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7项目申报指南等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7项目申报指南等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7项目申报指南等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7项目申报指南等

附件1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

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重点解决我国食品源头污染严重、过程控制能力薄弱、监管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聚焦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化学致癌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生物毒素等重要危害物,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危害识别与毒性机制、食品原料中危害物迁移转化规律与安全控制机理等基础研究,为科学有效保障食品安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有效强化过程控制、检验检测、监测评估、监管应急等四个方向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加快研发快速检测和非定向筛查技术及产品,大幅提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试剂和装备国产化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全国统一的追溯预警体系和全链条的过程控制体系及国家食品安全大数据云平台,进一步完善监管应急技术体系;积极转化研究成果,针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食品安全应急保障、社会共治等重点领域,开展区域和产业链综合示范,为实现我国食品安全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保障”的转变,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和推动食品相关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下设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食品安全关键共性技术和产品研发、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转化集成和综合示范等三个任务。2017年,计划从上述三个任务部署19个研究方向,经费总概算约为4亿元。

1. 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

1.1重要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机制及传播规律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不断加重的严峻形势,以沙门氏菌、弯曲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等主要食源性致病菌为对象,重点围绕“养殖动物-环境-食品-人群”链条,研究耐药菌的产生与传播机制,耐药菌/耐药基因在养殖动物、环境、食品、人群之间的分布转移特征与流行消长规律;探索养殖场排放耐药菌/耐药基因的环境行为与生态效应;确定食源性耐药致病菌的人群暴露与危害特征;建立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动态数据库,构建耐药菌/耐药基因的环境生态风险评估模型、食源性

—1—

耐药致病菌的传播预测模型和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模型,提出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控制技术规范或指南。

考核指标:阐明沙门氏菌、弯曲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等至少4种食源性耐药致病菌的形成机制与流行规律;构建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动态数据库(新增菌株数不少于4000株,新增药敏数据不少于50000条);建立食源性耐药致病菌传播预测模型和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模型、耐药菌/耐药基因环境生态风险评估模型不少于6套,制定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预警系统不少于5套,提交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控制技术规范或指南不少于5套,提交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风险评估报告不少于5个;发表论文不少于120篇(其中SCI论文60篇以上),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5项,为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的风险评估、预警及干预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2食品典型污染物及潜在风险物质危害识别与毒性作用模式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21世纪毒理学新理念和新方法,从分子、细胞、动物和人群等多个层面,针对我国食品中典型污染物(典型有机污染物和常见重金属等),开展长期低剂量暴露导致健康危害的代谢转化、毒性通路、表观遗传调控、生物标志物及毒性作用机制研究;按照国际通用指南和良好实验室规范(GLP)并结合转化毒理学方法,对我国特有食品添加剂和食品中稀土元素的潜在健康危害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系统的安全性评估研究,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毒理学数据,制修订相关标准,促进产业发展;研究食品用纳米材料等潜在风险物质的生物学效应,探讨对其进行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理念和策略。

考核指标:识别食品中典型有机污染物(二噁英、多氯联苯、苯并芘、双酚A等)、常见重金属(镉、砷、铅、铬等)、特有食品添加剂(玉米黄、桑椹红、栀子黄等)、稀土元素(镧、铈、钇等)和食品用纳米材料(二氧化钛、二氧化硅、氧化铁等)对健康的潜在危害;阐明相关毒性作用机制,确定可用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毒性检测的关键毒性通路和生物标志物不少于10种;提出典型有机污染物、常见重金属、食品中稀土元素、特有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用纳米材料的(临时)健康指导值或建议不少于5个;发表SCI论文不少于40篇,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制定食品用纳米材料的毒理学安—2—

全性评价技术规范不少于1项;形成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送审稿不少于3项。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3主要畜禽产品中关键危害物迁移转化机制及安全控制机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二噁英类化合物、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新兴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等在“环境-饲料-养殖动物”全链条中迁移途径、蓄积分布规律和代谢机制;研究隐蔽型真菌毒素在养殖动物体内代谢转化规律和毒性释放机制;探索畜禽产品中微生物毒素的发生与消长、协同侵染规律;研究重金属在动物组织中蓄积、赋存形态及形态差异性毒性机制;解析上述典型危害物的迁移转化分子机制、安全调控的基础,从分子水平揭示典型危害物在养殖动物体内的危害机制,以及在养殖动物体内的迁移转化规律。

考核指标:揭示主要畜禽产品中二噁英类化合物、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新兴环境内分泌干扰物、隐蔽型真菌毒素、微生物毒素和重金属等不少于20种典型化学性危害物的形成机制;建立危害物代谢产物和生物标志物表征技术不少于8项;构建畜禽产品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典型危害物的本底数据库不少于3个;提出基于“环境-饲料-养殖动物”链条中危害物迁移转化机制的安全控制规范不少于5个;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提出国家级标准送审稿不少于10项;发表研究论文不少于100篇(其中SCI论文60篇以上);出版专著不少于2部;提出畜禽产品中危害物控制建议报告不少于2份,为畜禽产品中危害物控制和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4食品加工与食品安全的互作关系与调控基础研究

研究内容:重点围绕发酵食品、乳制品、油炸和烘焙食品等典型食品,解析发酵工艺、热处理等加工过程中不同原料、加工方式与多源危害物的形成机制及相互作用规律,建立数值模拟与调控方法;开展食品热加工过程中杂环胺、多胺、致敏原等危害因子的产生、迁移、积累的动态过程及其调控基础研究,探索危害消除的关键分子机制;研究不同产地属性的传统发酵食品加工过程中内源性食品微生物对有害氨(胺)类危害物及其形成前体积累的影响和转化规律,探索不同原料与工艺对有害物形成与积累的互作关系,形成生物危害物的定向干预与调控策略;针对典型/新型食品加工工艺,研究热效

—3—

应对食品特征危害的产生与积累的影响规律与阻断、消除机制。

考核指标:建立食品加工条件与典型危害物动态关联数据库,阐明不少于10 种食品加工体系不同原料、加工方式与多源危害物的形成之间的关系;建立多源危害物过程评价技术不少10项,构建风险预测模型不少于3 套;解析不少于6种不同产地属性的典型发酵食品加工过程中氨(胺)类等危害物消除的作用机制,建立生物酶定向调控策略不少于5个;解析不少于7种油炸、烧烤、烘焙等典型食品加工热效应对致敏原、糠醛类、杂环胺类等危害物的迁移转化的影响规律,阐明危害物形成与积累的动态调控机制不少于10种;形成食品加工新工艺和操作规程不少于5套。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8项,发表论文不少于100 篇(其中SCI论文不少于50篇),为重要食品安全危害物的消除提供理论依据。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5食品污染物暴露组解析和总膳食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我国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基础标准再评估和国际履约评估(生物监测)的需要,以WHO食品污染物监测合作中心(中国)为基地,基于中国总膳食研究开展暴露科学的关键问题研究,探讨中国居民总膳食中不同年龄-性别组的风险因子差异;通过探索21世纪暴露科学新理论构建典型化学危害物在人群的外暴露与内暴露解析表征平台,研究暴露组学相关的内外暴露谱,挖掘人体暴露与早期效应的生物标志物,特别关注生命早期的暴露表征;基于人体负荷生物监测研究热点关注食品化学污染物(以内分泌干扰物为重点)-人体健康效应,构建健康效应的量化关系。

