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药敏纸片判断标准
- 格式:docx
- 大小:49.11 KB
- 文档页数:2
药敏试验判断标准药敏试验是测定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敏感程度,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药敏试验判断标准的主要内容:1. 耐药性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不敏感或耐受。
在药敏试验中,如果细菌生长不受某种抗菌药物抑制或生长速度与对照菌株相比无明显减慢,则该菌株被认为对这种抗菌药物耐药。
2. 中介中介是指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的作用处于不敏感与耐药之间。
在药敏试验中,如果细菌生长受到抑制,但生长速度仍高于对照菌株,则该菌株被认为对这种抗菌药物中介。
3. 敏感敏感是指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高度敏感。
在药敏试验中,如果细菌生长受到明显抑制,甚至无法生长,则该菌株被认为对这种抗菌药物敏感。
4. 耐药谱耐药谱是指某一菌种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通过药敏试验,可以测定某一菌种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谱,帮助医生了解该菌种对哪些抗菌药物有效,哪些无效。
5. 药敏试验结果与临床疗效药敏试验结果只能作为临床用药的参考,而不能完全替代临床疗效。
在实际治疗中,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病情、生理状况、药物耐受性等因素来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6. 交叉耐药交叉耐药是指某种抗菌药物耐药的菌株对其他抗菌药物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耐药性。
这种现象在药敏试验中需要注意,避免误导临床用药。
7. 药物代谢和动力学药物代谢和动力学是影响药效的重要因素。
通过药敏试验,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动力学特征,以便更好地掌握药物的使用方法,提高药效。
8. 药物配伍禁忌在联合用药时,需要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
某些抗菌药物之间可能存在配伍禁忌,这在药敏试验中需要加以注意,以避免用药不当引起的不良反应。
总之,药敏试验判断标准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敏感程度,为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提供依据。
同时需要注意交叉耐药、药物代谢和动力学、药物配伍禁忌等因素的影响,以提高药效并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纸片法抗菌药物敏感实验操作标准4.3 标准比浊管用硫酸钡比浊管(0.5麦氏比浊标准),标定接种菌液浓度。
比浊管制备方法如下:(1)0.048mol/L BaCl2,(1.175% w/v BaCl2·2H2O)0.5ml,加到99.5ml的0.18 mol/L(0.36N)H2SO4(1%v/v)溶液中,制成比浊管;(2)用光径为1cm的分光光度计测定光吸收来标定比浊管。
0.5麦氏标准比浊管在625nm波长的吸收光度应为0.08-0.1;(3)选管径与制备菌液试管相同的螺口试管,每管分装4-6ml;(4)将试管帽拧紧,放室温暗处保存;(5)用前,将比浊管在旋转振荡器上混匀。
如出现大颗粒,应更换;(6)每个月更换比浊管或复检比浊管的浊度。
5 操作步骤5.1 制备接种菌液5.1.1 增菌法步骤如下:(1)选琼脂平板上形态相同的菌落至少4-5个,用接种环挑其顶部,移至4-5ml肉汤或大豆酪蛋白消化液中;(2)置35℃培养至菌液浓度达到或超过比浊管浓度(一般需2-6小时),浓度约1-2×108CFU/ml;(3)用生理盐水或肉汤校正菌液浓度,与比浊管相同。
可用光电比浊。
目测比浊须在适当光照下以黑色线条为反衬。
5.1.2 直接菌悬液法步骤如下:(1)做常规药敏试验,可直接用过夜培养的菌落(必须用无选择性培养基平板,如普通琼脂培养基)在盐水或肉汤中制备接种菌液。
菌液浓度调至0.5麦氏管;(2)此法适用于在肉汤培养基中生长不好的细菌如嗜血杆菌、淋病奈瑟氏菌和链球菌及葡萄球菌的甲氧苯青霉素或苯唑青霉素的耐药试验;(3)当用此法做复方磺胺药的试验时,从平板上直接挑菌落时会携带相当量的拮抗剂,造成敏感菌株的抑菌环内出现轻微的生长菌膜。
5.2 接种平板步骤如下:(1)校正的菌液须在15分钟内使用。
