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血糖监测表
- 格式:xls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2024ADA《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要点(第一部分)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制定的《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是指导糖尿病医生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南之一。
2024年ADA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发布,主要内容涉及ADA当前所有的临床实践建议,旨在提供糖尿病管理的实践指导。
糖尿病诊断糖尿病诊断检测A根据A1C或血糖标准诊断糖尿病,空腹血糖(FPG)值、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期间的2-h血糖(2-hPG)值(OGTT),或随机血糖值伴典型高血糖症状/危象标准。
AA在不存在明确高血糖症(例如高血糖危象)的情况下,诊断需要确认性检测。
A糖尿病分类A糖尿病通常被分为几个临床类别:E1 .1型糖尿病(由于自身免疫性B细胞破坏,通常导致绝对胰岛素缺乏,包括成年期潜在的自身免疫性糖尿病);2 .2型糖尿病(由于在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的背景下,经常出现非自身免疫性进展性β细胞胰岛素分泌不足)3 .由其他原因引起的特定类型的糖尿病,例如单基因糖尿病综合征(如新生儿糖尿病和青少年发病的成人型糖尿病\外分泌胰腺疾病(如囊性纤维化和胰腺炎)和药物或化学诱导的糖尿病(如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HIV/AIDS或器官移植后)4 .妊娠期糖尿病(妊娠中期或晚期诊断的糖尿病,在妊娠前不是明确的糖尿病,或在正规妊娠期间法神其他类型的糖尿病,如1型糖尿病λ利用A1C筛查和诊断糖尿病A应使用经国家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NGSP)认证的可追溯至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试验(DCCT)参考检测的方法进行A1C检测。
BA用于糖尿病筛查和诊断的诊治点(快速)A1C检测应限于FDA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案(C1IA)批准的设备一由经过培训的人员执行中度或更高复杂性检测的认证实验室。
BA重复血糖值之间显著不一致,应考虑任何一项检测出现问题或干扰的可能性增加。
BA在与A1C和血糖关系改变相关的疾病中,如一些血红蛋白变侬变异\妊娠(中晚期和产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H1V、血液透析、近期失血或输血或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应使用血糖标准诊断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和检测准确度现状(续)冯仁丰【摘要】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是诊断糖尿病和监测其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在国际临床化学与检验医学联合会(IFCC)定义了HbA1c的被测量之后,经过各方的努力,全球各临床实验室HbA1c检测结果间的差异正逐步减小.所有提供HbA1c检测产品的厂商都不会客观地描述自己产品的弱点,只会强调其优点和临床价值.面对HbA1c检测的现状,临床实验室必须充分了解每个产品的特性及其不足之处,在将产品用于临床检测前必须验证产品的分析性能.只有确认其分析性能能够用于临床检测时,才能使用.一个实验室内必须具备2种不同检测方法的产品,这样才能识别患者样品内有无异常血红蛋白.目前,尽管人们认为免疫学方法检测HbA1c时无异常血红蛋白的干扰,但国际上尚未从临床上对各种异常血红蛋白的影响作出客观的判断.为了患者的利益,临床实验室一定要充分了解更多的信息.【期刊名称】《检验医学》【年(卷),期】2016(031)006【总页数】5页(P437-441)【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准确度【作者】冯仁丰【作者单位】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上海20012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11968年,RAHBAR等[1-2]首次发现糖尿病患者HbA1c升高。
40余年以后,HbA1c已成为糖尿病诊断和治疗一个不可或缺的指标。
自从DCCT、UKPDS等临床试验开展以来,HbA1c检测的标准化工作获得了相当大的进展,明确了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由HbA1c检测确定)与其并发症之间的关系[3]。
由于HbA1c检测方法的发展,各大厂商在其产品特点和检测准确度宣传上有很多针对异常血红蛋白影响HbA1c检测结果的介绍。
尤其是我国,在厂商刻意夸大宣传的情况下,临床实验室对其产品优点和缺点的了解很模糊。
其实,任何一个检测方法都有其特点和优点,也一定有不足之处。