考核指标:提出基于中国总膳食研究的食品安全暴露科学新理论,出版专著不少于1部;获得不同年龄-性别组的膳食暴露量与食物贡献的构成谱,基于欧美和WHO引进暴露评估模型与基于生理学毒代毒理学模型,建立基于风险因子与代谢标志物表征及其与生物利用率关系的典型化学危害物在人群的外暴露与内暴露解析表征平台与数据库1个(表征技术不少于25项),构建中国代表人群不少于200种热点污染物的内外暴露谱,获得不少于5种热点食品污染物对健康影响的量-效关系,为二噁英、镉等国家急需制定修订的污染物限量标准提供科学基础。阐明暴露组学构建中的内外暴露关联机制与风险因子解析理论;制修订国家标准指标不少于8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发表SCI —4—

论文不少于50篇。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

2.1过程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2.1.1食品供应链危害物识别与防控技术研究

2.1.1.1粮油食品供应链危害物识别与防控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系统研究国家粮食收储供应质量安全监测调查采(扦)样技术和规范,构建典型区域粮食污染物数据库;开展粮油等食品储藏运输流通过程的危害因子电化学、光谱、波谱、传感器监测等实时监测技术研究,建立在线实时监测专用装置和配套软件系统;开展粮油食品供应链过程中污染物的危害识别,构建粮油食品危害物特征指纹图谱库;确定粮油食品供应链的预警指示危害物,研究粮油食品危害物风险定量关系模型,建立不同类型粮油食品供应链的快速预警防控系统;开展天然产物定向阻断、物理阻隔、生物酶干预等食品储藏运输流通环节防控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针对食品供应链中贮藏运输流通环境的复杂性、保质处理方式的多样性,建立粮食收储全链条质量安全采(扦)样技术规范1套,开发解析、确证粮油食品危害因子来源的技术不少于10种,建立危害物在线监测技术不少于20种,建立从原料到成品危害物定量关系模型不少于15个,建立粮油食品等典型食品产业链危害物预警网络系统不少于5个,监测专用装置和配套软件系统不少于15台(套),构建产业链污染物数据库不少于1套,形成粮油食品等典型食品中主要危害物全产业链预防与降低过程控制技术规范不少于6个,建立食品监测与鉴别标签技术1 套;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8项,发表论文不少于50篇。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要求企业参与,且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投入和中央财政经费投入比例不低于 3:1。

2.1.1.2 水产品全链条关键危害物的迁移转化规律与安全防控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捕捞与养殖水产动物食品的“环境-生态系统食物链网-动物”及“环

—5—

境-饵料(投入品)-动物”两大生产链的特殊性,研究关键危害物在水产动物及其生境中复合污染及区域特征,甄别关键危害物,获取水产动物食品中危害物质基础数据并形成特征指纹图谱库。根据水产养殖生境与动物生理特殊性,研究贝类毒素等生物毒素在“水、孢囊、产毒藻及生物”的生成、传递、蓄积、代谢(消除)规律和危害形成机制,构建“四位一体”的预警和防控技术;研究重金属在贝类、甲壳类等水产品中的品种特异蓄积、赋存形态和分子机制,提出形态差异性毒性机理和联合效应;摸清食源性病毒(如甲肝、诺如病毒)在贝类等水产品中流行、富集特征、消长规律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提出贝类产品养殖过程中食源性病毒的控制规范,建立食源性病毒消费过程中的基础灭活规范;研究抗生素、新型有机污染物的迁移途径、蓄积规律和代谢表征,构建复合污染毒理学数据库。针对水产食品从原料到餐桌过程中化学性危害物的转变,研究水产食品原料内源及外源性关键化学性危害物在储藏和热加工过程中的消长规律及防控技术。针对远洋及极地捕捞水产品,研究环境、气候、捕捞等因素对捕捞对象中典型源头危害物含量的影响,并对潜在危害物进行识别以及防控,建立从远洋及极地到餐桌全供应链危害物识别与防控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揭示主要水生动物源性食品中化学性危害物的形成机制及其在储藏和热加工过程中的消长规律,覆盖抗生素、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水生生物毒素和重金属等内、外源性化学性危害物不少于15种,阐明3种及以上生物毒素(麻痹性贝类毒素等)和2种及以上致病微生物(甲肝病毒、诺如病毒等)等生物性危害在水生动物源性食品中的发生消长规律及控制机理,建立食源性病毒的控制和灭活规范;构建含有100000条以上数据、开放共享的水产品典型危害物的本底数据库1个;形成具有显著区域性或品种差异性的水产动物食品中生物毒素、有机污染物、有害金属元素等危害物质特征指纹图谱库1个;建立相关危害物代谢产物和生物标志物表征技术不少于5项;提出基于水生动物全链条中危害物迁移转化规律的安全控制规范不少于5个,防控技术不少于3项;建立从远洋及极地到餐桌全供应链关键危害物防控技术体系1套;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12项;提出国家标准送审稿不少于8项;发表研究论文不少于100篇(其中SCI论文50篇以上);出版专著不少于2部。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6—

2.1.2食品腐败变质以及霉变环境影响因素的智能化实时监测预警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分别研究造成动植物类易腐食品腐败变质以及食品霉变、虫害发生发展的各种环境影响因素及其原理,综合应用物联感知和互联网技术,建立智能化实时监测、评价、预警技术;研究分析食品生产、销售与餐饮服务造成食品污染发生发展违规操作的行为特征,建立实时监测和报警技术;研究分析食品生产加工过程常见异物污染,建立智能化生产线监测与分拣技术;研究建立粮食杀虫效果评价模型以及杀虫过程实时监测技术,对杀虫剂使用安全进行管理;研发食品腐败变质、食品霉变虫害以及食品加工违规操作行为与异物污染等的智能化实时监测预警物联感知与数据处理相关设备设施。

考核指标:针对造成食品腐败变质、食品霉变虫害、食品污染的环境影响因素,分别建立动物食品、果蔬腐败变质以及食品霉变、虫害等环境影响因素的智能化实时监测预警系统不少于5套,构建企业与监管机构互通互联的食品防腐、防霉、防虫监管平台,并分别在不少于4个省的40家监管机构和80家企业进行验证应用;建立食品污染违规操作行为特征的智能化实时监测报警系统不少于1套,监控违规操作行为特征不少于20项,构建企业与监管机构互通互联的食品生产、销售以及餐饮加工违规操作行为监管平台,并在不少于4个省的40家监管机构和80家企业进行验证应用;研发食品异物污染智能化监测系统不少于5套;建立粮食杀虫过程监控与杀虫效果评估系统不少于2套,并在不少于4个省的40家企业进行验证性应用;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以及粮食储藏场所的生物恐怖防护预警系统不少于3套,并在不少于4个省的100家企业(其中包括50家粮食储备单位)进行验证应用;研发食品腐败变质、食品霉变虫害、杀虫、食品加工违规操作行为与异物污染等的智能化实时监测预警的物联感知与数据处理相关设备设施不少于15套,并在不少于4个省的100家企业(其中包括50家粮食储备单位)进行验证应用;研发基于传感与互联网的数据采集、传输的监测预警设备,其敏感度、准确度以及响应度等每项性能参数应超过或达到当前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向国家标准主管部门提交标准制修订送审稿不少于5项,申请国家专利不少于8项,发表论文不少于30篇。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1.3食品中生物源危害物阻控技术及其安全性评价

