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习题(解析版)
- 格式:doc
- 大小:334.29 KB
- 文档页数:13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整体设计
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研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培养科学研究方法,得出清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动手、创造等多方面能力,以及培养了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而教材从提出问题开始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为了降低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难度,把另一个难点实像和虚像放到了探究实验之后,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又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这一节的内容是本章的核心知识,承上启下。一个透镜,由于物距的变化原因,能形成不同性质的像,学生不容易想到。但凸透镜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中的应用及成像特点,学生已有认识,这有利于教学。由于产生的原因不清楚,需要老师指导。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2.知道物距与像距的意义。
3.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有关数据。
2.学会对数据进行分析与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3.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物理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3.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的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
1.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1.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光具座、光具座附件、蜡烛、火柴、凸透镜、凸透镜成像原理的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让一束平行光经过一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所示)。小明用此透镜做“探究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当物体距透镜5 cm时,成正立的像
B.当物体距透镜15 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当物体从距透镜20 cm处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时,所成的像逐渐变小
D.当物体从距透镜20 cm处向透镜的方向移动时,要得到清晰的像,应使光屏靠近透镜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处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可以制成(
)
A.幻灯机 B.照相机
C.放大镜 D.潜望镜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在距凸透镜40 cm时,在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像。若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对调,则所得像一定是( )
A.放大的虚像 B.放大的实像
C.缩小的虚像 D.缩小的实像
4.图中的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下列可能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放大的像的操作是(
)
A.透镜不动,蜡烛、光屏靠近透镜
B.透镜不动,蜡烛、光屏向右移动
C.透镜、光屏都不动,蜡烛向右移动
D.蜡烛、光屏都不动,透镜靠近光屏
5.一物体放在距凸透镜20 cm处时,在另一侧距凸透镜6 cm处的光屏上出现了一个清晰的像。那么该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3 cm B.5 cm C.7 cm D.9 cm
6.
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看到的一种成像的情况如图所示。此时凸透镜所成的像是 (选填“实”或“虚”)像,其成像的条件是 。
7.王军在房间里用焦距为15 cm的凸透镜将明亮的窗户成像在一张作业本的空白纸上。根据王军的实验情况,可推测窗户距凸透镜的距离范围为
,所成的像是 (填成像的性质)。
8.下图是一款人脸识别门禁一体机,它通过摄像镜头来捕捉人脸信息,该摄像镜头相当于 透镜,所成的是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 (选填“实”或“虚”)像;若镜头的焦距为10 cm,为了能成清晰的像,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5.3凸透镜成像规律 同步测试题
1 / 8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5.3凸透镜成像规律 同步测试题
一、单选题
1.小丽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焦距为10cm的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实验过程中保持透镜在50cm刻度线处不动),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3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至82cm刻度线处,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能够说明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B. 如果想在光屏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该将蜡烛向右移动,光屏向左移动
C. 若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10cm刻度线处,通过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可呈现烛焰清晰的倒立缩小实像
D. 若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30cm刻度线处,在透镜的右侧透过凸透镜向蜡烛方向看,看不到蜡烛的像
2.张强同学在光具座上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光屏、透镜及烛焰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判断,他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 )
A. 一定大于20cm B. 一定在10cm到16cm之间 C. 一定小于8cm D. 一定在8cm到10cm之间
3.蜡烛从到凸透镜距离为3f的地方移到距离凸透镜为1.5f的地方,凸透镜所成的像( )
A. 始终是放大的 B. 始终是缩小的 C. 逐渐变大 D. 逐渐变小
4.某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物体沿主光轴从紧贴透镜处向离透镜50cm处移动时,所成像的变化情况中,正确的是( )
A. 像始终变大 B. 像始终变小 C. 像先变小后变大 D. 像先变大后变小
初中物理 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
- 1 -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
1. 会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虚实、倒正、大小像所满足的条件。
2.经历科学探究,提高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操作、得出结论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3. 设置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探究乐趣,产生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启发引导法、讲授法、演示法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提问:近视眼镜和老花眼镜的镜片分别是用什么类型透镜做的?怎样识别近视镜与老花镜呢?
