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派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古代的历史学派中国古代历史学派是指在中国古代历史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学派及其代表性思想。
这些学派对于历史的研究方法、观点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解释都有各自的特点。
本文将从先秦到唐朝时期,介绍中国古代的几个重要历史学派。
1. 先秦时期的历史学派1.1. 正史学派正史学派是汉族的一种学派,强调把历史落实到具体的人物、事件和年代,注重史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该学派主要代表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他通过详实的记载和严谨的编写方法,奠定了后世正史编纂的基础。
1.2. 纪传学派纪传学派是注重史料考证和历史记载的精细化的学派。
该学派主要代表是《春秋左传》的作者左丘明,他的著作以其丰富的史料和细致入微的叙述方法,成为古代史书写的典范。
2. 汉朝时期的历史学派2.1. 经学派经学派主要注重对经典文献的解释和研究,将经典视为通往真理和道德的阶梯。
该学派主要代表是东汉时期的董仲舒,他提出“罔象之辩”,认为历史事件可以通过对经典的解读来得出结论。
2.2. 方志学派方志学派以地方志著述为主,注重地理、人文资源的描述,对地方的历史和地理做了深入的研究。
该学派主要代表是东汉时期的葛洪,他的著作《西京杂记》被后人称为第一部地方志著作。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学派3.1. 史学派史学派主要关注历史的思想、制度、文化等方面,认为历史的发展与人的思想和制度有密切关系。
该学派主要代表是晋代的范晔,他的著作《后汉书》、《三国志》等,以其独特的史学思想和观点,对后世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2. 道家学派道家学派把历史看作是自然界的一种变化,主张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来认识历史和人的发展。
该学派主要代表是南朝梁代的萧子雄,他的著作《归藏》以其独特的历史哲学观点,对古代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 唐朝时期的历史学派4.1. 经史学派经史学派强调经史两者之间的结合和相互影响,认为经典和历史都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
该学派主要代表是唐代的孔颖达,他的《续史通》以其广博的历史材料和对史书的归纳总结,对后世史学有很大的影响。
高二历史有关学派的知识点历史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历史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过去事件的学科,其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了解不同的历史学派及其特点,对于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个重要的历史学派,以及它们对历史研究的贡献和影响。
一、兰克学派19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家利奥波德·冯·兰克创立了兰克学派,这是近代历史学派的开端。
兰克学派的核心理念是追求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强调历史学家应当基于原始资料进行研究,以揭示历史事件的真相。
兰克学派的方法论对后世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历史学科逐渐从文学和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严谨的学术研究领域。
二、分析历史学派20世纪初,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分析历史学派应运而生。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如法国的费尔南·布罗代尔,他们认为历史研究应当超越单纯的事件叙述,更加注重对历史现象背后深层次结构的分析。
分析历史学派的研究方法强调跨学科的综合,将历史学与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相结合,以揭示历史的长期发展趋势和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
三、文化历史学派文化历史学派的兴起与20世纪的文化转向密切相关。
这一学派的学者如美国的克利福德·格尔茨,他们关注历史中的文化因素,认为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非物质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化历史学派的研究视角拓宽了历史学的研究范围,强调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解释。
四、后现代历史学派后现代历史学派是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一个学派,其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后现代主义哲学。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如法国的米歇尔·福柯,他们对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提出质疑,认为历史叙述是权力的产物,是由特定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叙述者所构建的。
后现代历史学派的挑战促使历史学家更加关注历史知识的生产过程和叙述的多样性。
五、全球历史学派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历史学派在20世纪末开始受到关注。