(一)血红蛋白病血红蛋白病是由于血红蛋白分子结构异常(异常血红蛋白病)或珠蛋白肽链合成速率异常(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又称地中海贫血)所引起的一组遗传性血液病。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标准化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种多病因的代谢疾病,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随因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和作用无效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导致不同脏器的(长期) 损伤、功能障碍和衰竭。
2003年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接近2亿,预测2005年将再增加1倍,人群患病率将从0.67%上升到2.3%。
中国现有糖尿病患者4000万,占全球总数的1/5。
我国每年用于治疗糖尿病的直接医疗成本超过180亿,占医疗总费用的4%。
监测血糖水平,对糖尿病的诊治是非常重要的,监测结果可用于评价治疗效果、调节饮食、活动和治疗,以达到最好的血糖控制效果。
血、尿葡萄糖和尿酮体测定对糖尿病的日内管理提供了有用的信息,但无法评价一段时期内的平均血糖控制水平。
糖化蛋白测定,主要是糖化血红蛋白和血清蛋白测定,进一步完善了糖尿病的实验室检测手段,其检测结果可以定量过去数月和数星期的血糖平均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GHB)实验通常是检测由血红蛋白和葡萄糖经缓慢过程且非酶促反应所形成的稳定部分,其合成速率与红细胞所处环境中糖的浓度成正比,积累并持续于红细胞120天生命期中。
由于红细胞允许葡萄糖自由渗透,血液样本中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反应过去120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GHB检测用于常规实验室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且稳定发展至今,成为评价血糖控制水平的重要指标。
临床实验室中应用的GHB 检测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方法基于GHB与非GHB的电荷不同,如离子交换色谱、电泳和等电聚焦方法;另一类方法基于血红蛋白上糖化基团的结构特点,如亲和层析和免疫实验,每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对临床实验室而言,尚无“最佳”方法可以选择。
虽然方法不同,结果的表示不同,但在正确操作和解释的情况下,方法间可以有较好的相关性,并能为临床提供有用的信息。
基于在美国进行的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临床研究(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rial, DCCT),表明了糖尿病患者病程的发展和合并症与血糖控制的密切关系,及血浆葡萄糖水平与HbA1c水平间的关系。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最全版)前言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同时反映降糖治疗的效果并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随着科技的进步,血糖监测技术也有了飞速的发展,使血糖监测越来越准确、全面、方便、痛苦少。
目前临床上血糖监测方法包括患者利用血糖仪进行的自我血糖监测(SMBG)、连续监测3d血糖的动态血糖监测(CGM)、反映2~3周平均血糖水平的糖化血清白蛋白(GA)和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
其中患者进行SMBG是血糖监测的基本形式,HbA1c 是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标准,而CGM和GA是上述监测方法的有效补充。
目前我国临床上对血糖监测的重视仍然不够,糖尿病患者仍缺乏针对血糖监测的系统的指导和教育,而部分临床医生也缺乏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规范治疗行为的指导和训练。
鉴于国内现行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对血糖监测应用的建议较为简略,我们有必要在充分参考和吸收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内现有的研究数据,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以规范糖尿病诊疗行为、促进糖尿病的有效管理。
一、SMBGSMBG是最根本的评判血糖控制水平的手段。