活动:用凸透镜来观察物体成像的情况
①用凸透镜近距离的看书上的字
②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屏幕
同样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却有如此大的差别。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问题,请把你的问题写下来,然后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凸透镜成像的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你这样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将学生的五花八门的猜想板书在黑板上,并进行分类,确定探究的问题。)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介绍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具座(专门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仪器)。
问题:①凸透镜、蜡烛、光屏应按什么顺序摆放在光具座上?
指出: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同一水平直线),以便能够在光屏的中央看到清晰明亮的像。
②什么是物距、像距和焦距?怎样测量实验所用的凸透镜焦距?
③如何操作使烛焰的像(清晰明亮)呈现于光屏上?
(凸透镜固定不动,先移动蜡烛,再移动光屏。)
④怎样改变物距来研究像的性质与物距的关系?
(先把物体放在u>2f处,然后放在f
⑤实验过程中应记录哪些现象和数据?
模拟演示:凸透镜成像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器材: 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等
初中物理 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5.3凸透镜成像规律
1 / 4 凸透镜成像规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5.3凸透镜成像规律
2 / 4 表格总结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像距(v) 正倒 大小 虚实 应用 特点
物,像的位置关系
u>2f 2f>v>f 倒立 缩小 实像 照相机、摄像机 - 物像异侧
u=2f v=2f 倒立 等大 实像 精确测焦仪 成像大小的分界点 物像异侧
2f>u>f v>2f 倒立 放大 实像 幻灯机、电影放映机、投影仪 - 物像异侧
u=f - - - 不成像 强光聚焦手电筒 成像虚实的分界点 -
f>u v>u 正立 放大 虚像 放大镜 虚像在物体同侧
虚像在物体之后 物像同侧
规律总结
规律1: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像比物小,物像异侧。
应用:照相机、摄像机。
规律1
规律2: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也在2倍焦距, 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物距等于像距,像与物大小相等,物像异侧。
规律2
规律3: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则像距大于2倍焦距,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像为于物的异侧。
应用:投影仪、幻灯机、电影放映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5.3凸透镜成像规律
3 / 4 规律3
规律4:当物距等于1倍焦距时,则不成像,成平行光射出。
规律4
规律5: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则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同侧。
应用:放大镜。
规律5
记忆口诀
(1)一倍焦点分虚实,二倍焦点分大小,二倍焦点物像等。
实像总是异侧倒。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虚像总是同侧正。物远像远像变大,物近像近像变小。
像的大小像距定,像儿追着物体跑,物距像距和在变。
(2)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注:这里所指的一倍焦距是说平行光源通过透镜汇聚到主光轴的那一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也可直接称为焦距;两倍焦距就是指该距离的两倍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2013·东营中考)5月12日上午,央视5台直播了“中国万达”2013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此次比赛首次启用航拍,向国内外全方位展示赛事盛况,展现了东营市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发展成果。已知摄像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航拍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关于航拍成像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放大、正立的实像 B.放大、倒立的实像
C.缩小、正立的实像 D.缩小、倒立的实像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已知摄像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航拍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选D。
2.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时,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将蜡烛放在距离该透镜25cm处时,蜡烛在光屏上所成清晰的像是(
)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由题意知:f=15cm,则2f=30cm。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即物距f
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在凸透镜前放一燃着的蜡烛,移动光屏并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然后将蜡烛远离透镜,调节光屏再次找到一个清晰的像,比较两像( )
A.像距增大,像增大 B.像距减小,像增大
C.像距减小,像减小 D.像距增大,像减小
【解析】选C。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将蜡烛远离透镜时,物距变大,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越小,像距越小”,则像将变小,像距将变小。故选C。
4.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当蜡烛距它15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将蜡烛向透镜移近7cm后,在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成像。
【解析】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蜡烛距凸透镜为15cm,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所以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7cm后,物距小于1倍焦距,故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由于成的是虚像,故光屏上不能成像。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凸透镜的成像规律:(1)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________;(2)当f
