能很严重,但以后会逐渐好转,大部分副作用是自限性的(6—12周)。
我们应该坚持治疗。
2、严重的不良反应:病人很难耐受,甚至会危机生命,通过严格的随访,医生会帮助我们更换药物组合,并给予医疗帮助缓解这些严重的毒副作用。
3、恶心与呕吐:为了减少或缓解它,你在服用完抗病毒药物后,请避免立刻躺下或者体位突然改变的行为,如果出现呕吐,请家人/伴侣/志愿书者及时及时清理呕吐物,协用清水漱口,并采取开窗通风等措施,这样可以减少数良刺激,对于胃肠道不舒服的患者朋友,每次进食少量的食物和液体,或选择在恶心与呕吐较轻时进食,为了保障身体有足够的营养,我们可以适当的增加吃饭的次数,此时,进食避免服用高脂肪食物(炖五花肉、红烧排骨、鸡腿等)甜食和奶制品等,可以适当服用清汤、淡茶、米粥等安抚紧张的胃肠道。
经验显示姜茶、口服姜片、山楂片等可以缓解恶心症状。
4、腹泻:首先要自行观察腹泻的次数、每次腹泻的量、腹泻的性质(颜色、形状、脓血)、持续的时间和伴随的一些症状(发热、肚子疼、出汗、头晕等)。
建议大家及时到医院就诊,通过必要检查确定腹泻的原因,然后再服用医生建议的止泻药并进行观察。
腹泻过程中,鼓励大家摄入水分,防止脱水。
如果脱水严重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口服补液盐或进行静脉补液。
在家中需要选择易消化食物如粥、土豆、做到少食多餐,避免高脂肪高纤维食物。
很重要的一点:腹泻的朋友要善待肛周的皮肤,便后用清洁柔软厕纸擦拭。
建议每次便后清洗肛周,不方便时至少每天要用温水冲洗肛周1次,防止皮肤破溃与感染。
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药物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治疗和控制各种疾病,但同时也可能引发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 ADRs)。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剂量范围内使用药物时,出现的对患者不利的生理、生化和病理方面的反应。
为了避免和应对药物不良反应,以下是预防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的一些方法:一、预防药物不良反应1.合理用药:选择适当的药物种类和剂量,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病情和其他用药情况等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避免使用不必要的药物。
2.充分了解药物信息:医生、药师和患者本人都要对使用的药物有足够的了解,包括适应症、不良反应、禁忌症和用药注意事项等,避免因为对药物了解不够而引发不良反应。
3.遵循医嘱:按照医生的指导用药,严格按照剂量和用药时间进行服用,不得擅自增减用药的剂量和频率。
4.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的患者对同一药物可能存在着不同的耐受性,某些人可能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儿童、孕妇以及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更加谨慎使用药物。
5.药物相互作用:部分药物在同时使用时可能会相互作用,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因此,在使用多种药物时,应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注意潜在的不良反应。
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1.停用药物:一旦发生药物不良反应,首先应暂停使用该药物,并咨询医生的意见。
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建议适当的替代药物或调整剂量。
2.支持性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可能需要进行对症治疗,如使用抗过敏药物、解热镇痛药物等。
3.及时就医:对于严重的不良反应,如呼吸困难、严重过敏反应等情况,应立即就医处理,并告知医生所使用的药物。
4.记录和报告:对于发生的不良反应,应及时记录下来,并向医生和药师报告,以便他们评估和监测患者的用药情况。
5.药物调整:如果不良反应是由药物剂量过高引起的,医生可能会调整剂量以减轻不良反应。
在调整剂量之前,患者应咨询医生。
总结:药物不良反应是用药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对患者的身体产生不利影响。
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药物的使用在医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可避免地,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合理应用药物的情况下,患者出现的与药物的预期治疗效果不一致的不良反应。
本文将介绍药物不良反应的常见类型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以便患者和医护人员对药物治疗过程更加理解和安心。
