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知识记忆十五法 新课标 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9
初中物理知识记忆“顺口溜”总结一、声学物因振动而发声,振动停止停发声。
固比液气传声快,真空不能传播声。
感知声音两途径,双耳效应方向明。
规则振动叫乐音,无规振动生噪声。
分贝强弱要注意,乐音也能变噪声。
防噪产生阻传声,严防噪声入耳中。
声音大小叫响度,响度大小看振幅。
距离太远响度小,减少分散增大声。
声音高低叫音调,频率高低调不同。
长松粗低短紧高,发声物体要分清。
同一音调乐器多,想要区分靠音色,只闻其声知其人,音色不同传信息。
超声次声听不到,回声测距定位妙。
B超查病信息传,超声碎石声传能。
二、光学发光物体叫光源,描述路径有光线;直线传播有条件,同种介质需均匀;影子小孔日月食,还有激光能准直;向右看齐听口令,三点一线能命中;月亮本不是光源,长度单位有光年;传光最快数真空,8分能飞到月宫。
光线原以直线过,遇到界面成反射;一面两角和三线,法线老是在中间;三线本来就共面,两角又以相等见;入射角变反射角,光路可逆互相看;反射类型有两种,成像反射靠镜面;学生坐在各角落,看字全凭漫反射;若是个别有“反光”,那是镜面帮倒忙。
镜面反射成虚像,像物同大都一样,物远像远没影响,连线垂直镜中央.还有凸面凹面镜,反光作用不一样;凹面镜能会聚光,来把灯碗灶台当;观后镜使光发散,扩大视野任车转。
不管凸透凹透镜,都有一定折射性;经过光心不变向,会聚发散要分清。
平行光束穿透镜,通过焦点是一定;折射光线可逆行,焦点出发必平行;显微镜来是组合,两个镜片无分别;只是大小不一样,焦距位置要适当;物镜实像且放大,目镜虚像再放大;望远镜来看得清,全靠两片凸透镜;物镜实像来缩小,目镜虚像又放大。
为啥感觉像变大,全靠视角来变化。
画反射光路图:作图首先画法线,反入夹角平分线,垂直法线立界面。
光线方向要标全画折射光路:空射水玻折向法,水玻射空偏离法。
海市蜃楼是折射,观察虚像位偏高。
凸透镜成像:一倍焦距不成像,内虚外实分界明;二倍焦距物像等,外小内大实像成;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实像倒立虚像正,照、投、放大对应明眼睛和眼镜晶薄焦长看远物,晶厚焦短看近物。
十五种简单有效的学习记忆方法良好的记忆力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记忆力往往就决定着孩子的学习能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十五种简单有效的学习记忆方法,希望大家喜欢!十五种简单有效的学习记忆方法1、与物相联法将要记的内容和与之相关的物结合在一起,•通过物的形象或意义记忆所记内容的方法。
这种方法一般用来记忆生字词或外语单词。
它是借助联想在记忆中的作用,通过熟知的事物或其意义把新内容与其联系起来记,再通过物及其含义把新内容回忆起来的记忆方法。
与物连接,可以在脑海里加深所记内容的形象,容易记住;可以凭借这个中介,回忆再现;可以因经常接触而重复记忆。
可见它是一种简明方便有效的记忆方法。
例如初学识字的儿童,可以把"桌"、"椅"、"沙发"、"墙壁"、"窗台"、"门"、"书柜"、"衣架"等字词写成纸片,贴在相应的物上,看物识字,随见随记。
又如记忆英文中的缀词,也可以在卡片上写下来,把有"……之上"意思的super-、extra-贴在天花板上,把有"下"的意思的如sub-、•under-贴在桌子玻玻璃板下,前面的墙壁贴per-、pro-、ante-(前),后面的墙壁贴post-、re-(后),这样每次看到纸片上的单词,都会与物的背景联系起来,一同记入脑海,•达到加强记忆的目的。
2、联系愉快经历法把所要记忆的事物同自己的愉快经历联系起来以增强记忆的方法。
这种方法一般用来记忆某些枯燥无味的内容。
它也是利用联想在记忆中的作用并增加趣味的记忆方法。
现代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凡是威胁自我的记忆,都被打入潜意识的控制范围内,无法爬升到意识的阶层上来。
痛苦的经历往往在梦中出现,这是因为人在入睡时,防线松懈,潜意识里的记忆趁机溜进意识范围里来的缘故。
九年级物理教案(全册)人教版教案内容: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所使用的教材为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共有十五个章节。
本节课为第一章,主要介绍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物理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力、质量、速度等。
2. 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实验、推理等。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重点1.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