—7—

研究内容:研发食品原料储藏霉菌及其毒素合成阻控技术和产品,建立霉菌及其毒素污染食品原料的分级利用技术体系;研发真菌毒素污染食品原料的分选与处理技术,研制相应的分级筛选与处理装备;研发真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等)生物降解技术,阐明其降解机制,明确降解产物结构,评价降解产物的安全性;研制真菌毒素脱毒酶制剂、脱毒菌制剂及固定化介质,评价脱毒制剂的安全性,在粮油及其副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实际应用研究;研发食品储藏加工过程中食品内源毒素(有毒生物碱、毒胺等)的生物、化学和物理阻控技术和产品,评价阻控技术和产品的安全性,开展降解产物的安全性评价;研发食品中致病菌新型减菌技术和装备,研发食品致敏原的物理和加工脱敏技术,评价脱敏产品的安全性。

考核指标:研发食品及食品原料中生物源危害物绿色安全阻控技术不少于16项,在食品原料储藏企业和食品加工企业应用;研制绿色安全的阻控酶制剂、菌制剂、化学制剂、固定化介质等产品不少于10个,在粮油及其副产品加工企业应用;建立酶制剂或菌制剂应用示范线不少于2条;研发食品原料的分级和高值化利用技术不少于5项、装置不少于3套,在粮油加工企业应用,实现不同真菌毒素污染程度原料的分类和高值化利用;研发新型减菌技术不少于4项、脱敏技术不少于3项、新装备不少于3套,在食品加工企业应用,解决食品微生物污染和过敏问题;评价不少于6种有毒物质降解产物的安全性;评价不少于4种阻控、降解技术的安全性;建立绿色安全的食品及食品原料中生物源危害物阻控技术体系,提交国家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0项,发表研究论文不少于50篇。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要求企业参与,且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投入和中央财政经费投入比例不低于3:1。

2.1.4食品生产经营质量安全智能化应用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加强食用农产品源头风险控制,研究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药及其他化学投入品安全使用的智能化实时监控管理技术,建立农药及其他化学投入品生产、销售、使用追溯体系。开展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的企业管控技术研究,研究适用于食品生产、销售、餐饮服务全程食品安全与质量监控与预警的智能化管理技术(E-Quality);利用互—8—

联网+,建立全球食品原料风险信息通道与预警机制;研究针对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不同风险特征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智能化场景式风险处置指导技术;基于我国人群健康监测体系与数据,研究婴儿配方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食品的健康效应与安全评价技术,建立评价体系与智能化评价模型。

考核指标:研究建立服务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药及其他化学投入品安全使用智能化实时监控系统不少于2套,建立农药生产、销售、使用以及农药残留监测抽检为一体的农药及其他化学投入品管理与追溯系统2套,并在不少于10个规模化农业种植基地和5家相关监管机构得到验证应用。研究建立适用于生产、销售(含物流)、餐饮企业个性化需要,并与监管机构互联互通的食品安全风险全程智能化监控、分析、预警系统不少于3套,研究建立全球食品原料风险实时预警信息系统不少于1套,在不少于4个省的30个市或县级地方监管部门和80家企业得到验证应用。研究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风险双向追溯分析系统不少于3套,建立基于污染物特征的污染源、污染途径、污染原因追溯系统不少于2套,在不少于2个国家级、4个省级、30个地市级食品安全相关机构和60家企业得到验证应用。研究建立分别适用于监管人员和相关技术人员、食品从业人员和消费者的智能化场景式食品安全风险处置技术培训指导系统不少于4套,在不少于2个国家级、4个省级和30个市或县级地方监管和相关技术机构以及80家企业(包括学校)得到验证应用。研究建立基于我国人群健康监测体系的特膳食品健康效应评价指标体系与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不少于2套,建立监测数据采集与评价系统不少于3套、国家数据中心不少于2个,并在15个省级、30个地市级疾控机构或相应技术机构以及60个医疗机构得到验证应用。向国家标准主管部门提交婴儿配方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食品国家标准修改建议报告不少于2份、规范类标准制修订送审稿不少于5项,发表SCI论文不少于10篇。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2检验检测关键技术研究

2.2.1食品中全谱致癌物内源代谢规律及监测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建立食品中全谱致癌物高效筛查与确认技术,定性定量分析食品中各类致癌物;系统分析食品中重点目标致癌物(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公布的I类致癌物)

—9—

及其与特定肿瘤发生关系,建立各类食品中重点目标致癌物的富集和提取技术,通过对I类致癌物结构共性研究,发展I类致癌物痕量分析检测技术;研究致癌物的内源代谢规律,发现致癌物内源代谢特征谱,建立基于内源代谢物的致癌物追踪技术;针对细菌、病毒和生物毒素等生物致癌物,系统分析食品中生物类致癌物,实现对食品中生物类致癌物的监测;构建食品中致癌物识别特征谱及相关生命组学特征谱数据库并应用于全谱致癌物的筛查与确认,满足对食品中各类致癌物的定性或定量分析需求。

考核指标:建立食品中全谱致癌物高效筛查与确认技术不少于30项,并向食品安全检测相关部门进行技术推广;按国际数据标准构建食品中全谱致癌物识别特征谱及相关生命组学特征谱数据库;建立基于内源代谢规律的不少于3类致癌物追踪技术;建立I类致癌物痕量快速检测技术不少于40项。建立食品中致癌物监测技术体系。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获得软件著作权不少于5项,发表SCI论文不少于30篇。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2.2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检验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建立我国食品微生物安全风险识别数据库、主要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菌种资源库;针对食品样品基质复杂、致病微生物浓度低和对国外技术高度依赖的特点,解决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识别与追踪的技术瓶颈问题,建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多靶标的快速增菌、富集与识别技术与设备;自主开发基于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cgMLST)技术的快速分子追踪系统,基于新型高灵敏度、高特异性探针技术,发展食品中致病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菌等)、病毒(诺如病毒、甲肝病毒等肠道病毒)和寄生虫(猪囊虫、旋毛虫、隐孢子虫、贾第虫、华支睾吸虫及异尖线虫)的新型高通量检测技术并开发其配套试剂与装备,研究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及多重检测的试剂或便携式检测仪器;建立产毒真菌及其毒素非靶向全景快速检测技术,实现食品中产毒真菌和毒素的快速检测。

考核指标:建立保藏量30000株以上的我国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菌种资源库;构建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cgMLST的分子追踪体系,积累10000个菌株以上核心基因组数据,覆盖我国食品源致病微生物的主要基因型和血清型,开发适用于我国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追踪的软件一套;建立5~8套食品中致病菌、病毒和寄生虫等高效、快速富集技术并研制—10—

食品安全关键控制点管理制度

华润雪花啤酒(兴安)有限公司标准 Q/CRBXAG7.01—2011 食品安全关键控制点管理制度

2011年1月15 日发布2011年1 月15日实施华润雪花啤酒(兴安)有限公司发布 前言 为了确保我公司食品安全,严格保障产品质量,特制定本标准,为公司在对生产方面所需物资的采购、食品添加剂仓储管理、使用等方面提供依据。 本标准的格式、结构均符合企业标准Q/CRBXAG0.01-2009《管理标准、岗位标准编写导则》的有关要求。 此管理规定主要起草部门:技术品控部 此管理规定于2011年1月发布。 本标准自下发之日起生效,与本标准有抵触的条款按本标准规定的内容实施。