历史学的理论框架与流派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从其诞生至今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多种理论框架与流派。
这些理论框架与流派在研究历史事件、分析历史现象以及构建历史叙述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角度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主要的历史学理论框架与流派,并探讨它们的特点和影响。
一、异质文化学派异质文化学派强调历史研究应该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冲突。
这一学派认为,不同文化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存在差异,因此在研究历史时应该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的存在。
异质文化学派的代表性理论包括后殖民理论、跨文化研究等。
这些理论框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帮助研究者深入探讨历史事件与文化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社会历史学派社会历史学派是以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为中心的一种研究方法。
社会历史学派认为历史事件和现象是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的产物,旨在揭示社会变迁的规律和原因。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以及法兰克福学派都属于社会历史学派的代表作。
这些理论框架通过对社会、经济、政治结构的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从而把握历史的内在逻辑。
三、文化历史学派文化历史学派强调文化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文化历史学派认为,历史事件和现象的产生与发展是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文化历史学派的代表性理论包括启蒙运动、后现代主义等。
这些理论框架关注历史事件中的意义和符号,通过文化的维度分析历史事件,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文化背景和意义。
四、历史学史历史学史研究在历史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理论与学说。
通过对历史学理论的演变与变革的研究,可以深刻理解不同的历史学流派和学说。
历史学史的研究对于理解历史学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只是几种常见的历史学理论框架与流派,还有许多其他的学说与流派也都对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可以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合的理论框架与流派进行分析与研究。
同时,不同的理论框架与流派可以相互交叉、互补,从而为历史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历史学中的主要派别与学派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拥有丰富的学术传统和多元化的研究方法。
在历史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个主要派别和学派,它们在对历史的理解、研究对象和方法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偏重。
本文将介绍历史学中的一些主要派别和学派,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历史学的发展历程和多样性。
1. 传统主义派别传统主义派别是历史学的最早形态。
这一派别注重对文献和古代资料的研究,强调历史事件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代表性学者包括杜冈、海涅曼等人。
他们认为历史研究应该严谨而客观,通过对古代文献和资料的研究,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
2. 马克思主义派别马克思主义派别是20世纪初兴起的重要历史学派。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关注社会经济结构对历史变迁的影响,强调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阶级斗争的推动力。
典型的马克思主义派别有英国的历史唯物主义学派和法国的史料学派。
他们在历史研究中注重对经济、社会、政治的分析,并强调历史的社会性和阶级斗争的决定作用。
3. 客观主义派别客观主义派别是以安纳尔学派为代表的学派。
客观主义派别在历史研究中强调对普遍规律和原则的追求,注重因果关系的分析和历史事件的客观解释。
安纳尔学派提倡以数学和统计方法研究历史,通过大量数据和统计分析,揭示历史事件的规律性和普遍性。
4. 文化史学派文化史学派强调历史文化的研究,关注社会、宗教、艺术、文学等方面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该学派代表性学者有胡安·卡洛斯·略斯特拉、雅克·勒·戈夫等人。
他们试图通过对文化现象的研究,揭示历史变迁中的意义和价值观的演变。
5. 结构主义派别结构主义派别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学派,以社会学家弗洛伊德曼为代表。
结构主义派别强调对历史宏大结构和形式系统的分析,试图揭示历史背后的普遍结构和模式。
该派别的研究方法以结构分析为核心,注重对符号、象征和意义的分析。
6. 后现代主义派别后现代主义派别是最近兴起的历史学派,对传统历史学提出了批判和反思。
中国古代历史学派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古代历史学派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涵盖了从古代的史籍编纂、历史传统到宋元明清时期的历史学发展等多个方面。