2.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教学难点1. 物理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 物理学研究方法的运用。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物理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进行解释。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如力、质量、速度等,并通过示例进行解释。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物理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巩固对物理学概念的理解。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物理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以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六、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的第二章,主要讨论力和运动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以及物体在不同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七、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2. 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分析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知识点九上道法一至五课知识点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1、促进改革开放的历史因素有哪些?①数百年来,富国强民一直是中华民族矢志追求的目标。
②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
③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3:改革开放是怎样促发展的?(1)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2)逐步建立、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3)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
4、中国腾飞的表现(1)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步增加,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
(3)改革开放是中国和世界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5、中国腾飞的意义(1)改革开放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
一、科学方法(17种)在教学与检测中,要求学生记住下面17种科学方法的名称、常见实例,并会运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
这些科学方法也是中考考查的内容。
1.控制变量法:(1)定义:在研究一个量与多个因素关系时,将一些因素固定不变,分别只研究该量与一个因素的关系,从而使问题简化。
(2)举例: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时,先将电阻固定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然后再将电压固定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2.转换法:(1)定义:将看不见、摸不着、不便于研究的问题或因素,转换成看得见、摸得着、便于研究的问题或因素。
(2)举例:磁场看不见,我们撒上铁粉,通过铁粉的有序排列“看见”磁场并进行研究。
3.放大法:(1)定义:放大、扩大、变大或增加某些因素使问题更容易解决。
许多情况下可以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转换法。
(2)举例:将带有细玻璃管的塞子插到装满水的瓶口,显示玻璃瓶的微小形变。
4.换元法(替代法):(1)定义:换元法就是运用替换或代换的方法去进行创造的方法。
(2)举例:研究平面镜成像时,用平面玻璃代替平面镜进行研究。
研究透镜时,用冰块去代替玻璃制作简易的透镜。
5.等效法:(1)定义:两种现象在效果上一样,因此可以进行相互替代。
可以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替代法。
(2)举例: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6.分类法:(1)定义:将许多东西根据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组。
(2)举例:将汽化现象分为蒸发、沸腾两类。
7.比较法:(1)定义:找到两种东西(现象、物理量等)的相同点、不同点。
(2)举例: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8.类比法:(1)定义:由两种东西的一部分相似之处,推测其他部分也可能相似。
(2)举例:研究功率时,想到功率表示做功快慢、速度表示运动快慢这一相似性,推测功率在定义、定义式、单位等方面也可能与速度相似。
9.拟人类比法:(1)定义:拟人类比又称“亲身类比”或“角色扮演”。
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设想自己变成了问题中的某些事物,从而去设身处地、亲临其境地感受问题的本质,解决问题。
初中物理声、光、热专题复习一、万丈高楼平地起,知识点滴要积累1.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是 m/s。
2.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 m/s= km/s。