食品安全关键控制点管理制度 1编制目的 为了加强我公司产品的食品安全监管,避免和减少不安全的食品所造成的危害,保护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制度。本制度主要是对原辅料、食品添加剂、洗涤剂、消毒剂及涉水产品等物资的采购、查验及使用等环节予以监控。 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CRB酒内物资合格供应商目录》 《CRB酒内物资管理办法》 3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我公司生产的啤酒所使用的原辅料、食品添加剂、洗涤剂、消毒剂及涉水产品等物资的采购环节适用本制度。 4定义及说明 4.1 原材料:原材料即原料和材料。原料一般指来自矿业和农业、林业、牧业、渔业

的产品;材料,一般指经过一些加工的原料 4.2 包装材料:是指用于制造包装容器、包装装潢、包装印刷、包装运输等满足产品 包装要求所使用的材料。 4.3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 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4.4用于食品的洗涤剂、消毒剂,指直接用于洗涤或者消毒食品、餐饮具以及直接接 触食品的工具、设备或者食品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物质。 4.5涉水产品:指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包括水处理过程中所用各种材料及设备, 简称涉水产品 4.6 食品: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引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 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5 内容 5.1危险源辨识点 动力车间辐射井口、动力车间水处理二氧化氯添加罐、絮凝剂添加罐、絮凝剂添加罐、酸添加罐、还原剂添加罐、酿造车间辅料添加罐、酒花添加罐、包装车间洗瓶机片碱添加口等都属于都属于危险源辨识点,都应有相应的防护措施和现场标识。 5.2 原辅料 5.2.1对原辅料的采购应符合《CRB酒内物资管理办法》,并按照《CRB酒内物资 合格供应商目录》内进行采购 5.2.2 必须建立原辅料的接收、查验、贮藏、领用的管理制度 5.2.3 原辅料的接收、查验

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

“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 2018年项目指南 本专项重点针对人与动植物等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生物技术谬用、外来生物入侵、实验室生物安全,以及人类遗传资源和特殊生物资源流失等国家生物安全关键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实现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与重大产品研发、典型应用示范的突破,推动我国生物安全科技支撑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8年项目申报指南秉承实施方案的总体思路,坚持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共商共议、查漏补缺等原则,拟在共性关键技术及重大产品研发、典型应用示范等两项任务部署5个指南方向,国拨经费总概算数约为1.25亿元。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具体指南如下。 一、共性关键技术及重大产品研发 1. 特殊生物资源监测与溯源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特殊生物资源原产地鉴别,以及监测与溯源

技术研究。针对典型的重要生物遗传资源,建立凭证来源信息数据库及物联网监测与溯源技术体系和运行平台;研发非接触式人类遗传资源样本识别和监测与溯源技术与装置,发展重要生物资源跨境综合查验技术与体系。 考核指标:针对不少于50种特殊生物资源,建立流失风险评估、分子鉴定、高通量检测、远程图像识别、跟踪监测、口岸查验等关键技术;建立配套的基于物联网等技术的特殊生物遗传资源原产地分布数据库、图文信息数据库、跨境监测数据库等;研制3套以上设备装置样机及1套系统样机,申请不少于8项国家专利,制订不少于8项行业标准。 2. 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制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建设的重大需求,突破重要装备国产化关键技术,自主研发相关工艺、材料及产品,分析相关产品在实际应用中的主要生物安全风险点,研究控制手段和评估验证方法,加强相关产品评价;制定相关产品的技术标准,提高其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质量控制、标准化生产与建设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 重点专项2017年申报指南 (征求意见稿)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重点解决我国食品源头污染严重、过程控制能力薄弱、监管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聚焦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化学致癌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生物毒素等重要危害物,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危害识别与毒性机制、食品原料中危害物迁移转化规律与安全控制机理等基础研究,为科学有效保障食品安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有效强化过程控制、检验检测、监测评估、监管应急等四个方向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加快研发快速检测和非定向筛查技术及产品,大幅提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试剂和装备国产化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全国统一的追溯预警体系和全链条的过程控制体系及国家食品安全大数据云平台,进一步完善监管应急技术体系;积极转化研究成果,针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食品安 —1—

全应急保障、社会共治等重点领域,开展区域和产业链综合示范,为实现我国食品安全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保障”的转变,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和推动食品相关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下设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食品安全关键共性技术和产品研发、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转化集成和综合示范等三个任务。2017年,计划从上述三个任务部署18个研究方向。 1.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 (1)重要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机制及传播规律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不断加重的严峻形势,以沙门氏菌、弯曲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等主要食源性致病菌为对象,重点围绕“养殖动物-环境-食品-人群”链条,研究耐药菌的产生与传播机制,耐药菌/耐药基因在动物、环 —2—

“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项目申报指南

“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项目申报指南 本专项重点针对人与动植物等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外来生物入侵、实验室生物安全,以及人类遗传资源和特殊生物资源流失等国家生物安全关键领域,开展科技攻关,推动我国生物安全科技支撑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按照全链条部署和一体化实施的原则,本专项设置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及重大产品研发、典型应用示范等三项任务。结合实施方案总体安排以及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立项情况,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旨在加强生物安全“卡脖子”技术产品研发,部署5个研究方向,国拨经费总概算数约为0.95亿元,具体指南如下。 1.基础研究 1.1 病媒生物反向病原学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新发突发传染病威胁,改变传统的出现疫情后再确认病原体、寻找传染源、明确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的被动防控策略,从潜在病媒生物着手,发现未知和新的病原微生物,研究其传染性和致病性,以及其媒介生物的传播效能,同时开展时空流行风险评估和早期预警研究,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防卫。 考核指标:从至少50种、30万份样本的各类潜在病媒生物中,发现5种以上世界上首次发现的新病原体、15种以上国内首次发现的新病原体、至少20种新宿主和媒介;完成至少10000例高危人群的特定新病原体的感染调查,确定至少3种新病原体的致病性和传染性;建立病媒生物反向病原学监测示范基地2个以上,以及至少3种新传染病的时空传播风险预测模型。 2.共性关键技术及重大产品研发 2.1 生物危害现场快速感知应对便携箱组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生物危害现场应急处置这一生物安全防御重大需求,研制新一代的生物危害现场快速感知应对便携箱组,高效遂行多样化复杂环境条件下生物威胁侦察预警、样本采集、快速检测、免疫接种、洗消处置、数据信息传输,具有模块化、制式化、信息化等特征。 考核指标:基于无线数据传输、激光诱导荧光光谱分析、湿壁气旋、上转发光、微流控、三代高通量测序等关键技术,形成生物气溶胶侦察箱、流行病学侦察作业箱、微