2、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当蜡烛距它15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将蜡烛向透镜移近7cm后,在光屏______(填“能”或“不能”)成像。
3、小青将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如图所示的a、b、c三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蜡烛在_____点时,在凸透镜右侧光屏上成的像最大,像是__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的。
4、某物体通过一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为15cm;当物体移至该透镜前20cm处时,能够用光屏承接到的像为______立、__________(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___________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5、将一物体分别放在甲、乙两凸透镜前等距离处,通过甲透镜成缩小的像,通过乙透镜成放大的像,由此推断:甲透镜的焦距_______乙透镜的焦距(填“小于”、“等于”或“大于”)。
6、如图所示,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光屏上呈现了烛焰倒立清晰的像。如果去掉光屏,眼睛在A 处______(选填“能”或“不能”) 看到这个像,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当物距为20cm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当物距为25cm时,移动光屏,可得到一个倒立、______的实像。当物距为5cm时,成像情况是_______________,在生活中的应用是______。(选填“放大镜”、“照相机”或“投影仪”)
8、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光屏上已成清晰、缩小的像,当烛焰向透镜靠近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______(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若要观察到烛焰放大的虚像,烛焰到透镜的距离应_____透镜的焦距。
第三节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三种光现象的特点及实例归纳
一、凸透镜的原理: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光学元件。
一、透镜区别
1、结构
凸透镜:边缘薄、中间厚,至少要有一个表面制成球面,亦可两面都制成球面。可分为双凸、平凸及凹凸透镜三种。
凹透镜:边缘厚、中间薄,至少要有一个表面制成球面,亦可两面都制成球光现象类型 现象特点 应用举例
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影子、小孔成像、日食
光的反射 改变光路 漫反射 从各个方向看到不发光的物
体、电影银幕
镜面反射 隧道内采光、潜望镜
镜面成像 平面镜成像 穿衣整容镜、水中倒影
球面镜成像 汽车后视镜、哈哈镜
光的折射 改变光路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近视镜、老花镜矫正视力
折射成像 在岸上看水中的鱼、海
市蜃楼
透镜成像 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
色散 三棱镜色散现象、彩虹 面。可分为双凹、平凹及凸凹透镜三种。
2、对光线作用
凸透镜主要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主要对光起发散作用。
3、成像性质
凸透镜是折射成像,成的像可以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等大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正立、放大的虚像。对光线起汇聚作用。
凹透镜是折射成像,只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
1、
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像比物小,物像异侧。
应用:照相机、摄像机。
2、
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也在2倍焦距, 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物距等于像距,像与物大小相等,物像异侧。
应用:测焦距。
3、
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则像距大于2倍焦距,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异侧。
应用:投影仪、幻灯机、电影放映机。
4、
当物距等于1倍焦距时,则不成像,成平行光射出
5、
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则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同侧。
灿若寒星制作
灿若寒星制作
凸透镜成像规律习题
一、填空题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时候,应先将凸透镜的光心、烛焰的中心、光屏的中心调整到__________,这样才能使烛焰的像成在_________.实验中,我们所说像的倒立或正立,是相对于_________________的
2.将点燃的蜡烛沿凸透镜的主轴,从大于二倍焦距处逐渐向透镜移动时,在光屏上可先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当蜡烛移到距凸透镜二倍焦距时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接着移动蜡烛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最后在光屏上观察不到像了,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的虚像
3.凸透镜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是_________;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是_________
4.某同学拿了一个焦距为15 cm的凸透镜,要想观察细小的物体应将物体放在距凸透镜_________的下方;要想用它得到放大的实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应该_________,此时像的位置在_________的范围;要想用它得到缩小的实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应该_________,此时像的位置在__________的范围
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在屏上出现的像是_________像(填“虚”或“实”)
6.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凸透镜的焦距时能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
7.照相机、投影仪成像时,在像的位置,有光_________在那里,如果将底片或屏幕放在此处,可显示出像,这样的像叫__________像
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在将蜡烛从远处移向凸透镜的过程中,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变_________
二、选择题
9.将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距凸透镜20 cm的纸上接到一个很小的亮斑.当将一个物体放在距这个透镜50 cm处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可以得到
word版 初中物理
1 / 5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同步练习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凸透镜、光屏和烛焰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这个像是图中的( )
