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明代文学共169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17.13 MB
- 文档页数:169
名词解释1.晚明小品文小品文是晚明文坛中诞生的一种新型散文体裁。
它的出现,标志着明代散文领域主情、主文一方的最终胜利。
“ 小品文”是相对于传经载道的“高文大册”而言的。
并不特指某种专门文体,举凡尺牍、游记、杂记、随笔、书信、日记、传记、序跋等均可包括在内。
2.程乙本萃文书屋于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印刷了《红楼梦》以后,于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又印刷了一次《红楼梦》。
前者被称为程甲本,后者被称为程乙本。
程乙本在程甲本的基础上,文字作了很多改动,加了“引言”。
3.“三言”“三言”是冯梦龙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分别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
4.一笠庵四种曲李玉的戏曲集。
包括《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回》《占花魁》四部传奇作品,均为作者入清前所作。
李玉号一笠庵,因以名集。
5.“童心说”所谓的“童心”,就是创作者的“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
“童心”是文学创作的原动力。
只有拥有一颗真正的“童心”,才能创造出世间的“至文”。
这是李贽文学创作思想的核心观点。
6.“临川四梦”“临川四梦”又称为“玉茗堂四梦”,是汤显祖创作的四部传奇作品集的统称,这四部作品分别是《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因这些作品中都用“梦”来构筑情节,故而得称。
7.《四声猿》《四声猿》是徐渭所作四部杂剧作品的总称,分别为《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风》。
之所以取名《四声猿》,是化用了郦道元《水经注》中“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意象。
8.格调说格调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论诗主张。
是清代沈德潜所提倡的一种学说。
它强调格调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 格调”渊于严羽,主张思想感情是形式格调的决定因素。
主张创作有益于温柔敦厚“诗教”,有补于世道人心的“中正和平”的作品,故而归之于有法可循、以唐音为准的“格调”。
因此其诗论具有维护封建统治的色彩,有一定保守性。
而其创作多为歌咏升平、应制唱和之类。
明代文学授课目录:第一章《三国志通俗演义》与《水浒传》第二章汤显祖与明代戏曲第三章《西游记》与《金瓶梅》第四章明代短篇小说第五章明代诗文第一章《三国志通俗演义》与《水浒传》一、《三国志通俗演义》二、《水浒传》李贽《童心说》:“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
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大贤言圣人之道,皆古今至文。
”金圣叹以《水浒传》、《西厢记》为“才子之书”,将其与《庄》、《骚》、《史记》、“杜诗”相提并论,并高度赞誉《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推崇其为“第一才子书”。
一、《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作者、版本罗本,明罗圻《稗史汇编》:“有志图王”。
明庸愚子(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损益,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
”明初《录鬼簿续编》:“罗贯中,太原人。
号湖海散人。
与人寡合。
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与余为忘年交。
遭时多故,各天一方。
至正甲辰(1364年)复会,别来又六十馀年,竟不知其所终。
”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最早有明嘉靖年间24卷本,240则,每则前有七字则目,“嘉靖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整理的120回本,有增删修改,“毛本”,最流行(二)中国古代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颠峰之作1、历史素材:正史,陈寿《三国志》、裴松之《三国志注》;野史,《魏武传》等。
隋代,“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唐代,“死诸葛能走生仲达”(刘知几《史通·采撰》)。
李商隐《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宋代,“说三分”,张耒的《明道杂志》:“京师有富家子,少孤专财,群无赖百方诱导之。
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
”苏轼《志林》:涂巷中“薄劣小儿”听说三国, “闻刘玄德败,颦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科目] 语文[关键词] 语文/中国古代文学史[文件] seven_001.doc[标题] 中国文学史,第七编:明代文学(公元1368——1644年),概说[内容]明太祖朱元璋在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南方割据势力以后,一三六八年即皇帝位,随即派大军扫荡山东、两河,直取大都(北京),逐步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明初统治集团中有不少人曾参与过元末农民大起义,因此,他们懂得引起农民起义的原因。
朱元璋曾说过:“夫步急则踬,弦急则绝,民急则乱,居上之道,正当用宽,但云宽则得众,不云宽之失也。
”又说:“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殖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
”(《洪武实录》)朱元璋慑于“民急则乱”的历史教训,斟酌历朝统治制度上的利弊得失,在经济上移民垦荒,注意兴修水利,实行军屯,减轻赋税,使元末战争中逃亡的人口,重归家园;同时又解放工奴,简约商税,扶持工商,从而使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很快的恢复和发展。