一、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1. 药物过敏反应:药物过敏反应是指在接触某种药物后,患者的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导致的不良反应。
常见的过敏反应症状包括皮疹、荨麻疹、瘙痒、面部水肿等。
2. 药物毒副反应:药物毒副反应是指在合理剂量下使用药物后,药物对机体产生的有害效应。
例如,某些药物可能对肝脏或肾脏产生损害,导致肝功能或肾功能异常。
3.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在同时应用多种药物时,这些药物之间相互影响,引发不良反应。
临床上最常见的例子是药物间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导致药物浓度升高或降低。
4. 药物滥用、错误用药:患者在用药方面存在滥用或错误用药的情况下,也会出现不良反应。
比如超量使用某种药物、长期使用药物等。
二、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1. 注意用药过程中的监测和评估:在用药过程中,患者应密切关注自身的反应变化,出现任何异常症状都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医护人员需要通过详细询问和体格检查来评估患者的药物安全性。
2. 药物剂量的调整:一些患者可能对某种药物更加敏感,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在此情况下,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药物的剂量,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
3. 改变用药策略:有时,改变用药策略也是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
例如,如果某种药物引起了明显的不良反应,医生可以考虑更换类似药物或者调整给药途径,以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
4. 协助治疗药物不良反应的症状:对于已经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医护人员会根据不同的症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给予抗过敏药物、对症治疗等。
5. 完善药物监测与管理系统: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药物监测与管理系统,及时收集患者用药信息,检测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提高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
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响处置预案肿瘤的化学治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由于肿瘤细胞与正常组织细胞间缺少根本性的代谢差异,化疗中使用的多数抗肿瘤药在抑制或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 会对机体的某些正常细胞、组织和器官造成损害,并且可能限制药物的用量、阻碍疗效的发挥。
依据抗肿瘤药所致的不良反响发生的时间不同,临床将其分为:①马上反响:局部刺激、恶心、呕吐、发热、过敏。
②近期反响:骨髓抑制、脱发、口腔炎、腹泻、脏器功能损伤。
③远期反响:诱发肿瘤、免疫功能抑制、不孕等。
因此,对常用抗肿瘤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响应加以重视,现依据抗肿瘤药物所致不良反响发生的组织、系统的不同,总结如下:1.消化系统不良反响及防治胃肠道毒性作用消灭的时间、程度与患者体质有关,大多数患者在用药后3〜4 小时消灭。
一\恶心、呕吐化疗药物引起的最常见的早期毒性。
顺伯是迄今为止致吐作用最强的化疗药物。
防治:5-HT受体拮抗剂如昂丹司琼、格拉司琼、托烷司琼等疗效较好;甲氧3氯普胺、苯海拉明、地塞米松、西咪替丁等联合应用于止吐;对使用培美曲塞化疗所致的呕吐产生了条件反射,可用苯二氮卓类冷静药止吐,同时应防止水、电解质失调。
可以赐予胃粘膜保护药物,泮托拉噗钠等。
中药生脉注射液可减轻恶心、呕吐反响。
二、黏膜炎化疗药物会影响增殖活泼的黏膜组织,引起口腔炎、唇损害、舌炎、食管炎和口腔溃疡。
常见于甲氨蝶吟、氟尿喀咤、卡倍他滨、依托泊甘、培美曲塞、放线菌素Do 防治:做好口腔护理;加强养分,多饮水;不吃对口腔黏膜有刺激的食物;可以每日用生理盐水或益口含漱液漱口。
削减溃疡发生率,溃疡处可用口腔溃疡膜、锡类散等治疗,也可用5%碳酸氢钠溶液及亚叶酸钙溶液漱口。
必要时应用抗感染、抗真菌药物。
三、腹痛多见于长春碱类、去氧氟尿甘、阿糖胞昔、替尼泊甘、利妥昔单抗等。
防治:严格把握给药速度。
可对症处理,赐予雷尼替丁、奥美拉理等。
四、腹泻简洁引起腹泻的药物有氟尿喀咤及其衍生物、羟基服、阿糖胞甘、甲氨蝶吟、依托泊甘等。
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对策引言:结核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其治疗过程需要使用抗结核药物。