A. B. C. D.
2.下列有关光学知识说法错误的是( )
A.凸透镜成像中若用遮光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光屏上只出现像的下半部分
B.在岸上看到水中的白云是光的反射现象
C.小孔成像中像的大小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
D.烛焰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以速度v从1.2f处匀速运动到1.9f处(f为焦距),这段时间内像移动的速度为v′,则v′>v
3.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一厚纸片遮住透镜的上半部则她在光屏上得到的像与未遮住前相比( )
A.所成的像只是上部一半
B.所成像只是下部一半
C.所成像没有发生变化
D.像的大小、正倒、位置无没化但像暗些
4.黄健同学对凸透镜成像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其中正确的是( )
①缩小的都是实像,放大的都是虚像;②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③缩小的像都是倒立的,放大的像都是正立的;④实像和物体在凸透镜的两侧,虚像和物体在凸透镜的同侧 word版 初中物理
2 / 5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小丽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焦距为10cm的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实验过程中保持透镜在50cm刻度线处不动),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3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至82cm刻度线处,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能够说明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3.6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知识点一、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某凸透镜的焦距为8cm,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为u。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u=6cm时,物体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一理制成的
B.当u=12cm时,物体成倒立、放大的虚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C.当u=20cm时,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6cm移动到12cm的过程中,成像时,像都是放大的
2.将物体分别放在甲凸透镜(f甲=10cm)、乙凸透镜(f乙=5cm)前,使物距相同。通过两个透镜,在光屏上都能成像,一个缩小,一个放大。则( )
A.缩小的像是实像,放大的像是虚像
B.甲凸透镜成的是缩小的像
C.物距可能是15cm
D.物距可能是20cm
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过程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应调整蜡烛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_____上。
实验结论 用焦距f=10cm的凸透镜进行实验;
当蜡烛、透镜如图放置时,可以成_____(填大小和倒正)像。移动光屏,_____(填“能”或“否”)承接到像。
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向_____(填“左”或“右”)移动,可成倒立、放大的像。
保持蜡烛位置不变,将透镜移到_____(填范围)cm处,在光屏上可成缩小的_____(填虚实和倒正)像,
问题讨论 将凸透镜换成一个带小孔的硬纸板,移动光屏。在光屏上看到_____(填“倒立“或“正立”)的像,这个现象叫做小孔成像。
知识点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4.小明家里有一个球形鱼缸,有一次小明观察鱼缸中的鱼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从鱼缸上方和鱼缸侧方水平观察都能看到鱼,但是,从鱼缸侧方水平观察到得鱼比从鱼缸上方看到的鱼要大,对此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从上方看到的鱼是折射成像,比实际的鱼位置浅,从侧面观察到的鱼是凸透镜成像,为正立放大的虚像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凸透镜的成像规律:(1)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________;(2)当f
2、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当蜡烛距它15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将蜡烛向透镜移近7cm后,在光屏______(填“能”或“不 能”)成像。、小青将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如图所示的a3、_____c三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蜡烛在b、(选填“正立”点时,在凸透镜右侧光屏上成的像最大,像是________ )的。 或“倒立”;当物15cm4、某物体通过一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为立、______体移至该透镜前20cm处时,能够用光屏承接到的像为就是___________、“缩小”或“等大”)的像,__________(填“放大” 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将一物体分别放在甲、乙两凸透镜前等距离处,通过甲透镜成缩小的5乙透镜的_______像,通过乙透镜成放大的像,由此推断:甲透镜的焦距 。“等于”或“大于”)焦距(填“小于”、 、如图所示,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6如光屏上呈现了烛焰倒立清晰的像。实验中,看到这个像, 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果去掉光屏,眼睛在A 处____________
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当物距为20cm时,移动光屏,可得到一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当物距为25cm,成像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当物距为5cm时,个倒立、 )(选填“放大镜”、“照相机”或“投影仪”。在生活中的应用是______、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光屏上已成清晰、缩小的像,当烛焰向8(填“靠近”透镜靠近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______)透镜的方向移动,若要观察到烛焰放大的虚像,烛焰到透镜或“远离” 透镜的焦距。的距离应_____倍焦距1A、9透镜的主轴上放着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棒,端在倍焦距与2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一、知识梳理:
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
的关系.
实验器材: 、凸透镜、
和 等.