二、基础概念全都懂,重点难点掌握中1.(09烟台)有些耳聋病人配有骨导式助听器就能听到声音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9四川自贡)两人相距较远说话时,听不到对方的声音,但同样情况下,用自制的土电话就可以听到相互的说话声;耳朵贴在铁轨上能听到远处火车开来的声音而站起来就听不到了,对此,请你提出一个要研究的问题。
3.(09湖南娄底)娄底市区主要道口设有噪声监测设备.某时刻该设备的显示屏上显示49.20的数字,这个数字的单位是.4.(09重庆市)我市在科学规划和建设城市时,大量增加水面面积,是利用水的大的特性,且水在蒸发时(选填“吸热”或“放热”),可以调节气温,营造“宜居重庆”的舒适环境。
5.(09锦州市)北方冬天的清晨,我们经常看到玻璃窗上有美丽的“冰花”,这是 (选填“室内”或“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此过程要热(选填“吸”或“放”)。
6.(09茂名市)“炖汤”因味道好而深受茂名人喜爱。
“炖汤”就是把汤料和所示。
在大煲内的水沸腾过程中,煲盖与煲的缝隙间冒出大量的“白气”,这是现象(填物态变化),煲盖不断跳动,这是水蒸气的能转化为煲盖的机械能。
若汤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则盅内的汤 (填“会”或“不会”)沸腾。
7.(09雅安市)炸油条、炸土豆用菜油;煮玉米棒子、煮鸡蛋用水。
这样可以对不同烹饪手段提供各自所需的(选填“热量”或“温度”),这是因为油和水的不同。
8.(09山东潍坊).小明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光的反射规律,其中有一个可折转的光屏,光屏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写出两条)①;②。
9.(09河南)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透镜,来自物体的光会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__________的像(选填“正立”或“倒立”)。
高中物理实用口诀说明:高中物理的确难,实用口诀能帮忙。
物理公式、规律主要通过理解和运用来记忆,本口诀也要通过理解,发挥韵调特点,能对高中物理重要知识记忆起辅助作用。
一、运动的描述1.物体模型用质点,忽略形状和大小;地球公转当质点,地球自转要大小。
物体位置的变化,准确描述用位移,运动快慢S比t ,a用Δv与t 比。
2.运用一般公式法,平均速度是简法,中间时刻速度法,初速度零比例法,再加几何图像法,求解运动好方法。
自由落体是实例,初速为零a等g.竖直上抛知初速,上升最高心有数,飞行时间上下回,整个过程匀减速。
中心时刻的速度,平均速度相等数;求加速度有好方,ΔS等a T平方。
3.速度决定物体动,速度加速度方向中,同向加速反向减,垂直拐弯莫前冲。
二、力1.解力学题堡垒坚,受力分析是关键;分析受力性质力,根据效果来处理。
2.分析受力要仔细,定量计算七种力;重力有无看提示,根据状态定弹力;先有弹力后摩擦,相对运动是依据;万有引力在万物,电场力存在定无疑;洛仑兹力安培力,二者实质是统一;相互垂直力最大,平行无力要切记。
3.同一直线定方向,计算结果只是“量”,某量方向若未定,计算结果给指明;两力合力小和大,两个力成q角夹,平行四边形定法;合力大小随q变,只在最大最小间,多力合力合另边。
多力问题状态揭,正交分解来解决,三角函数能化解。
4.力学问题方法多,整体隔离和假设;整体只需看外力,求解内力隔离做;状态相同用整体,否则隔离用得多;即使状态不相同,整体牛二也可做;假设某力有或无,根据计算来定夺;极限法抓临界态,程序法按顺序做;正交分解选坐标,轴上矢量尽量多。
三、牛顿运动定律1.F等ma,牛顿二定律,产生加速度,原因就是力。
合力与a同方向,速度变量定a向,a变小则u可大,只要a与u同向。
2.N、T等力是视重,mg乘积是实重;超重失重视视重,其中不变是实重;加速上升是超重,减速下降也超重;失重由加降减升定,完全失重视重零四、曲线运动、万有引力1.运动轨迹为曲线,向心力存在是条件,曲线运动速度变,方向就是该点切线。
说明:高中物理的确难,实用口诀能帮忙。
物理公式、规律主要通过理解和运用来记忆,本口诀也要通过理解,发挥韵调特点,能对高中物理重要知识记忆起辅助作用。
本稿根据网上资料《高中物理实用口诀》整理、修改、补充。
删除了部分与新课标不相符的内容。
楷体字加粗的,是补充或修改的内容。
增补了运动的描述、恒定电流、变压器和热力学定律等内容。
一、运动的描述1.物体模型用质点,忽略形状和大小;地球公转当质点,地球自转要大小。
物体位置的变化,准确描述用位移,运动快慢S比t ,a用Δv与t 比。
2.运用一般公式法,平均速度是简法,中间时刻速度法,初速度零比例法,再加几何图像法,求解运动好方法。
自由落体是实例,初速为零a等g.竖直上抛知初速,上升最高心有数,飞行时间上下回,整个过程匀减速。
中心时刻的速度,平均速度相等数;求加速度有好方,ΔS等a T平方。
3.速度决定物体动,速度加速度方向中,同向加速反向减,垂直拐弯莫前冲。
二、力1.解力学题堡垒坚,受力分析是关键;分析受力性质力,根据效果来处理。
2.分析受力要仔细,定量计算七种力;重力有无看提示,根据状态定弹力;先有弹力后摩擦,相对运动是依据;万有引力在万物,电场力存在定无疑; 洛仑兹力安培力,二者实质是统一;相互垂直力最大,平行无力要切记。
3.同一直线定方向,计算结果只是“量”,某量方向若未定,计算结果给指明;两力合力小和大,两个力成q角夹,平行四边形定法;合力大小随q变,只在最大最小间,多力合力合另边。
多力问题状态揭,正交分解来解决,三角函数能化解。
4.力学问题方法多,整体隔离和假设;整体只需看外力,求解内力隔离做;状态相同用整体,否则隔离用得多;即使状态不相同,整体牛二也可做;假设某力有或无,根据计算来定夺;极限法抓临界态,程序法按顺序做;正交分解选坐标,轴上矢量尽量多。
三、牛顿运动定律1.F等ma,牛顿二定律,产生加速度,原因就是力。