这个过程中,中国历史学发展出了不同的学派和学说,不仅为后世历史学家提供了借鉴和指导,也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古代中国,历史学有着鲜明的史官传统。
史官作为官方的历史记录者,负责编纂正史和地方志等重要史籍。
他们依据朝廷的政策和官方观点进行历史的整理和记述,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制约。
这使得古代中国历史学的发展更加偏向于官方立场和政治需要。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不乏一些积极探索历史真相的历史学家,他们努力寻觅史料、整理史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源。
尽管史官传统在古代历史学发展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但与此同时,还有一些非官方学派在默默地发展。
如唐代的经史百家和宋代的经陈学派等,它们属于以儒家经典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知识群体,具有较强的学术性质。
这些学派在对古代经典的解读和研究中,深入思考历史发展的本质问题,形成了一种思考历史命题的独特方法与视角。
到了宋代,中国历史学经历了深刻的转变。
宋代的历史学家开始强调实证主义思想,提出了考证系统化的需求。
其中以司马光、俞樾等人为代表的考据学派,通过考证、纠错等方式对史书进行修订,使之更加准确可信。
同时,在宋代还出现了另一个重要学派——学理学派。
学理学派主张研究历史应当注重人的心理变迁和制度的演变,旨在揭示历史的规律性。
这种思想对后来的中国历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中国历史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明代的编修丛书运动和清代的学术繁荣都为历史学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编修丛书运动的推动下,大量珍贵文献得到整理和出版,丰富了后世的研究资料。
同时,清代的学术繁荣也带动了历史学的发展,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历史学家和学派。
其中以颜李学派最为著名,他们主张以史为鉴,注重对实证历史的研究和论证,对后来的历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0世纪中国历史学派的学术思潮与成就20世纪是中国历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内,中国历史学派产生了众多的学术思潮,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
这些成就不仅为中国历史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对世界历史学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20世纪中国历史学派的学术思潮之一是“史实派”。
史实派强调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来还原真实的历史面貌。
代表人物有梁启超、陈寅恪等。
他们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系统性研究,努力还原历史真相,并对历史事件进行准确的解读和分析。
他们的思想和方法大大提高了当时历史学研究的水平,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其次,20世纪中国历史学派的学术思潮之二是“文化派”。
文化派历史学家强调文化对于历史发展的重要性,关注历史进程中的思想、社会制度、价值观等因素。
代表人物有胡适、钱穆等。
他们在历史现象的背后寻找文化的脉络,通过对文化影响的研究,解读历史变迁,揭示历史的深层次内涵。
他们的学术观点为历史学领域带来了新的思考路径,并对后来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三,20世纪中国历史学派的学术思潮之三是“社会历史派”。
社会历史派历史学家注重社会结构、社会变迁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研究。
代表人物有陈寅恪、吴晗等。
他们通过对社会结构的研究,揭示了社会制度变迁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历史演进的解读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社会历史派的兴起拓宽了历史研究的领域,推动了中国历史学的多元化发展。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学术思潮外,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学派和学者也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比如,经济史学家杨帆、艺术史学家郝星鲁等都代表了不同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
他们的研究曾深入到中国历史的各个领域,从经济、艺术、文化等多个角度揭示了历史的真实面貌。
这些学术思潮和研究成就不仅丰富了中国历史学的内容,也为世界历史学的研究贡献了新的视角和理论。
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被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和接纳,使中国历史学的地位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中国的历史学派与历史观念中国历史学派和历史观念是中国历史研究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历史学派是指在历史学研究中形成的一系列学说和研究方法,而历史观念则是指人们对历史的认知、理解和解释。
一、中国历史学派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历史学派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学家和著作。