物 理 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 ,用字母u表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 ,用字母v表示.
2.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序号 物距与焦
距的关系 像的性质 像距与焦
距的关系 应用
正倒 大小 实虚 与物位置关系
1 u>2f 倒 缩小 实 异侧 f
2 u=2f 倒 等大 实 异侧 v=2f 测焦距
3 f2f 投影仪
4 u=f 不成像 制作平
行光源
5 uu 放大镜
口 诀: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实像异侧且倒立,物近像远像变大,焦距以内反变化.
二、练习:
知识点1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按图安装器材时,需要调节烛焰的中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 处.
(2)移动蜡烛和光屏,当处于图中位置时,光屏上恰好能得到清晰的像,则像的特点为 、 、 .
(3)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向左移动蜡烛.则应向 (填“左”或“右”)移动光屏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与图中相比,此时的像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4)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变短,导致光屏上烛焰的像位置变高,为了能让所成清晰的像回到光屏中央,可将凸透镜向
调节.
知识点2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2.张宁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蜡烛、透镜、光屏位置如图乙时,在光屏上可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的焦距是30 cm
B.图乙中烛焰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像
C.照相机成像特点与图乙中所成像的特点相同
D.将蜡烛远离凸透镜,保持凸透镜、光屏位置不变,烛焰可在光屏成清晰的像
2019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同步培优题(解析版)
1 / 11 2019学年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同步培优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
1、张强同学在光具座上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当光屏、透镜及烛焰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判断,他所用凸透镜的焦距 ( )
A. 一定大于20 cm
B.一定在10 cm到16 cm之间
C.一定小于8 cm
D. 一定在8 cm到10 cm之间
2、蜡烛放在如图10所示位置,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小红画了图中的光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红画的光路是正确的
B. 透镜成的是虚像
C.透镜的焦距小于10cm
D.透镜的焦距大于20cm
3、某凸透镜焦距为15cm,若将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25cm处,则可在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
4、毕业了,小明与全班同学用胶片照相机照了合影后,接着照一张单身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019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同步培优题(解析版)
2 / 11 A.小明应远离镜头,同时胶片应靠近镜头
B.小明应靠近镜头,同时胶片应远离镜头
C.小明在相机中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D.小明在相机中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5、拿一副远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如图所示,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移走远视眼镜,烛焰的像变得模糊,为了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A.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B.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C.将光屏远离凸透镜
D.将光屏和蜡烛同时靠近凸透镜
6、如图所示,让一束平行光经过一凸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屏,小明用此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1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能力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如图甲卡纸上印有几个完全相同的“F”字,通过透镜看到如图甲所示的情景,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的卡纸的作用相当于图乙中的光屏
B.图甲中所用的透镜与图乙中的透镜不是同一类型
C.图甲中卡纸应放在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
D.照相机就是利用甲图所示的成像原理制成的
2.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15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某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20cm处,可得到一个( )
A.正立放大的虚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 D.倒立放大的实像
3.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剖析、总结,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以下是小洋学习了关于“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知识后,总结出的关于实像和虚像的一些特点,其中错误的是( )
A.虚像不可以用光屏承接 B.虚像可以是正立的,也可以是倒立的
C.实像一定能用光屏承接 D.实像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
4.小刚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由发光二极管组成的“上”字屏代替蜡烛,他把“上”字屏放在原来放蜡烛的位置上,如图所示。移动光屏直至看到清晰像。此时他在不透光的白板光屏上看到的是图中的( )
5.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24 cm处,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等大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
A.10cm B.12cm C.20cm D.30cm
6.以下是小明同学学习了关于“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知识后,总结出的关于实像和虚像的一些特点,其中正确的是( )