合力与a同方向,速度变量定a向,a变小则u可大,只要a与u同向。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一、宇宙和微观世界质子原子核宇宙物质分子原子中子核外电子二、质量符号:m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2、国际单位:千克(kg)常用:克(g)、毫克 (mg)、吨(t)3、单位的换算关系: 1kg=103g 1mg=1o-3g=10-6kg 1t=103kg4、测量工具:天平种类: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5、天平的使用方法(1)天平的调节(一放平,二回零,三调横梁成水平):a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b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上 c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处,这时横梁平衡.(2)天平的使用:a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b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从大到小试加砝码,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c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的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值。
(称物体,先估计,左物右码方便自己。
增减砝码用镊子,移动游码平高低。
)(3)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 a被称物体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称量.(即测量范围)b用镊子加减砝码,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弄湿、弄脏砝码。
c潮湿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盘中。
三、密度符号:ρ1、物理意义:密度是表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不同物质,比值不同的性质的物理量.2、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3、符号:ρ单位:千克/米 3 kg/m 3 常用单位:克/厘米 3 g/cm34、单位间的换算关系:1克/厘米3= 103 千克/米35、常见物质的密度值:水的密度是1.0×103 kg/m3, 表示的意思是每立方米的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6、性质: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 同各物质, 密度值一定 ,不同的物质密度值一般不同 .物质的密度值是由物质本身决定, 跟质量、体积、形状、位置无关.7、应用:(1)据m = ρv 可求物体的质量。
(2)可鉴别物质。
(可以用比较质量、体积、密度等三种方法)(3)可据v = m /ρ求物体的体积。
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15种实验方法研究物理的科学方法有许多,经常用到的有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类比法、等效法、转换法、控制变量法、模型法、科学推理法等。
研究某些物理知识或物理规律,往往要同时用到几种研究方法。
如在研究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我们同时用到了观察法(观察电流表的示数)、转换法(把电阻的大小转换成电流的大小、通过研究电流的大小来得到电阻的大小)、归纳法(将分别得出的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有关的信息归纳在一起)、和控制变量法(在研究电阻与长度有关时控制了材料、横截面积)等方法。
可见,物理的科学方法题无法细致的分类。
只能根据题意看题中强调的是哪一过程,来分析解答。
下面我们将一些重要的实验方法进行一下分析。
一、控制变量法物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或条件加以人为控制,使其中的一些条件按照特定的要求发生变化或不发生变化,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
可以说任何物理实验,都要按照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控制某些条件来研究。
如: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以及导体的电阻都有关系,中学物理实验难以同时研究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而是在分别控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分别得出实验结论。
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在动脑与动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找到这“两个关系”,最终得出欧姆定律I=U/R。
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控制导体的长度和材料不变,研究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