SMBG能反映实时血糖水平,评估餐前和餐后高血糖以及糊口事件(锻炼、用餐、运动及情绪应激等)和降糖药物对血糖的影响,发觉低血糖,有助于为患者制订个体化糊口体式格局干预和优化药物干预方案,进步治疗的有用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SMBG作为糖尿病自我管理的一局部,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疾病状态,并提供一种主动参与糖尿病管理、按需调整行为及药物干预、实时向医务工作者征询的手段,从而进步治疗的依从性。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1]、XXX(ADA)[2]和英国国家健康和临床医疗研究所(NICE)[3]等机构公布的指南均强调,SMBG是糖尿病综合管理和教育的构成局部,建议所有糖尿病患者都举行SMBG。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方法和意义正常糖耐量:空腹血糖<6.1mmol/L(110mg/dl),口服葡萄糖30min~60min达高峰,峰值<11.1mmol/L(200mg/dl);2小时恢复到正常水平,即<7.8mmol/L(140mg/dl),尿糖均为(-)。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是指给病人口服75g葡萄糖,然后测其血糖变化,观察病人适应葡萄糖的能力,正常人口服葡萄糖后,迅速由胃肠道吸收入血,30-60分钟时血糖值达高峰,但一般不超过8.9mmol/l(160mg/l)。
这是由于血糖升高迅速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加,使血糖迅速下降,2过长。
5分钟内1,有正常的体力活动至少三天。
23456、6mg。
7、,28②③9超过有很强的耐受能力,即葡萄糖耐量正常。
但若胰岛素分泌不足的人,口服75g葡萄糖后2小时可超过7.8mmol/L,可等于或大于11.1mmol/L,说明此人对葡萄糖耐量已降低。
糖耐量受损(IGT)糖耐量受损(IGT)者是最重要的糖尿病高危人群,每年有 1.5%~10%进展为糖尿病。
荷兰一项调查表明50~75岁IGT者每年有13.8%演变为糖尿病。
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的报告,中国人IGT 者向糖尿病转化危险居世界前列,达8%~11%/年。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糖耐量低下患者可以发展为糖尿病,经长时间随访观察发现,10年后10%~50%的糖耐量低下患者成为临床糖尿病病人。
而且糖耐量低下者可与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同时存在,并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葡萄糖耐量的检测通过葡萄糖耐量实验来检测。
方法:口服一定量葡萄糖后,每间隔一定时间测定血糖,利用这一试验可了解胰岛β细胞功能和机体对糖的调节能力。
[项目名称]葡萄糖耐量实验受检者口服一定量的葡萄糖后,定时测定血中葡萄糖含量,服后若血糖略有升高,两小时内恢复服前浓度为正常;若服后血糖浓度急剧升高,2--3小时内不能恢复服前浓度则为异常。
血糖质控标准指南1.引言1.1 概述血糖质控标准是用于评估和监测血糖测量准确性和可靠性的一套规范和指南。
随着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日益普遍,血糖监测在医疗领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为了保证血糖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血糖质控标准应运而生。
血糖质控标准的制定旨在通过规范和指导血糖测量设备、试剂和方法的使用,确保血糖测量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这对于医生、糖尿病患者以及相关研究人员来说都非常重要。
准确的血糖测量结果可以提供给医生更准确的判断依据,以便更好地进行治疗决策;研究人员可以依据统一的血糖质控标准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血糖质控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包括血糖监测设备的标定、试剂的准确性、测量方法的选择等。
这些标准需要经过科学实验证明其准确性和可靠性,以便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血糖质控标准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其应用前景。
通过对血糖质控标准的深入了解,可以提高血糖监测的质量,减少误差和风险,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管理和治疗效果。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血糖质控标准的未来发展趋势,并展望其在糖尿病管理和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设计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血糖质控标准的相关内容。
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背景和目的。
首先在1.1概述部分,简要说明了血糖质控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接着在1.2文章结构部分,详细解释了文章的组织和分章节的目的。
最后在1.3目的部分,明确了本文的目标,即通过对血糖质控标准的介绍和分析,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且实用的指南。
正文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重点阐述了血糖质控标准的定义和重要性。
在2.1血糖质控标准的定义部分,对血糖质控标准进行了准确定义,并详细解释了每个方面的含义和内涵。