用一无菌棉试子蘸取菌液并在上端管壁旋转挤压几次,去掉过多的菌液;(2)用试子涂布整个琼脂平板表面,反复涂布几次,每次将平皿旋转60度,保证涂布均匀。
纸片琼脂扩散法检测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方法分析发表时间:2013-05-21T09:52:49.3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2期供稿作者:刘海珠杨燕徐建利[导读] 接种菌量加大可使抑菌圈减小,反之可使抑菌圈扩大。
刘海珠杨燕徐建利 (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264200)【中图分类号】R978.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2-0154-02【关键词】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方法抗菌药物敏感试验(AST)是指在体外测定药物抑制或杀死细菌能力的试验,纸片琼脂扩散法又称K-B法,是将含有一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已接种待测菌的琼脂平板表面,药物将在培养基中由纸片往周围扩散,且浓度递减。
在抑菌浓度范围内待测菌的生长被抑制,形成透明的抑菌圈。
根据抑菌圈的大小可判断待测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程度[1]。
该法操作简便、选药灵活,适用于快速生长的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
1 实验材料抗菌药物纸片选择直径6.35mm,吸水量20μL的专用药敏纸片,灭菌后,经逐片加样或浸泡的方法使每片的含药量相当于所示浓度。
纸片冷冻干燥后储藏于密封瓶内,-20℃保存。
日常工作用的少量纸片可保存于4℃冰箱内,1周内使用。
培养基水解酪蛋白(M-H)培养基是CLSI推荐采用的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药敏试验标准培养基,pH7.2~7.4,溶化后倾注平板(琼脂厚度为4 mm)。
使用前应将琼脂平板放入35℃孵育至表面干燥。
药敏试验菌液:浓度应为0.5麦氏比浊标准。
①生长法:挑取已分离纯化的菌落4~5个,接种于3~5mLM-H肉汤中,35℃孵育4h,用生理盐水或肉汤校正菌液浓度至0.5麦氏比浊标准。
②直接调制法:用接种环挑取纯菌落数个,混悬于生理盐水或肉汤中,充分混匀并调整浓度为0.5麦氏比浊标准[1]。
2 实验方法2.1接种以无菌棉拭子蘸取试验菌液,在管内壁旋转挤压除去多余的菌液后,涂布于整个M-H琼脂平板表面,涂布3次,每次旋转平板60°,最后沿平板边缘涂抹1圈。
抗菌药物药敏试验判断标准
抗菌药物药敏试验判断标准主要采用三级划分制度:
1. 敏感:当使用常规剂量的抗菌药物治疗细菌感染有效时,称该细菌对该抗菌药物具有高度敏感性。
说明在常规剂量下,药物在血液中的平均浓度超过该细菌MIC的5倍以上。
2. 中敏或中介:仅当使用大剂量的抗菌药物治疗细菌感染才有效,或者细菌仅在体内抗菌药物浓缩的体液(如尿液、胆汁)中被抑制时,表示这种细菌对该抗菌药物敏感性低,这种药可用于生理性浓集部位的感染。
3. 耐药:表示某种抗菌药物对该细菌的MIC等于或高于常规剂量下可获得的抗生素的血液或组织浓度,因此细菌不能被抑制。
纸片法抗菌药物敏感实验操作标准4.3标准比浊管用硫酸钡比浊管(0、5麦氏比浊标准),标定接种菌液浓度。
比浊管制备方法如下:(1)0、048mol/L BaCl2,(1、175% w/v BaCl2·2H2O)0、5ml,加到99、5ml的0、18 mol/L(0.36N)H2SO4(1%v/v)溶液中,制成比浊管;(2)用光径为1cm的分光光度计测定光吸收来标定比浊管。
0、5麦氏标准比浊管在625nm波长的吸收光度应为0、08-0、1;(3)选管径与制备菌液试管相同的螺口试管,每管分装4-6ml;(4)将试管帽拧紧,放室温暗处保存;(5)用前,将比浊管在旋转振荡器上混匀。
如出现大颗粒,应更换;(6)每个月更换比浊管或复检比浊管的浊度。
5操作步骤5、1 制备接种菌液5、1、1增菌法步骤如下:(1)选琼脂平板上形态相同的菌落至少4-5个,用接种环挑其顶部,移至4-5ml肉汤或大豆酪蛋白消化液中;(2)置35℃培养至菌液浓度达到或超过比浊管浓度(一般需2-6小时),浓度约1-2×108CFU/ml;(3)用生理盐水或肉汤校正菌液浓度,与比浊管相同。
可用光电比浊。
目测比浊须在适当光照下以黑色线条为反衬。
5、1、2 直接菌悬液法步骤如下:(1)做常规药敏试验,可直接用过夜培养的菌落(必须用无选择性培养基平板,如普通琼脂培养基)在盐水或肉汤中制备接种菌液。
菌液浓度调至0、5麦氏管;(2)此法适用于在肉汤培养基中生长不好的细菌如嗜血杆菌、淋病奈瑟氏菌与链球菌及葡萄球菌的甲氧苯青霉素或苯唑青霉素的耐药试验;(3)当用此法做复方磺胺药的试验时,从平板上直接挑菌落时会携带相当量的拮抗剂,造成敏感菌株的抑菌环内出现轻微的生长菌膜。
5.2 接种平板步骤如下:(1)校正的菌液须在15分钟内使用。