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保证压力相同时,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扭转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学会学习。
中学物理课本中,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的有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电阻一定、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研究电压一定、电流和电阻的关系;研究电流做功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系;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系等均应用了这种科学方法。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篇: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总结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声音传播所需的物质叫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第一教师,服务教师v=;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声速的影响因素:介质的种类,2011年初中物理(人教版)总复习知识点总结(八年级和九年级全部内容)第一章声现象知识梳理: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或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介质的温度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距离×01s=17m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四、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六、超声波和次声波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3、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笔记(最全知识点总结)九年级物理笔记一册在手,打牢基础十年经验,倾心整理目录第十三章内能 2 1.分子热运动 2 2.内能 3 3. 比热容C 4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 6 1.热机 6 2、热机的效率η 7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9 1、两种电荷 9 2、电流和电路 10 3、串联和并联 11 4、电流的测量 11 5、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12 第十六章电压电阻 13 1.电压(U) 13 2、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14 3.电阻(R) 14 4、变阻器 15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 17 1、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17 2.欧姆定律 18 3、电阻的测量 18 4.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19 第十八章电功率 21 1、电能 21 2. 电功率(P)22 3、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23 4.焦耳定律 24 第十九章.生活用电 26 1、家庭电路 26 2、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 27 第二十章电与磁 28 3、电磁铁 30 4、电动机 30 5、磁生电 31 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32 第十三章内能 1.分子热运动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分子看成球形,分子直径大约10-10m 演示: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扩散实验。
二氧化氮是密度很大的气体。
过一段时间上下两个瓶子均变成是淡红棕色气体。
液体扩散实验:开使水的下方注入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是一种密度很大的溶液。
经过一段时间,界面模糊,最终两种溶液会混合。
固体扩散: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合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切开,看到他们互相渗入约1mm深。
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
扩散现象等大量事实表明: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间存在空隙。