在2.2血糖质控标准的重要性部分,重点说明了血糖质控标准对于糖尿病管理和临床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其对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解读一、更新要点1.血糖仪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要求:毛细血管血糖监测包括自我血糖监测和在医院内进行的即时检测,是血糖监测的基本形式。
2015年版指南中,对血糖仪提出了“准确性要求”和“精确性要求”。
新版指南为了与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现行行业标准中的名称统一,将2015年版指南中的“准确性”更改为“准确度”,“精确性”更改为“精密度”。
准确度是指血糖仪的测量结果与实验室血糖检测结果之间的一致程度,精密度是指同一样本多次重复测量后的一致程度。
准确度和精密度是保证血糖仪临床开展准确检测的基本要求。
新版指南采用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1年4月发布的卫生行业标准《便携式血糖仪临床操作和质量管理指南》(WS/T 781‑2021),该行业标准对准确度的要求为,当血糖浓度<5.5 mmol/L时,至少95% 的检测结果差异在±0.83 mmol/L的范围内;当血糖浓度≥5.5 mmol/L时,至少95%的检测结果差异在±15% 的范围内。
对精密度的要求是,当血糖浓度<5.5 mmol/L 时,标准差<0.42 mmol/L;当血糖浓度≥5.5 mmol/L 时,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7.5%。
2.毛细血管血糖监测的频率:新版指南在血糖监测时间点的适用范围与2015 年版指南保持一致,但在毛细血管血糖监测方案与频率的选择上与2015年版指南有所不同。
2015年版指南根据不同的降糖措施推荐了不同的血糖监测方案,而新版指南则强调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的实际需求制定个体化监测方案。
鉴于目前降糖药物的种类和剂型日益增多,原来固定的监测方案已无法覆盖所有的治疗需求。
新版指南对于血糖监测方案的推荐仅给出原则性建议,提出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监测方案。
总体原则是对于血糖控制较为稳定的患者,监测的间隔可以适当灵活。
ADA糖尿病医学诊治标准一、目前糖尿病的诊断标准①A1C≥6.5%:这项化验应该在采用以下测试方法的实验室中进行,即有国家糖化血红蛋白标准程序(NGSP)合格证书并且按照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CCT)标准化化的测试方法。②FPG≥126mg/dl(7.0mmol/L):空腹的定义为至少8h没有热量摄入。③口服糖耐量试验(0GTT)2h血浆血糖≥200mg/dl(11.1mmol/L):该试验应该按照WHo所描述的方法进行,使用的葡萄糖负荷相当于溶解于水中的75g无水葡萄糖。④在有经典的高血糖症状或高血糖危象的患者中:随机血浆血糖≥200mg/dl(11.1mmol/L)。二、无症状患者中测试有无糖尿病①在无症状人群中测试有无糖尿病并评估未来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应在以下人群进行:有超重或肥胖(BMI≥25kg/m2)和有一个或者更多糖尿病患用病危险因素的任何年龄的成年人。在没有这些危险在45岁开始测试。②如果测试结果正常,以后应该最少每3年重他危险因素复测试一次③为测试有无糖尿痛或评估未来糖尿病的风险,A1C、FPG、2hPG(75g0GTT)都是合适的。④在那些发现未来罹患糖尿病风险增加的患者中,应该评估并且在合适的情况下治疗其他的心血管疾病(CVD)危险因素。三、妊娠耱尿病的筛查与诊断①使用危险因素分析和OGTT来筛查妊娠糖尿病(GDM)。②GDM的妇女应该在产后6~12周筛查糖尿并且应该随访筛查是否有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发生。四、预防2型糖尿病①IGT、IFG、或A1C5.7%~6.4%的患者应该参与一个有效的持续进行的计划使体重减轻5%~10%,并且增加体力活动至少每周150min中等强度活动(如走路)。②随访咨询显示出对获得成功很重要。由于糖尿病预防可能可以节约花费,这样的咨询费应该由第三方付款人支付。③除了生活方式咨询外,在发生糖尿病的极高危患者(包括同时具有IFG和IGT加其他危险因素如AIC>6%、高血压、低HDL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一级亲属有耱尿病史的人群)牵60岁以下肥胖人群中应考虑使用二甲双胍。④在糖尿病前期患者中监测糖尿病的发生的工作应该每年进行五、血糖监测①使用多次胰岛素注射或采用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每天应进行自我血糖监测(SMBG)3次或以上②对于胰岛素注射次数每天少于3次,非胰岛素治疗或医学营养治疗(MNT)的患者,SMBG可能对指导治疗成功有所帮助。③为了达到餐后血糖控制达标,餐后SMBG也是适宜的④当患者采用SMBG时,应该确保其接受了对SMBG技术培训和使用SMBG数据来调整治疗的初步指导,并且进行常规随访评估。⑤对于某些成年1型糖尿病患者(年龄>25岁),持续血糖监测(CGM)结合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有助于降低A1C水平。⑥尽管对于儿童、青少年和年轻的成年人,CGM能降低A1C的证据没有在25岁以上的成年人中强,但是CGM对该人群仍可能是有益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连续使用这一设备。⑦在无症状低血糖和/或频发低血糖患者中,CGM可以作为SMBG的一种补充。六、A1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