例如司马迁的《史记》被誉为中国历史学的奠基之作,他以史为鉴,总结了中国历史的经验教训,强调了个体与社会、自然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在隋唐时期,王韬提出了系统的历史学方法,他主张要实事求是地记录历史,并注重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而宋代的司马光则注重史料的辨析和整理,他强调历史的权威性和精确性。
明清时期,历史学派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朱熹提出了“理学”观点,主张以经世致用为目标,注重实践和应用。
而史学家范晔则强调了对历史事实的明确和准确理解。
二、不同历史学派的特点与观点中国历史学派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反映了历史研究的进步,也反映了不同学者对历史认识的差异。
在中国历史学研究中,可以明确几个重要的历史学派和他们的观点。
1. 传统历史学派传统历史学派主张以正史为主要研究对象,依据史书记载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解释。
他们认为历史应该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来,注重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例如,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代表了传统历史学派的观点。
2. 唯物主义历史学派唯物主义历史学派主张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观点来解释历史事件。
他们认为历史是由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所推动的,历史的发展受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就是唯物主义历史学派的代表。
3. 文化史观历史学派文化史观历史学派主张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历史。
他们认为历史是由于人类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发生的,文化对历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例如,胡适就是代表了文化史观历史学派的观点。
三、中国历史观念的变迁与演进中国历史观念的变迁与演进也是中国历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历史观念是人们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它可以反映出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思想变化。
中国古代历史学派中国古代历史学派是指在中国古代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系列研究历史问题的学术流派和学派思想。
古代历史学派的兴起与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息息相关,为后世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本文将从先秦到明清时期,简要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学派。
一、儒家学派儒家学派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哲学学派之一,对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义道德和君臣礼仪,重视史料的整理和研究,论述了政治制度、社会伦理和历史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儒家学派最具代表性的代表有孔子、孟子和程朱理学。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出“仁者爱人”、“礼之本”等观点,对后世儒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孟子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主张“性善论”,提出“仁政”的政治理念,并且对历史的发展提出了积极乐观的态度。
程朱理学在明清时期形成,将儒家学说与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融合,形成了完整的儒家体系。
二、道家学派道家学派强调道的含义和理论,对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道家思想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和规律,追求自然的原初状态,反对人为干预。
道家学派在政治和社会方面提出了许多有关理论和观点,对后世历史学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点,主张消极的政治态度,认为人应该追求与自然相合的生活方式。
庄子则进一步发展了道家思想,提出了个体主义和自由思想,对历史学派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法家学派法家学派是中国古代较为重要的历史学派之一,强调法治和严格的法律制度。
法家思想认为法律是国家管理社会的基础,通过明确的法律规则来实现社会秩序和管理。
法家学派在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商鞅和韩非子。
商鞅是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他通过变法改革来巩固秦国的统治,提出了许多与法律改革和社会管理相关的观点。
历史学派古史辨派古史辨派,又称古史辩派、疑古派,以顾颉刚、钱玄同等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
《古史辨》,共七巨册,是“古史辨派”研究成果的汇集。
顾颉刚他们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