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同时存在斥力和引力铅柱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第一节 i两种电荷一、两种电荷1、电荷的概念: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2、摩擦起电现象: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现象,叫做摩擦起电。
3、带电体的性质: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可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4、两种电荷:(1)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用“+”表示;(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用“-”表示。
5、电荷间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6、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库仑,符号是 C。
库仑是一个较大的单位,通常情况下,一片雷雨云多带的电荷也不过只有几十库仑。
7、验电器: (1) 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2)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3)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8、检验物体是否带电三种方法:(1)看物体能否吸引轻小物体;(2)利用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3)利用验电器。
二、原子及其结构1、原子模型: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氢原子的结构最简单,原子核中有1个正电荷(其电荷量与电子电荷量相等),核外有1个电子;氦原子核中有2个正电荷,核外有2个电子。
2、元电荷:电子带的电荷量是最小的,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元电荷符号:e,e=1.6×10⁻¹⁹C。
氢原子与氦原子的结构3、摩擦起电的实质(1) 原子核内的正电荷跟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的总量相等,整个原子不显电性;(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束缚能力弱失去电子带正电;束缚能力强得到电子带正电。
(3)在电荷转移的过程中,电荷总量是保持不变的,即电荷守恒。
归纳:a、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b、互相摩擦的两个物体带等量异种电荷; c、同种物质相互摩擦不起电三、导体和绝缘体(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分类定义原因常见物体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导体中的大量自由电荷可以移动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绝缘体中缺少自由电荷,被束缚在原子范围内,不能自有移动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特别提醒: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当条件改变时,可能导电,变为导体。
人教版2023初中物理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解题方法技巧单选题1、小谢在做实验时,先连成如图所示的电路,闭合开关S1并观察灯泡亮暗情况后,再闭合开关S2,小谢看到的现象是()A.两只灯泡一直都不亮B.两只灯泡一直亮C.两只灯泡开始都亮,后来L2不亮D.两只灯泡开始都亮,后来L1不亮答案:D由电路图可知,闭合开关S1后,L1、L2串联,都发光;再闭合开关S2,S2与其相连的导线将灯泡L1短路,L1熄灭,L2仍然发光。
故选D。
2、如图所示,开关S闭合时,灯泡L1与L2组成并联电路的是()A.B.C.D.A.图中,当开关S闭合后,电流依次从电源正极流经L2和L1,最后回到电源负极,所以灯L1与L2串联,故A不符合题意;B.图中,当开关S闭合后,导线与灯L2并联,灯L2短路不能工作,故B不符合题意;C.图中,当开关S闭合后,电流依次从电源正极流经L1和L2,最后回到电源负极,所以灯泡L1与L2串联,故C 不符合题意;D.图中,当开关S闭合后,灯L1与L2并联,电流表A1测量干路电流,电流表A2测量通过灯L2的电流,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我校采用的智能门禁管理系统,寄宿生向班主任申请出校后,班主任通过手机内的APP授权通过相当于闭合开关S1,学生到达校门口时只要再刷一下校园卡相当于闭合开关S2,此时电机启动打开门禁就可出校,而有时学生因紧急情况未申请但有家长来接时,只需门卫用管理卡刷一下相当于闭合S3就能启动电机打开门禁出校,能模拟这一功能的电路是()A.B.C.D.答案:B由题可知,有两种不同的方式可以使电路接通,使电动机工作,所以应该有两条并联的支路中设置开关来控制电路,其中一条支路是由门卫单独控制,应该有一个开关;另一条支路由班主任和学生共同控制,应该有两个开关,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4、下列电路图中,与实物电路对应的是()A.B.C.D.答案:A由实物图可知,开关S1在干路中,控制整个电路,两灯泡并联,S2控制L2,则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物理知识记忆十五法祁东育贤中学肖仲春人的一切学习都包含有记忆。