用一无菌棉试子蘸取菌液并在上端管壁旋转挤压几次,去掉过多的菌液;(2)用试子涂布整个琼脂平板表面,反复涂布几次,每次将平皿旋转60度,保证涂布均匀。
药敏试验判断标准
药敏试验是一种用于判断细菌对抗生素的抗药性的实验方法。
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可以判断细菌对某种抗生素是否敏感、中度敏感或耐药。
以下是药敏试验常用的判断标准:
1. 敏感(S):细菌在该抗生素的作用下能够被有效抑制生长,并不能通过细菌的抗药机制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2. 间接敏感/中度敏感(I):细菌在一定浓度下受到该抗生素
的轻度抑制,但在较高浓度下可以继续生长。
这意味着,即使在治疗剂量下,细菌可能仍然能够生存并导致感染。
3. 耐药(R):细菌能够在治疗剂量下生长并繁殖,即使在抗
生素的作用下也无法受到有效抑制。
这意味着该抗生素对该细菌株无效,不能用于治疗感染。
药敏试验的结果对于医生在治疗感染时的选择和调整抗生素治疗方案非常重要,以确保使用有效的抗生素对抗感染。
然而,具体的判断标准可能会根据不同的实验方法和细菌种类而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解读。
抗菌药物药敏纸片判断标准
抗菌药物药敏纸片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方法,用于判断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它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来治疗感染性疾病,提高治疗效果。
那么,抗菌药物药敏纸片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抗菌药物药敏纸片。
它是一种特殊的纸片,上面涂有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
在实验室中,将患者的细菌样本培养在琼脂平板上,然后将纸片放在平板上。
如果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敏感,那么在纸片周围会形成一个无菌圈,即细菌无法生长。
通过观察纸片周围的圈的大小和数量,就可以判断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那么,抗菌药物药敏纸片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呢?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考虑:
1. 无菌圈的直径:无菌圈的直径是判断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常情况下,无菌圈的直径越大,说明细菌对该抗菌药物越敏感。
一般来说,直径大于等于21mm的无
菌圈被认为是敏感的,小于等于14mm的无菌圈被认为是耐
药的。
2. 抗生素浓度:在实验中,纸片上涂抹的抗菌药物的浓度也会影响判断结果。
通常情况下,浓度越高,无菌圈的直径越大,说明细菌对该抗菌药物越敏感。
3. 抗生素类型:不同种类的细菌对不同种类的抗生素敏感性也不同。
因此,在进行抗菌药物药敏纸片实验时,需要选择适合的抗生素类型。
常见的抗生素类型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等。
4. 细菌培养时间:细菌培养时间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通常情况下,细菌培养时间越长,无菌圈的直径越大,说明细菌对该抗菌药物越敏感。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影响抗菌药物药敏纸片的判断结果。
例如实验室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环境条件等都可能对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总之,抗菌药物药敏纸片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用于判断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通过观察纸片周围的无菌圈大小和数量,可以判断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然而,在进行实验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并且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和判断。
只有准确判断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才能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