自1923年顾颉刚发表《与钱玄同论古史书》,到1926年《古史辨》第一册问世,标志着该派的正式形成。
以后,《古史辨》又持续出到七册,当时有不少知名学者参与了这项活动,在学术界形成了较大的影响。
古史辨派在其研究中,推翻了传统所谓的“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等概念构成的中国古史系统。
其中,顾颉刚提出了著名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
食货学派《食货》半月刊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份研究社会经济史的专门刊物,是由北京大学政治学系教授陶希圣主编的一份学术性半月刊。
食货学派的主要特征是:其成员以陶希圣为中心,具有稳定的师承关系,并形成了紧密的学术联系;他们大都接近或倾向于唯物史观,在一些重要历史问题上已形成较为相似的学术观点;其治学风格以理论与史料并重见长。
陶希圣食货学派成员在中国经济社会史的诸多领域内颇有建树,尤精研于魏晋至唐宋社会经济史,他们在倡言搜集史料的基础上,强调理论的重要,在治史风格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并对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范式的建立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进而在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史学科的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食货学派的社会经济史研究、史学思想和治学方法,在今天仍不失其意义。
食货学派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
禹贡学派禹贡学派的形成,要从中国历史地理学的鼻祖顾颉刚先生谈起。
由于在研究上古史和上古史文献特别是《尚书·禹贡》时,遇到很多古代地理问题,需要解决,同时也痛感当时历史学界对于历史地理知识的匮乏与需要,从而引发了顾颉刚研究古代地理的志趣。
当时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沿承古代的传统,是以疆域政区沿革为主,学科的名称也是沿用古代的“沿革地理”一词。
在顾先生的引领下,通过禹贡学会和《禹贡》半月刊的活动,培养起来一批年轻有为的历史地理学者,正是他们当中的谭其骧、史念海、侯仁之等人,在建国后共同努力,建立起现代学科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
谭其骧无奴学派无奴学派是一个以研究中国古代无奴隶社会问题为中心的问题性学派,它逐渐形成于改革开放以后,经过不断壮大发展,其成员几乎遍及全国,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影响广泛深远。
无奴学派堪称影响和改变21世纪中国史学走向的一个重要学者群体之一。
无奴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黄现璠、张广志、胡钟达、沈长云、晁福林,代表著作有黄现璠的《我国民族历史没有奴隶社会的探讨》、张广志的《略论奴隶制的历史地位》等。
黄现璠无奴学派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为其代表人物中大多数是地方学者;二为其主将中大多数是长期从事先秦史或民族史研究的专家;三为其精英中部分是长期从事师范高等教育的教授。
该学派共同主张“中国历史没有奴隶社会”和“中国古史应该重新分期”,而在具体论述中,由于各人的视角和切入点不同,造成各自的主张有所差异。
无奴学派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力争实现黄现璠于改革开放初期呼吁的“史界改革”倡议,结束以往那些违背中国历史客观事实的“伪知识”在历史教科书中传播的目的。
侯外庐学派侯外庐是现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中国思想史家、教育家。
他将中国思想史置于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基础上,开创了享誉学林的侯外庐学派,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侯外庐他将社会史研究与思想史研究密切结合;注重对社会思潮作比较全面的考察和古代学术史研究;主张既要尊重中国思想学术自身的特点,也要参照西方思想学术成果;从哲学观点、逻辑结构、思维方式和社会意识等角度统一剖析思想家观念的内部结构和本质特征;对思想家的研究必须做到“横通”与“纵通”相结合。
侯外庐先生主编《中国思想通史》一书,他开辟了对中国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新思路:用历史唯物主义去解读中国哲学、中国思想发展史。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侯外庐学派的基本思想宗旨,也是侯外庐学派最基本的特色。
此外,他引领的侯外庐学派所著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对明清之际的思想启蒙运动作了相当全面的梳理,直到现在对学术研究还大有裨益。
华南学派华南学派是外界对于以厦门大学、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华南地区院校为核心,以明清社会经济史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福建广东两省等华南地区为主要考察地点,以田野调查为主要史学方法,以民间历史文献为主要文献材料的一批历史学者的统称。
该派没有统一的创始人,主要受厦门大学傅衣凌先生和中山大学梁方仲先生的治学方法最深,对于香港中文大学而言则主要受到西方历史人类学的影响。
该派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基本形成,代表人物有科大卫、陈春声、刘志伟、郑振满、赵世瑜、丁荷生等,新生代主要有黄国信、刘永华、张侃、饶伟新、吴滔、温春来、谢湜、宋怡明……傅衣凌该派通常不自称华南学派,其中厦大自称为“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或“傅衣凌学派”。
华北学派华北学派是近三十年来兴起的研究中国社会史的一大学派,主要有两大个代表中心,一个是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另一个是北京的研究社会史的学术团队。