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及应用公示内容

附件 2019 年环境技术进步奖“磷酸铵镁分解循环处理氨氮废水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及应用”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 磷酸铵镁分解循环处理氨氮废水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及应用 二、主要完成人 黄海明,李兵,阳立平,陈新文,吴琪,赵彦龙,李衍亮,吕小梅,周孙林,戴建坤,王文君,赵宁,李晶 三、主要完成单位 东莞理工学院,清华大学,广东利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深圳环境科学研究院,珠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中山市蔚海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四、项目简介 氨氮是造成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污染物之一,氨氮的高效去除直接关系着我国水环境污染控制目标的实现。本项目通过持续产学研合作,开展了磷酸铵镁分解循环处理氨氮废水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示范。申报人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博士后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面向企业及合作单位的科技项目10余项,研发了多套磷酸按镁循环除氨工艺及设备,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累计经济收益超过5000万元,获10余项国家级知识产权,授权发明专利8项,发表学术论著40余篇,获中国产学研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项目主要技术内容如下: (1)磷酸铵镁三相体系分解循环除氨技术。该技术运用气液传质理论,在水溶液体系,以氢氧化钠为分解剂,使磷酸铵镁和水溶液形成气-固-液三相体系,通过空气内循环高速流动实现磷酸铵镁的分解,突破了磷酸铵镁传统热分解技术三大局限:1)使分解温度从200o C降低室温下进行,有效的避免了分解副产物的形成;2)较好的降低了分解时长,可控制在100min内完成分解;3)分解产物为固液混合物,可通过泵进行管道输送,并实现分解与再利用除氨连续运行。

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实施方案(最新)

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x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要求,切实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x理论和“x”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障群众饮食安全为目标,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为主线,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为重点,以强化食品安全监管为保障,着力完善食品安全法规、标准和技术支撑体系,构建企业自律、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并重的监管机制,大力解决群众关心的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工作任务 (一)强化食品安全全程监管。 1.加强农产品源头控制。依法查处农药生产经营中的违法行为,取缔无证无照生产农药的“黑窝点”,打击无资质的单位和个人擅自从事研发、生产、销售高毒农药的行为。加强对安全施用农药的指导和管理,严禁使用禁用农药。深入排查并坚决打击在饲料和饲料产品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质及在畜禽饲养、贩运过程中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的行为。取缔未经许可非法经营的生鲜乳收购站(点),打击收购站之间违规进行生鲜乳交易的行为。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兽药及在水产养殖环节违法使用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行为。加强粮

食质量安全监测和抽查,防止不符合粮食卫生标准的粮食流入粮市场。在全省创建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乡(镇);开展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设试点;启动省级蔬菜、水果、食用菌和水产品例行监测,对13个市(地)和每个市(地)的1个县(市、区)全年监测4次,对全省12个水稻主产县(市、区)进行抽查监测。全省生鲜乳收购站全部实现持证经营,生鲜乳质量安全违规查处率达到100%,生鲜乳中三聚氰胺检测合格率100%,生鲜乳收购站标准化水平全面提升,机械化榨乳率达到86%;饲料产品中“瘦肉精”、三聚氰胺等违禁品检测合格率为100%,坚决杜绝“瘦肉精”、三聚氰胺等违禁品污染饲料重大安全事件的发生,各类饲料企业年度检查率、备审审查率100%;兽药生产、经营企业和动物诊疗机构检查覆盖率达到100%,完成兽药经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的验收工作;加快推进动物标识及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力度,确保进入屠宰环节的生猪耳标佩戴率达到100%,严格执行产地检疫报检和屠宰检疫规程,防止病害畜禽产品进入市场。 2.强化食品生产加工和进出环节监管。严格落实食品生产许可制度,严把食品生产准入关,对拟发证企业的证前抽查率不低于15%。严格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对监管领域、企业力争实现全部覆盖,督促企业对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情况进行自查。依法查处生产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及食品包装材料的行为。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和使用非食品原料、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的行为。取缔无证无照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存在严重食品安全隐患的小作坊以及生产

“生物的安全系统系统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8年度度申报指南设计

“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 2016年度申报指南 本专项重点针对人与动植物等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生物技术谬用、外来生物入侵、实验室生物安全,以及人类遗传资源和特殊生物资源流失等国家生物安全关键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实现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与重大产品研发、典型应用示范的突破,推动我国生物安全科技支撑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按照全链条部署和一体化实施的原则,本专项设置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及重大产品研发、典型应用示范等三项任务。2016年拟启动13个研究方向,具体指南如下: 1. 生物安全防御前沿基础研究 1.1 重要新发突发病原体发生与播散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重要新发突发病原体起源、演化与传播扩散的生物学基础,及其鉴别的分子标记。 考核指标:明确重要新发突发病原体的发生机制;阐明其群体遗传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重要特征,获得其传播力、致病力、耐药精彩文档

性等关键生物学参数;阐明其传播模式与扩张机制,建立其遗传进化与生物学特性演变的关联机制;发现可用于其鉴别的分子标记。 1.2 重要新发突发病原体宿主适应与损伤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重要新发突发病原体适应宿主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基础及其致病机制。 考核指标:针对5~8种重要新发突发病原体,发现其适应宿主并在宿主体内生存繁殖的若干关键因子,阐明其作用机制;建立其与易感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调控网络;明确其侵染致病的重要机制;确定若干新的干预靶点。 1.3 主要入侵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研究内容:主要入侵生物入侵致害相关生物学特性、生态适应性,鉴别其分子标记以及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考核指标:明确主要入侵生物的形态结构、入侵、定殖、扩散、致害等关键生物学参数,分析其入侵风险,发现可用于鉴别的分子标记和可用于防治的生物学靶点。 2. 生物安全关键技术与产品 2.1 生物安全监测网络系统集成技术 研究内容:从数据标准、转换、获取、整合与分析等关键环节,开—2—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9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 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重点解决我国食品源头污染严重、过程控制能力薄弱、监管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聚焦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化学致癌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生物毒素等重要危害物,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危害识别与毒性机制、食品原料中危害物迁移转化规律与安全控制机理等基础研究,为科学有效保障食品安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有效强化过程控制、检验检测、监测评估、监管应急等四个方向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加快研发快速检测和非定向筛查技术及产品,大幅提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试剂和装备国产化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全国统一的追溯预警体系和全链条的过程控制体系及国家食品安全大数据云平台,进一步完善监管应急技术体系;积极转化研究成果,针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食品安全应急保障、社会共治等重点领域,开展区域和产业链综合示范,为实现我国食品安全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保障”的转变,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和推动食品相关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技 —1—

术支撑。 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下设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食品安全关键共性技术和产品研发、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转化集成和综合示范等三个任务。在2017年任务部署的基础上,2018年,计划从上述三个任务部署26个研究方向,经费总概算约为6.3亿元,实施周期为2018—2021年。 1. 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 1.1食品典型污染物及潜在风险物质危害识别与毒性作用模式研究 1.1.1保健食品风险评估及功能评价基础研究 研究内容:重点研究保健食品常用重点原料以及糖类、蛋白质、功能性油脂、功能肽等的基本特性,分析保健食品原料中的高风险物质并建立相关监测、识别关键技术;研发保健食品原料重要制备工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不同制备工艺产生的安全风险及其防控策略,重点开发基于膜分离等现代科学技术的保健食品原料制备、高效分离、纯化、精制及其过程中农兽药残留、重金属、致敏原等风险物质的去除方法;完善现行保健食品功能评价的生物模型、人体试食试验评价规范,对缓解体力疲劳、改善睡眠等7种欠缺人体试食评价方法的保健功能进行重点研究并提出适宜的评价体系;开发保健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过程中的风险评价、管控与预警技术,研究生产加工过程中风险因子识别及控制关键—2—

安全可靠办公信息系统软硬件集成适配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规范书(附件一)

附件一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招标项目 安全可靠办公信息系统软硬件集成适配 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规范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二〇一二年三月