A.虚像不可以用光屏承接
B.平面镜和凸透镜所成虚像的大小都与物体到镜的距离有关
C.实像一定能用光屏承接
D.实像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
7.某照相机镜头焦距为10cm,小刚用它来给自己的物理小制作参展作品照相,当照相机正对作品从50cm处向20cm处移动的过程中( )
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太原市部分街道路口安装有行人闯红灯抓拍系统。当行人闯红灯时,监控摄像头就会拍照,拍到的人像跟数据库内的有效证件照片进行对比识别,紧接着LED屏上就会出现闯红灯者的照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拍照时,行人位于摄像头2倍焦距以外
B.行人通过摄像头成正立的实像
C.行人通过摄像头成缩小的虚像
D.摄像头成像原理与投影仪相同
2.李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烛焰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恰好在凸透镜后30cm处的光屏上出现一个与该烛焰等大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蜡烛离凸透镜的距离大于30cm
B.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
C.当物距是10cm时,光屏上呈现倒立放大的像
D.实验中蜡烛燃烧变短,屏上的像将向下移动
3.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记录并绘制了物距u和像距v之间的关系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焦距为20cm
B.物距为5cm时,可以通过移动光屏承接到清晰的像
C.物距为15cm时,成放大的像,根据这一原理可以制成投影仪
D.物距由15cm增大到30cm的过程中,在光屏上看到的像一直是变大的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0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15cm处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若把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5cm处,则移动光屏( )
A.能承接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B.能承接到倒立、放大的实像
C.不能承接到像
D.距透镜 15 cm 处才能承接到清晰的像
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同学们选用多个LED灯制成字母“F“做为实验光源,用标有格子的白色板做成光屏进行实验探究,如图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此时恰能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图中的光源和光屏对换,可在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实像
B.将图中光源“F”向右移动5cm,再向右移动光屏得到清晰的像,这是投影仪的原理
C.在图中贴近凸透镜右侧放置镜片,只向左移动光屏能得到清晰的像,该镜片是近视镜
D.用焦距为12cm的凸透镜替换图中凸透镜,只向右移动光屏,就可得到清晰的像
6.如图甲测凸透镜的焦距,如图乙“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过程中小徐同学将蜡烛分别放在甲、乙、丙、丁不同的位置(图甲和图乙中的透镜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图甲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5.0cm
B.图乙四个位置中,移动光屏,4个位置上的蜡烛都可以在光屏上成像
C.将蜡烛放在丙位置,若凸透镜上有一个泥点,则在光屏上不会出现泥点的影子
D.将蜡烛放在乙位置,光屏应向左移动才能找到清晰的像,此时成放大的像
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此时成像情况符合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B.此凸透镜的焦距大于20cm
C.将蜡烛移动到25cm刻度处,应向右移动光屏,才能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D.将蜡烛移动到40cm刻度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会在光屏上成像
二.填空题(共8小题)
8.如图所示是生活中常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的情形,这相当于给二维码拍了一张照片,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
透镜,二维码经摄像头扫描成倒立、 (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实像。
9.小明用手机拍照,发现手机镜头过于靠近拍摄对象时(如图所示)无法正常对焦,拍出的照片模糊,此时像成在感光器(相当于光屏)
(选填“前”或“后”)。小明发现将 透镜紧靠在手机镜头上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理解了手机微距镜头的工作原理。
10.某兴趣小组同学用自制的水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记录并绘制了物距u跟像距v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此时水凸透镜的焦距f为 cm。如图2所示,同学们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小明继续向凸透镜内注水,如果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需要将光屏适当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直到光屏上再次出现蜡烛火焰清晰的像,此时的像与之前相比要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1.在向前直线行驶的车内,小凯给小旋连拍两张照片,如图所示
(1)拍照过程中,广州塔相对车可能是 运动【只填序号】
①向西加速 ②向东加速 ③向西减速 ④向东减速
(2)相比物体,小凯所拍的照片是 (选填“放大倒立”“放大正立”“缩小正立”“缩小倒立”)的像。
12.周末,小丽同学在某商场乘坐观光电梯匀速下降过程中,感到周围建筑物在“上升”,她选择的参照物是 ;“自拍神器”给旅行者自拍带来方便,如图所示,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 物距,减小人像的大小,从而 取景范围,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均填“增大”或“减小”)
13.学习光的折射时,老师让我们用盛水的玻璃杯来探究光的折射现象如图所示,在白纸上写两个字母“B”(图甲),用玻璃杯装半杯水放在白纸前(图乙),人眼正面观察到位于下方的字母发生了变化,让白纸前后移动,出现图丙和图丁现象,那是因为玻璃杯下半部相当于一个
镜;其中成实像是图 (选填“图丙”或“图丁”),这种成像原理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有 (写一种)。
14.如图所示是用照相机先后拍下同一辆汽车的两张照片(镜头的焦距不变),拍摄第二张时,镜头离汽车的距离比拍摄第一张 。(选填“远”或“近”)
15.如图是央视《航拍中国》节目中播放的太原夜景画面。飞机航拍时携带的摄像机镜头相当于一个 透镜,要使拍出的夜景更大一些,飞机应该 (选填“上升”或“下降”)一些。
三.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