两个中心地理位置上同处于华北,研究风格上与当今的“华南学派”等有所联系也有所区别。
南开大学历史系是社会史研究的倡导者与推动者之一,也是国内最早开展社会史教育的学校,这里离不开已故的明清史学大家郑天挺先生,他著有《清人社会生活》一书,该书引领了该领域关于社会生活研究的潮流。
南开如今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学术传承与学术特色,成为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学术群体。
郑天挺在北京,社会史研究比较活跃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进行社会史研究的学者主要有郭松义、刘志琴、定宜庄、李长莉等人。
郭松义东京学派东京学派也即“东京文献学派”,是以“东洋史”为研究对象以及治学特性大致类似的一个师承性学者群体,是日本汉学研究的两大学派之一,也即以东京大学为地域性阵营的学派,与之对应的是京都学派。
崇尚“文本主义”或“文献主义”是其重要特性之一。
它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文学部东洋史学科出身的学者群体为主干构成,创始人为日本东洋史学泰斗白鸟库吉。
白鸟库吉“东京学派”六代成员不仅在学术上薪尽火传,不断推陈出新,而且大多推群独步,自成体系。
作为开派领袖白鸟库吉的学术成就有目共睹,世所公认。
他的弟子、学派初代成员津田左右吉自成“津田史学”和“津田学派”,成为战后日本东洋史学界乐此不疲的研究对象。
疑古是“东京文献学派”的主要特性之一,这在学派创始人白鸟库吉及其弟子津田左右吉、池内宏、和田清等学者的学术研究上表现较为突出。
“东京文献学派”的疑古观,源于中国清代学者崔述的“疑古辨伪”思想和德国兰克史学的双重影响,研究中表现出对一些中国和日本古典文献记载内容真实性的置疑。
如今,该学派的成员的著述仍是汗牛充栋。
京都学派京都学派是日本汉学研究的两大学派之一,也即以京都大学为地域性阵营的学派,与之对应的是东京学派。
京都学派采取了把中国作为中国来理解的态度,即承认中国历史发展的主体性,据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理路来认识和理解中国,代表人物是内藤湖南。
内藤湖南内藤湖南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提出唐宋变革论,主张提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
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
内藤弟子宫崎市定发展内藤湖南的学说,添加了社会经济史方面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宋代近世说。
该学派对汉学有深厚的修养,鼓励多了解中国学术界,创始者们自身有着坚实的汉学根底,对中国学术,尤其是清代学术有深厚的修养和兴趣,认为清代乾嘉学是与近代科学精神最接近的学问。
兰克学派兰克学派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史学派别。
亦称历史研究的科学学派。
由于该学派倡导秉笔直书,通过史料批判如实地再现历史,因而又成为实证主义史学流派的同义语。
利奥波德·冯·兰克19世纪初自然科学的极大成功使得社会科学家和人文科学家也希望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对事物的不带个人偏见的科学认识。
兰克遂提出史学家的任务是据事直书,不偏不倚,如实客观。
使得这一派历史编纂偏重于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等,因为大量第一手的、比较可靠的史料来自于政府文件、军事、外交档案及政治家的日记等。
在这一学派中,涌现出大批硕果累累的著名史学家,使兰克模式整整支配了西方史学界近一个世纪之久,而兰克本人则被尊为近代史学之父。
年鉴学派年鉴学派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萌芽、4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的一个法国史学流派,60年代时开始有世界性影响。
年鉴派的创始人被共认是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他们在1929年初创办了《经济社会史年鉴》(后屡经更名,并于1946年定名为《经济·社会·文化年鉴》),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持相同主张的史学家们的主要阵地,年鉴学派便因此得名。
费弗尔和布洛赫被视为年鉴派第一代的主要代表,是他们主张融合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各门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为一体。
在他们那里,历史不再是政治史,而是社会的历史,是“总体史”。
第二代年鉴学派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的《腓力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一书的出版,提出了关于三种历史时段(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的设想,成为年鉴派在历史认识论上的重要贡献。
费尔南·布罗代尔加州学派加州学派是脱胎于英国剑桥大学与美国哈佛大学为代表的传统阵地、以研究中国经济史为主的新兴学派。
他们重视应用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框架,运用计量分析方法,进行研究视角探索和创新,并对欧洲中心论和英国现代化道路的普遍性意义提出了学术挑战。
学派的学者以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中国经济史研究者王国斌、彭慕兰等人为代表, 针对中国史和世界史进行学术再评价。
它是一个松散的组合, 学者也不仅限于加州, 甚至美国。
黄宗智、贡德弗兰克等人通常被归为这一学派。
中国大陆经济史研究者李伯重, 因为曾在该校留学和讲学, 其观点与他们相近, 也被归为这一学派。
该学派的代表作有《白银资本》和《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