培养学生的任何能力,都离不开记忆力。
记忆是智慧的仓库,是智力活动的基础和源泉。
在一定程度上,记忆力标志着一个人的智力水平。
一个人记忆得如何,跟是否掌握正确的记忆方法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记忆方法,培养和训练他们的记忆力,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影响深远的环节。
1.联想法联想,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联想的特点是思路开阔、富有延展性、灵活性,联想能使脑神经细胞兴奋,在大脑皮层留下清晰的印迹,因而,记忆十分牢固。
坚持使用这种记忆方法,有助于发展想象力,培养创造精神。
如在高中教材:“弹性碰撞”一节里,讲述了“一个运动钢球(m1)对心碰撞另一个静止钢球(m2)”的规律,推导出了两钢球碰撞后的速度表达式:在实际处理问题时,只要记住①、②两式就能解决这一类碰撞问题,而不必要每次解题都要重新推导①、②两式的来龙去脉。
学习中学生应用这两式来讨论有关问题时,常常将式中分子项的脚标搞混乱。
为澄清这种混乱,可把碰撞现象与公式联系起来看,“由于是m1去碰m2,我们就可把①式中的分子项m1—m2视为m1→m2,即把减号-形象地看成为动作指向的箭头→,把m1—m2形象地读作运动球m1→(去碰)静止球m2(或称:主动球m1→(去碰)被动球m2)”,作了如此联想后,即使以后遇到题目叙述为“运动的B球去碰静止的A球”,也能迅速正确地写出表达式来。
对于②式中的分子项,则只要记住它是“主动球动量的2倍(2m1v1)”即可。
除此之外,①、②两式的分母均相同,无所谓记忆的困难。
2.比较法“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进行记忆的有效方法。
它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辨别记忆对象,抓住它们的不同特征进行记忆;也可以帮助我们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上来掌握记忆对象;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记忆对象。
如:在学习了机械谐振和电谐振的知识后,可将三个周期公式列出来加以比较;不同之处是根号内的物理量L/g,m/k,LC,这不同之处正是反映了谐振系统不同的固有性质。
学习中在使用机械谐振的周期公式,特别是弹簧振子的周期公式时,经常将fK号内的m与k填写颠倒,为此可作这样的对比联想:把“L/g”跟单摆的形状联系起来:摆线L悬挂在上方(对应把“L”写在分数线上方),摆球mg悬挂在下方(对应把“g”写在分数线下方)“;把”m/k“形象地联想为:犹如”质量为m的人坐在倔强系数为 k的弹簧沙发上“。
这种比较记忆法,在物理教学中会经常用到,如:比较电阻(和电容)的串、并联特点;比较电场与重力场;比较重量与质量;比较左手定则与右手定则;比较α、β、γ衰变;比较几个守恒定律等等。
一个学生,仅在中学阶段就要学习许许多多的书本知识和课外知识,要记忆很多的概念、规律、公式和数据。
仅以高中物理课本为例,学生应该掌握和记忆的物理公式,逐页数起来就达二百个左右(含导出的公式和推导的结论式),何况学生还要在各个学科上“齐头并进”!分散的、片断的杂乱的知识总是记得不多,也不能长期保持,如果抓住了它们内在的规律,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了,就会记得又快又牢。
而这种条理化、系统化的办法,就是给知识的“珠子”穿上线索。
这样,原先想要记住的“一大堆”公式,便只剩下若干个主要的公式了,就好像一大捧珠子,用一根线穿起来,一下子就全部提起来了。
如:学习了“气态方程”之后,只要记住克拉珀龙方程,就可导出各种条件下的气态方程和气体的三个实验定律。
3.规律记忆法使用“规律记忆法”,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把事物联系起来思考,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开动脑筋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良好习惯,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是极有好处的。
4.谐音法谐音记忆法是一种巧妙的、用途广泛的记忆方法。
它可以化“难”为“易”、变“死”为“活”,把晦涩分散、枯燥无味的材料,变得诙谐幽默、流畅易记、轻松有趣。
恰到好处的谐音记忆,能够激发人的学习兴趣,产生意味深长的记忆效果,并能激发人的创造精神。
谐音记忆的核心,是根据记忆对象的声音编成另一句声音相似的话,来帮助记忆。
距μ与像距v的字母搞混淆,为此,只要记得:物距的“物”读音与拼音字母的“μ”读音相同,凡提到物距时,就谐音地联想到拼音字母“μ”,这样就把μ与v的物理概念区分清楚了。
再如:三个宇宙速度的数值记法。
可按读音编成谐音的三个短句来帮助记忆:v1=7.9千米/秒(谐音:吃点酒)v2=11.2千米/秒(谐音:要一点儿)v3=16.7千米/秒(谐音:要留点吃)记忆这组谐音时,把三个谐音短句作为一个故事情节来理解,意思是:一个无钱的酒鬼去讨酒吃,向店家喊道:“吃点酒”,店家不允,酒鬼乞讨说:“要一点儿(嘛)”,店家当时余酒不多,答道:“要留点(来自己)吃”。
作了这样的奇特联想后,就很容易记住这三个宇宙速度。
5.歌诀法“歌诀记忆法”的核心,是把一些材料编成顺口溜,赋于它们一定的音韵和节律,使材料合辄押韵,朗朗上口,易记易背。
有些内容枯燥、零散的材料,难于记忆,这时就适宜借助歌诀来帮助记忆。
