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无痛病房疼痛管理
- 格式:ppt
- 大小:16.68 MB
- 文档页数:56
PDCA循环在骨科无痛病房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骨科无痛病房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运用PDCA循环法前后对骨科126例患者及15名护士进行运用综合控制管理方案和质量改进,并采用调查问卷进行多方面的调查。
对患者PDCA循环前后疼痛程度,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及护理人员对疼痛管理的综合认知情况进行记录。
结果: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骨科患者的疼痛度有所下降,对医院护理满意度明显上升,护理人员对疼痛管理的综合认知明显提高。
结论:骨科病房应用PDCA循环法可有效提高骨科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对患者的护理质量及满意度,值得临床工作广泛运用。
【关键词】PDCA,骨科,无痛病房,满意度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第5个生命体征,日益受到重视[1]。
为了使骨科患者的痛苦得到有效的减轻,要求护理人员的镇痛技术和镇痛管理水平的提高,做到对骨科患者术后痛苦缓解和对护理工作的合格化。
我科在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中,运用PDCA循环建立了无痛病房。
PDCA循环又称戴明循环,可分为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4个阶段,是一个质量管理标准化、科学化的循环系统,是不断循环、不断提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2]。
实施PDCA法,使骨科患者外科手术后疼痛管理有序进行有章可循,方案实施后,患者疼痛度有所下降,对医护人员工作和提供服务的满意度明显上升。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骨科126例患有骨科疾病的患者(PDCA循环法前后各63例),男72例,女54例,年龄32~75岁,平均53.9岁。
所有患者中上肢骨折19例,下肢骨折21例,颈、腰椎间盘突出34例,骨盆骨折1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病30例,脊柱骨折20例,骨肿瘤1例,护理人员15人,年龄22~45岁,平均27.22岁。
1.2 方法1.2.1 PDCA循环程序的运用:计划阶段(P):①成立无痛病房团队,由科主任、护士长、骨科医师、护士、患者以及家属共同组成。
品管圈在降低骨科患者术后疼痛中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骨科患者术后疼痛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由骨科7名护士、2名医生自愿组成品管圈小组,严格按照品管圈十大步骤确定了圈活动的主题——降低骨科患者术后疼痛指数,应用各品管手法找出目前骨科患者术后疼痛指数高的真正原因,针对真因拟定对策并运用PDCA进行质量改进。
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骨科患者术后平均疼痛指数(2.15±0.73),较开展活动前平均疼痛指数(3.85±0.66)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体圈员的圈能力也得到显著提高。
结论:品管圈管理能够明显降低骨科患者术后的疼痛指数,有效提高护士参与科室管理的积极性,保障护理质量,提升服务品质。
【关键词】品管圈;骨科患者;疼痛指数【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2-0256-03疼痛是骨科患者术后最常见的主诉之一,创伤、手术、翻身、特殊体位、功能锻炼等均可引发疼痛。
合理、有效的镇痛可减轻或防止疼痛对身体和心理造成的一系列不利影响,促进康复进程,改善患者住院体验,提高满意度。
因此,疼痛管理是骨科病房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评定医护服务质量的指标之一[1]。
为了提升医护人员疼痛管理理念,减轻或消除患者疼痛,降低骨科患者术后疼痛指数,使其在无痛或尽可能轻的疼痛中获得治疗,更早地开展康复训练,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2]。
我科于2017年1月1日—2017年5月20日运用品管圈管理工具(QCC)对骨科患者术后的疼痛进行管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QCC成员共9名,其中男2名,女7名;年龄21~46岁,平均年龄33岁;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1人,主管护师1人,护师4人,护士2人;硕士学历2人,本科学历5人,大专学历2人。
病区护士长为辅导员,科室全体医护人员均参与QCC活动。
无痛病房建设引言概述:无痛病房建设是医疗行业中的重要课题,它旨在为患者提供无痛的治疗环境,减轻病痛和不适感。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无痛病房建设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正文内容:1. 病房设计1.1 空间规划:无痛病房的设计应考虑到患者的隐私和舒适感,每一个病床应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同时还要考虑到医生和护士的工作空间需求。
1.2 环境布置:病房内的环境布置应以舒适和肃静为原则,采用柔和的照明和温暖的色采,营造出温馨的氛围,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心态。
2. 设备配置2.1 疼痛管理设备:无痛病房应配备先进的疼痛管理设备,如自控镇痛泵、无痛输液泵等,以便及时、准确地控制患者的疼痛感。
2.2 监测设备: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病房还应配置必要的监测设备,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等,以及专业的监护护士,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2.3 通信设备:病房内应配备有效的通信设备,如呼叫器、对讲机等,以便患者能及时呼叫护士,并与医护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
3. 人员培训3.1 医护人员培训:为了提供无痛病房的专业服务,医护人员需要接受相关的培训,包括疼痛管理知识、操作设备的技能以及与患者的沟通技巧等。
3.2 团队协作:无痛病房的建设需要医护人员之间的密切协作,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机制,以确保患者得到全面的照应和无痛治疗。
4. 疼痛评估与管理4.1 疼痛评估: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表述、面部表情、生理指标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类型,以便制定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方案。
4.2 多模式疼痛管理:疼痛管理应采用多种方式,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支持等综合手段,以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
4.3 定期评估和调整:医护人员应定期对患者的疼痛管理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确保患者获得持续有效的疼痛缓解。
5. 安全管理5.1 感染控制:无痛病房的建设应遵循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环境清洁、床单更换等,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疼痛护理对骨科患者疼痛管理的影响摘要:对于骨科患者而言,疼痛是其最为关心的问题。
现今护理观念逐渐更新,使其以人性化服务和无痛护理为主要发展理念,这对于缓解患者疼痛有极大的意义。
自从实施患者无痛管理、创建无痛病房,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临床治疗过程中经常会接收到骨科病症病人,病人治疗过程中很容易由于自身的主观疼痛对后续恢复产生重要影响[1]。
本篇文章基于实践问题进行探讨,选择合适的病人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希望通过实践可以了解疼痛护理的实际价值。
关键词:疼痛护理;骨科;疼痛管理;影响一、骨科疼痛对患者的不利影响疼痛已经成为继血压、呼吸、脉搏、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是严重影响患者疾病康复和生活质量,加重社会负担的重要临床问题之一。
疼痛按照其病理机制可分为伤害感受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与机体损伤和炎症反应相关。
神经病理性疼痛与机体神经损伤、痛觉系统的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有关,其典型表现包括自发性疼痛如针刺、电击、刀割样疼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或诱发痛。
临床上两种疼痛通常是并存的,称之为混合性疼痛。
混合性疼痛在慢性疼痛中较常见,如下腰痛、骨关节炎、慢性术后痛等。
慢性疼痛是骨科患者的重要伴随症状,因此,骨科医生不但要具备诊断和治疗具体疾病的实践能力,也有必要认识到并加强对患者疼痛的管理。
通过多模式镇痛管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使更多患者获益。
疼痛是骨科患者的重要主诉之一,根据持续时间不同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急性疼痛通常与骨骼肌肉系统、神经系统的外力或其他损伤相关,如术后疼痛或创伤性疼痛、感染源性疼痛等。
骨科手术治疗或运动系统创伤所造成的急性疼痛,发生率近乎100%,因损伤程度和个体感受的差异,疼痛程度存在个体差异。
而慢性疼痛主要受慢性退行性病变的影响或由神经损伤造成,如骨关节炎引起的关节疼痛、脊柱源性疼痛、术后慢性持续性疼痛和癌性疼痛等。
这类慢性疼痛发生率虽然低于急性疼痛,但会长期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