然而,这些药物虽然对治疗结核病非常有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这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一定的困扰。
本文将重点讨论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对策,以提供给医务人员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这些问题。
一、异烟肼(isoniazid)异烟肼是最常用的抗结核药物之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肝毒性、周围神经病变和过敏反应。
为减轻这些不良反应,以下对策可以被采用:1.对于患者的肝功能进行评估,例如测量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
如果出现肝脏损伤的迹象,应及时停止使用异烟肼。
2. 在每日使用异烟肼后,患者应服用维生素B6补充剂(25-50mg/天),以减少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概率。
3.如果出现皮疹、发热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过敏反应的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异烟肼。
二、利福平(rifampicin)利福平是一种广谱抗菌药物,也是治疗结核病的首选药物,但它也有一些不良反应,如肝毒性和荧光污染。
以下是对策:1.在使用利福平时需要监测肝功能,以检测肝损伤的迹象。
如果出现肝损伤的症状,应停止使用利福平。
2.尽量避免利福平的单独使用,通常与异烟肼、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一起使用。
同时,与贫酶的状态相关的给予足够的维生素B63.荧光污染是利福平的常见副作用之一,患者应被告知此类副作用的发生以及设备和容器的清洗问题。
三、吡嗪酰胺(pyrazinamide)吡嗪酰胺是治疗结核病的常用药物,但它会引起肝损害和关节痛。
以下是对策:1.在治疗开始时,应监测患者的肝功能,以评估药物是否对肝脏造成损害。
如果出现肝损害的迹象,应停止使用吡嗪酰胺。
2.关节痛是吡嗪酰胺的常见副作用,可以通过与非甾体消炎药的联合使用以及及时就医来减轻症状。
四、乙胺丁醇(ethambutol)乙胺丁醇是一种抗结核药物,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视神经损害。
以下是对策:2.乙胺丁醇引起的视神经损害通常是可逆的,一旦停止使用药物,症状通常会消失。
药物不良反应防范预案及处理流程
一、药物不良反应防范预案
(1) 每个病房应设有固定的药物不良反应传报员,负责传报工作。
(2) 护理人员应掌握临床常用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便及时识别。
(3) 患者用药前应先了解患者的过敏史或不良反应史,以便及时向医生提供信息。
(4) 使用新药的患者应加强观察,主动关心患者的不适主诉,如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征兆,应及时汇报医生,并协助处理。
(5) 联合用药时,应注意配伍禁忌,静脉输液者滴速不宜过快,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6) 掌握各类药物给药的最佳时机和给药方法,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7) 加强患者的宣教,告知患者所用药物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表现,以便及时向医护反映。
(8) 一旦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即按相应流程处理。
二、药物不良反应处理流程
药物不良反应处理流程。
抗痨药物不良反映的处理抗痨药物不良反映的处理值的你学习.结核病在明确诊断后就需要给予合理的治疗。
目前,结核病超过95%的治疗都是由内科进行的,既使使用外科手段治疗后也要进行合理的内科治疗:化疗。
化疗就是用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应当遵守化疗的原则:早期、联合、全程、规律、适量。
是药物就有可能有毒副作用,治疗的目的是取其利避其害,发挥它们的治疗作用,避免它们的毒副作用。
药物的毒副反应概括起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的不良反应:消化系统;肝脏;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循环系统;皮肤系统。
2:过敏反应:皮疹、荨麻疹、皮炎、发热、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过敏性休克等。
3:致畸。
4:致癌。
5:耐药性、依赖性。
药物的毒副作用依其程度不同我们临床医生把它人为的分成轻、中、重三级,因为是人为的分级,并不是本质上、绝对的分级,因此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轻者对人体损害不大,处理起来也较简单,重者可以致残、致死,处理起来要复杂棘手得多。