目录 1.总则 (3) 1.1一般要求 (4) 1.2建议书要求 (4) 2. 项目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6) 2.1项目的目标 (6) 2.2主要内容 (6) 3.技术要求 (9) 3.1总体要求 (10) 3.2功能要求 (10) 3.3性能要求 (14) 3.4安全性要求 (15) 4、主要经济指标 (17) 5.产业化要求 (17) 6.项目进度考核要求 (17) 7. 资金要求 (18) 8. 附录 (18)

1.总则 基于安全可靠CPU/OS的信息系统是保障国家信息安全,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安全可靠CPU、整机、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及办公套件等已基本实现与国外同比软硬件的功能。但在基于安全可靠CPU/OS的办公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国产软硬件之间尚存在部分兼容性适配问题,表现在整机性能、扩展能力以及系统运行效率、可用性、易用性、稳定性等诸多方面。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设立《安全可靠办公信息系统软硬件集成适配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着力推动系统集成商与CPU、整机、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等基础软硬件企业对面向办公领域应用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联合攻关,解决安全可靠CPU/OS平台上的国产基础软硬件间的适配问题,解决混合环境下的应用系统支撑问题,解决Java插件运行环境和Flash应用以及替代技术问题,解决安全可靠环境综合管理工具问题,解决基于安全可靠CPU的主板设计、整机研发问题,保障基于国产CPU/OS办公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 本规范书由项目招标方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写,用于提出项目的技术和进度等具体要求,供项目投标单位编写项目建议书及报价之用。项目投标方应在建议书中详细提出实现本规范书所描述各项技术要求的技术实现方案,并满足本规范书提出的各项要求。项目招标方保留对本规范书的解释和修改的权利。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7项目申报指南等

附件1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 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重点解决我国食品源头污染严重、过程控制能力薄弱、监管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聚焦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化学致癌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生物毒素等重要危害物,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危害识别与毒性机制、食品原料中危害物迁移转化规律与安全控制机理等基础研究,为科学有效保障食品安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有效强化过程控制、检验检测、监测评估、监管应急等四个方向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加快研发快速检测和非定向筛查技术及产品,大幅提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试剂和装备国产化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全国统一的追溯预警体系和全链条的过程控制体系及国家食品安全大数据云平台,进一步完善监管应急技术体系;积极转化研究成果,针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食品安全应急保障、社会共治等重点领域,开展区域和产业链综合示范,为实现我国食品安全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保障”的转变,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和推动食品相关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下设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食品安全关键共性技术和产品研发、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转化集成和综合示范等三个任务。2017年,计划从上述三个任务部署19个研究方向,经费总概算约为4亿元。 1. 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 1.1重要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机制及传播规律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不断加重的严峻形势,以沙门氏菌、弯曲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等主要食源性致病菌为对象,重点围绕“养殖动物-环境-食品-人群”链条,研究耐药菌的产生与传播机制,耐药菌/耐药基因在养殖动物、环境、食品、人群之间的分布转移特征与流行消长规律;探索养殖场排放耐药菌/耐药基因的环境行为与生态效应;确定食源性耐药致病菌的人群暴露与危害特征;建立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动态数据库,构建耐药菌/耐药基因的环境生态风险评估模型、食源性 —1—

“5G通信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重大主题专项申报指南

“5G通信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重大主题专项申报指南 5G作为最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具有高带宽、低延时、高速率、万物互联的特点,将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产生巨大影响,带来变革性的机遇。基于国家的5G 发展规划,结合我市实际基础,现启动实施“5G通信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重大主题专项,布局一批重点研发项目,重点研究5G应用基础理论与标准化,5G模块、终端与测试产品,5G网络及应用示范,力争打造5G完整产业链,加快5G应用拓展,支撑服务经济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质量发展。 1. 智能终端通信模组研发与产业化 研究内容:研发满足3GPP标准(R15)规范要求的智能终端通信模组,支持2G/3G/4G/5G等多种通信制式,支持北斗、GPS定位技术,支持WLAN、蓝牙等技术,开发低成本、低功耗、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智能终端通信模组,并形成智能终端通信模组产业化。 考核指标:支持2G、3G、4G、5G通信制式;支持北斗、GPS定位技术,定位精度达到米级;支持WLAN、蓝牙等技术;工作温度不小于-30℃-80℃;产业化数量达到500万片,项目实施期间产品销售收入不少于1500万元。 实施年限:不超过3年

支持方式:企业牵头申报,拟支持不超过2项,每项财政经费资助200万元。 2. 基于5G的移动智能终端研发与产业化 研究内容:开展国际和国内5G关键技术研究与标准化推动工作。分析与研究5G标准特性,结合应用场景和考核指标,确定5G智能终端技术特性;开展终端节能技术研究,多频多制式大带宽终端射频实现技术研究,智能终端业务连续性技术研究,5G智能终端设计开发;开展5G智能终端关键技术测试,协议一致性测试,互联互通测试,参与运营商组织的5G入网测试,推动5G产业化。基于GSM、WCDMA、CDMA、EVDO、FDD-LTE、TDD-LTE、5G等多模融合通信组网方式、通信协议、超高频射频通信等关键技术的研究,率先实现国产5G多模移动智能终端研发及量产。 考核指标:研发移动终端产品不少于1款;支持2G/3G/4G/ 5G等多种通信无线传输方式;显示屏尺寸分辨达4K及以上,屏占比达94%以上;支持WLAN、GPS导航/北斗导航; 满足低频、中频、超高频一个频段或多个频段的射频自适应匹配;数据下载速度达到500Gbps以上;申请专利3项;提交3GPP标准提案2件;项目实施期间产品数量达到500万部以上,销售额不少于10亿元。 实施年限:不超过3年 支持方式:企业牵头申报,拟支持不超过1项,财政经费资助300万元。 3. 5G移动式专用基站研发与产业化

“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附件1: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专项技术要求 FSMS-01:2007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罐头生产企业要求* *本文件由“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之“食品企业和餐饮业HACCP体系建立和实施”的课题研究成果――“HACCP-EC-04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罐头生产企业要求”转换而成。

目次 1 范围 (131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13) 3 术语和定义 (1313) 4 前提方案 (1414) 5 关键过程控制 (1818) 6 产品检测 (2020) 7 记录保持 (2020)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罐头生产企业要求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罐头生产企业建立和实施以HACCP为基础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技术要求,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前提方案、关键过程控制、基地要求、产品检测和记录保持。 本文件是GB/T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在罐头生产企业应用的专项技术要求,是根据罐头行业的特点将GB/T22000在本行业要求的具体化。 本文件适用于罐头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实施与自我评价其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也可用于采购方对此类食品提供者的评价和实施第三方认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文件的引用而成为本文的条款。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本均不适用于本文件,然而,鼓励根据本文件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上述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未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使用其最新版本。 出口罐头生产企业注册卫生规范 GB 2760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 8950 罐头厂卫生规范 GB/T 4789.17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罐头食品商业无菌检验 GB/T 22000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 SN/T 0400.4 进出口罐头食品检验规程第四部分:容器 SN/T 0400.5 进出口罐头食品检验规程第五部分:罐装 SN/T 0400.6 进出口罐头食品检验规程第六部分:热力杀菌 SN/T 0400.7 进出口罐头食品检验规程第六部分:成品 FSMS-02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水产品加工企业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本文件中未注释的术语和定义同GB/T 22000中相关术语。 3.1 罐头食品 canned food 将符合要求的原料经处理、分选、修整、烹调(或不经烹调)、装罐(包括马口铁罐、玻璃罐、复合薄膜袋或其他包装材料容器)、密封、杀菌、冷却或无菌条件下制成的达到商