16.“团结奋进”小组合作“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
(1)在光具座上依次摆放蜡烛、凸透镜和光屏,调整到如图甲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成等大、倒立的实像,可知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当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位置调到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形成的清晰像是倒立、 的。
(3)如果在乙图基础上,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蜡烛向左移动到零刻度线处,要想使光屏上的像保持清晰,可以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也可以保持光屏位置不动,在凸透镜左侧靠近凸透镜的位置加放一个度数合适的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片。
17.“提高全民素质,争创文明城市”,太原市很多十字路口,安装了抓拍行人闯红灯并即时公示的装置,如图甲所示。抓拍系统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为了解它的成像原理,小明利用图乙的装置进行了实验。请你解答:
(1)实验前,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高度时,应该将蜡烛 (选填“点燃”或“不点燃”);
(2)实验时,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位于图乙的位置时,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抓拍系统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
(3)保持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不动,将蜡烛移到光具座上 cm刻度处时,在光具座上85cm刻度处的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这成像特点的应用是
。
1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梦学习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实验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如图乙是某次实验时的情景,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用此成像原理可制成 (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
(3)如图乙所示,小梦将蜡烛移到15cm刻度线处,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为了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小梦应该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
19.小阳实验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在暗室中测量直径为5cm的凸透镜焦距并观察成像情况。将尺寸很小的球形小灯泡S作为光源固定在0cm刻度线处,光屏固定在光具座上60cm刻度线处。
(1)小阳将凸透镜从紧挨着小灯泡的位置缓慢向右移动,同时测量光屏上光斑的大小,当光屏上的光斑的直径为5cm时,停止移动凸透镜,此时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继续向右移动凸透镜至18cm刻度线处,同时调整光屏的位置,可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倒立的小灯泡的 (选填“实”或“虚”)像,该成像情况与 (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的原理相同。
(3)小阳发现,步骤2中光屏正好处在光具座54cm刻度线处。若他不改变小灯泡和光屏的位置,继续向右移动凸透镜,当凸透镜在光具座 cm刻度线处,光屏上能成另一清晰的像。
(4)现在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小阳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小灯泡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本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要使在光屏上的像变清晰,光屏应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解:监控摄像头是一个凸透镜,其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同,拍照时,行人位于摄像头2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解:AB、距离凸透镜30cm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与物体等大的像,所以物距与像距相同,即u=v=30cm=2f,则焦距f=15cm,故A错误,B正确;
C、当物距是10cm时,物距小于焦距,可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故C错误;
D、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随着蜡烛燃烧变短,光屏上的像将向上移动,故D错误。
故选:B。
3.解:A、u=v=2f,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如图,u=v=2f=20cm 时,所以f=10cm,故A错误;
B、当u=5cm时,u<f,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在光屏上得不到像,故B错误;
C、当u=15cm时,此时物距位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所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为投影仪,故C正确;
D、当物体从距凸透镜15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物距变大,像距应该变小,像变小,故D错误。
故选:C。
4.解:由题可知,此时u>v,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由于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所以当把物距与像距互换后,依然可以成像,成像的大小相反,所以当物距为15cm时,像距为30cm,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5.解:A、由图可知,此时物距为15cm,位于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由于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当如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透镜仍可在上述两位置成像,但是成像的大小正好与原先相反,即为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错误;
B、将图中光源“F”向右移动5cm,此时物距为20cm,等于2倍焦距,成倒立、等大的实像,不是投影仪的应用,故B错误;
C、在图中贴近凸透镜右侧放置镜片,向左移动光屏能得到清晰的像,说明此时像距变大,所以使用的是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凹透镜用于近视镜中,故C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