药物的毒副反应多从轻度开始,药物的轻度不良反应只要处理及时、合理,对人体的损害多为一过性的、可以完全恢复的;当未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就会向中、重度方向发展,特别是重度药物毒副反应后果是严重的。
因此,认识各种抗结核药的毒副反应就显得特别重要,及时、正确处理抗结核药的毒副反应也是我们结核科医生要掌握的临床知识之一。
只有保证每个结核病人顺利完成抗结核治疗,才能达到治疗结核病的目的。
下面就常用的抗结核药的毒副反应作较为详细的介绍。
一:异烟肼(INH)1:胃肠道反应:相对少见,临床表现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便秘等,发生机制主要是对胃肠道粘膜产生的化学性刺激,人体多可适应,症状严重者可用胃粘膜保护剂,用胃肠动力药效果不明显;注意:腹痛明显的要考虑腹型过敏,严重者可引起过敏性休克;便秘可调整饮食多可缓解症状2:肝损害:异烟肼在身体内代谢主要是乙酰化,其次是水解。
快速乙酰化者多导致肝损害,下面详讲。
3:血液系统反应:慢乙酰化者易发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反应。
血液系统的反应有: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过敏性紫癜)、出、凝血时间异常等,严重者可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液系统反应在INH不太常见。
1):贫血者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头昏、眼花、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轻度者可观察,重度者要及时给予对症治疗:输全血或成分输血,并停药。
2):白细胞减少和缺乏症:主要是细胞毒性作用,破坏、损伤或抑制造血干细胞及早期分裂细胞。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4.0×109/L称为白细胞减少症,可以边治疗边观察暂不停药,治疗常用重组人粒系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碳酸锂及某些中药,粒细胞恢复到正常水平并不下降可以继续用药。
外周粒细胞计数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此症病死率较高,应立即处理:成分输血、用G-CSF、严格消毒、控制预防感染、停药等。
3):血小板减少(过敏性紫癜):少见,分单纯型、腹型、关节型、肾型、混合型。
紫癜的发生与接触药物有密切关系。
处理:停药并不再接触,抗组胺药、改善血管通透性药、激素及对症治疗。
程度严重者可考虑成分输血。
4):再障:罕见,表现为出血、感染、贫血等,外周血象三少,网织红少,骨髓象增生重度减低、造血减少;治疗纠正贫血、控制出血、控制感染、停药转专科治疗。
4:神经系统反应:1):周围神经炎,大剂量应用时发生率高,常规剂量不易发生。
表现为对称的、呈手套状、袜套状分布,麻木、感觉减退、针刺、蚁走感等,处理较简单,应用维生素B6一般均有效。
2):视神经炎,较少,放在乙胺丁醇一起讲。
3):中枢神经反应,有欣快感、严重者可产生躁狂症、头痛、头昏、失眠多梦、诱发癫痫、精神病及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睡眠异常。
处理以对症为主,对于有精神病史者、癫痫病史者要慎用,必要时停药。
5:过敏:表现为皮疹、荨麻疹、皮炎、发热、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
1):药物性皮疹:多在再次接触药物时短期内发生,表现各种各样的疹子如麻疹、湿疹、玫瑰糠疹、猩红热样疹、荨麻疹等,轻度的治疗较简单:停药、抗组胺药、激素、钙剂,瘙痒明显的可以外用激素,病情多在3-5天缓解;中度、重度者如剥脱性皮炎、大疱性表皮松解萎缩型,皮疹多初起面颈部,迅速向躯干、四肢扩展,进行性加重,伴高热、肝脏损害,也可出现心肌受损,随之出现大片脱屑,毛发、指甲也可脱落;大疱性表皮松解萎缩型表皮像腐肉样松弛和松解、有粘膜的地方也可出现如食管、呼吸道、外生殖器。
病死率较高,治疗相当困难。
立即停药、激素大剂量应用,早期持续应用,注意水、盐和营养平衡、适量补充胶体、维生素、能量、注意酸碱平衡、保护皮肤、口腔、防止继发感染、保护重要脏器如肝、心、造血系统,可以用抗组胺药、钙剂,注意:激素绝对不能过早停用、突然减量,一般病程约3-4周。
2):药物热:诊断靠临床判断:1与原有疾病热型有变化,2排除新发疾病导致的发热,3停药后发热停止,再用药又发热,4伴有药疹或查血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5病人有药物过敏史、过敏体质。
处理:停药,对症治疗,可以应用激素。
早期处理得当多无严重后遗症,关键是要早期认识。
下面简介我们应用脱敏方法对异烟肼过敏患者再成功应用的经验。
具体方法如下:用1ml注射1)前庭功能失调:多见于KM、SM,表现为恶心、呕吐、眩晕,行走不稳、向前倾斜或左右摇晃甚至怕光、不能起床,早期停药多不留后遗症,停药不及时可造成永久性损害。
2)耳蜗神经损害多见于KM、AMK、SM,表现为耳鸣多为高音调如电话机忙音、耳痛、耳堵塞感、异物感,继而出现听力下降,早期停药多可恢复听力,继续用药可产生永久性损害。