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5年)

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5年) 国家发改委、科技部 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是指生物安全防护级别为三级和四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为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的建设水平,增强生物安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传染病防治人员安全防护的意见》有关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是国家生物安全体系的基础支撑平台,是人口健康与动物卫生领域开展科研、生产和服务的重要保障条件。2004年《国家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规划》发布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的基本框架,一批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以下简称“三级实验室”)投入运行,建成了若干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以下简称“四级实验室”),为我国的烈性与重大传染病防控、生物防范和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国际生物安全形势日趋复杂多变,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实验室需求日益增加,原有的建设布局和管理能力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整体布局方面,用于科研的实验室相对较多,产业和特殊领域的实验室数量不足,区域布局不均衡;在组织协调方面,全国性协调管理和资源共享机制有待完善,统筹管理、快速反应和临机决策能力亟需加强;在经费投入方面,缺乏长期稳定的建设、运行维护投入,不利于实验室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充分把握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加快建设合理布局、功能完善、统筹管理、高效运行的国家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网络体系。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面向医药人口健康、动物卫生、检验检疫、生态环境安全四大领域,针对微生物菌种保藏、科学研究、产业转化三大主体功能,围绕烈性、突发、外来、

重点研发任务建议(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开发——应用)

重点研发任务建议文字材料格式 重点研发任务建议的名称 纲要: 一重要意义 二研究基础 三总体目标与重点任务 四预期成果形式 五组织保障 一、重要意义 组织开展该重点研发任务的重要意义,如1)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2)在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瓶颈问题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二、研究基础 关于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如1)与该项研发任务相关联的上下游产业链与产品、2)国际研究前沿、3)我国当前具备的研究基础、4)与国际的差距以及5)我国开展该项研发任务的优势、创新点及产业化前景。 三、总体目标与重点任务 关于总体目标与任务部署的考虑,如着重在基础前沿部署、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开发部署、应用示范上开展部署,或者围绕任务目标开展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部署。对需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任务作出专门说明。 四、预期成果形式 预期取得的知识产权、技术标准以及商业模式,重点要说明预期形成的产业、产品及其市场应用前景。 五、组织保障 预计所需资金的考虑,包括总量资金、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和其他渠道资金等。提出组织各方力量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以及跨部门、跨区域的政策与组织保障需求。

重点研发任务建议参考题目: 1 “特色饲草料资源安全生产与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生物饲料添加剂研发与应用“大专家——畜产品安全 ——各省市 2 生物饲料添加剂 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开发——应用 应用对象“牛羊” 3 益生菌——酶制剂——植物提取物——肽——有机微量元素——发酵饲料 4 益生菌——健康和生长基础——评价——筛出菌研发产品——应用技术 5 酶制剂(针对牛羊的酶——纤维素酶/植酸酶)——表达/新型酶制剂的研究(结构与功能),包括新型酶制剂的表达和基因工程——获得酶制剂产品——应用技术 6 植物提取物—— 肽——功能肽(hepcidin) 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开发——应用 基础研究???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

附件2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9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重点解决我国食品源头污染严重、过程控制能力薄弱、监管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聚焦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化学致癌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生物毒素等重要危害物,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危害识别与毒性机制、食品原料中危害物迁移转化规律与安全控制机理等基础研究,为科学有效保障食品安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有效强化过程控制、检验检测、监测评估、监管应急等四个方向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加快研发快速检测和非定向筛查技术及产品,大幅提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试剂和装备国产化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全国统一的追溯预警体系和全链条的过程控制体系及国家食品安全大数据云平台,进一步完善监管应急技术体系;积极转化研究成果,针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食品安全应急保障、社会共治等重点领域,开展区域和产业链综合示范,为实现我国食品安全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保障”的转变,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和推动食品相关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下设食品安全保障 机理机制基础研究、食品安全关键共性技术和产品研发、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转化集成和综合示范等三个任务。在2017年、2018年任务部署的基础上,2019 年,计划从上述三个任务部署16 个研究方向,实施周期为2019-2022年。 1. 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 1.1 食品原料中危害物迁移转化机制与安全控制机理研究 1.1.1 主要植物源食品原料中关键危害物迁移转化机制及安全控制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隐蔽型真菌毒素、镰刀菌毒素、交链孢菌毒素、赭曲霉毒素在植源性食品原料中产生、迁移、转化和代谢消长规律,揭示真菌毒素与宿主互作的分子机制,并阐明其安全控制机理;研究创制农药、高毒农药及农药助剂在粮油、蔬菜、水果等植物源食品原料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构型选择性降解机制及控制原理;研究常用防 腐剂、保鲜剂及其他添加剂 等在植物源性食品原料贮运过程中的迁移代谢规律及机制;研究环境污染物(重金属、微生物、生物毒素、抗生素残留、持久性有机污染

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

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 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公开部分) 本专项重点针对人与动植物等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生物技术谬用、外来生物入侵、实验室生物安全,以及人类遗传资源和特殊生物资源流失等国家生物安全关键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实现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与重大产品研发、典型应用示范的突破,推动我国生物安全科技支撑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8年项目申报指南秉承实施方案的总体思路,坚持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共商共议、查漏补缺等原则,拟在共性关键技术及重大产品研发、典型应用示范等两项任务部署7个公开指南方向,国拨经费总概算数约为1.95亿元,各指南方向拟支持项目数原则为1项。 本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一、共性关键技术及重大产品研发 1.特殊生物资源监测与溯源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特殊生物资源原产地鉴别和溯源技术研究,针对典型的重要生物遗传资源,建立凭证来源信息数据库;

研发非接触式人类遗传资源样本识别技术与装置,发展重要生物资源跨境综合查验技术。 考核指标:针对不少于50种特殊生物资源,建立流失风险评估、分子鉴定、高通量检测、远程图像识别、跟踪监测、口岸查验等关键技术;建立配套的特殊生物遗传资源原产地分布数据库、图文信息数据库、跨境监测数据库等;研制3套以上装置样机,制订不少于8项行业标准。 2.突发急性和烈性传染病临床救治关键技术研究(定向)研究内容:针对重要突发急性和烈性传染病,开展疾病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研究,建立早期预警、应急救治和预防控制等新策略和新技术,研发收治与转运、留观与隔离、防护与救护等关键设备。围绕临床多重耐药、广泛耐药和全耐药等超级细菌,揭示其种群结构和播散规律,研发综合防控技术与产品,提出抗菌药物生产与应用监管方案。 考核指标:针对3种左右突发急性和烈性传染病,建立早期预警、应急救治和预防控制等新策略和新技术3~5种,研发收治与转运、留观与隔离、防护与救护等关键设备3~5种,制订临床应急救治预案、标准和规范3~5种。针对肠杆菌科、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3~5类临床重要超级细菌,揭示其种群遗传学特征,明确其耐药性跨物种和跨地域播散规