比如在学习“原子核物理”知识时,常常需要填写核反应方程和判断核反应生成的元素,这就要求学生一般应能记得元素周期表上的前20号元素(化学方面的要求亦是如此),而这些元素名称是单调、枯燥的,可先把它们按序数排列:1氢、2氦、3锂、4铍、5硼、6碳,7氮。
8氧、9氟、10氖;11钠、12镁、13铝、14硅、15磷、16硫,17氯、18氢、19钾、20钙。
然后编成谐音的歌诀形式(按谐音意思分类):一青、二黑、三黎(明),(颜色类)四琵、五朋、六弹(琴)(娱乐类)七蛋、八羊、九幅(画)(物名类)拾奶瓶(生活类)一男、二妹、三女(勤)(人称类)四龟、五羚、六牛(群)(动物类)七鹿、八鸭、九甲(虫)(动物类)失街(亭)(典故类)试验结果表明:这种离奇、可笑的谐音联想,给学生的印象是相当深刻、牢固的。
6.观察法进行观察记忆时,必须开动脑筋,分析比较,抓住特征。
必须仔细观察、一丝不苟,做到准确无误,而不能“大概是”、“差不多”地马虎从事。
学生的观察记忆力一般不强,漫不经心的观察不能帮助他们准确记住应记的对象。
这方面经常表现在对一些物理常数的记忆上较为明显。
比如记忆万有引力恒量G=6.67×10-11(牛顿·米2/千克2)和普朗克恒量h=6.63×1034(焦耳/秒),学生时常对这两个恒量值发生混淆、模糊,只记得“大约是六点六几……”(不能准确回答)。
若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万有引力恒量“6.67”的“7”字,犹如“力”字少了一撇,可把“力”与“7”发生联想(或用谐音来联想“力”与“7”);普朗克恒量中“6.63”的“3”,犹如光子能量符号“ε(即ε=hv)”反过来写。
而普朗克恒量值在中学课本里,只在光量子知识中方用到,所以,可把光子能量符号“ε ”与“3”发生形象的联想。
至于记忆幂指数“10-11”与“10-34”,前者为两个“1”组成,后者为两个相邻数字“3”与“4”组成。
这样,对它们的记忆就清晰多了。
7.图示法图示的特点是直观、容易引起联想,从中得到暗示和启发。
因此,用图示方法来帮助记忆,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比如:在学习热力学第一定律时,记不清三个物理量ΔE、Q、W的“正、负”符号之规定,可画如下的一个方框示意图。
把方框当作研究系统:凡是从外界吸收能量(Q与w)进入系统时为“正”(方框上箭头从外向内示意“吸收”),凡是从系统内部向外界放出能量(Q与W)时为“负”(方框上箭头从内向外示意“放出”);凡是内能增加(方框中箭头向上)时ΔE为“正”,内能减少(方框中箭头向下)时ΔE为“负”。
8.联系实验法间接回忆是在中介性联系参加之下实现的再现。
利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装置形象、实验的原理图或实验的情节,来跟易混、易忘的知识挂上钩,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比如:“光的干涉”知识里,导出了公式。
由于这一部分“干涉”知识在学习和应用中重复的机会少;闭书作业时常常将公式写错(分子分母混乱、颠倒),为此,联系实验在干涉实验中(如右图所示的原理图),几何尺寸最长的是暗箱长度L,最短的是光波波长λ,余下的就是双缝间距d和条纹间距Δx——取名“中等量”,它们之间的大小顺序为:L≥ΔX与d≥λ,我们只需将原公式变形记作Δx·d=L·λ的乘积形式,再把它与实验(原理图)中的几何尺寸联系起来,就不难看出这种乘积形式的关系是:“中等量×中等量=最长量×最短量”9.目标法在明确识记目的、任务的基础上促进自觉识记的方法。
识记的效果与有无识记的要求以及要求的具体程度和要求的长期性大有关系。
为此,可从以下三方面抓起:(1)每章导言,交待全章学习的重点、难点及全编中的地位;(2)制订每节课的教学双向目标;(3)适时进行思想教育,讲清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及作用。
使学生记有目标、学有重点,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记忆。
10.因果法在明确概念、规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达到理解记忆的方法。
例如,只有了解了欧姆定律的来龙去脉,知道它只适用于导体,即纯电阻,才能明确在应用焦耳定律时,应首先考虑发热体是否为纯电阻,不能乱套公式Q=UIt及Q=U2t/R.因为此两式是实验定律Q=I2Rt与欧姆定律推导而来的,必须符合欧姆定律的条件,相应地这就从根本上记住了定律及应用条件。
11.表象法利用某事例在头脑中映象的形象性和概括性而引起记忆的方法。
一般有以下几种:(1)利用熟知的生活事例激发记忆。
对“质量一定时、体积大的物质密度小”以及“体积一定时,质量大的物质密度大”的道理想不通、记不住,可借用生活经验:“一斤棉花一斤铁”(质量一样),棉花体积大、密度小以及“大小、形状相同(体积一定)的铜勺和铝勺”,铜勺的质量多是因为它的密度大,将抽象转化为具体,使记忆有依托。
(2)利用演示实验中的明显结论,激发理解记忆。
如在进行比热概念教学时,可先让学生理解并牢牢记住“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时间相同),煤油升温快”这个实验结论。
以此为基础,再让学生记忆“比热大的吸热多”及“比热小的升温快(其它条件相同)”等规律。
(3)对较难理解的抽象规律,用实验予以具体形象说明,激发深刻记忆。
如电学教学中,学生对额定功率、实际功率、短接、短路的概念及串并联电路分电流、分电压、分功率的规律往往理解不深,记忆较困难。
为此教师可设计如下总结性实验:a.将“220V、100W”,“220V、60W”,“220V、15W”三灯泡串联在照明电路中;b.将三灯泡并联在照明电路中;C.将其中任一个灯用导线并联(短接);d.将整个电路(串有保险丝)短路、明显的实验结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12.公式法利用公式的物理含义进行逻辑记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