在政治上极力巩固皇权统治,废除了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丞相制度和有七百多年历史的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制度,军政大权揽于一身,这是秦汉以来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恶性发展。
为巩固皇权统治,又大肆杀戮功臣。
洪武十三年,兴胡党大狱,加左丞相胡惟庸以私通日本、蒙古罪,凌迟处死。
该案延续达十年,“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
洪武二十六年又兴蓝党大狱,指大将军蓝玉谋为不轨,凌迟处死,“列侯以下坐党夷灭者不可胜数”。
到了永乐、宣德时期又削弱诸王权力,和建立内阁制度,进一步巩固并发展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在文化思想上实现了严酷的控制,对封建文人采取了笼络和高压的手段。
朱元璋曾亲自筹划,开设文华堂招揽人才。
明成祖朱棣如集天下文士三千人编纂类书《永乐大典》,凡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为我国文化史上一件大事。
他们又大力提倡程朱理学。
朱元璋规定“四书”“五经”为国子监的功课,并明令全国府州县学及闾里私塾中都要“以孔子所定经书诲诸生,毋以仪、秦纵横坏其心术”(《明书·学校志》)。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1、手工业和城市商业的繁荣使市民阶层扩大。
市民阶层人数众多,人员复杂,包括商人、作坊主、手工业工人、自由手工业者、艺人、妓女、隶役、各类城市贫民和一般的文人士子等。
2、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形成,自然的改变了文学作品的面貌。
市民的生活,市民的情趣,市民的形象在明代的诗、文、小说、戏曲中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
3、作品内容市民化的同时,人们的艺术趣味也趋向世俗化,时兴着一种“世俗之趣”。
这种艺术趣味的基本特点,就是题材重日常琐事,表现多率真自然,语言尚俚俗明白,效果求怡心娱目。
4、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膨胀,不可避免使文学创作商品化。
5、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
6、王学左派(泰州学派):思想家王守仁进一步发展了宋代陆九渊的“心学”,打破了程朱理学的僵化统治,冲击了圣经贤传的神圣地位,在客观上了突出了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
此后,心学亦称王学,流布天下,形成多种派别。
其中,泰州学派又称王学左派,从王艮、徐樾、颜钧、罗汝芳,到何心隐、李贽,越来越具有离经叛道的倾向。
他们肯定人欲的合理要求,主张人际间地位平等,追求个性的自然发展。
7、章回小说: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
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到明代定型的。
它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整体。
现存的宋元话本已经分卷分目,王国维认为这是“后世小说分章回之祖”,除分回立目之外,章回小说还保存了宋元话本中的开头引开场诗,结尾用散场诗的体制。
8、从明代戏曲、小说及民歌等通俗文学的发展,简要论述人们对于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第一,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
明代文学家对于情感的论述特别丰富,往往把情感作为品评作品美学意义和社会功能的准则。
这是宋元以来对于理学专制的反弹,是肯定自我、张扬个性的一种表现。
明代文学第二章《水浒传》(“四大奇书”之一“英雄传奇”代表作)“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一样,主要人物和题材都有一定的历史根据。
“英雄传奇”故事虚多于实,甚至主要出于虚构,“历史演义”则比较注重依傍史实;“英雄传奇”以塑造一个或多个英雄人物为重点,而“历史演义”着眼于全面描写一代兴废或几朝历史;“英雄传奇”一般是由宋元小说话本的“说公案”、“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之类发展而来,而“历史演义”是由“讲史”话本演化而成。
第一节《水浒传》的成书、作者和版本1、《水浒传》的成书宋江起义:《宋史》中《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均有简略记载。
宋江起义故事南宋始在民间流传: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录36人姓名、绰号;罗烨《醉翁谈录》录说话名目;最完整故事《大宋宣和遗事》“梁山泊聚义本末”。
元代“水浒戏”今存剧目33种,剧本全存6种。
《水浒》主要依据民间传闻和通俗文艺写成。
2、《水浒传》的作者明代说法有四:①“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间高儒《百川书志》、郎英《七修类稿》)②罗贯中作(见于万历间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王圻《稗史汇编》)③施耐庵作(见于万历间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④施作罗续(见于明末清初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水浒传》)目前一般从①说:施耐庵作,门人罗贯中在施“的本”(即真本)基础上,又作一定加工。
3、《水浒传》的版本繁本:71回本、100回本、120回本三种简本:102回本、110回本、115回本、120回本、124回本五种。
百回本:万历间天都外臣序刻《忠义水浒传》和容与堂刊《李卓吾先生批评批评水浒传》,均无平田虎、王庆内容。
繁本百二十回本:明袁无涯刊《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全传》,增有平田虎、王庆故事。
七十一回本:据明末《金人瑞删定水浒传七十回》改成,有通行本。
“金本”是有清300年最流行本。
第二节《水浒传》的内容和思想一、《水浒传》的内容:小说主要描写梁山起义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