禁用于孕妇及不会说话的儿童。
3)处理1)营养神经药,2)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血供药,如尼莫地平,丹参等, 3)钙剂(要静脉用药),4)增加补液量加速药物排泄, 5)酌情使用利尿剂增快药物排泄,6)适当对症治疗如止吐、抗眩晕(盐酸氟桂利嗪)等。
避免与强利尿剂、其它耳毒性药物合用。
我们在结脑的早期(用脱水药物)不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停脱水药后再加。
2:肾毒性:主要损害近端肾曲管,出现蛋白尿、管型尿、血尿、尿量改变、氮质血症、肾功能减退、排钾增多等。
肾毒性CPM>KM>AMK>SM,逐步发展,用药期间必须要定期查小便。
我们规定的是7-10天复查一次。
一旦出现蛋白尿、管型尿、血尿,必须停药。
建议再避免接触同类药物。
早期除停药外,一般不须做特殊处理,晚期要按慢性肾功衰处理。
与头孢菌素类合用、右旋糖酐合用可使肾毒性增加。
3:神经肌肉阻滞:氨基糖苷类药物有类似箭毒阻滞乙酰胆碱和络合钙离子的作用,能抑制心肌、呼吸肌,表现为呼吸困难、心率下降,有濒死感,要马上用新斯的明+钙剂(静脉用药)对抗,必要时气管插管。
以SM、KM较常见,其它也可发生。
在重症肌无力、接受肌松剂者要禁用。
4:过敏:有药疹、发热、过敏性休克、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等,氨基糖苷类药物过敏性休克的发病机理和INH不同,属于迟发型(Ⅱ型)变态反应,发作时间多在30分钟左右或以后,抢救用药有区别,以钙剂为主加激素,缓解时间要慢,并发症可能要多,密切注意!皮试结果不能完全相信,与临床发生过敏反应的符合率不一致,阴性也可能发生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一旦有上述过敏反应发生,建议立即停药,并给予相应治疗,以后避免接触该药。
相互之间交叉过敏性尚未见报道。
过敏性出血性紫癜,立即停药,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
5:二重感染:少见,口服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脂肪性腹泻。
6:其它少见反应:如血象变化、面部及四肢麻木、周围神经炎、肝酶增高等在有关内容讲,在此不再重复。
三:乙胺丁醇(EMB):1:胃肠道反应:较常见,症状有恶心、呕吐、腹泻等,处理同INH。
2:年龄小于14岁禁用,有糖尿病者要在控制血糖后才能应用,老年人、肾功能受损者慎用,已有眼底病变者慎用。
3:其它少见反应:过敏,肝功能受损,粒细胞减少,高尿酸血症,关节炎,下肢麻木,精神症状(不安、失眠、幻觉等),详见相关内容。
4:球后视神经炎:重点内容,剂量越大,时间越长,眼损率越高EMB:15mg.kg-1.d-1发生率0.8%, 25mg.kg-1.d-1 发生率3%, 40~50mg.kg-1.d-1发生率15~30%发病机制:EMB在消化道内同锌离子形成螯合物从粪便内排出,致使体内锌减少,眼部锌耗竭而引起视神经和视网膜等组织新陈代谢障碍,早期:球后视神经炎,晚期:视神经萎缩临床表现:分期:1:先兆前期,2:先兆期:眼睑瘙痒、酸胀不适,异物感、干涩感、灼热感、眼疲劳、畏光、流泪,3:急性期:视力朦胧、球后疼痛、视力下降、视野中心或周边缺损、色弱、色盲,4:晚期:视力严重下降、视野缺损明显、色觉更差、视神经萎缩;分型:1、轴型:视神经中央纤维受损、表现为视力下降,中心暗点;2、轴旁型(周围型)周边视野缺损;3、视网膜炎型:视网膜受损、视力下降、黄斑病变、可见视网膜下出血;4、混合型:视力障碍严重。
预防:控制日剂量;控制疗程;选择病例得当:肾功能减退者服用有蓄积中毒危险,应禁用,肝功能不全、痛风病史、糖尿病、老年应慎用;眼科监测。
治疗:停药;大剂量VitB1、Inosine、ATP;烟酸、复方丹参;补锌,高分子离子眼部导入治疗;改善局部血供。
四:利福平(RFP):1:胃肠道反应:较常见,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胃痛、腹胀、便秘等,应严格和肝功能受损相区别,同症异病,单纯胃肠道反应给予胃粘膜保护剂、胃动力药、抑酸剂可缓解症状,也可调整用药时间如晨服改为睡前服;便秘者调整饮食,效果不佳可用蜂蜜或麻仁丸。
停止饮茶。
2:血液系统反应:较常见,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处理原则与INH大致相同。
注意:服用RFP后约有1%的病人会干扰出、凝血机制,导致出血,特别是在肺结核病人咯血时要特别小心。
3:对电解质的影响:低血钾、低血钙,少见,处理:补充,注意复查,若引起顽固性电解质失调则停药。
4:心律失常:罕见,如为偶发的房早、窒早对血液动力学影响不大,可以观察,如有较严重的心律失常则要停药并进行相关检查。
5:呼吸系统:1)肺间质纤维化,相当少见,约7/100万,若有用药后顽固性咳嗽、进行性气短要考虑,注意影像学、肺功能的变化,影像变化要以CT(高分辩或多螺旋)为准:表现为磨玻璃样、网影、纤维化、晚期有蜂窝样影;肺功能进行性减退。
处理:停药,大剂量、足疗程激素,部分病人肺功能可望部分恢复。
2)哮喘,少见。
6:中枢神经系统:可有头昏、头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兴奋性增高、失眠等,多不需要停药,给予对症处理,观察。
7:肝损害:下面有关内容专门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