关键技术研发及重大产业化项目申报书要点

附件三: 关键技术研发及重大产业化项目申报书要点 一、关键技术研发及重大产业化项目 围绕国家战略、社会发展需求,以应用为导向,以现代服务业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共同开展关键性技术与服务、产品研发和产业化的项目。此类项目应处于研发中后期阶段或产业化阶段,产业化条件成熟,三年内能形成较高的销售收入和就业需求,对东湖示范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 二、项目申报书要点 1. 项目名称 2. 项目所属领域(新兴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科技金融业、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业等四大领域) 3. 项目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国家战略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项目对产业链上下游环节或企业起到的带动作用) 4. 承担单位情况(包括牵头企业名称、合作单位名称、公司上年度的销售收入、企业利润情况、项目达产后企业的预计销售收入和利润情况、主要产品、知识产权情况等) 5. 项目内容(项目具体实施内容,主要技术与服务、产业化能力、是否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6. 项目实施目标 7. 项目关键技术特点和创新点(体现关键性、创新点,以

及和国际上的技术差距) 8. 项目产品成熟度和市场前景分析 9. 项目研发(建设)时间和地点(开始时间、结束时间) 10. 项目基础(项目进展情况,项目已完成的工作及形成的阶段性成果,正在进行的工作,下一步即将开展的工作)11.项目将产生的带动效应(对产业链上下游环节或企业起到的带动作用) 12. 投资预算与资金筹措(项目预计投资总规模、企业投资额、企业已落实资金、中央和地方政府资金需求) 13. 项目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项目新增销售收入,项目达产后可实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4. 项目风险分析及对策(技术、市场、政策、管理) 15.有关附件(与项目相关的其他证明材料或文件等) 2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7年申报指南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7年申报指南 (征求意见稿)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重点解决我国食品源头污染严重、过程控制能力薄弱、监管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聚焦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化学致癌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生物毒素等重要危害物,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危害识别与毒性机制、食品原料中危害物迁移转化规律与安全控制机理等基础研究,为科学有效保障食品安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有效强化过程控制、检验检测、监测评估、监管应急等四个方向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加快研发快速检测和非定向筛查技术及产品,大幅提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试剂和装备国产化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全国统一的追溯预警体系和全链条的过程控制体系及国家食品安全大数据云平台,进一步完善监管应急技术体系;积极转化研究成果,针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食品安全应急保障、社会共治等重点领域,开展区域和产业链综合示范,

为实现我国食品安全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保障”的转变,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和推动食品相关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下设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食品安全关键共性技术和产品研发、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转化集成和综合示范等三个任务。2017年,计划从上述三个任务部署18个研究方向。 1.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 (1)重要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机制及传播规律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不断加重的严峻形势,以沙门氏菌、弯曲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等主要食源性致病菌为对象,重点围绕“养殖动物-环境-食品-人群”链条,研究耐药菌的产生与传播机制,耐药菌/耐药基因在动物、环境、食品、人群之间的分布转移特征与流行消长规律;探索耐药菌/耐药基因的环境行为与生态效应;确定食源性耐药致病菌的人群

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11 “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 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专项重点针对人与动植物等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生物技术谬用、外来生物入侵、实验室生物安全,以及人类遗传资源和特殊生物资源流失等国家生物安全关键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实现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与重大产品研发、典型应用示范的突破,推动我国生物安全科技支撑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按照全链条部署和一体化实施的原则,本专项设置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及重大产品研发、典型应用示范三项任务。2017年拟启动7个研究方向,国拨经费总概算数约为1.85亿元,具体指南如下: 1. 基础研究 1.1 生境脆弱性及调控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气候变化、入侵种种群形成与扩张、入侵种生态适应性与进化、生物入侵对自然与农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研究,及自然与农林水生态系统对重要外在干扰因素的适应性和可塑性研究,阐明其响应和防御机制,探索建立生境调控技术。 考核指标:明确生态系统可塑性响应和抵御的决定因素,并阐明其作用机制;针对脆弱生境中至少5种爆发性入

侵生物,建立监测、早期发现及应急防控技术,建立3种以上的环境友好型生境调控技术。 1.2 重要疫源微生物组学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重要疫源动物、媒介生物和人体样本,分析多种来源样本的微生物组,揭示特定微环境下其微生物组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生物安全意义。 考核指标:针对国内常见的20种以上宿主动物和媒介生物(每种不少于100份样本)及3~5种已知人类重症感染(每种200例以上)等微环境样本,完成非培养依赖的微生物组分析;阐明其微生物组的组成特征及其与致病性、耐药性和适应性等重要生物性状的关系。 2. 共性关键技术及重大产品研发 2.1 生物危害模拟仿真和风险评估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人口稠密地区生物危害风险,开展生物危害早期征兆识别、危害模型演算、模拟仿真、危害评估和干预措施综合优化等关键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建立生物危害发生发展模拟、干预措施推演等5种以上算法模型;建成囊括2万条以上数据条目,涵盖人口、医疗、环境等10种要素以上的生物危害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基础数据库;建成集情景模拟、危害评估、能力测算、干预措施推演于一体的生物危害风险评估软件系统,建立我国生物危害防御能力基础指标体系。 2.2 重要病原体的现场快速多模态谱学识别与新型灭活技术

青岛市食品安全关键技术战略研究-报告提纲2。28现场修改稿意见整理

《青岛市食品安全关键技术战略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撰写大纲 总体意见:立足于青岛市,可以与其它相关同类城市比较,将青岛市目前的概况(成绩和不足之处)介绍清楚,为青岛市食品安全下一步发展的课题设置提出思路,将问题明确化,进行规划解决。简单来说就是现状概述(可以从纵横各个方面进行比较)――发现问题(青岛市存在的不足)――提出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下一步立项解决,可以提出几个需要首先重点解决的方向,分轻重缓急进行简单论述)本研究报告主要从青岛市的城市特色出发,主要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提出问题、看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基础。因此各部分须重点突出 第一篇青岛市食品安全概述(李晓川主任) 第一章青岛市食品产业现状、食品安全水平与管理实践 1、食品产业现状 “缺少相关数据” 2、食品安全现状 “主要指出目前已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3、食品安全管理现状 “目前的管理水平和措施” 第二章青岛市食品安全技术发展趋势(根据第二篇来写) 1、食品安全技术的发展现状 “综合第3章-第12章内容进行概述” 2、食品安全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合性概述” 3、青岛市食品产业与食品安全技术面临的形势与发展趋势

第二篇青岛市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分类研究 “生产、加工、流通、消费、溯源、标准体系、监测技术、风险分析(主流食品)、预警、信息、奥运” 第三章种养殖领域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陈振德院长) “将青岛市目前所采用技术介绍清楚,并和国内其它同类城市进行比较,其它的按照原来思路进行撰写” 内容分为1、现状 2、主要技术内容 3、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十一五”期间的发展需求 主要分种植业、养殖业、水产业(各选2、3种我市重点产品进行概述) 第四章加工领域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张惠珍主任) “突出青岛市食品加工领域目前存在的一些情况及发展这些控制技术的重要性”内容分为1、现状 2、主要技术内容 3、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十一五”期间的发展需求 第五章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控制技术(经贸委) 内容分为1、现状 2、主要技术内容 3、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十一五”期间的发展需求 第六章餐饮消费领域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张廷雨所长)全青岛市共12757家内容分为1、现状 2、主要技术内容 3、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十一五”期间的发展需求 第七章食品安全溯源技术(林洪院长、陈长法处长) 内容分为1、现状 2、主要技术内容 3、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十一五”期间的发展需求 1、国内外现状 2、建立我市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关键技术:编码、初级农产品包装、信 息收集与管理 3、建立我市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基本原则与设想 注:按重点品种分类进行描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